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本港貧富差距早在幼兒開始,香港大學醫學院一項已持續5年的追蹤研究顯示,低社會經濟(社經)地位家庭的幼兒,智能發展能力比來自高社經地位家庭差逾兩成,同一批幼兒升至小三時,其中文及數學成績相比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幼兒則差三成,出現行為問題亦較普遍。關注幼兒發展的學者指出,低社經地位家長育兒知識及資源不足,少作具質素親子活動,令幼兒未能得到充分發展,敦促政府於各區設立專門培訓幼童發展及親子中心。
是項研究為一項長期追蹤研究,由2011年開始,預計追蹤有關學生至成長階段。港大醫學院由2011年開始,於港島和元朗隨機選出20間本地幼稚園,再邀請逾556名幼稚園K3學生,按家長教育程度、工作專業及收入等因素,界定其家庭社經地位,如低社經地位家庭,即收入相對低、家長學歷較低的家庭。
升小三中數成績差三成
研究於2011年,安排有關K3幼園學生參與用於分析幼兒智能發展能力及預測其小三總成績的評估測試(CEDI),3年後該批學生升至小三時,再評估其中文、數學及行為的實際表現。負責研究的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柏強解釋,CEDI測試可反映幼兒適應小學教育能力,表現愈高,預測其小三時的成績亦會按比例愈高。小三的測試則選用中文及數學成績,計算其智能發展作比較。
行為問題更普遍
結果顯示,來自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幼稚園K3學童,智能發展整體表現比擁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童差23%,當中各項能力指標包括身體機能、社交及情緒管理、認知表達及溝通等,差16%至25%不等;當這批K3學童升至小三,於2014/15年的測試顯示,兩組學童能力差距更明顯,低社經地位家庭學童的中文及數學成績比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差近三成,具行為問題風險徵狀亦多近三成。本身為兒科醫生的葉柏強指出,根據過去不少臨牀觀察,貧窮家庭學童智能發展,普遍未能透過本港教育追上經濟條件較佳的學童,是次研究為此提供有力證據。
專家﹕小學教育未能收窄貧富差距
葉認為,小學教育未能有效收窄本港學童貧富差距,雖然成因複雜,但相信跟本港教育制度過度精英化、資源分配不均和低收入父母缺乏親職支援有關,而幼兒智能發展着重家庭教育,特別是親子消遣及閱讀,但低社經地位家長育兒知識及資源不足,少作相關活動,未必懂讓幼兒寓學習於娛樂,活用書本玩具刺激幼兒腦部。
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組織幹事何汝瑛指出,具經濟能力家長主動上網看書尋求親子支援,貧窮家庭家長忙於生活,對培訓子女創意及思考能力沒概念,甚至只着重學術操練。
社聯:港缺措施支援基層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總主任(社會保障及就業)黃和平指出,港府缺乏針對低收入家長育兒親職支援及相關幼兒智能發展措施,反觀台灣政府設立公營親子館舉辦親子活動。據台灣官方資料,單是台北市已於各區設12個親子館,提供幼兒發展遊戲規劃、親子共玩空間、親子活動、親職教養課程及幼兒照顧諮詢等。
社署:服務中心助辦親子活動
社會福利署發言人表示,全港各區65間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和兩間綜合服務中心會為有需要家庭,包括貧窮家庭作家庭生活教育及親子活動等,中心社工均具備相關經驗和技巧提供適切服務,又指個別服務單位亦不時會為育有幼兒的貧窮家庭舉辦小組及活動。
發展資助額10年不變 每年1500元未必批
不想「輸在起跑線」,兩個低收入家庭都希望好好培育年幼子女,一家的媽媽不時跟兩名幼兒共吃一個飯盒,省吃儉用,以讓女兒學琴;另一家生活更艱難,只能在獲政府資助時才能讓女兒學跳舞。不過,目前供低收入家庭申請協助子女發展的資助,整體撥款10年未變,每宗個案獲資助上限每年只有1500元,而且受助人數有限,未必年年獲批。
供女學琴 3人吃一飯盒
居於天水圍、育有5歲女兒及兩歲半兒子的賴家,只靠賴先生當散工養家,有時月入過萬,有時低至3000元。賴太每月有5000元家用,為了女兒將來,她每月在家用撥出千元作女兒教育費,其他盡量省,「晏晝買個飯盒3個人食」。
現時女兒有學鋼琴、珠心算及跳舞,屈指一算學費過千,已超支。賴太說雖然珠心算及跳舞是幼稚園興趣班,學費低於市價,但仍感壓力,亦因而打消替女兒報讀英文興趣班的念頭,令她更憂心的是當兒子長大,教育開支會更緊張。賴太又稱,想帶子女外遊或到他區見識,但每天早上7時打理家務至晚上11時,加上交通開支昂貴,只能在區內活動。
另一家庭情况更艱難,約6歲的阿怡未有任何課外活動,她還有一個幼妹。阿怡的媽媽說學費太貴,全家靠丈夫當地盤散工為生,難有餘錢,去年申請了約1500元政府資助,才能替阿怡報讀數堂跳舞班,但今年未獲資助,難再學下去。她慨嘆阿怡是第一胎,自己不太懂培育小孩的方法,只能參考街坊意見。
專家:家長教育低 礙子女學詞彙
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幼稚園校監程衛強指出,育兒忌操練,應重親子互動遊戲,講求多元發展包括音樂及自然等範疇,由小孩主導摸索自己興趣,但教育水平較低家長未必懂得跟小孩「玩」,加上子女能透過父母所學詞彙較少,發展往往受限制。
香港學生輔助會家庭能量計劃主任朱韻知說,政府雖透過「地區青少年發展資助計劃」提供現金援助支援貧窮家庭子女發展,但撥款有限,未必可次次獲批。該計劃10年來每年撥款維持900萬元,2015/16年度逾6000個案,只有1088宗為5歲以下幼兒,只是同年度近4萬宗幼稚園及幼兒中心學生獲批學費減免人數的2%。
幼園辦親子活動 嘆基層欠自信少參與
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教授吳迅榮建議,擁低收入家庭學生較多的學校可按比例獲資助,助學校提供針對貧窮家庭服務,例如引入幼稚園社工或舉辦免費親子活動。
筲箕灣香港中國婦女會幼稚園幼兒園約60%學生合乎領取學費減免的資格,校長黎淑貞積極安排免費家長親職訓練及親子活動支援基層家庭,包括育兒講座及親子歷奇活動,但部分相關家長鮮有參與,「有些低收入家長自信心不高,怕同其他家長溝通而不參加學校活動;有些未能意識到對小朋友有什麼好處,要長時間講解」。
她憂心道,部分基層家長未正視子女發育問題,若聘有幼稚園駐校社工,則可介入並輔導家長,但校方目前只能靠暫託服務支援計劃每年2萬元的資助,僅夠舉辦數場活動,希望當局可增撥資源讓學校能每月舉行親子活動及聘用社工。
社署:已支援幼園 暫不設駐校社工
社會福利署發言人稱,設「兒童身心全面發展服務」識別5歲或以下幼童健康需要,及「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向450多間幼稚園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提供2925個名額支援幼兒工作員及家長,以正面態度及有效技巧培育有特殊需要兒童,因而現階段不考慮設立學前駐校社工服務。
教育局發言人稱,2017/18學年起實施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政策,會向幼稚園直接提供資助,包括教學人員和支援人員薪酬及其他運作開支,並會就幼稚園或學童特殊情况提供額外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