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0 - 家長上載子女照片 私隱署︰或成欺凌材料

標題:家長上載子女照片 私隱署︰或成欺凌材料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研究發現,兒童網上私隱問題未獲關注,有父母掌握子女網上賬戶密碼監視其社交生活,又常上載子女生活照,恐成網上欺凌材料;有教師亦利用社交網站監察學生在校外是否違規。
研究於去年10月委託浸大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進行,以小組方式訪問多名兒童、家長及教師,並與關注兒童組織深入訪談。
有受訪的兒童表示,家長曾偷聽電話對話及瀏覽社交網站得知其交友情況,坦承對被監控反感。部份人表示,關注網絡營運者或會追蹤上網習慣作廣告用途。
大部份受訪家長會與子女共用電腦甚至電子郵件賬號,部份人更知悉子女社交網站密碼,不少家長亦熱衷上載子女生活照片或短片與朋友分享。有幼稚園家長則認為子女年紀小,不應給予拒絕披露私隱權利。

倡學校加入私隱教育
研究又指,學校掌握大量學生個人資料,可循校內網絡隨意查看。有受訪教師稱會在社交網站查看學生校外有否違反校規,又指因開學時家長已同意他們使用學生個人資料,日後再查閱時毋須再徵詢。
有關注兒童權益組織認為,家長及學校均無重視兒童私隱教育,兒童一般缺乏保護私隱的意識,父母亦傾向為未滿18歲的子女作決定,漠視個人權利及自主。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主管(機構傳訊)彭碧翠稱,網上資料會永久留存,父母上載子女生活相片如嬰兒洗澡照等要衡量後果,「第時佢哋(子女)唔知點收番,睇番可能會尷尬」,亦可能會被網上圖片庫擷取謀利,或被其他人利用作網上欺凌。
彭碧翠指外國有針對兒童私隱的守則,但未考慮引入,認為雙方宜就問題多作溝通。
公署建議在學校課程內加入個人資料私隱內容,鼓勵家長及老師以身作則尊重私隱,教導兒童網絡世界基本安全規則,呼籲學校做好網絡保安工作防止學生資料外洩,亦會向以青少年為目標的手機應用程式作私隱安全檢視。
藝人羅霖表示,家長應尊重小孩,會與兒子一起揀照片上載;另一藝人可嵐指,平日有在自己fb賬戶上載兒子生活照,認為是成長紀錄。


標題:父母上載子女照 被指忽視私隱 悉密碼登社交帳戶 私隱署關注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已有孩子的你,有否試過將子女的生活點滴如相片、短片上載社交網站,與朋友分享育兒樂?但要留意,隨着子女長大、學懂重視私隱時,有關舉動可能會影響親子或師生關係。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下稱「私隱署」)昨日發表報告,指家長及教師對兒童網上私隱關注不足,有父母經常上載子女生活片段,又掌握其網上帳戶密碼,孩子長大後未必可收回或刪除這些被別人上載的資料;有教師則利用社交網站,監察學生在校外生活。有受訪學生對此感不被尊重,對家長及老師失去信任感。

網上資料永存 長大後難刪除
私隱署鼓勵家長及教師以身作則、尊重私隱,教導兒童網絡世界的基本規則。社工建議師長主動與青年溝通,取代跟蹤他們社交網站的動態(見圖)。
私隱署去年10月委託浸會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探討兒童私隱在香港的情况及面對的問題。研究採焦點小組形式,每組6至10人,當中包括中學生、家長及教師等共6組,他們與關注兒童組織定期進行訪談,研究為期3個月。

教師用社交網追蹤學生
研究發現,很多受訪家長會與子女共用電腦,甚至電子郵件帳號,有的更知悉子女社交網站密碼,登入他們的帳戶,了解其社交生活。此外,亦有家長經常上載子女生活片段與朋友分享,有不少幼稚園家長認為此舉是分享快樂,又指子女年紀小,不應給予拒絕披露私隱權利。另外,有受訪教師會利用社交網站追蹤學生動態,認為可加深了解學生,知道他們校外的生活情况,查看其有否違反學校規則。
但有受訪學生對家長在未經同意下,將其生活片段上載網站感到不滿,又指有些教師及父母於社交網站成為「朋友」,兩者經常在社交網站「互通消息」,家長上載子女生活照時,老師亦會知道;有學生說,家長曾偷聽他們的電話對話及瀏覽其社交網站,藉以得知其交友情况。學生對此感到失去私隱及不獲尊重,對家長及老師失去信任。
個人私隱專員公署的傳訊主管彭碧翠表示,研究反映家長及學校均沒有重視兒童私隱教育,兒童一般缺乏網上私隱意識;理論上父母可為未滿18歲子女作決定,但網上資料會永久留存,故上載相片前要衡量後果。

社工籲主動溝通代跟蹤動態
家庭福利會經理(青少年服務)註冊社工吳浩希指出,曾有家長強迫子女在facebook「增加」為朋友,結果關係更趨緊張,建議父母主動溝通,偷偷摸摸容易弄巧反拙。


標題:家長上載相片易泄子女私隱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不少家長喜歡在社交網站分享子女成長照片、有趣見聞,但網絡世界暗藏危機,可能侵犯子女私隱。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有關兒童私隱的研究報告發現,家長及學校未有足夠警覺保護學童私隱,例如有家長上傳子女淋浴照,惟日後未必可刪除、收回這些網上蹤;學校層面方面,部分校網保安不足,恐易外泄學生個人資料。

  私隱專員公署去年十月委託浸會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首次就兒童私隱問題,與約六十名家長、師生進行小組焦點研究,並與四個關注兒童的非政府組織進行深入訪談。報告發現兒童隨年齡增長,對私隱愈見重視,但家長及學校缺乏意識,增加他們泄漏個人資料的危機。智能手機普及,人人一機在手,報告指,各種電子媒界發展成熟,部分家長熱衷通過社交網站及應用程式,將子女的照片、影片公諸同好。公署主管(機構傳訊)彭碧翠指,家長的出發點純粹希望分享子女生活點滴,未必衡量到會泄露子女私隱,更有可能影響他們升學、就業,「有人上傳年幼子女洗澡照片,但當時人未必接受暴露身體的相在網上流傳。」

  報告指出,有家長知道子女的電子帳號密碼,又會偷聽他們談電話內容。彭碧翠表示,隨子女長大,可能會介意家長檢視他們的電子信箱及個人社交網站,她建議雙方可訂下協議,父母在現實及網絡世界,應賦予子女獨立自主,以身作則尊重個人私隱。

  學校層面同樣危機處處,負責調查的浸大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項目統籌主任陳嘉兒稱,愈來愈多學校採用電子方式儲存數據,發展網上學習,卻忽視隨之而來的私隱風險,曾有學校網站保安系統不周全,披露家長電話及姓名、學生班別。

  亦有受訪教師反映,學校開學時已通過學生手冊及通告,徵得家長同意讓校方取用其子女的資料,日後毋須就個別事件再詢問家長。彭碧翠舉例指,有學生曾向校方申報來自綜援家庭,但消息在教師間流通,但涉事學生可能只想讓班主任知道。為提高中學生私隱,公署連續第五年舉辦「保障私隱學生大使計畫」,今年有一百一十所學校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