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31 - 早產嬰家長組「同路人」扶持

標題:早產嬰家長組「同路人」扶持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星島日報報道)早產嬰兒一出生便需與死神搏鬥,持續留醫多月接受治療,出院後亦要面對後遺症,家長照顧早產子女時壓力沉重。伊利沙伯醫院一群早產嬰兒家長兩年前自發成立支援小組,建立「同路人」交流平台互相支援,至今已有三百名會員,協助過逾百個家庭。

  三歲的瑨瑨是一名早產嬰兒,在媽媽阿迎肚內短短二十五周,便急急探頭仰望世界,可是這份好奇心卻差點令他掉進鬼門關。瑨瑨出生時只重約一磅,經醫護搶救,好不容易才保住小命,在伊利沙伯醫院新生嬰兒深切治療部留醫。

  「第一眼看到他時,我是不接受的。」眼看着別的嬰兒胖胖白白,瑨瑨卻又黑又瘦,阿迎不諱言一時間難以接受事實,淚珠不由自主地從眼眶掉下。她坦言,當時面對壓力異常巨大,產生很多負面情緒,更曾試過在照顧瑨瑨時暈倒。

  幸而瑨瑨的生命力遠超阿迎想像,小生命一天天進步,呼吸能力逐漸增強,食量亦逐漸增多,「阿仔都咁堅強,我做媽媽更要堅強」。瑨瑨最終在伊院留醫半年才能回家,惟仍有腦麻痺後遺症,走路、說話等能力較一般小童弱,需時常進出醫院覆診,每日亦需服食鬆筋藥。

  一路走來支持阿迎撐下去的,除了兒子頑強的生命力外,還有伊院「家友愛」嬰兒家長支援小組。「家友愛」小組於二○一五年由一群伊院早產及病患嬰兒的家長自發成立,至今會員逾三百人,曾支援的個案逾一百個,平均每個月跟進一至兩宗個案。

  小組創辦人兼主席彭淑芬的三歲半兒子洋洋同樣是早產嬰兒,出生後曾住院十五個月。她憶述當年照顧兒子時十分無助及徬徨,希望能以「同路人」身分支援有相同遭遇的家長。小組會員可透過社交平台及通訊程式交流資訊,亦會定期到病房探望,更會舉辦分享會互訴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