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9 - 非華語生額外撥款 收生少學校多放棄

標題:非華語生額外撥款 收生少學校多放棄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樂施會「非華語學生中文學習支援」調查發現,約六成少收(即9名或以下)非華語學生的學校中,近75%無申請教育局於2014至15年度起推出的支援撥款。樂施會批評教育局的學習架構未有效支援非華語學生,建議要加強支援。

原因﹕暫不需要 行政理由
樂施會於去年1至5月向263間取錄非華語學生的學校調查,當中四成取錄10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生;其餘六成取錄9名或以下(即較少收)非華語學生中,近75%無申請額外撥款,主因是暫不需要、校內非華語學生人數太少、學校沒資源配合等,亦有學校以行政理由拒絕申請。
在較少收非華語學生的學校中,近三成學校不知有新增撥款。至於「教授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專業進修津貼計劃試行3年,原本預計有450人受惠,但去年3月只有26人申請。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羅嘉怡指出,該津貼申請手續繁複,教師須學校推薦,從課程畢業後的5年內又須連續3年教授非華語學生等才能取回部分學費津貼,因此令教師卻步。

進修津貼手續繁 教師卻步
樂施會指教育局在2014/15年推的新學習架構,仍是以中文為母語的課程,建議重新寫一套「中文為第二語言」的課程,包括課程目標、教材、教學法及評估,有助教師因材施教。另外,取錄9名或以下非華語學生的學校,每年要主動申請才可獲5萬元津助,但取錄10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生的學校,不用申請便可得津貼80萬至150萬元。

教育局回覆,會按已制訂的框架分析初步所得資料,評估新學習框架支援非華語學生措施的成效,審視支援服務的質素,不斷完善有關措施,暫未有強制教師接受培訓,但教師可參加該局的相關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