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全日制學童每日花八至九小時上學,放學還要「直踩」上補習班、興趣班,比打工仔還要忙。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說,每年九月開學初期或臨近考試季節,因學習壓力求醫的學童較平時增加一成至一成半,以小學生、唸傳統學校的求診者佔多。他說,近年學校興「開學前適應班」,未開學已開始做功課。年紀小至三歲參加遊戲小組亦足以造成壓力,他解釋,幼童解難能力未發展,專注力一般只能集中五至十分鐘,要「坐定定」上課一小時有難度,亦無助提升社交能力。
不同年齡層兒童因學業壓力致焦慮的徵狀不同。六歲前表達能力不高,遇到壓力少用言語表達,但可從脾氣大變看到端倪。小學生患者多抗拒上學,出現腸胃不適徵狀。黎大森說,曾接觸一名七歲女童,經常精神緊張,用左手拔左邊面的眉毛、眼睫毛及頭髮,因外觀古怪遭同學嘲笑。女童同時胃口變得嗜甜,時常要求加調味料。父母終帶她求診,懷疑她因為暑期功課太密集,導致壓力過大出現焦慮症。
及早醫治復發機會微
若不正視焦慮症,或惡化為抑鬱症,病情嚴重者有自殘傾向。黎大森說,若情況嚴重,需處方血清素調節劑控制患者的衝動、緊張行為,一般服一至兩個月藥才有顯著改善。他按臨床經驗指,約六成病人需用藥控制病情。若及早服藥及接受抗壓治療,復發機會微。醫生通常分別會見家長及病童,若焦慮僅屬輕度可透過行為治療、放鬆心情、做運動及重建親子關係來改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