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8 - 6歲遭父虐打變問題兒童 單親媽媽感激學校代身教

標題:6歲遭父虐打變問題兒童
單親媽媽感激學校代身教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2016年5月東灣莫羅瑞華學校計劃遷校屯門,卻遭該區校長反對指「擺個炸彈喺度」,反映社會對有情緒問題和學習障礙的學生存有標籤。群育學校家長阿貞見證兒子由問題兒童變成充滿目標的陽光少年,認為學校比主流學校有更多包容,更加理解孩子的需要。她希望外界可以重新認識:「入讀這間學校的學生不一定等如壞孩子,我覺得他們入到這裡是好事,起碼有老師看顧、教導孩子。雖然未知他們成材與否,起碼可以過正常生活。」

阿貞和許多單親媽媽一樣,母兼父職背起家庭經濟重擔,還要抽時間照顧兒子。兒子子朗升上小一開始已非常頑皮反叛,更被老師和學校放棄。直到10年前,子朗由主流學校轉讀屬於群育學校的東灣莫羅瑞華學校,展開著重紀律訓練和多元活動的寄宿生活,漸漸重拾自信,今天可以成為一個演員。阿貞感激學校猶如「緩衝區」一樣,既舒緩了單親家庭的壓力,讓孩子得到適切照顧。她鼓勵有需要的家長不妨向社工求助,及時糾正家庭及管教問題,還孩子一個愉快的童年。

她形容子朗從前是「超級曳」:獎牌、洗衣粉、甚至洗衣機蓋通通扔到街上,讓她既生氣又束手無策。後來,她終於找到答案:「他頑皮是想大人去關注他,關心他的情況。」回想到孩子當日內心不安和痛苦無從宣洩,「時至今天,我仍覺得虧欠孩子,虧欠他沒有正常的家庭。」

當年阿貞離婚後,兒子的撫養權落在前夫手上,不料兒子竟成為他發洩虐打的對象,更不讓兩母子聯絡,讓她時常過著心驚膽顫的日子:「因為爸爸心情壞就打他,我整夜都會抱著電話。」有次,爸爸喝醉酒後竟然把麻將檯踢向子朗,撞到他內出血,迫得只有3年級的兒子離家出走兼報警。之後阿貞決心多辛苦也要養育兒子,更一天打兩份工:早上去餐廳工作,晚上去賣魚。

2007年子朗由社署「中央統籌轉介系統」安排到全港7間群育學校之一的東灣莫羅瑞華學校就讀4年級。群育學校屬於政府津貼的特殊學校類別,現時分別由5間辦學團體舉辦,專門為有情緒、行為問題的學生提供適當教育和輔導,目標是讓孩子可以重返主流學校。

開初阿貞不了解學校性質,十分擔心:「見到裡面的小朋友也嚇一跳,好像難民營的感覺。」加上學校遠在大嶼山,鄰近石壁監獄,孩子要行為良好才可以在週末踏出離島回家,讓她很憂慮:「我很記得第一次入去,掉轉頭邊走邊流淚,不知下次何時可以再見兒子。我是否做錯了?」

讓媽媽意想不到的是,兒子成長路上缺乏的元素竟逐步被學校填補。宿舍導師教紀律,孩子學摺被、學打理自己,老師跟進孩子的學習進度,又鼓勵參與課外活動,例如踢足球、戲劇,及音樂班等,讓孩子建立自信。阿貞:「我發覺學校能理解孩子需要甚麼,知道他的頑皮可以轉為運動方面,甚至因運動奪獎,一直看著他轉變。」子朗更找到許多同樣遇上成長困難的同伴,漸漸不再介懷自己身世,讓媽媽很安慰:「他整個人變得很開朗,不會像從前有許多鬱結在心中。他的朋友圈子擴闊了,變得很喜歡和我分享。」

見到兒子陽光自信的新一面,阿貞反思過去的教子方法,正正欠缺了給大家溝通和理解的空間:「有次我罵他,他反抗很大,明白到他已長大,我們不能再用打鬧方式」現在兩母子的感情變得更深厚,有如親密朋友一樣談天說地,甚至相約逛街。她感激在最困難時間得到學校幫忙:「幸好遇上一班肯接受這些孩子的老師教育他們,否則都不知他今日會怎樣。」她鼓勵有需要的父母可以放下成見,向社工尋求援助:「入讀群育學校,是給孩子機會學好。為何你們做父母的,不能給個機會呢?」

群育學校究竟有何辦法,可以教好一班不同背景、不同問題的學生?下集我們和大家發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