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家長對奧數趨之若鶩,坊間出現不少幼兒奧數班及奧數比賽,大多不設入讀門檻。本報把坊間奧數題目交予教育學院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署理系主任陳偉康檢視,發現部分題目質素成疑,甚至答案出錯,亦有不少題目出現幼稚園生未學過的數學概念,包括連加(多個數字加起來)連減、負數及未知數概念等,有培訓機構則教小朋友重複畫圖以判辨單、雙數,被指「用機械方式教超前概念」。陳偉康認為奧數可培養孩子邏輯思維,小朋友若有能力及興趣可嘗試,但家長不應追求獲獎、「儲證書」,應避免操練;亦有幼稚園校長質疑幼兒學習學奧數操之過急,不利於孩子學習。
不設入學門檻 學者倡篩選收生
本報檢視市面上8個奧數比賽及課程,並取得其中4間的題目交予陳偉康檢視,其中數學盃比賽K2組別模擬題、數學奧林匹克協會去年的幼兒奧數比賽題及智趣小博士的幼兒奧數班教材,均出現幼稚園階段沒有學習的「超前」數學概念,分別為連加連減、負數、未知數題,屬小一及小二數學內容。陳偉康表示,若小孩有興趣及能力,家長可提前教授相關知識,若未教就讓他們做題目,「做親都唔識,會好大挫敗感,可能認定自己唔係學奧數嘅材料」。他建議坊間奧數課程收生時作篩選,否則學生程度不一,「能力差的可能基本概念都未學好,老師教番加減乘除基本功時,尖子就冇嘢做,否則就要放棄部分學生,教難度高的內容」。
機構:首辦幼兒賽 會總結經驗
由香港數學盃協會舉辦的數學盃比賽,設有K2至小六組別,協會稱,比賽內容六成為基礎數學,四成為奧數。其模擬題中出現幾處明顯錯誤,如K2試卷中有一題要求參賽者數太陽數量,圖中有6個太陽,但答案為「7」;另一題要求學生在3個圖形中圈出不同類的形狀(見上圖),陳偉康認為該題題意不清,可以有不同答案,反映出題不夠認真、嚴謹,或令家長「搲晒頭」。另外部分題目敘述長、含複雜詞彙,例如「變化規律」,他對此感疑惑,「幼稚園學生可以認到咁多字咩?」
數學盃比賽回應本報查詢時表示,該會今年首次舉辦幼兒組別比賽,承認題目上未能做到最好,會總結經驗作改善。職員表示,因該會認為「奧數係學校課程以外的數學,小三課程對小一來說都算奧數」,故題目中有超前數學題,目的只是想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他又說,出題小組有約5至7人,包括數學系大專生及有教學經驗者,理解幼兒語文能力有限,故比賽過程中監考員會朗讀問題,並提示如何理解關鍵詞彙。該職員表示,不希望僅小部分特別聰明的學童才可參加,故不設參賽門檻。
另一機構:普通人會唔會參加奧運?
數學奧林匹克協會舉辦的亞洲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亦設幼稚園組別,初賽可自由報名,今年有402名幼稚園高班學生參與初賽,其中近200人獲獎,可參與晉級賽。其初賽題目中有幼稚園學習範圍外的未知數題目,以及連加或連減4個數字,如「5+7+12+8=?」。葉姓負責人回覆本報查詢承認,比賽題目非幼園課程範圍,但不擔心學超前知識對學生造成壓力,反問「普通人會唔會去參加奧運比賽呀?」記者提出奧運參賽者均經過選拔,但該比賽不設門檻,他回應說,「家長自己識分嘅,好似渣打馬拉松,你我都可以參加,唔使刻意提醒有能力嘅先報名。」該會在多個比賽前設培訓班(見另稿),本報查詢其出題者及教師資歷,葉只說﹕「我哋會長在香港大學教精算嘅。」本報又向該會會長、港大統計及精算學系講師黃榮烈查詢,黃以事忙為由不作回應。
智趣小博士幼兒奧數班其中一課是教學生認識11至20的單雙數,若要判斷12是單數還是雙數,便畫12個蘋果出來,每兩個蘋果用一個圈圈住,若所有蘋果都被圈,便是雙數,否則便是單數。陳偉康指出,幼園生應先記憶1至10中哪些是單、雙數,待日後有乘除概念後可輕易判斷「能被2整除就是雙數」,此概念是小學課程範圍,若教授幼稚園學生藉畫蘋果分辨單雙數,並非不可取,但較為機械,「明明大個啲會有更聰明嘅方法去學,但用此方法,要判斷20(是否單雙數),學生要畫20個蘋果之後逐個圈,咪好辛苦?」本報向智趣小博士查詢,但截稿前未獲回應。
機構辦比賽 兼開特訓班收費
部分舉辦比賽的機構同時開設培訓班,其中數學奧林匹克協會除舉辦由幼稚園至高中的數學比賽,還提供多種數學培訓課程,包括常規班及特訓課程等,明言是為「提升參加的考生之比賽技巧」。其屬下比賽,例如華夏盃及亞洲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比賽,分別設初賽、晉級賽及總決賽,初賽免報名費,晉級賽及總決賽均需數百元報名費,賽前特訓每堂2.5小時收費500多元。舉辦比賽同時提供收費培訓是否涉利益衝突,數學奧林匹克協會至截稿前未回應本報查詢。
職員指無衝突:比賽不用補習題目
數學盃協會舉辦K2至小六的數學比賽,約四成獲獎者可再參加大中華區數學盃挑戰賽,該會又與一間補習機構合辦奧數課程。該會職員回覆本報查詢時指出,因家長對比賽感到緊張,希望為孩子準備比賽,才會開班教學,他認為同時舉辦比賽及開培訓班並不衝突,因比賽不會用補習題目,又指學生未必要去該補習班才能提升成績。
港奧數主席:淪坊間賺錢生意
有57年歷史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相當重視「避嫌」,每年逾百個國家的人參與比賽,大會擬題委員會會從投稿的題目中選擇適合題目;參與題目制定者包括各國領隊,在比賽完結前不可與參賽者接觸,參賽者到埗、完成比賽前亦不可與外界接觸。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香港委員會亦為學生提供培訓,主席岑嘉評指出,該會與資優教育學院合辦的課程免費,惟因政府資助有限,每年只能篩選出60名學生受訓。他認為香港奧數走上歪路,「家長好想子女參加,但政府調撥資源不足,益咗坊間啲補習社,將奧數變為一門賺錢嘅生意」。
教育學院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署理系主任陳偉康提醒家長勿把坊間奧數班當成正規課程,視其為興趣班便可,亦不應期望其證書獲認受。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質疑坊間舉辦數學比賽的機構,利用部分家長希望獲獎的心態,吸引更多人光顧其培訓班,但他認為幼園生「咁細個要參加比賽都幾辛苦」,希望家長仔細考慮是否有利孩子均衡發展。
學者:奧數對象中學生 幼園學習太誇張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首次比賽於1959年在羅馬尼亞舉辦,由最初7個參賽國,發展至今每年有逾百個國家與地區參與,每個地方派出6名19歲或以下的中學生參賽,題目不會超出中學數學課程。IMO香港委員會主席岑嘉評在1986年把奧數引入香港,今年獲世界數學競賽國家聯盟頒發Paul Erdos獎,以表揚其在推廣數學的貢獻。岑嘉評認為坊間不少奧數補習班為「假奧數」,師資及題目與IMO的「真奧數」有分別。
港奧數主席:僅一成人有天分
岑表示,國際奧數主要對象為中學生,沒有針對小學、幼稚園學生的比賽,他亦不建議學生太早參與訓練,「如同一匹馬,若一出閘便不斷鞭策也會冇氣」,他擔心坊間課程太注重操練,反而阻礙學生興趣。他認為有天分學習奧數者不超過一成,對沒天分的學生來說,學奧數是浪費時間;該會因資源問題只能為經選拔的60名學生提供訓練,學生不會重複操練同樣題型以提高解題速度,該會每周只為學生提供4至5條題目,每題要多角度思考,嘗試找出數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在比賽時學生要花4.5小時解答3條題目。
學者:可訓練邏輯 勿追逐獎項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梁貫成認為,IMO的題目並非適合每個學生,「最多只有3%的拔尖學生適合」。他提醒家長,奧數題目不常規,要求很高的思維能力,「要藉學奧數提高數學成績,代價太高」。除IMO外世界各地有其他機構舉辦奧數比賽,部分設小學程度題目,梁認為對於有天分者,小學也可以學奧數,但幼稚園開始學習則較為誇張。
教育學院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署理系主任陳偉康認為奧林匹克解作運動比賽,任何數學比賽都可冠以奧林匹克之名,而社會上普遍認為奧數為「較tricky(棘手)的數學題」。他認為若孩子有能力、有興趣,可學習奧數以提升邏輯思維,但不要追求獎項;建議家長眼光「遠大一些」,不應看短期成績,「操練係可以令成績提高,不過家長都要諗下係咪值得,佢操練呢啲時間可能可以發展其他天賦、休息玩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