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7 - 縱有津貼 港人不想生

標題:縱有津貼 港人不想生
報章:晴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本港出生率由1981年每名女性平均誕下1.9個嬰兒,降至去年1.3個。人口政策諮詢文件建議提供生育津貼等經濟誘因鼓勵生育,但有夫婦坦言對本港教育制度欠信心;而學者指住屋等配套,也是生育的考慮因素。

政府認為本港出生率偏低,港人結婚後三年,誕有首名子女的女性,由1981年的90%,大幅下跌至2011年的70%。
Ivy與丈夫今年踏入結婚十五周年,兩人早於十年前已決定不生育,她直言被本港教育制度、新移民湧入及雙非兒童嚇怕,即使政府提供經濟誘因,亦無助解決根本問題,因此不想生育。

與內地人爭學額 恐福利被分薄
家庭月入約四萬、已置業的Ivy說,若生育一名孩子,每月至少要預留兩萬元供書教學,否則難追趕社會的步伐。即使孩子可升讀大學,亦擔心他們或會為了生活放棄夢想,「為追求一張證書,為讀而讀;一生猶如賭博般,去衡量自己的命運。」

近年中港矛盾增加,港人要跟雙非爭床位、爭學額:「政府無論實施任何政策或福利,只要開放內地人來港,港人的福利也會被分薄。」現時Ivy養了七隻愛犬,她認為承擔的責任與養育孩子相若,「畢竟人會受社會影響而改變,我不想看到孩子被社會風氣帶壞。」

不信國教風波告一段落
現年34歲的曾先生,剛結束十年愛情長跑,與太太結婚。他指六年前原本有生育計劃,但去年發生反國教事件,令他對生育改觀。「學校對孩子影響力很大,但學校將愛國與分數扯上關係,實在不能接受,而且我不信國教科會就此告一段落。」他指時下社會風氣,已令孩子為了分數、職位、前途,盲目迎合社會要求,因此對生兒育女卻步。

教協總幹事兼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指,本港教育制度備受質疑,例如2000年政府推行教育改革,取消小六學能測驗,但變本加厲推出TSA系統性評估,促使不少家長為孩子鋪路報讀學前班;而反國教事件令家長擔心孩子被洗腦,認為本港教育制度存在不少隱憂。

他認為,政府須建立一個優質公共教育體系,令家長毋須捱貴學費、爭學位,亦可培育孩子成材,自然可提升生育意慾。

考慮因素多 經濟誘因收效微
人口政策諮詢文件建議提供懷孕開支津貼、增加資助託兒及課餘託管服務等,以鼓勵生育。港大社工及社會行政學系榮譽教授周永新說,新加坡為提升生育率,也為新生嬰兒提供生育及教育津貼,但作用不大,當地婦女平均生育率為1.2個嬰兒。他指影響生育因素眾多,包括居住環境、教育及經濟等,例如香港樓價貴、又要爭學位,認為建議未對症下藥;又指去年本地嬰兒出生總數達六萬,加上每年兩萬單非嬰來港,「培育好這些人,人口增長已足夠。」

婦女服務員聯會主席歐陽寶珍贊成增加託兒及課餘託管服務,以及立法實行男士侍產假;但長遠要做好民生政策,包括醫療、房屋及教育等。

遲婚趨嚴重 左右出生率
出生率低亦與結婚率有關。本港女性初婚年齡中位數,由1981年23.9歲升至2011年28.9歲;40至44歲未婚女性,亦由1981年3%飈升至2011年17%。
圓滿關係中心創辨人兼婚姻輔導專家蔡綺文坦言,本港遲婚趨嚴重,因港男、港女價值觀存分歧。現今的女性學歷高,工作能力強,自然要求男伴有上進心,「如果男士沒有事業心,女士會覺得自己一個人更好。」她又指有86%男性會因女士外貌決定第二次約會,若社會風氣或價值觀不變,港男港女繼續各持己見,料難扭轉遲婚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