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有「兒歌醫生」之稱的兒科醫生陳以誠,2009年治療一名割傷手指的男嬰,被指涉嫌3項專業失德,醫務委員會紀律聆訊今天繼續舉行。陳以誠作供時強調,僅曾用1吋闊繃帶為男嬰包紥傷口,而非聆訊中相片顯示的2吋闊繃帶。
香港醫學會副會長、兒科專科醫生陳以誠,在2009年為當時14個月大的男嬰,治療手指割傷。其後男嬰傷口受感染,致右手無名指一節手指壞死,須切除。
辯方在之前的聆訊指出,據男嬰母親林女士展示、在2009年8月16日及21日的相片顯示,病人手指用2吋闊繃帶包紮。陳以誠作供時表示,他是用1吋闊繃帶為男嬰包紥手指,而非2吋闊繃帶。他指,男嬰手指約長1.5吋,必定要用1吋闊繃帶包紥,才可以露出手指尖,看到手指的血液循環。
陳又指,自己曾在醫院急症室做多次手指縫合手術,清楚知道需要留意傷者的血液循環狀况。在2009年8月10日為嬰兒做完手術後,有吩咐護士每小時檢查嬰兒的血液循環狀况。之後因嬰兒情况穩定,改為每4小時檢查一次。他巡房時亦有檢查嬰兒的血液循環狀况,全部狀况正常。
陳透露,本身與男嬰父親相熟,又形容男嬰很活潑,自己「好錫佢」。在事件發生後,心情十分沉重,雖不知道哪裏出錯,但覺得作為主診醫生,需要承擔責任。他後來仔細看照片,才發現男嬰手指上的繃帶闊2吋,而非他使用的1吋闊繃帶。他認為有可能有其他人再為男嬰包紥,因包紥太緊導致缺血。
陳以誠選用皮膚黏合劑Dermabond為男嬰治療,稱按其判斷,男嬰的傷口情况適合使用Dermabond。他指,在90年代開始,Dermabond已在先進國家獲普遍使用,本港私家醫院亦在2000年開始常用Dermabond。此黏合劑可免卻嬰兒進行全身麻醉手術的風險,數據顯示傷口完全癒合的成功率達75%以上。
控罪指出,陳以誠於2009年8月10日至20日,無妥善處理男嬰右手無名指傷口;陳在保險申報表上聲稱,於8月10日及13日為男嬰縫針,但被指並無其事。聆訊下午續。
香港醫學會副會長、兒科專科醫生陳以誠,在2009年為當時14個月大的男嬰,治療手指割傷。其後男嬰傷口受感染,致右手無名指一節手指壞死,須切除。
辯方在之前的聆訊指出,據男嬰母親林女士展示、在2009年8月16日及21日的相片顯示,病人手指用2吋闊繃帶包紮。陳以誠作供時表示,他是用1吋闊繃帶為男嬰包紥手指,而非2吋闊繃帶。他指,男嬰手指約長1.5吋,必定要用1吋闊繃帶包紥,才可以露出手指尖,看到手指的血液循環。
陳又指,自己曾在醫院急症室做多次手指縫合手術,清楚知道需要留意傷者的血液循環狀况。在2009年8月10日為嬰兒做完手術後,有吩咐護士每小時檢查嬰兒的血液循環狀况。之後因嬰兒情况穩定,改為每4小時檢查一次。他巡房時亦有檢查嬰兒的血液循環狀况,全部狀况正常。
陳透露,本身與男嬰父親相熟,又形容男嬰很活潑,自己「好錫佢」。在事件發生後,心情十分沉重,雖不知道哪裏出錯,但覺得作為主診醫生,需要承擔責任。他後來仔細看照片,才發現男嬰手指上的繃帶闊2吋,而非他使用的1吋闊繃帶。他認為有可能有其他人再為男嬰包紥,因包紥太緊導致缺血。
陳以誠選用皮膚黏合劑Dermabond為男嬰治療,稱按其判斷,男嬰的傷口情况適合使用Dermabond。他指,在90年代開始,Dermabond已在先進國家獲普遍使用,本港私家醫院亦在2000年開始常用Dermabond。此黏合劑可免卻嬰兒進行全身麻醉手術的風險,數據顯示傷口完全癒合的成功率達75%以上。
控罪指出,陳以誠於2009年8月10日至20日,無妥善處理男嬰右手無名指傷口;陳在保險申報表上聲稱,於8月10日及13日為男嬰縫針,但被指並無其事。聆訊下午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