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9 - 近三成小童有情緒問題

標題:近三成小童有情緒問題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童年理應無憂無慮,但有調查發現近三成受訪小童認為自己有情緒及社交問題,惟家長察覺子女有上述問題的比率偏低,出現落差。負責調查的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表示,近年有求助個案是年僅六歲的小一學生,反映香港學童情緒問題普遍,若家長不察覺或不去了解情況,會令子女更無助。

女青年會去年六月至七月為了解十歲以下兒童的情緒及生活,共訪問逾一千三百多名家長及兒童,有六百九十三份配對問卷。結果,分別兩成七及兩成六受訪兒童自覺情緒受困擾及社交不良好,但當中僅一成一及一成二受訪家長有同感、察覺及得知相關問題。當再追問詳情時,兩成五受訪兒童稱自己經常不開心或會哭泣、兩成八稱有很多擔心的事,惟察覺子女有上述兩種情況的家長比率皆不足兩成。調查又問及小童對自己社交的描述,僅兩成二認為自己受其他同學歡迎、兩成三稱感覺孤獨,較多時間獨自玩耍,惟高達五成家長以為子女受同學歡迎,也有二成八家長承認子女較多時間獨自玩耍。

母辭工陪伴3年 令子重拾笑容
白太太育有一對子女,分別就讀小六及幼稚園高班。長子在升讀小一初期,上學數天已表示不想上學,又對家人及老師稱「覺得自己無咩用」,其後更出現咬手指等情況。她指,初時不了解問題,一度向兒子破口大罵,質問他為何溫習及上課時不專心,令兒子瑟縮一角,方令她驚覺「點解令到個仔咁唔開心?」她其後辭去工作,用三年時間終令兒子變回樂觀小孩。白太認為,身為家長亦應承認自己的錯誤,如激動責罵子女後,應冷靜及向孩子道歉,與子女溝通時亦可分享個人生活,此舉不但可鼓勵子女打開心窗,更可增加溝通。

上一代守舊 子女難坦誠相對
女青年會督導主任梁廣浩指,不少個案出現自殘情況,包括搣眼眉毛、大力咬唇等,他認為現時家長着重學業,且受傳統思想影響,對子女的問題抱「一定係你錯先」的態度,令子女不敢坦誠個人問題,且家長會將舊思想代入子女身上而造成壓力。他建議家長應先了解問題及承認以往的成長經驗未必適合子女,而非胡亂指摘或急於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