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30 - 心理學家教路 育兒宜扶助 勿催谷

標題:心理學家教路 育兒宜扶助 勿催谷
報章:晴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育兒路漫長,欠耐性不行,沒有常識,錯用管教方法,只會累積惡果;然而,專家教仔方法就一定可行嗎?兒童性格各異,又可否一本通書睇到老?註冊教育心理學家楊潔瑜育有兩歲兒子古建晞,以理論結合實踐經驗,教仔方法是否最合用?
為人母以後,心理學專業背景是否有助育兒,真正將理論實踐?楊潔瑜(Kitty)肯定的說,兒童發展心理學讓她知道發展指標,理解嬰幼兒0至3、3至6歲的不同階段,以此作培育標準:「嬰兒是否愈多exposure(閱歷)愈好?初生嬰兒是大近視,睇不清楚周遭事物,家長不停給他看書本也沒有效果。」
她的新書《育兒謬誤大解構》以不同的真實謬誤個案,分析嬰幼兒階段的正確育兒方法,讓新手家長從心理角度及行為方面,認識孩子的真正需要。
給新手父母扶一把
熟悉兒童智能發展的Kitty,分享了運用心理學中的鷹架理論(Scaffolding Instruction,指學習一項新的概念或技巧時,透過環境足夠的支援以提升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和可能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指學習者現實及實際可達到的發展差距,而差距視乎其解題能力及潛能等)的教育心得:當兒子建晞一歲時,按發展進程,可自行疊起數塊積木。當她看到小人兒意慾疊得更高,卻不懂箇中技巧,她便作示範,每疊高四、五塊積木,便用手穩住,然後再疊高。「他知道了技巧,便自行摸索、嘗試,最後,他可以疊高積木,有他整個人的高度!」她指出,這跟偃苗助長絕對不同,而是家長從旁扶助,有助提升最高潛能。「我知道他的能力,只是教他方法,由他自行學習,卻不是強迫。很多幼兒,若有大人幫助,是可以發揮其潛能。」
從小訓練自制能力
她強調,當家長了解嬰幼兒的發展進程,包括體能、認知、情緒發展,相處會較融洽,亦有助發展潛能。她舉例說,不少家長從嬰兒手抱開始便參加Playgroup,學語言、練大小肌肉等等,卻忽略家庭環境已能給予寶寶刺激:「好像去公園,所有Baby GYM、社交禮儀,不是全都學到嗎?」至於語言,也是從生活中跟大人學習:「兒子九、十個月大時仍說BB話,過了一歲已完全跟他說大人話,家長可在此階段開始增長句子,如:我要車,要甚麼類型、顏色的車?慢慢孩子便可增加其語言能力,中英文亦然。」
曾聽過不少家長會延遲給子女接觸電子產品,甚至不看電視,怕會削弱孩子對靜態活動,像看圖書的專注力,Kitty另有見解:「我會給孩子看,這是生活的一部分,關鍵是家長怎樣控制,我們不是為他們揀選可接觸的媒介,而是訓練他們有自制能力……愈早訓練愈好,否則,延遲接觸,難保當孩子因為從未接觸過,卻感到更好玩,更難以自控。」家長絕對可從小由使用時間、媒體類型等,訓練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