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連續兩日的小一註冊日昨日展開,部分經「跨境學童專用校網」被派到葵涌區的雙非學童家長註冊時怨聲載道,埋怨上學路途轉折兼太遠,車程日花長達六小時,較上課時間還要長,有家長甚至到北區十多間小學叩門。另有內地重慶的雙非家長前年來港為愛女找幼稚園學位失敗後,今次不惜放棄工作再帶女兒乘飛機來港報小一,結果被派到沒有填報的葵涌區小學,質疑「不知道這個派位制度是怎麼派!」
今年葵涌區部分小學首被納入「跨境學童專用校網」,其中嗇色園主辦可信學校有不少跨境學童家長到校為子女註冊。該校校長朱遠球指,校方已安排跨境校巴經深圳灣和福田口岸接送學生,車程分別需時約四十分鐘,校方亦決定申請開通文錦渡過境路線,方便居於羅湖區的學生。
稱叩門失敗 考慮回內地讀書
不過,不少被派到該區的雙非學童家長埋怨路途太遠,雙非家長魏太家住羅湖,她說「我已去了上水十多間小學叩門,如果學校未能解決交通問題,叩門又失敗,我哋會考慮返內地讀書」。
另一雙非家長但女士同樣家住羅湖,投訴「來葵涌上學超級遠,來回要花六小時,交通時間比上學時間還要長。」批評港府派位制度不應將小朋友派得太遠,又指已到北區四間小學叩門,但只有一間收表,昨再去北區三間小學叩門,但她坦言不會安排兒子返內地讀書,「如果他將來到香港找工作,讀字不行,英文不行,怎麼辦?」
而來自重慶的雙非學童家長白太為安排愛女來港入讀小一,專程由重慶乘飛機來港,但女兒經跨境校網被派到葵涌區小學,質疑「不知道這個派位制度是怎麼派?」白太坦言女兒不懂廣東話亦不懂繁體字;她前年曾帶女兒來港找幼稚園學位失敗,惟有返回重慶,現再來港找小一,原本打算舉家搬到羅湖居住,現被派到葵涌區,單是上學已花兩個半小時,惟有安排校車接送女兒上學。
至於居於福田的周太得悉小朋友被派到青衣的小學時,不諱言「嚇到喊咗出來,成晚都瞓唔着」,她不滿填報廿六間上水、粉嶺及大埔的小學,卻被派到從來沒填過的青衣區。
教師北上助跨境學童註冊
不少跨境學童家長埋怨「跨境學童專用校網」內的部分小學位置偏遠,校網內最少三間位於青衣及東涌的小學為免跨境學童流失,昨日趁小一註冊日首天,專程派老師「北上」到福田關口旁的商業廣場,以「送上門式」協助雙非學童註冊。兩間位於青衣的小學今年更首次派員到福田口岸,親自為獲派該校的跨境學童註冊;其中青衣仁濟醫院趙曾學韞小學首日共收到五十多份跨境學童註冊表格,福田口岸佔近四分之一,校長直認「幾理想」。
顧及車程 有學校延遲上課時間
青衣仁濟醫院趙曾學韞小學校長彭紹良指,由於去年有家長指日後需到港為子女做校服,希望註冊時可節省一次簽證,故學校今年首次安排老師「北上」協助學童註冊,首日福田口岸即收到十多份跨境學童註冊表。負責解答家長疑問的主任潘寶葉指,內地家長「聽到青衣就頭暈」,但解釋過後家長亦釋懷;而學校將於本周六及下周六安排兩班直通車接送學童及家長到校體驗。同區的荃灣商會學校曾老師指,學校除提供皇崗過境服務外,跨境學童亦可選擇文錦渡或落馬洲過關,直言十分方便。
位於東涌的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學校校長黃錦良指,避免內地家長四處奔波,今年是第二年派老師到福田協助學童註冊,首日在福田口岸收到廿八名跨境學童註冊表格,另有廿人到場叩門。他指為應付雙非學童增加,學校已加開一至兩班,並多聘三至五名合約老師幫忙。顧及跨境學童行車時間,學校更特地將首節課推遲至上午八時五十分,同時實施學童「車上檢」,釋除家長對過境安全的疑慮。
本地生較內地生評分低
新移民及跨境學童一向被認為較少資源支援,而在港讀書與父母見面時間不多。一項調查發現,內地生較本地生感到來自父母、朋輩及師長的支持和鼓勵,較本地主流學生多,令他們更投入努力和有信心令成績進步,他們的成績亦較本地主流學生好。專家認為本港出現「主流成為弱勢」現象,以為資源及支援較多的主流學生,反而較少投入學習,認為家長及學校都要重視調查結果,多鼓勵學生參與學校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
「主流成弱勢」 內地生更投入學習
香港教育大學去年四月至今年三月,以問卷訪問三十間中學逾一萬四千名學生,當中八成是主流本地生,一成半為新移民,半成是跨境學生。調查詢問三組學生上一個學期的中、英、數三科的分數,發現主流同學於四科中只有二點一二至二點一八分,僅剛好合格,當中只有英文科比新移民同學好,與跨境生同分,主流學生的中文和數學則較另外兩組同學低分。調查發現三組學生就父母關懷、朋輩支持、師長關愛和自己對學業的努力評分,主流學生的評分都是最低,而跨境學生則最高。
教大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袁月梅指出,一般人認為主流學生得到的家庭和學校支援較有優勢,但調查結果發現原來相反,出現「主流成為弱勢」現象。她指出,新移民和跨境學生朋輩間較多互相支持和一起談論功課,「要一齊長途跋涉返學,會了解大家難處。」這些聯繫令他們更投入學習,因而取得較好成績。她認為家長應多與子女交流,學校亦可加入生命教育,輔助學生身心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