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迷你倉火災消防員殉職、港人在德國受襲及虐兒個案,社會福利署臨床心理學家都會出動,提供心理輔導服務,除了轟動大案外,社署不少求助個案與家庭管教有關,當中不乏怪獸家長。一四至一五年度社署處理二千個心理輔導新個案,四成半個案涉及廿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社署總臨床心理學家劉家祖表示,有些虐待兒童個案,因家長心理或精神問題而起,心理學家需先了解問題所在,才能幫助兒童減低心理後遺症。
心理學家增至59人
加入社署三十四年,將於本周五(十三日)退休的劉家祖受訪時稱,社會較前接受心理輔導,但臨床心理學家亦遇上家長投訴,他們逃避面對婚姻問題,將責任推卸在社工身上。他以減肥比喻心理輔導,指當事人要先覺得自己有問題,要親身跑步才能成功改變,不能請教練代跑。他曾輔導一名在火災殉職消防員的母親,她說了一句話令他多年難忘,「唯一想個仔唔使死」。他指喪親事實改變不到,要協助遺屬放眼現有生活;輔導自殺者亦如是,即使一無所有,至少仍有自己,可以走下去。
社署是政府首個開設臨床心理學職位的部門,劉家祖八二年加入社署時,臨床心理學家只有四人,現已增至五十九人,政府部門中人數最多,服務更趨專業發展。他指,○一年美國九一一恐襲事件後,他向署長建議從美國引入正式災後輔導訓練。隨後港人經歷多宗災難事故,如南亞海嘯、入境處縱火案等,社署都派員支援。劉家祖透露,退休後期望展開電單車環遊內地的夢想計劃。他又會繼續以大學時期設計的漫畫人物「肥祖」,輕鬆向公眾介紹心理學。
標題:社署總臨牀心理學家:輔導從不標籤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社署是本港首個引入災後輔導服務的部門,社署總臨牀心理學家劉家祖視對求助者放下心理標籤為宗旨,以助人解心結難題為目標。近年愈多怪獸家長、激進青年的問題,他相信未必直接與子女及青年有關,家長本身問題或更嚴重。
服務社署三十四年,將退休的總臨牀心理學家劉家祖見證社署臨牀心理服務課的演變,由當年僅四人小隊,進化至五十九名人手,亦由集中做法庭少年罪犯評估,擴至康復心智評估、災後心理輔導、施虐者治療、性罪行輔導等個案。
他指港人普遍抗拒心理輔導,有人更給他看掌以為是命理相學。他最難忘為一名母親施虐者作心理評估時,充當聆聽者達三小時,原來女方一上街便被責罵,只好逃避,直至與他會面才釋懷,最終法庭予以輕判。「每人行為背後,必有動機原因,或年少經歷終致排斥行為,無論一個精神病人、虐兒母親、鹹濕佬,都只是一種標籤。」他常提醒其他心理學家要看得通透,放下標籤,才可幫到對方。
劉家祖一手創辦社署災後輔導服務,源於九六年造成兩死多人受傷的八仙嶺大火。他當天與家人剛巧在八仙嶺燒烤,突見大批消防員落山及向他借用電話,至翌日大清早,他收到指示要盡快到涉事學校、殮房為師生及家屬輔導。○一年美國九一一恐襲後,他電郵給當時社署署長林鄭月娥,寫下美國紐約市長一句說話:「遇到恐襲雖是不幸,但慶幸是已有準備去承受襲擊。」他再為署方引入災後輔導訓練。惟並非提供一次輔導便替對方解開心結,例如他曾為一名殉職消防員母親做輔導,「但她說幫不到她找回兒子回來。」
近年怪獸家長常責怪孩子,更求助心理學家糾正孩子,劉家祖認為不少家長自身問題反而遠較小孩嚴重,「他們容易將自己問題,卸到老師、學校、專家等身上,是一種投訴多於心理問題。」時下不少青年愈趨激進,劉家祖相信與當下經濟、政治、社會氣候及家教也有關係,青年步向成年階段通常最反叛,尋求自我不同的價值觀,希望社會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