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4歲讀K2的大眼妹樂晴擁有一雙迷人電眼、臉上常掛瀾漫笑容,但這一切來得不易。她兩年多前確診患上罕見癌症神經母細胞瘤,並擴散至肝、左眼和頭骨,小公主被困病魔城堡,她成功闖過一關又一關,現時病情終於穩定,最大心願是每日能夠上學跟同學見面,健康活下去。
在2013年10月,15個月大的樂晴因左眼突然出現瘀血及腫起,被確診患上罕見的神經母細胞瘤,癌細胞由腎上腺擴散至眼、肝和頭骨,隨後一年半,她長期在瑪麗醫院留醫,每天飽歷40℃高燒、口腔潰爛、食慾不振等副作用煎熬,迪士尼樂園成為她的止痛藥,每次媽媽帶她去玩一天,她便可暫時忘卻痛楚。日前梁太帶樂晴到迪士尼樂園遊玩,記者同行,樂晴玩得很開心。
哭過、痛過,捱過5次化療、連續10日電療、腎上腺癌細胞瘤切除手術和自體骨髓移植,樂晴最終戰勝癌魔,成功清除體內癌細胞,現時需3個月覆診一次,每年進行全身檢查和服食甲狀腺補充劑。醫生說如手術後5年不復發,算是進入安全期。
緊記母叮囑 棄食最愛雞翼
樂晴媽媽梁太講述這場與癌魔的戰鬥,讚女兒很懂事,年紀小小已學會吞藥丸。每次到醫院抽血、抽骨髓,雖難免怕痛,「但我同佢講,醫生會幫手睇有冇壞人喺裏面,如果有會消滅,之後佢就會聽話,乖乖打針」。
「樂晴好鍾意食雞翼!」但梁太擔心會影響病情,故曾向女兒指吃雞翼不好,沒想到樂晴懂得把父母的叮嚀牢記心裏:「之前學校燒烤,我同佢講你都可以食雞翼㗎,點知佢話唔想食,因為我之前同佢講壞人鍾意食雞翼!」
有份治療樂晴的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系主任兼臨床教授陳志峯指,樂晴完成治療至今兩三年,仍要觀察至第五年。他指隨時間過去康復機會越高,對康復進度審慎樂觀。
為協助癌症和血病病童及家長,瑪麗醫院K8病房家長和醫護人員於1995年成立春暉社,委員許太曾接觸逾10名神經母細胞瘤病童,「佢哋影響範圍同一般血癌、腦癌唔同,當神經母細胞癌腫瘤生長喺某啲位置可能影響儀容,但病童一般都較為堅強」。
神經母細胞瘤資料
發病率:每100萬名15歲以下兒童約5至6人患病,多為5歲以下
病 徵:發燒、腹脹、嘔吐、食慾減退、關節痛等
確診方法:驗血、驗尿,以超音波、X光及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細胞瘤有否擴散
治療方法:局部個案需化療和做手術割走腫瘤;轉移個案(擴散)需配合化療、電療、免疫療法、手術和自體骨髓移植等
存活率:局部個案存活率逾90%,復發率較低;轉移個案50%,復發率30至40%。
罕見兒童病 存活率僅半
神經母細胞瘤屬罕見兒童癌症,每100萬名15歲以下兒童中約5至6人患病,六成個案較嚴重,癌細胞會侵襲多個組織,病童需接受手術、電療和自體骨髓移植等多管齊下治療,存活率約一半。
初期病徵不明顯
陳志峯教授指,神經母細胞瘤是因兒童發育過程中,交感神經原初細胞出現不明癌變,多集中在腎上腺、後腹腔和後胸腔等。發病年齡多為5歲以下,若1歲以下發病情況較樂觀,過去曾有個案腫瘤自行消失。
但此病初期病徵不明顯,如發燒、腹脹、嘔吐和食慾減退等,若要診斷,須化驗血液有否含兒苯酚氨(catecholamine)、抽取可疑組織及用電腦掃描了解細胞瘤有否轉移等。
陳指約六成個案較嚴重,癌細胞轉移至骨、肝、皮膚等多個組織,部份更入侵眼腔骨而令病童眼睛凸出,需接受手術、化療、電療、免疫療法、自體骨髓移植等,存活率僅五成。
轉移個案中,三至四成人會復發,本港約4年前引入半相合骨髓移植,取走病童父或母血幹細胞引起排斥的部份再移植予病童,但過去曾為5至6人進行,成功率僅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