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下周一是開學大日子,但對個別學童來說,可能是焦慮的觸發點。大埔那打素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副顧問醫生李明冲指,任何年齡人都可能受焦慮困擾,他的焦慮症病人中,年紀最小只有三、四歲。他指小孩未必懂得表達自己的焦慮情緒,家長若發現子女出現持續焦慮或逃避行為,例如悶悶不樂,連平日喜歡的遊戲都拒絕玩耍,需多加留意,必要時或需尋求專業意見。
嘔吐哭泣屬受壓徵狀
鄧女士的女兒今年十一歲,五歲半時確診患焦慮症。女兒當時唸幼稚園中班,上學前總是嘔吐,又試過在校門前堅拒進入,不斷哭泣至放學,鄧女士大感無助。她憶述,女兒向來性格緊張,四歲時已懷疑自己被人跟蹤,又擔心家中吊燈塌下,情況令人憂慮。後來求診,確定女兒患焦慮症及有讀寫障礙,難以跟上學習進度,成為壓力來源。
李明冲指,不同成長期的學童面對不同的開學壓力,例如幼稚園階段會害怕陌生環境、老師、同學,以及與父母分離;小學功課繁重及呈分試,都會令孩子情緒緊張;及至中學,身形、儀容或怕被同學排擠,都是壓力來源。他說,當孩子的焦慮持續,逃避行為增加致影響生活,出現情緒低落、對一般遊玩失去興趣、失眠、食欲下降、脾氣失控或持續頭痛、腹痛,便需多加留意。
幼童或害怕陌生環境
他指尚在學前階段的幼童,父母應減少他們對學校陌生環境的未知,例如開學前先帶子女到學校門口,沿途分享有趣事物,把學校和快樂連繫起來,開學後亦應保持固定的遊戲及故事時間。
至於小學生,家長可於開學前一周以身作則,全家一起調節作息時間,令孩子及早適應由放暑假期間的自由自在,回復到開學後有規律的生活。父母亦可與孩子回顧及分享校內的有趣經歷,避免只得學習單一話題,以及討論應對焦慮的方法。
嘔吐哭泣屬受壓徵狀
鄧女士的女兒今年十一歲,五歲半時確診患焦慮症。女兒當時唸幼稚園中班,上學前總是嘔吐,又試過在校門前堅拒進入,不斷哭泣至放學,鄧女士大感無助。她憶述,女兒向來性格緊張,四歲時已懷疑自己被人跟蹤,又擔心家中吊燈塌下,情況令人憂慮。後來求診,確定女兒患焦慮症及有讀寫障礙,難以跟上學習進度,成為壓力來源。
李明冲指,不同成長期的學童面對不同的開學壓力,例如幼稚園階段會害怕陌生環境、老師、同學,以及與父母分離;小學功課繁重及呈分試,都會令孩子情緒緊張;及至中學,身形、儀容或怕被同學排擠,都是壓力來源。他說,當孩子的焦慮持續,逃避行為增加致影響生活,出現情緒低落、對一般遊玩失去興趣、失眠、食欲下降、脾氣失控或持續頭痛、腹痛,便需多加留意。
幼童或害怕陌生環境
他指尚在學前階段的幼童,父母應減少他們對學校陌生環境的未知,例如開學前先帶子女到學校門口,沿途分享有趣事物,把學校和快樂連繫起來,開學後亦應保持固定的遊戲及故事時間。
至於小學生,家長可於開學前一周以身作則,全家一起調節作息時間,令孩子及早適應由放暑假期間的自由自在,回復到開學後有規律的生活。父母亦可與孩子回顧及分享校內的有趣經歷,避免只得學習單一話題,以及討論應對焦慮的方法。
標題:幼園生開學焦慮 嘔吐兼怕跟蹤 醫生﹕家長勿誤當驚青怕醜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暑假快將完結,幼稚園及中小學生本月底起陸續開始上課。有醫院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出,每逢開學初期,接獲有兒童因上學而出現頭暈、腹瀉、嘔吐情况,診斷後發現患焦慮症,其中有幼稚園K3女童個案,雖然早上只吃了兩匙通粉,但返學校前及途中無故嘔吐了兩碗嘔吐物,又不肯進學校門口,甚至感到有人跟蹤,其母感不妙求醫,才發現女兒因上學出現焦慮症。
雅麗氏那打素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副顧問醫生李明沖表示,年紀小至僅3至4歲的兒童都可現焦慮症,主要由於不同的壓力所致,如幼稚園生可能因怕陌生環境、與父母分離;小學生可能與功課多、欠缺休息而感壓力;中學生即涉面對儀容、朋輩排擠等問題。再者,每遇升幼稚園低班、小一及中一、轉校等重大改變,兒童或會因未知數更多而分外擔心致焦慮。
鄧女士的幼女曾因上學焦慮,到大埔那打素醫院求診。鄧女士憶述,女兒在升K3後初段上學時期,上學時便無故嘔吐,曾試過早餐只吃兩匙通粉,但吐出兩碗嘔吐物,又未能說出不舒服的原因。鄧女士試過親自帶女兒上學,但女兒不願走進校門,直至女兒表示懷疑有人跟蹤而求醫,才發現她患焦慮症,亦留意到女兒有讀寫障礙,在校內面對默書、抄字、功課問題有逃避心態。
主診醫生李明沖表示,當時幫助女童了解自己的障礙,訂立適合她的目標。小女童下月將升小六,雖然仍然須覆診,但已不再因學業困難而逃避上課。
子女情緒持續低落應求醫
李指出,家長可能誤將子女的焦慮問題,當作「驚青、細膽、怕醜」處理。他建議,家長如發現子女情緒低落、對遊戲失去興趣、失眠、食慾下降、頭痛、腹痛等,且症狀持續影響生活,便要向醫生求助,醫生會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患者,穩定和有規律的生活亦可助患者減少焦慮。
另外,臨牀心理學家鄧詩琪則指出,每年9月,接獲每10個求診的兒童中,便有3至4個是因上學問題需求助。現時教育制度重視分數、活動過多致兒童缺乏休息、朋輩關係出現問題如「改花名」、家庭不和諧,均令兒童較易緊張。
此外,精神科專科醫生陳葆雯表示,曾遇過有中二「乖乖女」雖願意上課,但開學後每當換好校服出門,便出現心跳、手震等焦慮症狀,且因不願意離開家門而缺課兩星期,學校訓導主任嘗試帶學生回校亦不成功,故轉介學生接受治療。該學生因社交問題而不願上學,經藥物治療後減輕焦慮,已可再次上學。
雅麗氏那打素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副顧問醫生李明沖表示,年紀小至僅3至4歲的兒童都可現焦慮症,主要由於不同的壓力所致,如幼稚園生可能因怕陌生環境、與父母分離;小學生可能與功課多、欠缺休息而感壓力;中學生即涉面對儀容、朋輩排擠等問題。再者,每遇升幼稚園低班、小一及中一、轉校等重大改變,兒童或會因未知數更多而分外擔心致焦慮。
鄧女士的幼女曾因上學焦慮,到大埔那打素醫院求診。鄧女士憶述,女兒在升K3後初段上學時期,上學時便無故嘔吐,曾試過早餐只吃兩匙通粉,但吐出兩碗嘔吐物,又未能說出不舒服的原因。鄧女士試過親自帶女兒上學,但女兒不願走進校門,直至女兒表示懷疑有人跟蹤而求醫,才發現她患焦慮症,亦留意到女兒有讀寫障礙,在校內面對默書、抄字、功課問題有逃避心態。
主診醫生李明沖表示,當時幫助女童了解自己的障礙,訂立適合她的目標。小女童下月將升小六,雖然仍然須覆診,但已不再因學業困難而逃避上課。
子女情緒持續低落應求醫
李指出,家長可能誤將子女的焦慮問題,當作「驚青、細膽、怕醜」處理。他建議,家長如發現子女情緒低落、對遊戲失去興趣、失眠、食慾下降、頭痛、腹痛等,且症狀持續影響生活,便要向醫生求助,醫生會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患者,穩定和有規律的生活亦可助患者減少焦慮。
另外,臨牀心理學家鄧詩琪則指出,每年9月,接獲每10個求診的兒童中,便有3至4個是因上學問題需求助。現時教育制度重視分數、活動過多致兒童缺乏休息、朋輩關係出現問題如「改花名」、家庭不和諧,均令兒童較易緊張。
此外,精神科專科醫生陳葆雯表示,曾遇過有中二「乖乖女」雖願意上課,但開學後每當換好校服出門,便出現心跳、手震等焦慮症狀,且因不願意離開家門而缺課兩星期,學校訓導主任嘗試帶學生回校亦不成功,故轉介學生接受治療。該學生因社交問題而不願上學,經藥物治療後減輕焦慮,已可再次上學。
標題:返學即嘔 5歲女患開學焦慮症 醫生:個案增 或因家長催谷
報章:晴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新學年將開始,若子女聽到返學就不適,或患上「新學年焦慮症」;有年僅五歲幼童每逢上學便嘔吐,母親不惜辭工照顧焦慮女兒。有精神科醫生指,近年學童患憂慮症個案上升,或與家長催谷有關,尤其是孩子報讀學前Playgroup。
鄧小姐的女兒五歲已有焦慮症,K2新學年不肯上學,常無故嘔吐,持續整星期,鄧小姐甚至要準備三套校服,以防女兒以弄髒校服藉口不上學,又陪女兒上學,雖能慢慢減低對上學的焦慮,但對生活的焦慮感卻日趨嚴重。鄧小姐說,與女兒到商場逛街兩小時,有1.8小時都在洗手間門口排隊,只因曾提醒女兒商場人多,想去洗手間要預先告知,女兒因此緊張,常感覺要去洗手間;後經醫生確診患上焦慮症。鄧小姐自言非「怪獸家長」,推測壓力與焦慮來自女兒本身有讀寫障礙,擔心被同學或陌生人恥笑,從而產生焦慮。
怕無得去 外出九成時間排廁所
後來鄧小姐辭工照顧女兒,由於女兒易對新環境焦慮,鄧小姐每天陪她建立規律生活,免到新餐廳用膳;又在考試前一天準備女兒最愛的芒果布甸作獎勵,減低其對考試的緊張感。現就讀中六的女兒已平復焦慮心情,更會與媽媽說:「不如我們今天試新餐廳,看看我會不會緊張?」
雅麗氏何妙齡拿打素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副顧問醫生李明冲指,焦慮症學童的求診個案,約佔整體兒童精神問題求診的10%,年紀最小約五歲,而在新學年前後,求診人數會增加。他指壓力會增加憂慮,而這種壓力來自多方面,如家長過度催谷、自我要求過高或面對新挑戰時產生憂慮等。
Playgroup教斯文 感學校凝重
精神科專科醫生(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陳國齡表示,近年小學或幼稚園學童患憂慮症的轉介個案上升,懷疑或與家長的催谷有關,尤其是要求孩子報讀學前Playgroup。她解釋,因部分Playgroup專門教孩子面對幼稚園入學面試,指導他們要舉止斯文,談吐大方,容易營造學校是凝重的印象,令孩子造成陰影,從而害怕學校產生焦慮症。
陳國齡籲家長勿給兒女增壓,應多鼓勵、溝通,若發現兒女的焦慮持續及加劇,並出現逃避行為,如對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頭痛、失眠等,應該盡快求醫。
情緒易低落 心跳手震呼吸急
鄧小姐的女兒K2時證實患焦慮症,她憶述,當時K1的老師曾告知她,女兒需重考五次才能通過考試。惟丈夫卻認為女兒是怕醜或緊張,反指鄧小姐過於擔心。
究竟如何分辨怕醜與焦慮?李明冲指出,兒童怕醜、「驚青」只維持短時間,未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而焦慮症則相反,其心理上會出現情緒低落,生理上則出現心跳、手震及呼吸急促等情況,並會有逃避行為。
李明冲又說,當發現兒女有焦慮症,夫妻間首要互相支持,紓緩彼此壓力,鼓勵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形容生理反應及焦慮處境,如感壓力時可表達出「心口有石頭」,以了解孩子的想法。
鄧小姐的女兒五歲已有焦慮症,K2新學年不肯上學,常無故嘔吐,持續整星期,鄧小姐甚至要準備三套校服,以防女兒以弄髒校服藉口不上學,又陪女兒上學,雖能慢慢減低對上學的焦慮,但對生活的焦慮感卻日趨嚴重。鄧小姐說,與女兒到商場逛街兩小時,有1.8小時都在洗手間門口排隊,只因曾提醒女兒商場人多,想去洗手間要預先告知,女兒因此緊張,常感覺要去洗手間;後經醫生確診患上焦慮症。鄧小姐自言非「怪獸家長」,推測壓力與焦慮來自女兒本身有讀寫障礙,擔心被同學或陌生人恥笑,從而產生焦慮。
怕無得去 外出九成時間排廁所
後來鄧小姐辭工照顧女兒,由於女兒易對新環境焦慮,鄧小姐每天陪她建立規律生活,免到新餐廳用膳;又在考試前一天準備女兒最愛的芒果布甸作獎勵,減低其對考試的緊張感。現就讀中六的女兒已平復焦慮心情,更會與媽媽說:「不如我們今天試新餐廳,看看我會不會緊張?」
雅麗氏何妙齡拿打素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副顧問醫生李明冲指,焦慮症學童的求診個案,約佔整體兒童精神問題求診的10%,年紀最小約五歲,而在新學年前後,求診人數會增加。他指壓力會增加憂慮,而這種壓力來自多方面,如家長過度催谷、自我要求過高或面對新挑戰時產生憂慮等。
Playgroup教斯文 感學校凝重
精神科專科醫生(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陳國齡表示,近年小學或幼稚園學童患憂慮症的轉介個案上升,懷疑或與家長的催谷有關,尤其是要求孩子報讀學前Playgroup。她解釋,因部分Playgroup專門教孩子面對幼稚園入學面試,指導他們要舉止斯文,談吐大方,容易營造學校是凝重的印象,令孩子造成陰影,從而害怕學校產生焦慮症。
陳國齡籲家長勿給兒女增壓,應多鼓勵、溝通,若發現兒女的焦慮持續及加劇,並出現逃避行為,如對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頭痛、失眠等,應該盡快求醫。
情緒易低落 心跳手震呼吸急
鄧小姐的女兒K2時證實患焦慮症,她憶述,當時K1的老師曾告知她,女兒需重考五次才能通過考試。惟丈夫卻認為女兒是怕醜或緊張,反指鄧小姐過於擔心。
究竟如何分辨怕醜與焦慮?李明冲指出,兒童怕醜、「驚青」只維持短時間,未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而焦慮症則相反,其心理上會出現情緒低落,生理上則出現心跳、手震及呼吸急促等情況,並會有逃避行為。
李明冲又說,當發現兒女有焦慮症,夫妻間首要互相支持,紓緩彼此壓力,鼓勵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形容生理反應及焦慮處境,如感壓力時可表達出「心口有石頭」,以了解孩子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