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 中大研究﹕雙職家長較傾向食物利誘子女 零食止扭計 孩子長大易成癮

標題:中大研究﹕雙職家長較傾向食物利誘子女 零食止扭計 孩子長大易成癮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零食有時被家長視為給孩子的「止哭妙藥」,中大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訪問了逾3000名幼稚園學童的家長,發現雙職家長較傾向按孩子的情緒及行為餵食,例如子女「扭計」便讓他們吃糖果。專家說孩子自小以零食獲取快樂,長大後亦會倚賴零食作撫慰,長遠來說不健康。

研究透過問卷訪問27所幼稚園3742名育有2至7歲幼童的家長,結果刊登於醫學期刊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研究發現子女較年幼或家長屬雙職,較大傾向「按情緒餵食(Emotional feeding)」及「按行為餵食(Instrumental feeding)」。

倡鼓勵及規律餵食 父母主導
「按情緒餵食」指家長為紓解子女情緒,而主動給幼童食物,由孩子主導;「按行為餵食」則是以食物利誘,令孩子達到父母目的,如「乖些」、「靜些」,採取上述方法的父母都較易選擇糖果、炸物、即食小吃等餵食,易令小孩自小愛上零食,若不加以控制,會讓幼童建立不正確飲食觀念,可致過胖,增患心臟病及糖尿病風險。
反之,較可取的方法如「以鼓勵餵食(Promoting and encouragement to eat)」及「有規律餵食(Control over eating)」,即父母為主導者,鼓勵孩子享受進食及決定孩子是否應該吃某食物,都傾向選用營養價值較高的食物。

零食搶正餐份額 不利發育
有份參與研究的中大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臨牀教授李大拔表示,不建議家長以不健康的零食餵孩子,因3至6歲幼童需要多種營養發育,「餵了薯片,食飽了,便不能吃正餐」,佔據攝取營養價值高食物的份額。

李大拔又指出,幼童每天大約需要300分鐘活動量,「5小時看似很多,但只要非只坐不動,如行商場也算是活動」,若孩子常喝汽水,「一罐要做活動多30分鐘才抵消,倒不如限制攝取」,但他認為一周一罐則問題不大。

長大靠零食慰藉 長遠不健康
李又指出,如孩子習慣了「一不開心便可以吃零食」,或「做了父母要求便可以食」,因獎勵較懲罰有效,令幼童習慣箇中快樂感,「一有事便吃,大個覺得悶、傷心,便自己吃薯片、朱古力」,長遠來說並非健康。

臨牀心理學家鄒凱詩亦不贊同以零食分散孩子注意力,因容易成為習慣,「若經常用糖或平板電腦處理,會讓他們知道可以用『扭』的方法得到,變成招數」。她提醒家長,要想清楚「給還是不給子女吃」,勿因為子女發脾氣而給;若最後無法不給零食,也要賦予理由,如「因為你自己抹眼淚」或「你靜了一會兒」,增加正面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