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5 - 非華語生難入幼園教局承諾加強支援

標題:非華語生難入幼園教局承諾加強支援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立法會研究落實免費幼稚園教育小組委員會昨開會,討論為非華語學生和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提供的支援,會上有議員表示,非華語學生家長難以得到選校資訊,批評教育局支援不足;教育局回應指,若非華語家庭未接受政府服務,其子女未進入教育系統,的確難以接觸及聯絡他們,當局承諾會加強宣傳,令他們更容易融入社群。

非華語生在本港求學遇到的問題一直備受關注,不諳廣東話令他們入讀本地幼稚園非常困難。教育局指,目前有約七千名非華語學童入讀本地幼稚園,亦有七成學券幼稚園取錄非華語生,立法會研究落實免費幼教小組委員會昨開會討論相關議題。

會上有議員認為教育局對非華語生家長支援不足,令他們難以得到選校資訊,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認為,在支援非華語生的課題上,最困難是接觸非華語家庭,「若學生進入教育系統,可通過學校與他們接觸,但若未進入教育系統,如何找他們出來?」他稱,局方會將相關資訊放在政府機構,例如母嬰健康院或民政署,讓非華語家長能接觸。

日前亦有關注少數族裔的機構指,部分幼稚園以廣東話跟非華語生面試,並指有教職員或因種族拒絕派表予非華語生家長,楊潤雄表示,明白部分幼稚園在面試或溝通上未必做得妥善,「學校或會以廣東話發問,以了解學童認識中文的程度。」

他補充,局方會就面試與幼稚園溝通,並提醒幼稚園因為種族問題拒絕取錄學生,有機會觸犯《種族歧視條例》。楊亦指,委員會建議教育局可向取錄一定數目非華語生的學校提供額外資助,提升照顧非華語生的能力;他亦承諾加強向非華語家庭宣傳相關資訊,令他們更容易融入社群。會上亦有討論加強幼稚園的質素保證及增加透明度,建議成立校管會,教育局指幼稚園運用公帑與中小學未必一樣,校管會的模式亦不盡相同。

此外,幼師薪酬關注組昨與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會面,要求局方重設幼師薪級表,關注組召集人蔡若蓮引述吳克儉指,將來幼師薪酬待遇會較現時有進步,但由於報告仍未出爐,未能透露更多詳情。

20150514 - 有幼園少數族裔佔九成 融樂會憂變「種族隔離」

標題:有幼園少數族裔佔九成 融樂會憂變「種族隔離」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融樂會訪問了239間幼稚園,發現部分的少數族裔學生比例佔全校90%或以上,憂變「種族隔離」。該會又發現,六成以上受訪幼稚園為少數族裔學童作入學面試時用中文,當中僅45%願意讓不諳中文的少數族裔學童改用英文面試。融樂會質疑不提供英文面試的學校可能違反《種族歧視條例》。

六成校中文面試少數族裔
教育局回應稱,鼓勵非華語家長為子女選擇提供本地課程的幼稚園,讓兒童盡早沉浸在中文語言環境。局方已提醒幼稚園在入學表格和學校網頁等,預先通知家長其收生機制,校方亦須遵守有關法例,為所有兒童,不論種族、性別、能力,提供平等機會。當局又以不同少數族裔語言編製了《怎樣幫助你在幼稚園階段的孩子》小冊子,支援家長。

有校說「唔收你呢種人」
融樂會稱,部分少數族裔家長安排子女入學時感到被侮辱,如有幼園職員稱「我們是本地幼稚園,如果你只懂英文,應該報讀其他幼稚園」或「我哋唔收你呢種人」。另有少數族裔家長發現,學校把華裔和少數族裔學生分班上課,要求把兒子編入華人班,校方卻指少數族裔學生中文水平低,會拖慢華人學生的學習進度。該家長要求讓兒子轉讀上午班時,校長又指上午班多是較「醒目」學生,少數族裔家長則多因學費較便宜選擇下午班,令該家長極之失望。

家長不滿按族裔分班
融樂會調查發現, 逾六成受訪幼稚園只提供中文學校通告,當中近八成表明不會提供翻譯;亦有逾六成受訪幼稚園沒為少數族裔學童提供額外中文學習支援;整體而言,學券幼稚園對少數族裔的語言支援較少。融樂會質疑教育局出版的《幼稚園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概覽》,當中課程資料及學校特色部分只有中文版,令少數族裔家長不能接收有關資訊。

20150513 - 基層兒童成長誌

標題:基層兒童成長誌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十年前,社區組織協會(SoCO)為一班本地基層兒童拍下天真童稚臉孔,記錄他們當時的心聲和盼望,出版了一本貧窮兒童攝影集《寶貝》,喚起社會對跨代貧窮問題的關注。這班孩子一直在困境中默默成長,十年後的今天,他們再次聚首,將自己成長經歷娓娓道來,出版成攝影集《寶貝 二》,向大眾展示他們一路走來的滿志躊躇,以及力爭上游的決心。

  十年前只有三歲的黃嘉儀(上圖左),如今已是亭亭玉立的中二學生。這天與嘉儀相約在快餐店見面,與她同來的還有她媽媽(上圖右),傾談之間發現該店碰巧正是黃太每天上班的地方。「以前為了看顧嘉儀,我只到附近執紙皮,到她上幼兒園我才趁她上學的時間去茶餐廳上班,十二時做到三時,然後就趕去接她放學,賺的錢很少。」隨女兒長大,黃太開始放心出外工作,加上內地的丈夫和兒子來港,收入相對增加。相比十年前,家庭經濟環境已改善許多,一家四口現住在沒有房間、僅兩百餘方呎的公屋單位,雖然擁擠,但總算擁有自己的廚房和廁所。

  從小到大,嘉儀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比別人窮,直到一次到同學家玩才眼界大開,「她家裏客廳很大,還有兩個廁所,看到她擁有自己的房間我很羨慕,雖然很小但也很舒服啊!」了解到自己家境比同學差,嘉儀承認當初也因怕被取笑,不敢跟人說明自己會到SoCO參加活動,而平常跟朋友出外用餐時,她也會盡量省錢少吃。即使如此,嘉儀卻認為自己在成長路上並沒缺乏甚麼,「大家都在同一個課室上課,成績好不好視乎自己有沒有專注聽課。」媽媽從辛苦攢下的微薄薪金中每月拿出兩千元給她上補習班,周一到周日都去補習的她也不負家人所望,因英文成績優異獲學校選拔到尖子班加以培訓。

  學習以外,嘉儀也熱衷運動,除了學校田徑隊,獲SoCO挑選成為冰上曲棍球隊員的她每逢周日都會參加訓練,更不時與其他隊伍作賽。自感生活充實的她,目前最大的目標就是學業進步。

  現職手機應用程式開發員的林銘峰,十年前是個對電腦特別感興趣的中二學生。一直以來,他並沒有覺得自己特別窮困,「只是從來沒有零用錢買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已,不過都還好吧。」父親是裝修工人,收入不穩定,約十年前更因工受傷,做大廈清潔員的母親便成了家庭經濟支柱。小時候銘峰放學後偶爾會到SoCO位於桂林街的中心,在義工的耐心指導下,逐漸學習到電腦修理的知識和技巧,負責幫忙維修中心的電腦,並替善長捐出的二手電腦「洗機」和重裝軟件,「從那時起,我了解到原來有些問題只會發生在手提電腦之上,所以我很渴望得到一部,可以讓我多認識和研究。」

  小小的心願最終得以達成,並為銘峰打開了資訊科技之門,「SoCO有個Mentorship Program, Mentor會帶我們去平日我們不會去的地區,看看戲,吃吃飯,接觸新鮮事情。黃姑娘是別人的Mentor,當她知道我很想要一部手提電腦時,便把自己的送了給我。」銘峰指自己甚少參加課外活動,因他到了能工作的法定年齡後,幾乎每年暑假都忙打暑期工,「黃姑娘是教育心理學家,也是一家國際學校的校董,我第一份在國際學校的暑期工便是她介紹的。往後幾年暑假,我在學校裏擔任了不同崗位,認識到不同的人,他們發現我略懂電腦知識,便讓我到IT部門幫忙。副學士畢業後,我更在學校的IT部門當了兩年技術支援呢!」

  銘峰認為人脈的確對一個人的際遇影響攸關,更直言黃姑娘改變了他整個人生,「我很感謝她,沒有認識她,我根本不可能得到這些機會,暑期工頂多只能在黃金商場售賣電子用品,現在也可能不是從事專業工作。」

  港大學者周永新教授一向致力研究香港貧窮問題,就他所見,香港目前的貧窮狀況屬於相對性的問題,貧窮的定義不再是「吃不飽、穿不暖」,而是收入比入息中位數低,而對不同的扶貧對象應提出針對性的長遠措施。「我看過一些研究,指出基層兒童一般在以下四方面表現比較輸蝕。首先是語言能力,基層家庭中父母教育水平一般偏低,缺乏良好的語言環境,子女在語言學習上自然比較困難。第二是他們的視野一般比較狹窄,基層兒童普遍缺乏四處遊歷見識的機會,甚至也很少離開自己的社區。第三是他們的人際網絡薄弱,身邊都是與自己背景相似的人,所以可運用的Social Capital較少。最後,他們的自我形象一般都較差,這跟以上三點都有關係。」

  周教授指,關愛基金曾資助基層兒童午膳和課外活動的費用,但成效不大;而在眾多因素中,他認為教育制度始終最為關鍵,「如果小孩在小學時沒有一個平等的起點,會大大影響他們向上流動的機會,所以我們提倡Positive Discrimination的策略,不但不歧視,更要幫助他們。」他建議可以給偏遠學校的老師加兩個薪俸點,吸引更多好老師前往任教,也提議政府可以促成名校與其他學校合作,「錢是很重要,但如何讓基層兒童接觸到不同階層的人也很重要,沈祖堯校長早前替正生書院的幾個學生補習,作出了良好的示範。透過名校師生與普通學校的合作,可擴闊基層的社交圈子,增廣見識。」

20150513 - 逾七千幼師聯署促重設薪級表

標題:逾七千幼師聯署促重設薪級表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向政府提交研究及建議方案,料本月底出爐,有指委員會傾向一筆過向幼稚園撥款,並以全港幼師薪酬中位數計算資助。上月發起聯署的幼師薪酬關注組,獲七千三百多名幼師簽名支持,要求教育局重設薪級表,按幼師資歷支付合理薪酬。召集人蔡若蓮認為,幼師工作量與中小學教師相若,起薪點卻相差一成六,促請當局正視幼師薪酬待遇問題。

  幼師薪酬關注組上月發起聯署行動,至今收到逾七千三百個幼師簽名,包括本地及國際幼稚園。關注組召集人兼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蔡若蓮指,目前聯署簽名數目已佔全港幼師人數七成,明日將約見教育局局長吳克儉,遞交聯署。

  關注組要求政府推行十五年免費教育時,重設合理反映幼師學歷和年資的薪級架構。「反對一筆過向幼稚園撥款,由校本分配和決定老師薪酬;應按幼師的資歷,全面資助薪金。」蔡若蓮表示,自幼稚園推行學券制後,具參考指標的幼師薪級架構表被取消,令幼師薪酬「海鮮價」。

  「部分學校不計算轉校老師的年資,還原基本薪點,部分僅酌量增薪。」她指現時幼師起薪點每月平均約一萬六千至一萬八千元,與官津中小學教師相距一成六,頂薪點更相差至少一倍。幼師起薪應相等於教師總薪級表第九點,即月入一萬八千三百多元,年資和學歷跟薪級表上調;「並保障他們轉職時,新校承認幼師往年的教學經驗。」關注組表示,若當局最終未有回應訴求,不排除採取罷課以外的其他行動,如請願和遊行

20150513 - 30米榕樹折椏砸傷上學童

標題:30米榕樹折椏砸傷上學童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細葉榕「災難日」一天兩宗!屯門及粉嶺兩棵大榕樹,昨晨分別折椏及倒塌,一名趕上學男生被斷椏擊傷,須送院治理;粉嶺另一棵倒塌大樹壓毀三輛汽車,幸無人受傷,大樹須「肢解」移走。近日塌樹意外頻生,有區議員指雨季來臨,當局應加緊驗樹,以保障市民安全。

  兩棵大榕樹昨分別折椏及倒塌,人車俱受殃及。塌樹傷人現場為屯門友愛邨愛義樓對開兒童遊樂場。昨晨七時許,一棵約三十米高、十八米高細葉榕上,一枝約三米長橫椏突然折斷墮下,十歲姓關男生剛由母親陪同上學經過被擊中左手及腰部,他痛極大叫。

  關母大驚,將子拖離大樹及通知丈夫報案。救護員到場替男童包紮後送院,幸無大礙。警方為安全計封鎖現場,經檢驗證實大樹並無倒塌危險,橫椏由有關部門清理。

  屯門區議員曾憲康指出,撇除颱風襲港,今次是邨內首宗塌樹傷人事件。他稱,邨內大樹均由房屋署管理,署方曾派員檢驗。對於近日塌樹意外頻生,曾表示雨季來臨,當局應加緊驗樹,以保障市民安全。

  房署發言人表示,房屋署屋邨辦事處職員,平日會巡視屋邨內樹木,若發現有不尋常情況,會轉介樹木管理組跟進。在風季及雨季來臨前,辦事處職員亦會加強對樹木的巡視,確保公眾安全。

  該署樹木管理組人員,曾於去年十二月巡視出事的細葉榕,當時該樹被評估為正常。昨日事發後,辦事處職員已即時聯絡房屋署樹木管理組,並跟進相關建議;辦事處亦會加強巡視屋邨內所有樹木。

  此外,粉嶺沙頭角公路龍躍頭段覲龍圍近公廁一露天停車場,昨凌晨一時許,一棵種植在私家地、約三十米高及直徑一米的細葉榕,突連根拔起倒塌,壓向一輛貨車及兩輛私家車,導致三車損毀。

  同時,兩部載有雜物的手推車及一部單車亦被壓毀,幸無人受傷;消防員到場將壓在車頂樹幹鋸斷清理,車主其後接獲通知,將車輛駛走

20150513 - 涉去年深圳灣棄嬰 20歲港女被捕

標題:涉去年深圳灣棄嬰 20歲港女被捕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深港西部通道深圳灣口岸女洗手間廁格,去年7月4日有初生男嬰遭遺棄,警方昨早在落馬洲口岸拘捕20歲姓劉香港女子,懷疑她與案有關,涉嫌「遺棄不足2歲兒童」罪被帶署扣查。案件已事隔10個月,遭遺棄的男嬰現已近1歲大。消息稱,男嬰當日曾送院檢驗,證實未有受傷,當時警方曾發出男嬰照片(圖),替其尋親及呼籲知情者提供消息。警方在案發後取走口岸各閉路電視影片調查,其後鎖定劉女與棄嬰案有關,但疑因她已出境,警方未能採取行動。直至昨早劉女於落馬洲邊境出現時,警員遂將她拘捕。


標題:遺棄初生兒 20歲狠母就逮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少女媽媽」狠心遺棄初生兒子,警追查十個月將其拘捕。去年七月四日,一名出生不足一個月男嬰,被發現遺棄於深港西部通道深圳灣港方口岸的女廁內,警方將男嬰送往醫院,並根據閉路電視等線索追查,至近日掌握證據,鎖定一名女子為目標。

昨午警方在落馬洲拘捕一名姓劉(廿歲)少女,涉嫌遺棄不足兩歲的兒童,正調查她遺棄親生骨肉動機。

20150512 - 3歲女離家流落街頭 父母不報警

標題:3歲女離家流落街頭 父母不報警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一名3歲4個月大尼泊爾裔女童,昨清晨趁家人熟睡,偷偷離開旺角住所走到街上遊蕩,途人以為她被遺棄報警,警方將她送院檢驗。其後警方向傳媒發相,警員又手持相片到現場找尋其身份,約7小時後,警方找到女童寓所,發現其父母及胞兄均在家中,其父聲稱因為太太遺失證件而沒有報警,警方調查後相信事件不涉刑事成份,列作發現流浪兒童案處理,其後以「未能出示身份證明文件」拘捕34歲母親。

因流浪街頭惹來遺棄疑雲的尼泊爾裔女童Gurung,與35歲父親、34歲母親及5歲兄長同住上海街517號唐6樓一個劏房單位。據同住的同鄉稱,女童性格乖巧,聰明伶俐,其父在葵涌貨櫃碼頭工作,母為家庭主婦。女童有獨自離家出走紀錄。

母未能出示身份證被捕

昨清晨5時許,有途人行經上海街518號對開,見一名年幼女童在街上遊蕩,無成年人陪伴,恐她有意外致電報警。

警員趕至發現該女童,她身高約90厘米,蓄及肩直黑髮,身穿灰色上衣、短褲及黑色運動鞋,身上沒有身份證明文件,表面無傷痕,只不斷說:「媽媽!媽媽!」但未能透露住所或家人的聯絡方法,警方於是召救護車將她送往廣華醫院檢驗,並安排一位女警陪她。

據悉,女童被送上兒童病房後,由醫護人員替她換上病人服,經檢驗後證實她沒有受傷,而她一臉倦容,很快便呼呼入睡。

警方事後將女童被發現時穿着的衣物帶警署,並為女童拍照向外界發放相片,呼籲她的家人與警方聯絡,但一直沒有消息。至上午近11時,一批警員返回上海街發現女童流連的現場一帶調查,並把女童的相片予街坊認人,又向附近店舖取得閉路電視錄影帶,其間一名便利店職員向警員稱認得女童居於附近一幢唐樓,警員馬上登樓查問,卒在一單位內尋獲女童的父母及兄長,並將三人帶返警署調查,並以「未能出示身份證明文件」拘捕女童母親。

至下午1時許,女童父親由兩名警員陪同到醫院探望女兒,他離開時雙眼滿佈紅筋,一臉憔悴,被問及女兒是否經常一個人外出及曾否獨自離家,他以簡單英語回應:「Yes, she likes to go out.(是,她喜歡外出。)」

女童父親稱,昨晨約6時,家人發現女兒失蹤,曾落街找了近4個小時但無發現,只好回家,被問及為何不找警方協助,他語帶哽咽解釋因太太遺失證件故沒有報警,但否認非法居留。他又稱,事發時妻子不在家,住所大門有上鎖,而二樓亦有一道鐵閘,女兒懂得打開鐵閘落樓。

社署發言人表示,社工會接觸上述個案的家庭,了解他們的福利需要,並提供適切的服務。



標題:團體指政府支援少數族裔不足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3歲尼泊爾裔女童獨自離家惹來遺棄疑雲,令人關注在港少數族裔家庭的支援問題。融樂會總幹事張鳳美指政府對內地新移民及少數族裔新來港人士的措施有很大差異,她形容少數族裔是「無聲無息」落入社區,批評政府支援不足,令少數族裔人士缺乏社區資訊。

只收集內地移民資料

張指政府及民間團體難以找到少數族裔提供支援,「入境處會喺內地新移民抵港後即刻收集佢哋嘅資料,之後交畀民政處同社署跟進,但唔會同樣咁對待新來港嘅少數族裔,當佢哋都落晒去社區,政府同我哋都唔知道點先可以搵番佢哋去幫」。張續稱,據統計處於2011年數字顯示,全港有16,500名尼泊爾裔居民,但她認為實際人數應遠高於此數,她批評政府支援不足,令少數族裔人士缺乏社區資訊。

本港曾發生多宗尼泊爾家庭慘劇,今年3月底,一名4歲尼泊爾裔男童在油麻地炮台街唐4樓住所睡房攀窗墮樓,頭及腳部受傷送院,警方事後拘捕其27歲母親涉嫌疏忽照顧兒童罪。

去年9月初,一名2歲半尼泊爾裔女童在油麻地廣東道一唐樓住所墮樓死亡,當時在屋內照顧她的印度籍女傭事後被控疏忽照顧兒童罪成立,被判囚一個月。

2011年底,一名3歲尼泊爾裔男童在元朗西堤街寓所3樓窗戶探頭外望及擲紙落街,途人見狀報警,消防員到場拍門無人應,架起升降台協助關窗,同時破門入屋,發現男童爺爺正在熟睡,證實虛驚一場。

20150511 - 社企鼓勵做善事 兒童生日 禮物折現捐一半

標題:社企鼓勵做善事 兒童生日 禮物折現捐一半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家長為子女舉辦生日會,來賓買來禮物小朋友未必喜歡,棄之又可惜。3位居港的外籍媽媽,齊手經營「twopresents」(兩份禮物)社企網站,倡參加生日會時不送禮物,而是折現由twopresents一分為二,最多一半給小朋友買想要的禮物,餘下則捐予本地慈善機構,從而教兒童自小關心他人,學習與人分享快樂。5

「我們是那種不斷尋找方法,教導孩子如何活得更環保、更負責任的家長。我都會熱衷於確保孩子成長時,明白世上總有一些人比他們不幸」。twopresents於2013年創辦,是政府社創基金和新昌營造創辦人葉氏家族慈善機構共同推動的一間社企。創辦人之一、曾在投資銀行任職的Karola Horvath Szovati稱,現時只有她們3人、各人丈夫、子女和朋友幫忙。
Karola有一對子女,曾經一個生日會收到逾20份禮物,她要拆禮物、記錄送贈人、回感謝卡,搞得一頭煙;有些禮物不合用,但香港家居細小難收藏,造成浪費。她試過叫來賓勿買禮物,建議折現放到門口的收款小盒子,以便轉捐慈善機構,但朋友仍是買禮物來。

安排子女送捐款支票
Karola與鄰居於是想出設立twopresents。其運作方式是當家長想為子女辦生日會,可在其網站填寫邀請卡,並在28個本地慈善團體選出其一,再剔選轉捐賀禮收入比例,可選50%至90%,然後透過電郵發放邀請給親友。有關慈善機構的資料會一併夾在電郵送出,讓親友加深認識,更可用信用卡付賀禮。
twopresents按家長原先選擇的賀禮分配比例,一份交予家長,讓其買生日禮物給子女;另安排其子女到慈善機構,送上捐款支票。該會抽取總額5%作行政費,從給慈善機構的捐款中扣除,令twopresents有經費運作。
twopresnts指出,透過這種活動,參與者可以幫助地球減少廢物,包括因為生產各種禮物包裝而造成的污染,亦可確保生日的小朋友收到合適的禮物。

20150511 - 兩代傳情 潮媽靠WhatsApp

標題:兩代傳情 潮媽靠WhatsApp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現代婦女身兼多職,除了照顧家庭,亦要外出工作,往往缺乏機會與家人相處。調查發現,不少母親利用年輕人常用的WhatsApp及facebook等社交媒體與子女增加溝通,拉近彼此的距離,有潮媽更以錫錫的emoji(表情圖案),表達對兒子的愛意。不過有輔導機構提醒各位媽媽,勿以這些網上平台作為監視子女的工具,否則只會惹來反感,被拒加為「朋友」。

有商場上月以問卷方式,訪問逾五百名母親,三成五受訪者與子女最常用的溝通渠道是面談,其次是電話,佔兩成三,而以WhatsApp及facebook作溝通渠道的,分別有兩成及一成六,反映不少媽媽使用年輕人常用的社交媒體與子女溝通已成趨勢。

識用「錫錫」圖案表愛意
觀塘區家長教師會聯會副會長李美美分享指,平常愛用WhatsApp與其29歲兒子廖麒鏘溝通,會利用程式內的「錫錫」表情圖案表達對兒子的愛意,認為這樣更易拉近彼此距離,亦會透過facebook了解兒子的生活點滴,但會避免作長篇大論的評論。廖麒鏘坦言,對母親這種溝通方式毫不反感,反而「收到媽媽WhatsApp嘅錫錫圖案覺得好窩心」,建議時下年輕人應開放自己,與父母加強溝通,不要因怕羞而不敢表達自己。

在職母工時長 難見家人
東華三院家庭成長中心署理主任吳少霞樂見不少母親利用網上平台與子女溝通成趨勢,認為可將難以宣之於口的說話表達出來,但若家長將這些平台用作監視或事後質詢子女的做法並不適當,更會影響關係。針對與青少年溝通,她建議父母應避免下達過多指令及詢問太多,反而可主動分享自己感受,建立良好關係。

另外,職工盟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受訪的在職母親平均每周工作五十五小時,三成四人因缺乏時間與家人相處而感內疚;七成八人認為,立法規管工時有助增加與家人相處的機會。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昨以「世上只有媽媽好」為題發網誌,指將於本年度展出顧問研究,就幼兒照顧服務的長遠發展提供意見。當局最新推出一套針對零至一歲嬰兒的「親職能力評估框架」,下月起在元朗、荃灣和葵青三區試行。


標題:手機程式網絡平台母子溝通最常用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調查發現,新世代母親與子女最常使用的溝通渠道是手機程式和網上社交平台,高佔三成六,「面對面傾談」排第二,僅三成半。專家指出,網絡溝通有助親子表達難啟齒的話題,但提醒家長要善用平台,不應利用網絡監察子女或給予過多評語。

  商場apm趁母親節於本年四月進行「新世代母親與子女相處及溝通調查」,收集了五百一十三份問卷,主要調查二十一至四十歲新世代母親,了解其管教子女使用的方法和溝通模式。

  調查結果顯示,三成六受訪母親表示,與子女最常使用的溝通渠道是WhatsApp、facebook和Skype等的手機程式和網上社交平台,而「面談」略少一個百分點,排第二,「電話」則佔兩成三,排第三。這反映新一代母親使用年輕人流行的溝通渠道已成趨勢。

  調查又發現,近九成受訪母親認為與子女關係融洽,逾八成表示常關心子女感受。照顧子女時,母親壓力來源首位是子女的學業,佔五成四,也有近四成二受訪者表示擔心子女的自理能力。

  東華三院家庭成長中心署理主任吳少霞回應調查指,在一些較難啟齒的話題上,網絡平台和手機程式是家長與子女間溝通的不錯選擇,但提醒要善用這些平台。第一,「不要以網上平台監督子女」,在社交網絡了解後不應過問太多和給予太多評語,免令子女感壓力而抗拒溝通。

  她解釋很多青年人不願意在社交網絡加父母為「朋友」也是基於這個原因。第二,她提議家長「可以利用平台多和子女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趣事,令子女感到對話輕鬆」。

  她提醒為人父母要確保與子女面對面的溝通時間是有質素的。她舉例說,有人以為監督子女做功課,或家長一邊工作一面聊天就代表有足夠交流,其實要雙方都專注在對話中,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和投放注意力,才是有質素的溝通。

  觀塘家長教師會聯會副主席李美美與做新城電台節目主持人的兒子艾力關係非常親密,他們常常利用網絡平台和手機程式溝通。李女士說「常常從兒子的社交網站得知他最新的近況」,是了解兒子的重要渠道。她認為家長瀏覽子女社交網絡時,不應太過緊張,也不用「長氣」回應,一句「加油」或一起分享喜悅已很足夠。她形容「就像與自己朋輩溝通一樣」。兒子艾力表示沒有甚麼需要向媽媽隱瞞,他鼓勵年輕人不要太害羞,可放膽多與家人溝通,亦勸家長別利用社交網絡監察子女,或會令他們感壓力和害怕。

20150510 - 團體促產假增至14周

標題:團體促產假增至14周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在職母親撐起半邊天,但調查指她們所受保障不足。有勞工團體訪問逾二百名在職懷孕婦女,發現僅有百分之六受訪者獲僱主給予優於勞工法例規定的十周產假,三成六受訪者獲全額產假薪酬,較法例要求的八成薪酬優厚。團體指,港府雖鼓勵僱主實施家庭友善僱傭政策,但因無法律約束力,導致在職懷孕婦女的生育保障及支援不足,促當局按照國際勞工組織建議,將法定產假增至十四周,並將產假薪酬增至全額工資。

受訪在職孕婦稱遭不公平對待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於今年首季訪問二百一十一名在職懷孕婦女,發現約兩成四受訪者稱,持有效醫生證明下,只獲僱主批准放半天法定產檢假期。少數受訪者表示,需於可能影響個人或胎兒健康的環境下工作,但當中四成八人未獲僱主安排調離或停止相關職務。有百分之四點七受訪者表示,曾在職場上受到不公平對待,當中六成人受不禮貌對待,兩成人晉升機會受影響,更有一成人被解僱。逾七成一受訪者表示,僱主未有在工作間提供母乳餵哺措施;有近九成人認為法定三天男士侍產假不足夠。

團體認為,調查反映在職婦女的生育保障及支援不足,普遍僱主未能體諒懷孕僱員及下屬在家庭所肩負的責任,未有自願提供優於法例訂明的產假等福利,建議當局參考《2000年保護生育公約》的建議,將法定產假增至十四星期,並修訂《性別歧視條例》,保障婦女產假後返回同一崗位後不受歧視,加強保障婦女的生育及工作權利。

20150511 - 六成在職母親工時長

標題:六成在職母親工時長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昨日是母親節,雙職母親都希望多與子女共聚天倫,但職工盟調查發現,63%受訪在職母親受長工時問題困擾,每周工作超過44小時,其中4人每周工時更達84小時。超過一半母親表示,每天與家人相處時間兩小時或以下,工會要求政府盡快立法規管工時,讓在職母親可平衡家庭與工作。

八成支持規管工時
調查在4至5月進行,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了280名在職母親。有4名受訪母親指,每周工時長達84小時,若每周工作6天,即平均每日直踩14小時,她們分別從事售貨員及安老院舍照顧員。調查顯示,每周工作超過44小時的受訪者中,87%認為自己與家人相處時間不足夠;整體被訪者中,17%每日與家人相處少於1小時,36%與家人相處1至2小時。她們因與家人缺乏相處時間,容易出現內疚或焦慮等情緒。78%母親都認為規管工時有助增加與家人相處機會。
張女士曾在船務公司工作,因無時間照顧年幼子女感內疚,十多年前轉職家務助理。她指出現時女兒任職航空業,負責貨運跟單,有時一日工作長達17小時,母女一周最多也只有3次同枱食飯機會。


標題:17%在職母親 日敘天倫少於句鐘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現時不少婦女身兼多職,平日難享天倫樂,有關注勞工團體訪問了280名在職母親,發現受訪母親平均每周工作55小時,有人最長工作84小時。調查指工時太長影響與家人相處,有媽媽不知子女身高,亦有地盤女工經常要趕工至晚上,無時間陪伴讀小學女兒而感愧疚。團體要求政府盡快立法規管工時,以每周44小時為標準。

職工盟在今年4至5月,以網上問卷訪問了280名在職母親,了解她們的工作情况,六成受訪者表示每周工時超過44小時;受訪媽媽平均每周工作55.4小時,當中4名受訪母親每周工作84小時,平均每日工作14小時,主要從事售貨員及安老院舍照顧員。
此外,受訪在職母親與家人相處時間少,36%表示平均每日有1至2小時、17%受訪者少於1小時;而在工作逾44小時的受訪母親中,87%表示與家人相處時間「不足夠」或「十分不足夠」。調查指出,長工時的受訪母親因缺乏時間與家人相處,易有內疚、焦慮、自責及緊張等負面情緒,工時較短的母親有負面情緒比率則較小。

周末無法陪伴7歲女 地盤女工感愧疚
42歲唐女士兩年前為掙更高薪酬,由家務助理轉行做地盤女工,每天工作8小時,但常趕工加班至晚上10至11時,連周末也無法陪伴7歲女兒,感到愧疚。唐女士稱,晚上下班後與女兒相處時間有限,每日下班替女兒檢查功課時也倍感吃力。
職工盟婦女事務委員會主席余美雲認為,有受訪者表示因工作關係少與子女相處,連子女長多高也不知道。她要求政府盡快立法規管工時,認為這是「最好的母親節禮物」,讓在職母親平衡家庭和工作。

20150508 - 獨留4歲生 司機保母守行為

標題:獨留4歲生 司機保母守行為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男童車上流鼻血 途人報警
案發今年1月7日早上,保母車司機曾淑儀(45歲)及保母彭錦珍(60歲)負責接載學生到跑馬地一間幼稚園上學,並於上午約8時50分抵達。她們聲稱當時已檢查車廂,確認所有學生均已下車,其後便把保母車泊到附近咪表位並離去。
同日早上約9時15分,兩名途人行經保母車附近,發現4歲事主獨留車上無人照顧,更不斷流淚及流鼻血,立刻報警。警員到場了解事件後拘捕兩名被告,她們警誡下承認因一時疏忽,才把事主留在車上。
事主父親寫信稱原諒被告
控方庭上透露,事主父親早前曾寫信給控方,表示已原諒兩名被告。主任裁判官錢禮稱兩被告應感幸運,獲控方同意以守行為方式處理,事主亦幸好沒有大礙。
【案件編號:ESCC1127/15】


標題:車上獨留幼園童司機保母簽守行為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四歲幼稚園中班男童年初乘保母車上學,疑因睡着未落車,遭獨留在車上二十五分鐘。男童發現被遺下後大哭,並撞上車窗扶手欄杆而流鼻血,途人發現報警。女司機及保母事後被控虐兒。兩名被告昨獲准守行為。控方指,男童父親早前去信律政司,稱已原諒涉案二人。裁判官着兩人以後照顧小朋友時要加倍小心。

  事發於一月七日早上,讀幼稚園中班的男童乘坐保母車上學,車抵位於跑馬地的幼稚園時,保母彭錦珍(六十歲)未有檢查清楚便先行下車。女司機曾淑儀(四十五歲)將保母車停泊在跑馬地雲地利道後離去,獨留男童在車上。二十五分鐘後,兩名途人經過,驚見男童在保母車上流着鼻血大哭。

  男童其後向警方表示當日發現獨自一個留在車上,大驚下撞向車窗的扶手欄杆而流鼻血。

  警方同日拘捕保母和司機,警誡下二人承認疏忽照顧兒童。控方昨在在東區裁判法院指出,男童父親曾去信律政司,表示已原諒二人,故經考慮後決定撤銷控罪,以簽保守行為方式處理事件。兩名被告須自簽一千元守行為一年,並各繳交五百元堂費。

  裁判官坦言兩被告應覺幸運,獲控方同意簽守行為,幸男童無大礙,着二人照顧小朋友時加倍小心。

  據了解,男童所就讀幼稚園案發前在接送學童方面的安排是:學童上車後將接送卡交予保母,而抵校落車後,保母要逐一按人頭填寫點名簿。

  學童遭獨留在保母車上事件屢見不鮮,去年五月,三歲幼稚園低班學童從鴨脷洲住所,乘保母車往北角的幼稚園上學,卻因睡着沒下車,被困一個多小時才被尋回;一○年十月,四歲男童乘保母車到馬鞍山上學,途中睡着被留車上,受困半小時後拍打車窗,驚動途人獲救。案件編號:東區刑事一一二七--二○一五

20150508 - 沉迷玩「湯姆貓」兩歲童患語言障礙

標題:沉迷玩「湯姆貓」兩歲童患語言障礙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過早接觸智能手機及平板,對幼童學習影響逐漸浮現!有本港兒科醫生接獲兩歲幼童個案,因過分接觸智能產品,缺乏與人面對面溝通經歷,出現言語障礙和社交問題,母親發現兒子常常模仿電子寵物「湯姆貓」尖叫,卻不懂說話。另一三歲女童一直透過應用程式看圖學字詞,卻只是「說順口溜」,不能將其連結到現實世界的物件。

  兒科專科醫生葉夢詩表示,曾有母親帶疑似有言語障礙兒子求醫,因他兩歲後還不怎會說話,只會常常尖叫,又不能專注地與他人對望。醫生向媽媽了解後發現,原來小男孩常常玩「湯姆貓」一個養電子貓的手機程式,久而久之,小男孩模仿貓叫聲,加上生活中欠缺與人溝通,以致不懂得用言語表達情緒,無論興奮、難過都只會尖叫。

  該家長回憶大女兒小時候,沒接觸電子遊戲,反而多花時間與她聊天說故事,姐姐從雙向溝通中學會詞彙和表達,歲半已很會說話。經醫生指導後,家長避免弟弟使用智能產品,多放時間講故事和聊天。結果短短兩個月內,弟弟大大減少尖叫習慣,學懂用語言表達,也能在對話中更專注地望對方。另一案例是三歲女孩一直透過應用程式看圖識字,媽媽一直認為女兒學習進程良好,但在一次發展評估中發現女孩只認得卡通小丑魚,卻無法辨識現實世界的「魚」是甚麼。

  女童囫圇吞棗,並不真正明白程式內容,無法將「魚」字連繫到真實物件上。醫生分析,她可能是不肯定答案,以致不敢回答,也是反映了女孩長期只透過聲音和畫面單向吸收程式內容,不習慣雙向溝通,面對他人時就很怕出錯。

  葉夢詩引用美國兒科學會二○一三年發表的研究,建議要避免兩歲以下幼童接觸「熒幕媒體」,兩歲以上孩童也要控制在每日兩小時內。日本一三年的看電視對腦結構影響研究,更證實看電視對兒童言語表達和智商有負面影響。葉醫生提醒家長,孩童每天看電視超過二點五小時,自控能力降低和專注力較不足,會影響學業成績。

  她又多次重申高頻率的影像與聲音會過度刺激兒童腦電波,令他們睡眠欠佳,易發噩夢

20150506 - 生仔當垃圾棄 殺嬰母感化3年

標題:生仔當垃圾棄 殺嬰母感化3年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無業女子珠胎暗結在家中獨自分娩,赫見男嬰無反應,驚慌下把親兒當垃圾丟棄,最終男嬰墮下垃圾槽後死亡。她早前承認殺嬰罪,昨被判感化3年,法官叮囑她謹遵感化官安排,改善自己,肩負責任。
感化官報告指被告黃美怡(20歲)自內地來港,中一輟學,16歲與前男友誕下一子,卻放棄照顧,讓他人領養。感化官認為被告不負責任,重犯機會高,不適合接受感化。精神報告則指被告產子時孤立無援,在驚恐與疲憊中產子,受壓力而做錯決定。
法官薛偉成認為被告社交被孤立,產子時孤立無援,經歷驚恐與勞累,壓力下做出不成熟及不負責任行為,認為被告需要幫助。法官判處感化令,叮囑被告要負擔責任﹕「你是年輕女子,我強調你已是一個女人(意思是已經成年),需對日常生活負責。」
法官下令被告須參與職業指導及訓練、藥物輔導及突擊檢查,並須盡力就業或升學,成為社會勞動力。她亦須參與託兒設施的義務工作,及應感化官要求,與伴侶參與家庭計劃,改善家庭關係。
【案件編號:HCCC374/14】


標題:誕嬰棄垃圾桶致死珠胎暗結女子判感化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年輕未婚女子與男友珠胎暗結,獨自在家中廁所誕下男嬰後發現他沒呼吸,以為兒子已死,便用衣物包裹男嬰棄於家外垃圾桶,案件昨判刑。報告指被告長時間賦閒在家,過着「封閉式」生活,亦有吸毒習慣,不建議接受感化。但法官認為監禁不能協助她更生,就殺嬰罪判她感化三年,並勸勉她稱往後生活取決於自己,要把握機會努力改善。

  身材瘦小、戴黑眼鏡的被告黃美怡(二十二歲)昨在犯人欄內聽取判刑時表現冷靜,親友亦到庭旁聽。

  精神科報告提及被告背景,指她在內地出生,自小來港定居,一直由父親撫養直至他去年十月離世。被告約十三歲輟學後,便長時間賦閒在家,過着「封閉式」生活及缺乏工作經驗,主要依靠父親、男朋友及兄長拿取生活費。報告透露,被告曾於十六歲時誕下一名男嬰,男嬰出生數天後便交給別人領養,她仍不時對此感後悔。

  感化報告形容被告是一個「活在自我世界」及逃避責任的年輕女子,加上染有吸毒習慣,認為她有很大機會重犯,不建議她接受感化令。

  法官薛偉成判刑時稱案情嚴重,被告因欠缺責任心,導致男嬰死亡,惟考慮她出身貧窮及缺乏交際活動,採納精神科報告指被告產嬰時,處於恐懼及孤立無援狀態,致飽受精神壓力下,作出不成熟及不負責任行為。法官強調判刑時應考慮協助被告更生及日後發展,指出被告需要的是幫助,而非監禁,最終判處她接受三年感化。

  案情指前年十月四日,被告在黃大仙下邨寓所廁所誕嬰,但驚見男嬰沒呼吸,誤以為嬰兒已死,於是以衣物裹着他並將之棄於三樓大堂垃圾桶。驗屍報告指男嬰身上多處受傷,包括頭骨裂傷及硬膜下出血,傷勢是在世時造成,且是由三樓滑落地下垃圾房致死。被告早前承認一項殺嬰罪。

  案件編號:高院刑事三七四──二○一四

20150506 - 涉9年前狎男童 住半山主婦保釋

標題:涉9年前狎男童 住半山主婦保釋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家住半山區豪宅的中年婦,涉於9年前非禮年僅6至7歲的男孩,事件直至最近才揭發。婦人被控對16歲以下人士作嚴重猥褻行為,毋須答辯,保釋候訊。法庭應控辯雙方要求,下令不得公開婦人與男童的關係。據了解,被告被指觸摸事主的下體,至近期事主報警。事主現時仍未成年。
44歲被告被控於2006至07年對X作嚴重猥褻行為,代表被告的資深大律師彭耀鴻要求押後8個星期,供控辯雙方交換文件,讓控方閱讀文件後考慮是否繼續控告。控方不反對被告保釋,但要求她在離境前一天及回港後一天內通知警方;但辯方反對,透露被告在廣州營運動物收容中心,不時來往中港,若須向警方報到,將令她甚為不便。辯方又指她昨到庭應訊,在法院內外皆被拍攝,她恐怕自己的行蹤被外界得悉。
控方申請法庭命令,要求傳媒不得披露本案被告與事主身分。主任裁判官錢禮下令不准報道被告與事主的名字及事發地點,以免外界得悉二人關係。裁判官批准被告以5000元現金及5000元人事擔保,保釋等候案件於6月30日再訊,其間被告不得接觸事主。
【案件編號:ESCC1397/15】

20150505 - 幼教報告倘未應訴求 葉建源倡一人一信

標題:幼教報告倘未應訴求 葉建源倡一人一信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預料本月底向政府提交報告,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稱,若報告無法反映業界訴求,包括不額外資助全日制幼園及不設幼師薪酬機制,業界將堅拒「袋住先」。葉會發動教師「一人一信」,向教育局表達訴求,不排除之後會發起任何行動。
委員會主席鄭慕智上月出席電台訪問時說,學券制幼稚園師生比例下限是1比15(每名教師對不多於15名學生),但現時非牟利幼稚園的師生比例平均為1比9.4,鄭慕智指師生比例高源於收生不足,免費幼稚園教育沒可能將資助師生比例調高到這個水平,委員會建議日後的師生比例,應該是1比12或者1比13。
葉恐幼園裁員
葉建源對此表示不接受,指因若調低資助比例,或導致幼稚園大量裁員,另外學前教育一個重要原則是讓幼兒就近入學,不可將不同地方的學生合併一起上課。
轟決策過程封閉
葉又重申,全日制幼兒服務、幼師薪酬機制及支援教師專業發展缺一不可,但現時由各渠道收到的資料來看,委員會的報告無法反映業界上述訴求,葉認為是因決策過程封閉,沒有吸納業界意見。

20150504 - 逾50媽媽小輪餵母乳

標題:逾50媽媽小輪餵母乳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社交網站群組「媽媽牌同盟」趁母親節臨近,五十多名授乳媽媽帶同BB及家人,共約一百五十人昨午舉行母乳快閃行動。他們由中環乘搭天星小輪前往尖沙咀,媽媽在小輪上即場為BB餵奶。部分人使用餵奶巾或披肩遮擋,確保不妨礙其他乘客。團體希望藉此鼓勵市民支持母乳餵哺,捍衞媽媽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餵母乳的權利。

促設更多哺乳設施
「媽媽牌同盟」發言人金洋子昨表示,不少媽媽反映在公共場所授乳時遭受歧視,更曾有媽媽餵奶時被偷拍,飽受壓力。她促請政府應就母乳餵哺政策制訂法例,在公共場所設更多哺乳設施,例如立法規定商場須設立空間足夠的哺乳室;鼓勵僱主設友善工作間,方便媽媽工作期間有良好環境「泵奶」。此外,延長產假及男士侍產假的日數,助媽媽有足夠休息及持續餵母乳,丈夫陪伴對哺乳很重要。金洋子盼平機會檢視社會狀況,保障授乳媽媽免受歧視。

20150503 - 幼師薪酬倡年資學歷釐定

標題:幼師薪酬倡年資學歷釐定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是否重設幼稚園教師薪級表是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的研究重點之一,委員會主席鄭慕智透露,正考慮聘請人力資源顧問,按教師的年資、學歷、工作環境及壓力等多項因素,為不同職位的教師訂立薪酬幅度,相信有關做法會比以單一因素制訂硬性薪級表,更為適合幼稚園業界,讓教師得到合理的薪酬。

專責研究十五年免費教育的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預計月底向政府提交研究報告,鄭慕智表示,委員會建議向幼稚園提供指定的項目津貼,當中特別是用於老師薪酬的資助,幼稚園不能用作其他用途,幼稚園為教師提供的薪金,亦不能低於建議中薪酬幅度的最低水平,以保障教師獲合理待遇。

20150502 - 免費幼園研究報告 料僅三分二受惠

標題:免費幼園研究報告 料僅三分二受惠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全港家長關注免費幼稚園政策的具體安排,負責研究並向港府提出建議的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最快本月底向當局提交報告。據了解,報告建議由差餉物業估價署為各區幼稚園租金津貼設上限,若幼稚園的租金太貴超出上限,校方可向家長收費彌補開支,但幼稚園需在招生時說明有關費用,家長付出的費用亦不可用作其他用途,預計全港不多於三分之一幼稚園需要額外收費,即不是所有幼稚園都可免費收生辦學。

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主席鄭慕智透露,長遠應考慮由港府統籌分配幼稚園用地,包括規定發展商在興建樓宇時,需預留一定地方在屋苑興建幼稚園,並將土地交回政府處理,以租用或免租方式批予幼稚園辦學團體,相信有關做法有助避免業主不斷加租影響幼稚園營運,亦可減輕家長負擔。

由港府分配幼園用地
不少家長關注幼稚園日後的收生安排,鄭指委員會一定不會建議採用中小學的派位模式,但認同需簡化現時的收生註冊程序,讓家長較容易為子女找到學位。

非牟利幼兒教育機構議會主席曾甘秀雲表示,由於以往當局在幼稚園用地上缺乏角色,現時不少幼稚園要承擔昂貴租金,委員會建議是平衡公帑的使用,「如果政府資助晒,可能會有市民擔心變相畀錢業主」,今次建議可作為過渡安排,長遠則由港府主導幼稚園用地。


標題:鄭慕智倡幼園租津設上限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最快本月底向政府提交報告,主席鄭慕智昨日接受電台訪問時透露,報告建議為各區幼稚園租金津貼設上限,超出上限的學校可向家長收費彌補開支,校方在招生時需表明有關費用,預計全港不多於三分之一的幼稚園需額外收費。他又認為,長遠要解決租金問題,政府應統籌分配幼稚園用地,以免業主因租金資助而不斷加租。

  根據教育局的資料文件顯示,一三學年全港有三百九十四所非牟利幼稚園獲發還租金,每月獲得租金資助約三萬一千多元至三十五萬元。

  為避免幼稚園在私人市場捱貴租,令免費幼教制度蒙受租金風險,鄭慕智透露,即將出爐的免費幼教委員會報告中,建議由差餉物業估價署為各區幼稚園租金津貼設上限。

  「低過上限會按實際支出發還,超出的學校可向家長收取特別費用,彌補租金上的虧損。」他指,學校需在招生時說明有關費用,津貼亦不用作其他用途,估計全港不多於三分之一的幼稚園需要額外收費。鄭期望,額外收費只是暫時性措施,因為委員會不想資助變相推動業主加租,長遠政府應統籌幼稚園用地,「城市規劃時預留土地建幼稚園,用地應由政府擁有及提供予辦學團體。」他又稱,委員會一定不會建議採用中小學的派位模式,但認同可簡化現有的註冊程序。

20150502 - 兒科醫生診自閉童走漏眼

標題:兒科醫生診自閉童走漏眼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本港有超過2.5萬名已登記的自閉症人士,但一般在年幼時不容易識別。曾有家長在兒子1歲多時懷疑他患有自閉症,但兒科醫生認為沒有,相隔一年後經臨牀心理學家判斷,才確認是中度自閉症。有教育心理學家表示,一般兒科醫生未必接受過專業訓練去判斷幼童有否自閉症,建議家長應找政府的精神科醫生診斷。
育有3歲半兒子的陳太,在兒子在1歲多的時候留意到他與其他小朋友有些不同,例如不會用手指東西、一起看故事書時不讓父母講給他聽,「自己會搶走書然後自己不停揭」,去公園時不會和其他小朋友玩,只會自己同自己玩。陳太擔心兒子是不是有自閉症,遂帶他看兒科醫生,陳太形容當時兒科醫生與其兒子玩了一些互動遊戲,最後認為沒有自閉症。相隔了大約1年,陳太再帶兒子到臨牀心理學家診斷,才被確認患中度自閉症。
專家籲盡早求助精神科
教育心理學家鄧澔明表示,鑑定自閉症的條件比較主觀,特別在幼兒階段,一般較難分辨究竟小朋友是有智力障礙還是有自閉症。他指出,通常要鑑定小朋友有否自閉症,可以先到教育心理學家及臨牀心理學家做初步識別,其後再由精神科醫生評估才能確認。鄧澔明亦表示,過去接獲不少個案,原先經兒科醫生或是政府評估中心判斷為正常的小朋友,其後再經教育心理學家及臨牀心理學家鑑別後發現患自閉症。
根據衛生署網頁,自閉症兒童社交、語言溝通及行為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困難,包括缺乏眼神接觸、難與朋輩分享,建立友誼、固執堅持,重複某些動作,例如不停轉動身體,搖動手掌等。鄧澔明建議,家長若擔心子女有自閉症傾向,應盡早找精神科醫生做鑑別測試。

20150429 - B女交店員即逃 母棄嬰男友店

標題:B女交店員即逃 母棄嬰男友店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旺角CHIC之堡商場一間時裝店昨發生「太子女」變棄嬰鬧劇。該店舖老闆與同居女友育有5月大女嬰,早前兩人因感情問題分手,至昨午,年僅20歲的未婚母親抱着女嬰到時裝店,把女嬰及一袋嬰兒用品交給女店員,聲稱:「我唔要啦」旋即離去。女店員立即向老闆報告,詎料老闆亦稱不要女兒,店員只好報警,並抱女嬰送院檢驗後無礙。警方事後尋獲女嬰的父母,經調查後相信事件不涉刑事成分,暫列糾紛處理,無人被捕。
據悉,涉事5月大女嬰的父親姓黎(30歲),母親姓張(20歲),黎是數間時裝店的老闆,數年前張女受聘於旺角彌敦道總統商業大廈CHIC之堡商場內分店,兩人相戀及在天水圍公屋同居,張其後辭去工作。

母為前店員 戀上老闆誕女
至去年底,張未婚下誕下女嬰後,女兒隨她姓張;至近期兩人因感情問題分手,黎某搬出愛巢,並同意稍後接回女嬰交照顧。
消息稱,昨午約2時,張女把女嬰及一袋嬰兒用品帶到旺角案發時裝店,其間與相識的19歲姓胡女店員敘舊傾談,未幾張女要求胡代抱女兒。詎料胡接過女嬰,張即時稱「我唔要啦」,當場把嬰兒物品與女嬰留下離去。胡追出時張女已走遠,胡遂致電老闆,即女嬰的父親查詢,但老闆說:「我都唔要啦!」故只好報警,並充當臨時媽媽,抱同女嬰送院檢驗。警員其後根據資料尋獲涉事父母,經了解後相信過程中女嬰沒有危險,初步不涉刑事,列作糾紛處理。

大律師:女嬰交還父親 不涉刑責
大律師陸偉雄表示,涉事母親是否涉及刑責,需要視乎她放下女嬰在時裝店的真正目的及過程,若是想將女嬰交還父親,並有預先通知,一般是不會有罪;但若店員明確拒絕,但母親仍強行遺下女嬰,則可能觸犯《侵害人身罪條例》第27條中的「拋棄」,母親或會涉嫌「對所看管兒童或少年人虐待或忽略」罪。
香港家庭及事業發展服務訓練總監司徒漢明表示,認為不論原因,也絕不應作出遺棄子女行為;假若父母也不願照顧嬰兒,應聯絡社署求助。最終父母如堅持不要嬰兒,社會會要求簽字同意放棄撫養權及監護權,再為嬰兒尋找合適家庭收養照顧。


標題:20歲未婚母 時裝店棄B女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年僅20歲未婚媽媽,昨午手抱5個月大女嬰往旺角男友開設時裝店交還女嬰不果,竟交託女店員並負氣說:「個BB我唔要啦!」嚇至女店員不知所措報警,鬧出棄嬰驚魂。警方調查後聯絡女嬰父母,並通知父親接回,相信案件屬誤會,列糾紛案處理。
現場為旺角彌敦總統商業大廈,「Chic之堡」商場2樓一間時裝店。消息稱因女嬰父母鬧分手,女嬰的母親搬離男友住所,並因無力照顧,協議交回女嬰父親,案件無刑事成份。

與店東感情生變
案中未婚媽媽姓張(20歲),曾任時裝店的店員,約3年前她與姓黎(30歲)店東相戀,並在天水圍天逸邨共赴同居,剛於5個月前誕下女嬰;據知張與黎最近感情生變鬧分手,協議將女嬰交還父親。
昨午近2時,張抱着女嬰到上址時裝店,卻與男友緣慳一面,遂將女嬰交託19歲姓胡女店員,欲代交還黎,並放下1個裝有紙尿片等嬰兒用品的手袋後拋下一句:「個BB我唔要啦,你鍾意畀邊個就畀邊個啦!」說畢即奪門而去。胡女曾致電黎東主不果,只得報警。警員趕至調查,其間女嬰疑不見母親,哭個不停,其後由救護車送院檢查;幸女嬰送院後情況穩定。
警員了解事件後分別致電女嬰父母,獲知是感情問題所致。同時,男方願意接回女嬰,案件改列糾紛處理。據知黎東主為人花弗,喜交異性,不時聘用貌美售貨員。大律師陸偉雄稱,若母親把嬰孩拋棄於男友店舖,仍可能觸犯《侵害人身罪條例》第27條,最高可判監10年。陸又指出,若母親認為同居男友沒盡父親責任,正確做法應是透過家事法庭,要求男方支付嬰孩的撫養費用。


標題:父母鬥棄精靈B女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五個月大B女淪人球「棄」男裝店作餌,九十後未婚媽媽引花心男友現身。曾任售貨員的廿歲美少女,戀上老闆,共賦同居及誕下一女,惟近日兩人感情生變,「換畫」無數的男友疑不理女友及女兒搬離愛巢「玩失蹤」,女友昨午攜女兒往男友在旺角經營的男裝店,逼他現身及將女兒交由他照顧,惟不得要領,遂將女兒交予前同事。有人拋下一句:「我唔要嘞!有人要就送畀佢啦!」其父得悉後亦斷言不要女嬰,售貨員於是報警。可憐女嬰送院時不斷嚎哭,經檢查無礙後由母親接走。

未婚媽媽姓張,據悉,她三年前在彌敦道總統商業大廈Chic之堡商場二樓一間男裝店任女售貨員,因而認識該店姓黎(卅歲)老闆。消息透露,黎家境富裕,外表英俊,經營三間舖,並在網上放租位於將軍澳的物業,在其facebook大晒名錶。張女與黎非常投契,一拍即合,火速墮入愛河。二人拍拖兩年後,張女去年底誕下女嬰,男友為照顧母女,兩個月前接她們一同搬入天水圍一單位,展開同居生活。

抱B女往男友時裝店交職員
不過,「相見好,同住難」,兩人時有激烈爭執,感情出現裂痕,甜蜜不再,男友日前憤然搬離二人愛巢,搬回與父母同住,二人鬧分手後,張提出將女兒轉交黎照顧,男方家人亦已知悉事件。可是,男友之後「玩失蹤」,為令男友現身,張女昨午一時許攜同女兒前往男方在Chic之堡商場的男裝店,惟男友當時不在,只得姓胡(十九歲)前同事看舖。張女聲稱,當時誤會疑以為男友會返回店舖接走女兒,遂交託胡女抱着女嬰,並放下一個裝有濕紙巾及尿片等嬰兒用品的手袋,然後離去,豈料男友卻狠心不接女兒。

送院由母接走 男方冇蒲頭
現場消息稱,胡女當時大感愕然,隨即抱女嬰追出查問,豈料有人冷冷回應:「個BB我唔要嘞,有人要就送畀佢啦!」說罷便沿樓梯離去。胡女再致電張女,但對方已再沒接聽,遂趕忙致電向黎查問,但有人竟斷言:「個BB唔要o架嘞。」胡女認為事態嚴重,於是報警求助。警員到場調查,試圖聯絡女嬰父母不果,遂安排救護車將女嬰送院檢查,胡女亦陪同前往。警方其後成功聯絡張女助查,她否認拋棄女兒,又指當時已交託胡女,誤會女兒會由男友接走,加上她其實一直「離遠監視」,可是警方及救護員到場,男方亦一直沒有出現。警方初步調查後,將案件列家庭糾紛案處理。附近店舖女售貨員透露黎是「溝女王」:「成日換女Sales,同個個都拖哂手,又攬攬錫錫。」


標題:老闆拒付風流帳五月女嬰變人球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老闆與女下屬一筆風流帳,險令女嬰變人球!年輕貌美的時裝店女售貨員,疑因生女而遭拋棄,昨返回時裝店尋「夫」不果,狠心將五個月大女兒棄下店內,她的女同事致電老闆,對方卻稱「佢唔要,我都唔要」,女嬰其後被送院檢查未有大礙,警方調查後列作感情糾紛案處理。

  一名女嬰疑因父母爭執,一度慘變人球,被遺棄在生父開設的時裝店內。該名女嬰姓張,五個月大,經檢查證實未有受傷,但因父母仍未到醫院接走,故須留院觀察。

  案發現場為彌敦道六○二號總統商業大廈Chic之堡商場一家時裝店,店東姓張(三十餘歲)。現場消息稱,張在商場開設三家時裝店,主要售賣青年服裝及飾物,有人生性風流,曾結交

不少親密女友。

  約一年多前,張向新聘請的姓陳女售貨員(二十歲)展開追求,未幾與她在天水圍區一單位共賦同居。五個月前,陳女為張誕下一名女嬰,但有人疑重男輕女,竟「拋妻棄女」,陳女與女兒搬回娘家居住,並不斷與張聯絡,但未獲理會。

  陳女自感難以照顧女兒,非常徬徨,昨午一時抱同女兒先後到張開設的三家時裝店尋人,但未能尋獲,竟將女兒交給曾共事的姓胡女售貨員(十九歲),並着她交給東主,更稱:「如果佢唔要,有人要就送畀人啦!」隨即放下一袋盛有濕紙巾及尿片等嬰兒用品手抽袋轉身離去。

  胡女連忙致電東主,有人卻稱:「佢唔要,我都唔要!」胡女再致電陳女,可是已不能接通電話,不知所措下,唯有報警求助。警員及救護員到場時,女嬰正在嚎啕大哭,觸動胡女的同情心,親自抱起女嬰,將她送往廣華醫院檢查。其後,警方成功聯絡女嬰母親,安排到旺角警署查問,初步相信她是一時意氣留下女兒,但仍留在附近監視,等候女兒父親前來,可是他一直未出現,警方原將案列虐待兒童案,惟經調查後轉為糾紛案處理,事件未有人被捕。 

20150429 - 教局研增全日幼園學額

標題:教局研增全日幼園學額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社會對全日制幼稚園的學額需求殷切,立法會研究落實免費幼稚園教育小組委員會昨召開會議,提及公共屋落成前,政府須按現行幼稚園學額標準規劃,即每一千名幼童,須設二百五十個全日制學額。教育局指本學年入讀全日班的學童佔整體人數三成一,認同社會普遍要求調高全日制學額比例,但須與相關部門再計算,暫未知增幅及落實時間表。

20150429 - 教師控泳池非禮泳班7女童

標題:教師控泳池非禮泳班7女童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男教師涉於沙田顯田泳池內非禮7名正在學習游泳的女童,其中5名女童更疑被非禮達3次。男教師昨被控18項非禮罪,暫毋須答辯。
控罪指,報稱任教師的被告趙子卓(39歲)於去年7月29日,在沙田顯田泳池的室內池內非禮7名女童,部分女童被非禮達3次。控方昨指由於事主全屬兒童,擬轉介粉嶺裁判法院排期進行視像審訊。惟裁判官認為被告昨無律師代表,又稱打算聘用律師,遂押後案件至5月26日,於沙田法院再訊。
【案件編號:STCC1221/15】

20150429 - 4幼兒3患敏感 醫生倡半歲前全餵母乳

標題:4幼兒3患敏感 醫生倡半歲前全餵母乳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嬰幼兒患有哮喘、濕疹及食物過敏等敏感症的情况普遍,香港過敏協會一項調查發現,每4名幼兒就有3名患有敏感症,當中近六成為皮膚敏感,其次是鼻敏感。調查亦發現,分別有逾四成及近四成的家長誤以為餵哺豆奶粉及勤加清潔家居可減低嬰幼兒敏感風險,香港過敏協會榮譽顧問譚一翔醫生建議,嬰幼兒出生首6個月應以全母乳餵哺,以減低敏感風險。

香港過敏協會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進行「嬰幼兒敏感風險知多少」問卷調查,訪問了511名育有至少一名3歲以下幼童的母親,結果發現75%受訪者子女現時或曾出現敏感症狀,其中175名沒有敏感家族史的受訪者子女亦有69%出現敏感症狀。調查發現,只有21%的受訪家長能指出牛奶是最常見致敏源之一,能指出塵蟎的受訪家長則有49%。

3歲兒花生小麥敏感 全身患濕疹
香港過敏協會主席何學工醫生表示,敏感症是指免疫系統對無害物質產生過度或不適當的反應,家族遺傳、二手煙及剖腹生產等都是高危因素,而牛奶、雞蛋及塵蟎等是嬰幼兒最常見的致敏源。他指出,若父母雙方都有敏感病歷,子女患有敏感的風險可高達60%,而母親長期暴露於二手煙環境,嬰幼兒敏感風險亦會較一般高出3.6倍。

陳太與丈夫分別患濕疹及鼻敏感,其3歲兒子在約5個月大時臉部開始出現濕疹,其後情况愈趨嚴重,蔓延全身。陳太形容,最嚴重時臉上會流出血水,「整塊臉都損晒」。之後陳太帶兒子看專科醫生,才發現兒子對花生、小麥及塵蟎等都有敏感。她憶述,兒子出生後她餵哺了母乳兩個月,之後改用普通配方奶粉。

譚一翔醫生指出,嬰兒出世後初期免疫系統仍處於發展階段,愈遲讓其接觸致敏源能有效減低敏感風險,他建議嬰幼兒出生首6個月應以全母乳餵哺,原因是母乳中含有的人類蛋白,不會令嬰幼兒敏感,6個月後才開始接觸牛奶蛋白或其他致敏源,患上敏感症的風險較以普通配方奶粉餵哺低超過一半。

20150428 - 逾半受訪兒童曾受體罰

標題:逾半受訪兒童曾受體罰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防止虐待兒童會調查發現54%兒童曾遭體罰,47%曾受言語羞辱等精神傷害,有新移民家長因被歧視經常打罵女兒,令女兒恐懼,該會建議家長情緒困擾時應先避一避,冷靜後才處理問題。

新來港家長體罰比例較高
防止虐待兒童會去年11月起訪問了1,562名兒童及608名家長,在受訪兒童中,有54%稱曾遭受體罰,被家長用手打最常見,當中一成人每月均被體罰;47%兒童則稱曾受精神傷害,包括言語貶低和羞辱等,當中14%聲稱每日均受精神傷害,被罰主要因學業問題及沉迷打機所致。
調查又指,49%兒童最不想聽到的說話是「你學吓人哋啦」,其次為「冇鬼用㗎你」、粗口和「生嚿叉燒好過生你」等,兒童最想聽的說話包括「盡咗力就得啦,你已經好叻」等。
68%兒童稱曾被家長獨留在家或獨自出外,當中18%每天均被獨留。
受訪家長中,69%指過去一年曾體罰子女,新來港家長曾體罰的比例(77%)較本地家長(64%)高。3年前來港的新移民家長李女士育有2歲和6歲女兒,因家居環境擠迫和遭歧視,不時罵6歲女兒,更用衣架打她,經輔導後她學會多讚賞女兒,母女關係大為好轉。


標題:逾半受訪童遭體罰 起因多為學業問題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防止虐待兒童會訪問了1562名6至13歲的兒童,發現逾半受訪兒童過去一年曾被體罰,包括用手打、用物件打及罰做體力勞動等,體罰原因多為學業及生活習慣問題。另有近半兒童過去一年間曾被精神傷害。防止虐兒會希望政府盡快設立兒童事務委員會,檢視本港保護兒童法例,

全面禁止體罰。
防止虐兒會總幹事何愛珠表示,1991年政府立法全面禁止於教育機構體罰,但未有立法禁止在家庭內體罰,雖有虐兒相關法例,但未必涵蓋所有體罰。根據《侵害人身罪條例》,故意襲擊、虐待兒童,導致其受到不必要的苦楚或健康損害,即屬刑事罪行。
該會去年11月至今年2月進行調查,結果顯示54%受訪兒童過去一年曾被體罰,其中約七成間中被體罰、分別有10%及5%每周及每天被體罰,絕大多數都被人用手打或用物件打,部分兒童曾被罰企或罰做體力勞動,例如做掌上壓,另有3%曾經被禁錮。
何愛珠稱,有51%被體罰兒童因學業問題而受罰,包括成績不理想、欠交功課等。因生活習慣被體罰的有47%,包括沉迷打機、亂花零用錢等。

近半曾受精神傷害
近半受訪兒童過去一年也曾遭受精神傷害,22%受訪兒童曾被威嚇把其心愛的東西丟棄,12%曾被家長排斥、貶低或恥笑,如指「你咁蠢」。調查還發現,兒童最不喜歡父母對他們說「你學吓人哋」、「你鍾意媽媽多啲定爸爸多啲?」,何愛珠指在父母關係差的家庭,兒童要在父母間作選擇會很為難。

新來港家長易受困擾傷子女
另外,該會訪問了355名本港家長與253名來港不足7年的家長,發現新來港家長更易因其情緒受困,對子女體罰或身體傷害。李小姐於2012年時帶着3歲女兒由內地來港與丈夫團聚,有時女兒在街上「紮紮跳」、大聲說話時,會忍不住罵她「你咁樣人哋一睇就知你大陸落嚟」,亦曾因女兒做功課慢而用衣架打她。在防止虐兒會義工幫助下,她意識到自己有時是將無法融入社群的壓力發泄在女兒身上,此後管教女兒時多了自省,並用鼓勵方法來督促她做功課,母女關係得以改善。

20150425 - 九歲女被非禮 警拘十歲童

標題:九歲女被非禮 警拘十歲童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將軍澳揭發風化案,九歲女童疑被一名男童非禮,警方拘獲涉案十歲男童。消息指,案發於本周二,該名女童由家人攜同到景嶺路一商場購物,期間,女童疑遭一名男童非禮,當時女童受驚未有即時告知家人。至前日下午五時許,女童始將事件告知母親(卅四歲),其母聞言大驚,報警求助。

警方接報展開調查,根據線索,迅速鎖定目標,拘捕涉案男童,暫列非禮案處理,案件交由觀塘警區刑事調查隊跟進。


標題:10歲仔涉非禮9歲女被捕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將軍澳繼本月初有5歲女童疑遭非禮之後,再揭發一宗涉及幼童的風化案。一名9歲女童本周二(21日)懷疑在區內商場遭一名男童非禮,事後向母親傾訴受辱經過,由母親報警。警方調查後,暫列非禮案處理,昨日根據資料拘捕一名10歲男童,案件交由觀塘警區刑事調查隊第1隊跟進。
消息稱,被捕男童已經年滿10歲,由於男童尚未成年,警方必須聯絡其家長到警署提供資料協助調查。

案發於商場
消息稱,案發於本周二(21日),當時該名9歲女童在將軍澳景嶺路一個屋苑商場內,懷疑遭涉案男童非禮,女童返家後將事件經過告知33歲母親,其母聞訊報警。警方把案件暫列非禮,至昨傍晚6時許,探員根據資料拘捕涉案男童。

10歲或以上未必免責
根據香港法律,10歲以下小童毋須為所犯罪行負上刑責;至於10歲至14歲年齡組別的兒童,亦會被推定為無能力犯罪,不會受到檢控;除非其無能力犯罪的推定被推翻(即知道行為嚴重錯誤仍明知故犯)則作別論。
大律師陸偉雄表示,於一般情况下,警方調查涉及小童犯罪的案件時,會考慮涉案人是否在知道行為不當之後,仍「明知故犯」,以及案件情節的嚴重性,然後決定將被捕人交上少年法庭審理或警司警誡。

20150424 - 幼教會倡撥K1學額收非直升生

標題:幼教會倡撥K1學額收非直升生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教育局昨代表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指現時不少幼稚園均有開設學前班(PN),但大部分幼兒班(K1)學額被用以錄取其PN班學童,做法並不理想.建議教育局探討規定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撥出合理數量K1學額,予非同一學校學前班學童報讀。
業界保留:環境熟悉較有益
委員會指出,不少幼稚園的大部分K1學額會預留予同校的PN班學童,部分更沒有剩餘的K1學額供其他學童申請,批評做法剝奪其他學童入讀該幼稚園K1班的平等機會。委員會指有人提議,幼稚園暨幼兒中心開放所有幼兒班學額,但業界對此大有保留,認為年幼學童在環境熟悉的同一所幼稚園就讀較有裨益。
現時政府在進行公共屋邨及大型住宅發展項目前,會以每1000名學童設730個半日制及250個全日制幼園學額的標準預留地方,委員會建議檢討標準,以鼓勵幼稚園提供更多全日服務。


標題:K1學額倡開放 PN童直升恐夢碎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本港幼稚園學前預備班(PN班)學額「爭崩頭」,因不少家長為子女原校直升幼兒班(K1班)作部署。政府委任的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直指,現時不少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將絕大部分K1班學額,用以錄取校內PN班兒童,令校外兒童入讀K1班的平等機會被剝奪,做法不理想,建議教育局探討規定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撥出合理數量K1學額,開放予校外兒童報讀的可行性。但有家長認為建議令部分PN班兒童無法原校直升K1班,要被迫轉校再撲學位,勢將令兒童及家長更淒涼。

教育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交代研究落實免費幼稚園教育小組委員會對規劃幼稚園學額供應及幼稚園收生安排。委員會指,針對部分幼稚園沒有剩餘K1學額可供外校生申請,有人提議幼稚園暨幼兒中心開放所有K1學額供申請,業界對此大有保留,認為強迫部分PN班兒童轉到其他幼稚園升讀K1。委員會認為,港府需審慎平衡各項因素,包括兒童入讀幼稚園的平等機會,特別是當幼稚園學額日後或由政府資助,以及幼稚園的收生自主、家長期望及對學童可能造成的影響。

PN班10幼童爭一學額
香港幼稚園協會會長唐少勳對建議有保留,指全港約有三成幼稚園開辦PN班,兒童由PN班升讀K1班時不宜奔波轉校,兒童需重新適應環境,促請當局讓PN班學生優先原校升K1班,餘額才對外開放。

北區嘉福浸信會幼兒園校長何玉蓮坦言,PN班深受家長歡迎,平均每十人爭一學額,家長普遍期望原校直升K1班,「提早入學贏在起跑線」,相信建議會令部分家長怨聲載道。

料更多人讀坊間面試班
九龍城區家長教師會聯會會長陳鳳雯認為建議令兒童及家長更淒涼,「依家好多媽媽大住肚已要四出去不同幼稚園申請輪候PN班位,就係希望日後就可直升K1;依家話未必畀人直升,到時要再撲K1,無可能囉」,更擔心將有更多家長安排子女入讀坊間的面試班。 P:委員會:建議不切實際

此外,委員會認為日後應繼續採用下學年的K1統一註冊收生安排,但須因應持份者關注的事宜適當優化措施;委員會對設幼稚園統一派位機制的建議大有保留,認為不切實際;委員會又認為,應檢討現行的規劃標準,並考慮增加全日制學額供應。


標題:立會幼教委員會倡增全日幼園學額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十五年免費教育方案即將出爐,坊間要求政府增加全日制學額。立法會研究落實免費幼稚園教育小組委員會認為,現時全日班學童佔整體人數三成一,較現行規劃標準的兩成半為高,建議檢討相關準則,增加全日制學額,以助釋放本地勞動潛力;至於已推行的「學券留位」收生安排,業界普遍認為行之有效,委員會對類似小一的統一派位機制大有保留。

  立法會研究落實免費幼稚園教育小組委員會下周二開會,教育局昨提交文件,提及幼稚園學額供應及收生安排。教育局現行制定幼稚園學額安排,一直根據各區三至五歲的學齡人口推算,每一千人就設有七百三十個半日制及二百五十個全日制學額,但文件透露,在一四學年,入讀全日班的學童人數佔總數三成一。

  委員會認為,政府的規劃標準應考慮增加全日制學額,以鼓勵幼稚園提供更多全日服務;父母均須工作的學童,應優先獲考慮入讀全日班或長全日班,以配合人口政策,加強支援在職家長。非牟利幼兒教育機構議會主席曾甘秀雲贊成增加幼稚園全日制學額,因每個家庭需求不一,家長選擇全職工作的同時,社會應予以支持,幼稚園亦應提供配合。曾指不應一下子調高全日制學額供應,須按個別區的需要按部就班慢慢遞增。

  教育局一五學年在全港幼稚園推行「學券留位」收生措施,業界認為可確保收生程序運作暢順,盡早落實收生人數,排隊輪候的情況亦大為改善。對於有業界反映,教育局可考慮只在幼稚園學額供應較緊絀的地區實施此安排,而非「一刀切」,委員會建議當局日後應繼續沿用「學券留位」收生安排,但須再予以優化,強調幼稚園收生仍屬校本事宜。

  至於有業界提倡仿效小一及中一的統一派位機制,分配幼稚園學額。委員會表明對此大有保留,因不同地區的學童人數增減不同,措施要有彈性以作不同應對。幼稚園主要建於商業場所,因此將規劃資助學校的方式套用至幼稚園是不切實際。

  另外,委員會知悉有幼稚園將學額預留予同校學前班的學童,令其他家長難以申請,要求幼稚園應開放所有幼兒班學額。但業界對此要求大有保留,因變相強逼學前班的學童轉讀其他幼稚園的幼兒班。委員會認為,政府須審慎平衡各項因素,包括學童入讀幼稚園的平等機會、收生自主,建議政府可探討幼兒園預留學額予非學前班學童報讀的安排

20150424 - 智經倡撥8億增幼兒中心名額

標題:智經倡撥8億增幼兒中心名額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智經研究中心昨發表調查報告指出,日間幼兒中心服務名額長期供不應求,中心名額與本港幼兒人口比例平均達1:59,低收入地區問題尤其嚴重。智經建議政府每年增撥最少5.8億至8.5億元改善問題,預計可惠及8萬至10萬名幼兒,並釋放女性勞動人口。
料可惠及8萬至10萬幼兒
智經研究中心主席李國棟醫生稱,去年女性勞動人口參與率為51%,遠低於男性的69%。副主席劉鳴煒稱,若政府採用建議,估計有望將女性的勞動人口參與率提升至53.3%,未來數月將向不同部門及政黨推廣建議。
智經於去年11月至今年3月,以焦點小組(focus group)形式訪問逾50名幼兒中心職員、保母及家長,發現除幼兒中心名額及幼兒人口比例極不相稱(最嚴重的黃大仙及西貢區比例達1:155),一般幼兒中心收費很貴,佔一般家庭月入達15%至18%。報告建議推行「照顧者補助金試驗計劃」,向合資格留家照顧幼兒的家長發放每月2000元補助金;並每年發放面值1.2萬元的幼兒照顧服務券,及增設幼兒服務開支扣稅項目。報告亦建議擴充社區保母服務,並建議在醫院、港鐵站、學校、重建或新建公屋等增設幼兒服務。

標題:智經研究:幼兒中心服務不足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本港幼兒服務嚴重供不應求,智經研究中心公布一項《支援家長育兒及就業:全方位發展幼兒服務》研究報告,指二○一一年全港兩歲以下幼童數目為十萬一千多人,但為兩歲以下幼童提供服務的名額只有一千七百三十五個,即五十九名幼兒爭一名額;貧窮住戶較多地區競爭更為激烈,其中黃大仙及西貢區的比例最懸殊,平均一百五十五人爭一位。

研究中心報告批評,本港政府對幼兒服務承擔不足,現時全日制幼兒中心服務收費昂貴,佔一般三至四人家庭每月收入約一成半至一成八,即使低收入戶受惠於「幼稚園及幼兒中心學費減免計劃」,收費亦佔每月收入百分之七至九,令低收入家庭難以負擔。

歸咎政府承擔不足
中心指本港幼兒服務質素未如理想,歸咎於政府承擔不足,原因是政府對幼兒服務的理念過於狹隘,以致未有全面考慮幼兒多元化服務需要,建議政府考慮擴展社區保母服務規劃。中心亦建議政府以試驗計劃形式,為需要照顧零至兩歲幼兒的合資格家長,發放照顧者補助金,建議補助金為每名子女每月二千元。


標題:智經倡增幼兒服務減在職家長負擔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智經研究中心發表幼兒服務研究報告,指現時政府資助幼兒服務不足,未能全面支援在職家長。智經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增設上限為三萬元的幼兒服務開支免稅額,向合資格在職家長發放一萬二千元的幼兒照顧服務券,並為幼兒照顧者提供每月二千元補助金。智經研究中心副主席劉鳴煒指,新建議每年涉及五億八千萬至八億五千萬元公帑。

  智經研究中心昨發表幼兒服務研究報告,報告審視本港現時由非政府機構透過政府資助、為六歲以下幼兒提供的照顧服務是否有不足之處。

  智經發現二○一一年全港兩歲以下幼童數目約為十萬人,但幼兒中心名額在過去五年沒有顯著增加,平均五十九名兩歲以下幼兒競爭一個幼兒中心的名額,嚴重供不應求。當中有些貧窮住戶較多的地區情況更嚴重,如深水埗平均八十七名幼兒競爭一個幼兒中心的名額,黃大仙及西貢更是一百五十五名幼童爭一個位。

  另外,研究亦發現現時的「社區保母」未能發揮填補縫隙作用,政府沒有就各區實際需要規劃保母名額,亦沒有制定有系統訓練及設立中央登記制度,確保保母質素。而幼兒中心收費昂貴亦令家長「頭痕」,以每月平均五千元的費用來計,已佔一般家庭每月收入約一成八,貧窮戶獲減免後,收費亦佔近收入的一成。

  智經認為政府應擴闊照顧者資助模式,讓家長擺脫「照顧子女便要放棄收入」的兩難局面,建議研究推行「照顧者補助金試驗計畫」,以試驗計畫形式,向合資格照顧零至兩歲以下幼兒的家長,發放每月二千元的照顧者補助金,而入息審查的標準可根據住戶人數按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的百分之七十五而定。

  智經又提議設立幼兒照顧服務券,向合資格的在職家長發放面值一萬二千元的幼兒照顧服務券,用以支付任何幼兒服務。合資格的家長須育有兩至三歲以下幼兒,並通過入息審查及「社會需要」審核。而為紓緩邊緣中產家庭的生活壓力,智經建議為育有零至三歲以下幼兒的家長,增設上限為三萬元的幼兒服務開支稅項扣除項目。

  智經研究中心副主席劉鳴煒指,若政府採納建議的新資助項目,每年涉及五億八千萬至八億五千萬元額外開支,每年惠及八萬五至近十一萬兒童

20150424 - K1面試班被鬧 Amanda:小朋友上完堂唔捨得走

標題:K1面試班被鬧 Amanda:小朋友上完堂唔捨得走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活學教育一幅直幡廣告採用一張小女孩哭泣的照片,加上「你不愛競爭?但競爭會找上你!」字句,來宣傳其幼稚園和小一面試班,鼓吹不足2歲幼童做「interview之王」,被網民瘋傳兼鬧爆,批評廣告令人心寒。《蘋果》接觸到活學教育創辦人陳如敏(Amanda Tann),她表示否認有做錯,更覺得被鬧爆很冤枉和無奈,又指小童上堂都很開心,往往「唔捨得走」,但透露5月將會更換「一個很開心的廣告」。

儘管大批網民留言鬧爆,不過Amanda並無「潛水」,還於facebook留言:「又有『有心人』為我們活學教育免費做宣傳了。」Amanda向《蘋果》表示,廣告中的小女孩是苦得很淒涼,但重點是「如何能讓她不哭」。被問到她廣告以女孩哭泣的照片為主題,會否太殘酷和去得太盡,她指是觀點與角度問題,「有些人會覺得殘忍,有些人會覺得這是現實」。

Amanda認為廣告照片無問題,「反而是可能我們的標題不夠感性,沒有照顧到各方面的感受,這一點,我反而有點抱歉」。雖然活學教育昨日表示不會收回廣告,但Amanda今日表示早已開始製作新廣告,因應今次事件會向廣告公司反映,計劃在5月7日推出新廣告,形容是「一個很開心的廣告」。

被問到幼童要面對競爭和壓力是否好現象時,Amanda直言︰「我個人認為不好,但如果沒有能力去改變整個制度,就唯有想辦法幫忙。」她強調︰「我自己也是個母親,我也心疼小孩。但他們為勢所逼呀!」她認為小孩的學習應該以興趣和快樂為重,而面試班都著重這兩個元素,指K1面試班的是家長陪子女一起上課,形容課程很輕鬆,小孩很有安全感,通常都很開心,落堂後仍不願離開。

20150423 - 教兩性平等 女青派《白雪王子》書

標題:教兩性平等 女青派《白雪王子》書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性別定型」仍普遍,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最近出咗本書,名為《白雪王子與白馬少女》(圖),將白雪公主嘅故事,顛覆成王子擅長烹飪同做家務,公主擅於打獵,王子因受唔住父王嘅體能訓練離家出走,但幫小矮人打掃屋企就得到讚賞,最後大團圓結局。
女青婦女事工服務註冊社工蘇嘉儀話,聽過有男仔因鍾意玩煮飯仔或玩換衫公仔,被家長阻止,之後變得被動、影響社交技巧,提醒家長要尊重仔女嘅本質。女青紹邦幼兒學校校長馮如意鼓勵家長善用遊戲或故事書,引導仔女建立兩性平等觀念,如有啲故事書總係顯示女方做家務,家長就要話畀仔女知,現實中每個家庭成員都可分擔責任。呢本書由平機會贊助,印咗800本,現於女青中心派發,詳情可致電3443 1600查詢。
另外,牛津大學出版社聯同教育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黃國成,訪問咗950個有6歲或以下幼兒及外傭嘅中產家庭,發現唔少家長擔心外傭嘅英文對小朋友有負面影響,以7分係最擔憂,擔心外傭文法唔啱嘅平均有3.88分,擔心發音唔準就有3.68分。黃國成就話唔使擔心,工人姐姐同小朋友用英文溝通,其實可以增加小朋友運用英文嘅機會。

20150423 - 幼兒面試廣告惹熱議 補習社﹕坦誠呈現殘酷事實

標題:幼兒面試廣告惹熱議 補習社﹕坦誠呈現殘酷事實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補習社「活學教育」為吸引家長報名,喺一幅幼兒班(K1)及小一面試班嘅宣傳海報上,以細路女眼泛淚光、個樣淒涼得嚟又好似有口難言嘅大相吸引你目光,再以一句「你不愛競爭?但競爭會找上你!」標語,結果呢張海報引來唔少網民留意,噚日仲喺網上廣傳,有網民形容呢個「係咁多年嚟最令人不寒而慄嘅廣告」。

「你不愛競爭?競爭會找你」
海報並且寫有「立即報名,讓孩子成為INTERVIEW之皇!」字句。Emily問過活學教育,佢哋回應話呢個廣告已經係上年9月嘅事,廣告係由外面聘請返嚟嘅設計師設計,小朋友張相係買返嚟嘅。對於網民嘅批評,佢哋話廣告只係坦誠咁將殘酷嘅事實呈現喺家長眼前,講出家長嘅心聲,同埋小朋友要面對巨大壓力嘅真相。佢哋話著名嘅幼稚園及小學都着重學生嘅溝通同面試應對能力,佢哋仲話只係想同學面試後會笑面迎人,而唔係滿眶眼淚。

幼園校監:面試班教唔到乜
Emily問過培幼幼稚園校監蔡雯兒,佢就話𠵱家普遍幼稚園面試都係用親子面試或者小組形式,例如要家長同小朋友玩吓遊戲,老師從旁觀察小朋友嘅語言、行為及親子關係等嘅表現。佢話,𠵱家面試已經好少考知識性同主科嘅問題,「呢套已經out咗好耐」,睇唔到面試班可以教到啲乜嘢。

20150422 - 打女友子手掌150下 技工涉虐兒

標題:打女友子手掌150下 技工涉虐兒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汽車技工疑因女友的5歲兒子頑皮,於兩日內打男童手掌150下,被拘控一項虐兒罪,案件昨於粉嶺裁判法院提堂。技工暫毋須答辯,准保釋至5月19日再訊。
控罪指37歲被告莫煒良在本年3月某兩天,故意導致5歲男童受虐待或忽略,令他受到不必要的苦楚。據悉,男童母親與被告份屬情侶,男童並非被告所出。被告因男童頑皮而打他手掌150下,男童事後告訴母親及報警。裁判官昨准被告以現金500元保釋。
案件編號:FLCC1983/15

20150420 - 六成外傭需教港童讀書 英文科最棘手 出錯會被僱主喝罵

標題:六成外傭需教港童讀書 英文科最棘手 出錯會被僱主喝罵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教不嚴,傭之過?有機構訪問了700多名外傭,發現超過六成要在家務以外兼顧教導孩子,例如要教導或督促他們做功課,但有部份外傭曾經被僱主訓斥「鬼咁蠢」;應付港童的行為或態度,以及教授英文時有關閱讀和文法的問題最為棘手。有小學校長形容,家長要求家傭兼職補習是本末倒置,建議家長「毋須使人使到盡」。

調查在今年1月至2月期間進行,以問卷共訪問730名在中環及銅鑼灣等地聚集的外傭,受訪外傭主要照顧一至兩名平均6歲的孩子,當中46.5%受訪者持學位學歷,39.8%則是中學程度。

調查發現,60.5%外傭在家務工作外要兼顧教導孩子,但38.6%坦承對如何教導只有少少了解或無任何概念。66.3%外傭指在教導時最難應付孩子行為及態度問題,教授英文時最難是處理生字閱讀及文法。

調查又指出,若錯誤教導孩子,24.5%外傭曾被大聲喝罵、訓斥「鬼咁蠢」。

政府應提供心理支援

協助調查的香港心理學協會會長劉英健表示,家長對外傭兼任教導者工作有期望,做不到便會責罵,除令外傭增加壓力,亦令小朋友認為可有樣學樣。

香港記憶學總會會長李玉娟則建議,家長應與外傭多溝通,共同制訂適當的守則及應對方案去教導孩子,政府亦可為外傭提供心理支援,如熱線電話。僱傭中介公司可利用網上會面讓僱主在簽訂合約前,與外傭先溝通,認清雙方期望。

英華小學校長林浣心批評,家長要求家傭兼職補習是本末倒置。林浣心指,雙職家長需要長時間工作,家傭全日在家中,家長或會要求家傭督促少主做功課,但這種做法只會是角色錯配,因家傭和補習老師工作性質不同,家傭難以兼顧。她建議家長「毋須使人使到盡」,教育子女的工作,父母責無旁貸,若所有事都由家傭做,父母會剝削了孩子的學習自理能力的機會。

香港團結印傭工會的代表黃先生指出,外國會專門聘請保姆負責照顧小孩,「唔會要佢哋同時兼顧做家務」,但本港僱主則會要求家傭兩樣工作兼顧,情況更相當常見,不少印傭因為學歷較低,無法勝任教導小孩功課,結果常被僱主責罵,令僱傭關係變差。

20150420 - Lego 積木治療 提升自閉童社交能力

標題: Lego 積木治療 提升自閉童社交能力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患上自閉症或發展遲緩的幼兒,一般都不擅與別人溝通,有服務特殊學習困難幼兒的機構,引入外國流行的「Lego積木治療」並加以改良,讓幼兒通過與同儕玩積木的過程中,增加互動和溝通,機構的言語治療師表示,活動後發現參與幼兒有明顯進步,包括願意與朋輩交流,亦樂於表達自己的意見。

  一直服務特殊學習困難幼兒的香港耀能協會,一二年十二月至一三年七月期間,挑選五名自閉症及兩名發展遲緩幼兒,試行為期半年,由美國心理學家勒高夫研發的「Lego積木治療」,為使治療更切合幼兒需要,協會將其加以改良,包括加入輔助工具如名牌、字條等,並調整訓練方法,讓幼兒通過與同儕玩積木的過程中,能增加互動和溝通。

  協會高級言語治療師忻嘉俐指,自閉症或發展遲緩的幼兒,受認知或語言限制,溝通動機薄弱,平日與朋輩間的互動亦較少,因此治療分三個階段訓練幼童,包括會分為二人、三人或四人小組,設立「負責畀」及「負責砌」的角色,讓幼兒合作建構模型,過程中亦會製造難題,誘發他們互相溝通。

  協會言語治療師曹慧筠指,發現幼兒接受為期半年的治療後,社交能力大有進步,「治療前平日他們在課堂會經常自己坐在一角看書,非常安靜,但在治療後,他們變得願意與同輩溝通,亦樂於向他人展示他們平日課堂上的成果及表達自己的意見。」忻又指,由於成效顯著,協會現已於轄下超過十所中心推行此治療。

20150420 - 失常漢刀挾妻兒4小時

標題:失常漢刀挾妻兒4小時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深水埗昨發生失常漢持刀挾持妻兒與警對峙事件。現場為南昌邨昌遜樓一單位,昨晨7時許,46歲姓鍾男子因手機不見了,與42歲姓葉妻子爭執,其後衝入廚房取出菜刀揮舞,聲稱自殺。妻子立即帶同3名5至12歲兒子反鎖房內及報警。
穿上全副裝備的「鐵甲威龍」警員到場,消防則在地面張開救生氣墊,又派「飛將軍」在樓上單位戒備(圖)。警方談判專家到場游說,但鍾拒絕合作,更指罵女警:「點解有女人喺度?」對峙近4小時後,消防強行破門,警員入屋將坐在梳化的鍾制服送院,事件中無人受傷。據了解,鍾疑患有情緒病,不過近期沒覆診,他涉嫌藏有攻擊性武器被捕。


標題:躁漢舞刀脅持妻兒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深水埗一名躁漢,昨早疑不滿妻子阻離家拿菜刀在家揮舞,妻子與3子退入房間反鎖。警方到場時男戶主拒開門,雙方對峙近4小時,拯救人員破門將他拘捕,妻兒平安。
涉案男子姓鍾(46歲),涉嫌藏有攻擊性武器被警方拘捕。他與42歲姓葉妻子及3名兒子(3至12歲)同住南昌邨昌遜樓7樓一單位。據悉鍾為三行工人,患情緒病,須定期覆診服藥。鍾妻事後稱:「冇話驚唔驚,我哋喺房入面冇見到佢(持刀)。」
昨晨7時許,鍾發現手機遺失,向剛返家的妻子查問不果爭執。其後疑未服藥遭妻阻離家後失控拿菜刀揮舞,妻見狀報警並與3子退入房間及反鎖。警接報持盾牌及破門工具到場,消防員在地面張開氣墊及派飛將軍在上一層樓單位戒備。其後談判專家以一杯啤酒一度誘得鍾開門,但他見狀稱:「啤酒邊有一杯杯,喺一罐罐㗎!」隨即關門。對峙近4小時後,拯救人員見鍾放下菜刀及房內4母子安全,即破門將鍾拘捕送院,無人受傷。

20150420 - 40歲男子涉狎3歲繼孫女 4歲兄目擊 祖母報警拘捕

標題:40歲男子涉狎3歲繼孫女 4歲兄目擊 祖母報警拘捕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元朗發生40歲男子涉非禮3歲繼孫女風化案。消息稱,受害3歲女童與其4歲兄長均由50歲菲律賓籍祖母照顧,女童近日表現有異,查問後獲悉女童疑曾遭繼祖父侵犯,大義滅親報警。警方調查後,以涉嫌非禮拘捕40歲尼泊爾籍男子。有社工指慶幸祖母察覺孫女表情有異揭發事件,減輕女童心理負擔,但受影響兒童及成年人均需接受輔導。

涉案尼漢近日遭趕離家
據了解,女童的50歲祖母為菲律賓人,早年與一名港人結婚並生下子女,其後兩人離婚,而其子女則已成家立室,菲婦代為照顧4歲孫兒及3歲孫女。菲婦兩年前跟另一名現年40歲的尼泊爾籍男子結婚,但兩人近日因事爭執,尼漢被逐出家門。
菲婦現居於元朗達輝徑一單位,前日見3歲孫女表現有異,查問後獲悉她疑遭繼祖父非禮,大怒報警。警員到場調查後,將受害女童送到博愛醫院檢查,她身上沒有傷痕。據悉女童向醫生透露,早前曾被繼祖父伸手入褲內摸下體,其4歲兄長亦報稱目睹事件,警方遂根據資料將涉案男子拘捕,案件暫列非禮,交元朗警區刑事調查7隊跟進。
小童群益會服務總監黃貴有表示,孩童幼年受侵犯,為成長帶來壞經歷,對旁人的信任亦受損,亦因而感到不快,需要社工或臨牀心理學家輔導,所幸祖母「醒目」觀察到女童有所轉變,願意報案揭發事件,減低孩子的心理煎熬。

社工﹕女童全家均應接受輔導
黃貴有指出,女童全家均應一起接受輔導,因為要調適女童負面情緒,讓其明白仍然有成年人保護她,避免日後對別人觸摸過度敏感;其哥哥亦因目睹事件,可能降低對家人信任,或因不理解事件嚴重而模仿;祖母則可能要面對自己「嫁錯丈夫」的罪疚感,或會遭鄰居議論,因此不止女童需要關注,其家人亦應多加留意。


標題:祖父非禮3歲繼孫女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元朗一名3歲中菲混血女童,前日向祖母投訴私處不適,祖母追問下揭發40歲尼泊爾籍繼祖父疑多次押玩孫女下體,祖母大怒報警,涉案繼祖父被捕。
受害女童與4歲兄長,由50歲菲律賓裔祖母照顧,同住元朗達輝徑一單位,涉非禮被捕繼祖父40歲,尼泊爾籍,以酷刑聲請持行街紙在港居留。消息稱,菲裔祖母早年與港男結婚,育有一子,其後離婚獨力養大兒子,兒子婚後育有兩子女,交由她照料。兩年前祖母邂逅尼男,雙方結婚同住上址,但最近二人感情有變,雙方多次發生爭吵後,祖母趕尼男離家,並收回大門鎖匙。
前日祖母在家與兩孫兒玩耍,其間孫女告知下體不適,祖母查問,女童透露早前曾在家遭繼祖父摸下體,當時兄長也在場,祖母於當日傍晚6時帶同孫女到博愛醫院檢查及報警求助。警方接報到場調查後,拘捕涉案繼祖父,由於女童年幼,有關案件詳情有待進一步調查,暫列非禮案處理,由元朗警區刑事調查隊跟進。


標題:涉非禮三歲女拘祖父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元朗揭發駭人聽聞風化案,祖父涉嫌非禮三歲小孫女,被警方拘捕。該名女童與家人同住元朗一單位,祖父四十歲,祖母五十歲。消息指,前日傍晚六時許,祖母照料孫女時,發現孫女神色有異,細心查問下,驚揭孫女曾被人非禮,且懷疑是祖父所為。她大為震驚及憤怒,決定「大義滅親」報警。警員到場經調查後,將涉案祖父拘捕,孫女送院檢驗。案件暫列「非禮」處理。

20150420 - 疑遭虐待半歲B傷頭

標題:疑遭虐待半歲B傷頭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六個月大男嬰離奇頭受傷,揭疑遭人虐待。該名男嬰姓許,與家人同住天水圍公屋,由父母及祖母輪流照顧,甚得家人疼錫。

前晚九時許,許父(廿二歲)發現愛子頭部呈現紅腫,因非常關心愛子身體健康,故即與妻子帶同愛子前往九龍塘窩打老道浸會醫院求診。經姓薛(四十二歲)醫生檢查,認為男嬰傷勢不尋常,懷疑曾遭人襲擊造成,並非一般撞傷,遂報警求助。警方接報到場調查,向男嬰父母了解,暫列虐兒案處理。

20150419 - 大埔男童攀窗落街跌傷

標題:大埔男童攀窗落街跌傷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九歲外籍男童疑由村屋攀窗落街,意外跌傷。該名外籍男童與家人同住大埔林錦公路一間村屋,昨午二時許,其父母外出未返,只有男童及一名女傭(卅四歲)在家,他疑擅自從一樓睡房爬窗落街,惟跳落地面時落地不穩跌倒,手腳受傷,女傭聽到屋外傳來異響,走出查看,驚見少主受傷,報警求助。救護員接報趕至,男童由女傭陪同送院治理,警方列「有人意外受傷」處理。

20150418 - 港童快樂指數跌至新低

標題:港童快樂指數跌至新低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一項針對本地學童快樂指數調查發現,去年兒童整體快樂指數下跌至6.74分,是自調查2012年推行以來最低數值。負責調查的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中心主任、「幫港出聲」發起人之一何濼生指,指數下跌成因未明,但或與佔領運動及相關政治爭議有關。

睡夠8小時較快樂
調查結果顯示,以10分滿分計算,兒童整體快樂指數由前年7.23跌至去年6.74。隨學童年齡、年級增加,快樂指數有下降趨勢,15至17歲群組快樂指數僅5.83,十分快樂比率由小四的49%跌至中三的32%。
調查又指,學習及課外活動壓力是主要影響快樂原因,但整體快樂指數下跌成因不明。調查亦發現兒童睡眠時間越接近8小時,快樂指數越高,睡眠不足的兒童則最不快樂。
何表示,唯一影響指數的是外在氛圍,認為下跌與佔領行動有關,「扭開電視全部都係呢啲畫面,全部人都受影響」,建議加強生命教育。他傾向以分析尋找原因,但來年調查不會加入政治影響議題,反問「過咗去又再講番,有冇呢個好處?」
委託研究的香港嬰幼兒發展研究基金會主席、兒科醫生葉柏強表示,外國有研究指電視新聞的暴力及衝突畫面會影響兒童精神健康,但認為佔領運動亦有正面效果,「令佢哋主動、積極咗,參與其中係難得學習機會」。
調查於去年9至11月進行,涵蓋10間小學及10間中學,成功收回1,182名小四至中三學童及1,763名家長問卷。


標題:港童快樂指數跌或因佔中爭拗多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本港兒童的快樂指數持續下跌。嶺大的調查顯示,受訪小四至中三學生的整體快樂指數,由一三年的七點二三分,跌至去年的六點七四分,是該項調查自一二年進行以來的最低。負責研究的教授何濼生稱,調查顯示學童的學習和課外活動壓力下降、家庭生活和幸福度提升,但快樂指數卻不升反跌,當中原因未明,但指或與去年的佔領運動等社會氛圍有關。他建議學校加強生命教育,訓練學童有良好心理質素,不受外在環境影響。

  香港嬰幼兒發展研究基金會委託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連續第三年追蹤及調查香港兒童的快樂指數。調查於去年九月至十一月以問卷,分別訪問近一千二百名小四至中三學生。結果顯示,所有年級及年齡組別兒

童的快樂指數,均全面下跌。以十分為滿分,香港兒童的整體快樂指數,由前年的七點二三分,跌至去年的六點七四分,是三年來的最低數值。

  調查又研究影響快樂指數的因素,顯示受訪學生的學業和課外活動壓力,皆有所下降;以客觀家庭活動量度的和睦指數,及學童主觀對家庭幸福度和財政狀況的評分,較去年提升;與雙親關係和管教嚴厲程度,亦沒明顯變化。

  負責研究的嶺大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濼生分析,「撇除學業、家庭等因素,在去年唯一有影響是外在氛圍,或與佔領運動等相關政治爭議有關。」本身是「幫港出聲」召集人的他續指,學童在媒體看見相關報道,身邊親友為此有爭拗,自己會產生想法,或感到不快樂。

  兒科醫生葉柏強指,外國有研究指兒童在新聞報道得悉暴力衝突事件,會影響其心理健康,「但學生通過新聞了解周遭事物,是發展和成長必須,以及難得的學習機會,可藉此與師長分析討論,有正面效果。」何濼生補充,學校有提供生命教育的受訪學生,其快樂指數較高。「除了學業成績和滿足物質需要,師生應加強生命教育。」他指讓學生從學習發掘個人潛能、應對逆境等,及關愛和反思等價值觀,有助訓練其心理質素,不受環境因素影響。

20150418 - 鎖幼子入車尾箱 維修工認虐兒

標題:鎖幼子入車尾箱 維修工認虐兒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汽車維修工人不滿7歲幼子外出吃晚飯時借尿遁,跟着不知所終,後發現幼子匿藏座駕後面,一怒之下將幼子鎖進車尾箱,15分鐘後始釋放,換來被控虐兒。他昨日由10歲長子陪同到庭應訊,長子卻只顧玩手機,他見狀即奪去其手機兼大叫:「生性啲啦,你老竇就嚟坐監啦!」惟他認罪後仍強調「只係用最簡單同直接嘅方法解決問題」。
有暴力案底的56歲姓李被告在庭外否認脾氣暴躁,強調「只係用最簡單同直接嘅方法解決問題」。社署派員跟進其家庭狀況,幼子已交寄養家庭,長子仍由他照顧。長子昨陪同被告到法院,記者見被告對待長子表現「勞氣」。

長子陪上庭只顧打機
被告昨由長子陪同到庭,長子只顧玩手機。被告認虐兒罪後遭裁判官斥他「急怒攻心」,但准保釋至6月22日。他離開時表示:「我從來都唔躁,如果我躁就打咗佢,係唔係?我只係用最簡單同直接嘅方法解決問題!」
辯方求情,被告與前妻育有兩子,前妻從事保險業需不時往返內地,故照顧兩子的重擔落在被告身上。被告並非蓄意虐兒,只是一時心急,現很掛念幼子,他承認教子方法有問題,會檢討。 案情指上月13日晚,被告一家四口到油塘吃飯,將平治房車泊好。幼子後來表示要如廁而離開食肆,但15分鐘後仍未返回,被告四出尋找,發現幼子匿座駕後。被告怒捉幼子雙手,將他鎖進座駕車尾箱後開車。市民目睹過程,記下車牌號碼並報警。被告約15分鐘後將座駕停在藍田康田苑對開,將幼子放出來,喝罵他及踢他兩次才回住所。
案件編號:KTCC1768/15


標題:鎖7歲子入車尾箱 父認虐兒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中年汽車維修員上月中與前妻及幼子到油塘晚膳,7歲幼子用膳期間「百厭」,獨自離開餐廳上廁所,之後躲在其父停泊在附近的私家車旁。維修員其後尋獲幼子,一怒下將他「鎖入車尾箱」載走,有途人目睹事件報警。「非常父親」昨承認虐兒,裁判官索取其感化報告及社會服務令報告,並押後至6月判刑。

外出用膳 子獨自離開被尋獲
56歲的李姓被告報稱為汽車維修員,昨帶同其長子到庭應訊,他承認一項虐兒罪。案情指出,李與前妻於前年離異,上月13日晚上約9時,李與前妻及7歲的幼子在油塘「大本型」油塘社區會堂附近晚膳,幼子在用膳期間聲稱要上廁所,獨自離開餐廳。15分鐘後幼子仍未返回,被告遂外出尋找,並發現幼子躲在他停泊在附近的私家車旁,被告一怒下用手舉起幼子,並把他「鎖入車尾箱」載走,有途人目睹事件,遂記下被告的車牌號碼及報警。

停車抱出兒子責罵兩踢
與現場相距約3分鐘車程的康柏苑的一名住客,於同日晚上9時半,看見李從私家車的車尾箱抱出幼子及不停責罵他,又見到李兩度踢向其子,遂報警。警方之後在康柏苑發現李的私家車,李不久後獨自回到私家車時被捕,在警誡下承認一時衝動之下把幼子「鎖入車尾箱」。

子現社署照顧 求情稱欲團聚
辯方求情稱,被告的前妻工作繁忙,故由李照顧兩兒。李案發時擔心幼子安全,一時心急下干犯本案,現承諾不會重犯。辯方又表示,李的幼子現由社署照顧,李十分掛念,希望能早日一家團聚。裁判官為被告索取感化報告及社會服務令報告,押後至6月22日判刑。
【案件編號:KTCC1768/15】

20150417 - 走私集團出租嬰兒藏貨

標題:走私集團出租嬰兒藏貨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皇崗海關前日通報稱,關員在周一晚截獲一名懷抱嬰兒的港籍年輕女子走私二十四件重達六公斤的象牙及象牙製品蒙混過關,揭發有不法之徒招聘前線走私人員及以出租嬰兒的策略,進行非法走私活動。據涉事女子供稱,該些象牙是在香港拿貨,供貨人承諾若運貨成功會給予酬勞。她又指,供貨人建議她們以懷抱嬰兒作掩護,以逃避關員的監管;甚至向她們表示可以提供出租嬰兒服務,收費為每小時三十元港幣。

另外,廣州海關近日在白雲機場的一班航機內,查獲三名旅客走私象牙及其製品入境,另外還查獲兩袋穿山甲鱗片。其中兩人把相關物品放置於行李箱之內;另一人更將一點三公斤相關物品綁藏在雙腳及放置在上衣口袋內意圖蒙混過關。

標題:每小時付$30 利用嬰兒掩護 90後港女 租B偷運象牙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iPhone、奶粉、現金,今次輪到象牙,中港水貨客無所不「走」。中新網、《廣州日報》等內地媒體報道一名90後「港媽」租用嬰兒做掩護,替人將兩大條象牙從香港帶去深圳賺取「水腳」,更揭露走水貨專設出租BB服務每小時30港元。
記者:楊倩

本周一(13日)晚上9時許,一名年輕香港女客胸前孭着BB,背後孭着花背囊,從皇崗口岸入境深圳。關員注意將她攔下,初時她以背包裏是嬰兒用品為藉口拒檢,並稱有急事趕過關。最後,關員從背包內查獲兩段象牙,共4公斤,及象牙手鐲22個,共2公斤,是今年皇崗海關旅檢管道查獲最大宗象牙走私案,已移交海關緝私部門偵辦。這名90後香港女子屬於短期多次往返,有多次違規攜帶物品被海關查處的紀錄。她交代象牙是從香港拿貨,如成功帶到深圳後會有帶工費。供貨人建議她通過懷抱嬰兒等方式逃避海關監管,甚至表示可以提供「出租嬰兒」服務,按每小時30港元計費。

水客擬示威促限港人赴深
報道引發香港網友疑問:「唔係親生父母都可以自由帶B出入境?」本港出入境處昨回應《蘋果》查詢稱,只要嬰兒持有效出入境證件,可由非家屬或非監護人陪同過關離港。而中旅社稱只要雙方均持有效證件,即使非父母子女關係,也能順利入內地。深圳灣海關昨也宣佈本月查獲4宗利用跨境學童走私iPhone等電子產品案件,涉案港童最幼僅5歲,最大僅10歲,多聽從父母吩咐帶貨,甚至要穿上特製夾層背心夾帶iPhone。
「限制港人入境一周一次。這就是明顯的理由!」深圳網民留言。周一宣佈赴港自由行改為一周一行後,深圳民眾大呼不公,要求對港人入境內地設同等限制,而廣東媒體連日曝光深圳海關查獲港人走水貨的案例,從巨額現金到違禁品象牙,似要揭示港人走水貨比內地人們更猖

狂;利用嬰幼兒手段更無恥。
此外,內地幾大水客QQ群流傳,明日下午3時,深圳部份水客或在深圳福田口岸外將舉行遊行示威活動,抗議區別對待深港居民。有人表示準備橫額,要求香港人前往深圳也被限制為「一周一行」。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對於這項「服務」的需求始終源於內地。近日廈門海關查獲香港飛廈門MF8016次航班上,一名中國籍男性旅客攜帶的奶粉罐內藏有54件象牙製品。象牙在中國是憑許可證進出境物品,非法攜帶入境會按刑法153條走私普通物品罪追究,依照累計涉案金額,最多可判刑10年以上。

20150415 - 手套線頭纏指3日 B女截指

標題:手套線頭纏指3日 B女截指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本月初天氣轉冷,台中市一對父母為只有三個月大的女嬰保暖及防止她小手亂抓,用嬰兒護手套包裹女兒雙手。但父母沒察覺手套內有一條脫落的幼線纏繞女嬰左手中指,加上連續三天沒有脫下手套,幼線纏着手指過緊,導致血管及細胞壞死,須截去中指一小截指頭。有本港兒科醫生提醒家長,應檢查嬰兒衣物有否鬆脫的線頭或鈕扣。

據台灣《蘋果日報》報道,台中市一名陳姓女嬰今年初出生,是家中第四胎。父母為了女兒保暖及防止小手亂抓,自她出生後為她戴上哥哥及姊姊出生時用過的嬰兒護手套,直至洗澡才脫下。本月初天氣轉冷,父母為免女嬰着涼,連續三天沒有為女兒洗澡及脫下手套。

15分鐘可致神經壞死

當女嬰三天後脫下手套洗澡時,父母赫然發現女兒左手中指被手套內脫落的幼線纏繞,令指甲變黑。他們嚇得趕緊抱着女兒到醫院求診。為女嬰治療的童綜合整形外科李子朋醫生檢查後,確定女嬰中指前端遭手套內脫落的細線纏繞過緊,女嬰又無法自行掙脫,導致手指血液無法流通,令神經及細胞壞死。

女嬰因延遲求醫而須切去中指一截指頭。幸好日後手部運作不受影響,長大後可做指套美化外觀。

李子朋又指,嬰兒的手指、腳趾及四肢被細線或成人頭髮纏繞住,都可能造成傷害與悲劇,父母替嬰兒穿衣、手套、襪子要特別注意。被切去一截手指頭的女嬰父母心痛又自責,但也有台灣網民指父母沒理由三天不為嬰兒洗澡,「沒洗也要擦澡吧,也要換個衣服吧」。

記者於本港市面嬰兒用品專賣店發現,有不少嬰兒手套於台灣製造,標示屬棉質,分綁帶及橡筋兩種,每對20多元,拆開手套檢查沒發現手套有鬆脫的線頭。部份嬰兒手套則於內地製造。

本港兒科專科醫生謝鴻興表示,事件中手套設計有問題,不應有鬆脫的線;父母也疏忽照顧,「冇理由三日都唔除(手套)」,相信嬰兒手指郁動時,繞着手套的線,越纏越緊而令血管及細胞壞死。

謝鴻興相信嬰兒會感痛楚及哭起來,家長沒理由不察覺。嬰兒手指細小,若被線纏繞過緊,可於15至30分鐘導致手指神經壞死,有可能出現細菌感染及需要截指。

謝鴻興表示,家長為嬰兒穿着衣物包括手套、襪子前,應檢查衣物是否有鬆出的線及鈕扣;若衣物令嬰兒感不舒服,嬰兒或會感痛楚及哭起來,家長應特別留意及檢查嬰兒身體。

三個月大毋須戴手套

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表示,嬰兒一般毋須靠戴手套來保持雙手溫暖,只需穿足夠衣服及保持空溫,便可為嬰兒保暖。對於部份家長為免嬰兒抓傷自己,而為嬰兒戴手套,他認為「都唔係太需要,真係抓損都係好表面」。嬰兒出生後首周或首月戴手套「都OK」,但一至兩個月大的嬰兒開始間中張合手掌,三至四個月大時手掌會經常郁動,戴手套反而會阻礙正常手部活動。

譚一翔指,若衣物有鬆脫的線,有機會令嬰兒受損傷,但情況很少見。家長應密切留意嬰兒狀況,如有否身體不適或大哭。



標題:手套易沾口水 須常換保衞生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不少父母都會用小手套防止初生子女抓傷面部。有本港媽媽稱在選擇小手套時,主要選購舒適、簡單及質地較好的產品,並且會為子女每天換四至五次,確保手部衞生;亦有港媽嫌手套令嬰兒手部大量冒汗,改為頻密為子女剪指甲。

留意線頭有否凸出

陳太的小兒子現時三個月大,有啜手指的習慣,大約兩個月大起出現這情況。她為兒子戴上手套,但手套常被口水沾濕,每約兩至三小時就要更換,一天要使用四、五對,晚上睡覺時仍會戴上,直至小兒子熟睡才為他脫下。陳太選購小手套時,會留意內部有否凸出的線頭,因為擔心會弄傷兒子,也盡量避免買國產貨,多數網購英國兒童用品,「手套冇顏料同配件,質料比較安全」。

對於台灣有嬰兒被線頭纏手指致截指,而其間父母不發現,陳太認為匪夷所思,「冇理由三日冇沖涼,咁佢會整污糟手腳,都要處理」。她預備了約10對小手套為兒子用作替換,又稱三個月大的嬰兒活動量增加,清醒時間也較長,哭喊聲較多,父母應容易留意到他是否有異樣。

朱太的小女兒現時六星期大,剛出生時為防她指甲會傷及自己,故為她戴上小手套,但後來發現女兒手部被「焗住」,多汗令她感不自然,故佩戴手套約兩星期後就沒再使用。朱太稱現時為女兒頻密剪指甲,代替用手套。她指大兒子出生後不久也有使用小手套,但手套的橡筋令手部留痕,擔心影響血液循環,故在小女兒出生後更小心使用手套。

20150415 - 逾半受訪家長 對深近視認知不足

標題:逾半受訪家長 對深近視認知不足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本港「四眼仔」、「四眼妹」愈來愈多,學童年紀輕輕已佩戴眼鏡,家長已見怪不怪,但可能因而忽略近視禍害。慈善組織奧比斯今年三月以問卷訪問了一千二百九十名小學生家長,他們的子女均有戴眼鏡,調查主要了解家長對子女視力狀況、護眼習慣及深近視後遺症的認知。

激光矯視無助防青光眼
結果發現,分別有百分之五十七及百分之五十受訪家長不知道深近視會增加患青光眼和視網膜脫落的風險,更有百分之七十九受訪者不知深近視會增白內障機會。

奧比斯義務眼科醫生劉凱珊表示,調查反映不少家長對深近視認知不足,有百分之卅九家長會考慮讓子女長大後接受激光矯視手術,但當中有百分之四十八誤以為激光矯視可減低深近視衍生的其他眼疾風險,如青光眼等。劉解釋,激光矯視只能糾正屈光不正問題,無助預防青光眼,因為當近視度數加深,眼球內組織會因被拉扯而變薄,增加視網膜退化甚至脫落的機會,而激光矯視並無法令組織回復正常。

劉凱珊又指,外國有研究顯示兒童多進行戶外活動有助減低患深近視風險,因陽光可刺激腦部分泌有助預防近視的物質。然而今次調查中有百分之六十六家長坦言,子女每周只有一至兩天可進行一小時或以上的戶外活動。

為加強學童護眼意識,奧比斯昨日在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安排近百名小學生蒙眼吃午餐,讓學童感受失明人士生活,有關活動已連續第四年舉辦,並會在全港不同小學推行。

20150415 - 雙職家長易與子女照顧者衝突

標題:雙職家長易與子女照顧者衝突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雙職家庭愈來愈多,在職父母把子女交他人照顧衍生不少問題。香港家庭教育學院調查發現,六成受訪雙職家長曾與子女的照顧者發生衝突,分別逾四成衝突涉及孩子的行為管理及起居飲食照顧;逾四成雙職家長與照顧者關係不合格;近三成家長自評與孩子關係「肥佬」。學院建議,家長與照顧者加強溝通,一起商量孩子的管教方法。

應坦白分享管教方法
學院訪問五百一十七名幼稚園及小學生的家長,調查發現,三成四雙職家庭的孩子照顧者是祖父母,三成二是外傭,兩成半為託管中心及補習社。在受訪前一年內,三成一受訪家長表示,常因子女管教問題與照顧者起衝突,每星期達兩次或以上;近兩成雙職家長與照顧者的衝突沒有解決;近四成四家長自行決定處理子女問題的方法;一成受訪家長認為最重要是培育子女的品德。

學院總監狄志遠指出,如由長者協助照顧孩子,若家長與長輩的意見分歧,大家不妨坦白分享管教方法。照顧者與家長的管教方式一致,可免孩子在無所適從的環境下成長。狄志遠又促請各機構制訂家庭友善政策,配合僱員在生活及工作上的需要。

20150413 - 幼園校長家長收授禮物脫罪 校方「不成文」准收禮 未證給優待

標題:幼園校長家長收授禮物脫罪 校方「不成文」准收禮 未證給優待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大角嘴維多利亞(君匯港)幼稚園校長收取女家長贈送總值逾6000元的名牌圍巾及外套,被指特別優待對方兒子。二人涉犯行賄及收賄共7罪,昨獲裁定全部罪名不成立。裁判官指家長贈送昂貴禮物雖然可疑,但無法證明涉及賄賂獲取優待,且校方早有不成文政策准許校長收禮和回禮。裁判官直言政策雖不合理,卻可能存在於傳統機構內。

官:校方政策不合理 但可能存在
裁判官朱仲強昨裁決稱,校長李凌秀(45歲)自辯時,一時視家長汪穎(40歲)為朋友而收取禮物,卻又曾考慮退回汪送出的二手Chanel手袋會令對方尷尬,說法不合理。汪自辯時稱不知道校方政策明示家長不得送禮予教職員,但她曾在兩年度的家校手冊簽名,手冊亦列明有關政策,故汪的說法亦不合理,故不接納兩人的供辭。

校監稱憂變相鼓勵 未有明文
不過,朱官指控方證人、即校監丁毓珠明言校董會於1997年已有認可政策。教職員若退回禮物會令家長尷尬,可以收下並購買書本或玩具回禮;惟校董會為免鼓勵收禮,一直沒寫在職員手冊。本案於2012年發生後,校方在2013至14學年起,在職員手冊列明認可政策。丁任幼園教師時曾收禮及回禮,其女兒總校長孔美琪擔任辯方證人亦多番就認可政策辯護,指教職員可按專業判斷是否收禮。

官稱送昂貴禮物「極可疑」
朱官認為一籃子核准(blanket approval)教職員的政策「不合理,但在一家傳統機構,卻有可能存在」,又指如此政策在今日社會並不常見。朱官指汪送贈高額禮物,極為可疑,但沒有直接證據指汪藉此打好關係,以求兒子獲優待。李獲校方許可收禮,無證據指其行為涉及貪污和賄賂,判兩人所涉各控罪不成立。
控方指李於2012年3至5月先後收受汪送贈的Moiselle外套及Bally頸巾,同時為汪的兒子X舉行個人生日會、指示同事餵藥及頻密更換底衫。同年12月某日,李被指誘使幼稚園3名教師收受汪贈送的Bally或Salvatore Ferragamo銀包,但3名教師把禮物退回。

大狀:私人機構可藉上司許可解圍
據《防止賄賂條例》,員工若收受利益前獲主事人許可,或在收受利益後盡早獲取許可,均不屬犯罪。有大律師表示,不同行業有不同行情,沒有「一刀切」界線斷定代理人收受利益後是否犯罪。而本案中李收禮後亦有回禮,猶如禮尚往來。該大律師又說,私人機構職員收禮,可藉上司許可「解圍」,公務員則絕不容許收取利益。
【案件編號:KCCC3688/14】


標題:幼園賄賂案 校長家長齊脫罪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大角咀維多利亞(君匯港)幼稚園女校長涉嫌教唆三名老師,與她一同收取女家長的名牌禮物,以優待對方就讀該校的四歲兒子,包括讓該男生「打尖」轉班等,事後校長及家長同惹官非遭廉署檢控。案件經審訊後,裁判官昨於九龍城法院裁決時指,兩名被告的行為是有可疑,但因校方容許教職員收禮後的「回禮政策」,這猶如校長的「免死金牌」;加上無法證明校長有貪污意圖,或家長送禮是為求打好關係及獲厚待等,最終裁定兩名被告涉及的收賄及行賄等共七罪全部不成立,二人獲判脫罪後未有申請取回訟費。

行為可疑 惟難證涉賄
首被告是校長李凌秀(四十四歲)被控一項煽惑收賄罪及兩項收賄罪,次被告汪穎(卅九歲)是家庭主婦,被控四項行賄罪。裁判官裁決時指,首被告自辯指次被告是以朋友身份送禮,但又稱對方為感激她教導其子才送禮,證供自相矛盾。至於次被告自辯時則稱,看不見兒子×(現年約六歲)的學生手冊中列明「不得向老師送禮」,其證供並不合理,相信次被告是明知不許可下仍送禮。

惟裁判官指,校方於一九九七年起有「不明文」政策,容許教職員若認為拒收家長禮物會造成尷尬,可憑「專業判斷」決定是否收禮,若收禮便須回贈家長相等價值的禮物。官認為這項「回禮政策」猶如免死金牌,容許教職員收取任何禮物,並指這政策只有舊式機構才有可能出現,近代社會已不常見。裁判官指次被告所送的禮物都很昂貴,兩被告行為均有可疑,但無法證明二人送禮或收禮涉及賄賂,故裁定二人脫罪。

首被告曾勸教師收禮
控方案情指,次被告兒子×於一○年入讀涉案幼稚園的學前班,其後獲首被告安排「打尖」轉班,首被告又指示教職員,每天替×換內衣及餵×服藥。次被告事後分別向校長及三名教師送禮,首被告勸教師們收禮但他們最終拒收。在一二年十二月至前年五月期間,首被告曾收取次被告所送的值千多元的Bally圍巾和值五千多元的Moiselle外套。

案件編號:KCCC 3688/2014


標題:幼稚園賄賂案 校長家長無罪 官:准收禮政策如免死金牌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名校維多利亞(君匯港)幼稚園校長被指破格安排一名兩歲男童插隊轉班後,收受男童母親贈送的名貴大褸及圍巾,二人因涉貪而被控。案件昨裁決,裁判官指幼稚園有政策准校長收禮,猶如校長的免死金牌,加上無直接證據顯示家長為了打好關係而送禮,儘管兩人行為相當可疑,仍裁定兩人七項控罪全部不成立。

兩被告為校長李凌秀(44歲)及家長汪穎(39歲)。李昨獲判無罪後被記者追問:「仲會唔會收家長禮物?」,她沒有回應,匆匆循後門離開九龍城裁判法院。本報致電維多利亞(君匯港)幼稚園查詢,職員說「沒有補充」後立即掛線。

官斥校長供詞矛盾
廉署指署方有防貪指引提供予教育局分發給學校,由校方與教職員商討如何落實。教育局則稱辦學團體有責任就接受利益和捐贈事宜,制訂政策及為員工提供清晰指引。
兩被告均有出庭自辯。李一時稱汪視李為朋友才送禮,一時卻稱汪對李的工作表現心存感激而贈她禮物,裁判官朱仲強昨批評李的供詞前後矛盾。至於汪則稱不知不准送禮的規定,但學校家教手冊已列明有關警告條文,汪亦在手冊簽名,裁判官指汪的證供不合情理。
然而,該校創辦人丁毓珠供稱,校方有認可政策,為免送禮家長尷尬,校長可憑其專業判斷接受禮物,再購買價值相約的文儀物品作回禮。裁判官認為舊式學校可能有這傳統做法,但這政策猶如李的免死金牌。裁判官指,雖然案中涉及名貴禮物,兩人行為相當可疑,但因控方沒有直接證據指李有貪污意圖,亦未能證明汪是為了打好關係及得到益處,故裁定兩人罪名不成立。

李及汪原被控煽惑他人收受利益罪、受賄、行賄共七罪。控方指,汪的兩歲兒子X於2010年8月入讀幼稚園學前班的「兩日班」,9月申請調往最搶手的「五日班」,李3個月後批准X插隊轉班。
李後來指示同事每天為X換底衫及餵藥,李更特意參加X的生日派對。汪在2012年向三名教師贈送名牌Bally或Salvatore Ferragamo銀包,三人向李求助,李着三人不要聲張,三人選擇拒收。李在前年收受汪所贈逾六千元的Moiselle女裝大褸及Bally圍巾。
案件編號:KCCC3688/14

20150411 - 法庭:遺幼童在校車 司機及保母被控

標題:法庭:遺幼童在校車 司機及保母被控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四歲幼稚園男生今年初乘保母車上學,但疑因睡着未有落車,遭獨留在保母車上,事後保母車女司機及女保母分別被落案控以一項虐兒罪,案件昨於東區法院提堂。控方本要求兩名被告答辯,但辯方表示希望去信律政司,商討本案的處理方法,獲法庭批准,並將案押後至五月七日再訊,期間兩被告可繼續保釋。

兩名被告為女司機曾淑儀(四十五歲)及女保母彭錦珍(六十歲),控罪指他們今年一月七日,在一輛停泊在跑馬地雲地利道路旁的校巴上,疏忽照顧四歲兒童X。據報道,就讀K2的男童乘保母車返學,但他在車上睡着,醒後驚覺獨自一人,遂拍打車窗求救,驚動途人報警。

案件編號:ESCC 1127/2015

20150408 - 無證15年富家女墮斃 母涉逾期居留 父怡和高層同被捕

標題:無證15年富家女墮斃 母涉逾期居留 父怡和高層同被捕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港島淺水灣道3號豪宅發生墮樓命案,揭發在港出生的少女15年來過着無證件、無正式上學的「無名分」生活。這名生於富裕家庭的混血兒,昨日凌晨被發現倒臥於寓所對開平台當場死亡,警方調查後相信她因生活問題不開心而輕生,其後揭發死者及較她年輕1歲的胞妹均無出世紙及身分證。警方調查並揭發死者的菲律賓籍母親逾期居留20年,其父親是跨國公司「怡和保險顧問有限公司」(JLT)常務董事,但兩人多年來未有結婚。事後兩人同被警方拘捕。

菲籍母1990年來港打工 與英漢相戀
被捕父母,當中菲籍母親涉嫌逾期居留,英籍父親涉嫌協助或教唆逾期居留;另兩人亦涉「對所看管兒童或少年人虐待或忽略」罪名。少女父親昨獲保釋候查,4月下旬再向警方報到,其母仍被扣查;少女胞妹由當局暫時看管。
教育局昨回應,暫未有個案詳情,未能評論。入境處發言人回覆,個案由警方接手調查,不便評論;若案中相關人士需要為其子女補辦出生登記,會提供適切協助。社署表示會了解事件,如有需要,會跟進有關家庭的福利需要及提供適切協助。

父母無簽紙結婚
墮斃的15歲少女Blanca是英菲混血兒,其58歲英國籍父親郭舜(Nick Cousins)是怡和保險顧問(JLK)的高層,在港任職逾20年,消息稱他在港或英國均未婚;53歲菲籍母親Grace於1990年來港任傭工。約20年前,兩人在一個公開場合認識後相戀,未幾Grace的工作簽證到期,但未有回鄉,與Nick留在香港共築愛巢。二人一直無簽紙結婚。
私院出生 沒上學僅私人補習
2000年,長女Blanca在山頂明德醫院出世,翌年Grace誕下幼女,一家四口住在肇事的淺水灣道3號Carrianna Repulse Bay一單位。兩女一直未有領取出世紙及身分證,未知是否與父母無結婚及母親逾期居留害怕被遣返有關。兩女多年來無法在正規學校上課,但有接受私人補習。據知,Blanca雖然「無證」多年,但社交生活與一般少女無異(見另稿)。

初步調查:生活不開心尋死
案發昨凌晨1時許,大廈保安員突聞巨響,其後發現Blanca倒臥平台受重傷,報警後救護員到場,證實Blanca當場死亡。警員在現場未檢獲遺書,初步調查得悉她因生活問題不開心而輕生,相信事件無可疑。
不過,調查期間警方發現少女身分特殊,Blanca及其胞妹除了沒有身分證及沒有在學校讀書外,其母親逾期居留約20年,於是將她拘捕,少女父親同被捕帶返香港仔警署調查。昨午2時許,3名外籍友人包括死者父親的上司、公司執行主席Anthony Langridge及律師,到警署了解情况。

胞妹同無證 警今申保護令
警方將案件交由西區警區刑事調查隊跟進,今日會向法院為死者胞妹申請保護令。怡和保險昨回應查詢表示,得知郭舜痛失長女的悲劇,公司會給他支持助渡難關;郭舜會休假,其間職務由執行主席代理。另明德醫院發言人表示需時了解事件,暫未有回覆。
淺水灣道3號豪宅一梯兩伙,肇事單位建築面積2161方呎,實用面積1741方呎。據土地註冊處資料,單位2011年由一間公司以約5532萬元購入。
據《侵害人身罪條例》,任何人若忽略照顧16歲以下兒童,最高可判監10年;另據《入境條例》,逾期居留或教唆逾期居留,一經定罪最高可判罰5萬元及監禁兩年。


標題:15年來無證無上學 富家女墮樓亡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一名15歲少女昨凌晨在港島南區淺水灣豪宅墮樓身亡,警方調查發現,死者與14歲胞妹因為沒有出世紙、沒有身份證而成為無身份的隱蔽族,無法像其他兒童般正常上學,懷疑她因此感到不開心而跳樓自殺。死者父親是跨國保險公司英國籍高層、菲律賓籍母親在港逾期居留約20年,警方事後以涉嫌虐兒、逾期居留、協助或教唆逾期居留等罪名拘捕兩人,死者的胞妹暫交社署照管。
記者:李家傑 馮國良 徐雲庭

墮樓少女Blanca Cousins(15歲)為英菲混血兒,與58歲、中文名為郭舜的英籍父親Nick Cousins、53歲菲律賓籍母親Grace,以及14歲胞妹同住淺水灣道3號一幢大廈高層單位。消息稱,郭舜是跨國公司怡和保險顧問(JLT)董事總經理;母親20年前在港當女傭,約滿後在港逾期居留,雙方在社交場合結識後發展成情侶,Grace先後誕下兩名女兒。

父母被捕 妹暫由社署看管
警方消息稱,昨凌晨1時46分,15歲少女Blanca被人發現從大廈19樓墮下,跌在平台重傷,保安員報警,救護員到場證實她已死亡。警員登樓調查,相信少女是從單位內的主人房套廁墮下,現場無發現遺書,經調查後懷疑死者生前曾因身份問題而不開心,不排除她因此而自殺。
警方發現,死者Blanca的母親在本港逾期居留約20年,而Blanca與14歲胞妹均沒有出世紙及身份證,從沒有上過學,只是在私人補習社接受教育。有人事後聲稱兩女兒均是在港島一所私家醫院出生。警方懷疑有人因妻子逾期居留身份,而無替兩女兒領取出世紙,無法在適齡時安排她們入學。
警方稍後以涉嫌逾期居留、協助或教唆逾期居留、涉嫌對所看管兒童或少年人虐待或忽略罪名等罪名,拘捕死者的父母。稍後,58歲Nick Cousins獲准保釋候查,4月下旬向警方報到,其妻仍被扣查。昨午2時許,Nick Cousins的四名外籍友人到香港仔警署提供協助,約兩小時後離去,其中一人離開時向記者表示,Nick Cousins半小時前已離開了警署。消息稱,Blanca的胞妹暫由社署看管。

「另類生活」或失自我認同感
有大廈住客對事件感震驚,形容死者與胞妹樣貌酷似如同孖女,曾見她們一起帶狗散步,Blanca笑容燦爛,見過她手捧書簿孭着書包外出。亦有住客指死者母親雍容華貴,常陪伴丈夫外出,間中會與街坊閒聊,但很少透露自己的身世。
怡和保險顧問(JLT)發言人證實主管港、澳及中國內地業務的董事總經理郭舜昨痛失長女,公司將給予全力支持以度難關,同時讓他延長休假,其職務將由怡和保險顧問亞洲區主席Anthony Langridge接手,直至另行通知。

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何愛珠表示,小孩子因沒出世紙無法正常入學及踏入社會,如不能享受正常校園生活,也不能像其他孩童般接受適齡兒童的健康檢查,長年累月與社會脫節,潛質發展被剝削,這種畸形發展令兒童喪失自我認同感,當年齡越來越大,便會發現自己過着「另類」生活,心靈傷害會很大,若無法釋懷容易做出儍事。


標題:一生無身份 15歲混血妞豪宅墮斃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十五歲富家女墮樓亡,揭兩姊妹為瞞母逾期留港被迫「無證」生活悲劇。墮樓的英菲混血少女,父親為怡和保險顧問高層,他廿五年前戀上菲律賓籍家傭,四年後女方約滿不歸國,兩人誕下現年十五歲及十四歲女兒,為免母親逾期居留「穿煲」,無為小姊妹辦理出生登記,無身份下不能入學及不能出境。長女因身份問題不能離港而鬱結不歡,昨凌晨在南區豪宅反鎖父母房間,由十九樓一躍而下,了結短暫一生。警方經調查後拘捕父母,父親已獲准保釋候查,而母親仍被扣查。

父為保險顧問董事總經理
墮樓少女Blancia Bamila Cousins,父親為英籍男子Nick Cousins(五十八歲),任職怡和保險顧問董事總經理,與菲籍同居女友Garcia(五十三歲)育有兩女,死者為長女。一家四口原租住淺水灣道三號十九樓一單位,並聘請女友表妹來港當家傭。據悉,Nick Cousins九○年與家傭Garcia互生情愫,主僕變情侶,四年後女友僱傭合約結束,未有返回菲律賓,與男友同居,之後誕下兩女。消息稱,兩人一直沒有幫一對女兒辦理出生登記,亦無安排她們入讀本港學校,但安排私人補習,約兩年前她們亦開始學習馬術。鄰居指三母女經常外出,女戶主打扮光鮮,偶而會見到身穿騎馬服飾的小姊妹落街,對她們的身份從未起疑。

不能離港 反鎖浴室門尋死
據悉,長女近日因身份問題不能離港而感到不開心,曾向父母表達不滿。但基於保護母親,免她被遣返家鄉,其父拒為女兒辦證。長女傷心不已,昨凌晨與胞妹在父母主人房看電視,父母則在客廳看電視,約一時四十五分,她突然反鎖自己在房內浴室,父母圖開門不果,她由窗口一躍而下直墮大廈平台,巨響驚動大廈保安員,保安員趕往查看,發現她躺臥地上,奄奄一息,報警求助。救護員到場證實她當場死亡。警方在現場未有檢獲遺書,向死者父母了解情況後相信她感不開心而輕生,事件無可疑。

母仍扣查 父本月下旬報到
不過,警方經進一步調查後女死者與胞妹均無證及無入學,遂以涉嫌對所看管兒童或少年人虐待或忽略拘捕兩人,母另涉嫌逾期居留被捕,現正被扣留調查。其父亦涉嫌協助或教唆逾期居留被捕,已獲准保釋候查,須於本月下旬返警署報到,案件現交由西區警區刑事調查隊跟進。昨晨十時許,數名外籍男子及外籍律師,前往香港仔警署了解事件,拒絕透露詳情。他們曾因未能接觸被捕人士一度離開,至下午二時許再度現身警署,逗留約兩小時後離開。

外電亦有報道事件,怡和保險顧問發言人回應時稱,已確認該公司香港辦事處董事總經理Nick Cousins在悲劇中失去長女,會全力協助他渡過難關,而他將延長假期直至另行通知。公司得悉有關方面正在調查,事件亦引起傳媒關注,惟事件涉及私人問題,為尊重該家庭的私隱,本公司不便評論。


標題:墮樓15歲富家女無出世紙從未上學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十五歲英菲混血富家女,昨在淺水灣豪宅離奇墮樓身亡,揭開有如電影橋段的「隱世」悲歌!該少女的父親與已婚菲傭相戀同居,疑為了掩飾女方逾期居留身分,連一對寶貝女兒出生,也沒有辦理出生登記,令少女不但和胞妹成為黑市居民,無法正常入學,更悲痛其醉心的騎術無法一展所長,竟自尋短見,結束短暫一生;警方以涉嫌虐兒將死者父母拘捕。

淺水灣豪宅昨凌晨發生離奇墮樓慘劇,一名英菲混血少女不幸身亡。該少女Blanca Cousins,與五十八歲英籍父親Nick Cousins、五十三歲菲律賓籍母親Hermidin及十四歲胞妹Carla,同住淺水灣道一幢豪宅十九樓一單位,父涉協助或教唆逾期居留,母涉嫌逾期居留,而兩人更同涉對所看管兒童或少年人虐待或忽略被捕。

據稱,Nick Cousins為一家跨國保險公司駐港高層,來港多年,Hermidin於九○年來港到Nick家打住家工,兩人情愫漸生,由於女方在祖家已有家庭,不能在港再婚,兩人於九四年共賦同居,女方約滿後亦涉嫌逾期居港,與男方雙宿雙棲,其後更珠胎暗結,先後於港島一所私家醫院,誕下一對英菲混血女兒。

為避免女事主被遣返,有人在一對小姊妹出生時,均沒有為她們辦理出生登記,令她們被逼以「黑市」身分跟隨父母在港生活,過着沒有出世紙及身分證人生,更不能在港入學讀書,但日常生活則一切無異,街坊一直蒙在鼓裏,以為兩人為正式夫妻關係,指女戶主打扮光鮮亮麗,常帶同兩女兒外出,對她們的黑市身分從未起疑。

據悉,Blanca雖過着富裕生活,但疑因黑市居民身分問題,不像普通人生活,例如可以夜歸及在學校接受正規教育等,更加上她多年來醉心騎術活動,惟恐此生無法一展抱負,因而對未來人生路感到茫然,近日顯得鬱鬱寡歡。

昨凌晨一時四十五分,Blanca被發現從高處飛墮倒臥平台,屋苑保安員聞巨響報警,救護員到場證實她已經死亡,警方聯絡死者父母認屍確認身分,揭發死者有不一般的坎坷身世,由於父母無為女兒辦理身分證,沒讓女兒上學接受教育涉虐兒,母親更被揭發涉嫌逾期居留,與丈夫同被帶署。

下午四時,保險公司三名高層在一名律師陪下同到達香港仔分區警署,為死者父親辦理保釋手續。Nick須於本月下旬再向警方報到,而死者母親因逾期居留,目前仍被扣留調查。其中一名保險公司高層表示,對少女墮樓身亡感到難過,但拒絕透露女死者生前情況,以及為何多年來,從未被安排入學讀書。

教育局發言人指出,年齡介乎六至十五歲的適齡兒童,須具有居港權或持有入境處發出的有效身分證明文件,方可在港接受免費普及教育,私人補習則不被納入普及教育範圍,一經定罪,可判處監禁三個月及罰款一萬元

20150408 - 7歲女欲尋死報復嚴苛父母 防自殺會年均5宗10歲以下求助

標題:7歲女欲尋死報復嚴苛父母 防自殺會年均5宗10歲以下求助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平均每年接獲130宗20歲或以下的青少年自殺求助個案,當中10歲以下個案則有5宗。曾有7歲女童因父母管教嚴苛,多次幻想在父母面前用刀捅死自己,以求令父母內疚作報復。有社工表示,家長不可只管不教及處處批評,長遠會令子女認為自己無價值,嚴重的會有自殺傾向。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自殺危機處理中心主任何永雄說,曾接獲一名15歲少年尋死個案,該少年羽毛球比賽落敗,隨後挑戰弟弟再被擊敗,回家後大發脾氣,被母薄責後躲進廁所飲清潔劑尋死送院。何說,其後發現少年受家庭過分保護,例如父親知道他「唔輸得」,下棋時故意讓賽。何稱,時下家長較常為子女鋪路,令他們成長過程很暢順,遇挫折時或不懂得面對而選擇尋死,他提醒家長應讓子女在失敗中成長。

社工﹕過度鋪路 孩子「唔輸得」
該中心去年接獲約1400宗求助個案,當中約9%來自20歲或以下,過去3年數字變化不大。何說,青少年最常見的自殺觸發點是精神健康問題,部分亦與家庭因素有關,但通常不是源於單一事件,而是多個問題累積,再因一個問題引爆。
何憶述,曾有7歲女童在學校比賽中獲獎,但被指違規褫奪資格,女童當刻情緒失控,認定老師針對她,揚言「我死畀你睇」。其後學校社工發現女童曾多次幻想在父母面前用刀捅死自己及跳樓,希望藉此令父母難過。原來其父母管教非常嚴苛,從不讚賞女兒,當女兒做得不好時則會「罰得好犀利」,這亦解釋了為何女童獲獎資格被取消後會要脅自殺,「佢一直好想有人讚佢或肯定,一下子由天堂跌落地獄,接受唔到」。

專家﹕家長應既管且教 多擁抱子女
何建議父母不可只說「什麼什麼不可做」及只批評子女做錯什麼,否則會令子女自覺沒價值,嚴重的會自殺;家長應既管且教,解釋對子女提出要求背後的原因。
青協「uTouch網上外展輔導服務計劃」主任吳錦娟說,曾有中五女生因父母長時間工作,雙方鮮有交流,覺得家人不痛惜她,故常幻想能藉自殺令家人關心自己。另亦有中二女生因家人重男輕女,偏心弟弟,覺得父母不惜自己而𠝹手自殘,更出現自殺傾向。吳提醒家長多擁抱子女及表達關心。

20150406 - 吞嚥困難 言語師教路 早產嬰學半年嘗人奶

標題:吞嚥困難 言語師教路 早產嬰學半年嘗人奶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張太去年早產誕下兒子小生,小生在深切治療部留醫3個月後,張太終可親自嘗試餵哺母乳,卻發現小生飲奶時不斷出現氣促、嗆奶等情况,結果證實因支氣管發育不全,吞嚥困難,每次餵奶過程都異常痛苦「像虐兒般」。原來不少呼吸系統有問題的嬰兒都吞嚥困難,幸在言語治療師的協助下,小生進食情况漸有改善,半年後終可喝下人奶。
明報記者 陳倢朗

個半小時吃10毫升 不斷掙扎
張太說,過往一年可謂歷盡「甜酸苦辣」。去年4月出生、現時11個月大的小生,為早產3個月嬰兒,出生時體重僅1.14公斤(約2.5磅),需留醫深切治療部並靠胃喉進食。張太說,在小生3個月大、體重達2.2公斤時,首次試餵人奶,惟小生不斷吐奶致「嗆親」及氣促等。張太難忘最長一次試過用1個半小時餵兒子食50毫升奶,結果小生只嚥下10毫升,「那一個多小時真的很慘,(小生)不斷哭和掙扎,好像被劏般」。後來小生更不願再吃,需靠胃喉餵食。張太一度因此患情緒病,想起小生進食問題就哭,需心理治療。

液體較稠有利進食
醫護人員將小生個案轉介屯門醫院,該院高級言語治療師麥錦和建議小生轉食稠奶,漸有好轉。麥錦和解釋,小生支氣管發育不全,呼吸能力較弱,飲奶時易協調不善、「上氣不接下氣」,餵食一些較稀液體如人奶或水時,容易因反應較慢,會厭未能及時覆蓋氣管,致液體「落錯格」流入氣管或嗆奶等;反而較稠的食物或液體可像濕泥般慢慢滑落喉嚨,有利進食。

自小插喉管易抗拒食物
張太說,小生進食情况得以改善,開始逐漸將人奶加入稠奶,近一兩個月小生已能食人奶,亦能半小時內喝完100毫升奶,現時「終極挑戰」是飲水。
現重約6.6公斤的小生,體重仍跟同齡嬰兒相距甚遠,亦需24小時靠氧氣喉或家中氧氣機協助呼吸,曾一有東西碰到口部也會咳或發出作嘔聲。麥錦和分析,若嬰兒口部從小常插入喉管抽痰或餵食,會較敏感,甚至抗拒食物流經口部,建議按摩口部肌肉,終小生咬假奶嘴適應及訓練吸吮能力,漸有改進。

制餵食時間表 練口腔肌肉
除了小生,17個月大女嬰梓彤患有阻塞性支氣管炎,其母黃太指女兒一個月大時已喝奶有困難,常氣喘,聲大如行雷,幾乎每月出入醫院,常因進食時「落錯格」染肺炎,現透過插胃喉幫助,亦漸好轉。
其實除早產或有呼吸系統問題嬰兒,麥錦和指有兔唇等結構性問題、肌肉張力或心臟問題的嬰兒亦容易吞嚥困難,導致營養不良、胃液倒流及發育遲緩。言語治療師經評定後,會協助父母制訂餵食時間表,透過訓練口腔肌肉、改善餵食姿勢及食物種類等協助嬰兒。


標題:兒童吞嚥困難求診增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嬰幼兒進食容易嗆到,甚至拒絕進食,可能患有餵哺或吞嚥困難。有言語治療師表示,除先天發展不全會導致吞嚥問題,強硬迫令小孩進食可令拒食問題加劇。曾有3歲男童不肯吃飯,媽媽每次開飯都會打他,趁哭泣換氣時將飯餵入口中,男童認為食飯等於被打,對進食更見恐懼。另餵奶時用手指敲奶樽或搖奶樽,對嬰兒而言已屬騷擾,家長應加倍留意。
醫管局新界西醫院聯網言語治療部,每年求診病人約3.8萬人次,其中18歲以下因吞嚥困難、要進行治療的約有1,000人次,以5歲以下幼童為主。屯門醫院高級言語治療師麥錦和表示,兒童吞嚥困難求診數字較15年前上升逾一倍,病人包括早產嬰兒發育不全、兔唇裂顎患者、本身有心臟問題等嬰幼兒。

強迫餵食引致恐懼
28周早產出生、現時11個月大的小生,出生後一直用胃喉餵食,到3至4個月大時媽媽試轉為口餵,結果每次均嗆致嘔奶,評估發現他肺支氣管發育不全,飲奶時影響呼吸,讓他聞氧氣及轉食專用奶粉才改善。17個月大的梓彤則經常因肺炎入院,曾留院深切治療部需以吸呼機協助呼吸,檢查後才發現因為阻塞性支氣管炎影響,進食時「落錯隔」,同樣要接受吞嚥治療。
心理因素也會令幼童拒食。麥錦和指,曾有3歲男童不肯吃飯,媽媽每次開飯都會打他,趁哭泣換氣張開口時,將飯餸餵入口內,經過多次經歷,男童認為食飯等於被打,對進食更見恐懼;後來言語治療師教導媽媽,以男童喜歡的食物作鼓勵及交換,進食才慢慢回復正常。
他強調嬰幼兒也有胃口不佳時候,最常見為打防疫針後,若家人強迫進食會令他們留下心理陰影。他又提醒嬰兒餵奶常要回氣,不少家長會用手指敲奶樽,對嬰兒而言已屬騷擾;部份家長會自行將奶樽奶嘴口剪大,其實會令嬰兒容易嗆到,家長應該避免。


標題:催B食快啲家長茅招百出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子女扭計不肯吃飯,令不少父母大感頭痛。為了讓小朋友吃一口飯,家長使出渾身解數,有人竟想出用「打、搣」等極端方法,趁小朋友張口大哭,急急送飯入口。有言語治療師指,過度強迫或責罰小朋友,只會適得其反,建議家長可用其喜歡的食物或玩具作鼓勵;又提醒為嬰兒餵奶時,家長切忌因覺嬰兒吃得慢而「彈奶樽」或「鎅大奶嘴」,否則反會令BB受干擾或嗆倒。

新界西醫院聯網言語治療部每年服務三萬八千人次,十八歲以下因吞嚥困難而需治療的個案約佔一千人次。屯門醫院高級言語治療師麥錦和稱,兒童個案以五歲或以下居多,現時處理的兒童個案比十五年前升約一倍,或因醫生轉介個案比以往增多。

營造氣氛 以玩具鼓勵
小朋友揀飲擇食,甚至抗拒進食,可能與心理壓力有關。麥錦和透露,曾有三歲男童十分抗拒吃飯,拒絕張開嘴巴,媽媽竟想出用「打、搣」等方法,當兒子張口哭泣,便急急將飯送入其口;每吃一口飯,媽媽也用此方法,令男童對吃飯更驚慌及抗拒,以致持續營養攝取不足,較同齡小朋友瘦弱,後經醫生轉介接受言語治療。麥錦和教導該媽媽營造一個輕鬆進食環境,善用兒童喜歡的食物或玩具,例如男童喜歡飲水,可以一啖水、一啖粥地交替進食,或用玩具鼓勵他吃飯,男童亦慢慢變得願意吃飯。

家長照顧嬰幼兒飲食時亦有不少壞習慣,例如BB食奶「慢吞吞」,家長會彈奶樽底或搖晃樽身,以為有助BB食奶,但麥錦和指這會令BB感到騷擾,更抗拒吃奶;又有家長以為奶嘴孔太細影響吸吮,「整大啲,鎅成十字」,易令BB嗆倒;家長亦擔心子女「餓親」,BB一哭便餵奶,或用平板電腦、電視等「撈飯」,容易打亂飲食規律甚至造成偏食。

設時間表 增加飢餓感
麥建議家長為子女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可為他們設計進食時間表,規定每餐相隔至少三小時,用飢餓感促進兒童食欲,並要限定每餐在三十至四十五分鐘內完成,並讓兒童坐在指定食飯椅,提醒他們進食。家長亦可多花心思,讓兒童多品嘗不同味道或質感的食物。

20150406 - 8歲童疑狎5歲女被通緝 涉會所脫褲摸下體

標題:8歲童疑狎5歲女被通緝 涉會所脫褲摸下體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將軍澳前日懷疑發生駭人聽聞風化案。5歲女童前晚與母閒談間,透露早前在區內屋苑私人會所內,遭年約8歲肥胖男童撫摸,其母報警。警方暫列非禮案,通緝涉案男童,案件交觀塘警區刑事調查隊跟進,暫無人被捕。大律師表示,10歲以下兒童犯案雖毋須負刑事責任,但警方仍有責任追緝涉案者,「唔查清楚點知佢幾多歲」。

案件前晚時10時許揭發,受害女童向34歲母親表示,上周三(1日)在將軍澳培城路一個屋苑的私人會所內,遭一名男童非禮,其母大驚報警。

據悉,涉案男童疑將女童褲子脫去後撫摸其私處。警方將翻看會所閉路電視片段及會所出入登記紀錄,追緝涉案男童歸案。
被通緝男童年約8歲,短頭髮、肥身材,當時攜有背包。消息稱,因事件涉及年幼兒童風化案,警方極為重視,必須追緝男童調查事件真相,是否追究刑責則是後話。

犯案或因性好奇 專家籲早教性知識
城大犯罪學家黎定基表示,案中受害者及疑犯分別是5歲至8歲,相信犯案未必是性衝動引致,可能是兒童對性好奇而引發,有關情况不止限於異性,同性亦有可能。他指家長應盡早向子女灌輸正確性知識,讓他們知道男女之間不同的性別特徵,解除疑惑,同時亦可保護自己的重要部位,避免子女因性好奇而引發不必要的誤解。
1
0歲下無刑責 警誡父母監護人
大律師陸偉雄表示,本港法例定明,10歲以下兒童毋須負刑事責任,如警方日後尋獲該男童,就算證明有做過非禮行為,相信只會警誡其父母或監護人。
但若案中男童年齡在10歲或以上,案件會由兒童法庭處理,他犯案時的意圖及行為動作,均是案件判決的關鍵。


標題:將軍澳五歲女疑遭非禮 緝「肥哥哥」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五歲女童報稱被非禮,小色狼疑是年約八歲男童。該名女童上周三在將軍澳一個屋苑會所平台玩耍時,疑被一名身形肥胖、比她年長約三載的「肥哥哥」,伸手觸摸其身體,惟女童疑受驚,未有即時求助,事隔四日,至前晚才將事件向母親哭訴,其母立即報警,警方正追緝涉案男童歸案,暫列非禮案處理。

屋苑平台嬉戲 被觸摸身體
該名女童與家人住培成路一私人屋苑。上周三下午,她在屋苑會所平台嬉戲時,報稱突有一名年約八歲、蓄短髮、揹背囊的「肥哥哥」走近其身旁,伸手觸摸其身體,當時女童非常驚恐,未有即時求助,涉案男童逃去。女童返家後,仍一直無告知家人,但內心恐懼難除,連日悶悶不樂。至前晚十時許,女童始敢將事件向母親(卅四歲)哭訴,其母聞言大驚,除安慰女兒外,同時報警。

香港性教育會會長黎定基指出,現今社會資訊發達,兒童或多或少會接觸有關性的鏡頭,他們在好奇心驅使下,想知道其他人的身體與自己有何不同,或會直接觸摸。故父母應盡早向子女灌輸性教育,如可在沖涼時教他們有關男女不同性器官的知識,並教導他們尊重他人,不應隨便摸別人,亦要保護自己的重要部位。若父母因感害羞而忽略對子女的性教育,或會令他們的好奇心愈積愈多,反而會促使他們做出不尊重別人身體的行為。

律師:男童未滿十歲 難被控
執業大律師陸偉雄則表示,涉案男童未滿十歲,即使被捕,亦難以被控告。他指,年幼兒童觸摸其他人時,可能只是出於貪玩,「根本未識性,有時同其他小朋友玩,只係想摸吓佢,唔知邊啲地方唔摸得,亦唔知咁樣係非禮」,難以證明他有犯罪意圖,而法律上,犯罪行為及犯罪意圖要並存,才能作出控告。

20150406 - 父母打罵管教 身教子女暴力 叫「去死」喊斷絕關係 傷害不遜拳頭

標題:父母打罵管教 身教子女暴力 叫「去死」喊斷絕關係 傷害不遜拳頭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父母「勞氣」管教子女隨時火加油,有輔導機構稱,部分家長教訓子女時情緒失控,聲言斷絕關係,甚至叫子女去死,亦曾有父親盛怒拿菜刀斬門,令兒子嚇呆,事後一家人都要接受心理輔導。社工及臨牀心理學家提醒,父母粗暴管教會令孩子失去安全感,或有樣學樣,以暴力解決問題。
明報記者 田青青 鄭宏禮

向晴軒小耳朵兒童輔導服務註冊社工阮淑慧說,家長對子女人身攻擊、講粗口或說晦氣話,如「我唔要你了」、「你永遠都唔好再返嚟」,對子女的傷害不亞於出手打他們,子女會失去安全感,難與人建立穩定關係。她過往接觸的親子衝突個案中,約七八成家長曾情緒失控,近三成會用傷害語言來罵子女,約一成會動粗。

青協親子衝突調解中心單位主任凌婉君表示,中心去年接獲逾150宗求助,過往平均每年升幅為15%。有小學生未能於指定時間內做完功課,母親便認為兒子偷懶,將其書包、書本及校服等全扔入門外垃圾桶,大罵「你以後都唔使返學」;事後社工發現其子其實是不懂得做功課,調解後該母親知道要控制情緒,也為兒子報了補習班。

凌補充,部分家長會在眾人或親朋戚友面前大聲責罵子女,令外人在不完全了解事情時加插評語,激發孩子的情緒;曾有子女老羞成怒打父母,亦有個案離家出走。

對家庭失安全感
凌續稱,有些家長會叫子女去死、或聲言斷絕關係,這會令子女覺得父母極端,對家庭失去安全感,「部分青少年真的會思考自己死了是否可解決問題,付諸行動」。
臨牀心理學家葉妙妍說,近年向她求助的家庭衝突個案顯著上升,曾有一對脾氣較暴躁的父母,平時常打罵初中兒子,一次因兒子在學校與人打架或面臨處分,父親情緒失控,在家中衝入廚房拿菜刀,斬在廚房門框上,兒子當場嚇呆。事後父親自覺不妥,加上妻子也常發脾氣,故一家三口齊齊尋求輔導。葉指暴力管教會加劇衝突,「有可能打仔變打架」,子女亦會潛移默化,用暴力解決問題。

專家:避免妄下判斷批評
凌婉君建議,容易情緒失控的父母可參考「紅黃綠三部曲」,「紅」即是「停一停、諗一諗」,子女哪裏做錯了、現在是否能冷靜處理;「黃」是雙向溝通,父母道出期望,也聆聽子女遇到什麼困難;「綠」是一起找出解決方法。
小童群益會成長發展中心主任鄭惠君建議家長借助壓力球等小用具紓緩壓力,並用「『我』的信息」跟子女溝通。「『我』的信息」是從家長自己的角度出發,只描述事實及自己的感受,避免下判斷批評子女,例如發現子女未做完功課,與其認定子女「懶惰」、指摘「你又偷懶唔做功課」,不如說「我見你做功課做了這麼久,擔心你好夜都無得瞓」,鄭指家長從「我」出發,子女既難以挑戰,也避免突顯「我」與「你」的對立,表明是與子女站在同一邊,而非對立面。

20150405 - 受虐童背現數十藤條痕

標題:受虐童背現數十藤條痕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微博網友踢爆江蘇南京一名9歲施姓男童長期被養父母虐打,在上載的照片中,男童的背部、腹部、四肢皆現合共數十「藤條印」,還有腳被蒸氣燙傷、臉被鋼筆戳傷,周身傷痕纍纍;其養父母分別是記者和律師。南京警方已介入調查。
養父母用繩及水管施虐
《南京晨報》微博引述網友稱,男童於6歲被合法收養,養父母是南京人。校方去年已發現施童被虐,最初以為是偶爾情况,沒有多說。但近日男童班主任發現其傷勢日漸嚴重,近日耳朵出血,性情大變,出現畏懼人群等心理和行為。
不懂背《木偶奇遇記》捱打
受傷男童曾告訴老師,身上的傷痕是父母用水管或樹枝條抽打的。男童學校教導主任透露,這次被打,是因為孩子學《木偶奇遇記》時,母親問其故事講了什麼,孩子答不上來,母親就用跳繩的繩子打他的背,用水管打他的腳。

20150405 - 營孖媽分享幼兒餐單走紅 湊孖女辭營養師 寫Blog獲好評

標題:營孖媽分享幼兒餐單走紅 湊孖女辭營養師 寫Blog獲好評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父母總希望孩子長得肥肥白白,本身是營養師的詹佩鳳(Katrina)誕下一對孖女後,欲在網上搜尋合適幼兒的營養餐單,才發現中文資訊甚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名「營孖媽」決定親自為孖女制訂營養餐單,再放到網上與家長分享,結果獲各方好評,迅速成為著名博客。放棄高薪事業一心當家庭主婦的Katrina,從孩子出發卻覓得另一片天。
明報記者 曾映妹

外公患癌亡 悔未教健康飲食
30歲出頭的Katrina是高級註冊營養師,家人在上水有農地耕種,自小吃天然食材長大,她笑說:「因為好為食,鍾意食嘢同煮嘢食,大學選讀食品營養科學。」在學期間學會健康飲食知識,但甚少與人分享,直到大學二年級,與她關係親密的外公因飲食問題患上胃癌離世,她極後悔沒有善用專長,「如果我早啲教佢食健康啲,可能唔使咁快離開」。事隔多年,Katrina仍內疚得哽咽流淚,深呼吸後說﹕「佢(外公)個病好大原因係飲食習慣唔好,食太多防腐食品。」鹹魚腐乳當年是其外公的至愛。
赴美註冊營養師 為孖女棄高薪厚職

自此,Katrina決心善用知識教導別人「食得健康,活得健康」。大學時以優異成績獲教授推薦,並獲獎學金到美國進修,在當地大學擔任助教,更考獲美國註冊營養師資格。其後她選擇回港發展,在一間營養中心工作,幫助長者控制飲食。她說在外國老人院,由長者的食物選擇到飲食方法等,營養師都會與醫生商量;但本港老人院或因人手問題,一切安排大多由醫生決定,營養師只是執行及監察。有見及此,她在半年後轉到一間大型保健公司工作,開辦講座教育公司會員健康飲食,其後再轉投一間國際飛機餐飲公司。

見網上少中文餐單 網上重操故業
至2012年,Katrina誕下孖女後,放棄月薪數萬元的工作當全職媽媽,全家靠積蓄及從事貿易工作的丈夫掙錢支撐。到女兒半歲大準備食糊仔時,Katrina上網搜尋幼兒餐單後,才發現由營養師擬寫的餐單多是教人減肥,即使有幼兒餐單,也多是由外國人撰寫,一般市民難以理解。Katrina決定為愛女「重操故業」,研究不同食物營養,再根據幼兒不同階段制訂不同種類的營養餐單,並將食譜上載與網友分享。

獲邀開講座 fb設專頁
原本用作記錄孖女成長的網站,因營養餐單而大受歡迎,Katrina迅速成為著名博客,不少大型機構邀請她主持講座及示範烹飪,她遂在facebook開設「營孖媽」專頁,定期更新餐單及解答問題,「我無諗過分享女兒生活逸事,後來會變成一份收入,可想而知,香港真係好欠缺幼兒營養食譜」。

Katrina稱未敢以幼兒飲食專家自居,「其實我唔叻,只係將自己識嘅嘢同大家分享,有時都會撞板」。她自爆女兒一次大病後,為讓她們吸收多點營養,天天以女兒喜歡的紅蘿蔔為食材,持續個多星期後,發現孖女變了「黃面婆」,她大笑道:「紅色食物食得多對健康無壞,但皮膚會變黃,但我竟然唔記得咗。」她鼓勵家長間多交流心得,為家庭建立健康飲食習慣。

20150402 - 生仔當垃圾 女子認殺嬰 珠胎暗結 在家分娩以為已死

標題:生仔當垃圾 女子認殺嬰 珠胎暗結 在家分娩以為已死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年輕無業女子珠胎暗結,與男友一直隱瞞家人,終在公屋家中獨自分娩,惟她發現剛出生的男嬰毫無反應,把親兒當垃圾丟棄。男嬰墮下垃圾槽後,在垃圾房被清潔工發現,送院證實死亡。年輕母親昨承認殺嬰罪,獲准保釋候判。
被告黃美怡(20歲)昨架起黑框眼鏡,個子矮小,承認2013年10月4日在黃大仙下邨龍盛樓殺死無名男嬰。控罪指她分娩後未為嬰兒獲取適當醫療協助,且思想受分娩影響,未曾復元致精神失衡而殺死嬰兒。案情指案發日中午,清潔工在龍盛樓地下垃圾房發現一個垃圾袋內,有一名用被袋包裹的嬰兒,於是報警。男嬰送院救治,當晚宣告死亡。警方調查後於翌日拘捕被告,她在警誡下和盤托出。

稱曾拍嬰10分鐘無反應
被告於2013年3月發現懷孕,6月才告知居於同一屋邨的男友。二人曾討論前往看醫生,但她不願意。同年10月4日,她從男友家返回寓所後腹部劇痛,報稱未能致電求助,終獨自在廁所分娩,但她發現輕拍嬰兒頭和身近10分鐘,嬰兒沒有反應,亦無呼吸或哭泣等生命迹象。她其時仍感劇痛,正在流血,無力致電男友求救,慌亂間把嬰兒「包起」放在3樓電梯大堂的垃圾桶。她事後仍感驚恐,未敢告知他人,亦無報警。

被棄前未死 墮垃圾槽重傷不治
病理學家綜合解剖及其他資料,指嬰兒為被告第二胎,被告分娩前未接受產前檢查。被告生產後把嬰兒放入垃圾桶,嬰兒被當成垃圾,從3樓經垃圾槽墮至地下。嬰兒的頭、胸及腹多處骨折、出血及撞傷,死於多處受傷。專家認為嬰兒掉下垃圾槽時仍然生存,而被告沒有醫療知識,不懂探測心跳等生命迹象,事發時亦受壓力。
法官薛偉成表示此類案件多會判處感化令,遂索取感化報告,押後至下月5日聽取求情及判刑。
【案件編號:HCCC374/14】

20150402 - 圖抱子跳樓 裝修工認虐兒

標題:圖抱子跳樓 裝修工認虐兒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裝修工人因經濟及婚姻問題,竟抱着患有整體發展遲緩及腦癇症的三歲兒子,危站單位外花槽企圖跳樓,經警方勸解後返回室內,但兒子被嚇至不能說話及失禁需送院。工人昨承認一項虐兒罪,由於他不同意曾在花槽左右搖晃兒子,案件將於4月16日就這個部份的案情進行聆訊。
35歲被告在2010年與內地女子結婚後誕下兒子,妻子去年獲單程證來港,三人居於一分租公屋單位。被告曾兩度取去家中儲蓄出走,今年2月2日他花光錢後回家與妻爭吵,妻離家出走。被告兩日後報警稱要抱子跳樓自殺。
他在警誡下稱「錢又冇,老婆又走佬,親戚又唔幫手,我咪諗住抱埋個仔跳樓死鬼咗佢囉」。
案件編號:FLCC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