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2 - 長者義教南亞童中文 每星期一對一 盼助融入香港

標題:長者義教南亞童中文 每星期一對一 盼助融入香港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學中文對南亞裔學童來說是一大挑戰,一群居於南區的長者去年9月開始每星期長途跋涉,到青衣一小學為南亞裔學童一對一補中文,望助他們衝破語言藩籬。長者義工馮麗榆說,南亞裔學童平日在家較少機會講中文,中文能力稍遜,「他們在香港社會生存,要融入是難事,要更加努力,也需要人幫助,給他們一個機會」。

六旬婦實現教師夢
今年67歲的馮麗榆是家庭主婦,在義工隊中卻有「馮老師」之稱,原來她曾做過代課教師,畢業後想過當教師,卻為了照顧家庭放下了理想。近年她的子女成家立室,負擔減輕的她開始投身義教。面對南亞裔小一男生,最初她以為對方懂寫中文字,細問之下卻發現他原來只是像「畫公仔」般抄寫,根本不知道字的意思,「連一至十都不懂」,她明白要慢慢捉摸其能力,了解清楚對方明不明白,然後才能對症下藥。

要幫助一群水平參差的南亞裔學童,馮麗榆說不會將他們的功課放在第一位,最重要是多與他們用中文對答,「就像與牙牙學語的小孩子溝通」,希望讓他們多聽多講,慢慢改善溝通能力。「連中文都聽不懂,如何在香港社會中立足?老師上課都是講中文,聽不懂中文的話學業很難有進步。」她參與義教前很少接觸南亞童,有朋友存偏見以為他們「好曳」,親身接觸後卻不認同,反而認為他們「本身是比較快樂的民族」,更常常對她笑和點頭。

親身接觸 認識「快樂的民族」
跟南亞學童相處一整個學年,對於南亞學童在學習上面對的困難,馮麗榆說感到很無奈,因為他們的背景和生活環境與其他小學生不同,但要應付相同課程,根本難以追上進度,「有學生根本連個位數加數也未學懂,但學校已經要求他們做三位數的加數,其實他們是不會做到,最終只是逼義工本人去做功課」,義工需要有耐性,慢慢與他們溝通,了解他們的需要。

香港仔坊會尚融坊林基業中心計劃經理潘嘉敏表示,計劃開始時港鐵南港島線尚未通車,居於南區的長者義工每周都要乘巴士到香港站,再轉港鐵到青衣站,然後再轉巴士才到達學校,但看到小朋友的進步都認為值得。她說現時退休人士的教育水平愈來愈高,他們有能力也有耐性,希望計劃讓退休長者也能發揮所長,幫助下一代。

她說與南亞裔學童相處時要留意他們的禁忌,例如不能摸頭、不能用「妹豬」等帶「豬」字的稱呼等(見表),中心會為義工提供訓練。

有興趣在新學年向有需要的學童提供課後支援服務的長者,9月1日前可致電2762 0409報名參與「教德樂義工訓練證書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