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校變另類教育大本營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我想最令人驚異的是,小孩子拿起電鑽、鋸刀﹗」全校學生拿起工具便生龍活虎,負責為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設計教學活動的張惠侶笑言,這個畫面連到訪的大學教育工作者也驚嘆。
這間位於觀塘的屋邨小學,作為香港三間「短命學校」之一,開校短短一年半已成為另類教育大本營。作為長期駐校的民間組織「教育大同」的總幹事,張惠侶表示該校有此成績,全因有位膽色過人的校長——教書17年的蕭婷。
記者:蘇汝卿 攝影:周智堅 黃文邦 剪接:魏利民
有限期學校 吸引有guts校長
「吸引我的,就是因為它短命。」2014年,蕭婷從報紙得知政府將開辦「短命學校」。殺校大家都知,但「短命學校」又何解?原來近年小一適齡人數超額,教育局預計要2018年後才回落,期間小學學額嚴重不足。為應付燃眉之急,政府選了三楝廢置校舍,開辦三間新的小學,明言辦學權只有九年,俗稱「短命學校」。明知是苦差,蕭校長竟主動來到觀塘順安邨做開荒牛:「我很喜歡探索,引入一些另類學習經驗,令學生發現學習是很有趣的。」
堅樂第二小學於2015年成立,第一年全校只有65個學生。正因為人少,又沒有校譽包袱,教學方式可以更具彈性。「我們就似只得一卡的火車,相對容易擺動和轉方向。」自認鍾意玩的蕭校長,希望營造不同學習體驗。資源有限,她就打別人主意,找民間的教育組織合作,包括MakerBay工匠灣、CreativeKids奇極創作室、綠腳丫親子讀書會等。其中由一班前衛家長創辦的「教育大同」,去年更獲賽馬會撥款,得以長駐學校,設計和統籌每天下午的「感創做」大本營計劃。
邊做邊學 貼近人性教育
「小學生不能讀死書,應該邊做邊學,親手製作東西。」教育大同總幹事張惠侶(阿Cam)表示,「感創造」課程以自造、設計、遊戲與閱讀為四大學習方式,並配合學科教授的知識:低年班做海洋生物擺設、小木工等;高年班連課室木櫃也自己製作,又會自製太陽能模擬車,搞魚菜共生等等。張惠侶指,香港不少小學連剪刀都不讓學生碰;記者到堅樂二小採訪兩日,則看到小一、小二的學生熟練的拿起「士巴拿」,左轉右砌弄出各種大型玩意。張惠侶笑言不必對此大驚小怪:「我們home school家長一向都這樣,首先提醒他們安全意識,如何使用工具。然後由他們自己設計和討論。」為了培養自主和創意,任何學生作品都不予評分。同學時有合作,又時有爭拗,她認為這一切都是學習過程:「香港甚麼都要第一,但協作比競爭更好,只要他心裏很想做好那件事,比起得到多少分,可能出來的效果會更好。」
近年TSA肆虐,學童壓力爆煲,社會爭議不斷。張惠侶留意到多了家長希望改變:「我們是否應該重返貼近人本性的教育呢?如果我們不做新嘗試,就只會繼續嘈。」她坦言,在香港很難找到體驗式教育的相關參考:「我們也是邊做邊學,每天開會,不斷調整課程。」她希望堅樂二小是一個基地,日後能將經驗和理念推廣至其他學校。
推另類教育 最難改變家長
香港家長重視成績,蕭校長倒認為快樂學習和提升學科水平,是相輔相成的:「給他快樂的學習體驗,我相信帶著這種心情和經歷,能同時提升學科上的學習動機。」不過校長坦言,最難是改變家長心態。辦學第一年,全校老師出動家訪,又定期設家長小組,更與「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合作,舉行Playright Day教育家長。「智樂」遊戲訓練員余啟賢(薯仔叔叔)解釋:「玩,是小朋友天生的需要,反而我們會給大人更多指引,用觀察和欣賞小朋友的方法,在適當時候,被邀請才介入。」
兩個子女都在堅樂二小就讀的家長Bee表示:「他們生猛多了,每天回家有很多事跟你分享,是學科以外的東西,例如今天製作了甚麼。我最希望子女在開心環境下,做一個自己覺得很成功的人!」學校今年增至二百個學生,蕭校長表示挑戰更大,但開心的是多了家長認同:「去發掘潛能,我覺得這些東西才長久。」學校壽命有限,但蕭校長深信,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無限期的。
這間位於觀塘的屋邨小學,作為香港三間「短命學校」之一,開校短短一年半已成為另類教育大本營。作為長期駐校的民間組織「教育大同」的總幹事,張惠侶表示該校有此成績,全因有位膽色過人的校長——教書17年的蕭婷。
記者:蘇汝卿 攝影:周智堅 黃文邦 剪接:魏利民
有限期學校 吸引有guts校長
「吸引我的,就是因為它短命。」2014年,蕭婷從報紙得知政府將開辦「短命學校」。殺校大家都知,但「短命學校」又何解?原來近年小一適齡人數超額,教育局預計要2018年後才回落,期間小學學額嚴重不足。為應付燃眉之急,政府選了三楝廢置校舍,開辦三間新的小學,明言辦學權只有九年,俗稱「短命學校」。明知是苦差,蕭校長竟主動來到觀塘順安邨做開荒牛:「我很喜歡探索,引入一些另類學習經驗,令學生發現學習是很有趣的。」
堅樂第二小學於2015年成立,第一年全校只有65個學生。正因為人少,又沒有校譽包袱,教學方式可以更具彈性。「我們就似只得一卡的火車,相對容易擺動和轉方向。」自認鍾意玩的蕭校長,希望營造不同學習體驗。資源有限,她就打別人主意,找民間的教育組織合作,包括MakerBay工匠灣、CreativeKids奇極創作室、綠腳丫親子讀書會等。其中由一班前衛家長創辦的「教育大同」,去年更獲賽馬會撥款,得以長駐學校,設計和統籌每天下午的「感創做」大本營計劃。
邊做邊學 貼近人性教育
「小學生不能讀死書,應該邊做邊學,親手製作東西。」教育大同總幹事張惠侶(阿Cam)表示,「感創造」課程以自造、設計、遊戲與閱讀為四大學習方式,並配合學科教授的知識:低年班做海洋生物擺設、小木工等;高年班連課室木櫃也自己製作,又會自製太陽能模擬車,搞魚菜共生等等。張惠侶指,香港不少小學連剪刀都不讓學生碰;記者到堅樂二小採訪兩日,則看到小一、小二的學生熟練的拿起「士巴拿」,左轉右砌弄出各種大型玩意。張惠侶笑言不必對此大驚小怪:「我們home school家長一向都這樣,首先提醒他們安全意識,如何使用工具。然後由他們自己設計和討論。」為了培養自主和創意,任何學生作品都不予評分。同學時有合作,又時有爭拗,她認為這一切都是學習過程:「香港甚麼都要第一,但協作比競爭更好,只要他心裏很想做好那件事,比起得到多少分,可能出來的效果會更好。」
近年TSA肆虐,學童壓力爆煲,社會爭議不斷。張惠侶留意到多了家長希望改變:「我們是否應該重返貼近人本性的教育呢?如果我們不做新嘗試,就只會繼續嘈。」她坦言,在香港很難找到體驗式教育的相關參考:「我們也是邊做邊學,每天開會,不斷調整課程。」她希望堅樂二小是一個基地,日後能將經驗和理念推廣至其他學校。
推另類教育 最難改變家長
香港家長重視成績,蕭校長倒認為快樂學習和提升學科水平,是相輔相成的:「給他快樂的學習體驗,我相信帶著這種心情和經歷,能同時提升學科上的學習動機。」不過校長坦言,最難是改變家長心態。辦學第一年,全校老師出動家訪,又定期設家長小組,更與「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合作,舉行Playright Day教育家長。「智樂」遊戲訓練員余啟賢(薯仔叔叔)解釋:「玩,是小朋友天生的需要,反而我們會給大人更多指引,用觀察和欣賞小朋友的方法,在適當時候,被邀請才介入。」
兩個子女都在堅樂二小就讀的家長Bee表示:「他們生猛多了,每天回家有很多事跟你分享,是學科以外的東西,例如今天製作了甚麼。我最希望子女在開心環境下,做一個自己覺得很成功的人!」學校今年增至二百個學生,蕭校長表示挑戰更大,但開心的是多了家長認同:「去發掘潛能,我覺得這些東西才長久。」學校壽命有限,但蕭校長深信,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無限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