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31 - 仔親女親不及手機親

標題:仔親女親不及手機親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港童」普遍生活豐足又受父母疼愛,卻非一定感到快樂。有機構調查發現,近半受訪港童感到不快樂,主因須經常補課或上興趣班,令他們沒時間遊戲,甚至有近一成人指其父母太依賴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經常機不離手,「親機多過親子」。有專家建議父母每周抽時間與孩子計劃及實踐課外活動,亦可將家務變成遊戲或以比賽形式一起進行,增進親子關係。

多個商場於今年二月,以問卷形式訪問五百名六至十二歲的兒童,結果發現四成半受訪港童表示不快樂,當中四成指因經常參加補課或興趣班,不夠時間遊戲。兩成人表示零用錢不夠,另外兩成人則指父母無時間陪伴他們,部分父母甚至只顧着玩平板電腦及智能手機,對子女置之不理,一家人缺乏真正玩樂時間及到戶外舒展身心的機會。

調查亦發現逾六成受訪兒童每日遊戲時間少於兩小時,四成人最常與同學、朋友玩耍或遊戲,但最常與父母玩耍或遊戲的則只有不足兩成人。四成二兒童指最愛玩電腦或手機遊戲,但戶外或歷奇活動則僅分別有不足一成人喜愛。

「戲無益」未必正確
兒童特殊教育專家陳卓琪建議,家長應為子女設定時間表,分配學習及遊戲時間,若子女在時限內完成學習目標,應獲更多遊戲時間作鼓勵,又指「勤有功、戲無益」並不一定正確,兒童可在遊戲中建立創意及學習溝通技巧,若父母多為子女選擇有益身心的課外活動,可令子女健康發展。她又建議,父母可將做家務變成有趣的親子活動,讓子女以遊戲或比賽形式做家務,例如兄弟姐妹或父母一起鬥快完成家務,既可令兒童不抗拒做家務,提升自理能力,亦能促進親子關係。

「低頭」恐傳下一代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家庭及社區服務總主任梅偉強指,智能手機是溝通工具,但若使用錯誤反而會令親子關係變差,「父母喺子女面前不停玩手機,子女大個就有樣學樣成為低頭族,直接交談愈來愈少。」他建議父母在親子時間應將電話調校為震動模式,專心一志陪伴家人。










標題:低頭族童招假近視 衛署研指引 玩電子產品成癮 8歲童打機一夜增300度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電子產品普及令普羅大眾機不離手,連小孩亦成「低頭族」,有女童兩歲起沉迷手提遊戲機NDS,5歲已有250度近視,亦有8歲男童打機一整天,已因眼睛疲勞出現加深300度的「假近視」,有眼科及精神科醫生認為需正視兒童用電子產品過度現象。衛生署去年底首次成立小組,研究手機、遊戲機等電子產品對兒童及青少年造成的健康影響,並將制訂建議予家長及教師。

據悉,小組已召開了兩次會議,預計今年中發表指引。

指引料今年中發表

該小組成員包括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代表、非政府組織、學者、教育局及社會福利署代表。

香港眼科醫學院長周伯展表示,兒童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易令眼睛疲勞,有可能令調校焦點的睫狀肌抽筋,出現「假近視」,亦即近視可突然加深300至400度。

他說,最近接獲一個7至8歲男童求診,考試後獲准玩iPad,由早玩到深夜致「眼矇」,起初以為是眼睛疲勞,惟翌日情况持續,即日驗眼發現近視由百多度,加深至400多度,確診「假近視」。此時患者需停用電子產品、多睡眠讓眼部肌肉放鬆,以及滴眼藥水。

亦有孩童自兩歲起已沉迷手提遊戲機,5歲便有近視。家長曾太稱,約6年前與當時5歲的幼女一同坐在家中窗前,觀望樓下球場的球員打波,女兒卻說「一個人都見不到」,才察覺她視力有問題,其後確診患250度近視。曾太說,當時「一嘈就畀部機(NDS)佢玩」,令女兒自兩歲起便沉迷手提遊戲機,一玩便兩三個小時,得悉女兒患近視後,她深感內疚及自責。

自此,NDS被沒收,曾太之後不敢讓孩子太常接觸iPad及iPhone,除了設置密碼外,又與他們約法三章,做完功課後可獲10分鐘玩iPad的「獎賞」時間;幼女本身沒遺傳史,如今她佩戴矯視鏡,近視再無加深。

眼科專科醫生劉凱珊說,近視成因之一是長時間近距離視物,兒童用平板電腦及手機時的距離較電視、電腦近,屏幕及字體更小,加上兒童較少出外看遠景,易令眼球長期受壓致近視加深,近年常見有幼園學童求診時已有600度深近視,「等睇醫生都拿住iPad玩」,長大後易增患白內障及青光眼風險。

東華東院眼科顧問醫生高德全提醒,部分先天患隱性外斜視的兒童,若長時間用電子產品亦易令斜視眼惡化。

醫生﹕家長常以平板作「電子奶嘴」

玩電子產品過度易成癮,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代表陳國齡醫生稱,家長常以電視、iPad等作為「電子奶嘴」,代替與孩子交流,或是「一家人開住iPad食飯」,令兒童過早依賴電子產品,這些產品會刺激孩童視覺及聽覺感官,容易成癮不知節制,更會對其他事物失興趣,情緒受到左右,一旦禁玩會暴躁、發脾氣。她建議兩歲以下幼兒不應接觸電子產品,6歲以下每日玩少於30分鐘。




標題:家長「機不離身」 孩子仿效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本港家長常用智能電子產品,令小孩愈來愈早接觸電子產品,有4歲多男童已有私人iPad,每日使用逾兩小時學英文、玩遊戲。伊利沙伯醫院青少年醫療中心臨牀社工黃慧蘭說,智能電子產品集上網、社交、遊戲於一身,不斷為兒童及青年提供「新刺激」致易沉迷,有中一學生長時間玩智能手機而與父母大打出手報警收場,影響親子關係,她建議家長與子女協議使用時間,並鼓勵子女參與課外活動。

倡父母與子女協商使用時間

黃慧蘭表示,一般家長較容易控制幼童及小學生電子產品使用時間,但到中學後,不少學校會用手機應用程式WhatsApp與學生溝通,同學間亦會以此作學習交流,故較難控制使用情况。另部分個案涉及獨生子女,他們因缺乏玩伴而以電子產品作娛樂。她建議父母與子女協商使用時間。

多帶子女戶外望遠景

眼科專科醫生梁裕龍認為,現時不少家長都「機不離身」,令孩子仿效,因此家長應以身作則,在小朋友面前減少用手機及平板電腦,並應多帶孩子去戶外活動望遠景。

育有4歲多兒子的余太表示,其子約兩歲時隨父母接觸智能手機,至今有私人iPad,每日午飯及晚飯都會使用iPad學英文和看卡通,連同玩遊戲,每日使用逾兩小時。

余太坦言兒子吃飯沒有iPad「可能會喊」,但同時擔心兒子天生有散光,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會影響視力,故她不用上班時,會帶兒子「踢足球」或玩其他活動,減少接觸電子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