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1 - 空難新聞入腦 男童怕回家

標題:空難新聞入腦 男童怕回家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近期全球發生多宗空難,相關新聞及墜機圖片難免令人對坐飛機產生恐懼,嚴重的話甚至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有九歲男童看到接二連三的空難事故後,擔心常公幹的父親,不讓父親上班;當台灣航機撞向民居後,男童因怕住所被撞,情緒失控不願回家。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即使沒親歷其境,只看新聞報道大型災難,亦可致PTSD,建議家長避免讓子女看太血腥畫面,並從災難事件發掘正面訊息,以免子女陷入負面情緒。

謝小朋友(化名)的父親常出門公幹,三月馬航客機失蹤後,他開始擔心父親安全;上月另一馬航客機被擊落,他上網看到客機殘骸等更感驚恐。父母曾禁止他再看相關資訊,但他硬要追看,常發噩夢和發脾氣。上暑期班時,同學談起飛機的話題,他聯想到空難致情緒失控;到台灣客機撞毀民居,他怕住所被撞,不肯回家。父母察覺兒子異常,遂帶他求醫,現需接受藥物治療。

PTSD的影響未必即時浮現,曾任空姐的楊小姐(化名)廿多年前一次飛行途中,飛機引擎失靈兼遇氣流,機長一度宣告會墜機,幸飛機終安全着陸。她數個月後開始反覆夢見當日情景,更會無故哭泣,在公眾場所聽到有人叫喊或哭泣便極度驚慌,不敢再坐飛機及到人多地方,她最終辭職,現仍接受治療。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潛伏期長
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指,PTSD患者遇到巨大創傷後,產生害怕、無助和恐懼等感受,會逃避災難環境或不斷回憶痛苦經歷,症狀可潛伏數月至數年。他們會有罪惡感和自責,腦部負責記憶的海馬體會萎縮,負責感情記憶的杏仁核會功能失常,導致記憶衰退、失眠、焦慮、自我放棄和情緒不穩等。PTSD通常因患者對災難的主觀反應作祟,長者、兒童、身心殘障人士及有近親罹難或重傷的人較易患上。家長應避免子女看該類畫面,但千萬別封鎖新聞,以免他們胡思亂想。

本欄與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合作,推出醫學專題報道,每隔周五刊出。



標題:空難新聞不絕 小孩突失常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近日接二連三發生的空難成為全球焦點,新聞有大篇幅報道。惟接收過多災難訊息未必是好事,有精神科醫生表示,部份人特別是小朋友,看多了或會感到不安,甚至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近日有男童看過相關新聞後,擔心經常出差的爸爸出事,發脾氣不讓爸爸上班,又擔心飛機會撞入家中,失控在家大叫救命,再堅持要離家,需接受精神科治療。
記者:嚴敏慧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不一定要親身經歷重大事件,今年九歲的謝小朋友,爸爸任職跨國公司,經常要坐飛機出差,他亦因而愛上飛機,對飛機型號等瞭如指掌。今年3月,馬航一班飛往北京的客機離奇失蹤,一直未有尋回,令他對飛機產生了一點恐懼,爸爸之後每次出門公幹都會非常擔心。

幻想飛機撞家失控大叫
到上月再傳來另一班馬航飛機失事的消息,他便不斷上網觀看相關新聞,更從一些網站看到飛機碎片和人體殘肢相片,感到非常驚恐,晚上開始發噩夢,早上又常發脾氣,擔心爸爸搭飛機出事,不肯讓爸爸上班,並稱以後也不去旅行。雖然父母不讓他再看相關新聞,但他硬要繼續看;整個人又變得敏感,暑期活動班同學談及空難,他便發脾氣,更試過衝出課室。
到台灣澎湖再發生空難,飛機撞向民居造成破壞,他看了新聞後即時崩潰,驚恐行為超出理性,認為飛機會撞向自己屋企,堅持要出街,爸媽不肯他就失控大叫救命。家長最終要求助精神科醫生,確診兒子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需接受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
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表示,不少人誤以為必須是自己遭遇巨大創傷才會患上此病症,但美國911事件後,有研究發現,即使只看到災難畫面,並非身處出事現場,有些人也會感到不安,甚至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狀,尤其現今資訊發達,在社交網絡不時會看到災難相片和短片,他說:「畫面喺個腦內反覆浮現,怕天降橫禍傷害自己同至親。」

「不宜觀看網上血淋淋圖片」
要避免此情況,他認為不應觀看過份血腥的畫面,「網上好多圖冇經修飾,血淋淋嘅人體殘肢,盡量唔好睇」。但家長也不應封鎖新聞,「屋企唔畀睇,學校都會講,一知半解反而更多幻想」。他建議父母與子女可一起從報道中發掘正能量,例如了解救援人員的工作情況、災民互助或救人英雄的感人行為等,並與子女討論事件,讓他們盡量表達感受。平日性格膽小、驚青的兒童,通常較易受此類報道困擾,若有過度情緒反應,應盡快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由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組成醫療組織「HELP」的〈健康智庫〉訪問系列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常見症狀
‧不斷回想痛苦的記憶
‧不斷回想創傷時的情緒反應
‧情境再現(Flashbacks)
‧夢見創傷事件或其他恐怖事情
‧回憶重要事件有困難
‧對事物失去興趣
‧不想與人接觸
‧逃避與創傷有關的活動和地點
‧對未來感悲觀
‧失眠易醒
‧易被激怒
‧難以專注
‧強烈驚嚇反應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