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0 - 每七個小學生 一個有抑鬱症狀  學業壓力是元凶

標題:每七個小學生 一個有抑鬱症狀 
學業壓力是元凶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學生自殺與情緒健康問題備受關注,社福機構調查發現,每7個受訪小學生就有1個出現抑鬱症狀,當中近10%屬嚴重,首三大壓力來源均與學業有關。按調查推算,全港有3.3萬名抑鬱傾向達臨床水平的小學生,嚴重者或致自殺行為。心理學家籲家長勿過份着重成績,給予子女玩樂時間。
記者:李詠希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在今年首3個月,以問卷調查9至13歲的小三至小六學生,收回1,301份問卷。結果發現,13.2%受訪小學生受抑鬱情緒困擾,即每7人有1人出現抑鬱徵狀;當中9.7%呈嚴重抑鬱徵狀,以本學年全港有近35萬名小學生推算,抑鬱傾向已達臨床水平的小學生逾3.3萬人,須接受專業輔導及治療。機構指,兒童期與青少年期的抑鬱相關,部份會演變成其他精神病,最嚴重可致自殺行為。

專家倡增加玩樂時間

調查也顯示,近22%受訪小學生經常感壓力,創3年新高。受訪者的首三大壓力來源均與學業有關,依次為功課太多、升中適應問題及成績未如理想;調查也發現23%受訪學生「心理彈性」不足,即缺乏面對或接納情緒的能力,屬引致抑鬱的最高風險因素。
該處臨床心理學家李明琳指,兒童抑鬱症部份病徵與成年人相似,但未必懂得清楚表達感受,較多從日常生活的行為中反映。例如學業成績變差、睡眠失調及對批評感到非常敏感等。她建議師長耐心聆聽兒童心事,避免急於安慰或解決問題,否則易引起反效果,「如果小朋友話驚,父母就話:『使乜驚,你咁咁咁做咪得囉』、『好小事箒、正面啲啦』,咁講會令小朋友窒息,唔敢再講自己感受。有時小朋友會有想法、創意去處理情緒,父母可以一齊商量」。

李明琳指國際研究提倡無功課和增加玩樂時間,但現行學制及催谷文化則反其道而行,形容整個社會都承受很大壓力和處於焦慮。她提醒家長不要過份着重子女學業成績,給予空間和時間小朋友玩樂,有助消化情緒及建立親子關係,「驚削弱小朋友競爭力去谷佢,附帶嘅就係其他(精神)問題出現」。

該處服務協調主任盤鳳愛促兒童事務委員會徹底跟進和改善,及盡快落實「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支援受精神困擾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