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1 - 先天食道閉塞 受盡折磨 瑪麗疑吊鹽水失誤 2歲女腳腫潰爛

標題:先天食道閉塞 受盡折磨 瑪麗疑吊鹽水失誤 2歲女腳腫潰爛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26個月大女童蕎蕎,自出世起慘受病魔折磨,以醫院為家,從沒享受過一天家庭樂!她早產只得3磅重,患有先天性食道閉塞,小小軀體受盡手術一回又一回的折磨。上周五蕎蕎因尿水不足,要打豆吊鹽水,右腳竟出現紅腫、起水泡及嚴重潰爛,母親心如刀割,質疑瑪麗醫院處理失當;院方解釋是輸液外滲造成腫脹,並對病人及家屬造成困擾致歉。

蕎蕎是郭家的第二胎,有一名讀中三的姊姊,家住屯門區。蕎蕎境況堪憐,前年9月1日在伊利沙伯醫院出世,早產時體重僅得3磅,並證實患上先天性食道閉塞,須開刀做手術,可是手術導致胃部受損,要做另一個修補手術,結果胃手術又引致腸塞,今年4月獲安排轉到瑪麗醫院診治。

或鹽水滲入皮下組織
蕎蕎的世界彷彿只有冰冷的病房、手術床及儀器,她已兩歲大仍不懂行路,只會說簡單的單字,郭母無奈地說:「佢見到護士姐姐多,講得最流利係姐姐兩個字!」
郭母表示,上周五中午護士指蕎蕎因為不夠尿水,要打豆吊鹽水,約3小時後,其右腳離奇地出現紅腫及起水泡,「上星期五下晝3點出事,隻腳仔已經腫到3隻腳仔咁粗,成隻腳僵硬晒㗎,如果我係遲咗發現,咁可能隻腳已經冇得救喇!」
郭母昨傍晚聯同丈夫與主診醫生見面,她事後引述醫生指,注射豆吊鹽水原本要整支插入血管,結果插了一半,導致針孔未注入血管,鹽水滲入皮下組織,出現水泡及紅腫現象,院方正調查注射程序是否涉及人為疏忽。
瑪麗醫院發言人回應時表示,該女童留醫兒童及新生兒深切治療部治理,情況穩定,上周四凌晨女嬰出現發燒及嘔吐症狀,醫生按指引為病人進行靜脈輸液補充營養,靜脈輸液於早上9時停止。女嬰當晚再次發燒、心跳加速及尿量下降,醫護人員因應其臨床情況,於晚上8時再為女嬰進行靜脈輸液。翌日中午女嬰於右腳的靜脈輸液位置出現瘀腫,醫護人員隨即停止輸液。醫生到場診斷後認為事件由輸液外滲引起,當日下午向女嬰家長解釋。

院方向病人家屬致歉
院方發言人續稱,現時女嬰的右腳傷勢已逐步改善,醫護人員會持續提供傷口護理並觀察進展。該院就事件對病人及家屬造成困擾致歉,稱會與家屬保持聯繫溝通。
現時蕎蕎家人無力負擔購買醫療用品,故「蘋果日報慈善基金」關顧主任正協助她籌措醫療用品費用。請各位支持,讓她盡快康復!

注射不當 擺動 或致針孔移位
蕎蕎右腳掌佈滿水泡,令人不忍卒睹,瑪麗醫院解釋是輸液外滲引致。急症科專科醫生馮顯達(圖)認為,女童手臂靜脈血管不明顯,可能要注射入腳,一般情況下注射不當,或者病人無意中擺動,亦會導致針孔移位,鹽水會滲入皮下組織引致腫脹,料只會帶來短期影響。
馮醫生解釋,醫院的普通輸液大都是鹽水及葡萄糖水,主要補充病人養份,但若滲入皮下組織,有可能刺激皮膚,出現起水泡及紅腫。

成人多在手臂注射
馮相信只會帶來短期影響。他表示輸液滲入皮下組織,除了注射不當,針孔沒插入血管外,另一常見原因是病人身體移動,意外令針孔移位。馮表示成人與兒童注射輸液有所不同,成人一般會在手臂注射,除非手臂血管閉塞。而兒童因手臂靜脈血管不明顯,反而絕少打入手臂,在其他部位注射居多。
兒科醫生陳以誠表示,先天性食道閉塞患病原因,至今醫學界未有確定答案,由於食道與氣管相通,有機會影響到氣管,甚至引致肺炎及胸腔炎,細菌可能侵害其他內臟,令其他器官衰竭。他指兒童不夠尿水要打豆吊鹽水,可能腎功能已受損,影響到正常排尿。

標題:瑪麗打豆錯位 B女爛腳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因先天性毛病以醫院為家的兩歲女童蕎蕎,上周五在瑪麗醫院「打豆」(靜脈輸液),因插針注射位置錯誤,輸液外滲,右腳踝腫起三倍,幼嫩皮膚發紅變黑,腳背遭大片水泡覆蓋,皮肉分離如潰爛。女兒受苦,痛在父母心,其母郭太於病床邊守候四十小時,看到未會說話的女兒「痛到指住腳仔叫」,不滿院方事隔五天才派醫生解釋事件。瑪麗醫院昨就事件對病人及家屬造成困擾致歉。

廿六個月大的蕎蕎前年九月於伊利沙伯醫院出生,今年四月轉送瑪麗醫院。上周四院方指蕎蕎尿水不足,在她的右腳打豆(即插針入靜脈)吊鹽水,郭太周五探病時驚覺女兒右腳異樣,「腳仔腫咗三倍都無人知!成隻腳僵硬,係冰凍o架,腳趾都紫晒!」當晚,蕎蕎右腳更布滿大水泡。郭太指女嬰每周最少打豆一次,過去從未出事,但一直未獲院方答覆事件成因,頓感心痛無助。女嬰父母不滿院方的做法,周六報警。

輸液外滲致發燒嘔吐
院方昨終安排醫生與蕎蕎父母見面,並解釋因打豆針鬆脫,導致鹽水輸入皮下組織,估計女嬰的右腳表皮需時兩至三周重生,會安排矯形外科跟進。瑪麗醫院表示,上周四凌晨,女嬰發燒及嘔吐,醫生為她插靜脈輸液補充營養,並於早上九時停止輸液。惟女嬰當晚再次發燒、心跳加速及尿量下降,醫護人員晚上八時再次為女嬰靜脈輸液。

翌日(25日)中午,女嬰右腳靜脈輸液位置(打豆位置)出現瘀腫,醫護人員隨即停止輸液。醫生到場診斷後認為事件由輸液外滲引起,並於當日下午向女嬰家長解釋。病房的資深護師及造口治療護士其後跟進情況,每日為女嬰更換敷料及保暖,以改善血液循環。女嬰右腳傷勢已逐步改善,醫護人員會繼續護理傷口並觀察進展。警方人員於周六曾因應女嬰母親的要求,到病房了解情況。

業界:若感染需截肢
兒科醫生楊超發表示,嬰兒血管幼細,打豆時容易「篤錯位」,或嬰兒郁動身體令鹽水針移位,鹽水沒有流入靜脈而外滲,可令打豆位置附近皮膚立刻腫起。若同一位置打豆逾一周,血管亦有機會發炎及鬆弛,令鹽水漏出,同樣引致皮膚紅腫甚至起水泡。若傷口受細菌感染,有機會需要截肢。香港護士協會副主席楊綺雯表示,若鹽水滴流不暢順甚至停止,或病人打豆位置紅腫,有機會是打豆針移位或滲漏。嬰兒皮肉幼嫰,若靜脈滲漏嚴重或致受影響肢體壞死。

標題:女童「打豆」腳腫起水疱 瑪麗致歉 停靜脈輸液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有家長在facebook投訴其兩歲多女兒在醫院接受「打豆」(靜脈輸液)後腳部腫脹及起水疱。瑪麗醫院昨證實該女童上周四(24日)晚發燒、心跳加速及尿量下降,醫護替其靜脈輸液,惟至翌日中午,發現其右腳的靜脈輸液位置瘀腫,即停止輸液,醫生診斷後認為是由靜脈輸液引起。該院就事件對病人及家屬造成困擾致歉。

至於為輸液為何會外滲及是否涉及有人出錯,瑪麗醫院表示,如家屬懷疑涉醫療程序處理方式有問題,可與院方聯絡,院方會跟進。
家長fb投訴「腫了三倍」
涉事家長在facebook上載其女兒腳部腫脹的相片,形容是「腫了三倍」,又指女兒「未識講嘢,但不斷指住腳部,意思是痛」,並在網上求助。
瑪麗醫院發言人稱,涉事女童26個月大,因氣管食道瘺管 、腸塞等,今年4月轉至瑪麗醫院兒童及新生兒深切治療部治理,及後入住該院小兒外科病房,並於該院留醫,情况穩定。
上周四凌晨,女童發燒及嘔吐,經X光檢查及臨牀診斷,醫生為其靜脈輸液補充營養,並於早上9時停止。女童當晚再發燒、心跳加速及尿量下降,醫護晚上8時再為女嬰靜脈輸液。翌日中午,女童於右腳靜脈輸液位置瘀腫,隨即停止輸液。
病房的資深護士及造口治療護士其後每日為女童更換敷料及保暖以改善血液循環,其右腳腫脹已逐步改善。院方已於周一及昨日與家屬會面。警方曾於上周六應女嬰母親要求到病房了解。
醫生:血管薄或致外滲
兒科專科醫生余則文稱,嬰兒的血管一般較難找到,而若嬰兒本身營養差,血管可能較薄,輸注後有機率滲出血管外,以致出現腳腫,但有水疱則不常見。他指如輸注的是營養液,或會燙傷皮下組織;另若嬰兒接受靜脈輸注時掙扎,亦可能致導管移位而出現外滲。他說,醫生將導管放好後,應先注入生理鹽水測試有否出現外滲,確定無問題才輸入所需營養液或藥物。
中大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說,一些營養液或藥物可能刺激靜脈的膜,令輸注液出現外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