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4 - SEN學童6歲即改資助模式 學校無對症下藥 無助家長患抑鬱

標題:SEN學童6歲即改資助模式 學校無對症下藥 無助家長患抑鬱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於幼稚園(學前)時期所得的支援較全面,但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的質性報告指出,學童一屆6歲,所有支援便告終止;教育局即使為每名SEN學生向小學提供一定現金資助,但學校提供的資助往往不能對症下藥,如有言語障礙的SEN學童沒獲言語治療,令育有SEN子女的基層家庭頓感無助,有母親甚至患上抑鬱。

本港現時6歲以下的SEN兒童由社會福利署負責,雖然確診評估時間較長,但其他實際支援較多,如可獲安排到不同機構接受針對治療,亦有專業人士到幼稚園提供治療。惟兒童一滿6歲,便由教育局負責支援政策,即使兒童仍就讀幼稚園,上述所有治療都會立即停止。兒童上小學後,如經確診,會獲教育局提供「學習支援津貼」,但該筆津貼直接給學校,由學校決定如何使用。

SOCO社會組織幹事黃文杰表示,學校會從一大筆津貼安排「大圍」治療,但沒法對症下藥,「SEN分好多種,不是每種都靠一種治療可解決」,基層家庭在校得不到支援,亦沒法負擔私家治療的昂貴費用,在照顧SEN子女方面感到異常吃力,不少家長因而患上抑鬱,要服藥穩定病情。

阿冰的兒子有過度活躍症、專注力不足和小手肌肉發展遲緩,她理應獲一定金額的津貼,但學校卻沒提供小手肌肉訓練,「老師只說,我們的資源用在言語治癒方面,沒有小手肌肉治療」。黃文杰批評,家長無從得知子女所獲發的津貼數額,即使向學校查詢都不果,指機制欠缺透明度。

黃文杰建議,將對SEN的學前支援延長至小學階段或初小、縮短學齡兒童的SEN評估時間、讓家長清晰子女所獲得的津貼數額,以及關注SEN家長的精神健康和教導他們訓練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