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7 - 分娩後半睡半醒 哺母乳壓死 B女

標題:分娩後半睡半醒 哺母乳壓死 B女
報章:蘋果日報


威爾斯親王醫院發生罕見初生嬰兒在院內被壓死意外!一名新手媽媽今年2月誕下健康女嬰後,感極度疲累,在該院堅持下嘗試餵哺母乳。女嬰其後於媽媽睡夢懷抱中被壓致窒息,慘成植物人。自責雙親最終忍痛拔喉了結女兒小生命。

記者:梁麗兒、鍾麗霞

現年25歲的鄭小姐,在意外發生近四個月後,仍難掩喪女傷痛。她昨接受本報訪問時自責說:「個女我見得兩個幾鐘,連個樣都睇唔清楚,家搞成咁,對我同家人都好大打擊、好大傷害。」今次是她首次懷孕,原與丈夫滿心歡喜迎接小生命,最後慘變悲劇,痛苦之餘也非常內疚。

指護士巡房次數疏落

她憶述,今年2月23日因陣痛入院,即晚入產房,翌日零時35分順產誕下近6.5磅女兒。因丈夫為公務員,她入住私家病房休息,同日凌晨約2時45分,護士抱女兒給她餵母乳,約15分鐘後,因感疲累加上女兒幾乎無吃母乳,故按鐘要求醫護帶走女嬰。

應鐘入房的女病房助理指示鄭嘗試再餵母乳,鄭將女兒放在其左邊,在半睡半醒間餵哺,其後於乏力下睡着,至約3時45分,巡房護士發現女嬰面色發紫、無心跳呼吸,即時召醫生搶救。醫生為女嬰檢查,證實大部份腦細胞死亡,即送女嬰到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留醫,靠儀器呼吸。至3月1日鄭小姐與丈夫忍痛為女兒拔喉,並送作解剖,尋找真正死因。

鄭小姐昨哭訴:「我經歷咗十幾個鐘陣痛,已經好辛苦,生完已經係病人,要人照顧,冇能力再照顧 BB,點解我咁攰,醫院都唔肯幫我抱走 BB,堅持要我餵奶呢?」她指嬰兒床擺放遠離其病床,令她無力落床放下女嬰在嬰兒床上,加上護士巡房次數疏落,釀成意外。

質疑院方拒承擔責任

事發至今近四個月,她不滿院方遲遲未交調查及解剖報告,質疑院方拒承擔責任及有意隱瞞事件,促請醫院盡快公開調查真相及道歉,為女兒討公道。

此外,本月初鄭又與丈夫就事件向申訴專員公署及護士管理局投訴,質疑負責護士有疏忽。

對於事主質疑醫護人手不足導致悲劇,立法會衞生服務界議員李國麟表示,不便評論今次個案,強調公院整體護士人手不足。

有調查指,護士與病人理想比例,為1名護士照顧6名病人,但本地公院普通病房為1名護士,照顧11至12名病人。至於私家病房護士人手應比普通病房較佳,但未知個別情況。

醫管局昨回覆,事發時病房人手情況正常,助產士指導餵哺方法時鄭小姐清醒及情況穩定,助產士一直在床邊觀察達10分鐘,確保嬰兒吸啜正常,其後40分鐘亦多次觀察母嬰情況。

該局形容事件非常不幸,已安排醫生多次與鄭解釋及安排臨床心理學家輔導。鄭小姐日前已作出投訴,威院會與她緊密聯絡,個案已呈報死因裁判官跟進。



標題:難以釋懷 媽媽事後現抑鬱症狀
報章: 蘋果日報


鄭小姐產後三個多小時,愛女不幸發生意外,及後身亡,令鄭小姐至今仍難釋懷。她說事件或困擾一生,冀能盡快獲院方交代,助走出陰霾。鄭事發後十分傷心,曾出現抑鬱症狀,常聽到 BB喊聲等幻聽,須接受心理輔導,並要服藥治療。病情現獲改善,其慘痛經歷令每位母親動容。

鄭小姐說:「我都好自責,覺得自己害死咗佢,希望院方有交代,對件事、對我一生都好。」事發後,她將早已準備好的 BB衫及物品收起,以免觸景傷情。當提及產前檢查結果良好,但女嬰最終死亡,頓時傷感萬分。事件更令她無法如常上班,已向上司辭職。

院方轉介心理專家輔導

消息指,女嬰被發現遭媽媽壓着時,院方已即時派數名醫生入房搶救,惟當場證實女嬰曾窒息。其後再送到新生嬰兒深切治療部救治,已發現其大部份腦細胞死亡。女嬰曾接受多項包括心臟、腦部等檢查,也無發現患有遺傳疾病可導致她猝死。 院方事後曾派出多名醫護人員,與鄭小姐及丈夫跟進事件。為幫助他們面對喪女難關,院方轉介予心理專家輔導。消息指,今次為公院罕見的院內壓死 BB事件,過往聞所未聞,屬一宗悲劇。



標題:專家之言 宜待體力恢復才哺乳
報章: 蘋果日報


剛誕下嬰兒的母親應該在何時開始哺母乳,其實並無時間限制,但最好能於母親體力恢復及完全清醒下進行。

未散藥物會被嬰兒吸收

有專家表示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媽媽產後半小時內已可餵奶,而醫護人員一般都會鼓勵母親越早哺母乳越好,因為嬰兒盡快與母親有肌膚之親,有助促進親子關係,提高日後能持續餵母乳的機會。

愛嬰醫院香港協會主席葉麗嫦醫生表示,當母親與初生嬰兒都不受藥物影響時,就可以開始哺母親,但若母親的止痛藥或麻醉藥的藥力仍存在時,則不宜哺母乳,以免嬰兒透過母乳吸收了藥物。

葉醫生表示孕婦產後盡早開始哺母乳有多個好處,包括較容易「上奶」,有助將來能持續餵哺;也可以刺激母體分泌荷爾蒙,幫助子宮收縮。現時公立醫院的產婦有近八成會哺母乳,她形容比率已算不俗。

不過,初次餵母乳對母嬰都不是易事,葉麗嫦表示嬰兒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摸索及熟悉母親乳頭的位置,故第一次哺母乳或需要50分鐘才能成功,母親須有耐性。她指出無論是餵母乳或奶粉,醫護人員也會盡量要求母親自己「落手落腳」處理,以助促進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