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一本內容讚揚出術脫險的童話書引起不少家長迴響。購得該書的家長回想當時本想為4歲女兒講故事,驚覺內容跟自己教導相違,其後更發現公共圖書館收藏該系列書籍。本報發現,相關圖書部分內容提及少年自殺,再抽樣查看20本公共兒童圖書館圖書,部分教導「路要拾遺」才能成大事。專家促把有關書籍下架或收於成人圖書書架。
購頌說謊童書 家長經歷引迴響
30多歲的Anthony育有4歲女兒及1歲兒子,下班後他愛於女兒睡前說故事。回想購買涉事童話書經過,他說:「8月初在居所附近連鎖書局,看見一本名叫《魔力床邊故事 啟迪高智商》,圖畫漂亮,故事篇幅簡短,沒有細看內容便購下,沒想過內容會有問題。」
該書其中一篇〈聰明的格蕾特〉,描述廚娘偷吃烤雞後分別向客人及主人說謊,瞞天過海,其結語更指:「貪吃的廚娘格蕾特,在陷入困境時能夠急中生智,化險為夷。」Anthony認為:「你可以說廚娘行為不當,偏偏選了最差的版本,讚揚說謊行為。」
他向朋友分享經歷後,友人於社交媒體發帖公開事件,引起關注,是他始料不及,除獲家長認同,亦有網友反駁指該故事源自童話名著。惟他認為,即使是名著,編者亦不能加上讚揚說謊的結語,「一來,小孩自行閱讀時可能吸收該錯誤價值觀;二來,日後小孩亦有可能以書本內容挑戰家長教導,又或感到混亂。」他近日發現公共兒童圖書館收藏該系列書籍,擔心圖書館會否收藏其他可能存在問題的書籍。本報抽樣閱讀20本公共兒童圖書館書籍,包括該系列在內,並交予港大教育學院教授謝錫金作進一步分析。
情節變相鼓勵自殺 學者批離譜
其中,《魔力床邊故事 培養好習慣》的〈墳中的窮少年〉,提及少年因未能完成僱主無理要求,圖以飲毒藥及殺蟲水自殺,但發現那些毒藥及殺蟲水原來是蜜糖及酒,其後少年躺在墳中便沒有醒過來。僱主在少年死後擔心被告上法庭,情緒低落。故事描述他之後屋子起火,從此活在貧窮痛苦中,時刻受良心責備。其結語為「讓善待別人成為一種習慣,你會得到更多幸福和快樂」。
謝錫金直指該故事內容「離譜」,少年遇無理要求,不作反抗或離開,反而選擇自我了斷,並對自殺過程作詳盡描述,變相鼓勵自殺,加上故事犯駁,正面內容過少,應予下架。他又說,另外4本兒童圖書部分故事內容及教導有違普世價值,同樣建議下架或收於需家長陪同導讀的地方(相關故事內容及出版社回應見上表)。
學者:幼童易代入角色模仿情節
他續指出,幼童聽故事時,往往會代入故事書不同角色,模仿情節,吸收知識及價值觀;因而童話故事中,行為良好會獲褒獎,幹壞事需付出代價,但代價不能含暴力,令兒童誤以為暴力是正確解決方法。
出版社:全面回收 持書可退款
資助小學校長會主席賴子文亦指出,〈墳中的窮少年〉涉及自殺,灰暗面過多,不宜放在兒童圖書館內。出版《魔力床邊故事》的童藝少兒文化負責職員賴先生表示,較早前已全面回收該系列書本,持書家長亦可以電郵聯絡他們商討退款事宜,目前共收到5名家長要求退回《魔力床邊故事 啟迪高智商》。
康文署:將跟進覆檢相關館藏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發言人表示,就本報提及的兒童書籍,圖書館專業人員組成的「館藏發展會議」會跟進及覆檢相關館藏,市民若對圖書內容有意見亦可向館方提出。過去3年,圖書館每年平均購藏約74萬冊書籍,約40%為兒童書籍。其中,《魔力床邊故事》系列共有4冊,館方於2011年及2014年共購392本,《啟迪高智商》一書,現有62本存放於各圖書館供讀者借閱。
專家:8歲以下難分善惡 應選正面童書
兒童往往透過故事認識世界,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兼職講師蘇慧盈提醒,8歲以下兒童較難自行分辨善惡,3歲以下更未能分真假,家長宜選內容快樂正面情節,即使是經典名著,亦不宜向幼童提供過於負面版本,曾有家長說《三隻小豬》故事時,提及小豬被吃而令其3歲稚子發噩夢。
3歲以下:看圖及認識事物為主
蘇慧盈指出,3歲或以下幼童會認為所聽到的故事情節均為真實,建議家長選貼近生活、跟現實相符的內容,以認識事物為主;又或教導簡單具體的價值觀,例如要有禮貌,須跟別人打招呼。相關書本宜以圖畫為主,輔以簡單文字及重複的情節,例如到街市買各類東西,但因幼兒未能自行閱讀,要靠家長講故事。
4歲至8歲兒童能逐步理解書本內容及分辨真假,可閱讀科幻及具劇情的故事,學習較抽象價值觀、社會規則及情緒,例如尊重或耐性等;透過趣味故事亦可增加兒童幽默感或感歡樂。
4至8歲:可讀劇情故事 學價值觀
蘇慧盈強調,8歲以下兒童未能分辨善惡,不宜選擇大篇幅描述報復、暴力、陰暗面,以及只提出問題、不設解決方案的故事,令兒童陷於悲觀無助;即使是經典名著,雖具教育意義但仍要選擇切合其分辦能力的版本。
學者:西方童話未必切合華人文化
港大教育學院教授謝錫金補充,家長應留意部分名著,特別是西方童話,未必切合華人文化,例如對養老、孝順的概念不同,要選擇跟自己教育理念相符的故事。他說,故事書主要是灌輸兒童正確普世價值觀,經歷及理解不同生活概念,認識不同學科事物,選擇兒童圖書時,需留意能否達至相關功用,另家長可遮蓋書中一兩組詞彙,了解子女能否仍理解句子,測試該書內容是否切合他們的語文水平。
童書作家:取材生活引發共鳴
「一個好的兒童故事最重要能夠吸引小朋友,從兒童角度出發,是創作時必須考慮的。」香港兒童文藝協會會長宋詒瑞說,在兒童書除了常常出現王子公主、動物題材,生活類故事同樣能獲小朋友共鳴。
忘記兒子生日成寫作題材
從事兒童文學創作逾30年、著有多本兒童讀物的宋詒瑞,擅長改寫生活經歷。她說,從自己日常生活中發生各種小事,或者朋友的經歷,發掘兒童故事題材,有好幾個故事的靈感都來自真人真事。
「兒子12歲那年,我忘記他生日,兒子很平靜,還記得那時兒子說:『看你們這麼忙就算了』。」宋詒瑞說,後來問過不同小朋友同一個問題:「假如爸爸媽媽忘記你的生日怎麼辦」,孩子的反應各異:罵父母、提醒他們或覺得生日很無聊等。
「生日對於小朋友來說是大事,父母忘記生日這題材很有趣,相信可以引發共鳴,就寫成了故事。」改寫後的情節描述同為社會工作者的父母因協助他人而忘記兒子生日,表達助人精神。
考慮兒童角度 不宜強說教
生活經歷外,宋詒瑞說,要當一個好作者,要先做一個好人,對社會事情也不能漠不關心。她說,在生活中要有思考,以故事情節吸引小讀者,並傳達正確的信息。「故事不能太強調教育意義,要先考慮情節及兒童角度。」她又認為,近年兒童讀物有時用語過分成人化,忽略的兒童需要。
購頌說謊童書 家長經歷引迴響
30多歲的Anthony育有4歲女兒及1歲兒子,下班後他愛於女兒睡前說故事。回想購買涉事童話書經過,他說:「8月初在居所附近連鎖書局,看見一本名叫《魔力床邊故事 啟迪高智商》,圖畫漂亮,故事篇幅簡短,沒有細看內容便購下,沒想過內容會有問題。」
該書其中一篇〈聰明的格蕾特〉,描述廚娘偷吃烤雞後分別向客人及主人說謊,瞞天過海,其結語更指:「貪吃的廚娘格蕾特,在陷入困境時能夠急中生智,化險為夷。」Anthony認為:「你可以說廚娘行為不當,偏偏選了最差的版本,讚揚說謊行為。」
他向朋友分享經歷後,友人於社交媒體發帖公開事件,引起關注,是他始料不及,除獲家長認同,亦有網友反駁指該故事源自童話名著。惟他認為,即使是名著,編者亦不能加上讚揚說謊的結語,「一來,小孩自行閱讀時可能吸收該錯誤價值觀;二來,日後小孩亦有可能以書本內容挑戰家長教導,又或感到混亂。」他近日發現公共兒童圖書館收藏該系列書籍,擔心圖書館會否收藏其他可能存在問題的書籍。本報抽樣閱讀20本公共兒童圖書館書籍,包括該系列在內,並交予港大教育學院教授謝錫金作進一步分析。
情節變相鼓勵自殺 學者批離譜
其中,《魔力床邊故事 培養好習慣》的〈墳中的窮少年〉,提及少年因未能完成僱主無理要求,圖以飲毒藥及殺蟲水自殺,但發現那些毒藥及殺蟲水原來是蜜糖及酒,其後少年躺在墳中便沒有醒過來。僱主在少年死後擔心被告上法庭,情緒低落。故事描述他之後屋子起火,從此活在貧窮痛苦中,時刻受良心責備。其結語為「讓善待別人成為一種習慣,你會得到更多幸福和快樂」。
謝錫金直指該故事內容「離譜」,少年遇無理要求,不作反抗或離開,反而選擇自我了斷,並對自殺過程作詳盡描述,變相鼓勵自殺,加上故事犯駁,正面內容過少,應予下架。他又說,另外4本兒童圖書部分故事內容及教導有違普世價值,同樣建議下架或收於需家長陪同導讀的地方(相關故事內容及出版社回應見上表)。
學者:幼童易代入角色模仿情節
他續指出,幼童聽故事時,往往會代入故事書不同角色,模仿情節,吸收知識及價值觀;因而童話故事中,行為良好會獲褒獎,幹壞事需付出代價,但代價不能含暴力,令兒童誤以為暴力是正確解決方法。
出版社:全面回收 持書可退款
資助小學校長會主席賴子文亦指出,〈墳中的窮少年〉涉及自殺,灰暗面過多,不宜放在兒童圖書館內。出版《魔力床邊故事》的童藝少兒文化負責職員賴先生表示,較早前已全面回收該系列書本,持書家長亦可以電郵聯絡他們商討退款事宜,目前共收到5名家長要求退回《魔力床邊故事 啟迪高智商》。
康文署:將跟進覆檢相關館藏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發言人表示,就本報提及的兒童書籍,圖書館專業人員組成的「館藏發展會議」會跟進及覆檢相關館藏,市民若對圖書內容有意見亦可向館方提出。過去3年,圖書館每年平均購藏約74萬冊書籍,約40%為兒童書籍。其中,《魔力床邊故事》系列共有4冊,館方於2011年及2014年共購392本,《啟迪高智商》一書,現有62本存放於各圖書館供讀者借閱。
專家:8歲以下難分善惡 應選正面童書
兒童往往透過故事認識世界,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兼職講師蘇慧盈提醒,8歲以下兒童較難自行分辨善惡,3歲以下更未能分真假,家長宜選內容快樂正面情節,即使是經典名著,亦不宜向幼童提供過於負面版本,曾有家長說《三隻小豬》故事時,提及小豬被吃而令其3歲稚子發噩夢。
3歲以下:看圖及認識事物為主
蘇慧盈指出,3歲或以下幼童會認為所聽到的故事情節均為真實,建議家長選貼近生活、跟現實相符的內容,以認識事物為主;又或教導簡單具體的價值觀,例如要有禮貌,須跟別人打招呼。相關書本宜以圖畫為主,輔以簡單文字及重複的情節,例如到街市買各類東西,但因幼兒未能自行閱讀,要靠家長講故事。
4歲至8歲兒童能逐步理解書本內容及分辨真假,可閱讀科幻及具劇情的故事,學習較抽象價值觀、社會規則及情緒,例如尊重或耐性等;透過趣味故事亦可增加兒童幽默感或感歡樂。
4至8歲:可讀劇情故事 學價值觀
蘇慧盈強調,8歲以下兒童未能分辨善惡,不宜選擇大篇幅描述報復、暴力、陰暗面,以及只提出問題、不設解決方案的故事,令兒童陷於悲觀無助;即使是經典名著,雖具教育意義但仍要選擇切合其分辦能力的版本。
學者:西方童話未必切合華人文化
港大教育學院教授謝錫金補充,家長應留意部分名著,特別是西方童話,未必切合華人文化,例如對養老、孝順的概念不同,要選擇跟自己教育理念相符的故事。他說,故事書主要是灌輸兒童正確普世價值觀,經歷及理解不同生活概念,認識不同學科事物,選擇兒童圖書時,需留意能否達至相關功用,另家長可遮蓋書中一兩組詞彙,了解子女能否仍理解句子,測試該書內容是否切合他們的語文水平。
童書作家:取材生活引發共鳴
「一個好的兒童故事最重要能夠吸引小朋友,從兒童角度出發,是創作時必須考慮的。」香港兒童文藝協會會長宋詒瑞說,在兒童書除了常常出現王子公主、動物題材,生活類故事同樣能獲小朋友共鳴。
忘記兒子生日成寫作題材
從事兒童文學創作逾30年、著有多本兒童讀物的宋詒瑞,擅長改寫生活經歷。她說,從自己日常生活中發生各種小事,或者朋友的經歷,發掘兒童故事題材,有好幾個故事的靈感都來自真人真事。
「兒子12歲那年,我忘記他生日,兒子很平靜,還記得那時兒子說:『看你們這麼忙就算了』。」宋詒瑞說,後來問過不同小朋友同一個問題:「假如爸爸媽媽忘記你的生日怎麼辦」,孩子的反應各異:罵父母、提醒他們或覺得生日很無聊等。
「生日對於小朋友來說是大事,父母忘記生日這題材很有趣,相信可以引發共鳴,就寫成了故事。」改寫後的情節描述同為社會工作者的父母因協助他人而忘記兒子生日,表達助人精神。
考慮兒童角度 不宜強說教
生活經歷外,宋詒瑞說,要當一個好作者,要先做一個好人,對社會事情也不能漠不關心。她說,在生活中要有思考,以故事情節吸引小讀者,並傳達正確的信息。「故事不能太強調教育意義,要先考慮情節及兒童角度。」她又認為,近年兒童讀物有時用語過分成人化,忽略的兒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