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6 - 吞嚥困難 言語師教路 早產嬰學半年嘗人奶

標題:吞嚥困難 言語師教路 早產嬰學半年嘗人奶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張太去年早產誕下兒子小生,小生在深切治療部留醫3個月後,張太終可親自嘗試餵哺母乳,卻發現小生飲奶時不斷出現氣促、嗆奶等情况,結果證實因支氣管發育不全,吞嚥困難,每次餵奶過程都異常痛苦「像虐兒般」。原來不少呼吸系統有問題的嬰兒都吞嚥困難,幸在言語治療師的協助下,小生進食情况漸有改善,半年後終可喝下人奶。
明報記者 陳倢朗

個半小時吃10毫升 不斷掙扎
張太說,過往一年可謂歷盡「甜酸苦辣」。去年4月出生、現時11個月大的小生,為早產3個月嬰兒,出生時體重僅1.14公斤(約2.5磅),需留醫深切治療部並靠胃喉進食。張太說,在小生3個月大、體重達2.2公斤時,首次試餵人奶,惟小生不斷吐奶致「嗆親」及氣促等。張太難忘最長一次試過用1個半小時餵兒子食50毫升奶,結果小生只嚥下10毫升,「那一個多小時真的很慘,(小生)不斷哭和掙扎,好像被劏般」。後來小生更不願再吃,需靠胃喉餵食。張太一度因此患情緒病,想起小生進食問題就哭,需心理治療。

液體較稠有利進食
醫護人員將小生個案轉介屯門醫院,該院高級言語治療師麥錦和建議小生轉食稠奶,漸有好轉。麥錦和解釋,小生支氣管發育不全,呼吸能力較弱,飲奶時易協調不善、「上氣不接下氣」,餵食一些較稀液體如人奶或水時,容易因反應較慢,會厭未能及時覆蓋氣管,致液體「落錯格」流入氣管或嗆奶等;反而較稠的食物或液體可像濕泥般慢慢滑落喉嚨,有利進食。

自小插喉管易抗拒食物
張太說,小生進食情况得以改善,開始逐漸將人奶加入稠奶,近一兩個月小生已能食人奶,亦能半小時內喝完100毫升奶,現時「終極挑戰」是飲水。
現重約6.6公斤的小生,體重仍跟同齡嬰兒相距甚遠,亦需24小時靠氧氣喉或家中氧氣機協助呼吸,曾一有東西碰到口部也會咳或發出作嘔聲。麥錦和分析,若嬰兒口部從小常插入喉管抽痰或餵食,會較敏感,甚至抗拒食物流經口部,建議按摩口部肌肉,終小生咬假奶嘴適應及訓練吸吮能力,漸有改進。

制餵食時間表 練口腔肌肉
除了小生,17個月大女嬰梓彤患有阻塞性支氣管炎,其母黃太指女兒一個月大時已喝奶有困難,常氣喘,聲大如行雷,幾乎每月出入醫院,常因進食時「落錯格」染肺炎,現透過插胃喉幫助,亦漸好轉。
其實除早產或有呼吸系統問題嬰兒,麥錦和指有兔唇等結構性問題、肌肉張力或心臟問題的嬰兒亦容易吞嚥困難,導致營養不良、胃液倒流及發育遲緩。言語治療師經評定後,會協助父母制訂餵食時間表,透過訓練口腔肌肉、改善餵食姿勢及食物種類等協助嬰兒。


標題:兒童吞嚥困難求診增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嬰幼兒進食容易嗆到,甚至拒絕進食,可能患有餵哺或吞嚥困難。有言語治療師表示,除先天發展不全會導致吞嚥問題,強硬迫令小孩進食可令拒食問題加劇。曾有3歲男童不肯吃飯,媽媽每次開飯都會打他,趁哭泣換氣時將飯餵入口中,男童認為食飯等於被打,對進食更見恐懼。另餵奶時用手指敲奶樽或搖奶樽,對嬰兒而言已屬騷擾,家長應加倍留意。
醫管局新界西醫院聯網言語治療部,每年求診病人約3.8萬人次,其中18歲以下因吞嚥困難、要進行治療的約有1,000人次,以5歲以下幼童為主。屯門醫院高級言語治療師麥錦和表示,兒童吞嚥困難求診數字較15年前上升逾一倍,病人包括早產嬰兒發育不全、兔唇裂顎患者、本身有心臟問題等嬰幼兒。

強迫餵食引致恐懼
28周早產出生、現時11個月大的小生,出生後一直用胃喉餵食,到3至4個月大時媽媽試轉為口餵,結果每次均嗆致嘔奶,評估發現他肺支氣管發育不全,飲奶時影響呼吸,讓他聞氧氣及轉食專用奶粉才改善。17個月大的梓彤則經常因肺炎入院,曾留院深切治療部需以吸呼機協助呼吸,檢查後才發現因為阻塞性支氣管炎影響,進食時「落錯隔」,同樣要接受吞嚥治療。
心理因素也會令幼童拒食。麥錦和指,曾有3歲男童不肯吃飯,媽媽每次開飯都會打他,趁哭泣換氣張開口時,將飯餸餵入口內,經過多次經歷,男童認為食飯等於被打,對進食更見恐懼;後來言語治療師教導媽媽,以男童喜歡的食物作鼓勵及交換,進食才慢慢回復正常。
他強調嬰幼兒也有胃口不佳時候,最常見為打防疫針後,若家人強迫進食會令他們留下心理陰影。他又提醒嬰兒餵奶常要回氣,不少家長會用手指敲奶樽,對嬰兒而言已屬騷擾;部份家長會自行將奶樽奶嘴口剪大,其實會令嬰兒容易嗆到,家長應該避免。


標題:催B食快啲家長茅招百出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子女扭計不肯吃飯,令不少父母大感頭痛。為了讓小朋友吃一口飯,家長使出渾身解數,有人竟想出用「打、搣」等極端方法,趁小朋友張口大哭,急急送飯入口。有言語治療師指,過度強迫或責罰小朋友,只會適得其反,建議家長可用其喜歡的食物或玩具作鼓勵;又提醒為嬰兒餵奶時,家長切忌因覺嬰兒吃得慢而「彈奶樽」或「鎅大奶嘴」,否則反會令BB受干擾或嗆倒。

新界西醫院聯網言語治療部每年服務三萬八千人次,十八歲以下因吞嚥困難而需治療的個案約佔一千人次。屯門醫院高級言語治療師麥錦和稱,兒童個案以五歲或以下居多,現時處理的兒童個案比十五年前升約一倍,或因醫生轉介個案比以往增多。

營造氣氛 以玩具鼓勵
小朋友揀飲擇食,甚至抗拒進食,可能與心理壓力有關。麥錦和透露,曾有三歲男童十分抗拒吃飯,拒絕張開嘴巴,媽媽竟想出用「打、搣」等方法,當兒子張口哭泣,便急急將飯送入其口;每吃一口飯,媽媽也用此方法,令男童對吃飯更驚慌及抗拒,以致持續營養攝取不足,較同齡小朋友瘦弱,後經醫生轉介接受言語治療。麥錦和教導該媽媽營造一個輕鬆進食環境,善用兒童喜歡的食物或玩具,例如男童喜歡飲水,可以一啖水、一啖粥地交替進食,或用玩具鼓勵他吃飯,男童亦慢慢變得願意吃飯。

家長照顧嬰幼兒飲食時亦有不少壞習慣,例如BB食奶「慢吞吞」,家長會彈奶樽底或搖晃樽身,以為有助BB食奶,但麥錦和指這會令BB感到騷擾,更抗拒吃奶;又有家長以為奶嘴孔太細影響吸吮,「整大啲,鎅成十字」,易令BB嗆倒;家長亦擔心子女「餓親」,BB一哭便餵奶,或用平板電腦、電視等「撈飯」,容易打亂飲食規律甚至造成偏食。

設時間表 增加飢餓感
麥建議家長為子女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可為他們設計進食時間表,規定每餐相隔至少三小時,用飢餓感促進兒童食欲,並要限定每餐在三十至四十五分鐘內完成,並讓兒童坐在指定食飯椅,提醒他們進食。家長亦可多花心思,讓兒童多品嘗不同味道或質感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