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星島日報報道)欺凌問題由校園蔓延至網絡,造成更嚴重的傷害。有調查發現,過去半年每三名受訪學生,就有一人曾被欺凌,包括來自朋輩及網民。逾四成學生選擇自己處理,不傾向求助朋輩及家人。有輔導心理學家稱,學生在校園被欺凌會設法逃避,甚至缺課,網絡欺凌的傷害更甚,過去被網絡公審的人,最終要改名、整容抹去舊事。
「加油香港基金」本月上旬以網上及學校問卷,訪問逾六百名中學及大學學生,發現過去半年,每三人就有一人曾經遭受欺凌,他們認為欺凌者心態是覺得「有趣」,想展示力量和發泄憤怒。「加油香港基金」主席周佩波稱,本港校園欺凌比率達三成,與全球其他地方相若,但認為「校園欺凌事件一宗都嫌多」,而且數字有上升趨勢,不可忽視其嚴重性。
輔導心理學家鄭雅心曾接觸不少學生個案,她稱,校園欺凌最常見是杯葛他人,聯群結黨以言語辱罵他人,較為嚴重或有肢體衝突。她指應對欺凌情況時,大部分人會選擇逃避,比如不願上學或藉故躲在醫療室,男女反應亦有別,女生傾向自責、傷害自己;男生則多數有「外化情緒」,向外宣泄,甚至再轉而欺凌其他人。
調查顯示,逾四成人會自己處理;三成人向朋輩求助;僅得一成二人向父母求助,但調查發現受訪者即使可以自己處理欺凌事件,但內心期望得到朋輩支援。鄭雅心坦言,被欺凌者傾向不願接受社工輔導,因擔心再因此被人嘲笑,故朋輩角色關鍵,她稱,作為朋友,可靜靜地陪伴被欺凌者,千萬不要怪責對方「你被別人欺負,都是你的錯」,要讓對方知道身邊有人支持。
鄭雅心稱,學生面對校內欺凌事件,不應袖手旁觀,要挺身而出,「同學因被欺凌而心情長期低落,甚至失去學習動力,作為同學勇敢表達一份善意,已幫助了他很多。」離開校園後,欺凌情況延伸至網絡層面。調查發現,每四名受訪學生就一位曾被網絡欺凌,最常見是網上衝突和罵戰,被不斷辱罵,被公開散播謠言。鄭雅心表示,網絡公審的傷害較園欺凌更大,「可能在網上見人鬧,就覺得鬧多一句很小事,但每一句說話都可摧毀一個人。」
她稱過去被網絡公審的人,因怕被認出而不敢出街,最終要改名,甚至整容去逃避,可想而知影響有多深遠。團體與社交網站合辦「加油同行」守護學童生命劇場計畫,邀請過來人、輔導人員及網絡專家,與學生探討預防自殺、欺凌、網絡安全及保安等課題,預料供三十所中學參與計畫。
「加油香港基金」本月上旬以網上及學校問卷,訪問逾六百名中學及大學學生,發現過去半年,每三人就有一人曾經遭受欺凌,他們認為欺凌者心態是覺得「有趣」,想展示力量和發泄憤怒。「加油香港基金」主席周佩波稱,本港校園欺凌比率達三成,與全球其他地方相若,但認為「校園欺凌事件一宗都嫌多」,而且數字有上升趨勢,不可忽視其嚴重性。
輔導心理學家鄭雅心曾接觸不少學生個案,她稱,校園欺凌最常見是杯葛他人,聯群結黨以言語辱罵他人,較為嚴重或有肢體衝突。她指應對欺凌情況時,大部分人會選擇逃避,比如不願上學或藉故躲在醫療室,男女反應亦有別,女生傾向自責、傷害自己;男生則多數有「外化情緒」,向外宣泄,甚至再轉而欺凌其他人。
調查顯示,逾四成人會自己處理;三成人向朋輩求助;僅得一成二人向父母求助,但調查發現受訪者即使可以自己處理欺凌事件,但內心期望得到朋輩支援。鄭雅心坦言,被欺凌者傾向不願接受社工輔導,因擔心再因此被人嘲笑,故朋輩角色關鍵,她稱,作為朋友,可靜靜地陪伴被欺凌者,千萬不要怪責對方「你被別人欺負,都是你的錯」,要讓對方知道身邊有人支持。
鄭雅心稱,學生面對校內欺凌事件,不應袖手旁觀,要挺身而出,「同學因被欺凌而心情長期低落,甚至失去學習動力,作為同學勇敢表達一份善意,已幫助了他很多。」離開校園後,欺凌情況延伸至網絡層面。調查發現,每四名受訪學生就一位曾被網絡欺凌,最常見是網上衝突和罵戰,被不斷辱罵,被公開散播謠言。鄭雅心表示,網絡公審的傷害較園欺凌更大,「可能在網上見人鬧,就覺得鬧多一句很小事,但每一句說話都可摧毀一個人。」
她稱過去被網絡公審的人,因怕被認出而不敢出街,最終要改名,甚至整容去逃避,可想而知影響有多深遠。團體與社交網站合辦「加油同行」守護學童生命劇場計畫,邀請過來人、輔導人員及網絡專家,與學生探討預防自殺、欺凌、網絡安全及保安等課題,預料供三十所中學參與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