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0 - 幼童用電子產品 易患過度活躍症

標題:幼童用電子產品 易患過度活躍症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小朋友「扭計」,不少父母都會立即出動「電子奶嘴」安撫,比起傳統奶嘴更為奏效,但小朋友過早使用電子產品影響成長深遠。香港大學最新追蹤研究發現,兒童在幼稚園時期已開始使用電子產品,到小學階段患過度活躍症的風險比常人高,令兒童需要尋求精神科支援的情況變得普遍。研究更發現,這些小朋友的中文及數學成績也往往較差,專家呼籲父母勿濫用電子產品當「保母」。

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昨出席衞生署研討會,與世衞專家探討電子產品對年輕人的健康影響。葉透露港大於四至五年前開始追蹤本港六百至七百名幼稚園學生,分別從富有及貧窮地區揀選,探討家庭環境對兒童成長的早期影響,其中一個研究方向是他們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

家長懶理 電子產品當保母
研究人員追蹤多年,現時這班兒童正就讀小學三至四年級,研究初步發現這批兒童當中,愈早使用電子產品者,愈高風險患過度活躍症,部分人需要轉介精神科跟進病情。葉柏強批評本港部分家長對兒童使用電子產品毫無管束,「有啲就咁擺部平板電腦喺小朋友床頭畀佢哋玩,完全唔理佢哋,等佢哋玩到累瞓着為止。」研究人員會繼續追蹤這批小朋友至初中階段,了解進一步的健康問題。

衞生署社會醫學顧問醫生鍾偉雄表示,由於科技發展迅速,難以定義何謂「過早」及「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界線,而美國兒科學會則界定兩歲以下兒童為不適宜使用電子產品。他強調父母應保持小朋友身心多元發展,例如社交及體能活動,應多讓他們活動筋骨,避免將電子產品當成「電子奶嘴」來湊小朋友。

首用年齡中位數為16月大
衞生署署長陳漢儀指出,本港今年住戶寬頻普及率已達百分之八十五,手機普及率更高達百分之二百二十八,屬全球最高之一,意味每人至少擁有兩部手機。年輕人使用電子產品時間最長,近三成八的十至十四歲兒童每周用二十至五十小時上網;十五至廿四歲組群更嚴重,高達五成二,比○三年比例高出近兩成。

最年輕的組群中,首次使用平板電腦的年齡中位數僅為十六個月大的幼兒,反映電子產品的滲透愈來愈年輕化。世衞總辦事處物質濫用管理處協調員Vladimir Poznyak表示,沉迷電子產品及互聯網可令活動量下降、食欲不振、視覺和聽覺受損等等,並影響心理社交發展,認為要從公眾教育着手,提升對健康關注。


標題:幼兒迷電子產品 與活躍症關連高 醫生﹕礙語言社交發展 兩歲前不應玩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常被當成「電子奶嘴」為幼童止哭,然而港大追蹤研究初步發現,過量用電子產品的幼童,與過度活躍症狀有非常高的關連,學者正作進一步研究。有醫生指幼童兩歲前正值發展語言及社交能力,因此不應使用鮮作雙向溝通的電子產品,兩歲後亦要限於每日不多於半小時。

追蹤研究 兩者關係尚待了解
衛生署昨舉辦「過度使用互聯網、電腦、智能電話及同類電子產品」研討會,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栢強正研究幼童過量用電子產品對健康影響,他在研討會後表示,其團隊5年前開始長期追蹤適量及過度(每天2至3小時)用電子產品的4至5歲幼童,分析其家庭環境、智能評估數據等,發現過量用電子產品的幼童會睡眠不足、社交及專注力差,以及有衝動行為問題等過度活躍症狀,即過量用電子產品與上述症狀有非常高的關連,但研究尚未完成,兩者關係尚待進一步研究。

兩歲後宜每日限用半小時
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陳國齡稱,多年前已有研究發現看電視愈多的人,會有更多行為情緒問題,現仍無法知悉這與電視內容還是欠家長指導有關。她亦推斷可能是對象花較多時間在電視,少了社交及學習機會,令社交及語言比一般人弱。

陳國齡認同過早及過度用電子產品對幼童無益,兩歲或之前正是語言、社交及情緒發展階段,需從照顧者身上學習溝通及情緒管理,因此不鼓勵兩歲或之前的幼童用電子產品。陳續說,兩歲之後的幼童開始有較大安全感,亦需要接解觸外在世界,因此可適度用電子產品,但家長要陪伴在側解釋,每天不宜多於半小時。

醫生:過度活躍童或更易上癮
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則推斷,電子產品可能更易令有過度活躍症的兒童上癮。他解釋,過度活躍患者前腦發育較正常人慢,影響其思維及組織,患者更容易分心,專注力較弱,控制能力低及容易衝動,因此過度活躍患者更易被電子產品吸引。

用屏幕產品中位年齡為16個月
衛生署昨早與世衛及各國專家研討使用互聯網和電子產品的潛在健康風險。衛生署長陳漢儀致辭稱,2014年調查發現學前兒童用電腦的中位數是兩歲,用屏幕產品中位數為16個月。至於10至14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每周用20至50小時互聯網比例,亦由2003年16.3%,升至2013年的37.5%。

陳漢儀指出,兒童及青少是自我管制能力較低的一群,家長可與子女訂明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學校亦要多留意學生學習及精神狀况,並與家長保持溝通,防止學生上網成癮。


標題:家長以身作則 不玩Pokémon GO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是不少兒童的「止哭神器」,故被稱為「電子奶嘴」,但有家長憂兒子終日對着電子產品會變自閉,忍心讓其哭個夠,堅拒用電子產品哄孩子。

家住太古站附近的蔡女士,其6歲兒子剛上小一, 她憂兒子倚賴電子產品,會變成只懂望着屏幕的「自閉兒童」,因此甚少讓兒子玩電子產品,「幾星期先一次,甚至連電視也少看」。她希望兒子遠離電子產品,專心學業,指一般父母為了止住子女眼淚而應他們要求,給孩子玩電子產品,但她自己寧願狠心一點,「由佢喊囉」,堅拒兒子說要什麼即給什麼。

近日Pokémon GO風靡全球,蔡說兒子也心動想玩,但她跟兒子說「媽媽都無玩呢」,以身教與兒子一同遠離電子產品。

有家長藉平板讓女兒學詞彙

不過,有家長認為子女可用電子產品看電影及學英文,不應完全阻止。成先生的4歲女兒每天花約兩小時用平板電腦,他說此習慣自女兒3歲開始,若女兒「扭計」,他會給她玩平板電腦。他認為女兒從電子產品中看電影及玩遊戲學到很多詞彙。

張小姐的3歲女兒每天用平板電腦最多兩小時。張說不怕女兒過量使用而可能出現過度活躍徵狀,「一日玩幾次,限住每次半個鐘」,自己會在旁陪伴免女兒「上癮」。


標題:小孩過早用電子產品 可致過度活躍症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小朋友過早使用電子產品或致患過度活躍症!衞生署研究顯示,幼兒首次使用電腦和平板電腦的中位數年齡,分別只有二歲及十六個月大,促家長切勿將電子產品當作「電子奶嘴」。另港大正進行一項追蹤研究顯示,若小孩過早使用電子產品,可致睡眠時間不足外,中文和數學成績更會變差,甚或出現過度活躍症狀。

  衞生署、世衞代表及多國專家昨出席一個有關過度上網及使用電子產品對健康影響的研討會,衞生署署長陳漢儀表示,本港至今的住戶寬頻普及率達八成半,手提電話普及率更達百分之二百二十八,即每人有至少兩部手提,屬全球最高之一。

  首次使用電子產品及上網也有年輕化趨勢,衞生署一四年研究顯示,學前兒童首次使用電腦和平板電腦的中位數年齡,分別只有二歲(二十四個月)及僅十六個月大。而年輕人使用電子產品時間有上升趨勢,年齡介乎十至十四歲的兒童及少年,每周花二十至五十小時上網的比率佔三成八,比二○○三提升逾一倍,十五至二十四歲組群的相關比率,由逾三成二升至近五成二。

  世衞代表指,過度上網及使用電子產品,會對生理及心理有負面影響,例如食欲不振、視覺和聽覺受損等。

  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栢強透露,港大四、五年前開始進行一項追蹤研究,透過富有及貧窮地區的不同學校,收集了六百至七百名、當時約四至五歲的幼稚園學生使用電子產品的數據,作智能評估。

  研究發現若過早使用電子產品,加上缺乏父母在旁疏導,可致小孩睡眠時間不足,小學的中文和數學成績差,甚至出現行為和社交問題。葉又指,研究顯示小孩患過度活躍症與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或有關,有出現衝動、做事欠缺條理和專注、身體反覆做小動作如坐不定和手多等徵狀,擔心會有惡化,未來五至十年會繼續追蹤這群兒童,至高小及初中。

  衞生署社會醫學顧問醫生鍾偉雄說,隨兒童長大,難以避免接觸電子產品,家長有必要留意兒童的身心及各種行為,有否因電子產品而出現異常,並建議多進行親子活動,及訓練兒童社交能力,家長勿將電子產品當作「保母」或「電子奶嘴」,用作安撫「扭計」的小孩。署方已發出健康指引,提醒學童、家長及老師健康地使用電子產品,將風險減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