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4 - 逾半人每日7份家課  學童:壓力似吊頸  睡眠不足損創意思維

標題:逾半人每日7份家課  學童:壓力似吊頸  睡眠不足損創意思維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學生家課及學習壓力爭議不休,有調查發現逾五成學童每日家課多達7份或更多,四成學童每晚睡眠時間不足8小時,導致學童的創意思維量自評分數未能達半。有學童直言,家課及學習壓力似「吊頸般,喘不過氣來」,更有學童因壓力想輕生,關注組促各界反思現時本港的教學環境。

香港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的「小學生讀書壓力關注組」於今年1月至2月調查全港各區23間小學,向1,838名小五及六學生發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35.7%高小學童每天平均家課有7至8項;19.8%更有9至10項或以上家課;34%學童有5至6項家課,只有不足一成學童每天做4項或更少家課。7.9%人僅睡5小時

至於上課日每日做家課時間,有19.1%的學童需3至4小時,需要5或6小時的學童佔4.7%,有近四成學童睡眠時間不足8小時,當中更有7.9%僅睡5小時或以下。
研究調查一名小五學生,他表示平均每日有6至7項家課,假日則高達10多項,「平時做到12點左右,最遲試過做到(凌晨)兩點」,他坦言家課量多及壓力大,每日僅有6小時睡眠時間及半小時休閒時間,「有時上堂會好眼瞓,專注力有影響,抄唔到老師講嘅嘢」。他指自己創意能力亦因睡眠不足有所影響,「攰到唔想諗嘢」。
其他學童也坦言自己家課壓力大,「很累,講真,有時想過輕生,但又覺自己好笨」,更有人表示「厭惡致之(之至),如吊頸般,喘不過氣來」,調查指接近五成學生對家課溫習持負面消極觀感。

負責調查的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註冊社工陳偉傑指,受訪學童自評的創意思維量,以7分為滿分計算,受訪學童平均不能達到3.5分,研究顯示學生睡眠時間與創意思維呈顯著正向關係。他認為學生對於家課溫習的負面消極令人擔憂,各界應致力協助學生營造一個健康及有助培訓創意思維的學習環境。
兒科專科醫生林蕙芬表示,充足睡眠對於兒童大腦健康發育極為重要,5至12歲的兒童每日需要有10至11小時睡眠,她認為現時有不少家長因學習而犧牲小孩睡眠,試過有學童在和她面談途中睡着,「好多學童係欠好多睡眠債,假期時諗住補番,但其實根本補唔晒」。她續指,本港學童長期承受有害壓力,阻礙腦部發育,更影響集中力、解難能力及創意思維。她亦曾遇過有學童因家課壓力大患上抑鬱,「小朋友一直要完美咁扮演父母眼中嘅子女,好多時唔敢搵父母傾訴,最終冇咗自己個性」。

校長減補課 家長改帶孩子補習
面對本港學童學習壓力大,五邑鄒振猷學校兩年前率先改革,着手減少學生功課及考試數量,同時自創「知趣學堂」提供多元另類學習,但校長沈耀光表示改革過程中遇到家長挑戰,校方減少放學補課免增加學生壓力,家長卻另外帶孩子放學補習。
校長沈耀光昨表示,有感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個人自信下降,種種因素令他於兩年前決定率先改革,包括減少功課及考試數量,只安排學科課堂於午飯前,午飯後則安排不同活動,同時自創「知趣學堂」,舉辦影片播放、時事論壇等多元另類學習,令學生在學習上能「減負(負擔)、加趣(興趣)」。

減少默書遭反對
被問到推動變革的成效,沈耀光笑言「學生成績冇差到,都冇好到。」他坦言,在變革過程中遇上不少家長的挑戰,「我原本想減少默書、兩星期一次,但好多家長反對,最後只好循環周,每星期中、英文輪流默一次」。
校方希望維持學童每日可準時放學,避免補課,但有家長會選擇在放學後另帶小孩補習;更有家長質疑學生只顧做專題研習而忽略考試溫習,校方需加以協調,取得平衡。「家長真係最大嘅挑戰,要改革有成效,都要睇家長取向。」他強調校方踏出改變教育制度固有思維的第一步,未來會盡量令家長與學校同步,「以孩子心做孩子事」,共同思考學童未來。



標題:讓兒童多睡一點吧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家長覺得畀小朋友瞓多啲覺等於蝕咗時間,參加興趣班先算慳時間,呢啲想法其實唔正確!」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學科專科醫生林蕙芬昨出席一項調查發布會時指出,小學生每天正常睡眠時間為十至十一小時,有助大腦在睡眠期間鞏固記憶,惟她遇上不少臨床個案,小朋友往往因家課太多而沒精打采,容易頭痛、肚痛及不願上學,長遠而言影響腦部及身心健康。此外,調查發現三成四高小學生因家課多多,每日只睡六至七小時,部分更少於四小時,嚴重影響日常創意思維,有小五男生更直言累得「好攰唔想諗嘢,頭好痛」。

今日是兒童節,小朋友理應可以輕鬆一天,不過據香港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小學生讀書壓力關注組的調查所得,小朋友未必有足夠時間休息。註冊社工陳偉傑指,年初訪問逾一千八百名小五及小六生,發現三成七人每日功課平均高達七至八項,一成九人更有九至十項;三成四人表示每個上課日只能瞓得六至七小時,睡眠少於四小時佔近百分之八。

有學生「烏眉瞌睡」變抑鬱
他指,根據外國研究的學生自評創意思維量表最高分為七分,受訪學生的平均自評分數卻低於三點五分,形容「可以更理想」,有學生更在調查問卷寫上因功課太多而感到「很累,講真,有時想過輕生,但係又覺得自己好笨」。現場又播放一名小五男生的感受,他指每天平均要完成六至七項家課,最遲試過凌晨兩點才睡覺,翌日上課「烏眉瞌睡」,若老師要求他設計一些東西,「無辦法,問吓同學有甚麼點子」,反映家課太多減低學生創意。

林蕙芬透露接觸的最嚴重個案中,一名小二生為應付大量功課,每晚凌晨十二點才睡,「佢慢慢情緒變抑鬱同喊,問人生為乜,唔好做人算啦。」

醫生指夠瞓可鞏固記憶
該小二生為了抽空玩喜歡的樂高積木(LEGO),不惜於周日調校鬧鐘早上七時起床,惜後來因情緒影響,不再玩LEGO。林更指「有小朋友甚至在求診時,喺我面前瞓着咗」,反映學生睡眠不足情況嚴重,冀家長明白讓小朋友有足夠睡眠並非蝕底,而是讓其大腦在睡眠期間鞏固記憶。

此外,署理教育局高級課程發展主任(幼稚園及小學/小學)陳繼耀昨在教育局網誌提出另一個觀點,指快樂是一個人從學習過程或成功解決難題中所產生的滿足感,反問學子的成長路上是否有必要強求「零功課」,又對於「孩子要贏在起跑線」等思想不敢茍同,並反問社會有否決心改變此扭曲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