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7 - 誤信精神科藥物  可助子女成績  家長求醫生開「聰明藥」

標題:誤信精神科藥物  可助子女成績  家長求醫生開「聰明藥」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本報訊】「你仔女有冇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近期成為家長熱話,部份家長更誤當治療藥物是「聰明藥」,以為可改善子女專注力和學業成績。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接獲名校家長帶初小子女求診的個案,有母親得知女童沒患ADHD感到失望,更哭求醫生開藥。該醫生警告,ADHD藥物與學業成績無關,亂服會影響健康,「冇讀書動機,食藥都冇用」。


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透露,上述女童就讀Band1學校,去年求診時僅7歲。母親見她小一成績不俗,但升上小二後成績有少許退步,後來知悉同校有確診ADHD的學生服藥後改善了專注力,成績更反超前女兒,遂前來求診。她以為若女兒證實患有ADHD,可獲處方藥物,有助成績。

得知女兒無病 母痛哭
黎大森為女童詳細問症及檢查身體,了解家庭和學校的學習情況、情緒和集中力表現,及老師的評語等,確診她沒有患ADHD。惟該母親未有如釋重負,反而在診症室哭起來。為免影響女童情緒,他隨即安排女童到診症室外等候,再輔導該母親,「解釋畀佢聽唔同人有唔同能力,學習上亦有快慢」。
這位母親哭了數分鐘才冷靜下來,雖然接受診斷結果,但仍要求處方治療ADHD的精神科藥物給女兒,黎大森斷然拒絕。他表示,去年才開始遇到有家長要求向沒患ADHD的子女處方藥物,有同行也遭遇類似情況。他慨嘆,以往家長知道子女沒患病會很開心,現時卻有家長因未能循醫學方法提升子女成績而感不安。
黎大森還接獲另一名就讀Band1學校的小一男童個案。該男童成績一般,其母擔心他視力有問題,看不清楚黑板影響課堂上抄寫及成績,先帶他向眼科專科醫生求診,檢測結果證明沒視力問題。母親又擔心他集中力不足,改為求診精神科。黎檢查後確定男孩也沒患ADHD,其母知道後「都唔係好開心,未至於喊,都有失望表情,覺得好似唔知下一步點幫小朋友」。

求診個案不斷增加
近年懷疑ADHD求診個案不斷上升,以黎大森的診所為例,有關個案每年增加10%至15%,確診比率則60%至70%,與以往相若。他估計因現時學業競爭太大,家長期望過高,當子女成績未如理想,便擔心患上ADHD。
黎警告,兒童沒患病卻服食治療ADHD藥物會有副作用,若家長盲目帶子女到處求診,對其身心會造成負面影響,「會覺得自己係唔係咁大問題,搞到家長咁苦惱」。黎大森強調,學習講求動機及能力,ADHD藥物只可幫助患病學童提升專注力,從而發揮本身潛能,「佢本身能力唔得,冇讀書動機,食藥都冇用」。除了ADHD外,學童也可因學習壓力太大,引致焦慮緊張等情緒問題,令集中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