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本報訊】香港的遊樂場以「不好玩」見稱,玩樂設施全都是膠、滑梯不夠長、鞦韆買少見少、甚至列明「不准兒童追逐」。一群藝術家一改「官方土味」,把常人眼中的廢物重製成各種遊樂設施,車胎、卡板、紙皮、發泡膠,統統被賦予第二生命,將牛棚藝術村變成「土炮遊樂場」,拉闊社會對玩的想像,打破勤有功、戲無益的傳統價值觀。
發泡膠化身迷宮
沒有東西比玩更能把人連在一起,電子遊戲有既定規則,即使「打爆機」也不能逾越被定下來的界線,電玩更可能會拉遠彼此間的距離,「土炮遊樂場」卻沒遊戲規則,大人小孩由即日至下月都可以無規無矩玩近20件新奇玩意。6組藝術家與浸大視覺藝術院「啟德」視覺藝術研究與發展中心打破界線,車胎改造成翹翹板、卡板變身為車仔、發泡膠化造成迷宮。
土瓜灣是車房集中地,藝術家加菲與同伴以社區原材料如廢棄車胎及卡板等,設計9輛車仔讓人自由「開車」,其中一輛更能自動吹泡泡,甚受歡迎,「其實係家長同小朋友一齊製作,不只是現在製成可以玩,製作過程已經係玩」。加菲說在資源豐富的社會,由大人親手做玩具給小孩是難能可貴,「平時係家長逼小朋友做功課,呢啲車係家長做玩具畀小朋友,小朋友擁有由家長做嘅玩具係開心啲」。
遊樂場另一位藝術家寶鋒製作出4個大型版的懷舊玩意,包括迷宮及車胎山等,希望重新連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重組慢慢消逝的社區網絡,「好多人覺得遊樂場就係好靚嘅設施,摩天輪有幾高,過山車有幾快,但其實遊樂場好玩係咪因為設施呢?」他認為透過交流,其實玩家都可參與其中,「可以一齊製作,小朋友之間可以有互動,係會定自己嘅規則出來」。
小學視覺藝術老師Juliet認為小孩可從玩樂中學習,她的學生常在在校內用紙張製成小玩意,「我曾經都覺得佢哋太貪玩,但後來發現佢哋自製到課本冇嘅知識如物理原理,擦膠加支針成為陀螺」。計劃統籌王永棠之前在土瓜灣做社區工作,一直想在區內拉近藝術與人的關係,「呢個計劃嘅玩意有不同階層參與嘅訊息,跨種族、跨世代、就係想見到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玩探索社區」。
發泡膠化身迷宮
沒有東西比玩更能把人連在一起,電子遊戲有既定規則,即使「打爆機」也不能逾越被定下來的界線,電玩更可能會拉遠彼此間的距離,「土炮遊樂場」卻沒遊戲規則,大人小孩由即日至下月都可以無規無矩玩近20件新奇玩意。6組藝術家與浸大視覺藝術院「啟德」視覺藝術研究與發展中心打破界線,車胎改造成翹翹板、卡板變身為車仔、發泡膠化造成迷宮。
土瓜灣是車房集中地,藝術家加菲與同伴以社區原材料如廢棄車胎及卡板等,設計9輛車仔讓人自由「開車」,其中一輛更能自動吹泡泡,甚受歡迎,「其實係家長同小朋友一齊製作,不只是現在製成可以玩,製作過程已經係玩」。加菲說在資源豐富的社會,由大人親手做玩具給小孩是難能可貴,「平時係家長逼小朋友做功課,呢啲車係家長做玩具畀小朋友,小朋友擁有由家長做嘅玩具係開心啲」。
遊樂場另一位藝術家寶鋒製作出4個大型版的懷舊玩意,包括迷宮及車胎山等,希望重新連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重組慢慢消逝的社區網絡,「好多人覺得遊樂場就係好靚嘅設施,摩天輪有幾高,過山車有幾快,但其實遊樂場好玩係咪因為設施呢?」他認為透過交流,其實玩家都可參與其中,「可以一齊製作,小朋友之間可以有互動,係會定自己嘅規則出來」。
小學視覺藝術老師Juliet認為小孩可從玩樂中學習,她的學生常在在校內用紙張製成小玩意,「我曾經都覺得佢哋太貪玩,但後來發現佢哋自製到課本冇嘅知識如物理原理,擦膠加支針成為陀螺」。計劃統籌王永棠之前在土瓜灣做社區工作,一直想在區內拉近藝術與人的關係,「呢個計劃嘅玩意有不同階層參與嘅訊息,跨種族、跨世代、就係想見到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玩探索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