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30 - 唱課文學英文 SEN學童興趣增 英文化協會培訓 教師填詞

標題:唱課文學英文 SEN學童興趣增 英文化協會培訓 教師填詞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8間小學自去年10月起參加英國文化協會的「童心同唱」計劃,通過唱歌助學生學習,教師會將一首首耳熟能詳的兒歌填上課文,例如不同季節、天氣及節日等內容。參與計劃的教師指出,曾有英文基礎差的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童,甚至聽不懂「open your book(打開你的書)」等指令,上課一直望窗外或趴在枱面,但拍手唱歌可提起其興趣,現時上課會望着老師,更主動舉手在全班面前示範拍手等。

「童心同唱」自2013年起展開,現時全球共17個國家或地區參與,計劃希望通過唱英文歌,幫助有困難的學童更融入課堂,同時讓學生學習詞語配搭、句子結構等。去年10月起,有來自8間小學的15名教師參與計劃,接受了4日培訓,由童心同唱藝術總監Richard Frostick教導如何用歌唱輔助教學。

拉近特教融合生主流生距離

歌曲旋律不少為耳熟能詳的兒歌,英國文化協會會提供一些歌曲資料,歌詞則由教師們自行創作,例如以《小小姑娘》旋律配上「summer's hot, summer's sunny(夏天很熱,夏天很晴朗)」歌詞,讓學生認識季節與天氣。教師會在課堂上教學生唱,再配以簡單動作,唱完後會就歌詞內容向學生提問,令特教融合生更投入課堂,拉近與班上主流學生的距離。

上課拍手跟得上 自信增強

參加計劃的仁濟醫院羅陳楚思小學教師陳懿嘉表示,她曾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幾乎聽不懂英文,「open your book(打開你的書)」這類指令也不明白,故過往上課時一直望向窗外,或趴在枱面。後來她在上課時加入拍手及唱歌,見到該學生突然打起精神,開始跟着她的節奏一起拍手,相信是該學生覺得能力所及,自信增強。陳又指雖然該學生英文考試仍是不及格,但感覺到其對課堂有更大興趣,「至少上堂時望老師而非望窗外」。故雖然要作歌令工作量增加,但她認為值得,因可有效促進學生學習,事半功倍。

仁愛堂劉皇發夫人小學教師葉天樂指出,唱歌有助學生更快記憶所學內容,「例如教完有關節日的歌曲,學生在作文中真的會寫這些節日」。

教師走音 學生更放膽唱

參與教師多數沒有音樂背景,陳懿嘉指反而可令學生放下包袱,「聽到老師都走音時,小朋友就唔會怕醜唔敢唱了」。

20160530 - 英文詞語變歌 啟發學障童

標題:英文詞語變歌 啟發學障童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上英文堂,就是看着課本,跟隨教師「念口簧」嗎?有小學英語教師接受訓練,將唱歌融入英文堂,把課堂內容填詞入曲,在堂上打開嗓門高唱教學生讀英文的語調節奏,成功令學習障礙學生重燃學英文興趣。

培養語文節奏感

"Spring is warm, spring is foggy."小學生們讀起來不再索然無聊,因這句話已變成節奏輕快的歌曲。教師在學生唱畢「教學歌」後,更即場考考學生,問他們如何形容春季,確保學生能理解及應用有關季節的英語。
8間位於屯門、天水圍及深水埗小學的教師,去年10月起接受英國文化協會「童心同唱」計劃訓練。
有份參與的仁濟醫院羅陳楚思小學英文科教師陳懿嘉,將改編自《Ten Little Indians》旋律填入英文動詞內容,陳懿嘉指受訓後學懂填詞並非硬塞課本內容,而是要配合旋律節奏,舉例指曾將「usually」硬套入歌變成三個音,尾音「ly」拉長,但這不符合正確讀法,「調一調啲句子次序,要用音樂令小朋友知道節奏係咁」。
有份參與的仁愛堂劉皇發夫人小學英文教師何穎儀任教一年級生,她將作品唱給其他教師聽,以防「唔啱音」,現已有一半教學內容入歌,唱歌時間更由初時每堂5分鐘增至近日40分鐘。
陳懿嘉指其任教的學生中有人患學習障礙,「連open your book都唔明,眈天望地」,她指加入唱歌環節後,學生參與拍手,上課比以前留心,「後尾試過唱完歌第一個舉手答問題,係好大改變」。她認為備課時間雖增加,但學生學習事半功倍仍是值得。
負責訓練的英國文化計協計劃督導Richard Frostick表示,歌曲可培養學生對英語節奏的感覺,今次僅先導計劃,冀未來推廣至其他學校。

20160529 - 七成低收入家庭望增現金津貼

標題:七成低收入家庭望增現金津貼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有調查顯示,本港約四成受訪家長感到有嚴重經濟壓力負擔,單是書簿雜費每月支出平均達四千六百元,當中低收入家庭及中產家庭每月為子女花費的總支出,更相差超過兩倍!約七成低收入家庭認為,增加政府現金津貼最有助紓困;有專家則倡議發展外國的「社區照顧模式」,加強公營幼兒支援服務。

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去年委託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進行「香港兒童照顧經驗調查」,電話訪問約五百名育有至少一名十二歲或以下人士的家庭,包括約三成月入不足三萬的中低收入家庭。調查發現,約六成家庭每月照顧十二歲以下子女的金錢支出,佔家庭總開支兩成以上。其中,學費雜費和課外活動開銷最大,平均每月分別需費四千六百三十元和二千一百七十五元。

單以每名子女計算,月入不足一萬的低收入家庭每月為子女平均花費三千七百五十四元,月入逾六萬的中產家庭更每月豪花過萬,包括學校學費、醫療及衣着等方面支出。應用社會科學系梁麗清博士(圖)指,兩個群組家庭在子女開銷方面相差過兩倍,反映貧窮問題跨代影響子女物質享受以至學習條件。

梁麗清說,近年外國普遍發展「社區照顧模式」,提供完善的專業公營託兒服務和家庭友善政策,讓家長有空間發展個人事業,安心外出工作。

香港保護兒童會服務總監麥鏡英說:「培育下一代是公眾事務,政府在去鼓吹生育同時,應與家長共同承擔責任。」現時本港約有十一萬兩歲以下人口,但相應全日制託兒服務名額僅一千零四十七個,嚴重供不應求情況,建議政府短期內增加三千個名額。

家庭月入約四萬元的關生為自僱室內設計師,育有一子一女,分別七歲和九歲,每月支出的三分之二,都用於子女學習及生活雜費。「中收入家庭難以申請公營服務,實際上亦不太需要政府長期支援,但如增設可靠和專業的公營臨時託管,在職家長便能彈性安排時間,增加外出勞動的誘因。」

20160529 - 基層養育1童 月花兩成收入

標題:基層養育1童 月花兩成收入
報章:文匯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香港文匯報訊港人普遍遲婚遲育,原因除了上樓困難外,還包括養育子女成本高。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昨日公佈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家庭要照顧1名12歲以下子女,月入低於2萬元的本港家庭,平均每月需要花費3,754港元,月入6萬元及以上家庭則高達10,366港元,平均為6,987港元。另有42.3%及53.6%受訪者認為,照顧子女會「嚴重或非常嚴重」影響個人職業選擇及個人未來發展。509名受訪者中,分別只有4.3%、0.4%及1.8%曾使用政府或志願機構提供的幼兒中心、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及課餘託管計劃服務。

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於2015年9月至12月,以電話問卷訪問509名年齡在18歲至60歲,並育有至少一名12歲或以下子女的受訪者。該系教授梁麗清昨日公佈《制定香港兒童照顧的政策》初步研究報告,結果顯示,509個受訪家庭多以核心家庭照顧模式照顧家中兒童,即父母承擔大部分或全部兒童照顧工作,較少依賴上一輩。性別分工中,母親仍承擔大部分照顧責任。

學費雜費開支相差逾3倍

研究並顯示,56%家庭會把超過20%家庭總收入投放於子女照顧方面。中產家庭要照顧1名12歲以下子女,平均每月開支為6,987港元,學校學費/雜費佔比最大,平均每月4,630港元;其次為學習或課外活動,平均為3,446港元。不同家庭收入組群在不同項目中,花費在每名子女身上費用相差很大。學校學費/雜費方面,高收入組群與低收入組群開支相差達3.6倍;學習或課外活動方面,兩者相差約3倍;醫療開支相若。

在職母承受高強度雙職壓力

調查又顯示,在職女性與非在職女性在照顧兒童中承擔的工作比重相差不多,以照顧小朋友身體為例,在職女性要承擔「一半以上」照顧工作,而非在職女性則承擔「大部分」照顧工作。陪伴小朋友方面,在職女性與非在職女性兩者均為要承擔「一半以上」,相差更小,調查反映在職母親確實承受高強度雙職壓力。

社會支援方面,甚少有受訪者曾使用政府或志願機構的兒童照顧服務,包括幼兒服務(4.3%)、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0.4%)及課餘託管計劃服務(1.8%)。

團體倡增幼兒中心名額

香港保護兒童會服務總監麥鏡英指出,現時全港2歲以下兒童約11.94萬人,全日制幼兒中心名額則僅1,047個,兩者比例高達1:111,加上2003年以來相關名額只增長27個,2歲至3歲相關比例則為1:6.8,而資助獨立幼兒中心月費最低為4,360港元,對家長來說是沉重負擔。

他建議政府盡快檢討相關政策,增加名額,並為機構及家庭提供資助。

全職媽媽劉女士表示,自己早9時晚6時返工,只能為孩子揀選長全日制幼稚園,才可勉強兼顧工作與照顧孩子。

不過,五邑工商總會張祝珊幼稚園校長周慧珍指,全港長全日制幼稚園嚴重不足,且自1997年以來未有再增加,其自身學校只能提供約270個名額,但輪候進入學校家庭則有2,500個,認為政府需要正視這情況。

20160529 - 逾半數家庭20%收入養子女

標題:逾半數家庭20%收入養子女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前特首曾蔭權領導人口政策專責小組時,曾提倡港人家庭「最好生三個」,但政府卻多年來懶理家庭支援工作。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昨發表《制定香港兒童照顧的政策》初步研究報告,發現受訪的五成六家庭每月要花總收入兩成來照顧子女,如月入二萬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每名兒童要月花逾三千七百元;月入六萬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更月花逾一萬元。養兒壓力大過天,受訪家庭希望當局增加現金津貼及子女稅項寬免措施。

該項研究由城大委託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電腦輔助調查組,在去年九月至十二月以電話訪問五百零九個住戶,了解他們照顧十二歲或以下子女的開支。

學費佔當中比例最重
五成六受訪家庭指佔總收入兩成以上,其中學費比例最重,平均每月開支每童達四千六百卅元,月入低於二萬元家庭與月入六萬元以上的家庭開支相差更高達三點六倍。

調查亦發現,僅得三成五受訪住戶獲照顧兒童現金津貼,當中六成五得到的津助金額低於二千元。近七成低收入家庭希望現金津貼支援;四成九高收入家庭則要求更多子女稅項優惠。

關先生是自僱人士,亦全力照顧兩名子女,他與妻子每月總收入平均約三至四萬元,但兩名子女的開支已佔總收入三分二,關指他們不符申請書簿費等現金津貼的資格,直言現行制度忽略中產需要。

研究又發現,大部分受訪家庭主要由父母親自照顧、陪伴及監督子女學業,僅得百分之四受訪住戶有使用幼兒服務、百分之零點四曾聘用社區保母等。負責該項研究的學者促請港府確立照顧兒童長遠計劃,積極推行家庭友善政策支援家長。

團體轟幼兒服務落後
香港保護兒童會服務總監麥鏡英狠批本港嚴重缺乏二歲或以下的正規幼兒服務,全日制幼兒中心名額僅得一千零四十七個,與幼兒人口比例高達一比一百一十一,輪候時間長達九至十五個月,大埔及離島等部分地區更完全沒有相關服務,令個別地區如葵青及西貢的輪候比例高達一比一百九十八。即使獲得資助的獨立幼兒中心名額,其服務月費中位數卻高達五千多元,為家長帶來沉重負擔。

麥鏡英炮轟港府幼兒服務規劃落後:「同樓宇規劃一樣遲咗好多!」促請當局應在短期內增加三千個額外幼兒服務名額,支援雙職家庭。

20160529 - 大律師指保護兒童法例落後60年

標題:大律師指保護兒童法例落後60年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5歲智障男童楊智維因誤服冰毒猝死,引起社會關注。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昨召開特別會議,討論虐兒個案的處理機制。多個關注團體批評,政府未有統計高危家庭及受虐兒童數據,且缺乏強制介入機制,無從援手;有大律師直指本港保護兒童法例「落後時代60年」,促盡快改革。
香港救助兒童會項目經理陳昕指出,現時法例對虐兒沒清晰定義,且缺乏監察機制及統計數據,無法得知有多少兒童正處於如酗酒及濫藥等高危家庭。她指過去3年至少有9名兒童因父母濫藥遭疏忽照顧,由於沒強制介入措施,即使懷疑有虐兒個案也難處理,促全面檢討保護兒童政策。

欠高危家庭數據
關注兒童權利的醫生葉麗嫦說,以往向政府提出意見,「一貫做法係話畀我哋聽已經做咗啲乜嘢,從來少講冇做乜嘢。」她批評當局若不再正視問題,無法保護兒童,「我哋只係等下一個楊智維」。大律師Azan Marwah指虐兒個案增多,不單因父母問題,也因法律制度長期忽視兒童的福利,「落後時代60年」,部份法例更是百年前制訂,促作出改革。
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批評,當局檢討機制一般落後4年,大部份建議都是加強教育和宣傳,「制度上嘅改革係極少」,他促政府就楊智維個案及保護兒童制度作獨立調查。公民黨梁家傑指當局自2008年推行檢討兒童死亡個案先導計劃成效不彰,近4年政府的管治意識和承擔更是歷年新低,「各自為政,少做少錯,因循苟且。」
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馮民重指出,過去8年政府投放福利資源倍增,為及早識別和支援高危家庭,全港有65間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及兩間綜合服務中心提供服務。

20160529 - 養子女到12歲使費 基層54萬 小康149萬

標題:養子女到12歲使費 基層54萬 小康149萬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究竟養大一名子女要花費多少金錢?城大最新發表研究報告,首次探討香港家長養育子女成本,研究披露從509名受訪本港家長收集的統計數據,逾半家庭花上兩成以上收入照顧未滿12歲子女,養育每名子女平均月花6,987元,推算養到12歲,總花費由54萬至149萬不等。

調查結果發表於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的《制定香港兒童照顧的政策》初步研究報告。團隊在去年9月至12月期間,向509名60歲以下,家中至少育有一名未滿12歲子女的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多達56.1%家庭稱用於子女的花費,佔總收入20%以上,17.4%家庭更達收入40%以上。研究團隊按受訪者家庭收入水平分析,顯示越低收入家庭,子女開支佔收入比例越高。
報告又分析各群組家庭為子女花費的實際金額差異。月入2萬元以下的受訪家庭,養育每名子女平均月花3,754元;月入6萬元以上的高收入受訪家庭,每名子女平均月花10,366元。按此推算,由孩子出生養到12歲,花費已要54萬至149萬元不等。

學費「最捨得使」

在各項花費中,家長在學校學費方面最「捨得使」,但高低收入家庭投放在學費的金錢差距達2.6倍,屬各項目中最高,用於醫療方面支出最少,高低收入花費差異約為60%。
負責研究的城大副教授梁麗清指,高收入家庭傾向安排子女入讀學費高昂的直資或國際學校,低收入家庭仍要花大筆學費,相信與幼稚園未完全落實15年免費教育有關。
研究又發現,受訪家庭普遍以核心家庭照顧模式,由父母負責照顧家中兒童,無論在起居飲食的身體照顧,學業監督,及陪伴小朋友方面,母親參與度都比父親高。
研究亦反映,政府對家庭照顧子女支援嚴重不足,不足10%受訪家庭曾使用政府或志願機構的幼兒中心,社區保母或課餘託管服務。梁麗清指,港府應從人口發展角度制訂照顧兒童政策,包括盡早為標準工時立法,增加非牟利兒童服務,增加稅務寬免,甚至提供全民照顧兒童津貼等。

港爸做湊仔公 斥政府欠支援

「人哋仲以為你咁早就退休,其實邊有咁風光。」育有兩名子女的關先生(圖),現時正職湊仔,4年前因工作性質轉變,從主理室內設計工程,退到幕後當公司行政,其後索性轉職自僱,將辦公室搬到家中,方便照顧子女。他說,用於子女身上的開支,佔家庭月入三分之二。
關先生兩名子女分別9歲及7歲,他在幼女3歲時,退下火線做湊仔公,接送子女返學放學,要加入媽媽們的早餐會非常尷尬,日常鮮有社交生活。其妻有正職,連同他的自僱工作收入,月入約3萬餘元,當中三分之二用於子女身上。因子女讀津貼學校功課壓力太大,須安排子女在私校就讀,每月學費已要7,000元。

平日為配合他工作及接送子女需要,關先生要用車代步,又要花3,000多元養車。他說,中低收入家庭最頭痛,無法享用任何政府津貼及資助,只好減少兩夫婦的不必要開支,他批評政府對中等收入家庭照顧子女,完全欠缺支援,情況有必要改善。

20160528 - 逾半家庭養子女花費佔收入兩成 學費最重皮

標題:逾半家庭養子女花費佔收入兩成 學費最重皮
報章:東網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前特首曾蔭權領導人口政策專責小組時,曾提倡港人家庭「最好生三個」,但政府卻多年來懶理家庭支援工作。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今(28日)發表《制定香港兒童照顧的政策》初步研究報告,發現受訪的56%家庭每月要花總收入20%來照顧子女,如月入2萬港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每名兒童要月花逾3700港元;月入6萬港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更要每童月花逾1萬港元。養兒壓力大過天,受訪家庭希望當局增加現金津貼及子女稅項寬免措施。

該項研究由城大委託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電腦輔助調查組,在去年9月至12月以電話訪問509個住戶,了解他們照顧12歲或以下子女的開支,56%受訪家庭指佔總收入20%以上,其中學費比例最重,平均每月開支每童達4630港元,月入低於2萬港元家庭與月入6萬港元以上的家庭開支相差更高達3.6倍。調查亦發現,僅得35%受訪住戶獲照顧兒童現金津貼,當中65%得到的津助金額低於2000港元。近70%低收入家庭希望現金津貼支援;49%高收入家庭則要求更多子女稅項優惠。

關先生是自僱人士,亦全力照顧兩名子女,他與妻子每月總收入平均約3至4萬港元,但兩名子女的開支已佔總收入三分之二,關指他們不符申請書簿費等現金津貼的資格,直言現行制度忽略中產需要。

研究又發現,大部分受訪家庭主要由父母親自照顧、陪伴及監督子女學業,僅得4%受訪住戶有使用幼兒服務、0.4%曾聘用社區保母等。負責該項研究的學者促請港府確立照顧兒童長遠計劃,積極推行家庭友善政策支援家長。

香港保護兒童會服務總監麥鏡英狠批,香港嚴重缺乏兩歲或以下的正規幼兒服務,全日制幼兒中心名額僅得1047個,與幼兒人口比例高達1比110,輪候時間長達9至15個月,大埔及離島等部分地區更完全沒有相關服務,令個別地區如葵青及西貢的輪候比例高達1比198。即使獲得資助獨立幼兒中心名額,其服務月費中位數卻高達5000多港元,為家長帶來沉重負擔。麥鏡英炮轟港府幼兒服務規劃落後:「同樓宇規劃一樣遲咗好多!」促請當局應在短期內增加3000個額外幼兒服務名額,支援雙職家庭。

20160528 - 孕婦吸煙或改胎兒DNA

標題:孕婦吸煙或改胎兒DNA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孕婦妊娠期持續吸煙,或會改變腹中胎兒的DNA。美國研究顯示,孕婦吸煙不僅有機會造成胎死腹中,BB出世後也可能患有唇顎裂、肺病或神經系統問題。專家指,孕婦長期吸煙,香煙化學物質或會穿過母體胎盤,令胎兒暴露在化學物質中,危害健康發育及成長。

醫學界對孕婦吸煙會否影響胎兒健康所知不多,美國最新研究分析超過六千名BB的數據,發現一成三BB的媽媽懷孕時經常吸煙。

研究員指,媽媽為煙民的BB,身體發現有六千多處DNA被化學物質修飾情況,與不吸煙媽媽的BB有明顯不同。

與肺部及神經系統有關連
研究員表示,基因信號顯示DNA遭修改與吸煙有關,半數的基因與肺部和神經系統發育有關連。研究已經發表於《美國人類遺傳學期刊》。

20160527 - 小學調課節 助減功課壓力 思源撤書法功課 石圍角小學課堂做作業

標題:小學調課節 助減功課壓力 思源撤書法功課 石圍角小學課堂做作業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去年底起家長要求減功課聲音熱烈,寶血會思源學校初步計劃下學年起減少抄寫作業、取消中英文書法功課,以及調動課節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在課時內做功課,但每逢周三「半日制」則要改回全日制。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石圍角小學則抽時間讓學生做「堂課」,減少家課量,惟有學生怕做不完堂課而用午膳時間趕工,校方指這是誤會,會加強溝通。

籲家長勿為成績訓斥子女

思源學校校長郭敏儀向家長發通告稱,問學生有何生日願望,絕大部分學生說要學業進步、默書100分或考入心儀中學,可見他們重視學業,成績不理想時「不需要大人疾言厲色地訓示他們學習有多重要,而是需要我們的安慰和鼓勵……反思失誤的原因」。郭指出,社會熱議學業壓力及遊戲權,值得深思,校方計劃下學年減抄寫功課量,她受訪時解釋,「如以前抄詞語4次,以後只抄3次」,本來學生每周或隔周要做一次中文毛筆書法及英文習字簿(copybook)功課,以認識中國文化及英文潦草體,校方打算取消,改為每年抽半小時課外活動堂讓學生認識中西書法。

收集家長意見解釋理念

她說,現時低年級生每天約花半小時做功課,高年級生則花約1小時,每周3天各騰出半小時作導修堂,擬加到每周5天,供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做功課,「學生有時不是做不完功課,是不懂得做」。增設導修堂致損失了生命教育等課時,故要放棄現有周三「半日制」安排,周三下午學生要留校上導修及生命教育等,有時會變成遊戲或體操時間,讓學生邊玩邊學習與人相處。她說,有些家長對此很欣賞,有些則不想損失周三的「半日假」,校方會收集意見及解釋理念。「不願小朋友成為功課奴隸」fb群組的版主指出,該校有家長早前有參與一人一信要求學校減功課,「家長的努力,學校收到了」。

減同類型題目數量

石圍角小學校長朱活民說,該校高年級生每天用約個多小時做功課,因應社會對功課量的討論諮詢家長,並在過去數月減功課,如同類型的題目可由做5題減至3、4題,連堂(同一科連續上兩堂)時則在中場安排堂課,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較難的題目。學校仍保留每周兩天輔導堂,供五、六年級生做功課,以及設課後功課班供學生報名。有該校家長前天在fb投訴,指女兒因未做完堂課,擔心要在稍後的輔導堂隨教師到其他班房完成,故佔用午膳時間做堂課,「得10分鐘食,個飯盒未食完就要掉」。

學生棄午飯趕堂課 校長指誤會

朱校長受訪時稱,涉及的教師只盼放學前收到堂課,無意懲罰學生,也不會限該學生10分鐘內吃完飯,事件屬誤會,只要家校繼續溝通,很易協調得來,他亦會向教師提出,若學生做不完堂課,可讓他們翌日才交。

20160527 - 孕婦吸煙 BB長大易精神分裂

標題:孕婦吸煙 BB長大易精神分裂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芬蘭的研究顯示,婦女長期吸煙或暴露在尼古丁的環境,除會影響BB的健康,小孩長大後出現精神分裂症的機會率,更會較一般小孩高出近四成。這是首次有研究證明精神分裂症與尼古丁有關連。

患病機率高38%
芬蘭科學家招募一千名患有精神分裂症病人,調查他們的出生紀錄和健康資料,以及測試他們的母親在懷孕初期血液中尼古丁含量,再對照其他人。結果發現近五分一病人的母親在妊娠期間有大量吸煙的習慣,而孕婦在妊娠期間持續吸煙,她的孩子出現精神分裂症的機率較其他人高三成八。

科學家指,今次研究證明吸煙對胎兒的健康有潛在的破壞性,估計孕婦吸煙後,尼古丁或透過臍帶進入到胎兒的血液,導致胎兒神經發育出現異常。研究已發表在《美國精神病學雜誌》。

20160526 - 兒童精神病新症半數輪候逾年

標題:兒童精神病新症半數輪候逾年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政府昨以書面回覆立法會質詢,指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由2013年度的34周,升至去年1至12月累計的58周;去年18歲以下的學童求診個案較2013年度升近15%,達逾2.7萬宗。

教育局指兒童及青少年求診個案包括自閉症系列障礙、注意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行為及情緒障礙等。據醫管局資料,去年1至12月在醫管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接受治療的學童有27,740人,較2013年度的24,150人,升14.9%。其中以6至11歲組別最多,佔14,610人;5歲或以下,或12至17歲分別佔2,460及10,660人。過去3年,除5歲或以下個案減少,其餘年齡組別個案呈上升趨勢。教育局表示與醫管局保持聯繫,共同檢視和商討加強現有通報、轉介和支援機制,確保跨專業的協作和溝通。

2300劑十三價疫苗過期被棄

另外,據食物及衛生局向立法會提交的書面回覆,衛生署於2013年至2015年推行「兒童十三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的一次過補種計劃,共接種逾2.3萬劑疫苗,餘下約3000劑十三價疫苗。該署為善用資源,於2015年3至10月推出一次過措施,讓未接種肺炎球菌疫苗的合資格長者可使用該3000多劑疫苗,至10月底、即計劃結束時仍有疫苗未用完,結果過期被棄的疫苗數量約為2300劑。衛生署昨回應本報查詢稱,過期疫苗涉約77萬元,即每劑約335元。

20150526 - 懷孕期暴食 嬰兒易低血糖

標題:懷孕期暴食 嬰兒易低血糖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婦女懷孕期間的飲食、體重轉變,分分鐘影響嬰兒健康。澳洲有研究指出,媽媽懷孕期體重指數(BMI)每增加三分,嬰兒出現低血糖、呼吸困難等併發症機會較高;懷孕前體重指數(BMI)超過廿五的「肥媽」,亦有機會引發同樣問題。專家建議,婦女懷孕期間最好控制體重,不單對嬰兒更健康,產後修身亦較順利。

澳洲的坎培拉大學花了六年時間,追蹤一萬五千名曾懷孕或正懷孕的婦女身體狀況數據。結果發現,若懷孕期的BMI增加,不單令嬰兒出現呼吸困難等後遺症,更有機會增加媽媽日後患高血壓及糖尿病風險。專家提醒,胎兒靠母體吸收營養,婦女懷孕時控制飲食,對嬰兒日後健康很關鍵。

20160526 - 大埔八成小學普教中

標題:大埔八成小學普教中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中小學推行普通話教授中文科(普教中)逐漸普及,爭議不斷。新民主同盟抽樣調查全港五百一十一間小學,發現超過六成的小學實施普教中,大埔區更有超過八成小學以普教中形式教學。新同盟教育政策發言人譚凱邦表示,調查情況令人擔憂,更曾收到支持粵教中的家長反映「冇得揀」。譚凱邦質疑普教中多年來成效成疑,卻矮化香港人母語,危害本土語言廣東話的地位,造成赤化。

新同盟促回復粵語教學

據調查顯示,全校使用廣東話教授中文的學校有200間,佔整體調查不足四成;超過六成小學實施普教中,其中全面普教中的有124間,部份普教中則有187間,以大埔及觀塘為重災區,分別有超過八成及七成的小學以普教中教學,荃灣及深水埗亦有六成普教中小學。
譚凱邦質疑普教中令學生書寫聽說出現混淆,如廣東話的魚蛋,普通話需寫成魚丸子,「好本末倒置,夾硬要寫普通話詞彙,反而令學生書寫能力更亂」。新同盟區議員關永業指,其兒子是普教中小學二年級生,「TSA令中文科課程越嚟越深,加埋普通話就更難,經常花好多時間幫仔仔譯普通話拼音、寫法」。
新同盟指教育局應停止各種支援普教中的措施,盡快公開普教中計劃的檢討報告,並呼籲普教中學校,應考慮逐步減少普教中的班級數目,回復全面廣東話教中文。

20160525 - 多吃三文魚孕婦減誕哮喘B

標題:多吃三文魚孕婦減誕哮喘B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英國最新研究顯示,婦女妊娠期有規律地進食三文魚,例如每周進食兩次,可減低BB日後罹患呼吸道疾病的機率,特別是哮喘。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研究員跟進一百二十三名孕婦及其BB,了解吃三文魚與BB患過敏疾病的關係。半數媽媽妊娠期間每周進食兩次三文魚直至分娩;另一半沒有吃任何魚類。結果發現,十分之一的受訪BB到三歲時確診哮喘,追查發現他們的媽媽大多數於妊娠期沒有吃三文魚。

維他命D有利免疫系統
專家分析,三文魚含豐富維他命D。原來當胎兒尚在媽媽子宮時已接觸三文魚,具有長遠健康效益,有利免疫系統的發展,減低日後接觸致敏源時引發嚴重過敏反應。媽媽想BB日後健康成長,不妨考慮適量攝取三文魚。

20160525 - 補習社罰學童 頭頂椅示眾 涉事教師認過火

標題:補習社罰學童 頭頂椅示眾 涉事教師認過火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繼早前有補習社老師不滿學生吵鬧當眾喝罵學生後,前日將軍澳調景嶺一商場的補習社亦有老師疑因學生太頑皮,要對方在班房外罰企及用頭頂膠椅以作懲戒。學生罰企地方就在玻璃門後,恍如示眾,途人不滿認為太過份。有臨床心理學家憂慮被罰幼童自尊受損,涉事老師承認做法過火,承諾不會有下次;教育局指會跟進事件。

現場為將軍澳調景嶺都會噔商場一地舖補習社,據讀者圖片,前日下午約5時一名穿校服小學男生(約8、9歲),舉起一張綠色膠椅以頭部頂着,在補習社課室外近玻璃門位置罰企。讀者稱當時在補習社落地櫥窗玻璃外拍攝,並指街上其他巿民途經都可「冇遮冇掩」看到罰企場面,令學生恍如示眾。被罰的小學生疑因感到羞愧,不時轉身面壁,據悉學童罰企大約5分鐘,有家長認為補習社做法不妥。

強調有告知家長
涉事補習社是教育局註冊學校,記者昨午觀察,該校面積約600平方呎的課室內擺了兩張長枱,多名教師為小學生輔導功課。在該補習社任職逾5年的黎Sir承認,被罰企的是其功課輔導班學生,他指該小朋友頗為頑皮,前日不斷作滋擾舉動,為免影響其他同學,他遂要求學生在課室外罰企思過。
不久後被罰企學生卻把課室外的膠椅搬來搬去繼續造成滋擾,他稱「一時火起」,下令對方舉起膠椅過頭,約5分鐘後才讓學生返回課室,黎Sir強調事後有告知被罰學生家長。但他回想後,承認手法「過咗火」,承諾「下次唔會咁做」。一名姓蘇的小學生指,前晚目擊該學生罰企,他坦言被罰者的確很頑皮,他自己亦試過被輔導班老師罰,他沒有告知父母,但感到不服氣。
多名帶子女到上址上課的家長均稱沒有聽聞事件,不過,認為老師平時愛錫學生,「教得唔錯」。事件在網上引起迴響,有專家認為「罰企頂膠椅」過火,但不少網民為老師讚好,認為適量體罰有助教好學生。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稱,希望老師處分學生如罰企時,要先確認自己目的是幫助學生改過,而不是僅為宣洩自己情緒,否則無助教好學生。教育局則指會與學校保持緊密聯絡,並提供適切支援和協助。據教育局《學校行政手冊》指引,在任何情況下,教師在維持紀律的同時,應顧及學生的自尊及健康情況。《香港教育專業守則》亦指教師應避免使學生難堪或受到羞辱。

臨床心理學家葉妙妍稱,雖然罰企是老師處罰頑皮學生常用的方法,但若要學生在面向玻璃門後「罰企兼頂膠椅」恍如示眾,她認為並不適當,因會令小朋友受街外陌生人注意,或會傷及幼童自尊心及令他感羞愧,造成反效果。此外若在課室外罰企時間太長,亦會令小朋友學不到授課內容致影響學習進度,並不可取。

罰抄比罰企可取
葉妙妍強調並不是說老師不可以處分頑皮學生,但其實可以有更好的方法,例如罰抄即可寓學習於處罰,亦可令學生更熟習學習內容。即使要罰企,她建議可要求小學生在課室內罰企,這樣被罰企的學生既可繼續聽書,自尊心也不會受太大傷害。
罰企是否算體罰亦有爭議。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稱,例如罰企數分鐘並不算體罰,但若要學生罰企半天或以上,甚至令學生受傷或不適,便可能算是體罰。事實上雖然《教育條例》明文禁止教職員向學生體罰,但法例並無定義何為體罰。本港亦一直無針對體罰孩童的法例,若警方要控告體罰或責打兒童的成人,一般引用襲擊致造成身體傷害罪或虐兒罪。

20160524 - 妊娠糖尿病令嬰兒易肥胖

標題:妊娠糖尿病令嬰兒易肥胖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兒童肥胖問題愈發普遍,源頭竟可追溯至胎兒時期。外國有研究發現,患妊娠糖尿病孕婦誕下的嬰兒,體內脂肪體積比其他嬰兒高一成六。專家尚未找出原因,但推斷有幾個可能解釋,包括嬰兒的代謝系統或飢餓賀爾蒙可能受母親妊娠糖尿病影響,又或與媽媽哺母乳有關。

脂肪體積高一成六
英國皇家兒科和兒童健康學院進行研究,分別為四十二名妊娠糖尿病孕婦,以及四十四名健康孕婦的胎兒掃描檢測。待嬰兒出世十周後,再量度其健康狀況。結果發現,妊娠糖尿病孕婦誕下的嬰兒,脂肪體積在出生十周後,較健康孕婦誕下的嬰兒高一成六。

研究結果令人關注孕婦糖尿病問題。妊娠糖尿病是指孕前沒有糖尿病,在孕期出現高血糖的狀態,目前尚未找出原因,但有糖尿病家族史、過重及高齡都是高危因素。雖然大部分婦女產後血糖水平回復正常,但部分人日後患二型糖尿病風險較高。

20160524 - 廣華女嬰墮地 母連日失眠

標題:廣華女嬰墮地 母連日失眠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廣華醫院未足月女嬰自保溫箱墮地案竟現羅生門。女嬰父母徐先生及徐太昨到油麻地警署錄口供,警方向他們表示一直有跟進事件,並首度表示從未銷案,與醫管局稱警方早已銷案撤查的說法大相逕庭。
徐氏夫婦的女兒徐塏錡今月6日在廣華醫院新生嬰兒特別護理部留院時,突從保溫箱墮地。事發當日徐氏夫婦立即報案,而醫管局及後曾與二人會面,當時醫管局稱警方界定事件為醫療事故,所以銷案;更指塏錡或是自行踢開保溫箱後墮地。

憂B女有後遺症

徐先生昨偕首度露面的徐太錄口供,並由油麻地區議員兼律師林健文及民協立法會議員馮檢基陪同。徐太斥醫管局解釋不能接受,「(女嬰)咁高跌咗落地,(院方)仲將責任推卸落BB身上」。她說自己事後連日失眠,也很擔心塏錡腦內的3毫米長血塊會致後遺症,現時能做的只是每日到醫院探望女兒。
林健文則引述警方指,會向新生嬰兒特別護理部職員錄口供,及向醫管局索取與塏錡同處新生嬰兒特別護理部的嬰兒家長資料,並盡快與之聯絡。他再引述警方消息稱,雖涉事房間沒閉路電視,但門外有一部或以上閉路電視能紀錄走廊情況,相信有助找出事發前後誰人在房內。馮檢基昨向傳媒指警方一直沒銷案,與醫管局說法相反,估計是雙方溝通有問題。
中大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強調保溫箱若上鎖,在內的嬰兒不可能透過手推、腳踢等方式「破鎖而出」。他又表示,公立醫院保溫箱有數款,窗口上鎖方法大同小異,若正確上鎖,會聽到「啪」的聲響,出錯機會甚微。

20160524 - 師資不一 收費爭拗 逾半受訪家長促規管playgroup

標題:師資不一 收費爭拗 逾半受訪家長促規管playgroup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民建聯訪問200多名幼兒家長,逾六成曾經或正讓子女參加遊戲小組(playgroup),主要為預備幼稚園面試(41%)、適應幼園上課模式(30%),亦有7%承認希望子女贏在起跑線;受訪者另認為政府對遊戲小組的師資、師生比例及退款安排等監管不足。坊間遊戲小組資料及招聘廣告顯示,不少機構聘請導師時沒列明須持相關學歷,另要求家長按月繳數百至逾4000元學費,很多也表明缺課及退學不設退款。

41%為備幼園面試

調查指出,家長為子女報幼戲班時,最多人考慮學習內容,其餘依次為師資、口碑、價錢及藉幼戲班銜接其所屬幼園。除裝備子女升幼園或贏在起跑線外,還有17%家長希望藉此提升孩子社交技巧。然而,遊戲小組同時不受《幼兒服務條例》及《教育條例》監管,58%受訪者指遊戲小組監管不足,受訪者希望監管其導師資格、師生比例、收費和退款、衛生環境、消防安全等。

至於沒為子女報遊戲班的家長,主要原因是覺得價錢昂貴(40%)、沒需要(40%)及沒時間陪子女一同上課(20%)。

民建聯建議勿預繳太多學費

民建聯引述消費者委員會數字,今年暫未有關於遊戲小組的投訴,2015則有71宗,當中66宗涉及提供服務的機構結業(去年接連有兩間相關機構結業),其他涉及收費爭拗、取消或更改合約、課程延誤、銷售手法。民建聯提醒家長,付費前要留意相關條款和細則、觀察活動地點的環境、了解師資質素、切勿預繳太多學費,及要保留單據。

根據遊戲班網上宣傳,一般每小時收費百餘元至200元,部分遊戲班每周有3至5節,以每堂1.5小時計算,月費介乎逾3000至4000元,一般要在上該月課堂前繳交。若學童缺課,部分機構會讓他們參與其他課節,有些則只表明不設退款;至於退學,部分機構表明不退還已繳費用。

部分導師招聘無學歷要求

師資方面,根據各招聘廣告,聘請導師的學歷要求由中六畢業、擁證書至大學畢業不等,有些則沒提及學歷要求,只要求有任遊戲班導師經驗,及擁有良好的中、英文或普通話能力,導師時薪介乎60至400元都有。事實上,現時一些專上機構提供幼兒教育導師證書課程,課時介乎150小時至逾200小時,有些課程針對教授音樂、體藝等技能,有些則教授幼兒發展需要、兒童安全等。

20160521 - 教院置眼球追蹤儀 助測試特殊學童專注力

標題:教院置眼球追蹤儀 助測試特殊學童專注力
報章:東網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特殊學習需要學童數目不斷上升,但學童往往會因接受診治需時而錯失及早治療機會,香港教育學院轄下的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斥資近千萬港元,經過2年時間籌備,成立「整全成長發展中心」,中心今正式開幕。

中心設置多個先進儀器,其中眼球追蹤儀是利用腦電波分析系統進行心跳測試或量度皮膚反應時,可同時應用眼球追蹤儀追蹤視線軌迹,以測試集中力及專注力。而腦電波分析系統則是透過為檢測者的頭部帶上的網狀檢測儀器,經過掃描從而得出腦部細胞活動詳細分析,以檢視專注力、認知能力等。

另一部電磁波發音活動測量儀器是全港最新的發音活動測量儀器,透過電磁波掃描測試者口唇及舌頭的活動速度和範圍,以輔助言語治療師評估言語障礙患者在發音時的口腔活動,作針對治療。

教院「整全成長發展中心」總監許明得稱,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2012/13學年公營中小學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有3.1萬人,2014/15學年上升至3.6萬人,升幅達15%。而根據教育學院及香港保護兒童會2014年調查,每年6歲以下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新增個案有2萬宗。他預計中心開幕後每月可處理約50宗個案,期望學童可於2個月內完成排期,正式接受評估治療。

現年27歲曾患過度活躍症林浩文,現於群育學校教電腦及體育,並於教院兼讀特殊教育2年級。他表示自小百厭,2年前開始修讀特殊教育並接受評估才確診有中度過度活躍症。他說,小時候沒有接受任何治療,而曾做壞事,認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極需要及早接受治療。他稱在群育學校遇上一些患過度活躍症學生,感受到他們有一些怨氣,認為是因為他們過去在主流學校得不到適切輔導及治療有關,故希望社會有更多支援服務。

20160521 - 活躍症百厭星 做老師教特殊生

標題:活躍症百厭星 做老師教特殊生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今年27歲的群育學校老師林浩文(圖)西裝骨骨打扮斯文,但原來曾是超級「百厭星」,直到兩年前才確診患過度活躍症。而香港教育學院首座為特殊學童而設的整全成長發展中心昨啟用,提供更全面與及時的治療,教院及保護兒童會數據指,本港每年約2萬名6歲以下兒童有特殊學習需要。
林浩文小時候的「豐功偉績」包括放火種燒毀樓下住戶衣物、弄哭女同學、甚至打架、偷車,最終「斷正」差點入獄,最後決定改過自新,後來入讀教育學院特殊教育學習課程,方發現自己的行為與書中理論相似,直到兩年前才確診患過度活躍症。

教院特殊童發展中心啟用

林浩文說,此症令他無意地出言不慎,導致人際關係欠佳。他以過來人經歷指,特殊學習需要孩子或很早已有情緒問題,最理想仍是盡早接受評估及輔導,對日後重投主流學校和社會都有大幫助。
教院兩年前斥資近1,000萬籌備同時具研究及臨床治療功能的整全成長發展中心,並於昨日開幕,總監許明得指,中心以幼兒至小學學童為主要服務對象,團隊集合不同範疇的專家如言語治療、行為治療、腦神經等,可為患者提供全套的特殊學習治療和教育。
中心暫定每月服務名額上限50個,許希望最遲兩個月內提供首次評估予輪候者,評估發展障礙情況費用全免,及後按服務收費。求診者可經學校及社福機構轉介至中心,或直接向中心查詢詳情(電話29487788、29487935)。

20160523 - 廣華稱B女踢開箱墮地  父質疑:冇可能夠力

標題:廣華稱B女踢開箱墮地 父質疑:冇可能夠力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廣華醫院本月初發生24日大女嬰由3呎高的保溫箱離奇墮地事件,女嬰父親昨現身向醫院大控訴。徐先生透露,院方最初聲稱其女兒「扭奶」,自行踢開保溫箱工作窗才墮地,但他質疑女兒未滿月,翻身也不懂,根本無力踢開保溫箱的窗;醫院事後又多次要求女嬰出院,家屬拒絕,再檢查才發現女兒有輕微顱內出血,認為院方企圖大事化小,今日會再報警。

墮地女嬰父親徐先生在民協安排下開記者會講述事件。他指,女兒徐塏錡上月12日在廣華醫院出生,3日後出院,4月26日因呼吸出問題再入院,曾在兒科深切治療部留醫,其後轉回兒科新生嬰兒特別護理部治療。至本月6日,他接獲醫院通知,抵達醫院後才獲知女嬰從保溫箱墮地,更被告知女兒是因「扭奶」,踢開保溫箱的工作窗才墮地,他不接受此解釋,女嬰祖母更即時打999報警。

或涉刑事 今再報警
徐先生指,事發翌日與院方開會,醫院指女嬰已照X光及腦部掃描,聲稱女嬰沒事,又指若女嬰48小時後情況仍穩定就要出院,但家長拒絕。至本月11日,醫院再安排女嬰做腦部磁力共振檢查,才發現顱內有3毫米血塊。
徐先生表示與妻子十分擔心女兒日後成長,「我哋冇一晚瞓得好」,又批評院方對女兒因「扭奶」墮地解釋不合理。院方公佈事件時,稱涉及的多名護士、在場另一位嬰兒家屬,均未有看見事發情況。
協助女嬰家屬的立法會議員馮檢基表示,家屬在事發當日已報案,院方卻於本月20日會議中,向女嬰家人稱警方已銷案,原因是事件為醫療事故,交由醫管局處理;但家屬昨接獲警方通知,會安排錄取口供作刑事調查。馮諮詢法律意見後,不排除有刑事成份,今日會與家人再報警。
署理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對事件非常關注,又指女嬰目前仍然在廣華留醫,情況穩定,醫管局已經成立跨部門調查小組徹查事件,會了解時序及證據,亦會調查涉及的醫護及在場人士。她強調嬰兒保溫箱一般會有人定期查看,護士照顧嬰兒後會關上門及上鎖。
廣華醫院回應指,事發後已即時通知家屬解釋,對事件表示遺憾,會繼續跟進,並安排女嬰進行所需檢查。該院又指非常關注及重視今次事件,會深入調查,並與女嬰家人保持聯繫提供協助。

家屬:向議員求助後警始調查

女嬰徐塏錡在廣華醫院離奇墮地,家人即日已報警,但院方指醫院事由醫管局調查,稱警方已銷案,家人一度指摘警方,「唔通真係要個BB跌死咗先受理?」但在女嬰家人召開記者會前,即事發後17日,警方突通知安排錄口供,昨傍晚派員到醫院調查;家屬質疑若非向立法會議員求助,警方不會即時行動。
油尖區刑事調查隊昨傍晚派出3名探員,到廣華醫院新生嬰兒特別護理病房,向職員了解探病時間等資料,隨後更派一名女探員到病房。

獲安排錄口供
女嬰父親徐先生及祖父探訪女嬰後向本報表示,警方主要是搜集院方資料,他們今日會與馮檢基及律師到油麻地警署錄口供。女嬰父親徐先生重申,不滿院方在女兒墮地近20日一直拖延調查,質疑推卸責任。女嬰祖父指若非向議員求助,警方不會即時到醫院調查。
警方指本月6日接獲一名48歲女子報案,指其孫女在油麻地窩打老道一醫院留醫期間從保溫箱墮地,列作求警調查,交由油尖警區刑事調查隊第十隊跟進。被問到家屬指院方稱警方已銷案是否屬實,警方指接報當日到場調查,報案人表示正向院方了解及跟進,人員遂告訴報案人如有進一步資料提供可與警方聯絡。警方昨主動聯絡報案人,向她了解是否有進一步資料提供。

標題:廣華女嬰墮地 護士稱「扭奶」踢門 父﹕院方屢促出院 警被指一度銷案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廣華醫院月初發生24日大女嬰於保溫箱墮地罕見事故,醫管局前日才公布事件。涉事女嬰塏錡至今仍在新生兒護理病房留醫,其父徐先生昨現身交代事件始末,稱事發當日護士曾稱女兒或是因「扭奶」踢開溫箱已上鎖的門才墮地,他不滿其間院方多次要求出院,惟事發5日後卻驗出女嬰顱內有3毫米瘀血,另質疑警方曾一度想「close file(銷案)」,現要求醫院徹查真相及警方介入刑事調查,今日會再去警署報案。

警﹕已聯絡報案人 廣華﹕續跟進

本報曾向廣華醫院查詢是否曾提及「扭奶」導致意外及要求家屬出院,發言人只稱會繼續跟進女嬰情况,及安排進行所需檢查,並對事件遺憾。警方發言人則確認曾接獲48歲女子就孫女從保溫箱墮地一事報案,列作「求警調查」,由油尖警區刑事調查隊第十隊跟進,但未正面回應曾否「銷案」,只稱昨已主動聯絡報案人,了解是否有進一步資料提供。

事發於本月6日,當時24日大的女嬰徐塏錡無故從保溫箱墮地,年輕的徐爸爸昨在立法會議員馮檢基陪同下開記者招待會。他說,當日獲院方來電,一家人到埗後有護士曾解釋離開嬰兒房前已為溫箱上鎖,但可能是女嬰「扭奶」踢開溫箱的門才墮地,他對此說法不能接受,質疑女兒即使踢開了門也不懂「翻滾」下地。

警到場稱「醫管局的事」

徐先生說,院方翌日為女兒做電腦掃描後曾說「48小時內無乜事可以出院」,此後每日也提醒要出院,「我哋梗係唔肯」,至11日磁力共振的結果更顯示女嬰顱內有3毫米瘀血,因此對院方要求出院做法感不滿。

徐先生又質疑,事發當日已報警,現場警員卻說此事應屬「醫管局的事」,至20日他一家與院方開會時,會上更有護士代表告知警方已「close file(銷案)」,「係咪要跌死個BB先至受理?」,直至昨日他見傳媒前,才有刑事調查隊致電要求錄口供,惟他決定今日再到警署重新報案。

徐先生稱,一家人甚受此事困擾,「晚晚都瞓唔到」,他只求女兒平安無事,但不想再有同類意外發生,才現身交代。據了解,事發當日有4名護士在涉事病房,其中兩人正處理其他職務,另外兩人正在交更。協助徐氏一家的馮檢基質疑,嬰兒房不可能無醫護在場,醫管局應檢討目前做法,「15分鐘完全無人係匪夷所思」。

醫局未交代何時接廣華通報

馮又指警方應從刑事方向調查事件是否涉人為疏忽或蓄意所致,並稱家屬曾向醫管局總部投訴,質疑廣華醫院有否即時向醫管局通報事件。醫管局發言人未交代何時接獲通報,但稱接投訴後會盡快處理,並定期向投訴人交代進度。

初生嬰墮地 首48小時最關鍵

發生墮地意外時未滿月的女嬰徐塏錡照電腦掃描未發現異樣,廣華醫院以此理由要求她出院,惟事發5日後卻以磁力共振證實其顱內有3毫米瘀血。有兒科醫生稱,嬰兒墮地以首48小時最為關鍵,一般靠電腦掃描已能檢查出血情况,但磁力共振可照得更細微,但相信3毫米瘀血影響不大。

兒科專科醫生余則文稱,嬰兒在18個月大前「腦囟都未生埋」,因此墮地對其顱內受壓影響不如成人般嚴重,3毫米瘀血會在數周內自行消散。他指電腦掃描只需一分鐘便完成,照出的影像亦夠全面,足夠檢測一般腦墮地意外的受傷情况,而磁力共振則是採另一方式,透過磁場折射體內的組織情况,可照得更細微,但亦易有偏差,在嬰兒郁動時較難用。

其間無嘔吐抽筋精神恍惚屬穩定

他稱,嬰兒墮地首6至12小時情况最嚴重,一般會監察48小時,其間若無嘔吐、抽筋或精神狀况恍惚,則已屬穩定。

另外,署理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昨出席「家庭節」活動後稱,非常關注事件,向女嬰父母致深切慰問,醫管局已成立調查小組,相信會調查事件時序及證據,並會提醒所有嬰兒病房要加倍小心。她說一般而言,醫護會定期檢查病房內嬰兒溫箱的運用情况,護士在照顧嬰兒後,也應把門上鎖。

20160522 - 教院一站式支援特殊童

標題:教院一站式支援特殊童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本港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人數近年有上升趨勢,但在有限的支援服務下,學童因漫長的輪候期而延誤治療。香港教育學院成立提供一站式服務的特殊教育支援中心,為幼兒及小學生提供評估及臨床治療等服務,預計每月可處理五十個個案,令有需要的學童及家長得到全面支援,避免學童錯過治療黃金期。有過度活躍症患者昨表示,因年幼時期得不到適切治療而曾誤入歧途,故認為有需要的學童必須及早接受治療。

香港教育學院轄下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斥資近千萬元,成立的「整全成長發展中心」昨日開幕,中心總監許明得表示,由言語治療師、教育心理學家等組成的專業團隊為學童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務,包括臨床治療、專業顧問及家長教育等,配以先進儀器如全港最新的電磁波發音活動測量儀,輔助言語治療師評估言語障礙患者在發音時的口腔活動,作針對性治療。

接受轉介或自行求助
他表示,中心主要的服務對象為幼兒及小學生,預計每月可處理五十個個案,希望學童在排期兩個月內即可接受評估,中心除接受機構及學校轉介個案,亦歡迎家長自行到中心尋求協助。

今年二十七歲,現於群育學校任教及在教院兼讀特殊教育二年級的林浩文,昨日以過度活躍症患者身份分享,他說自己自小頑皮、青年時期更曾犯事,至兩年前始知自己的情緒及行為失控問題是因為有中度過度活躍症。他說,現時接觸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學生,都感受到他們和自己過去行為相似,認為同樣源於年幼時期得不到適切輔導及治療。

20160522 - 果味電子煙荼毒兒童 6歲女變老煙槍 大部份含尼古丁及致癌物

標題:果味電子煙荼毒兒童 6歲女變老煙槍 大部份含尼古丁及致癌物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蘋果》發現有無良內地廠商將果香味加入電子煙,以「水果味兒童健康煙」、「女士煙」作招徠,有港商「同流合污」竟從淘寶網引入,並以每支20元平民價包裝成「玩具煙」,專攻中、小學生市場。其中記者在深水埗麗安邨見到一名年僅6歲的女孩,口叼果味電子煙在吞雲吐霧儼如「老煙槍」,身旁的家長卻視若無睹。教育界對此情況表示擔心。

專家警告,目前巿面出售的大部份電子煙不單有尼古丁,更含致癌物質,可干擾甲狀腺、影響生殖能力,甚至引致肺癌;有藥劑師批評電子煙有如糖衣毒藥,禍害比真煙更甚;可是香港竟全無監管,讓這種害人毒物名正言順出售給小朋友。根據食物及衞生局一項調查,受訪的16,000名高小學生(小四至小六)及41,000名中學生(中一至中六),有2.6%及9%的學生曾吸食電子煙,有團體擔心學童吸食電子煙後,日後容易變成真正煙民。

據稱果味電子煙現時在學生圈子已被視為潮物,記者在西九龍中心商場發現多間格仔舖均有出售果味電子煙,一般為20元一支,買3支則為55元。職員更推介「可食到500啖」,並有40多種口味,包括提子、朱古力、草莓、泡泡糖等。記者拿上手,未拆開包裝已聞到濃香果味,猶如果汁糖,而可樂及荔枝味更賣斷巿。

其間兩名中學女生即買即食。記者問:「學校准食咩?」女生細聲說:「(帶返學)老師一定唔畀。」故在校內不能張揚,她稱自己是「玩煙」,不是食煙。記者嘗試吸了一口提子味電子煙,果然可輕易噴出煙霧,但提子煙沒想像的香濃,只有淡淡的味道,不過之後感到喉嚨乾涸和喉嚨痕癢,要飲幾口暖水才感到紓緩。

香港電子煙協會委員陳文輝承認,目前大受學生歡迎的20元果味電子煙,多是從淘寶購入,成本價低於10元。他說:「協會其實贊成政府規管電子煙,第一要入口監管,第二要限制18歲以下人士唔可以買。」他已多次向政府提出相關建議,但直至其他國家陸續立例,港府卻仍無寸進。

港未立法規管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稱,現時全港約有100多種電子煙,「(電子煙)做到水果味、糖果味,令青少年以為好似食糖或者只係吸煙霧。」他指部份電子煙雖標榜不含尼古丁,但並非如實,早有研究推翻,更批評電子煙有如糖衣毒藥,會影響青少年腦部發展,應盡快立例規管。

世界衞生組織於2014年向各國政府呼籲禁止未成年人士購買電子煙,並警告電子煙對兒童傷害極大;英國同年就立法規管;美國則在本月初正式立法規管,惟香港政府仍停留研究階段。香港家長聯盟主席黃自勇表示:「擔心呢種風氣(吸食電子煙)會喺小朋友圈子傳開,先試電子煙,下次會唔會食軟性毒品呢?」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亦認同社會及家長切勿低估電子煙的危險性。

店主:有問題一早禁咗

攻陷中小學界的果味電子煙在淘寶網大賣,內地賣家不但以「水果味兒童健康煙」、「女士煙」作招徠,更標榜「工廠直銷」,每支售價最低僅3.1人民幣(約3.6港元),並推出買滿20支送包裝盒,方便放在櫃台出售,香港有商人大量入貨,再以每支20元當成「玩具煙」,放在商場格仔舖寄賣,扣除運費每支電子煙至少賺一倍。

包裝無註明成份

除了淘寶網外,其他內地網及Instagram等網購平台都有該款果味電子煙出售,售價低至2至4元人民幣不等。每支電子煙的包裝均無品牌名稱、製造商資料,甚至沒有註明成份,僅得味道標示,極之兒戲,即使向格仔店舖查詢,店主亦聲稱這批果味電子煙並無代理。
西九龍中心七樓遍佈格仔舖商店,顧客大都是中、小學生,其中一間格仔舖將數十支電子煙放在收銀處位置,店員落力推銷:「當然無害啦,我自己都食緊三支,好多學生都買嚟玩!」對於賣給學生是否有違道德,店員反駁稱:「如果(政府)係禁,我哋就會收起啦,驚有害就唔好買,我自己都食緊,要死我第一個死先啦!」另一格仔舖店主張先生指,供應商告知電子煙不含尼古丁及焦油,「如果有問題,政府一早禁咗」。又不諱言有學生購買,「咁食呢啲好過食真煙嘅」。另外,在學生集中的旺角信和中心、兆萬都有售賣果味電子煙。

女童當玩具 家長懶理

「情況真係好離譜,啲小朋友只係小學生,啲家長又唔理。」有街坊在深水埗麗安邨公園,見到一群小學生圍埋吸食電子煙,為數多達10人,全部年約十多歲,輪流吸食,「你一啖我一啖」,一呼一吸噴出煙霧,手勢熟練,樣子十分享受。

「好似食糖咁」
《蘋果》記者在該公園遇到數名小學女生正在吸食電子煙,其中一名女童更手持電子煙說:「呢啲對身體無害㗎,係假煙,玩具嚟㗎!」她還向記者展示電子煙管上貼着「假煙無害」的貼紙,又笑指電子煙是「玩具」,無尼古丁和焦油。另一名女童笑說:「好似食糖咁囉!」記者直問其父母是否知情,她說:「知㗎,不過冇理喎,佢哋知呢啲煙係假煙。」其後數名女童更向記者示範如何吸食,又教記者到西九龍中心購買。
家長林太知道有中小學生吸電子煙時說:「政府廣告都話真煙同電子煙嘅毒害一樣,點可以任得(電子煙)佢放喺咁易買到嘅地方。」

含化學物可致不育 胎兒畸形

不少煙民會藉電子煙用作戒煙,誤以為電子煙比香煙「健康」,但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委託浸會大學首次就電子煙進行檢測,卻發現電子煙害處多,除全部樣本均含尼古丁外,更首次發現電子煙中含有化學物質多溴聯苯醚,巿民直接吸入會相當危險,隨時引致不育及胎兒畸形。
負責測試的浸會大學生物系助理教授鍾姍姍指出,該項測試在全港抽查13款電子煙進行檢測,並利用模擬人肺吸食香煙的儀器,以12分鐘內每4至5秒吸一次來收集電子煙的各種物質,結果證實全部均有微量至高含量的尼古丁,與商品標示的「不含尼古丁」明顯不同。

甲醛比真煙高60倍
另在測試中首次發現電子煙樣本含有可致癌、影響生殖能力、可致胎兒畸形的多溴聯苯醚(PBDEs)及多環芳香烴(PAHs)。該兩種均為有害化學物,其中多溴聯苯醚來自電子煙的阻燃劑,「因為電子煙有燒着嘅風險,但阻燃劑釋出嘅多溴聯苯醚,會干擾甲狀腺分泌、影響男性生殖能力,孕婦吸食就會影響胎兒發育不全。」以香煙只有5至6ppb(十億分之一濃度)計算,電子煙竟有1,000至1,500ppb,比香煙高出250倍。
測試中亦驗出多環芳香烴。鍾姍姍說:「比較驚奇嘅係只有燃燒先會釋出嘅多環芳香烴,其中一款電子煙竟然比真煙高2至3倍,佢係一種致癌、好危險嘅空氣污染物。」而第一類致癌物甲醛,在13款電子煙樣本中被驗出含3,000至6,000ppm(百萬分之一濃度),比香煙高出33至60倍。

20160522 - 廣華溫箱B女離奇墮地 4護士1婦同房 院方查是否人為

標題:廣華溫箱B女離奇墮地 4護士1婦同房 院方查是否人為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廣華醫院一名初生嬰由3呎高溫箱離奇墮地,事發時24日大女嬰於新生嬰兒特別護理部留醫,一名護士將女嬰放在溫箱,約15分鐘後與另一護士交更時,突聽到聲響發現女嬰墮地,溫箱一個工作窗打開。同一病室內另有兩名護士照顧其他嬰兒,4人均指不知事發原因。病室內另一名正為自己嬰兒餵奶的女士,也指不見事發經過。墮地女嬰頭顱內出血,據悉家屬曾報警,院方正調查有否涉及人為因素。

廣華醫院表示,該女嬰上月26日因呼吸道疾病到廣華醫院急症室求診,先後在兒科新生嬰兒特別護理部及兒科深切治療部留醫,本月2日轉回新生嬰兒特別護理部治療。本月6日下午一名護士安排當時24日大的女嬰,在嬰兒溫箱接受觀察,約15分鐘後當該護士與另一護士在病室內交更時,突聽到異常聲響及嬰兒哭聲,兩人發現該女嬰躺卧地上,溫箱側面一個讓護士伸手入內照顧嬰兒的圓形工作窗打開。溫箱離地面約3呎高。

顱內出血仍留醫
院方表示,當時病室內有12張小床或溫箱,只有7名嬰兒留醫。事發時另有兩名護士在同一病室內,為其他嬰兒換尿片及洗澡等,4名護士指不知事發經過。同一時間,該女嬰對面有一名女士正為自己嬰兒餵奶。護士曾向該女士查問,她指正集中照顧自己嬰兒,未有目睹事發經過,只聽到有物件墮地聲響。病房內無閉路電視,不能翻查事發經過。
醫院立即為女嬰檢查,發現女嬰頭、頸及背部有紅印。女嬰當時清醒,維生指數正常,頭顱及內臟無異常。腦外科醫生本月11日早上為女嬰做磁力共振檢查,顯示其頭顱內出血,有3毫米大血塊,但暫毋須做手術。女嬰仍留醫,情況穩定。據悉女嬰沒抽筋或食慾不振等病徵,若未來一至兩周情況穩定,相信長遠有後遺症機會微。
據悉,事發後廣華醫院展開內部調查,護士指安放女嬰在溫箱後,有將溫箱兩側的門上鎖,及將門上的工作窗關上。但當護士發現女嬰墮地時,4個工作窗中其中一個打開。有醫院管理層表示,曾懷疑是否女嬰「腳撐撐踢開個窗」,之後掙扎從工作窗墮地,但認為此原因很難接受。
院方不排除任何可能性,包括人為原因及溫箱結構;在未能找到原因下,近日向醫管局總部呈報事件,事故發生兩周後才向外公佈。
事發當日院方即時通知女嬰家屬,據悉女嬰家屬曾報警。廣華醫院表示,會成立跨部門專家小組調查,預計8周內向醫院管理層提交報告。廣華醫院兒科部主管吳國強承認,院方在事件上有責任,正調查事故原因,暫不排除任何可能性。

不懂轉身難爬出
中文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稱,24日大的嬰兒不懂轉身,加上溫箱的工作窗細小,嬰兒沒可能從工作窗墮下。一般醫護人員會鎖上溫箱的門及關上工作窗,故對事件感奇怪。嬰兒墮地要檢查頭骨有否爆裂及瘀血;若血塊細小及沒壓着腦部,瘀血可隨着嬰兒發育而自然消退,輕微骨裂也可自然癒合。惟若血塊壓着腦部則要做手術開腦放血。
有資深護士表示,若放入嬰兒後溫箱兩側的門有上鎖,嬰兒沒可能從溫箱墮地;應調查是否有人沒將溫箱的門鎖上,或抱出嬰兒後意外將嬰兒跌落地上。

溫箱須上鎖 保嬰兒安全

伊利沙伯醫院多年前曾發生嬰兒墮地事故,當時涉事男嬰並無受傷。廣華醫院兒科主管吳國強稱,初生嬰兒使用的長方形溫箱,有上鎖設計,保障嬰兒安全,須調查事故原因。立法會衞生服務界議員李國麟形容事件奇怪,促請院方盡快調查及交代。
吳表示,溫箱兩側各有一道門,門上有兩個窗口,方便醫護人員伸手入箱內為嬰兒檢查;檢查完成後,醫護人員會關上窗戶,並蓋上膠布圍繞。該院多年前也曾發生嬰兒從溫箱墮地事故,但當時護士打開溫箱後轉身取東西,嬰兒從溫箱墮地,但因距離地面較近,故無嚴重影響。

伊院曾有男嬰墮地無受傷

李國麟指溫箱屬密封設計,每個窗口有上鎖,加上窗口較細,嬰兒爬出來的可能性不大;正常情況下,每當醫護人員為嬰兒餵奶或聽診後都會上鎖,故難以推斷事故原因。他說:「護士受訓嘅時候,都知道溫箱要上鎖,所以發生呢種事件好奇怪;即使冇上鎖、成個箱冇冚好,嬰兒都好難爬出嚟」。
伊利沙伯醫院曾於2007年12月發生初生嬰兒離奇墮地案。事發時,新生嬰兒加護病房1名約1周大的男嬰,被發現跌在地下,溫箱其中一個窗口打開,院方一度懷疑男嬰在箱內轉身時墮地;但有兒科專家認為事件極不尋常,因為1周大的嬰兒無轉身能力,促醫院深入調查。醫院事後為男嬰進行緊急檢查包括全身骨骼檢查、腦掃描及腹部超聲波等,無發現受傷或內出血,男嬰其後出院。

20160521 - 兒流感亡 家長不滿仁濟解畫

標題:兒流感亡 家長不滿仁濟解畫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六歲男童Billy上月因流感併發腦炎不治,仁濟醫院被批評沒有提供流感快速測試及延遲處方特敏福,男童父母及協助他們的區議員昨約見院方了解治療經過。他們在會面後指出,醫生在Billy入院當晚臨床判斷其情況並非危急,延至翌晨七時才決定處方特敏福,但病人實際到十時才服用。家屬不滿院方的答覆,質疑院方「八、九小時無做過任何嘢」。

院方稱非危急個案
男童父母昨與仁濟醫院行政總監黎景光會面,質疑院方太遲處方特敏福,錯失搶救時機。院方回應,當晚醫生判斷男童情況並不危急。處方特敏福的考慮因素包括患者是否危殆、兩歲以下幼童或長期病患者等高危人士。家人認為,男童入院時有流感症狀,曾到內地農場參觀,理應屬於高危人士,又指Billy凌晨情況不斷轉差,「反眼抽筋」,甚至有數據顯示腎功能受損。Billy媽媽憶述愛兒當晚一度醒來說:「媽媽,我郁唔到。」

母親反對剖屍檢驗
協助家屬的區議員鄺俊宇促請醫管局檢討救治緊急病人的機制,縮短用藥時間。鄺轉述男童媽媽表示,喪子事實已無法挽回,事件亦將交由死因庭處理,但她表明不想剖屍檢驗,希望醫管局檢討,不希望悲劇重演。醫管局昨表示,已因應男童家屬要求向死因裁判官轉交豁免剖驗屍體的申請。

標題:流感亡6歲童 特敏福配藥至用藥花3小時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流感併發腦炎身亡的6歲男童父母,昨與醫管局代表會面,下周一將出席死因庭會議。協助二人的民主黨區議員鄺俊宇引述仁濟醫院表示,即使病童有腦炎,但醫生判斷非緊急,無即時處方抗病毒藥特敏福,後來處方特敏福,但由配藥至用藥長近3小時。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建議,將處方藥物到用藥的程序電子化,及在病房設電子藥櫃供遙距開藥,料開藥可減至1小時。

醫局無列明腦炎用特敏福

醫管局的抗病毒藥指引不包括腦炎,根據何栢良資料,2014年至今有20名兒童流感上腦,當中3人死亡。有急症室醫生透露,醫管局近日派發抗病毒藥用藥資料,提及高危病人及嚴重併發症應用特敏福,但併發症無列明腦炎,該醫生稱即使無白紙黑字列明,醫生也知腦炎屬嚴重併發症,不會單靠指引行事。

染流感送命的6歲男童,其父母昨與仁濟醫院及瑪嘉烈醫院醫生會面,鄺俊宇會後表示,院方稱處方特敏福要謹慎,視乎病人入院時是否危殆、是否2歲或以下的高危者、是否老人長期病患;醫生不認為男童情况危急,故翌日才處方特敏福。

鄺俊宇又稱,仁濟醫院承認無24小時甲型流感快速測試,及確認在男童入院翌日7時才處方特敏福,惟經藥房配藥、核對再送上病房,10時始用藥。他認為須檢討如何縮短緊急病人用藥的時間。

何栢良倡開藥電子化

何栢良稱由醫生處方到用藥須「過三關」,先由病房派人送藥紙去藥房,再由藥房職員核對病人資料,才送藥上病房及由護士核對和開藥,一般須數小時。他認同並不理想,建議應電子化,免人手遞藥紙,及於病房增設「電子藥櫃」,藥劑師可於電腦系統確認資料遙距開藥,料開藥可減至1小時。

九龍西醫院聯網回覆,已檢討流感測試,下月6日起夜間緊急流感化驗將交瑪麗及威爾斯親王醫院處理,最快8至12小時內有結果。

20160520 - 嚴重流感 公院即日送驗

標題:嚴重流感 公院即日送驗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醫院管理局檢討公立醫院流感測試機制後,決定由六月起,若患者在非辦公時間入院,出現發燒、上呼吸道感染及併發症如嚴重肺炎、敗血症或心肌炎等,可判斷為嚴重個案,即時將樣本交去瑪麗醫院或威爾斯親王醫院進行流感測試化驗。與過往要等過夜至翌日才送樣本化驗的做法,可快十一小時有化驗結果。

8至12小時內有結果
醫管局總感染控制主任曾艾壯昨表示,公院在非辦公時間並無流感測試,要待翌日才會將所有積壓「過夜」的樣本一併化驗。由下月起,公院可廿四小時測試臨床上判斷為嚴重流感的病人樣本,最快八至十二小時內有結果。醫管局已為瑪麗及威院各增聘一名化驗室人手應付工作。但他預計因此而新增的化驗個案不多,每晚少於十宗。

應盡早配藥予孕婦幼童
醫管局臨床傳染病治療專責小組主席曾德賢強調,當醫生臨床判斷患者病情嚴重,例如出現併發症,或病人為流感高危人士如孕婦及兩歲以下幼童,可盡快處方特敏福或抗生素,毋須等待化驗報告。

上月疑因甲型流感併發腦炎死亡的六歲男童,其父母今日會見醫管局代表,要求院方交代診治過程。另外,衞生防護中心昨公布,由今年一月底截至本月十八日,共錄得四百零五宗成人嚴重流感個案,其中二百零八人死亡;同期錄得廿七宗兒童嚴重流感個案,當中三人死亡。

20160519 - 「童樂居」爆手足口病 21幼童中招

標題:「童樂居」爆手足口病 21幼童中招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本港隨初夏進入手足口病高峰期,香港保護兒童會旺角幼兒中心「童樂居」爆發腸病毒引致的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二十一名幼童受影響,其中一歲男童需入院治療。衞生防護中心公布,本港進入手足口病高峰期,過去三日錄得十三宗爆發個案共涉四十二人,六成三個案於幼稚園及幼兒中心爆發。

衞生防護中心昨表示,受影響幼童包括十一男十女,介乎九個月至兩歲。他們上周出現發燒及口腔潰瘍,其中一歲男童及一歲女童的糞便樣本經化驗後,證實對腸病毒呈陽性反應,但非腸病毒七十一型(EV71);所有幼童已求醫,情況穩定。

衞生防護中心人員已視察該幼兒中心,並對幼兒中心進行醫學監察。防護中心表示,今年截至本月十七日,已錄得一百八十七宗手足口病個案,共九百零一人受影響;院舍爆發手足口病亦增至上周三十宗,涉及一百廿四人;截至昨日的一周內有十三宗爆發個案,涉四十二人。至於腸病毒七十一型感染,今年錄得三宗個案,沒出現嚴重或死亡個案。

20160519 - 父母負面情緒 礙子女心理成長

標題:父母負面情緒 礙子女心理成長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澳洲一項研究顯示,憤怒、冷漠與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下一代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精神病的可能性較大,較其他兒童高兩成。專家認為,家長的情緒是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若童年時期曾經歷不愉快事件,例如受虐待,對兒童日後社交、情感等造成負面影響。

南澳大利亞大學收集逾一萬名三至十三歲兒童的數據,了解兒童罹患精神病的風險。結果發現,每十名初生嬰兒中,有一人的母親有酗酒習慣,日日飲酒;每八名母親有一名懷孕期間吸煙。一成父母在子女剛出生時已離異;在十至十一歲兒童群組中,父母離異比率增至一成八。

過度保護 或出現精神病

研究亦發現,約一成的四至十三歲兒童獲診斷有精神問題,包括抑鬱和過度活躍症。父母的溫情隨着孩子成長而冷卻,三分之一的十二至十三歲兒童的父母表現較冷漠,缺乏溫情。研究又指,一成八的兒童在八、九歲前出現五項與精神病有關的高危因素,意味着他們需要專業人士的幫助。

研究又發現,兩成三小學生家長屬於過度保護。專家認為,此類父母增加兒童患精神病的風險,因孩子習慣由父母解決問題,長大後缺乏處理問題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臨床所見,每七名四至十三歲兒童中,有一人患精神病,包括抑鬱症。

20160519 - 網傳家長遇拐子佬經過

標題:網傳家長遇拐子佬經過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鄰舍輔導會元朗幼兒園「爸爸」拐子佬事件,家長人心惶惶,提高警惕,避免小孩與陌生人接觸,校方昨再派通知提醒家長注意。而最近網上更有一段家長錄音,披露拐子佬埋手過程。

警聯絡目擊者跟進

《蘋果》昨再致電鄰舍輔導會元朗幼兒園查詢,職員聲稱事件已交由警方跟進,詳情不便透露。家長蕭先生表示,日前從妻子口中得知事件,「擔心,都唔知乜嘢人」,自己負責送兒子上學,妻子接放學,都格外小心留意,並提醒兒子「有陌生人拖就大聲叫」。另一家長劉太太稱,每天親自接送兩名子女,不太擔心,「作為媽媽,係唔會分神(令歹徒有機可乘)!」
此外,前日網上流出一段錄音中,有家長聲稱有一天早上送小朋友上學,見到一名操半鹹淡廣東話的男子,從後拖着小朋友,聲稱「爸爸送你返學啦!」帶小朋友返學的老婦大喝:「你係邊個呀」,對方只稱:「認錯人」,之後急步離去。亦有網民昨指前日在馬鞍山一間小學亦發生類似事件。
警方發言人稱,元朗警區已派人主動聯絡區內多間幼稚園負責人,他們均指未發現有疑似拐帶案,警方亦已主動接觸該名聲稱目擊拐帶案發生人士,冀能獲得更多相關資料以跟進。

標題:網傳拐童漢現元朗 幼園通告提醒家長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元朗區出現「拐子佬」疑雲。日前有家長在網上指出,一名男子趁區內幼稚園放學時在門外自稱「爸爸」企圖拖走學童,有家長上載錄音稱,曾目睹「爸爸拐子佬」企圖犯案過程,有幼稚園貼出通告提醒家長,區內家長人心惶惶。

流傳「家長錄音」 稱目睹有人企圖犯案

據悉,日前互聯網出現一段疑為家長錄音,稱某日早上目睹一名操內地口音男子行近一名幼童身邊,自稱「爸爸」及企圖拖走幼童「帶佢返學」,幼童身旁祖母喝問「你係邊個」,男子才改口稱「認錯人」急步離去。另有網民在facebook群組「盡在元朗」上載相片,指元朗牡丹街的鄰舍輔導會元朗幼兒園,校門外貼出通告,指近日收到家長報告,有操普通話男子在附近出現,並自稱「爸爸」及「多次嘗試拖走由家傭及婆婆照顧的兩名幼兒」,呼籲各家長要謹慎照顧幼兒安全。

鄰舍輔導會元朗幼兒園校長彭麗芬接受查詢時確認,告示是由校方發出,已就事件聯絡警方,不予評論。她指出,學校有恆常措施提高保安和學童的安全意識,家長到校時必須出示接送證明才可接走子女。

警暫未接相關報案

警方發言人表示,元朗警區暫未接獲任何相關報案,惟留意到網上有人提及相關事件,已主動聯絡區內多間幼稚園負責人,他們都表示其校沒發生類似個案。警方亦已接觸報稱目擊疑似拐帶事件市民,蒐集資料助查,暫未有人被捕。警方呼籲有資料提供人士致電3661 4710聯絡。

20160518 - Holle含菌嬰兒奶粉 港無進口

標題:Holle含菌嬰兒奶粉 港無進口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內地黑龍江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Holle有機嬰兒配方奶粉1段」驗出阪崎氏腸桿菌,本港食物安全中心已聯絡產品在本港的進口商,調查顯示受影響產品無進口本港。食安中心亦聯絡本港主要零售商及派員到市面巡查,暫未發現涉事產品在市面出售

涉事產品為500克裝

食安中心指根據黑龍江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告,上述產品原產地為奧地利,每盒五百克裝。本港只進口及出售四百克裝,而兩款不同包裝的產品亦在不同國家生產。中心過去三年共抽取了二百六十七個嬰兒奶粉樣本作阪崎氏腸桿菌測試,全部滿意。阪崎氏腸桿菌一般只感染免疫系統較弱者,可致入侵性感染,包括菌血症或腦膜炎,早產、體重不足二點五公斤等初生嬰的風險較高。中心提醒市民,應以不低於攝氏七十度的熱水沖調奶粉,能有效減弱阪崎氏腸桿菌。

20160518 - 普通話「爸爸」圖拐幼園學生

標題:普通話「爸爸」圖拐幼園學生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元朗區的幼稚園出現「爸爸」拐子佬,引起家長大恐慌!近日,一名操普通話,自稱「爸爸」的神秘男子,經常在幼稚園放學期間出現,專看準家傭或年長家長,試圖從她們手中拖走幼兒。有幼稚園貼出通告提醒家長小心,一旦遇到以上情況須報警處理。警方呼則籲市民若目擊拐子事件,可以聯絡元朗警署提供資料。

吼有家傭長者落手

位於元朗牡丹街的鄰舍輔導會元朗幼兒園,昨日在校門外貼出通告,指近日有家長報告,早上時在附近街頭出現操普通話的神秘男,該男子自稱「爸爸」,多次試行拖走分別由家傭及婆婆照顧的兩名幼兒。校方提醒各家長謹慎照顧幼兒安全,並指已把事件交警方處理。警方正展開調查,呼籲目擊市民提供資料。
家長陳小姐昨午到鄰舍輔導會元朗幼兒園接兒子放學,她表示,近日多次聽聞區內家長群組流傳同類自稱「爸爸」的神秘男,企圖拖走幼童的傳聞,萬萬想不到,自己兒子就讀的幼兒園附近亦有發生,她直指:「梗係驚啦,惟有拖實小朋友,事事小心。」
陳小姐希望其他家長亦小心提防陌生人。拐子事件在網上引起家長議論紛紛,有家長亦指近日聽過有關消息,也有家長留言形容事件「得人驚」。
鄰舍輔導會元朗幼兒園昨日傍晚回覆《蘋果》查詢時指,該校黃主任表示,已就事件聯絡警方,但暫時不便透露詳情。警方發言人則表示,已知悉有關事件及展開調查,暫未有發現,呼籲市民若目擊事件,或有任何資料,可致電36614710聯絡元朗警方。

標題:自稱爸爸 元朗拐子佬圖擄兩童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元朗區驚現自稱「爸爸」的疑似拐子佬!一名操普通話的男子,近日懷疑在元朗街頭自稱「爸爸」,多次試行向家傭及婆婆「埋手」,意圖拖走兩名幼兒。有區內幼稚園接獲家長通知後,隨即張貼告示簡單交代事件經過,並提醒家長謹慎照顧幼兒安全。警方表示,元朗警區人員已得悉事件,並主動展開調查。

幼園貼告示籲父母注意
社交網站facebook「盡在元朗」專頁昨日上載一張由元朗區鄰舍輔導會元朗幼兒園發出的告示,內容提到「早上接獲家長提示,有一名操普通話男士於元朗街上自稱為『爸爸』;多次試行拖走分別由家傭及婆婆照顧的兩名幼兒」,提醒家長要注意,並促請家長謹慎照顧幼兒安全。有關告示的照片昨晚被瘋傳,引起網民熱議。

應提醒家傭勿做低頭族
本報記者昨致電鄰舍輔導會元朗幼兒園查詢,職員確認校方有張貼有關通告,但未能透露詳情。而該校辦學團體鄰舍輔導會則回應稱,校方得悉警方正跟進事件。警方回應指,元朗警區昨暫未接獲相關報案,但元朗警區人員已得悉事件,並主動展開調查,暫未有發現。警方呼籲如有市民目擊事件,或有任何資料提供,請致電3661 4710聯絡元朗警區。

元朗區幼稚園校長會主席林琼美表示,暫未收到有關消息,會在區內了解有關情況。她提醒家長要特別囑咐負責接送小朋友的家傭,不要接觸陌生人,亦不應讓小朋友與陌生人交談;當家傭帶小朋友外出時,更應提醒他們時刻提高警覺,不應只顧低頭玩電話或傾電話。她建議家長平日透過講故事形式,教導子女不要跟隨陌生人,遇事要大聲呼叫求助,或找警察幫忙。

元朗區家長教師會聯會會長林佩珍直言,本港近年出現不同類型的懷疑拐帶案,建議家長時刻提高警覺,小心照顧子女。她又指,不少家傭接送少主上學及放學時,每遇同鄉便只顧傾談,故家長需特別提醒家傭,在接送少主時應加倍留神。同時,聯會亦會定期舉辦工作坊,讓區內會員學校及家長參加,提醒他們教導子女勿與陌生人搭訕。

20160517 - 17月女嬰甲流亡 伊院稱測試符指引

標題:17月女嬰甲流亡 伊院稱測試符指引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一名17個月大女嬰今年2月確診甲型流感併發腦炎死亡,其父母指伊利沙伯醫院在女兒送院後,22小時後始處方特敏福,及26小時才有流感快速測試結果,質疑院方延誤。伊利沙伯醫院發言人昨稱,對事情感到傷痛,為病人安排的流感測試符合醫管局指引,化驗在24小時內有結果。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質疑醫管局及食衛局只檢討晚上流感檢測是淡化問題,對此表示失望。他指快速測試每次成本只是300元,要求公院設24小時流感快速測試。

父母質疑入院26小時方有結果

伊院指2月10日下午約2時半女嬰到醫院求診,送往兒科病房後曾抽搐,下午5時半為她抽樣作流感快速測試,其後進行電腦掃描檢查,顯示有腦炎迹象,遂為她注射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晚上9時轉送深切治療部。翌日中午12時,女嬰獲處方特敏福,約下午4時,其甲型流感快速測試結果呈陽性反應。女嬰延至同月23日晚不治。

袁國勇:二線醫院樣本應即交大醫院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稱,若二線醫院實施24小時化驗需聘請大量人手,經驗不足亦影響化驗準確性,認為二線醫院晚上完成流感測試樣本後,應立即轉送大醫院處理。他另指出,流感病人服食特敏福後,病毒數量至少2日才明顯減少,若腦部已受損,服藥未必有效,幼童應每年接種流感疫苗。

20160517 - 初指感冒 5日後才處方特敏福  伊院疑化驗出錯 延誤救流感童

標題:初指感冒 5日後才處方特敏福 伊院疑化驗出錯 延誤救流感童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伊利沙伯醫院疑流感快速測試報告出錯,一度指一名兩歲男童並非染甲型流感,男童因而延遲醫治,險有喪命之虞。男童早前發高燒送院,測試後醫生指男童僅普通感冒,處方退燒藥,但男童高燒不退,5日後母親要求再測試,醫生才告知早前測試已證實患甲型流感,並處方特敏福。男童母親批評伊院失誤,「好彩個仔未嚴重到出現併發症,否則下一個受害者就係佢!」

兩歲男童姓趙,暱稱「博仔」,一直健康活潑。據趙母稱,2月26日晚上10時許,博仔突高燒至40℃,更抽筋10多秒,臉部發紫,於是召救護車將兒子送往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並獲安排入住兒科病房。
趙母指「醫護人員幫佢抽取鼻分泌測試,第二日(27日)下晝(醫生)好肯定話,結果顯示唔係甲型流感,亦唔係其他流感,只係普通感冒,仲同我哋講小朋友發燒唔使緊張,發燒7日都好正常,不斷安慰我叫我放心,話小朋友會自己好番!」
趙母稱醫生只處方退燒藥,但博仔病情一直未有好轉,「徘徊39、40℃,我哋不停為佢沖涼降溫都冇用,兒子不斷乾燒,燒到冇乜反應、脫水、冇小便、氣喘」。3月1日晚,她見兒子情況轉差,「嘔到成張病床同地下都係,覺得唔對路,當晚call咗醫生3次,但都冇醫生睇吓佢」。

院方曾稱首次報告有問題

翌日(3月2日)早上,她見兒子病情惡化,同房亦有兩、三名病童患甲型流感,請求院方再做測試。其間竟指第一次測試報告出了問題,證實博仔患甲型流感及支氣管炎,隨即給他服用特敏福,「我哋感到好突然,醫生一直話只係普通感冒,到底問題出錯喺邊度?」
趙母大為不滿,即日安排兒子轉往私家醫院,仁安醫院處方特敏福,男童留院兩日即康復。趙母批評公院醫療失誤,快速測試不準確,而且報告需時5個工作天太長,導致延遲醫治,增加病童痛苦,「近日我睇到6歲男童不幸死亡,有小朋友感染腦炎併發症,我覺得自己好好彩,如果我個仔當日未發展到咁嚴重,可能下一個受害者係佢」。她於3月中向伊院投訴,但等了兩個月仍沒回覆,直至本月4日,伊利沙伯醫院行政總監才去信趙母,指個案仍在調查中。
伊利沙伯醫院發言人回應稱,2月27日的收到有關男童的甲型流感快速測試結果呈陰性反應,但3月1日晚接獲衞生署化驗的測試結果證實呈陽性反應,並稱翌日早上隨即向家屬解釋結果。發言人又稱一般情況下,流感測試結果會因抽取分泌樣本位置或含病毒量而影響。

倘未能判斷須再抽樣本

對於伊院流感快速測試報告出錯,疑「錯判」男童病情一事,兒科醫生謝鴻興表示,流感快速測試準確度高,有病徵就應該測到,報告結果亦清楚顯示,不知伊院為何出錯。
謝鴻興指,年紀少於1歲、大於80歲或長期病患者,一旦感染甲型流感而不及時獲處方特敏福,容易令病毒蔓延,導致心、肺,甚至腦部出現併發症。

初步報告24小時有結果

中文大學兒科學系韓錦倫教授亦指,初步報告一般可在24小時內有結果,正式報告則要待一至兩天後。醫生一般可在電腦閱覽,他指報告清晰顯示結果:「有就有,冇就冇。」若報告未能判斷,取得的樣本不足以化驗,會特別在報告註明樣本數量不足,要求重新抽取。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則指,流感病人服食特敏福48小時後病毒數量才明顯減少,若腦部已受損,服藥未必有幫助。他稱每1,000人感染流感便有一人死亡,強調預防流感最重要是每年接種疫苗,對兒童保護力高達95%。

20160516 - 父母再婚 兒童身心健康差

標題:父母再婚 兒童身心健康差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調查發現,父母再婚的兒童身心健康較差,出現較多「外化」問題,例如經常坐立不安或躁動;以及較多「黐着」成人、容易失去信心等「內化」問題。他們出現抑鬱症狀亦較一般家庭的孩子為多。負責調查的機構認為,再婚家庭的兒童較少與父母溝通,建議家長注重營造健康的家庭氛圍,多關注子女情緒變化及與再婚配偶協調管教方式,製造「一家人」的感覺。

調查指與家長溝通少
數字顯示,香港一三年的再婚率為百分之三十五。聖雅各福群會與香港城市大學訪問三百四十個一般家庭及四十七個再婚家庭,結果反映再婚家庭的兒童不論與同住親生父母或繼父母的溝通時間均較少。四至五成受訪再婚家庭的兒童每天僅花數分鐘與父母交談,傾談多於一小時的只有百分之九。而受訪的一般家庭中,表示每天與父母有多於一小時溝通的孩子佔兩成七。

20150516 - 公院再被指測試延誤  入院22小時才獲特敏福  B女流感不治

標題:公院再被指測試延誤 入院22小時才獲特敏福 B女流感不治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6歲男童Billy上月初因甲型流感併發腦炎不治,揭發仁濟醫院涉嫌延誤進行流感測試,但原來這並非單一事件。一歲半B女Charlotte,今年2月10日年初三亦因甲型流感發高燒被送入伊利沙伯醫院救治,院方在B女送院後近22小時才獲處方特敏福,再過4小時才完成流感快速測試。痛失愛女的父母質疑兩宗悲劇同樣是醫護人員疏忽所致,促醫管局正視問題:「我哋唔想再有其他小朋友受害!」

僅17個月大的Charlotte平日活潑好動,是陶氏夫婦疼愛的獨女,今年2月她離世後父母原無意追究,直至日前從新聞看到6歲男童Billy的遭遇,才驚覺兩件事如出一轍,昨忍着傷痛向《蘋果》記者公開事件。

併發腦炎昏迷

2月9日年初二,原身體健康的17個月大Charlotte咳嗽、流鼻水及發燒逾38℃,陶先生稱當晚深夜(10日凌晨)已去了浸會醫院,當時醫生指她只是喉嚨發炎故給了普通藥物及退燒藥。陶氏夫婦感擔心曾希望入院,但對方指兒科病床爆滿,兩夫婦即時致電其他私院查詢,但同樣無兒科病床,惟有回家。
至10日早上,Charlotte仍活潑玩耍,豈料到中午時情況急轉壞,陶先生稱「佢突然發高燒到40℃……臉色發紫」,兩夫婦忙召喚救護車中送院。伊利沙伯醫院回覆時證實,B女當天下午2時13分抵院,急症室醫生隨即診視女嬰,處方止抽筋藥及退燒藥,並於下午4時送兒科病房治理,並指到病房後B女抽筋安排急救,其後發現她有腦炎,於晚上9時轉往兒童深切治療部搶救。
陶父稱在急症室等候約兩小時期間女兒情況不斷惡化,眼神散渙兼抽筋,翌日凌晨愛女更一度呼吸停頓。雖然伊院強調在10日下午5時半已為女童取鼻咽樣本作PCR流感快速測試,但陶先生不滿院方要延至翌日(11日)下午約4時,即是愛女送抵伊院後近26小時才有化驗結果,實在是太遲,即使同日正午有醫生懷疑Charlotte染流感並即時處方特敏福,但距入院亦已相隔近22小時,電腦掃描顯示Charlotte腦部已受嚴重破壞,一直昏迷,在留院第14天、即2月23日腦幹死亡,死因是甲型流感併發腦炎。

父疑資源不足

訪問時不時啜泣的陶太稱:「我想問小朋友發高燒我哋可以點做?私家醫院唔收,公立醫院又遲化驗!」「小朋友分分鐘因為延誤咗少少嘅診治時間冇咗條命!」陶先生稱明白不少醫護已盡力,但他質疑公院資源不足致無法優先處理發高燒的小童,「若果可以即刻做快速測試,快啲知結果同用特敏福,B女可能有得救」。
Charlotte及Billy個案恐非個別事件,今年首4月已有22宗兒童流感嚴重個案導致3人死亡。伊院回應時強調該院的流感測試均能在送交樣本的24小時內得出結果,符合醫管局指引,並稱對B女離世感傷痛,致以深切慰問。

醫管局檢討快測機制

6歲男童上月10日晚因甲型流感發高燒、抽筋送入仁濟醫院,最終不治,父母哭訴兒子送院10小時後,醫護人員仍未替其子進行流感快速測試及處方特敏福,質疑其子因延誤救援致死。醫管局行政總裁梁栢賢昨回應時承諾會檢討快速測試機制。
梁栢賢昨承認公立醫院的流感快速測試,有時並非即時進行,例如若個案非緊急,晚間從病人抽鼻液樣本後,可能需延至翌日才能在醫院實驗室一併作測試。醫管局會研究如何改善,未來或會安排一、兩間醫院負責晚間測試。梁栢賢慰問男童父母,又指若有臨床需要,院方可處方特敏福,但強調此藥不能胡亂處方,否則或引起抗藥性。

6歲童母親:個仔都冇咗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亦指醫管局會內部檢討,找出在機制及指引中需改善的地方,但6歲童死亡個案因已交死因裁判法庭研究故不宜評論。事件中飽受喪子之痛的賀太不滿醫管局檢討來得太遲,她哭訴:「𠵱家先嚟檢討,我哋個仔都冇咗……出事之前點解唔見你叫醫生檢討?」她指不明白為何仁濟這樣大的醫院,連流感快速測試儀器都沒有,她會繼續為亡兒討公道。

宜每年打疫苗防流感

今年截至4月底,本港至少已有22宗兒童流感嚴重個案,當中3人死亡,其中兩名死者Billy(6歲)及Charlotte(1歲半)都是死於甲型流感併發腦炎,令家長憂慮。

可到私院診所檢驗

中文大學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醫生稱,幼兒患嚴重腦炎死亡率可達兩成,要避免幼童因流感患嚴重併發症如腦炎,他建議6個月至6歲大的幼兒,應每年注射一次流感預防疫苗以策安全;若家長發現幼兒出現發高燒(39℃以上)、神志不清、抽筋等三大腦炎高危症狀時,應盡快求醫。
醫學會前會長蔡堅指,甲型流感殺傷力較乙型及丙型大,他促請父母為幼童打流感疫苗。但假若年幼孩子真的疑因流感發高燒,卻遇上私家醫院沒有病床,去公立醫院又擔心快速測試會延誤,蔡堅建議家長可先去私家醫院或診所,為病童進行流感快速測試,一個多小時內有結果。若證實感染流感,家長拿着測試結果帶病童到公院,也可加快醫生斷症及盡快處方藥物如特敏福。蔡堅及立法會議員郭家麒均認為,每間設急症室的公立醫院,都應配備流感快速測試儀器,以免延誤診治。

20160515 - 非常女幼師 涉向K1學生鎖手銬

標題:非常女幼師 涉向K1學生鎖手銬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香港路德會觀塘幼稚園一名女教師,疑因一名K1學生影響課堂秩序,聲稱扮警察執法,向幼童扣上手銬,被家長揭發,繼而集體向校方投訴。據了解,有關教師事後已被停職,校方亦有派通告交代事件及對此致歉,承諾會檢討事件。記者曾多次致電涉事幼稚園及其所屬辦學團體路德會查詢,但一直無人接聽。

香港幼稚園協會永遠會長胡肖霞對事件感到震驚,根據幼師守規,不得對學生做出不合理和傷害性的行為,如坐空氣椅、揸耳仔等,她批評事件中的幼師不疼愛小孩、無耐性,不適合再做幼師,同時學校亦應加強監察幼師的表現和行為。

教育局發言人回應已知悉事件,會了解詳情,根據《學校行政手冊》的指引,在任何情況下,教師在維持紀律的同時,應顧及學生的自尊及健康情況。《香港教育專業守則》亦指出教師應避免使學生難堪或受到羞辱。該局會繼續與學校跟進有關事件及提供適切的支援。

20160515 - 團體促推休學年紓學生壓力

標題:團體促推休學年紓學生壓力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去年9月至今共31位學生自殺,政府早前成立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探究原因,至今未有結果。一群教師、社工、心理學家、家長批評該會缺乏教師、家長聲音,遂自行訪問調查,草擬民間報告,發現不少名校推崇競爭,「學生休息一陣都有罪惡感」,嚴重壓力斷送年輕生命。

指名校競爭大

社工復興運動、TSA關注組、教協等團體成立防止學生自殺民間聯席,今年4月草擬學生自殺情況民間報告,聯席指,報告補足了學生、家長意見,並持開放態度,謙卑聆聽青少年聲音。聯席社工Joy就學童自殺問題訪問4位師生,受訪教師分別任教Band1、Band2中學,有學校曾發生自殺,他們透露校本政策令校長對學生公開試成績緊張,某將軍澳中學的中五學生須補課至晚上8時,老師更要工作至晚上11時,壓力無所釋放。
Joy續指,有曾就讀Band1中學的學生回憶,母校無論是運動會、學會,甚至是學生組織間都有競爭,學生壓力極大,「休息一陣都有罪惡感」,顯示學校、學業壓力導致青少年自殺。
聯席建議教育局立即取消TSA等無太大意義的考試,並推動學校休整日、休學年,令學生重拾人生意義。聯席將於5月24日和教育局、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見面,共商建議。

20160515 - 6歲童流感亡 父母本周晤醫管局

標題:6歲童流感亡 父母本周晤醫管局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6歲男童Billy感染甲型流感併發腦炎死亡,疑與仁濟醫院無及早進行流感快速測試及處方特敏福有關,家屬本周將與醫管局見面,冀院方還兒子一個公道和道歉。衞生署昨公佈再有一名7歲男童染甲型流感致腦炎的個案,事主目前情況穩定。

再有7歲童染流感致腦炎

Billy母親賀太透露,本周將與瑪嘉烈和仁濟兩間醫院代表會面,希望院方交代事件和道歉,她指至今仍未能接受兒子離世,「昨想了一晚,滿腦也是兒子。」她從《蘋果》網上新聞看到讀者留言稱目擊兒子搶救的經過時更感痛心,質疑:「如果醫生早些落藥,(事情)就不會這樣,為何醫生那麼欠經驗?」

事件引起各界迴響,關注現時公院人手不足、醫療制度瀕崩潰。在新界西開診所的普通科醫生王先生指,前年流感肆虐期間,其7歲兒子出現流鼻水等症狀,擔心是甲型流感,遂自行處方特敏福,及後兒子病情惡化,他翌晚向仁濟急症室求診,但醫院稱晚上無流感快速測試服務,只安排入院觀察和開止痛藥,王醫生批評:「估唔到到今日依然冇改善,晚間冇快速流感測試服務,今次白白害死一名男童。」幸兒子最終甲型流感測試呈陰性反應,他促政府在每間醫院設流感快速測試儀器,避免不幸事件再發生。

另衞生防護中心昨公佈,正調查一宗7歲男童感染甲型流感致腦炎的個案,該男童健康一向良好,前日(13日)起出現發燒和說話含糊不清等病徵,昨入住屯門醫院,其後不省人事和抽搐。其鼻咽採樣樣本經化驗後證實對甲型流感呈陽性反應,目前情況穩定,男童於潛伏期內並無外遊。其中一名家居接觸者最近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病徵,情況穩定。

20160514 - 6歲童流感亡 醫護無做測試 拒處方特敏福 母控訴仁濟疏忽

標題:6歲童流感亡 醫護無做測試 拒處方特敏福 母控訴仁濟疏忽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6歲男童染甲型流感死亡事件揭露更多細節。上月10日晚,男童42℃高燒、不停抽筋被送入仁濟醫院急症室時,父親跪求醫生救孩子,但醫護拒絕處方特敏福,更一直沒有做流感快速測試。直至10小時後,醫生始緊急處方特敏福、取樣本做流感測試,並轉院瑪嘉烈,但男童已不再蘇醒。昨天,父母一字一淚的控訴仁濟醫院。院方回應指並無流感快速測試儀器,有立法會議員斥匪夷所思,擔憂死者或其他病者會否有可能因此而延誤斷症,促醫管局交代。

目前,本港連仁濟在內有17間醫院設急症室,醫管局昨拒回應有哪些急症醫院未設流感快速測試儀器,只是強調7個聯網都有流感快速測試服務。醫生兼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認為,每間急症醫院必須設置新式流感快速測試儀器,因院方若無該類測試,或會延誤疑似流感嚴重急症的診斷,影響救人。事件中的6歲姓賀男童Billy因流感發高燒至42℃及抽筋,在上月10日晚9時46分被送進仁濟醫院急症室,隨即被送上病房但其後昏迷。男童父母哭訴當晚曾多番懇求醫生提早處方特效藥如特敏福(治流感藥物),但醫護人員無理會,最終由深夜至翌日凌晨,醫生只處方了抗生素。

仁濟無儀器作流感測試

10小時後,至翌日清晨7時45分,通宵守候的賀太見兒子昏迷不醒,向醫生求助,醫生終向Billy處方特敏福,並取樣本做流感測試,但Billy仍無反應。賀母心痛不已:「半個鐘半個鐘過去,至朝早10點,阿仔仲未醒。」其後有醫生為Billy檢查瞳孔耳仔等,「檢查後他只對我說,阿仔需轉送瑪嘉烈醫院,呢度(仁濟)醫療設備較瑪嘉烈醫院差」。當兒子送到瑪嘉烈後,主診醫生卻說:「你個仔已腦幹死亡。」Billy延至22日病逝。
Billy父母昨召開記者會質疑醫護疏忽太遲用藥,希望為兒子討回公道。協助他們的區議員鄺俊宇稱其律師團隊亦正研究個案,家屬考慮向醫務委員會投訴。
醫管局九龍西醫院聯網昨日書面回應中,除透露賀童的個案將轉交死因裁判官跟進外,亦披露了兩項事實,一是病童由晚上入院起計整整10小時內,醫護未有為病人作流感快速測試,亦沒有處方特敏福;二是在11日早上7時45分,醫生雖然終決定向命危的男童處方特敏福,並隨即替病人抽鼻咽分泌樣本做甲型流感快速測試,但因於仁濟並無儀器,樣本要花時間送往瑪嘉烈醫院等候化驗,最後院方在抽取鼻液樣本之後9小時(即下午4時56分),才透過瑪嘉烈的測試確診Billy患甲型流感。

醫生估計院方或斷錯症

郭家麒及兒科醫生馮宜亮批評花9小時才能為命危男童完成流感測試是不可接受,因為現時醫療界使用的新儀器,半小時內便可完成測試,兩人均認為每間急症醫院應設流感快速測試儀器。
馮醫生又估計,賀童入院10小時,院方也未為他取鼻液樣本,可能是仁濟醫生沒想過男童患上流感,因而遲遲未處方特敏福。兒科醫生楊超發指,男童病發時不屬流感高峯期,仁濟醫生或考慮到其他因素,如懷疑細菌感染,故處方抗生素,又指特敏福在發病開始48小時內使用都有效。

醫護不斷重複:瞓醒就冇事

「醫生,我跪地求你,人命嚟㗎,求你救吓我個仔!」6歲男童Billy上月10日晚因發高燒及抽筋送仁濟醫院搶救,逾10小時後,父母陪伴在高燒不退而昏迷的兒子身旁,目睹他與死神搏鬥。昨天,兩夫婦面對傳媒,一字一淚,希望為死去的兒子討回一個公道。一個晚上,他們幾度哀求醫護人員盡快施救,只換來不斷重複的句子:「冇事、冇事……瞓醒就冇事」、「我會還番個乖乖仔畀你」。結果兒子一睡不起,伴隨他們的是錐心之痛。
戴着帽子、口罩的賀先生及賀太,講述當晚經過時,幾度泣不成聲,他們銘記Billy送至仁濟醫院後10多小時的每個過程、細節及說話等。賀生形容,Billy一向健康,上月10日晚8時許,在家中食飯時突感不適,探熱時發現他發高燒達40℃,立即召救護車送院。「我陪佢送院,見佢手腳一直係咁震,情況好危急,到咗急症室,我就跪喺地同醫生講,人命嚟㗎,求吓你,救吓我個仔!」

睹兒子病情惡化

院方給退燒藥,但Billy食完又嘔,「佢嘔到衫褲都濕晒,好淒涼……」照完X光後,Billy仍半昏迷,爸爸抱他上病床,由急症室醫生打止抽筋針搶救,至10時許送上兒科病房。賀太急趕至醫院,見兒子毫無反應,醫生指Billy曾接受止抽筋藥物,待3至4小時後藥力過去會好轉,父母多番追問及要求處方特敏福,當值醫生語氣肯定及大聲回應:「我會還番個乖乖仔畀你」。講述至此,夫婦相擁而哭,「我哋永永遠遠都記得呢句話,我哋係信錯醫生」。
賀太繼稱,凌晨時分Billy醒來,但眼睛不能轉動,「佢好想玩iPhone,但手腳冇力唔郁得,只有嘴郁吓郁吓」。賀太急問護士兒子情況是否異常,惟對方只叫她讓兒子休息。過了10分鐘,兒子說話語無倫次,但護士仍強調「畀佢瞓」。凌晨約4時,院方為兒子注射抗生素。兩夫婦百般無奈,近4小時後,第二位醫生始處方特敏福,但兒子已不再醒來。

交瑪嘉烈驗流感 9小時才有結果

6歲男童Billy留醫仁濟醫院10小時後才接受流感快速測試,而且樣本要交由瑪嘉烈醫院化驗,報告要9小時後才取得。香港醫學會會董蔡堅批評事件中醫管局有不足,因為流感近年已如風土病,為爭取時間用藥醫治病者,醫管局應在每家公立醫院的急症室添置快速流感測試設施,盡早得知流感種類,讓醫護人員可即時判斷是否處方特敏福等特效藥。醫學會前會長謝鴻興補充,醫護人員應以人為本,即使未知道流感種類亦可按病徵及經驗用藥治病。

最新儀器僅需10分鐘

兒科醫學會前會長趙長成醫生指,現時市面有採用鼻液樣本的的流感快速測試(PCR Test),若在私人化驗所進行,最快15分鐘得到初步化驗結果,但只可驗出流感種類,早前有私家醫生由美國引入最新儀器,可於10分鐘取得化驗結果。
針對大型流感爆發,醫管局於2004年成立流感快速測試化驗室網絡,專責培訓前線人員檢測流感。醫管局轄下七大聯網每個聯網內都有醫院提供流感快速測試,包括瑪嘉烈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除可即時驗出病人的流感病毒屬甲型或乙型,更可測試出屬於哪一種「H亞型」,所以需至少3小時。

20160513 - 【專頁】香港埃森兩地青年 將辦聚會介紹交流計劃

標題:【專頁】香港埃森兩地青年 將辦聚會介紹交流計劃
報章:公教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香港與德國埃森這兩個姊妹教區近年時有安排青年互訪和交流,兩地青年將於五月及六月在港舉辦聚會,分享彼此在異地的經驗與得著。

香港教區於二○ 一四年派遣周煦卓和巢君懿到德國埃森生活一年,兩人去年返港後,來自德國埃森教區的德籍青年馬特(Malte Schade)和安娜(Anna-Luisa Bormann)則於去年十月來港體驗一年,並於天主教學校服務。四人將分別於五月和六月在三場聚會中,與參加者暢談互訪經驗。德籍青年將分享德國資訊,如當地的生活方式、文化、習慣,以及介紹德國教區活動、當地青年信仰生活等,亦會解答與會者有關德國的問題;至於兩位香港青年則分享其於德國生活的經驗及介紹埃森教區。

首批參與上述體驗計劃的青年周煦卓及巢君懿四月二十五日對本報說,交流計劃讓她們認識當地社會和文化,其間她們參與德國明愛與埃森教區合作的社區服務計劃,為在社區內隱蔽或有需要的人士服務。

從事藝術教育工作的周煦卓畢業於中文大學藝術系,她表示在德期間被安排到兩間兒童及青少年中心服務,接觸到來自土耳其裔、阿拉伯裔的移民後代,親見好些青少年礙於家庭問題成為童黨,「我不是社工,有時見到需要關顧的兒童,會因無法幫助他們改變現狀而感到無奈」。

她嘗試讓孩子透過藝術表達其所思所感,又以紙皮製作大型相架框展示活動照片,「藉美化環境讓他們有歸屬感」。

周煦卓六年前到德國參與工作假期前已學習德語,是次再到當地,簡單德語有助她與兒童溝通,周建議有意到德國交流的青年先從語言方面著手,而主動參與活動亦有助參加者投入當地的文化和信仰生活。

巢君懿從事幼兒教育工作,她表示一年的德國生活令她感受到自己的局限,亦教曉她如何從困難中學習愛與接納每個人, 「我不懂德文,難與兒童溝通,當時感到自己有如『斷臂』般無助」。最初她只能與願意說英語的小朋友交談,或透過身體語言溝通,「我以微笑表達關懷,希望孩子能感受得到」。

她其後與新移民青少年一起學習德文, 並積極參與當地的教會活動,「能有機會於德國生活,學習與當地人同行讓我更了解他們的生活」。巢現時在香港保護兒童會工作,照顧三歲以下、遭父母遺棄或來自有問題家庭的嬰幼兒,她說,德國的體驗令她有勇氣作新嘗試,期望透過工作能關顧更多有需要的人。

香港教區現正招募二○一六至一七年往埃森教區的交流生,對象為十八至三十歲的公教青年。

20160511 - 香港需要另一個「生促局」

標題:香港需要另一個「生促局」
報章:信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世界銀行不久前公布了一項數據,2014年南韓超越香港,成為全球總和生育率最低的經濟體,香港則位列倒數第三。不過,這絕對不是一項可喜的消息,因為香港總和生育率自1984年以來,一直處於世界最低十位內,1997年後更長期佔據倒數三甲位置。這麼多年來香港的「生產力」並沒有多大改善——自1995年開始,總和生育率一直處於1.3以下,距離2.1的人口更替水平仍有漫漫長路。

若計算世界銀行2012及2013的總和生育率與同年OECD國家3歲以下幼兒使用正規託育服務比率的相關系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兩年均達0.47,表示兩者有很大的關連。

OECD報告亦發現,提供充足、優質及費用相宜的正規託兒服務,是較為直接有效提高生育率的措施【註1】。正因如此,不少已發達國家均大力發展幼兒照顧服務,一方面為家庭提供託育支援,另一方面亦透過專業的服務促進幼兒成長。

香港的情況又如何?

託嬰難 窒礙生育

今年勞動節前夕,「香港幼兒發展指標」就各地3歲以下的入託率作出比較。由於各地的正規託育服務時數不一,故以每周30小時定為標準全日服務時數,再按各地平均服務時數,折算出「等同全日服務入託率」(Full-time equivalent)【註2】,方便比較。結果顯示,香港幼兒的「等同全日入託率」只有13%,排在32個地區中的29位,遠低於OECD國家的35.2%平均入託率,當然更無法與丹麥(81.7%)、冰島(71.1%)及挪威(59.5%)攀比【註3】。

這還不足以顯示問題的嚴重性,因為上述數據只是3歲以下入託率的平均數,但服務嚴重向2至3歲傾斜。香港2歲以下的正規幼兒照顧名額只有1047個,適齡人口卻超過十萬,比例是1:97。若以「等同全日服務入託率」計算,也只有2%左右【註4及5】。名額不足,令入嬰園比入大學更難。託嬰難,無疑窒礙年輕夫婦的生育意欲。

入不敷支奢談生育

生兒育女的開支亦令不少年輕夫婦頭痛。根據統計處的最新數據,25至34歲的男性及女性每月收入中位數分別為16000及15000元;但由夫婦組成的二人住戶平均開支已達25950元【註6及7】,收入與支出相差只有5050元。這個數目是否足以應付生兒育女的開支?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單以幼兒照顧的支出計算,目前嬰兒園的收費中位數已達5200元;即使聘請外籍傭工照顧,每月薪金最少4210元,連同其他相關開支肯定超越前者,但照顧質素一定遠不及前者專業。一人辭職照顧兒女呢?收入即時減半,並貼近貧窮線(14250元);由祖父母照顧吧?若祖父母本身有工作,根本無餘力幫忙,若無工作,意味由子女供養,哪又是另一筆支出。算來算去,對一般收入的年輕夫婦來說,生兒育女是一盤入不敷支的賬,是奢談多於實際。

不少國家為育有幼兒的家庭提供現金津貼,例如新加坡,但香港除了免稅額外,沒有太多實質資助。如此,又如何鼓勵年輕夫婦生兒育女,無怪乎香港「生產力」一直處於極低水平。

創科比生育更重要?

政府當然已對香港低下的「生產力」有所驚覺,否則也不會成立「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並由政務司司長領軍。不過,委員會開會過後,促進「生產力」這回事回到各局及部門內,最終又被邊緣化成為了小事,未見大力推動。

以幼兒照顧服務為例,2015年公布要增加資助嬰兒園,原來的計劃已經要至2017/18年度才在沙田新增一間,提供100個名額,但勞福局的最新網誌已更改為2018/19年度。如何有序地盡快填補供求失衡的情況?仍未見有較為確切的答案。若各部門仍不以大刀闊斧的方式應對香港生育率超低的問題,則難望香港的人口結構有明顯改善。

政府要推動創新科技,歷盡艱辛也要成立創科局。促進生育,改善人口結構,其重要性及緊急性應不下於前者,政府是否能以同樣的魄力應對?現在香港已經有一個生產力促進局,推動企業的生產力,恐怕政府應該設立另一個「生產力」促進局,推動政府部門大力制訂及施行有助提升香港「生產力」的措施。

蔡蘇淑賢 香港保護兒童會總幹事

註1:OECD, Doing Better for Families.OECD, 2011;http://dx.doi.org/10.1787/9789264098732-en;Accessed May 29, 2013.

註2:OECD, OECD Family Database;http://www.oecd.org/els/family/database.htm;Accessed April 20, 2016.

註3:香港保護兒童會,香港幼兒發展指標:支援雙職家長措施─香港與發達國家的比較;http://ycdi.hkspc.org/family20160430/;Accessed May 4, 2016.

註4:Social Welfare Department of Hong Kong Government, Child Care Center,March 2016;http://www.swd.gov.hk/doc/family/ccc/Child%20Care%20Centre%2030032016.xls;Accessed April 27, 2016.

註5:政府統計處,2011人口普查網上互動數據發布服務;http://www.census2011.gov.hk/en/index.html;Accessed June 7, 2013.

註6:政府統計處,住戶開支統計調查及重訂消費物價指數基期;香港政府統計處,2016;http://www.censtatd.gov.hk/hkstat/sub/sp290_tc.jsp?productCode=B1060003;Accessed May 4, 2016.

註7:政府統計處,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2015年第四季);香港政府統計處2016。

20160513 - 童真畫作查情緒病根源

標題:童真畫作查情緒病根源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四歲小女孩畫全家福,畫中爸爸多了一條「尾巴」,揭發女童曾受親父性侵犯。精神科醫生指出,繪畫過程把自身記憶和價值觀融合表達出來,外人可從畫作透視兒童內心世界,包括未懂表達或說不出口的心事。專家旁敲側擊畫作背後的故事,可協助診斷病症及找出行為失控的源頭。

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表示,任何形式的藝術都是表達途徑,代表畫者對世界的觀察,從中或可追溯畫者行為的源頭。他舉例,曾有四歲女孩因焦慮見醫生,她把手指咬得流血,不斷拔頭髮並吃下肚。醫生為女童檢查身體,發現下體有被侵犯痕迹,但一直找不出侵犯者。直至女童繪畫全家福,代表爸爸的小山丘拖了一條尾巴,她說:「尾巴是爸爸有,媽媽無,我無。爸爸嗰度會篤篤。」女童父親被質問下始和盤托出:「有時候搵個女摸吓、錫吓自己嗰度(性器官)。」

找出家庭問題 對症下藥
此外,有父母離異的六歲女童,於學校打架、搶同學物品,又無故哭泣,被診斷患抑鬱症。她對家人關係三緘其口,提到哥哥僅稱「哥哥叻,大把人錫」,卻在全家福把哥哥臉孔塗成一團黑色,把自己放到最大,畫成小公主般。傅醫生解釋,「原來女童家中重男輕女,她感到哥哥比自己優越,才在畫中作心理補償」;女童媽媽被畫得身形較小,「因為女童看過媽媽被爸爸斥責時縮在一邊」;在全家福中缺席的父親以另一種形式出現畫中,「太陽是爸爸典型象徵,但填滿黑色,因為她看過爸爸打媽媽。」找出女童的家庭問題後可對症下藥,醫生建議父母改變相處模式。一年後,畫中女孩與五官清晰的哥哥玩球,太陽也終露出笑顏。

色沉線粗 反映心情緊張
除了內心世界,畫作亦可顯示畫者的精神狀況。曾有自閉症男孩畫出倫敦的火車站,清楚描繪月台及路軌的交匯、轉接,「超強的照相式記憶和執着於沉悶細節,都顯示自閉傾向。」傅醫生說,若畫面特別暴力血腥,則可能來自畫者的品格障礙,若不及早輔導或形成反社會人格。

傅子健指出,畫作顏色較陰沉、線條粗,可能反映兒童感到緊張,家長可留意他們是否同時有咬手指、尿床等焦慮表現。但他強調,單憑畫面解讀並不全面,應先了解他們的心情和背景,否則容易過度演繹。

20160513 - 教局批准幼園報名費高達$3700

標題:教局批准幼園報名費高達$3700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幼稚園按規定只可收取四十元報名費,但教育局竟批准多間幼稚園收取超出限額的費用,收費最高的一間,報名費更高達三千七百元,超出上限九十一倍。申訴專員公署決定向教育局展開主動調查,調查範圍包括教育局批准幼稚園收取超限報名費的準則和程序、監管幼稚園收取報名費的制度,及探究現時的審批機制和行政程序是否存在不足,希望可向教育局提出改善建議。

申訴署指出,根據教育局發布的《幼稚園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概覽2015/16學年》,全港有四十間幼稚園獲准收取超越該局原定的四十元上限報名費。資料顯示,南區德瑞國際學校曾獲准收取三千七百元報名費,據教育局稱,該局批准幼稚園收取超越上限的報名費前,均有考慮園方所提供的理據。不過,社會上有意見認為,部分幼稚園收取超越上限很多倍的報名費,顯示教育局的審批制度有欠嚴謹。

未取錄不發還 對家長不公
申訴專員劉燕卿表示,家長付出報名費後,不論其子女最終是否獲取錄,都不會獲幼稚園發還報名費。若報名費不合理地高昂,會對家長造成不公,該署十分關注教育局對幼稚園收取超額報名費的監管工作是否得力。為了令調查更全面,劉燕卿邀請市民,特別是家長、家長組織、教育界人士和辦學團體於六月十三日或之前,就教育局對幼稚園收取報名費的監管提供資料及意見。

教育局發言人表示,尊重申訴專員公署按照其職能執行有關工作,局方會向公署提供所需資料,配合公署調查,局方歡迎公眾人士就幼稚園收費事宜向公署提供意見。教育局指會因應公署的調查結果及建議,檢視現行做法。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對申訴專員公署主動出擊表示歡迎,指幼稚園的報名費涉及民生問題,而報名費不涉及學校設施、師資等因素,報名階段理應只收取相當於行政支出的費用,如費用過高,由於報名費不會退還,落選的家長將蒙受損失。他認為教育局應為為何批准部分學校收取較高的報名費作合理的解釋,更期望當局能配合申訴專員的調查,堵塞漏洞及增加政策透明度。

20160513 - 抽搐昏迷9小時始獲處方特敏福 高燒入院 6歲童流感亡

標題:抽搐昏迷9小時始獲處方特敏福 高燒入院 6歲童流感亡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一名6歲男童上月10日晚上因流感發高燒送往仁濟醫院搶救,其間全身抽筋、語無倫次及昏迷,母親要求院方盡早處方特效藥物救兒子,但醫生直至病童入院約9小時後、即是翌日清晨才決定處方特敏福。病童一直昏迷不醒,確診甲型流感併發腦炎,最終至上月22日病逝。男童父母陷入崩潰,質疑醫生太遲處方特敏福令兒子失救,錯過了救人時機,促醫管局交代及還兒子一個公道。

有兒科醫生認為,若遇到發高燒兼抽筋的疑似感冒個案,延至9小時後才處方特敏福是太遲。立法會議員郭家麒醫生促請醫管局徹查是否涉人為疏忽,及檢視現行制度是否存在缺陷,如公立醫院是否因深夜無人手作流感快速測試,致無法盡快斷症。
今日將陪同男童父母開記者會的民主黨區議員鄺俊宇關注仁濟醫院會否因流感肆虐致人手不足,才發生不幸事件。他與家屬會要求院方提供醫療報告,再交由律師研究跟進及追究的安排。
感染流感不治的6歲男童姓賀(Billy)喜愛戶外活動,愛踏單車、行山及滑雪,生前健康活潑,與父母及姊姊一家樂也融融。3月30日至上月5日曾到過內地,至上月10日,他突然發高燒,一度燒至近42℃,母親當晚召喚救護車,約9時46分送抵仁濟醫院。據了解,Billy抵醫院後出現抽筋,獲醫護注射止抽筋針藥後昏睡,深夜時分被送上兒科病房。

家屬質疑太遲用藥

消息稱,母親擔心兒子情況,通宵在病床陪伴,並不止一次要求醫護處方特效藥物如特敏福,但無結果。翌日凌晨1時左右,Billy曾短暫蘇醒,但語無倫次並再次昏迷,母親更擔心。至凌晨4時許,院方處方抗生素,但Billy病情沒好轉。到了清晨約7時,即送院約9小時後,醫護才為Billy處方特敏福,但疑因錯過用藥的黃金時間,他一直昏迷不醒。同日下午12時54分,仁濟醫院將Billy轉送瑪嘉烈醫院深切治療部搶救,但他持續昏迷,直至上月22日醫生決定拔喉,終告不治。12天來,陪着兒子走完最後一程的母親,精神崩潰,哭成淚人。
鄺俊宇稱,事件至今已大半個月,男童父母仍情緒波動,他們質疑在兒子送院後,為何醫生遲遲未有處方治流感的特敏福,家人希望醫管局交代真相。

8小時病毒增100萬倍

Billy入院前已病發不適一段時間,兒科醫生馮宜亮稱,若有病童疑因流感高燒及抽筋個案,入院後仍要花近9小時才決定處方特敏福是太遲,因病童可能出現流感病毒入腦的危險情況,而延誤最少8小時用藥,理論上病毒可能已增加100萬倍,並可能錯過用藥的黃金時間,即出現病徵後的48小時。馮指應對這類危急個案,院方應善用10多分鐘有結果流感快速測試。即使在深夜時段因人手問題無法及時作快速測試,醫生也應視乎病情提早處方特敏福。
九龍西醫院聯網發言人回應時稱,對病童離世感到傷痛並向其家人致以深切慰問,承諾提供一切可行協助。發言人強調病童於深夜送到兒科病房後,曾安排抽血及抽鼻咽分泌作呼吸病毒及甲型流感PCR(快速)測試。但無透露測試何時有結果,但承認仁濟醫院是直至病童入院翌日早上7時,才處方抗病毒藥物特敏福,及通報衞生防護中心。

入住率138% 屯院兒科病房爆上爆

兒童流感潮令不少公立醫院兒科病房爆棚,屯門醫院兒科病房過去一周平均入住率高達138%。據讀者提供圖片,屯門醫院兒科病房近日出現罕見「床貼床」情況,原本應是病房通道的位置至少被4張額外的病床佔據了。有醫護人員指因加床令病床之間距離變近,擔心無法控制病房內病菌傳播,令病童交叉感染。

「床貼床」恐致交叉感染

另外,疑因加床後病床之間太接近,相中可見兒童病床之間的分隔布簾均沒有拉上,故難以隔絕細菌或病毒。另一方面,兒科病房內原嚴格規定家長或探病者要戴口罩,據悉病房中有成人沒戴口罩,令人擔心細菌有機會在大人及小孩之間傳播。
有醫護人員表示,兒童病床之間原本最少相隔3呎,擔心現時病床過份擠迫,會無法控制病房內的病菌傳播,令房內病童交叉感染,造成危險;亦擔心屯門醫院兒科病房爆滿問題日後會越趨嚴重,因現時新界西北僅屯門醫院設有兒科病房,博愛醫院及快將落成的天水圍醫院也有沒設兒科病房。
屯門醫院稱兒科病房近日的平均入住率達138%(高於內科病房的111%),院方承認有加床以照顧病童,但強調有嚴格執行感染控制措施;另針對部份病房病床使用率高企,會調動人手及把部份病人分流到博愛醫院,院方更已實施特別酬金計劃吸引同事加班工作,以紓緩人手不足。
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議員則認為,屯門醫院及仁濟醫院兒童病房都負荷過重,他建議應從速擴建屯門醫院。郭家麒又指,超過120%的病床入住率及「床貼床」是難以接受,恐會增加病菌傳播風險。

20160512 - 兒童流感疫苗資助擬擴至全港小學生

標題:兒童流感疫苗資助擬擴至全港小學生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流感數字明顯回落,衞生防護中心總監梁挺雄昨預料,冬季流感將在未來一至兩周內完結。由於今年流感高峰期專襲學童,防護中心正研究下一年度,將兒童流感疫苗資助計劃擴展至六歲以上的小學生亦受惠,現正與學校及私家醫生團體研究。

幼童入院數字仍偏高
據衞生防護中心數字,本港冬季流感高峰期由今年初至本月四日,累積一百七十六名成年人,三名兒童死亡。梁挺雄昨出席活動後,回顧今年冬季流感高峰期於一月開始,二月達頂峰。據最新一周數據顯示,該署實驗室呼吸系統樣本證實屬流感的比率達百分之十一點四,回復至接近基線水平;院舍爆發宗數首次回落單位數,上周約五宗涉及二十人。整體因流感入院人數亦回復基線水平,只有四歲以下兒童入院數字仍較高,平均每萬人有一點四人於上周入院,較基線每萬人一人略高。

存量足以應付夏季流感
梁挺雄預料,冬季流感將於一兩周內結束。六歲以下兒童及長者等高危人士仍可接種疫苗,預防七至八月可能來臨的夏季流感。現時流感疫苗仍有數千劑存貨,他相信足夠應付需求。

現行兒童流感疫苗資助計劃的對象為六個月至未滿六歲,或就讀幼稚園、幼兒中心的兒童。梁挺雄指出,正研究下一年度擴展計劃,令小學生,即六歲至十二歲群組的學童受惠,正研究有關安排。

私人執業家庭醫生鄭志文表示,擴展計劃有助提升接種率。但若要醫生上門到學校打針,需動用大量人手,甚至打亂學生上課時間,建議沿用現時做法,向合資格兒童發放資助金額,家長自由選擇到參與計劃的診所打針。

20160512 - 殺童烹屍小說通街賣

標題:殺童烹屍小說通街賣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政府監管淫褻不雅物品制度形同虛設,任由兩本講述殺人、食人及性虐待等殘酷內容的血腥小說,在未有膠袋密封及任何警告字句下,流出各大書店「通街賣」,並成為「超人氣熱賣」書籍,其中一書更仔細引述一篇教授烹煮女童的文章,惹來市民恐慌!雖然出版商昨表示會要求各書店全面停售及回收兩書,直至加上警告字句,不過,淫褻物品審裁處審裁員協會主席葉興國認為文章內容「極度惡心」,若呈上審裁處評審,「一定係第III類別」,代表不得發布,即使包膠袋亦無補於事,事件亦反映當局審查刊物制度被動,罰則更欠阻嚇性。負責監管的「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處」表示,截至昨午五時收到一百廿五個與該兩書有關的投訴,主要涉及過分血腥暴力及變態的內容。

有家長誤購予子女閱讀
涉事兩書分別名為《DEEP WEB FILE #網絡奇談》及《DEEP WEB 2.0 FILE #人性奇談》,作者為本地網絡小說家「恐懼鳥」,由於內容引述多篇取自網絡的暴力、色情及殺人文章,昨早WhatsApp多個群組爆出有家長在無留意內容下,買了該書給小朋友閱讀,最終因被老師沒收而揭露事件,同時引起一眾家長在討論區「親子王國」表達關注及憂慮,有人高呼「生煮女孩超變態」、「唔排除真係有人會照書咁做」,亦有人批評出版社不負責任,「全無社會責任可言」。

連日接投訴 誠品急下架
本報昨早十時許到銅鑼灣誠品書店、商務印書館及樂文書店視察,三店均有發售無包膠袋的涉事書籍,誠品更把兩書放在暢銷書本「華文創作系列」書架的第一及第四名,其中一書的封面印有「誠品書店TOP 10」及「超人氣熱賣」字眼,未幾,有兩名職員把架上十多本書全數下架,放上「出版社缺書」的告示,有女士翻書後向職員投訴指「點解要賣呢啲書?」職員指購書由採購部負責,因近日收到很多市民投訴,決定把書本下架。

翻查資料,涉事兩書分別於去年六月及近月出版,意味兩書已在各大書店出售好一段日子。另一邊廂,兩書的出版社「點子出版」在facebook承認印書處理失當,向公眾致歉。

「好惡心!十九年來未睇過咁恐怖的書。」淫審處審裁員協會主席葉興國翻閱兩書後指,內容涉及不正常性交等殘忍行為,而引述教授烹煮女童的文章更極不人道,書籍級別必定屬第III類別。

巡查不足 監管制度被動
他直指現行監管制度被動,往往事件曝光才把書刊呈上審裁處評級,而肩負監管職能的「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處」每日得十幾人巡查,「但香港咁多書,除增加人手,係咪要提高罰則?」他指,雖然違反《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可處以監禁,但據以往紀錄,違例者多被罰數千元,「人哋咪當冇咗運作成本,有錢可以解決問題,咁樣唔得,起碼要提高罰則,例如要罰坐監,先有阻嚇作用!」

電影報刊辦昨晚回應稱,正就兩本書的發布展開調查,如發現違例情況,會採取適當跟進行動,不排除考慮提出檢控。

犯禁書不入袋 「恐懼鳥」致歉

備受爭議的兩本血腥小說,出自現年廿四歲、就讀城市大學犯罪學系四年級的網絡小說家「恐懼鳥」的手筆,他昨日接受本報專訪時,就兩書內容惹起家長不滿以及兩書未有包上膠袋便流出市面致歉,他承認在跟進書本保護措施上有不足,承諾一周內會通知書店盡快用膠袋密封兩書,並交由出版社決定是否將兩書呈上淫褻物品審裁處進行級別評審。

不贊同內容教壞兒童
筆名「恐懼鳥」的Johnny,自評兩書屬「B級CULT片(乙級文化片)」,他堅稱兩書內容純粹探討暴力及色情事件本質,認為市民對內容或有誤會,「全書引述暴力及色情的文章,以探討角度討論人性醜惡,主題偏向恐怖而非血腥」,他亦都不認為兩書的內容會教壞小朋友,「無科學根據證明睇暴力刊物的人會變得暴力」。

據Johnny透露,其中一書《DEEP WEB 2.0 FILE #人性奇談》已出版四千本,兩書至今為他帶來五位數收入,他之後不會停止寫作,會堅持寫作理念,日常寫作亦是從事件本質進行描述,不會追隨讀者角度或口味改變,冀畢業後成為全職作家。

此外,他昨午在facebook發聲明指,暴力、貪婪及妒忌等本能乃與生俱來,如過去數千年社會上沒有暴力遊戲或偏門電影,人類仍然不斷犯下各種血腥至極的殺人罪,反問為甚麼人們要隱瞞正在發生的罪惡,並呼籲如有家長發現自己的子女不幸地閱讀兩書,應與子女討論書內的問題。不過,其言論再引起家長及公眾不滿。他受訪時稱樂意接受意見,再度強調兩書只是探討人性。

發布第I I I類淫褻物可囚三年

現行《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用以規管淫褻及不雅物品的發布和展示。物品的作者、印刷人等可主動向淫褻物品審裁處,呈交有關物品送檢評級;同時,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辦事處亦會派員巡查書店、報攤等,把懷疑違例物品送交審裁處評級,甚至轉介警方作檢控行動。凡發布、管有或輸入以供發布的第III類淫褻物品,可被罰款一百萬元及監禁三年。

《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將物品分為三類,第I類為既非淫褻亦非不雅物品;第II類為不雅物品,不得向十八歲以下人士發布,且須將物品以封套密封,並載有法定警告告示;第III類為淫褻物品,一律禁止發布。而淫褻及不雅是指物品帶有暴力、腐化和可厭的成分。

外界可要求重新評定類別
審裁處須於收到物品五天內,進行評定及暫定類別,審裁處及後亦可應要求重新考慮物品的評定類別,並予以更改或維持。至於由法庭或裁判官轉交的物品,審裁處一般會在廿一天內完成相關聆訊的排期程序,並安排公開聆訊日期以鑑定物品中屬淫褻或不雅的部分。條例規定,如向青少年發布不雅物品,或不遵從有關發布第二類物品的限制,首次被定罪,可判罰款四十萬元及監禁十二個月;第二次或其後定罪,可判罰款八十萬元及監禁十二個月。

20160512 - 向家長訛稱任教其子小學 假老師登門補英語 3小時索1,120元

標題:向家長訛稱任教其子小學 假老師登門補英語 3小時索1,120元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操得一口流利英語、打扮斯文,誰料長髮四眼的「女教師」竟是騙徒,她日前在天水圍向家長訛稱是其子就讀小學的老師,指其子成績欠佳,可上門替他私人補習英語,家長不虞有詐讓她登堂入室,結果補習3小時收費1,120元,家長懷疑受騙報警,警方調查後當作糾紛案處理,未有人被捕。家長翌日到兒子學校查詢,始揭發校內並無此老師,校方隨即通知警民關係組追究事件,警方正追查有沒有其他學生家長受騙。

遇騙家長李女士與丈夫住在天耀邨耀澤樓一單位,育有4名子女,其中8歲兒子就讀區內香港潮陽小學3年班。李女士最驚訝的是騙徒對她們家境瞭如指掌,知曉兒子姓名、就讀學校、住址,甚至有丈夫的手機號碼。「覺得好心寒,成件事好恐怖」,又指「我又冇搵過人介紹補習,都唔明點解佢神通廣大到咁?」

母質疑收費過高報警
事發於本周日(8日),當時李女士不在家,其間丈夫接獲一名自稱姓黃的女子來電,聲稱是香港潮陽小學的教師,指其子英文科成績欠佳,可以上門替他補習,男事主信以為真表示同意,至傍晚近6時許,一名年約30歲,身穿紫色外套、戴眼鏡的長髮女子登門,並開始檢查其子的功課及教授英文。
李女士稍後回來,見有人正替其子補習,其後從丈夫口中得悉事件後,便詢問「黃老師」補習的收費,老師指平時替人補習收費每小時350元,如今替「自己學生」補習只收每小時280元,李女士初時亦覺收費有點貴,惟不好意思拒絕。
至晚上9時許,李女士因一家人還未吃晚飯,要求補習到此為止,並給予黃老師3小時補習費840元,此時黃老師竟表示收費要按學校上課節數每45分鐘計算,即四節合共收費1,120元。

校方確認沒該女教師
李女士不滿對方開天索價,並懷疑受騙報警。兩警員接報登門調查,並將黃老師帶到走廊查問,之後她願意退回840元給李女士,警員認為僅屬金錢糾紛,沒有刑事成份,登記了黃的資料後放行。李女士表示,對方聲稱擔任學校小組輔導補習導師,但兒子則指未見過她,因此感到十分可疑,於是在翌日(9日)到學校查詢,校方表示並沒有李女士所指的黃老師。
校方懷疑有人冒充其學校教師,即日向全校家長發出通知信,提醒家長勿向陌生人輕易披露學生的個人資料,有問題應與校方聯絡。李副校長表示,校方於本周一(9日)收到家長的查詢,已確認學校沒有該位女教師,校方當日已聯絡警民關係組,指有人冒認該校教師。
李女士事後回想,曾有朋友發短訊給她指沙田曾出現一名假冒教師的女子,並附有涉嫌假教師的相片,她發覺與其子補習的女子有九成相似,不排除是同一人。

「騙徒表現認真 兒子話學到嘢」

「佢(騙徒)表現得好認真,半本簿寫晒英文同題目!」受騙的李女士指,騙徒雖然獅子開大口索價高昂,但平心而論,她補習的態度及水準不錯,英語發音及寫出的題目均似模似樣,兒子在「補習」後更稱讚「黃老師」緊貼學校課程,3小時的補習「學到嘢」。

教授內容緊貼課程
李女士承認,兒子的英文不太好,不過從來都沒有請過任何人幫他補習,本周日的「補習」算是第一次。她表示,自稱「黃老師」的女騙徒當時只帶着一個紅色斜孭袋,並沒有帶任何課本,她在客廳幫兒子補習,其間向丈夫借了一本簿,然後在紙上寫上一大堆英文及題目。
「英文串字同發音都好正常,睇唔到有乜問題」,李女士見她一邊檢查功課,一邊在簿上寫東西,3小時後已用了半本簿,兒子在她督促下亦很快做完功課,李女士坦言,若非「黃老師」收費高昂引起他們的疑心,絕對不會質疑她的教師身份有問題。
李女士又表示,兒子事後指黃老師教授的內容,與學校教過的差不多,而且內容緊貼課程,不似亂教呃錢。李女士亦直覺認為這位騙徒絕非單純地招搖撞騙,她可能真的有教學底子,至於她為何要假扮老師就不得而知。

受害人不滿警處理手法

在假老師事件,受騙的學生家長批評警方當時沒查核對方的刑事紀錄,就輕易放生騙徒,可能因此累及更多家長,她不排除會向投訴警察課投訴。警方昨晚回覆時指已跟進調查該女子是否涉及同類案件。
家長李女士指出,警員當日只將案件當作普通糾紛案處理:「個警察只係話冇辦法,做唔到嘢!」她認為由於警方沒認真處理這宗案件,令家人活在惶恐中:「佢(騙徒)有晒我哋屋企資料,點會唔驚呀?」
警方發言人表示,本周日警員到場了解事件,雙方當時同意不追究事件,警方經進一步調查後,案件交由元朗警區刑事部跟進,現正調查該名女子是否涉及其他相關案件。
有警官表示,警員在調查可疑人士時,會根據事主提供的身份證向警察電台「Check Ponics」(盤歷),但基於私隱及歧視問題,警察電台人員只會向前線人員說明受查人士是否通緝犯或失蹤人士,而不會說明當事人有沒有刑事紀錄。

20160511 - 天氣惡劣未停課 學校可自行決定

標題:天氣惡劣未停課 學校可自行決定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教育局2013年向學校發出的「熱帶氣旋及持續大雨 幼稚園及日校適用的安排」通告,列明在各種風球信號及黃、紅、黑雨警告信號下,學校應採取什麼應變措施。按現行安排,當天文台在上午6時至8時發出紅雨或黑雨,教育局會宣布上午校及全日制學校停課,學校必須確保校舍開放直至正常放學時間為止,同時安排教職員照顧已返抵學校的學生。

暴雨警告生效 須開校舍照顧抵校學生

根據教局通告,若在8時至10時半發相關警告信號,上午校及全日制學校應繼續上課,須在安全情况下才可讓學生回家。若在10時半至1時期間發出紅雨或黑雨,則下午校停課;若1時後才發出,則所有學校應繼續上課。在所有暴雨警告信號下,學校都要在安全情况下,才可讓學生回家。教局昨指出,一般而言,當決定是否讓學生回家,學校應考慮當時雨勢、交通情况、學生的年齡及其居住地點,以及是否有成人接送等因素。

徵詢區內發展組 即可決定停課

在特殊情况下,教育局可宣布某個或多個地區的學校停課;若教局未宣布停課,個別學校因區內的天氣、道路、斜坡或交通情况惡劣而認為有停課的必要,則該校校長可在徵詢所屬地區學校發展組的意見後決定停課,並立即按應急計劃啟動所需措施,以及根據既定程序通知相關人士。

20160511 - 上學時間紅雨停課 家長教界猛轟 承認7﹕45公布尷尬 教局研改善

標題:上學時間紅雨停課 家長教界猛轟 承認7﹕45公布尷尬 教局研改善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天文台昨晨在4小時內兩度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首個紅雨警告於早上7時35分發放,是自1998年暴雨警告信號生效以來,首次於上午7時至8時上學期間發出的紅雨警告。教育局於警告生效後10分鐘宣布停課,不少上學途中的學生要折返家中,惹來不少家長及教育界人士批評,質疑天文台與教育局的通報機制有不足之處。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承認公布停課信息「時間尷尬」,當局會研究改善。

17年來首紅雨逢上學時間

受一股低壓槽影響,天文台在昨晨6時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至7時35分發出今年首個紅色暴雨警告信號,至上午9時,元朗、荃灣及西貢錄得超過70毫米雨量,而沙田和大埔雨量更超過100毫米。教育局於紅雨警告生效10分鐘後宣布所有上午校及全日制學校停課。隨雨勢轉弱,天文台一度改發黃色暴雨警告,至11時20分再度發出紅色暴雨警告(見表),教育局於6分鐘後宣布下午校停課。

天文台:雨帶遇山脈增雨勢 已預告教局

天文台解釋,昨晨一股強雨帶由西向東移向香港,在6時許以「小渦旋臨近預報系統」等客觀方法,未能預測有大機會達到紅雨,助理台長鄭楚明指出,雨帶「行得幾穩定,幾快,不減速的話,按指標是黃色」,但至7時雨區橫過九龍一帶的山脈時,受地形影響,暴雨區域移動速度減慢,雨勢加劇(見另稿),至7時半即發出首次紅雨警告,事前已通知教育局。

翻查過往紀錄,自1998年暴雨警告信號生效以來,天文台未曾在7時至8時發出紅雨警告。然而天文台曾於2004年5月8日早上7時20分發出黑色暴雨警告;另外今次天文台在4小時內兩度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對上一次短時間內兩度發紅雨警告為2014年8月13日;過往數年,天文台發紅雨或以上警告後,教育局大多於1至5分鐘宣布停課,在2013年5月22日凌晨發出的停課公告,與天文台的黑雨警告相隔逾1小時。

發紅雨後10分鐘始停課 教界家長質疑

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昨接受港台訪時承認,昨晨發放停課信息的時間尷尬,局方會研究更有效公布天氣警告信號下的上學安排,強調必須按客觀數據仔細考慮;若設立分區停課指引可能會引起更多混亂,必須審慎評估。教育局回應指出,教育局收到天文台通知會在5分鐘後發出紅雨,隨即啟動緊急機制,於7時45分透過傳媒及教育局網頁發出通告宣布停課,同時提醒學校須保持校舍開放。 局方會因應昨日情况與天文台保持緊密聯繫,研究如何進一步優化程序,令停課的宣布能緊貼天文台發出的暴雨警告信號。

教聯會譴責教育局未及時宣布停課,指資訊發放混亂,令家長及學生折騰,認為教育局與天文台通報機制出現嚴重問題,應即檢討。教育界立法會議會葉建源亦認為教育局見雨勢漸大,理應有停課宣布準備,「上學時間爭分奪秒,為何(教育局在天文台公布紅雨後)需10分鐘宣布?以往數分鐘便行」。他認同天文台可預先通知教育局未來短時間雨勢,讓局方及早宣布停課與否。

20160510 - 健康有營人:懷孕四月應改運動姿勢

標題:健康有營人:懷孕四月應改運動姿勢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上月因香港高危孕婦患妊娠性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的研究,分享了加拿大運動生理學會的懷孕版醫療用體能活動適應能力問卷(PARmed-X for Pregnancy)。當中提到除了帶氧運動,母親產前和產後都應鍛煉主要的肌肉群,如透過挾肩胛骨和站立對邊手腳上提可鍛煉上下背肌,改善典形「大肚婆」的姿勢;簡單的收腹或側身捲腹可改善姿勢之餘,亦可防止腰痛、腹直肌分離和強化生產時所使用的肌肉;提肛可鍛煉骨盆底肌,防止失禁;收臀、靠牆無影櫈、站立後提腿和腳踭提蹬可鍛煉下肢肌肉幫助應付增磅、保持下肢血液循環、防止小腿抽筋和靜脈曲張。

鍛煉肌肉時,要留意因懷孕而產生的生理變化:體位–仰臥時,脹大的子宮會減少下肢經過下腔靜脈的血液回流或腹主動脈的供血,所以懷孕四個月後,原先仰臥的運動應改為側臥或站立;關節鬆弛–因懷孕賀爾蒙的影響,韌帶變得鬆弛,導致關節較易受傷,應避免做突然轉向或彈跳的運動,拉筋的動作要穩定;腹肌–腹部運動時腹部中線的結締組織隆起,如出現腹直肌分離,便不應做腹肌鍛煉;姿勢–脹大的乳房和子宮令重心前傾而加劇後腰前彎或「寒」背,應加強正確姿勢和糾正盆骨的鍛煉,如坐無影櫈時,雙腳肩闊、屈膝、並下背靠牆,以減輕腰椎前凸和骨盆後傾;最後,要留意鍛煉時要保持呼吸:用力時呼氣、放鬆時吸氣,避免出力時閉氣,宜用較輕的啞鈴或阻力,重複次數多些。

20160510 - 兒童醫院設高閘防拐子佬

標題:兒童醫院設高閘防拐子佬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海濱事務委員會今日開會討論啟德兒童醫院設計,該院兩座大樓中間將設有中央綠化花園,以配合日後的海濱長廊。但由於該院病人為兒童,有機會出現抱走「BB」或「拐子佬」問題,政府特別於中央花園的周邊加設矮花槽;而承昌道及海濱長廊對出入口更會設一點二米高的保安閘門,加強醫院的保安。

環保設計 2018年啟用
啟德兒童醫院料於二○一八年啟用,為配合啟德綠化及環保設計,醫院將設中央花園,政府指為防出現「拐子佬」,中央花園周邊將劃設矮花槽,而承昌道及海濱長廊對出入口亦會設一點二米高的保安閘門。而為配合將來醫院對開海濱長廊,醫院大堂設計將採用透明玻璃以增加採光,大樓天台亦會加入綠化元素。

發展局起動九龍東辦事處亦向委員會遞交文件指,九龍灣行動區有七公頃土地可發展,營造九龍灣行動區為商業或辦公室樞紐,除提供辦公室、酒店、零售及其他相關設施外,亦建議加入其他元素,如文化、創意與科技用途,為初創科技企業和創意產業提供空間,並提供城市耕種、食物工作坊和休憩用地。

20160508 - Party Life:行善美如畫

標題:Party Life:行善美如畫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奈逝世九十周年,法國五月藝術節將於本月至七月期間舉行《他鄉情韻—克勞德•莫奈作品展》,於香港文化博物館展覽十七幅從法國國家級博物館及私人珍藏中選出極具代表性的莫奈作品,透過油畫、粉彩畫及掛氈等,重現大師藝術生涯足迹,並為同樣於今年九十周年誌慶的香港保護兒童會籌款。另一邊廂,荷蘭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Wilfred Mohr早前假其官邸舉行荷蘭國慶酒會,城中一眾政商界名人及多國駐港總領事難得聚首一堂,場面熱鬧。

20160507 -新聞公報 分區賣旗日

標題:新聞公報 - 分區賣旗日
報章:香港政府新聞網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社會福利署(社署)發言人今日(五月七日)表示,三個慈善團體由上午七時至中午十二時三十分,分別在港島(視博恩香港有限公司)、九龍(香港保護兒童會)及新界(仁愛堂有限公司)三區同時進行賣旗活動。

  發言人指出,為了確保分區賣旗日順利進行,該署已與有關賣旗團體作出安排,方便市民識別當日同時進行的三個分區賣旗活動。

  五月七日舉行的分區賣旗的安排如下:

地區 機構         賣旗錢袋顏色 旗紙顏色
-- --         ------ ----
港島 視博恩香港有限公司  白色 藍色
九龍 香港保護兒童會    橙色 橙色
新界 仁愛堂有限公司    黃色 白色

  發言人稱,市民如有查詢,可致電社署熱線2343 2255,或於辦公時間致電社署總部2832 4311。市民亦可在社署網頁(www.swd.gov.hk/tc/index/site_whatsnew/)查閱每月賣旗日的資料。

  獲社署發出公開籌款許可證於公眾地方進行慈善籌款活動的資料,亦已上載於香港政府一站通網頁 (www.gov.hk/fundraising)。

  發言人補充說:「市民如對賣旗活動有所懷疑,請不要捐助,並立即通知警方。」

20160507 - 【動身買旗】3機構分區賣旗

標題:【動身買旗】3機構分區賣旗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早晨,周末又到啦,係時候輕鬆吓!但唔好忘記禮拜六係賣旗日,記得做善事喎!今次分區賣旗日有3間機構分別喺港島、九龍同新界進行籌款,包括視博恩香港有限公司、香港保護兒童會及仁愛堂,希望大家多多益善,少少無拘,踴躍捐輸。

視博恩香港有限公司:http://www.cbnhongkong.org/

香港保護兒童會:http://www.hkspc.org/

仁愛堂:http://www.yot.org.hk/

20150509 - 子女學業 令母添憂

標題:子女學業 令母添憂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任勞任怨」是不少當上媽媽的寫照。有調查顯示超過一半母親對管教子女感到壓力,三大頭號壓力來源順序為處理子女的情緒、升學及功課,即使三成受訪母親每天花三十五分鐘以上與子女溝通,但投放最多時間的話題乃圍繞學校功課及成績,其次才是較輕鬆的事情,如生活趣事和日常嗜好。有註冊社工認為,結果反映近年學位競爭激烈,不少母親為求子女「贏在起跑線上」,均非常緊張子女的功課表現,以致她們面臨管教壓力。

多個機構及團體昨趁母親節發布有關女性的調查結果,商場apm上月訪問共四百三十名廿一歲至四十歲的母親,發現當母親在管教子女遇上問題時,超過一半人會主動聆聽及開解子女,兩成八人會找丈夫協助;此外,受訪母親壓力主要來源為經濟壓力,其次為子女關係及工作壓力,兩成二人感壓力時會失眠、一成八人容易煩燥、一成六人會頭痛。

團體促堵假難民 保安定
港區婦聯代表聯誼會則發布「全港女性生活滿意度指數調查」,從一千多名女性受訪者的意見反映,她們的生活滿意指數為五十七點二分,僅高於中等水平,其中得分最低的範疇是「社會氣氛」及「政府施政」,僅四點一三至四點零二分,其中有約兩成及三成人對「社會氣氛」及「政府施政」投得一分。聯誼會促政府留意近來發生的街頭暴力及南亞難民事件,加強警方防暴的裝備和訓練,堵截湧港難民,維持良好治安。

倡政府發津貼鼓勵生育
針對本港生育率持續偏低迹象,有組織昨日到政府總部請願,要求政府推行鼓勵生育政策,包括發放等於每月每名幼兒六百元的育兒津貼、進一步提高子女免稅額及延長產假等;立法會議員郭珮帆表示,港府早年倡議每對夫婦生育三名子女,但多年來沒有特別推行鼓勵生育措施,反觀海外國家如新加坡、日本及瑞典等,已經推出不同形式的現金津貼和支援措施,如瑞典為每名在學子女提供每月高約一千零五十港元的津貼;至於新加坡則讓母親享有長達十六周的產假,較本港十周產假為多。

20150508 - 【母親節】 逾50媽咪港鐵快閃餵母乳 爭取母親權益

標題:【母親節】 逾50媽咪港鐵快閃餵母乳 爭取母親權益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適逢母親節前夕,網絡群組「媽媽牌同盟」連續第4年在港鐵大圍站,發起「母乳快閃」行動,爭取公眾場合餵哺母乳權利。有逾50名媽媽帶同家人,包括手抱嬰兒參加活動出席,希望藉行動消除社會歧視,要求政府制定全面的母乳餵哺政策,包括立法規定公眾場所提供足夠哺乳設施。參加者下午到站內快閃靜坐,部分媽媽進入大堂及車廂內,以披肩及「餵奶巾」等掩蓋上身,即席餵奶,實踐行動口號「行到邊餵到邊」。

有參加者表示,雖然社會逐漸能接受餵哺母乳,但公眾意識仍然不足,她經常發現育嬰室有懷疑被濫用情況,例如育嬰室內又充滿煙味,或輪候良久後,發現有清潔工人或男人推門而出,因此希望當局增加支援。行動發言人表示,自己過往餵哺母乳時曾受人側目,更被要求移步到廁所進行餵哺,令她深感不忿,反駁既然沒有人會到廁所吃飯,為何她卻要到廁所「餵奶」,希望以行動令大眾明白,各位媽媽在包括公共交通工具等公眾場所餵哺母乳,是自然不過,提倡建立對餵哺母乳友善的社區。

標題:60媽媽港鐵餵乳快閃爭權益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餵哺母乳是媽媽的天職,但反遭奇異目光看待。非牟利團體「媽媽牌同盟」昨趁母親節前夕,在港鐵大圍站大堂及車廂內發起「母乳快閃」行動,吸引逾六十名帶同BB及丈夫的媽媽參與,現場擠得熱鬧。有媽媽利用餵奶巾或披肩遮擋,即場餵哺母乳,確保不妨礙其他人。同盟希望透過活動向公眾宣揚母乳餵哺的健康訊息,以及爭取在公共場所及工作間餵哺母乳的權益,實行「行到邊、餵到邊」,免受歧視。

促規管公眾場所設空間
同盟主席金洋子表示,有會員向她反映曾在公眾場所餵哺母乳,卻被「三姑六婆」指指點點,形容「好醜怪」,叫她到廁所餵哺。金洋子質疑:「你會唔會喺廁所食飯,點解我啲BB要喺廁所食飯!」她又批評不少人濫用商場育嬰室,更有商場職員在內吸煙及睡覺。

同盟促請港府盡快立法保障授乳媽媽權益,制訂全面母乳餵哺政策,包括規定公眾場所提供適量方便母乳餵哺設施。參與活動的姚太表示,母乳餵哺有助BB健康,但現時本港很少商場設有育嬰室,即使有亦大排長龍,希望港鐵車站內能提供餵哺母乳空間。

六成受訪婦有抑鬱症狀
另外,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上月起訪問近二百名家庭主婦,近四成每日睡眠時間不足六小時,導致她們不時感到「疲倦」及「無法專心」。近半受訪者經常感到腰痠背痛、手腳痠痛及出現頭痛或頭暈。調查更發現近六成受訪婦女有抑鬱症狀,逾三成受訪者甚至屬嚴重抑鬱。團體建議當局增加資助託兒服務,使家庭主婦能暫時放下「重擔」。

20160508 - 孩子患罕見基因病 全球僅三例 苦難媽媽一世打仗

標題:孩子患罕見基因病 全球僅三例 苦難媽媽一世打仗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3歲的子進3月確診患上「骨膠原蛋白第12基因引致肌肉病變」。16個字的病名,全球相同病例只有3宗,子進是香港發現的首例。「我哋算好彩,有啲人到20歲,插住呼吸機,都唔知自己乜病。」自言「好彩」的蔡媽媽,面對孩子半歲大仍然看不到東西、11個月大仍然坐不穩、每天要抱着兒子上落8層唐樓,從不言悔。她知道「呢場仗,要打足一世」。今天是母親節,讓榮耀歸於所有為孩子打拼的母親。

訪問那天是公眾假期,兩母子來到楓樹街遊樂場,腳踏矯形鞋的子進,拖着媽媽的手,跌跌撞撞走到滑梯旁。「之前掛住搵樓,今日先有時間帶佢出嚟玩。」因為照顧兒子,她辭去美容師工作,與做散工的丈夫,逼住深水埗不足200呎的劏房。「之前住一樓,冇𨋢仲ok,呢度8樓,BB行唔到,得我一個抱住佢,唔知點算。」蔡媽媽直言,生下子進,也是一家人苦難的開始。

1歲仍軟綿綿 東歪西倒

「佢一出世,已經同其他細路仔好唔同,半歲都睇唔到嘢,1歲條頸仲係軟綿綿,東歪西倒,坐唔到,唔好話企起身。」孩子1歲前,她像一個精神緊張的新手媽媽。「你會同同齡小朋友比較,點解人哋唔夠1歲,已經行到幾步,我個仔連坐都未識?」抱着獨生子四出奔走,由母嬰健康院到醫院兒科醫生,聽得最多的解釋是「遲發育」,潛台詞似乎是問題不大。「半信半疑,但唔識辯駁。」初為人母的她苦笑。
自費帶兒子看中醫和脊醫,吃下苦藥,又像好了一點。11個月大,仍像粉團似的坐不穩,又間歇抽筋,終獲安排全身檢查。「拖拉咗好耐,個醫生終於話好大機會係肌肉營養不良症,又話遲知同早知影響唔大,我聽到好嬲,一直話係遲發育,到終於檢查到問題,就話遲知早知都一樣?」人球般的求醫過程,還有活在未知之中的恐懼,讓她焦慮,一點即着。
事實上,肌肉營養不良症只是統稱,基本上行不穩的小孩都屬此類,但病因卻各異,為兒尋病因的路仍然漫漫。主動聯絡病人組織,打電話到公私營醫院,走遍中醫診所,就連奶粉專線和紅十字會都不放過,又瀏覽網站和討論區。「再渺茫,都要去試。」罕見病多由基因突變或遺傳基因缺陷導致,人數少,被社會遺忘,是重病之中的弱勢社群,但其實,專注研究的醫生一樣罕有。

3年來訪中西醫 苦尋病因

「嗰時知道港大病理系,有個教授叫林青雲,上網搵到個電郵,唔理三七廿一就電郵去問。」大教授對升斗市民,回覆機會渺茫,但就是不想坐以待斃。「人哋唔識你,又係大醫生,但唔試,連唯一機會都冇。」怕電郵石沉大海,每星期電郵一次,等了幾個月。有一天,竟然收到回音!「叫我帶個仔去醫院檢查,仲話幫我申請醫療基金。」有紀錄的罕見病,全球約有7,000種,半年前,子進就獲安排接受基因測試。看檢測報告前一天,她徹夜難眠。「我猛問自己,如果仍然搵唔到病因,咁點算?」
對不少病人來說,確診是打擊,但對罕見病人來說,卻是曙光。縱使全球病例僅3宗,而子進更是香港首例,但知道病因代表有機會接受治療,有一線希望。「有啲人6歲發病走咗,有啲惡化得好快,一發病,好快就要用呼吸機。」當然也有些病人,只是行得沒別人穩,跌跌撞撞之間,仍然擁有完整的人生。子進會是那個幸運兒嗎?蔡媽媽說不知道。
林青雲表示,子進雖被確診,但病情發展,仍有很多未知數。值得慶幸的是,2014年在英國發現的病例,病人在成年以後病情紓緩,包括肌肉的活動能力隨年紀有所提升,這對於蔡媽媽來說,應是好消息。「可以做嘅已經做晒,如果連我都放棄,我怕佢大個咗,會怪我點解生佢出嚟。」她說:「為個病名打咗3年仗,但我知呢場仗,要打足一世。」

20160507 - 新咪湊B亂發力 易勞損變「媽媽手」

標題:新咪湊B亂發力 易勞損變「媽媽手」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母親節將至,除了送禮、飲茶外,也應關注媽媽們的健康,最易聯想到就是「媽媽手」。很多初為人母者,在餵奶、換尿片等日常照顧工作上,容易因做錯動作或「用錯力」令手部勞損,引發俗稱媽媽手的拇指肌腱腱鞘炎。骨科醫生表示,勞損嚴重甚至會不能執筆寫字或握筷子。媽媽要保護雙手,又照顧好嬰兒,首要勿讓手掌、手指長期承受過重力量,平時可多做伸展動作,並鍛煉指力及握力。

骨科專科醫生吳富源表示,不少新手媽媽未能應付每天不停餵奶、換尿片、哄睡等看來容易的小事,加上或要兼顧家務,易令四肢、腰背重複發力兼用力不當,就會造成勞損。各類勞損以媽媽手最常見。當手掌長時間張開及用力,例如托穩嬰孩的頭部、握緊奶樽餵奶等,拇指都需長時間發力,並承受一定重量。他稱,不少母親都因為緊張、「怕跣手」,故手掌盡量張大時,拇指不自覺向上拗起及發力,手腕也會不經意地越彎越曲。

吳指,新手媽媽在首2至3個月仍能以錯動作應付過來,但隨著嬰孩重量漸增,媽媽的拇指下方肌肉及腱鞘長時間負重及拉扯,就會出現腫脹及發炎,發作時會感到手掌軟弱無力、開合困難,若不即時放下手上工作、勉強再用力,嚴重者甚至不能夠執筆、握筷子或提掃帚,影響日常生活。

做家務如掃地、燙衣服、炒菜等也會積累手部勞損,吳稱,除了「媽媽手」外,也會引發俗稱「彈弓手」的板機指、腕管綜合症等,也是工作與家庭之間不斷奔波勞碌的婦女常見的手部痛症。

女士要預防媽媽手,最重要是當雙手感到乏力、不能握拳,又或手腕不能自由屈曲時,便需要休息10分鐘,不要勉強完成家務或手上工作。吳指,手托嬰孩頭部時,手掌張開的幅度不應太大,「唔需要五隻手指伸到最直,手指盡量鬆啲,唔好合埋一齊」,手部的發力點就會較為平衡。平時也可以進行一些鍛鍊指力、握力的動作,減低受傷風險。

若想測試自己是否有「媽媽手」,可以將拇指橫放在手掌心,然後其餘4隻手指往內扣成握拳狀,再嘗試可否將拳頭向下壓至與前臂成一條直線。假如不能完成動作,或已代表拇指肌腱出現嚴重勞損。

20160507 - 4歲女肚痛 出院翌日猝死 父質疑瑪嘉烈疏忽

標題:4歲女肚痛 出院翌日猝死 父質疑瑪嘉烈疏忽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一名4歲女童因肚痛到瑪嘉烈醫院求醫,父親引述當時醫生指女兒患腸胃炎,結果要留醫通便並吊鹽水。兩日後醫生發現女童恢復排便,遂應父親要求批准出院,未料翌日女童昏迷再送往明愛醫院證實不治。女童父親哭訴:「點解腸胃炎會死?」質疑醫生疏忽。院方表示難過,已將個案交死因裁判官跟進。

女童張馨之,暱稱「之之」。張父向《蘋果》投訴指周日之之與歲半大弟弟在公園玩了約半小時,至傍晚6時許回家後感肚痛,他於是帶之之到私家診所求診,醫生指她消化不良。惟之之服藥後仍嗌痛,於是當晚10時許再到瑪嘉烈醫院求醫。

指醫生診斷為腸胃炎

急症室醫生轉送之之到兒科病房,並安排抽血、進行腹部及肺部X光檢查,發現她腸臟積聚大便,其餘檢查則沒異常。張父引述當時醫生指之之是腸胃炎,並處方通便藥及止痛藥,同時為她吊鹽水。不過止痛藥幫助不大,張父形容「佢(之之)好痛好痛,咬牙切齒咁痛,瞓咗都痛醒」;之之翌日更出現嘔吐,「食乜嘔乜,連飲水都嘔」。

之之留院兩日至周二,張父有感女兒僅吊鹽水,「醫院冇乜嘢做到」,於是問醫生「可唔可以出院」,他指當時醫生批准之之出院,「話排晒肚仔啲毒素出嚟就冇事」,還安排下周一(9日)覆診。豈料之之回家後翌日(周三)病情惡化,張父見她嘔吐大作,連忙送往明愛醫院,結果證實死亡。

張父認為瑪嘉烈醫院醫生診斷太草率,涉嫌疏忽。他要求討回公道,更痛哭說:「佢(之之)𠵱家都死唔眼閉,合唔埋隻眼,佢自己都唔明,點解會肚痛痛到走?畀番個交代我,畀番個女我!」

醫管局回應指當時醫生經檢查後認為女童適合出院,遂應女童父親要求安排她出院。女童於本月4日下午1時56分由家人送抵明愛醫院時,已沒生命表徵,經搶救後於下午2時53分離世,個案已交死因裁判官跟進。

20160506 - 公眾場所餵母乳 四成媽媽遇不快

標題:公眾場所餵母乳 四成媽媽遇不快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本港商場缺乏哺乳室,不少餵哺母乳的媽媽都大嘆哺乳時遇困難,藝人官恩娜早前更因在更衣室哺乳被人破口大罵。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上月完成一項網上問卷調查,受訪的3500多名餵哺母乳媽媽中,八成人曾在公共場所餵哺母乳,其中四成人即約1100名媽媽表示,曾在公共場所遇到不快的經歷。

基金會上月22日至26日期間,在網上向3545名正在或曾經餵哺母乳的媽媽調查,其中八成人即2800多人曾在商場、食肆及公園等公共場所餵哺母乳,當中四成曾在公共場所遇過令人不舒服、不自在的經歷,包括歧視的目光、被勸告到其他地方餵哺母乳及遭投訴等。

體育館職員要求廁所餵哺

現為三女之母的李太表示,其3歲半二女及9個月大幼女均以母乳餵哺,她說不少商場餵哺室不足,餵哺室外都要排隊,試過等候超過半小時,故平日會帶母乳餵哺巾外出,讓女兒可隨時隨地食奶。不過,她稱遇過不快經歷,曾在公眾體育館範圍內餵哺母乳,被職員勸喻她到廁所內餵哺。她認為這要求奇怪,「BB食奶等於大人食飯,你都唔會入去廁所食飯啦」,故當時禮貌拒絕。

「微笑點頭已係最大支持」

李太又說,港人不太習慣媽媽在公眾場所餵哺母乳,曾在巴士餵哺被人「眼望望」,但她在新加坡旅行時,在巴士哺乳,當時有外國遊客向她微笑,並豎起大拇指以示支持。李太稱,其實市民只要不特別干涉母親哺乳,不以奇異眼光看待她們,「微笑、點一點頭,已經係最大支持」。

推「母乳餵哺友善商場」計劃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昨推動「母乳餵哺友善商場」計劃,公開招募商場參與,位於九龍站上蓋的商場「圓方」為首個計劃參加者,記者觀察到整個商場內有兩個育嬰室,當中共設有3個母乳餵哺室。基金會發言人稱,基金會除呼籲商場增設育嬰室外,更重要的是培訓前線員工知道如何協助母親,讓母親可以隨時隨地餵哺母乳。

20160506 - 群育學校遷屯門遭反對 鄰校校長:擺個炸彈喺度

標題:群育學校遷屯門遭反對 鄰校校長:擺個炸彈喺度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政府計劃將大嶼山石壁一所有50年歷史、專門收容情緒及行為有問題學生的群育學校遷往屯門,卻遭到屯門區學校校長及區議員反對,擔心「問題學生」對區內學生及社區造成滋擾。工聯會及新民黨區議員亦聯署反對,認為教育局諮詢不足。群育學校校長則指校舍已老化,急需搬遷,而群育學校學生亦不應被「隔離」。

本港共有7所群育學校,供有情緒及行為問題的學生入讀,其中位於大嶼山石壁的東灣莫羅瑞華學校,校舍建於1960年代,受地契條款限制不能原址重建。政府建議將學校遷往屯門仁愛堂陳黃淑芳紀念中學旁的一幅空地,並耗資4億興建新校舍及學生宿舍,預計2019年初落成。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下周一會討論遷校建議。仁愛堂陳黃淑芳紀念中學已表明不歡迎新鄰居,去信立法會要求議員否決有關建議。該校校長蔡國光在信中指出,根據教育局資料,群育學校的學生,包括有暴力行為、參與黑社會活動、有吸毒習慣、性濫交等問題,有較大可能與區內不良分子及黑社會結聚,新學校選址附近有6所中學及多個屋邨,並不適宜,指群育學校學生需要一個遠離人口密集及避免引誘的環境。

蔡回覆查詢時指,該校教師擔憂毗鄰建群育學校「會唔會影響我哋學生返學放學之類」,他形容該區為學校邨,環境較複雜,「你話係咪擺咗個炸彈喺……我唔知邊個傷」。蔡更直言不能視群育學校學生為普通學生,指有人說要應讓他們融入社區僅屬理想,「老實講,如果佢係正經返學,唔使去群育學校啦」,又批評教育局諮詢倉促。據悉,該校已收集79名教師及教學助理聯署,要求重新評估遷校影響。

東灣莫羅瑞華學校校長卓德根表示,50年歷史的校舍缺現代教育設施,亦無排污系統,化糞池老化出現滲漏,附近大量老樹亦構成潛在倒塌危險。卓德根又解釋,群育學校的學生全部由主流學校轉介來,「黑學生」只佔小部份。學生在接受三個月至兩年的適應課程與輔導後,都會轉回主流學校。群育學生不應被「隔離」。

葉建源:加上負面標籤

屯門區議會內工聯會及新民黨議員亦聯署反對遷校,其中區議會副主席李洪森指出,原則上不抗拒群育學校遷入屯門,但教育局諮詢不足,令鄰近學校強烈反彈。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副主席葉建源表示,擔心今次爭議令群育學校被加上負面標籤,其他群育學校在市區多年,部份附近更是名校,一直相安無事。

全部小學生 外界多誤解

偏處大嶼山石壁的東灣莫羅瑞華學校原本是一所收容貧苦無依兒童的宿舍,後來才變身成群育學校。校長卓德根對外界的誤解感到無奈:「可能有人會誤以為我哋同石壁監獄有關,其實我哋嘅學生都係小學生,全部冇案底。」

前身為兒童之家

東灣莫羅瑞華學校的辦學團體為香港學生輔助會,創辦人戴大偉在1957年起在調景嶺開設無家兒童收容所,所內一群少年一次到大嶼山遠足,發現了被荒廢的石壁水塘建築工人宿舍。戴大偉在1965年將工人宿舍變為兒童之家,收容兒童日多,於是又辦識字班。到70年代再轉為群育學校。

卓德根表示,學校位於偏遠大自然之中有好處,課程內也有不少探索自然活動,「學校一帶更加冇寬頻網絡,學生想上網打機都唔得」。但壞處亦是無網絡,學校無法提供電子教學,教師要下載參考資料亦非常不便。另外校址偏遠,來往東涌需半小時,有居於將軍澳的教師每天來回要4小時,所以他們招聘老師一向較困難。

20160506 - 幼園老師掟書包要學生執 家長轟教壞細路 校方稱會嚴懲

標題:幼園老師掟書包要學生執 家長轟教壞細路 校方稱會嚴懲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旺角富榮花園迦南幼稚園發生老師「飛書包」事件,手機WhatsApp昨流傳一段短片,拍得有老師在替學童執拾書包後,隨手將書包丟到枱面或地上,讓學童自行領回。事件惹起部份家長群不滿,指涉事老師不尊重學童,更可能會教壞小朋友。校方已發信家長,表明會嚴懲相關老師。

在WhatsApp流傳的短片長1分13秒,留言指現場為旺角富榮花園迦南幼稚園。從短片所見,現場估計是一學前班課室,約有10名學生。兩至三名老師正協助學童執拾書包,將功課及物件放入書包後交回給小朋友。不過老師不是逐一將書包交到學童手上,而是隨手將書包拋到書桌上,甚至拋到椅子旁邊的地上,由學童撿回書包。

「交學費可唔可以飛落地?」

留言指事件引起家長們不滿而「群情洶湧」,認為有可能傷及小朋友,也教壞小孩。不少網民加入熱議,網民「周太」直斥有關教職員「連學生都不尊重,試問學生又如何尊重別人?」網民「Yeung Cck Jana」亦批評,「不懂尊重別人,點解要飛書包?班小朋友好乖。」網民「Cheryl Lam」反問:「如果家長交學費可唔可以飛落地叫校長執?」

《蘋果》記者到學校了解,家長Ban表示認出片中飛書包的兩名老師,是其3歲女兒的正副班主任,估計是下午校的學生。Ban擔心說:「啲老師將啲書包掟嚟掟去,掟中學生咪好嚴重!」他不諱言會去信教育局及校方要求解釋,日後升讀低班會考慮選擇其他學校。

此外,馬太的男孫在該校讀K3,她認為「(老師)飛書包唔係咁好,但應該係個別老師嘅問題。」梁太的女兒也在富榮花園迦南幼稚園讀K3,她說:「未聞有老師飛書包,女兒亦無模仿,相信問題唔大。」

迦南幼稚園已就事件向家長發出通告,指「校方對於片中老師對待幼兒的行為及工作態度感到十分震驚、忿怒、心痛,極不認同,將會對相關老師作出嚴厲處分」。教育局回應稱,已即時聯絡該校了解事件,並提醒學校採取適當行動以保障學生安全。局方又稱,初步得悉學校已採取相關行動,局方會繼續與學校保持聯繫,在有需要時提供適切協助。

宜親手交予 身教禮貌

對於旺角富榮花園迦南幼稚園有老師「飛書包」惹家長不滿,有家長組織及家庭教育機構大表關注。有機構認為老師應行多兩步將書包交到學童手中,從而身教學童懂得禮貌,答謝別人幫忙。

被指似動物園拋食物

香港家長聯盟主席黃自勇表示,昨日收到不少會員互傳相關片段,大表不安,有家長會更認為「好似動物園職員向動物拋食物」,擔心學童有樣學樣,向其他人拋擲物件。

不過,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形容片段所見,老師拋出書包的情況不算很嚴重,相信老師當時是想「行少啲」,把書包交予小朋友,「拋得嚟都算小心,落點亦算係安全位」。

但狄指涉事老師確有可改善的空間,因為小朋友的書包頗重,拋擲書包過程中仍可能構成風險,如果小朋友突然走過或會被書包撞倒,而老師擲書包的做法亦頗為不禮貌,有示範不恰當行為之嫌。他建議老師,「與其幫小朋友執好書包就算,倒不如通過教育過程,行多兩步將書包交到小朋友手上,從中教導小朋友學習禮貌,向別人講多謝。」

標題:迦南幼園老師飛書包險中稚童臉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多個媽媽群組昨晨瘋傳一段長約一分十五秒的短片,片中可見一名迦南幼稚園(富榮花園)老師向年幼學生「飛書包」,更險擊中學生的臉頰!看過短片的父母紛紛鬧爆涉事老師的行徑,直斥行為非常危險,當學生是乞丐,毫不尊重,要小朋友在地上執回自己的書包。迦南幼稚園事後向家長發出通告,證實短片拍攝地點是其中一所分校,校方對片中老師的行為感到十分震驚及心痛,極不認同,校方會嚴厲處分相關老師。

短片是從課室窗外向內拍攝,片中見到八名年幼學生在課室內走動,同時有三名老師在靠牆的櫃上整理學生的書包,其中一人之後轉身隨手把書包飛向學生,部分書包落在枱上,部分掉落地上,其中一個更險「掟中」學生的臉。惟現場學生對老師的行為見怪不怪,習以為常,更自動自覺執回自己的書包,再放到櫃內,估計事件並非首次發生。

網民轟無愛心促辭職

不少網民看過短片後紛紛鬧爆老師的行徑,炮轟她們完全沒有尊重學生,認為有關的幼園老師若沒有愛心,便應立即辭職,不應這樣對待學生。有家長則擔心學生會「學壞手勢」,「唔識雙手拎嘢畀人,係飛過嚟。」家長梁太的女兒在該校就讀高班,直言看過短片後「個心唔舒服」,認為片中老師不太尊重學生。家長盧先生則認為事件屬個人問題,但認為飛書包會影響小朋友的行為,稍後會向校方了解。

迦南幼稚園事後發出通告,承認有關片段於正式上課前攝錄,拍下老師協助學童收拾物品及放回書包的情景。校方強調,學校有嚴格要求及指引如何照顧學童,並會定期評核,校方對今次事件深感抱歉,會更嚴謹監督所有員工,並檢討各分校的工作程序。

資深幼稚園校長唐少勳指出,幼稚園老師是小孩的啟蒙老師,應樹立一個楷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否則學生會「有樣學樣」。

倘幼童接書包或扭傷
唐校長稱書包不是玩具,又有一定重量,不應該「攞嚟拋」,若學生嘗試接住書包,隨時會扭傷小手,強調老師應把書包遞給學生。教育局稱已即時聯絡有關學校了解事件,並提醒校方須採適當行動保障學生安全,又指初步得悉校方已採相關行動,局方會與校方保持聯絡,有需要時會提供適切協助。

標題:幼園「飛書包」 交校董會處理 網傳校方向家長致歉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唔少港媽港爸都會喺小朋友細細個就用心栽培,幫佢哋報興趣班、補習,百足咁多爪;近日網上流傳一段短片,有幼稚園老師「飛書包」咁派書包畀學生,有家長睇到段片好嬲,話唔單止教壞細路,仲有可能整親小朋友。

Emily睇過據稱喺旺角富榮花園迦南幼稚園拍攝嘅片段,有老師喺課室分發書包,有人以「飛書包」嘅動作,將書包拋向桌面,有書包更拋咗落地上,由小朋友自己執番。Emily打電話問過學校,職員只係話事件由校董會處理中,稍後會向家長交代。

噚日下晝網上又再流傳一張迦南發畀家長嘅通告,確認事件喺其中一間分校發生,校方話對片中老師行為「十分震驚、忿怒、心痛」,會對相關老師作嚴厲處分,話對事件「深感抱歉」。

教界:唔尊重小朋友物件

本身係幼稚園校長嘅教聯會副主席林翠玲話,老師有咁嘅行為唔啱、無禮貌,「係唔尊重小朋友物件」,而片中老師背住學生,或會忽略照顧。

佢認為老師係學生嘅榜樣,校方應檢討事件,又建議以片中學生年紀,可以教佢哋自己攞書包,培養小朋友自理能力。




20160505 - 深水埗五小時兩童猝死

標題:深水埗五小時兩童猝死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深水埗五小時內發生兩宗悲劇,兩名男女孩童不幸猝死。首宗發生在集輝街一個住宅單位,死者是四個月大姓李男嬰,與姓孫(卅二歲)母親同住。昨晨九時許,孫婦抱起兒子準備餵奶時,發現他昏迷不醒,全身冰冷,心知不妙,慌忙報警求助。警方及救護員接報趕至,為男嬰急救後,再送往明愛醫院搶救,惜告不治,警方在場了解事件,李母表示於前日凌晨時分,曾餵兒子飲奶,其後將他放回床上,當時只是扭計嚎哭,並無異樣。警方經調查後,將案件交由深水埗重案組探員接手跟進。

四歲女腸不適曾留院
另外,昨午二時許,醫局街一個住宅單位,姓張(卅八歲)紋身男戶主發現四歲女兒昏迷,慌忙抱着女兒乘的士到明愛醫院求醫,惟搶救後不治。警方調查時,獲知女童於上周六,因腸部不適,多日未有排便,曾到瑪嘉烈醫院求診,留醫診治後,前日讓女童出院,惟她出院回家後,又屙嘔不適。

據兒科專科醫生馮宜亮表示,此情況其中一個可能性為女童胰臟發炎,肚臍對上位置會感到劇痛。當胰臟發炎時,其分泌的消化酵素,便有可能滲到肚內其他位置,「浸住啲腸」,變成女童的腸部被消化,若出現此情況,女童便有可能休克甚至死亡。

20160505 - 睡前飲奶 4月大嬰猝死

標題:睡前飲奶 4月大嬰猝死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長沙灣一名初生男嬰,昨凌晨飲奶後入睡,豈料至昨早母親發現他全身冰冷,昏迷床上。救護員趕至把男嬰送院,但搶救後不治,警方重案組接手調查。

重案組接手調查
涉事男嬰姓李,僅4個月大。男嬰與母親住長沙灣集輝街2至12A號耀輝大廈一單位。消息指昨凌晨約4時,李母曾抱起男嬰餵奶後把他放回床上睡覺,當時並無異樣。至昨早近10時,李母準備再餵奶,但赫然發現男嬰全身冰冷,在床上不省人事,一名男友人連忙協助報警。
救護員接報到場將嬰兒送院,惟搶救無效。警方正調查男嬰死因,案件交深水埗重案組跟進。

兒科專科醫生張蔚賢則指出,初生嬰兒可能因嘔奶導致窒息,但這種情況不常發生,可能性較低;而大部份嬰兒猝死的個案,都未必找到原因,不排除事件中男嬰有其他隱疾,例如先天性心臟病或新陳代謝疾病,導致慘劇發生。
張醫生又提醒家長,若父母在餵哺時發現嬰兒吞嚥情況不佳,不宜操之過急,可中途停頓並為嬰兒掃風,將空氣排出胃部,餵哺後亦不宜讓嬰兒立即躺睡。

20160505 - 官斥社會渣滓「一世喺牢獄絕不為過」 姦5歲親女百次 獸父囚21年

標題:官斥社會渣滓「一世喺牢獄絕不為過」 姦5歲親女百次 獸父囚21年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六旬綜援漢趁妻子回鄉,3年間強姦年僅5歲的親女逾百遍,更以手機和相機拍攝150多幅女兒下體裸照特寫。上月被陪審團一致裁定強姦和製作兒童色情物品共10罪罪成的獸父,昨接受判刑。法官潘敏琦直斥被告喪盡天良、恬不知恥,是「社會渣滓」,重判他入獄21年,「即使一世喺牢獄度過亦絕不為過」。女兒更稱,希望被告被判終身監禁。

被告(62歲)昨出庭時,全程面如死灰,據悉他初步打算就定罪上訴。潘官首先引用弗洛伊德的名言,「在孩提時期,我不能想像還有甚麼比父親的保護更重要」,指被告不單沒盡責保護女兒,反而自她5歲起,便向她伸出魔爪,將她強姦,直至她8歲,其妻向社工透露事件才告終。

被告屢說謊誣親女

法官指被告侵犯的是親女,案發2011至2014年歷時3年,她只有5至8歲,案件並持續發生,被告無使用安全套,並曾利用手機和相機拍攝過程,相較同類案件嚴重。法官續指,年幼的女童本能地信任家人,她在內地出生,但其後在那裏居住和甚麼人一起生活,全由父母擺佈,非她可選擇。

法官續稱,近日在網上看到一段有關野豬媽媽奮不顧身擊退花豹救回小野豬的影片,令她感慨動物尚且舐犢情深,但人作為萬物之靈,本案的父親卻重複利用女兒作洩慾工具,天良盡喪、駭人聽聞,法庭肩負保護兒童的責任,必須嚴懲被告,以發出鏗鏘警世訊息。
被告不認罪,女兒要挺身作證,在庭上再次經歷被父親侵犯的夢魘,更被指說謊誣告,被告甚至稱「唔知佢喺外面招惹乜人」被侵犯,意欲推卸責任,法官直斥他「恬不知恥,喺個女傷口上灑鹽」,做出傷風敗俗、彝倫攸斁之事,仍毫無悔意,「任何有良知嘅人都會義憤填膺」,形容被告是社會渣滓,放在歷史上任何社會,即使一世在牢獄度過亦絕不為過。

心理專家報告指,被告自我保護意識強,對答自相矛盾,認為他其實不喜歡女兒,更視她為負累。專家對被告指女兒看色情雜誌,及同母異父的哥哥可能是侵犯者,感到匪夷所思,又指被告對女兒無同理心,為人跋扈、自我中心、喜耍手段和不負責任,但因女兒現已非跟他同住,故專家評估他重犯機會不高,但需接受心理治療。

女兒冀父判囚終身

女兒的創傷報告則指,她自我形象低落,精神恍惚,即使被告已被囚禁,仍缺乏安全感,常發噩夢,雖沒再出現一想起舊事就頭痛呼吸困難,但專家認為她可能刻意逃避和掩飾。她憎恨被告,不想見他,以「嗰個衰人」代表被告而非稱他爸爸,認為他會報復,希望判他終身監禁,指他罪有應得。

法官認為被告對年幼女兒常年蹂躪,行為卑劣可恥,置淪理道德不顧,對女兒造成一生難以磨滅的烙印,不能奢望法庭對他憐憫而網開一面,考慮所有因素決定判他入獄21年。法庭同時下令10月12日再索閱女童的進度報告。

標題:官斥社會渣滓天良喪盡 獸父囚21年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六旬父親自親生女兒五歲起,三年間性侵犯女兒逾百次,並拍攝性交過程及女兒性器官。高院原訟庭上月裁定,涉案父親六項強姦及四項製作兒童色情物品罪名成立,押後至昨天判刑。曾表明會考慮判處終身監禁的主審法官潘敏琦,昨嚴厲斥責被告,形容他為「社會渣滓、天良喪盡」,就算要他餘生在牢獄度過亦不為過,但考慮到被告無前科等因素,最終決定跟隨判刑指引,判他入獄廿一年。

法官甫開始宣判,即引用心理學及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依特名句:「在孩提時期,我不能想像還有甚麼需要比父親的保護更強烈。」她斥責六十二歲的被告非但無保護女兒,還自她五歲起便伸出魔爪,多次強姦女兒,更要她閱讀色情雜誌荼毒她。當女兒拒絕要求,便施以毆打和不准她吃飯。雖然無證據指女兒有被他打至遍體鱗傷,但這無疑有虐待成分。

「一世牢獄度過亦不為過」
法官指,孩童本能會信任家人,亦有被關愛的權利,父母與子女血濃於水,保護子女免受傷害乃屬人的天性,天經地義。她表示最近在網上看到一齣紀錄片,拍攝野豬為拯救子女,連花豹也擊退,感慨動物尚知道舐犢情深,被告卻以女兒作洩慾工具,情節「天良喪盡、駭人聽聞、傷風敗俗、彝倫攸斁」,任何有良知者都感義憤填膺。被告選擇不認罪,令女兒要出庭指證,還被他指控誣衊,更是「大言不慚,恬不知恥,在女兒傷口撒鹽」,顯出他全無悔意。

法官直斥被告是「社會渣滓」,其行為放在歷史上任何社會,要他一世在牢獄度過亦絕不為過,但據案例,判處終身監禁要確定被告對社會構成威脅,而被告無前科,心理學家又以他不再跟女兒同住,認為他重犯機會不高,故法官認為判處有期徒刑較合適。法官表明,法庭需肩負起保護兒童責任,嚴懲犯事者,終判被告首項強姦罪入獄十二年、餘下九罪每項加監一年,共囚廿一年。

有份處理此案的警方新界北總區重案3B隊督察顏凱欣表示,尊重及歡迎法庭裁決,她希望判刑能給予清晰訊息,社會不容忍性暴力對待兒童。

旁聽翁爆粗鬧禽獸遭警告
一名專程到來聽判的七十九歲秦姓老翁認為判刑太輕,他在開庭前甫見被告被押出犯人欄,即爆粗「X你老味!呢個禽獸嚟o架!」法庭書記見狀,一度要他離開,最後警告他勿作聲了事,但到法官宣判後,他又忍不住爆發:「呢隻禽獸(判)太輕喇,槍斃佢至得啦!」被告雖多次遭當眾辱罵,始終無反應,其辯護大律師透露,被告有意上訴挑戰定罪判決,但至今未提出申請。

案情指,本案被告二○○五年與來自湖南的太太結婚,女兒翌年出世,○九年獲單程證來港定居。女兒一四年首次向母投訴遭父性侵和拍淫照,母親翌年才告訴社工及報警。女兒向警方表示,曾遭被告侵犯逾百次。警方扣查被告的手機及相機,成功修復已刪除的照片,發現百多張其女兒的兒童色情照片。

女童希望「嗰個衰人」終身監禁

女童慘遭親父性侵並拍下裸照,雖然其父終被判罪成,她是否能就此釋懷,卻連專家都難以肯定。法官昨判刑時,披露女童的創傷報告,顯示她現仍憎厭父親,甚至希望父親能判終身監禁。

據女童的創傷報告所載,女童與心理專家會面時,仍不屑叫被告做「爸爸」,只以「嗰個衰人」代替,不欲再與他見面。她更擔心被告會因她出庭作供而向她報復,對她和母親不利,她因此希望父親被判處終身監禁,亦覺得父親是罪有應得。

專家:被告邪惡跋扈
心理專家認為女童自我形象低落,經常恍惚難以集中精神,並常發噩夢。雖然近期情況似漸有改善,但專家指難以分辨她是真進步抑或只是刻意逃避,惟今次出庭作供的經驗,為她帶來正面影響。

法官判刑時提到,由於心理專家認為被告再犯機會不高,故決定不判終身監禁。但其實心理專家對被告的評價殊不正面。法官昨詳細引述心理報告,指心理學家形容被告「邪惡、跋扈、自我中心、不可靠、自私自利、喜歡耍手段、不負責任」,不但自我保護意識強,且說話迴避、含糊其詞且自相矛盾。

被告雖自稱與女兒關係好,但除供食住外,並無顯示出關愛之情,似視女兒為負累;被告甚至指摘,是女兒自己找色情雜誌看,又指女兒的母親和同母異父兄長或是罪魁禍首。專家認為,被告自我洞察能力低,欠缺同理心及無悔意,他所提供的資料,亦無助評估其心理結構,只是因被告不再與事主同住,才斷定他再犯機會不高。

性侵兒童案年達300宗

「判幾多年都補償唔到女童所受嘅傷害!」警方昨日已第一時間將本案判刑結果告知女童母親,但有社工坦言,事件對女童的傷害難以彌補。數字顯示,兒童被性侵犯個案持續高企,過去五年每年均多達三百宗,佔整體虐兒案件逾三成,有社福機構建議,政府應為有五歲以下兒童的單親或新來港家庭進行定期家訪,一方面了解他們的需要,另一方面可及早發現兒童有否被性侵犯。

消息指,受害女童現時與母親租住私人單位,情況良好,社會福利署正提供協助。有專責調查虐兒案的警務人員指,由於性侵兒童案往往在發生一段長時間後才被揭發,故警方近年已加強與社署及非政府機構合作,為學童及成人舉行講座,以便及早提高學童的警覺性,成年人亦可及早識別兒童可能被性侵犯。

根據社署資料,本港去年共有二百七十三宗新呈報兒童被性侵犯案件,佔整體虐兒案逾三成,是繼身體虐待後排第二位,而情況亦與過去五年相若。

扭曲價值觀 長大後礙社交
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何愛珠表示,「無論個爸爸被判監幾多年,都補償唔到女童所受到傷害!」她指,由於五歲以下兒童的認知及自我保護能力較低,一旦被性侵犯,影響極深遠,自我形象及價值觀也會被扭曲,長大後或難與異性發展親密關係,必須提供適當輔導。

何指出,性侵犯兒童個案持續高企,建議政府應帶頭定期為有五歲以下兒童的單親或新來港家庭進行家訪,這安排絕沒有歧視成分,而是希望可了解他們需要的同時,亦可及早識別兒童有否被性侵犯。她又指,現時性罪犯入獄後接受治療屬自願性質,認為政府必須推行強制治療,避免他們出獄後重犯,對社會構成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