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2 - 學童壓力「爆燈」 求醫個案五成

標題:學童壓力「爆燈」 求醫個案五成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香港兒科醫學會及香港兒科基金最新調查發現,本港家長認為子女在升小學後,學業壓力大增六成;而亦有超過九成家長指子女學業亦會成為自己的壓力來源,令他們於過去半年內出現發脾氣、情緒失控、頭痛及失眠等問題,反映學業壓力令學童及家長都壓力「爆燈」。兒科基金指出回歸二十年來本港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每況愈下,近五年因精神健康到醫管局旗下醫院接受服務的個案更增加近五成,認為政府低估問題。


由上月中起至上周,香港兒科醫學會及香港兒科基金向一千三百二十七名幼稚園及小學生家長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對回歸二十年來,他們對港府兒童健康政策的評價,及本港學童及家長所面對的壓力及對情緒和健康的影響。受訪者包括不同收入、教育程度及全職或在職家長。

學童壓力方面,有五成四的家長認為孩子不開心的原因與學業有關,當中有此想法的小學家長更達六成八。同時小學家長就認為子女的壓力達到五點八分,比較幼稚園家長評估的三點六分,多出六成。有四成八的幼稚園家長相信,子女最大壓力來源是來自家長的期望,學業只佔兩成三。不過,當問及小學家長時,學業成績就為最主要的壓力原因,佔七成六。

家長壓力方面,調查發現有九成四家長都表示過去半年在照顧孩子時,曾出現無緣無故發脾氣、情緒失控、頭暈、頭痛或失眠等任何一種由壓力所導致的健康問題,當中有七成八家長試過有時或經常在照顧孩子時發脾氣,及有六成七人曾試過情緒失控。而與子女一樣,七成九受訪小學家長表示壓力來源是孩子的學業,反映學業壓力令學童及家長都壓力「爆燈」。

針對二十年來的各項兒童政策,有六成半受訪者都認為兒童教育政策比回歸前轉差,八成八人都覺得政府目前給予家長的支援不足夠,希望可提供更多長遠及有跟進的服務。

兒科基金秘書長王曉莉醫生坦言,調查反映本港學童壓力過大,指「幼稚園及小學生根本不應該有學業壓力」。她引用醫管局數據指出,過去五個年度到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接受不同服務的人數,由一萬八千九百宗增加至二萬八千八百宗,增幅超過五成。近日考試期間,有向她求診的兒童或因心理和壓力導致有肚痛、發燒及頭暈等問題。而整體上亦有一半求診個案,都並非因病理或身體出現問題,反而是因受到壓力要在考試中取高分,或有過多操練,「周日去補習仲忙過醫生」,引起健康問題。

綜合回歸二十年的情況,基金主席陳作耘醫生批評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每況愈下,雖然政府多次就青少年自殺問題發表報告,但沒有落實長遠政策改變問題,同時亦低估了情況。他又反駁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指學童自殺與教育制度無關的說法,指教育制度中如操練等因素,正對學童及家長構成重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