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30 - 跨境童逼爆公院 北區、大埔兒科門診排一年

標題:跨境童逼爆公院 北區、大埔兒科門診排一年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醫管局公佈最新兒科專科門診輪候時間,跨境兒童求診熱點北區醫院所在的新界東聯網,穩定新症最長輪候時間達53周,即要等超過一年才能見醫生。醫管局承認兒科門診承受壓力大增,僅北區及大埔那打素醫院已有200童輪候,要增加人手及以特別津貼吸引醫生假期上班,加開名額縮短輪候時間。

跨境兒童增加醫療服務壓力,繼母嬰健康院被逼爆,公立醫院兒科也受影響。根據兒科門診最新輪候時間,新界東聯網穩定新症最長要等53周,其次為九龍東的36周;排期最快為新界西,只需輪候15周。醫管局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標準)邱家駿表示,現時新界東穩定新症輪候人數約1,300人,當中10%人需要輪候53周,集中在北區醫院和大埔那打素醫院的普通科兒科門診,以及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的兒童成長科。

佔那打素住院病人15%
兒科中央統籌委員會主席李志光解釋,北區醫院和大埔那打素醫院輪候時間長,與跨境兒童病人增加有關。他指,東鐵沿線的醫院均為跨境兒童求診熱點,新界東兒科門診病人數目,正逐年增加2%至3%。他指,暫未有統計門診跨境兒童病人比例,但跨境童佔那打素醫院兒科住院病人15%。

據該局估算,由內地孕婦在港誕下、現居於廣東省的兒童約有15.1萬人,預計2017年會增至18.7萬人,料兒科病人將會增加。

須津貼醫生假日上班
李表示,跨境兒童求診與一般兒童無異,集中在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成長和發展問題。惟北區醫院沒有兒科住院服務,住院及門診均由那打素醫院醫生負責,即使已增加人手加大診症名額,仍未能應付,需以特別津貼吸引醫生,休假日上班舒緩問題。

此外,威院兒科專科內的成長科亦「排長龍」,現有100童輪候,新症需輪候逾50周。李志光表示,他們主要為發育較慢或「太細粒」,家長認為異常求診,但僅一成真正有問題要治療。醫院將再仔細分流,部份會交普通兒科門診跟進,有治療需求才轉介成長科。


標題:睇兒童專科新界東等兩年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衣食無憂的小朋友易變「肥仔肥囡」,家長緊張子女健康,紛紛帶胖童求醫,令公立醫院兒科專科門診服務量亦大增。醫院管理局昨新增網上公布兒科專科門診輪候時間,發現新症輪候期最長的是新界東醫院聯網,排超過兩年。醫管局兒科中央統籌委員會主席李志光以威爾斯醫院為例,有逾百宗兒童因肥胖等生長問題求醫的個案難以「清隊」,加上鄰近邊境的北區醫院及大埔那打素醫院持續有跨境兒童求診增添壓力,將加派人手及分流,冀令部分病人輪候時間縮短至最長二十周。

根據醫管局去年一月至十二月三十一日的數據顯示,新界東兒科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期最長,穩定新症最長需輪候五十三周;最短則是新界西聯網,最長輪候時間為十五周。身兼新界東聯網威院兒科部門主管的李志光表示,目前新界東仍有約一千三百人在輪候兒科專科門診,過往數年求診量亦按年增加百分之二至三。

家長憂子女過胖求醫
他說,求診個案中有不少屬於家長因擔心子女體形過胖或發育較同齡小童慢而求醫,這些病例均需由兒科部門內的成長科及內分泌科醫生進一步檢測及評估,每個病例均要看三十至四十分鐘。他又以威院為例,目前約有一百人仍在輪候成長科跟進,但只有三名專科醫生及兩名正接受培訓的醫生看這類病人,輪候期難免延長;此外,北區醫院及大埔那打素醫院需同時兼顧跨境兒童的求診及住院個案,令輪候時間更長。

為縮短輪候時間,威院會安排生長問題的新症先到普通兒科部門接受初步診斷,若確定涉內分泌等問題,才轉介到成長科跟進。醫管局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標準)邱家駿表示,過往普通兒科部門的最長輪候時間為廿周,料因此可縮短部分人的輪候時間。李志光又指,聯網亦會以特別薪酬津貼計劃聘請醫生診症應付求診量,但暫不考慮倣效其他專科如婦科及耳鼻喉等,實施跨聯網轉介,因各聯網的兒科輪候時間差異未至太大,相信可先透過內部調配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