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9- 面試無休止 5歲女想死

標題:面試無休止 5歲女想死
報章:太陽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港人壓力爆煲禍延幼童,公私營醫療機構均發現焦慮抑鬱症呈幼齡化。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陳國齡透露,八歲以下求診病人數目,近年每年約有百人,為十年前的十倍。他臨床所見,幼稚園至初小學童求診個案上升,最年輕僅四歲。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陳葆雯亦於本月接獲年僅五歲的女童求助個案,女童因應付頻繁的升小一面試壓力太大,竟向父母透露「想死」。陳葆雯提醒家長,受歡迎的學校未必人人適合升讀,籲量力而為。

陳葆雯昨指,該名女童就讀幼稚園高班,父母近期在小學面試問題上,幾番責怪孩子「點解人哋做到,你做唔到?」她說,該對父母自認非「怪獸家長」,沒有要求孩子上面試班,安排女兒到小學面試頻密度只是一星期一次,相信孩子能承受。豈料女童感到壓力甚大,透露有傷害自己念頭,更幾次提到「自殺」,令父母大為擔心,立即求醫。陳指,女童求診後幸而毋須用藥,透過家長改變管教方式,給予鼓勵,女童的焦慮症狀得以紓緩。
「人比人」重創小心靈

陳國齡亦發現,近年患焦慮抑鬱的兒童及青少年,表達不安的方法趨消極。過往是撕爛試卷、打架等反叛行徑,現在是直接表明「死咗就好」、「我真係好想跳樓」。她曾接獲數名小學生衝上校園天台,企圖一躍而下的個案。她直指,孩子們的壓力來自父母多於學校,「點解人哋做到你做唔到?考唔到好學校點搵份好工?」

她表示,焦慮症可由先天如家族遺傳、「驚青」或完美主義的性格引起,但約六至七成患者屬後天誘發,如長期飽受壓力所致,當父母不斷「催谷」子女,會增加其精神壓力,有機會誘發焦慮症。她提醒家長,最忌是否定子女的煩惱,需循序助子女解決問題。

嘔吐失眠肚痛屬病徵
確診的病童需評估壓力來源,訂出適當治療方案,輕則可以調校家長的管教方法,中度至嚴重者便要處方藥物血清素及抑鬱劑。醫生提醒家長時常留意兒童有否持續一星期失眠,或出現原因不明的嘔吐、肚痛等等;並且需要關注他們上學及考試前後,情緒及行為有否異常。
陳葆雯表示,兒童不明原因的腹痛稱為功能性腹痛,是焦慮抑鬱徵狀之一。研究顯示,約有三成半十至十七歲兒童及青少年患不同程度抑鬱徵狀。她的臨床經驗中,逾半兒童病情需用藥控制,療程達九個月至一年,大部分完成療程者都能康復。但童年時曾患焦慮症或抑鬱症者,成年後復發機會高六至八倍。

兒童患病警號

‧持續一星期失眠。
‧持續兩星期出現例如肚痛、嘔吐、食欲不振等不適現象。
‧突然表現異常,例如抗拒上學、害怕與陌生人交談。
‧經常情緒不穩,例如悶悶不樂、暴躁、緊張。
‧突然出現行為退化現象,例如已經學識上廁所,但晚上無故瀨尿。
資料來源︰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陳國齡

標題:小一面試不佳被責 揚言「跳樓」 幼童患情緒病增 最細五歲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本港學童競爭大、壓力大,有精神科醫生表示求助個案有年輕化趨勢,八歲以下求診者,由以往每數月一宗,到現在每月一宗,近月更有一名五歲幼童,因為升小面試過於頻密及表現不佳被責,兩次揚言「想從窗口跳下去」,驚動父母要帶她看精神科醫生,被診斷患上抑鬱。精神科醫生指幼童不懂表達抑鬱感覺,易發脾氣、失眠、腹瀉都可能是反映抑鬱情況,病情可延續至中學甚至成年。

揚言「跳樓」的女童年約五歲,就讀幼稚園高班(K3),家長為準備她升學,並安排她每周面試一所小學,持續了五至六星期。不過女童性格慢熱,面試少說話,表現欠理想,家長頗有微言,甚至責怪她謂:「為何其他人可以你不可以!」

升小一學童求助多
女童面臨壓力巨大,平時愛看電視、玩玩具,通通都放棄了,情緒變得不穩定、易發脾氣,甚至兩度對家長說:「我想從窗口跳下去。」家長才驚覺事態嚴重,立即帶她向精神科醫生求診,負責診斷的精神科專科醫生陳葆雯指當時診斷她患上抑鬱症,但毋須服藥,建議家長改善相處方式,包括多點鼓勵或者讚賞女童,又停止所有面試,其情況已經改善。

陳葆雯昨日於香港家連家精神健康倡導協會活動上表示,過往一直認為幼童患抑鬱症比較罕見,但最近一、兩年開始出現零星幼童因為面試壓力大而出現抑鬱的病例,年輕化情況加劇,例如八歲以下幼童到她門診的求助個案,由十年前每數月一宗,現在幾乎每月都有,佔了青少年兒童的求助個案中四分一;其中最主要的求助個案為學童升上小一、小二後,感受到學習壓力及同輩壓力,亦有個案表示受同學欺凌導致抑鬱出現。

她鼓勵家長不要過分緊張子女的學業成績,以免將緊張情緒感染子女,另外不要安排太多面試,與子女相處時要盡量以正面態度對待,包括給予多些鼓勵,她又提醒父母,幼童不似成人,即使罹患抑鬱,也不懂得表達抑鬱的感覺,但家長可以留意小童的情緒變化,如果出現肚痛、腹瀉、失眠等都可能是抑鬱的表現,家長可以帶小童求診作檢查。

每天上學都感焦慮
兒童患上情緒病的情況亦不容忽視,病情如沒有適當處理,可以持續到成年,曾有一個就讀小四的學童,成績不差、家長要求也不高,但就對上學感到焦慮,每逢測驗、考試壓力特別大,後來去到中學情況惡化,每日上學都感到焦慮,嚴重時更不能上學,即使該學童已經處方藥物治療,但因為壓力因素未解決,現時仍然接受治療中。

香港家連家精神健康倡導協會昨日宣布,網上展開一個為期三個月的全民抑鬱調查研究,了解最新的社會抑鬱狀況。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名譽臨牀副教授李永堅表示,童年的不幸遭遇包括欺凌、父母離異、虐兒、疏忽照顧等經歷,對兒童成長起關鍵作用,可增加兒童日後患上情緒病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