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04 - 姨姨耕耘6年 寄養女變開心果

標題:姨姨耕耘6年 寄養女變開心果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做人父母甚艱難,而做寄養父母,助長年缺乏關愛的孩子走出不安陰霾,可能難上加難。擔任「寄養姨姨」14年的孫太,曾照顧9名因家庭問題轉介寄養的兒童,她說,首次遇見年僅兩歲的晴晴時,發現她因母親長時間進出戒毒所,令她無人看管,除了作息時間混亂,甚至不懂開口說話,但孫姨姨過去6年從未放棄,終令晴晴成長,兩人關係比親人更親。

14年照顧9名兒童

根據社署資料,現時全港有938個登記寄養家庭,包括135個緊急寄養戶,至去年底有919名兒童接受服務,較2012年的896人微升約2.6%。社署中央寄養服務課主任潘倫經說,過去所見的家庭問題包括父母患病、有情緒問題、染有毒癮或出現家暴等情况,寄養期一般為半年或以上,若是雙親遇意外、急病入院或兒童受虐等,則會有不超過6星期的緊急寄養。

現年55歲的孫姨姨,2000年起登記成為寄養家庭,當時她的一對子女升讀中學,加上她曾任私人保母,家人早習慣她在家中「湊仔」,她遂決定發揮所長回饋社會。現時孫姨姨照顧的8歲女童晴晴,可謂孫家的活潑「老么」,但晴晴在6年前加入這個家庭前,卻是一個不懂說話的「光頭妹」。

原作息混亂 「想食就食想瞓就瞓」

「接晴晴回家時,發現她的頭髮被剃光……我未見過一個兩歲小孩連話都不懂說,甚至喊她的名字也不曉反應」。孫姨姨憶述,原來晴晴親母有毒癮,長期進出戒毒所,令晴晴出世以來都乏人照顧,過着「肚餓就吃東西、睏倦就睡覺」的生活。

初到孫家,晴晴幾乎每天凌晨兩三點仍不肯入睡,又嚷着要玩,直至升上幼稚園仍會尿牀,令孫姨姨頭痛不已。

當時孫姨姨每天伴着晴晴入睡,即使晴晴始終睡不着,也要留在睡房,以改正生活規律,孫姨姨又帶她見言語治療師,學習講話及認字。

每晚伴入睡 治療師教說話

經過6年教導,晴晴不但健康活潑,校內成績亦維持在全級前30名內。孫笑言,現在丈夫、一對子女都要上班,晴晴就會說「他們都不在家,幸好有我陪你」,令她甜在心頭。

晴晴生日時有「姊姊」買蛋糕慶祝,亦不時與親母敘天倫,「其實她(晴晴親母)不是不疼愛晴晴,只是不懂如何照顧」。

孫姨姨亦難忘曾經照顧一名輕度弱智女童,試過被親戚指她養了「魔鬼」,但她堅持撫養,待其家庭環境改善,才交由女童親母重新照料;對方仍不時致電孫,求教照顧方法、如何處理生活瑣事等。

親戚指養「魔鬼」 仍堅持照顧智障童

孫姨姨過去14年照顧過9名寄養兒童,各人相處至少半年或以上,都在家庭環境轉好時重返家中生活,「最大的現時已讀中四、中五,閒時會找我飲茶」。她希望可繼續透過寄養照顧,令受影響兒童重投正常生活、健康成長,又寄語父母要疼愛自己的骨肉,「我跟這些小朋友毫無關係,都會好好照顧,何况是你們身上流出來的血?」




標題:寄養家須審查 確保生活愉快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社會福利署自1982年成立中央寄養服務課,協調本港11間非政府機構的寄養服務,目前已有938個登記家庭,照顧共919名有需要兒童。社署中央寄養服務課主任潘倫經說,寄養家長必須經社工家訪及入息審查,確保家庭生活愉快、居住空間充足及有照顧兒童經驗等,直至兒童的家庭生活改善或長大至18歲,就會重返家庭或開始獨立生活。
現938寄養家庭 需求殷
潘倫經指出,本港部分兒童因家庭問題需社工轉介寄養,包括父母患病、單親、情緒問題、發生家暴或「雙非」等情况,直言「理想的寄養家長」必須有愉快及安定的家庭生活、身體健康和情緒穩定、家居整潔並有足夠空間,年齡也要25歲或以上,且有小學或以上程度學歷,最重要是獲家人同意,社工會不時家訪及審查入息,保障兒童的成長環境。
25歲以上 最少小學程度
對寄養兒童來說,寄養家長只是他們的「叔叔」或「姨姨」,也會定時獲安排與親父母見面,以維持本身家庭關係;當兒童原有家庭環境改善,經評估後就可與家人團聚,否則會入住領養家庭,或待長大至18歲時申請公屋或單身人士宿舍,以開展獨立生活。
每月獲4223元津貼
潘倫經說,寄養家庭每月會有4223元照顧津貼,首次接收新的寄養兒童時,會有一次過2112元額外津助。他續說,由於現時家庭及社會問題日趨複雜,寄養服務有一定需求,早前已開始津助3間位於港島、九龍西及新界東的機構,直接招攬寄養家長,以助更多有需要兒童得到適切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