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孩身心健康惡化
逾半小學生曾為上網與家長爭執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本報訊】科技進步令智能產品普及,小朋友使用電子屏幕產品亦非罕見。衞生署調查顯示,本港不少幼童一歲起開始使用屏幕產品,比世衞建議的一歲半及衞生署建議的兩歲更早。同時小學生使用產品後出現的負面影響有惡化迹象,家長學童因使用電子屏幕產品而爭執的比率較2014年上升。有醫生警告,兒童長期用屏幕產品或會損害身心健康。
衞生署上月在母嬰健康院及學生健康服務中心訪問1,328名市民,包括766名幼童家長、482名小學生與80名家長。結果顯示,6歲以下兒童開始使用電子屏幕產品的年齡偏早,開始看電視及智能電話的年齡中位數是一歲,平板電腦為一歲半,電腦為兩歲。
衞生署社會醫學顧問醫生(學生健康服務)鍾偉雄指,今次調查比2014年同一調查的年齡結果延遲少許,但一歲就開始看屏幕,仍比署方建議的兩歲、世衞建議的一歲半為低。調查亦顯示,有51%家長會陪伴子女閱讀,但只有6.2%至19.6%經常陪同6歲以下子女使用屏幕產品,情況並不理想。
13%人每日上網逾3小時
至於小學生與家長在使用屏幕產品後出現的負面影響有惡化迹象。逾半小學生指因使用產品上網與父母爭執,比率由2014年41.6%升至今年53.1%;家長表示因使用產品而爭執的比率由44.3%急升至77.5%,增幅逾七成。
受訪學童為了上網而放棄外出活動、減少睡眠、影響學業、隱瞞親友師長上網時間等情況較2014年嚴重;平均每日上網3小時以上的百分比由2.6%急升至13.1%。家長亦認為子女上網太多會影響日常生活,比率由26.6%升至62.5%。
衞署建議家長限制使用
鍾偉雄解釋,長期接觸電子屏幕,或令幼童分不清現實與虛擬世界的人際互動,幼童的成長發展例如展露笑顏、牙牙學語、模仿行為等,都是靠與真人互動才能建立。他引述世衞建議,18個月以下幼童如非必要不應接觸屏幕產品,即使使用,衞生署強烈建議家長陪伴在側指導及限制使用時間。
鍾提醒長期使用電子屏幕產品可因缺乏運動、長期固定姿勢引致眼睛、骨骼肌肉、筋膜等勞損,也容易沉溺成癮影響日常生活。他指世衞正研究將電子遊戲所引起的沉溺行為及病態列入國際疾病分類,有關病人需在專門中心接受治療。
衞生署上月在母嬰健康院及學生健康服務中心訪問1,328名市民,包括766名幼童家長、482名小學生與80名家長。結果顯示,6歲以下兒童開始使用電子屏幕產品的年齡偏早,開始看電視及智能電話的年齡中位數是一歲,平板電腦為一歲半,電腦為兩歲。
衞生署社會醫學顧問醫生(學生健康服務)鍾偉雄指,今次調查比2014年同一調查的年齡結果延遲少許,但一歲就開始看屏幕,仍比署方建議的兩歲、世衞建議的一歲半為低。調查亦顯示,有51%家長會陪伴子女閱讀,但只有6.2%至19.6%經常陪同6歲以下子女使用屏幕產品,情況並不理想。
13%人每日上網逾3小時
至於小學生與家長在使用屏幕產品後出現的負面影響有惡化迹象。逾半小學生指因使用產品上網與父母爭執,比率由2014年41.6%升至今年53.1%;家長表示因使用產品而爭執的比率由44.3%急升至77.5%,增幅逾七成。
受訪學童為了上網而放棄外出活動、減少睡眠、影響學業、隱瞞親友師長上網時間等情況較2014年嚴重;平均每日上網3小時以上的百分比由2.6%急升至13.1%。家長亦認為子女上網太多會影響日常生活,比率由26.6%升至62.5%。
衞署建議家長限制使用
鍾偉雄解釋,長期接觸電子屏幕,或令幼童分不清現實與虛擬世界的人際互動,幼童的成長發展例如展露笑顏、牙牙學語、模仿行為等,都是靠與真人互動才能建立。他引述世衞建議,18個月以下幼童如非必要不應接觸屏幕產品,即使使用,衞生署強烈建議家長陪伴在側指導及限制使用時間。
鍾提醒長期使用電子屏幕產品可因缺乏運動、長期固定姿勢引致眼睛、骨骼肌肉、筋膜等勞損,也容易沉溺成癮影響日常生活。他指世衞正研究將電子遊戲所引起的沉溺行為及病態列入國際疾病分類,有關病人需在專門中心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