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8 - 六歲聾童語言能力僅兩歲 聾人Dancer誓要發揚手語

標題:六歲聾童語言能力僅兩歲
聾人Dancer誓要發揚手語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其實剛開始時,沒有人知道我可以做到。」黃耀邦(Jason)活在無聲世界,聞歌起舞曾是他遙不可及的夢想。靠音響帶來的地板震動、燈光和心裡數拍子,他自創聾人獨特的跳舞方法,更成立香港第一個聾人舞蹈團「森林樂」,讓一群愛跳舞的聽障中學生可以免費學跳舞。健聽人士如我們,無法想像聾童學習有多費勁,背後原因只是社會一直用「共融」作包裝,無視和剝奪他們使用手語的需要。

一般人以為大部分聾人可用手語溝通,事實上,在缺乏學習手語的環境下,現時香港逾15萬聾人中只有2.5%懂手語。大多數既不懂手語又看不明唇語,感覺像孤獨地身處一個外語國家。黃耀邦(Jason)自三歲發燒後聽力減退,六歲成為聾人。他連音樂也聽不到,卻偏偏愛上跳舞。「試過一班聾人報讀健聽人的跳舞班,當時沒有翻譯,老師說得很快,音樂又很快,根本跟不上。」聾人能跳舞?起初連家人也不相信。

聾童不單止輸在起跑線,因為經常看不懂說話內容,社交、認知和讀寫能力也比不上同齡的人,更遑論發展興趣了。而造成這種局面的,正正是本應「因材施教」的教育政策。自2001年香港推行融合教育後,香港的聾校減至一間。聾童入讀主流學校,不教手語,單靠讀唇來學習和溝通。但好像「沙灘」和「蛋撻」、「car」和「card」,這些口型根本難以分辨。因聽不到自己發音,助聽器音訊雜亂,聾童很容易咬字不準。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就指一個六歲聾童只有兩歲健聽兒童的語言能力。

Jason堅持對抗命運,學習手語,自創聾人跳舞方法,苦練數年後,他更於2014年獲得利希慎基金,遠赴紐約Broadway Dance Center學跳舞。去過美國的Jason發現,只要手語普及,聾人可以有不一樣的成長。「很多人誤會手語是身體動作,其實手語是一個語言,是聾人的母語。」他在美國學跳舞時,全班也是健聽人士,老師亦不懂手語。他引用《殘疾人權利公約》,學校立刻請來手語翻譯員陪伴他上課。「美國有聾人大學,很多聾人都可以成功入大學讀書,他們畢業可以做律師、醫生、老師和獸醫等。在香港,沒有。」雖然香港同受公約約束,保障聾人有權利在最適合自己的語言環境下學習,但手語雙語教學在香港爭取多年仍未成功。若香港聾童想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就必須自費聘請私人手語翻譯員。

Jason一直免費教聾人小朋友跳舞,「森林樂」現有兩位大專生和八位中學生。上年他們第一次參加公開賽「發放夢想力!」夢想舞台2016,便取得「最具夢想力」獎。不過Jason教跳舞不收分文,僅靠演出的微薄收入支持舞團開支。上月Jason生日辦了一個慈善晚會,籌到的金錢將會作為聾人舞蹈班的開支,另外也會開辦手語班。手語班目的是令聾人可以重拾自己的語言,亦令社會有更多手語翻譯員,協助知識傳播。「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夢想,希望香港可以有更多聾人成功。讓他們有機會見到聾人和健聽人其實是平等。」真正的共融除了鼓勵聾人突破障礙融入社會,還要健聽人認識聾人的語言,成為彼此溝通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