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明報專訊】中一那年,最親的姐姐因急病手術意外去世,父母不知如何處理,令活潑好動的小女孩變得沉默寡言。同學說她多愁善感,女孩自此進入了10年黑暗期。時光荏苒,當年被同學揶揄「懶憂鬱」、受過欺凌的小女孩,現已成為從事輔導工作超過10年的資深心理輔導員。「去做輔導的人通常是先醫自己」,快將50歲的黎潤芬(圖)笑問記者有沒有聽過這說法。
黎潤芬在家排行最小,原有4個姐姐及一個哥哥。四姐去世,母親每次提起此事就只管哭,家中沒人敢提。「佢走咗我係好唔開心」,與四姐形影不離的黎潤芬當年只有11歲,學校老師知道此事,沒有轉介她見社工。黎潤芬至今仍沒法忘記,當時向同學說姐姐手術期間輸了20多包血,有同學回應「咁佢咪浪費晒啲血?」身邊無人明白和幫助她處理負面情緒。直到22歲,黎潤芬遇到現時的丈夫,兩人互相扶持,加上自己人生經歷增多,30歲後才真正釋懷。
父母不願承認家庭出問題
當年腦海閃過自殺念頭的黎潤芬,深明學童在困境中的心情。近年學童自殺報道不絕如縷,黎潤芬覺得「只係浮面嘅多咗,死唔去或無尋求協助嘅有好多」。她曾接觸過個案年紀最小的只有6歲,母親時常強迫孩子讀書,令孩子承受巨大壓力而企圖自殺。黎潤芬覺得心痛,有自殺念頭的學童的家庭大多都有問題,只是父母不願承認。社會常有「無徵兆自殺」的說法,但孩子要走到自殺這一步,前期會有很多掙扎,但父母沒注意。她認為,孩子遇上困難,「第一時間應該搵家長求助」。她遇過有家長因為學業問題不斷打孩子,「打到要睇精神科醫生,但仲理直氣壯覺得係啱」。黎潤芬認為,家長應多從孩子角度出發,耐心聆聽他們的真正需要。
學校教師和社工同樣重要。據她所知,不少教師和社工對精神健康認識不深,有時遇上相關情况亦不懂正確處理方法。黎潤芬上月出版的新書《聽.孩子的呼喊》有3個篇章,包括「學童自殺」、「父母離婚」及「喪親」篇。她希望教師和社工可以看看此書,「每次回憶番啲case係好痛苦,但想將經驗分享出去」。書中亦提到可怎樣找出需協助的孩子,「你搵得一個出嚟,真係少一個死嘅機會」。若學童看完此書感到有類似問題,應向可信任的人尋求協助。
黎潤芬在家排行最小,原有4個姐姐及一個哥哥。四姐去世,母親每次提起此事就只管哭,家中沒人敢提。「佢走咗我係好唔開心」,與四姐形影不離的黎潤芬當年只有11歲,學校老師知道此事,沒有轉介她見社工。黎潤芬至今仍沒法忘記,當時向同學說姐姐手術期間輸了20多包血,有同學回應「咁佢咪浪費晒啲血?」身邊無人明白和幫助她處理負面情緒。直到22歲,黎潤芬遇到現時的丈夫,兩人互相扶持,加上自己人生經歷增多,30歲後才真正釋懷。
父母不願承認家庭出問題
當年腦海閃過自殺念頭的黎潤芬,深明學童在困境中的心情。近年學童自殺報道不絕如縷,黎潤芬覺得「只係浮面嘅多咗,死唔去或無尋求協助嘅有好多」。她曾接觸過個案年紀最小的只有6歲,母親時常強迫孩子讀書,令孩子承受巨大壓力而企圖自殺。黎潤芬覺得心痛,有自殺念頭的學童的家庭大多都有問題,只是父母不願承認。社會常有「無徵兆自殺」的說法,但孩子要走到自殺這一步,前期會有很多掙扎,但父母沒注意。她認為,孩子遇上困難,「第一時間應該搵家長求助」。她遇過有家長因為學業問題不斷打孩子,「打到要睇精神科醫生,但仲理直氣壯覺得係啱」。黎潤芬認為,家長應多從孩子角度出發,耐心聆聽他們的真正需要。
學校教師和社工同樣重要。據她所知,不少教師和社工對精神健康認識不深,有時遇上相關情况亦不懂正確處理方法。黎潤芬上月出版的新書《聽.孩子的呼喊》有3個篇章,包括「學童自殺」、「父母離婚」及「喪親」篇。她希望教師和社工可以看看此書,「每次回憶番啲case係好痛苦,但想將經驗分享出去」。書中亦提到可怎樣找出需協助的孩子,「你搵得一個出嚟,真係少一個死嘅機會」。若學童看完此書感到有類似問題,應向可信任的人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