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不少青年與父母「冇乜兩句」,關係疏離。有調查發現,六成八受訪青年與父母溝通,平均每次為時不多於卅分鐘;溝通的主題主要集中在生活習慣及學習等方面,亦較易為此發生衝突。五成二受訪青年人承認遇到溝通障礙,不一定會向父母表達自己意見。有註冊社工認為,父母宜於子女童年時打好溝通基礎,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又建議父母應主動向子女分享內心感受,多予子女心靈鼓勵。
機構籲父母少玩手機
半島青年商會青年事務組訪問一千零八十四名十二至廿五歲年輕人,了解他們與父母的溝通情況。結果一成一受訪者表示,與父母溝通時會感到不耐煩;六成八受訪青年每次平均只與父母溝通五至卅分鐘;倘遇到溝通障礙,五成二受訪青年人不一定向父母表達自己意見,需視乎情況而定。
明愛在晴計劃項目經理李寶姬認為,父母應早於子女年幼時多溝通,奠定良好關係基礎,「有啲家長沉迷玩手機,個BB做咩根本唔知。玩少陣(手機)對家長生命無影響,但無咗同小朋友嘅溝通,第時佢大咗又點會同家長溝通?」李稱,如父母與子女關係良好,即使子女至青少年階段,雙方溝通時間減少亦沒有影響,因內容質素較時間重要,但仍建議雙方盡量每天抽卅分鐘面對面溝通。
她說,父母與子女傾偈,不宜只圍繞學習及生活,狹窄的對話內容會令年輕人質疑父母是否真的關心自己,抑或只關心成績。
曾有中三學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無成績就無我」。她強調,父母不應以強權打壓子女,最終或令他們收埋自己,甚至採取離家出走等激進行為,或出現情緒病。
機構籲父母少玩手機
半島青年商會青年事務組訪問一千零八十四名十二至廿五歲年輕人,了解他們與父母的溝通情況。結果一成一受訪者表示,與父母溝通時會感到不耐煩;六成八受訪青年每次平均只與父母溝通五至卅分鐘;倘遇到溝通障礙,五成二受訪青年人不一定向父母表達自己意見,需視乎情況而定。
明愛在晴計劃項目經理李寶姬認為,父母應早於子女年幼時多溝通,奠定良好關係基礎,「有啲家長沉迷玩手機,個BB做咩根本唔知。玩少陣(手機)對家長生命無影響,但無咗同小朋友嘅溝通,第時佢大咗又點會同家長溝通?」李稱,如父母與子女關係良好,即使子女至青少年階段,雙方溝通時間減少亦沒有影響,因內容質素較時間重要,但仍建議雙方盡量每天抽卅分鐘面對面溝通。
她說,父母與子女傾偈,不宜只圍繞學習及生活,狹窄的對話內容會令年輕人質疑父母是否真的關心自己,抑或只關心成績。
曾有中三學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無成績就無我」。她強調,父母不應以強權打壓子女,最終或令他們收埋自己,甚至採取離家出走等激進行為,或出現情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