20160210 - 官方不交代失敗原因 土生土長尼少女:難審視現况

標題:官方不交代失敗原因 土生土長尼少女:難審視現况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在港土生土長的16歲尼泊爾籍少女Angela(化名),與居港已30年、有固定職業的父親於兩年前一同申請加入中國籍,惟有關申請去年底被拒絕,入境處並沒書面交代原因。Angela回想申請過程,認為處方的申請程序不透明,最後不交代拒絕理由,亦令她難以審視自己情况。

認同港人身分 無特區護照感缺陷
Angela說,自小已對「香港人」的身分有強烈認同感,在港出生、持永久身分證,但每當拿出其尼泊爾護照時,便感覺自己「有缺陷、並非真正香港人」,故兩三年前知道可加入中國籍換取特區護照時,便與父親一同申請。

職員堅持英語溝通 稱須符所有因素
二人於2014年底到入境處申請入籍,每人須先繳交各1730元的前期申請費。她憶述在櫃台遞表時,用流利廣東話與前線職員溝通,但對方堅持以英語查問其個人背景,令她覺得處方「不太歡迎自己申請」;約半年後入境處要求補交資料,交代Angela沒有申請入籍的兄長當時外遊一個月的原因,「感覺很奇怪,為何沒有關連的資料也要遞交?但問原因卻說『話唔到畀我聽』」,最後申請約一年後被拒。她曾向前線職員查詢,得到「必須要符合所有10個考慮因素才會獲批」的回覆。

Angela:感不被認同 入境處不評論
Angela稱自己除了沒有直系親屬為中國籍外,符合了所有入境處的要求,卻在沒有提供合理原因下被拒,「感覺是官方不認同我該屬香港人,較先前更感失望」。
入境處回應稱不評論個別個案,強調因應每宗申請個案的個別情况處理,處理公平公正。


欲成「3粒星」港人 須入中國籍
加入中國籍除可得到特區護照及回鄉證,對本港非華裔居民的另一種意義,就是在其永久居民身分證上可以加上「3粒星」標示,成為與華裔看齊的香港人。

持外國護照的非華裔居民,如日前居港滿7年可得身分證的港足代表隊主教練金判坤,雖然為永久居民,因不是中國籍,故證上沒有「星」,是以「A」標示有香港居留權,行使的公民權利如投票權,與3粒星無分別。擁有香港居留權的永久居民,要再有「華裔及中國籍」公民身分,身分證上才會有3粒星是,同一情况,11至17歲居民則有1粒星。

「無星」者離港36月會被「降級」
這類「無星」非中國籍永久居民,若連續36個月不在香港,其居留權會「降級」,變成只得有「入境權」,在身分證上會以「R」標示,雖可自由出入境及逗留,但某些權利會喪失,如政府公務員職位未必全可合資格申請,但3粒星則沒這些顧慮。猶太裔、原籍加拿大的海洋公園前主席盛智文,2008年入籍中國「升格」得到3粒星。

其餘非永久居民,如外傭及持工作簽證來港工作人士,其身分證則以「C」作標示,其居留期隨工作合約結束。港大校長馬斐森便在此列。
身分證上的符號除為居留狀態識別,亦標示了持證人士的出生地,如「Z」為香港出生、「X」為內地出生、「W」為澳門出生,「O」則為其他地區出生。若曾更改出生日期或地點,則另有「B」作標示,姓名若有更改則以「N」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