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9 - 局部大雨停課 教局交學校自決

標題:局部大雨停課 教局交學校自決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上月於上學時間發紅雨警告,教育局「慢半拍」遲10分鐘才公佈停課,局方及後補鑊答應發紅、黑雨時同步宣佈停課。教育局昨又有新猷,指天文台將設局部地區大雨報告,日後受影響地區學校可自行決定是否停課。議員質疑由學校在需與短時間自行做停課決定太複雜。
教育局指昨向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發出最新「熱帶氣旋及持續大雨」安排。通告提到天文台預計於7月,推出「局部地區大雨報告」,即於個別地區出現大雨,但雨勢未達至發出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的指標時,天文台會按錄得的雨量發放「局部地區大雨報告」。報告會列出哪些地區受影響,以及相關地區雨量,以便市民掌握最新情況。
教育局指受影響地區的學校應根據過往經驗,評估該些地區大雨情況對其學校帶來的影響,學校可徵詢所屬地區的學校發展組或幼稚園及幼兒中心聯合辦事處後,決定是否停課。學校決定後,須通知所有教職員、學生、家長等。另外,若天文台發出「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新界北部地區學校則可按現行做法,同樣根據經驗評估水浸對學校的影響,決定停課與否。

教育界憂太複雜
通告建議校長應先制訂應急計劃,包括因天氣惡劣而停課的聯絡機制、教職員工作安排、午膳供應及校車服務等。教育局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指,早前曾與天文台商討暴雨警告與停課安排,惟對教育局做法感遺憾,指局方至今未與學校、家長及教育團體商討。對於增設局部地區大雨報告,可由學校決定停課,葉指學校未必有教育局人手及與天文台的緊密聯絡機制,質疑學校需與短時間自行做停課決定太複雜。葉認為由教育局決定在特殊情況下,宣佈某地區停課較可行。

20160626 - 學童自殺 家長自責易陷死胡同

標題:學童自殺 家長自責易陷死胡同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今個學年發生多宗學生自殺案件,令青少年自殺問題備受關注。其實,自殺學生家庭的輔導亦同樣重要,有家長更被發現不堪喪子打擊,自責過深而一度萌生死念,幸機構及時介入,輔導下才走出陰霾。年約四十歲的阿珊原本育有兩名兒子,長子數年前在家中自殺身亡,她事後自責不已,後悔對兒子管教過嚴,忽略了長子的自殺傾向,現在阿珊已明白管教兒子不應過於苛刻,除加強與幼子溝通外,亦關注其精神健康。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指,許多自殺者的親屬都會有抑鬱情緒,及時支援很重要。至於家長方面,亦應多留意網上資訊及活動對子女的影響。

幾年前,阿珊就讀初中的長子用毛巾自縊身亡,她指,長子學業成績不俗,但一直對生死議題表現「感興趣」,平時亦閱讀有關自殺的書籍及網上資料,更曾詢問「人死後會去邊?窒息係咩感覺?」然而,阿珊及丈夫當時都不以為意。其後,長子曾兩次嘗試在家中用毛巾上吊,但阿珊稱:「以為佢貪玩,淨係叫佢唔好再試。」

「好似去咗荒島 成世唔會再笑」
結果長子最後在房間用毛巾上吊自殺身亡,阿珊自責不已,形容當時對人生非常絕望,「好似一個人去咗荒島,覺得成世唔會再笑」。她認為長子自殺與她管教過嚴有關,因當年限制他上網,僅假日上網數小時,令長子不開心,雙方亦因而發生摩擦。阿珊同時後悔忽視了兒子的自殺傾向,一度連自己亦萌生自殺念頭。

網絡暴力遊戲 影響青少思想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的資深危機輔導員韋姑娘一直跟進阿珊的個案,現時阿珊情緒已漸好轉,更擔任義工,協助其他「同路人」重拾笑容。韋指出,許多自殺者的親屬都會有抑鬱情緒,必須接受身邊人的支援,並抒發情感減低痛苦。

她續稱,部分青少年自殺問題與網上資訊有關,網絡世界盛行暴力及具傷害性的遊戲,影響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呼籲青少年的家人及長輩多注意相關影響。

該會主席周婉芬則表示,去年共收到二十三宗十九歲以下青少年自殺個案,較前年多四宗,該會十分關注青少年自殺問題,今年三月中,已開始延長「真心話室」網上聊天室的服務時間,每日晚上八時至凌晨二時提供即時情緒疏導服務,希望藉此接觸更多習慣於網絡世界表達情緒的青少年,解決可能的自殺危機。她透露,使用服務的二十歲以下青少年由三月的三十八人,上升至五月的七十四人,相信有效協助青少年解困。

20160628 - 家長斥幼園指引難阻操練

標題:家長斥幼園指引難阻操練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教育局昨就修改《學前教育課程指引》(2006)舉行首場家長研討會,會上就早前提出的加強幼小銜接、重視品德教育、加強自由探索元素、加強照顧幼兒多樣性及推動共融文化等7個修訂重點進行諮詢。

低班已需學中文單字
會上不少家長質疑教局具體執行《指引》及監管幼稚園的能力,指引亦欠缺約束力,未能杜絕幼稚園過份操練。
昨晚有約100名家長出席研討會,會上有家長稱幼園低班子女現已需學習及抄寫一頁9格的「四」、「土」等中文單字,「你2006年份《指引》講明最早K3(幼稚園高班)學字,唔可以有格;指引又話唔可以默寫,但啲幼稚園就話同幼童玩記憶遊戲,咁你哋𠵱家修訂咗之後會點實行」,有家長甚至直言「非學券制幼稚園唔會理你(份指引)」、「唔立法根本冇可能杜絕操練」。
教育局發言人則於會上稱,現行建議只是框架,將繼續收集各方意見,亦會加強落實執行幼小銜接等修改方向。
而據修訂指引諮詢文件,局方亦建議小學於小一階段延遲默寫、抄書等學習方式,讓幼童循序漸進適應小學課程。局方亦將於7月再舉辦修改《指引》家長研討會,諮詢期於9月30日結束。

20160625 - 教局授錦囊 防學童自殺

標題:教局授錦囊 防學童自殺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針對早前接連有學生自殺,教育局近日設計「提升生命韌力」小錦囊及單張,以提升學生對抗逆境的能力,及提高學校教職員和家長對學生精神健康的意識,協助他們及早識別有自殺危機的學生和適時尋求專業支援。單張分別以學生、家長及學校為對象,以「天生我才必有用」為題,強調每個人都是獨特及有價值,指導學生認識情緒,當出現輕生念頭,應立即尋求協助。

倡記錄情緒 教減壓方法
「學生篇」的單張建議學生嘗試了解自己的情緒,在每日不同時間記錄自己的情緒及感受,並且寫下原因,又提出多種紓緩情緒的方法,例如合上眼深呼吸、洗個臉、聽音樂、與家人朋友傾訴等。

學生會遇到學習、家庭、感情等不同困擾,教育局鼓勵學生寫下「解決方法五部曲」,列出問題及相關的解決方法;當負面情緒持續加劇,出現失眠、恐懼、感到活着無意義等警號,教育局建議學生立即向身邊成熟、可信的成人尋求協助,單張更列出多個輔導機構的求助方法。

切勿責備子女異常行為
家長的角色亦非常重要,單張列明,當子女面對生活中的巨大壓力時,家長應幫助子女提升抗逆力,包括以身作則,與子女分享感受,多花時間與子女傾談,留意子女的需要。家長不應迴避問題或拒絕與子女溝通,亦不應因為子女的異常行為而予以責備。

學校方面,教育局建議學校從學生的學習表現、生理狀況、情緒轉變、行為表現等觀察學生有否自殺警告信號,特別是學生遇到家人離世、朋輩自殺等重大壓力時,學校需進一步了解其自殺風險,若發現有自殺風險的學生,應即時介入,留意傾談時切勿說一些挑剔的說話與對方爭辯,亦應避免說教、長篇大論、曉以大義,有需要時應徵詢專業人士的意見。

教育局昨向全港中小學發出通告,邀請各學校於七月底前領取上述的小錦囊及單張,並將相關的單張分別派發予教師、全校家長及小四至中六的學生,以供他們參閱。

另外,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昨舉行第三次會議,建議下學年推動學童精神健康的校本活動,優化識別及支援有精神健康問題學生的機制。委員會下月會提交中期報告,十月底會提交最終報告及建議。

20160623 - 幼教團體認為避免幼稚園課程「小學化」需環境配合

標題:幼教團體認為避免幼稚園課程「小學化」需環境配合
報章:香港電台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建議修訂《學前教育課程指引》,有關國民身份認同方面,建議的學習目標由原來的「認識中國文化,從而建立國民身份的認同」,改為「初步認識中華文化及作為中國人的身份」。

非牟利幼兒教育機構議會主席曾甘秀雲表示,過往幼兒教育都有國民身份認同的內容。她認為,學生有需要初步認識中華文化,正如有需要尊重其他國家一樣,不同意此舉是洗腦,表示每個國家都會教導國民身份認同。

修訂的建議提到要避免幼稚園課程「小學化」。曾甘秀雲認同修訂方向,表示幼稚園及小學均應努力,幼稚園不應有太多功課,而小學初期則應協助學生適應。

她指出,若小學初期仍以默書、測驗作為應考模式,家長難免會擔心銜接問題,幼稚園課程「小學化」的現象未必能改善,因此單靠課程指引未必做到成效,還需環境配套配合。

20160622 - 教局修訂學前教育指引 倡禁K1生執筆寫字

標題:教局修訂學前教育指引 倡禁K1生執筆寫字
報章:東網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為落實免費幼稚園教育政策,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修訂《學前教育課程指引》(2006),重點建議加插「初步認識中華文化及作為中國人的身份」、強調幼師不應要求幼兒班(K1)兒童執筆寫字、避免課程過深導致幼兒教育課程「小學化」等;同時建議小學推遲半個至一個學期才正式推出家課、默書及測驗,讓幼稚園生適應升小。幼稚園業界認同修訂建議可將幼兒課程過深的問題撥亂反正;但有小學校長則認為難以「一刀切」推遲小一默書測驗,反而可探討收窄範圍或減少試題量。

課程發展議會以兒童為本、適齡學習為主導原則,提出7大修訂重點建議,包括微調課程宗旨、以品德發展作為幼兒教育的發展目標之一、加強遊戲中自由探索的元素及加強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等。諮詢期至9月30日。

指引建議幼師不應要求K1兒童執筆寫字,更切忌進行機械式抄寫、默書,以免扼殺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倡幼稚園避免對幼兒揠苗助長或進行操練,包括應避免混淆小學、中學以「科本」為主的課程架構,避免幼兒教育課程「小學化」,並提醒業界,幼小教師要持守「小學才是科目學習的起點」的方針,幼稚園應避免課程內容過深或過多。

在幼稚園與小學銜接方面,議會建議小學需循序漸進協助幼童適應小學生活和學習,如在中、英文科多唱兒歌、唸韻語和遊戲等愉快及生活化語文活動。而在學科課程及評估方面,則建議小學適當安排小一家課、默書及測驗,包括推遲半個至一個學期才正式實行。文件又提醒家長不應讓幼兒參加只為準備升小一的「學習班」或「補習班」,以免加重幼兒壓力。

非牟利幼兒教育機構議會主席曾甘秀雲直言不少幼稚園以市場主導,有要求年僅3歲的K1幼兒執筆寫字,甚至將幼兒課程「小學化」,情況不理想,她認同當局修訂建議。至於建議加插「初步認識中華文化及作為中國人的身份」內容,她認為不少港人對國家觀念甚抗拒,同意應自小培育身份認同觀念。不過,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則對建議有保留,認為毋須在幼稚園階段「硬性」灌輸國民身分認同。

資助小學校長會副主席張勇邦認為香港小學難以「一刀切」將小一家課、默書及測驗推遲半個至一個學期,「如果延遲默書或測驗,最後咪堆埋一次過考,仲考多咗添」,但認為可探討減少小一的試題量,協助幼稚園生適應。

20160624 - 私立與國際學校 小一學費平均加7%

標題:私立與國際學校 小一學費平均加7%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中產家長心儀私立及國際學校,新學年多所學校加學費申請獲批。教育局陸續審批六十二所私立及國際學校的加費申請,其中十八所學校獲批。據本報統計,私立學校小一學費平均加幅百分之七,新會商會港青基信學校加幅最高,每年學費由六萬元增至七萬元,加幅近一成七。

教育局昨宣布批出十二份私立學校及六份國際學校調整一六/一七學年學費的申請。私校方面,當局截至周三共接獲三十一份調整學費申請,其中二十三所增幅為百分之七或以下,七所介乎百分之七點一至兩成,另有一所申請減學費。當局未有進一步公布獲批私校的學費加幅,本報查詢全港私小的收費證明書,與《小學概覽》及學校網站羅列的去年學費比較,已更新學費資料的私小至少有十所,平均加幅百分之七,較去年減一個百分點。

小一學費加幅最高的私小是新會商會港青基信學校,第一級學費由每年六萬元加至七萬元,增幅近一成七;銅鑼灣的聖保祿學校(小學部)小一學費亦錄得雙位數加幅,由去年四萬元,增加一成三,至四萬五千元,該校已連續四年把小一學費按年調高五千元,從一二學年的二萬五千元,累加近倍至現時水平。其餘已更新收費證明書的私小,加幅介乎百分之四至七,包括九龍塘宣道小學、聖方濟各英文小學、高主教書院小學部、民生書院小學等。

國際學校方面,教育局收到三十一份調整一六/一七學年學費的申請,其中二十五份加幅低於百分之七,五所介乎百分之七點一至兩成,一所介乎兩成一至三成。當局已批出六份申請,香港日本人學校日本語課程由三萬八千四百元至四萬二千元,增加一成四,新學年為四萬三千多元至四萬八千元。部分暫未獲批的國際學校,在網站預告新學年加費,香港國際學校第三至第五級學費,擬由十六萬八千五百元,增加一成四,至十九萬一千七百元;滬江維多利亞學校小一學費由十一萬二千三百元,增至十一萬八千七百元,增幅百分之五點六。

20160623 - 資助全港小學生打針恐爆疫苗荒

標題:資助全港小學生打針恐爆疫苗荒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衞生防護中心昨公布,一六/一七年度流感疫苗接種計劃,新增資助六歲至未滿十二歲的小學生、居於社區的智障人士和傷殘津貼受助人,以及孕婦注射疫苗,每劑資助額由一百六十元增至一百九十元。不過,衞生防護中心總監梁挺雄表示,因人手所限,不打算派員到學校為卅二萬名小學生打針,交由參與計劃的私家醫生負責。衞生署不會協調疫苗供應,由私醫自行訂針。有私家醫生指出,過往曾出現疫苗短缺,若再發生同類事件,恐學童想打針都無得打,「有資助都無用」。

需自行到私家診所注射
梁挺雄昨表示,防護中心轄下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審視本地流行病學數據後,發現剛過去的冬季流感高峰期,未滿十二歲兒童因流感入院率是自一○年以來最高;未滿六歲兒童因流感入院率更升至與○九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大流行時相若,每萬人有六宗入院。委員會又留意到爆發個案主要來自小學,為提升兒童流感疫苗接種率,遂決定新一年度將流感疫苗資助兒童群組由現時六個月大至未滿六歲,擴展至未滿十二歲。梁說,現時全港有三十二萬名小學生,人手所限,防護中心未能上門打針,因此決定提早公布疫苗資助計劃,讓辦學團體有充足時間招標尋找參加計劃的私醫,趕及九月及十月打針。家長亦可自行帶子女到私家診所打針。委員會又建議讓孕婦獲資助接種疫苗,減低母嬰感染急性呼吸道疾病、心肺併發症等入院個案。

每針資助額增至190元
雖然資助群組新增大批小學生,但梁挺雄估計,小學生主要到私家診所打針,政府仍舊訂購四十萬劑流感疫苗供免費接種,數目與去年一樣。因疫苗成本增加,政府將調整每針的資助額增至一百九十元。

私人執業家庭醫生鄭志文表示,他上月已根據過往診所接種人數預訂數百針流感疫苗,但事前政府對於小學群組的打針安排並無通知業界,若日後有更多人前來打針,相信要再向藥廠補貨。他續說,數年前曾出現疫苗供應短缺,突然增加數十萬受資助人數,若再發生缺貨,家長惟有等。

20160623 - 幼園擬增中華文化課程

標題:幼園擬增中華文化課程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為落實免費幼稚園教育政策,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修訂《學前教育課程指引》(2006),重點建議加插「初步認識中華文化及作為中國人的身份」、強調幼師不應要求幼兒班(K1)兒童執筆寫字、避免程課過深導致幼兒教育課程「小學化」等;同時建議小學推遲半個至一個學期才正式推出家課、默書及測驗,讓幼稚園生適應升小。

課程發展議會以兒童為本、適齡學習為主導原則,提出七大修訂重點建議,包括微調課程宗旨、以品德發展作為幼兒教育的發展目標之一、加強遊戲中自由探索的元素及加強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等。諮詢期至九月三十日。

避幼兒教育課程「小學化」
指引建議幼師不應要求K1兒童執筆寫字,更切忌進行機械式抄寫、默書,以免扼殺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倡幼稚園避免對幼兒揠苗助長或進行操練,包括應避免混淆小學、中學以「科本」為主的課程架構,避免幼兒教育課程「小學化」,並提醒業界,幼小教師要持守「小學才是科目學習的起點」的方針,幼稚園應避免課程內容過深或過多。

在幼稚園與小學銜接方面,議會建議小學需循序漸進協助幼童適應小學生活和學習,如在中、英文科多唱兒歌、唸韻語和遊戲等愉快及生活化語文活動。而在學科課程及評估方面,則建議小學適當安排小一家課、默書及測驗,包括推遲半個至一個學期才正式實行。文件又提醒家長不應讓幼兒參加只為準備升小一的「學習班」或「補習班」,以免加重幼兒壓力。

非牟利幼兒教育機構議會主席曾甘秀雲直言不少幼稚園以市場主導,要求年僅三歲的K1幼兒執筆寫字,甚至將幼兒課程「小學化」,情況不理想,她認同當局修訂建議。至於建議加插「初步認識中華文化及作為中國人的身份」內容,她認為不少港人對國家觀念甚抗拒,同意應自小培育身份認同觀念。但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則對建議有保留,指毋須在幼稚園階段「硬性」灌輸國民身份認同。

將小一課程推遲存難度
資助小學校長會副主席張勇邦認為本港小學難以「一刀切」將小一家課、默書及測驗推遲半個至一個學期,「如果延遲默書或測驗,最後咪堆埋一次過考,仲考多咗添」,但認為可探討減少小一的試題量,協助幼稚園生適應。

20160622 - 家長稱計受孕時間「贏在射精前」 無綫《沒有起跑線?》接3投訴

標題:家長稱計受孕時間「贏在射精前」 無綫《沒有起跑線?》接3投訴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無綫新節目《沒有起跑線?》周一首播惹爭議,節目中有家長稱報幼稚園競爭大,「大B」有優勢,故計算好受孕時間讓子女在年初出生,稱「贏在射精前」。此言一出,有網民批評「港媽」的價值觀扭曲,「香港真係愈來愈恐怖」。通訊局截至昨午5時共接3宗有關投訴,主要投訴內容為用字粗鄙、內容偏頗及譁眾取寵。《沒》監製張志明稱,怪獸家長是社會話題,節目希望讓公眾討論,不是叫人跟隨其方法;首集節目中只有一名家長說法較誇張,她不會在往後集數現身。無綫企業傳訊部宣傳科副總監曾醒明則表示,網民「放大了那兩句」,稱節目只想討論家長緊張子女入學。

監製:讓公眾討論 非叫人跟隨

無綫編導岑應製作的《盛女愛作戰》、《求愛大作戰》及《沒女大翻身》均被指貶低女性、歧視及意識不良等,《盛》在爭議下獲26點高收視;其餘兩節目亦有約20點收視。岑應新作《沒有起跑線?》追訪4名「港媽」懷孕及照顧子女情况,其中一人稱,屯門幼稚園競爭大,園方傾向取錄1月出生「大B」,故該區家長有金句——「贏在射精前」。她計劃懷第二胎時亦計算好時間,讓幼子可在1月出生。另有家長稱,讓子女學樂器要「愈無人見過愈好」,各出奇招。

幼園校長:年頭出世嬰兒有優勢

對於家長要計算嬰兒出生日子,幼稚園校長、教聯會副主席林翠玲表示,年頭出世的「大仔」較年尾出世的「細仔」年長約半年,因大腦及手指小肌肉等發展較好,教師更容易教,「大仔的領悟力、反應都好過細仔,細仔更容易扭計,所以若有得揀,我也會揀大仔先」。她說,因收生時要兼顧公平,故會設面試,面試中大部分「大仔」表現也優於「細仔」,故「大仔」報讀幼稚園時佔優勢。

教聯﹕成長應順其自然

林又指出,不認同年尾出世便「輸在起跑線」,因家長可推遲一年入學,「細仔若剛剛夠年齡就入幼稚園,有時吸收不如同班同學,可能覺得自己蠢過人,失去自信不利之後學習」。她又說,偶爾聽聞有家長會計算孩子出生月份,希望做「大仔」,但這情况不多,另也有家長希望孩子在9月剛好兩歲8個月(入讀幼稚園的最低年齡),「他們不想孩子『蝕』,最好一夠年齡就剛好可入幼稚園」。她認為孩子出生成長應順其自然,家長不用刻意計算,否則對自己及孩子都很大壓力。

20160621 - 學校懶理教局指引 續操TSA

標題:學校懶理教局指引 續操TSA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TSA)操練文化停不了,教育局去年十月底急急向全港學校發通告,提醒學校不應使用為操練TSA而設的補充練習或應試練習,但部分學校懶理指引,計劃於新學年「繼續操」!TSA關注組近日發現,不少學校已陸續派發下學年書單,最少有八間小學將TSA補充練習放入升小三,甚至升小二的書單內。有要求升小二學生購買TSA補充的學校解釋,目的只是讓學生練習不同的題型作補充練習,認為外界不應着眼於「TSA」三個字。

稱助練習不同題型
教育局仍未決定明年小三TSA是否全面復考。部分小學最近陸續向學生家長派發新學年的書單,有小學的升小三書單列明,「TSA模擬試卷」為學生需購買的補充練習,不設退書服務;另有個別學校在書單的補充用書欄目列出「中文科TSA分類練習及模擬試卷三年級」,另亦有部分將TSA練習已改名為「基礎練習」。

操練TSA並非小三的獨有文化,部分小學更提早將TSA放進升小二的書單中。其中,馬鞍山聖若瑟小學下學年的小二及小三上學期書單顯示,學生分別需購買兩本TSA補充練習,校方解釋,目的是讓學生練習不同的題型,認為不應着眼於「TSA」這三個字,校方又強調沒有家長反對TSA補充練習。

至於香港教育學院賽馬會小學的書單,亦要求升小三生購買中英數TSA模擬試題各一本,校方解釋,有關補充只是名叫「TSA」,實際上是結合聽說讀寫的輔助教材或綜合練習,各科買一本後將作全年使用。

TSA關注組發言人何淑儀指,有關現象反映學校對當局發出的通告置之不理,令操練風氣未獲改善,當局應啟動更高層次機制,將不合作的學校抽出問責,查找繼續操練的原因予以懲處。

20160621 - 幼童摸動物染致命菌

標題:幼童摸動物染致命菌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衞生防護中心公佈,一名3歲男童6月5日到訪元朗八鄉橫台山的百樂生命之園,觸摸動物後6月10日出現發燒、嘔吐、腹瀉等病徵,兩日後入住仁安醫院治療,15日始出院。男童糞便樣本驗出含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O157:H7,中心正調查事件,並通報漁護署。
中心指該男童過往健康良好,在病毒潛伏期沒飲用未經消毒奶類或進食生的食物,男童家人沒出現病徵,中心正調查事件。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能產生強烈毒素,可致屙血等甚至死亡。

曾到訪百樂生命之園

百樂生命之園佔地逾10萬平方呎,主要辦親子營,飼養狗、羊、兔等動物,讓市民近距離接觸。本報嘗試聯絡場地負責人,截稿前未獲回覆。家庭醫生鄭志文指,動物身上或沾有帶大腸桿菌糞便,市民摸動物後有可能受感染。他提醒市民隨身帶消毒濕紙巾,摸動物後抹手。O157毒性強,外國每年有兒童感染後死亡。

20160620 - 母乳助早產嬰大腦發展

標題:母乳助早產嬰大腦發展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母乳益處多,美國華盛頓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早產嬰兒因器官發展未成熟,較大機會出現發育問題,但若以母乳餵哺,有助促進大腦發育,減低出現腦神經疾病風險。

每十三名初生嬰中,有一人提早於妊娠卅七周出生。華盛頓大學跟進七十七名曾入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的早產嬰,檢視他們睡覺或休息時的大腦掃描檢查,量度大腦容量及大腦皮層的表面積。結果顯示,早產嬰若果出世後由母乳餵哺,日子愈長,其大腦組織容量和皮層面積愈大。

專家解釋,大腦組織容量和皮層面積若有改變,可能影響嬰兒長大後的智力、注意力或情緒控制能力。假設大腦容量和皮層表面積愈大,嬰兒日後發育愈好。

20160619 - 一聲爸爸,再苦也值得

標題:一聲爸爸,再苦也值得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今天是父親節,沉默、嚴肅的爸爸形象甚少被人讚頌,然而父愛的偉大也不容易打量。兩歲的「包包」患上罕有的基因突變,全身骨骼發展緩慢,導致她頭大手腳短,尋遍醫生都找不到成因,但爸爸仍堅守信念誓言會守護女兒成長,亦因為女兒的病,令到在大學研究房屋設計的父親邱勇拿這份實際家居經驗,開始着手建議商場及樓宇,應如何加設「侏儒症」患者適用的設施。

「包包」邱灝晴出生後不久,發現體內某基因突變,影響骨骼生長,比正常的小朋友手腳短小及頭部較大,症狀近似「侏儒症」。爸爸邱勇憶述當初得悉女兒患病時心情十分低落,心想「點解咁低機率都會中,係咪自己有問題?」

「只要健康,便是最好禮物」
自女兒出生後,邱勇便到處求醫,望能覓得醫治方法,但兩年來只有一次又一次失望。邱勇只好多看書了解疾病,亦決定和太太勇敢面對,「雖然小朋友有好多未知數,但我哋當係上天畀屋企嘅小天使,佢嚟嘅時間可能好短,但仍然會珍惜一齊嘅每一刻」。

邱勇指縱然日常照顧「包包」頗辛苦,但聽到她叫一聲「爸爸」,所有辛苦都值得,照顧女兒起居的心得,也就成為邱勇做研究的部分,他現時用這份經驗着手研究普通家居或商場,應該有甚麼設施去方便一些特殊病症患者使用。

至於父親節希望收到甚麼禮物,他看着女兒笑言「只要佢健康,便是最好的禮物」。

「希望女兒健康成長」亦是翠婷爸爸林先生每年的願望,翠婷尚未出生已發現患有「玻璃骨」,因為骨頭脆弱「行唔到亦都唔跌得」,日常生活都要家人幫忙;林先生指女兒從小到大都需悉心照料,做所有事情都要「就住就住」。

由於骨頭脆弱,翠婷不時要做手術,出生至今動手術的次數,她稱「數都數唔到」。

學用電動輪椅 父鬆口氣
看到女兒手上傷痕纍纍,更要將鋼枝放入體內減低斷骨機會,林先生更指不時會偷偷落淚。

翠婷近年學會使用電動輪椅,亦能自己生活,爸爸終可鬆一口氣;翠婷更找到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樂團,趁着父親節更憑歌寄意答謝爸爸。「全個世界丟低我在遠走,惟有愛的你卻願承受」,一句流行曲歌詞道出翠婷心中對爸爸的千言萬語。

天使症兒子 父:盼有天他能走路

相信大家都準備好各式各樣的活動及禮物跟爸爸慶祝父親節,但有些爸爸的願望只期待子女可以自己走路,甚或是活多幾年,皆因他們的子女患上難以治愈的病症。有爸爸因愛兒患有天使綜合症,缺乏自理及行動能力,唯一的父親節願望,是想有一天能見到兒子可以正常走路。

羅爸爸六歲兒子印豪有天使綜合症罕見遺傳病,患者其中一個徵狀是面上經常掛着如天使般的笑容。因第十五條基因突變,令患者發育遲緩,中度至嚴重智障,不懂得說話及走路,專注力較低及缺乏自我照顧能力,預防及診治的方法也沒有;患病機率是一萬五千分之一,目前香港有五十多宗個案。印豪情況跟其他患者相似,六歲的他智商停留在兩歲以下,有肢體、語言及睡眠障礙,缺乏自我照顧的能力,至今仍不懂得走路,出入要家人抱着或坐輪椅。

天使綜合症其中一個習性是睡眠時間短,印豪小時候每晚只睡四小時,一般凌晨二時就醒來,然後一直玩到早上七時才肯休息,令羅爸爸和太太需要通宵達旦照顧印豪;雖然勞累,但每當看到他經常掛着笑容,羅爸爸都會勉勵自己要堅持下去。

肌萎症兩子或短壽 黃父望繼續成長
另外,黃爸爸育有兩名兒子,分別是二十一歲的衍光及十八歲的衍智,二人均患上杜興氏肌肉萎縮症,受先天異常基因影響,身體不能製造酵素,令肌肉細胞膜無法正常運作。年紀愈大,肌肉細胞愈少,肌肉更會漸漸乏力,影響四肢、頸部、心臟及呼吸系統等。醫生曾斷言兩人僅得十多年壽命,黃爸爸笑指現時已超額完成,只希望愛兒能健康快樂繼續成長,並冀兩人保持樂觀心態。

20160618 - 超額8倍 託兒服務「爭崩頭」 

標題:超額8倍 託兒服務「爭崩頭」 
報章:東網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為剛出世至3歲幼兒提供託兒服務的日間幼兒中心,供求嚴重失衡,以致幼兒在剛出世時已報名輪候,到滿兩歲仍未獲回音的個案愈來愈多。東網記者日前向18間幼兒中心查詢是否有日託名額,所有回覆都是滿額;部分幼兒中心輪候的人數更是名額的8倍!有立法會議員批評勞福局懶理,聲稱會增設10間幼兒中心,但至今只有1間落實興建,連累不少雙職父母其中一人無法工作,要留在家裏照顧幼兒。

與丈夫均在職的賴太,兩年前誕下兒子,在兒子滿月時,打算將他送到幼兒中心託管,兩人繼續工作,她向多間幼兒中心報名,結果都是無位,至兒子兩歲時都未有消息。任職飲食業的余女士也遇到同樣煩惱,她曾想過在子女2歲之前,為他們報名幼兒中心,但得悉要等年幾後便打消念頭。她繼續工作,丈夫則做散工,騰出更多時間照顧子女。網上也有不少媽媽大呻,懷孕3個月已為幼兒報名,但到兒子1歲,幼兒中心仍未有位。

全港的幼兒中心,為剛出生至3歲幼兒提供日間照顧服務,截至去年12月,有關中心服務名額為29,000多個。記者向其中16間幼兒中心查詢是否有名額,全部回應是已滿額。銅鑼灣一間育嬰院有48個日託名額,已有約400人輪候,超額逾8倍。有幼兒中心職員表示,日託輪候估計至少1年,現時「間間都爆」。

香港保護兒童會服務總監麥鏡英指出,該會轄下共有5間幼兒中心,日託名額共320個,估計輪候人數為名額的5倍,即逾1,600人。他指出,目前平均輪候時間為9至15個月,故不少母親懷孕5個月時已報名。

勞福局在兩年前計劃增加託兒服務,計劃找10個地點發展「受資助全日制獨立幼兒中心」,預計新增共1,000個名額,但至今只有石門幼兒中心落實。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怒斥勞福局「講一套,做一套」,至今只有1間落實興建,連累雙職父母中,其中一人無法工作,要留在家裏照顧幼兒,家庭收入大受影響。

20160618 - 辦幼師普通話課程  教局疑鋪路 普教幼

標題:辦幼師普通話課程 教局疑鋪路 普教幼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教育局昨去信幼稚園,指為提升幼稚園教師普通話水平,將於暑期開辦「幼稚園教師普通話課程」,疑為普通話打入幼兒教育鋪路;有幼稚園校長認為加入普通話或影響學童語言發展,「(幼兒)同時兼顧三種語言,或導致三種(語言)都唔理想」,適得其反。

教育局現就2006年的《學前教育課程指引》進行修訂,將於本年度推出新版本課程指引。據了解,局方計劃將普通話課程加進課程指引,讓幼稚園學生開展粵語、普通話、英語的三語教學。
局方昨發信全港幼稚園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校長,指為提升幼稚園教師的普通話水平,將為幼稚園教師舉辦為期10天的普通話課程。疑似培訓幼師普通話能力,為普通話課程進入幼稚園鋪路。
寶寶幼兒學校校長黃淑芳表示,將普通話課程加進課程指引,對學童、教師均有壓力,「語文喺幼稚園課程入面唔係佔好重,更重要其實係幼兒嘅表達能力同理解能力」。

校方憂學童難兼顧三語
黃又指:「如果要將小朋友同時放喺廣東話、普通話同英文,佢哋會混淆;要3至6歲嘅小朋友同時兼顧三種語言,最後或三種(語言)都唔理想。」她續稱局方為修訂課程指引舉辦研討會,惟現階段未清楚局方取態,「最大問題係比重,如果當係興趣教都OK,但加入指引就會有壓力,會令課程好忙,其他課程時間相對減少」。黃又指不排除局方舉辦幼師普通話班是為普通話進入課程指引鋪路,「𠵱家(幼師)都冇需要普通話,咁搞班嚟為乜?唔排除局方要做定啲嘢」。
教育局回應查詢,指「建立良好語文意識和態度」有助幼兒日後學習、成長和發展潛能,又指幼兒「若能置身於有利的環境」,可學習多於一種語文,並表示香港大部份人以粵語為溝通媒介,修訂後的指引也將秉持「《學前教育課程指引》(2006)建議先讓幼兒發展及掌握中文」的相同觀點。教育局並無回應普通話課程是否將加入課程指引、幼師普通話水平等查詢。

校長:對師生構成壓力

教育局疑似於《學前教育指引》加插普通話課程,或令現行幼稚園課程百上加斤。有校長質疑現行課程繁忙,「要加多個普通話堂,必然要減少其他課程」,認為措施對學校、教師、學童均構成壓力。

或需減少其他課程
寶寶幼兒學校校長黃淑芳稱,雖然現在不少幼稚園也在課堂中滲入普通話,惟內容多以興趣發展為主,「有啲學校可能喺上堂唱首普通話歌,(普通話)唔係一個課節,學唔學普通話係交由校本決定」。黃以半日制幼稚園為例,「一日有3小時,如果每日有三樣語言要學,咁每種語言就要用一堂約20至25分鐘,咁每日就只係得番兩個鐘做包括音樂、圖工、體能、自主學習時間等其他嘢,如果要加普通話,必然要減少其他課程」。
據教育局《學前教育課程指引》(2006),「認知和語言」為課程架構四項幼兒發展目標之一,教師需要按幼兒的語文能力和發展需要,「把聽、講、讀、寫經驗融入日常教室情境及學習活動中」;連同「身體」、「情意」和「群性及美感」三大目標,幼稚園課程共分作體能與健康、語文、早期數學、科學與科技、個人與群體和藝術6個學習範疇。

20160617 - 接納自閉孩子 助其立足社會

標題:接納自閉孩子 助其立足社會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有人說父愛是一種難以捉摸的感情,但照顧自閉症的孩子就要將父愛如顯微鏡般放大關懷和包容。「帶得佢嚟(這個世界)就要接受佢,仲要同所有人講!」榮爸及鈴爸各自育有一名廿幾歲的自閉孩子,提到過去的心路歷程,「接納」不約而同都是他們的態度,而「自立」則是對孩子的期望。今日孩子的發展步入正軌,有一技傍身踏足社會,但作為父親最擔心有一天會較孩子先走,留下孩子成為社會的負累。

榮爸:最重要避免爭持
阿榮兩歲半時確診自閉症、到三歲多還不懂叫爸爸。榮爸回想過去廿幾年有悲有喜也有愁,為了讓愛兒能過普通學生的社交生活,四出奔波為他找主流學校,幼稚園時抱着他趕車,小學時期「他讀普通話,我又跟住學」;中學遇着殺校,幾經波折才找到新學校,卻要求阿榮重讀中二,爸爸一口答應「唔係問題,最緊要有書讀!」他說作為爸爸內心有些痛也沒有表現出來。阿榮讀完中六後,轉到職訓寄宿學校。

直至三年後畢業,固執的性格令阿榮就業遇阻,不過他積極嘗試,找到一份薄餅店的工作。但因為兒子表達能力較差,爸爸不時要幫阿榮疏導情緒,又笑言兒子「專蝦爸媽」,這些時候最重要避免爭持,「講完畀時間佢冷靜,但呢一、兩年佢成長咗好多」。老父一百歲,常念八十兒,為人父親擔心總是沒完沒了。「有小小改變在父母心目中已經足夠!」

鈴爸:女兒是上天恩賜
與阿榮同齡的鈴鈴,除了患有自閉症,還有輕度智障,但對爸爸來說她是上天恩賜。曾經有六、七年時間,鈴爸同時打兩份工,照顧鈴鈴的重任則落在太太身上。鈴爸因而一直自覺虧欠愛女,好彩鈴鈴的哥哥亦主動表示會身兼父職。女兒是爸爸的前世情人,講起鈴鈴的優點,爸爸笑逐顏開:「學嘢快、返工有早無遲、服從性高、忠誠。」鈴爸笑言女兒會包辦家頭細務,他亦希望愛烘焙的女兒未來找到喜愛的工作養活自己。

20160617 - 荷爾蒙變化 宜第二周期驗牙 孕婦牙齦炎或致早產

標題:荷爾蒙變化 宜第二周期驗牙 孕婦牙齦炎或致早產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懷孕會為身體帶來不少變化,孕婦或會發現刷牙時或者吃堅硬食物時容易流牙血,或是患上牙齦炎。香港大學牙周病專家表示,孕婦因荷爾蒙變化較容易牙肉發炎,曾有孕婦因持續流牙血、牙肉腫脹致牙齒「走位」,忍無可忍下才求診。牙科診治對孕婦十分安全,專家建議在計劃懷孕前及懷孕第二周期、即第13至28周可以接受牙科檢查,及早防治牙患。

港大牙醫學院牙周病學臨床教授梁惠強表示,孕婦的荷爾蒙變化會加劇發炎反應,故牙肉發炎為孕婦較常發作的牙患,其次為蛀牙,「尤其從來唔檢查牙齒、口腔衞生差,或者本身牙肉都有發炎嘅人,喺懷孕呢段時間,會容易牙肉發炎,或發炎牙肉會腫得大嚿啲」。
梁指,偶有孕婦因牙肉發炎厲害,影響正常生活而求診,例如有孕婦因不停流牙血、牙肉腫脹致「成隻牙走位」,擔心影響進食及胎兒健康而求醫,也有孕婦最初只有一隻牙齒的牙肉發炎,其後惡化至幾隻牙的牙肉腫脹。
由於牙肉組織因發炎變得鬆散、血液供應增加,故有機會令牙齒猶如「走位」。臨床上牙醫通常會清潔患處的發炎組織,然後用藥減輕發炎反應,有助加快康復。
本港及外國均曾有研究發現,孕婦牙患發作可增加早產或誕下輕磅嬰兒的風險,但也有研究結果持相反意見,醫學界暫時仍未有統一結論。梁建議孕婦若出現牙肉發炎症狀,包括刷牙或進食堅硬食物時流牙血、牙肉明顯紅腫,或有口臭問題,應該及早求醫。

牙科X光不影響胎兒
不少孕婦忌諱向牙醫求診,怕牙科X光檢查及麻醉藥會影響胎兒,寧願忍痛,直至生產後才求診。梁惠強指,現有的牙科檢查及設備對孕婦十分安全,包括照X光期間,孕婦腹部會有保護,以免影響胎兒,而牙科檢查的X光劑量也非常低,孕婦毋須過份擔心。
孕婦想預防牙肉發炎,最好在計劃懷孕前先接受牙科檢查,及早治療牙患,包括牙周病、蛀牙等,提防在懷孕期間發作。
梁惠強亦建議在懷孕第二周期接受牙科檢查,可以預防在懷孕後期出現牙患;日常則要注意口腔衞生,例如早晚刷牙及使用牙線,有助清除牙縫之間的污垢。
孕婦進食太多酸性食物、因孕吐而引起胃酸倒流,或會侵害牙齒的琺瑯質及象牙質,容易導致牙齒敏感。
梁惠強建議孕婦最好減少吃酸性食物,或進食後半小時刷牙;如因胃酸倒流引致牙齒敏感,臨床上有牙科產品可保護及鞏固牙齒的琺瑯質,減輕敏感。

20160616 - 流感針資助擴至12歲以下

標題:流感針資助擴至12歲以下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今年流感高峰期專襲兒童,八成半受感染的兒童嚴重個案並無注射疫苗。衞生防護中心計劃新年度將兒童流感疫苗資助計劃擴展至十二歲以下小學生亦受惠,據悉暫不考慮專家建議的上門到學校打針,沿用現行資助家長自行帶子女到私家診所參加接種計劃。有立法會議員批評,全球有效的疫苗注射計劃均推行「上門」接種。即使整體受惠兒童人數增多,預料兒童疫苗接種率不會改善。

外展隊僅20人 難到校接種
議員郭家麒昨於立法會向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查詢流感應變措施。高指「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制訂16/17年度優先接種流感疫苗計劃,兒童群組由現時六個月大至未滿六歲,將擴展六個月大至未滿十二歲。衞生防護中心正籌備安排。消息指,政府傾向沿用現時資助模式推行,由家長帶子女到參加計劃的私家診所接種流感疫苗。因人手所限,政府初步認為難派員上門到學校為學生打針。政府爭取暑假前確定詳情。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小一至小六學生人數約三十多萬,衞生署負責注射疫苗的外展隊不足廿人,相信未來兩至三個月內趕不及聘請人手。但他認為,上門打針才是長遠提升接種率的最有效方法。以澳門為例,推行上門打流感針後,小學生接種率高達七成六。

據衞生署今年截至六月十二日的資料,「兒童流感疫苗資助計劃」為合資格六歲以下兒童接種五萬八千劑疫苗,較14/15年度同期減少一成九。郭家麒質疑,沿用現有方法打針只會令接種率持續偏低,批評政府無心解決問題。

20160616 - TSA數學卷簡化 刁鑽題消失

標題:TSA數學卷簡化 刁鑽題消失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教育局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TSA)試行計劃昨完成英文科及數學科考試,改良試卷難度明顯下調。英文閱讀卷由四部份減至三部份,題材亦較生活化;數學科題目則減少一成半,有學生直指試卷簡單,僅花一半時間即完成。有教師指改良試卷回歸TSA測試原意,可測出學生是否達到基本能力。

英文卷變得淺易

有份參與試行計劃的啟基學校(港島)英文科老師王寶儀指,修改版英文科試卷難度較往年低,「以往有4篇閱讀,今年就得3篇;過往閱讀文章都會用過去式,今年就用現在式,對學生嚟講係易咗」。王又指試題貼近學生,以漢堡包、「忘記帶功課」等內容出題學生較易掌握。數學科亦由往年39題減至33題,教師林思沛指改良試卷難度明顯下調,「題目少咗5至6題,主要係文字題減少」,指有關統計內容的開放性題目消失,「啲刁鑽題目冇咗」。亦有小三學生指僅花一半時間已完成數學卷,該校課程主任陳慧怡則回應:「𠵱家試卷改成咁,先可以話係回歸番TSA測試學生基本能力嘅原意。」

考評局秘書長唐創時回應傳媒指未決定下年會否繼續TSA,又指將會與閱卷員開會,預料一個月後出TSA報告。


標題:新TSA英文寫作卷 考生:好深做唔晒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修訂版」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TSA)試考計劃昨進行英文及數學科紙筆評估,有小三生考畢後直言數學卷試題簡單,只花一半時間便做完,但認為英文科寫作卷較難,有的更指「好深、做唔晒」。有學校的英文和數學科主任指今年兩卷題目簡單直接,回歸考核學生基本能力的原意。

參與試考的啟基學校(港島)應考的英文科閱讀卷,設三個部分,包括一篇文章、廣告及海報。寫作卷則為看圖寫作,內容圍繞學生上學遲到的經歷。小三生黃同學覺得英文寫作卷「好深,唔識」,最終未有完成整份考卷。該校英文科主任王寶儀指,今年TSA英文閱讀卷,篇章數量由四篇減至三篇,篇章更由往年的過去式改為以現在式敍事,學生較易掌握。而作文卷以遲到為題亦生活化,但難度與往年相若。

數學卷簡單 廿分鐘完成
至於數學科評核,小三生張同學認為很簡單,只花了廿分鐘、即考試時間一半便完成,更指TSA較校內考試容易。數學科老師林思沛表示,今年試題較淺,不少學生只花廿分鐘便完成。而該校課程主任陳慧怡亦稱,以往數學TSA部分題目連「大人都要諗一陣」,才想到答案,認為今年考卷較簡單直接。

「修訂版」TSA試考計劃已完成各科評核,TSA關注組對今次試考能否遏止操練仍抱觀望態度,重申需停止所有不必要的課業及測考,包括小三TSA。而考評局則指,明年是否全港復考小三TSA,需交由檢討委員會決定。

20160616 - 教育局對特殊學生支援不足

標題:教育局對特殊學生支援不足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近年不少學生均診斷出有特殊教育需要(SEN),惟有教育心理學家指教育局對SEN的支援不足。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委員、教育心理學家蔡博麒指,教育局文件雖列明教育心理學家需每年駐校140天,惟以現行1:7的教育心理學家與學校比例,每名心理學家平均每學年只在一所學校逗留約20天,平均要處理96宗評估個案,每宗需時約9小時,處理其他如介入服務或預防性工作的時間則所餘無幾。

義工隊助學習

蔡指時間不足,導致教育心理學家「只係救面嗰浸」,SEN學生等候評估時間平均需花2至3個月,甚至一年,「單係評估都用9個鐘,剩低嘅跟進時間唔多;處理同一個case太耐,又怕延遲其他case」。他建議教育局增撥資源,將心理學家與學校比例提升至1:4,為SEN學童提供更多支援。
學校資源缺乏,有義工團隊則主動到訪學校,為SEN學生舉辦趣味數學班,為學童提供一對一免費數學功課輔導,兩年來就有40名SEN小四至小六生參與。有參與計劃的SEN學童家長指個別輔導成效顯著。
趙太指,有自閉傾向及專注力不足的兒子趙軒,「一返到屋企對住啲(數學)功課佢就會話唔識做,好抗拒」,惟義工兩年來跟進趙軒個案,每周提供個別輔導,趙軒數學科情況改善,「雖然(數學科)成績冇話特別好咗,但至少覺得佢開心咗,上完堂會自己嘗試做」。

20160615 - 難度下調 家長:未能減子女壓力  新TSA中文科現缺席潮

標題:難度下調 家長:未能減子女壓力 新TSA中文科現缺席潮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教育局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TSA)試行計劃,昨日開考中文科閱讀、寫作及聆聽卷。有小學中文科主任指修改版試卷整體難度下調,較切合小三學生語文能力,但仍有不少家長拒絕讓子女應考,部份學校出現TSA缺席潮。有老師坦言,即使題目難度下調,「要操嘅(學校)會繼續操。」 

教育局為回應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TSA)被指題型刁鑽、操練頻繁、加重學生壓力等批評,本學年特意邀請50間小學進行TSA試行計劃,使用改良版試卷進行TSA。昨日中文科閱讀、寫作及聆聽卷開考,有中文科教師指修改版試卷整體難度明顯較過往低,考核方式亦較切合小三學生語文能力。
其中一所參與TSA試行計劃的北角啟基學校(港島),昨有約一成半小三學生缺席考試。課程主任陳慧怡指,校內75名小三學生,共有12名學生缺席考試。據悉另一參與計劃的屯門世界龍岡學校劉德容紀念小學,兩班三年級生昨亦只有30至40名學生考TSA,即有三成學生缺席考試。
啟基學校(港島)校長鄭惠琪透露,有家長怕兒子因校內考試後仍需參與TSA而感到吃力,故向校方要求兒子不參與TSA。鄭又指不少非華語或新移民學生家長,亦因擔憂子女未能掌握香港學制而放棄參與TSA。鄭強調校方從不因應TSA而有額外操練或補課,稱家長大多對TSA抱住「無所謂」態度,不認為數字反映問題嚴重。
該校課程主任陳慧怡認為,學校操練與否,需視乎個別學校的教學策略與方針,「要操嘅(學校)會繼續操,唔操嘅就繼續唔操」,與試題深淺無關。

葉建源:TSA影響正常課程
TSA關注組發言人何淑儀指,有學生缺席TSA為「家長有選擇權,學校又予以尊重」的好現象,但稱未見降低TSA試卷難度與減少操練有因果關係,指取消小三TSA才能紓緩學童壓力。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認為試行計劃未能改變學生操練情況,TSA最大問題是把操作過程中不必要的沉重操練壓力引向小學低年級,又稱TSA影響正常課程實施,「令不少教師的日常教學和校內評估都趨向TSA化」,認為政府不應輕言恢復TSA。對於下年是否繼續推行TSA,教育局指現階段討論明年及往後系統評估的安排言之過早,局方會繼續「透過不同渠道和機制,以了解各持份者的意見」。

學校改辦玩樂日啟發創意

有曾獲教育局邀請參與今年試行版小三TSA的小學,諮詢家長後拒絕參與,昨改為玩樂日讓學生創作大型紙皮玩具,有老師指玩樂日訓練學生創意及合作性,學生亦大呼好玩。
尖叫、狂奔、大汗淋漓,正是黃大仙浸信會天虹小學學生昨天上學情況。該校早前拒絕參與今年小三TSA,昨全校舉行《Rainbow Makerthon天虹創樂馬拉松》。每班學生前日起用紙皮製作大玩具,昨讓其他學生玩耍。足球機、層層叠、巨型七巧板等,全部由學生創作,高年級甚至製作大型迷宮,讓同學捐窿捐罅。
六年級的李澤華指雖玩至手踭擦損,仍稱夠晒刺激。同樣六年級的黃子軒喜歡紙皮層層叠,指遊戲較上課有趣,「因為我唔鍾意讀書」。原本考TSA的小三生莊同學,有份製作紙皮飛拖鞋,「玩啲小遊戲可以放鬆一下,平時會緊張,特別係上英文堂」,惟他指母親較想他考TSA。校長朱子穎稱昨全校有200多名學生參與,指Makerthon讓學生學習挑戰,「唔係課堂書本學到」。至於會否支持日後每年將TSA改為玩樂日,他指要按教育局指引,並先與老師檢討。


標題:修訂版TSA 試考校:三成學生甩底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修訂版TSA 試考校:三成學生甩底

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TSA)因引發操練文化而捱轟,教育局今年推出「修訂版」小三TSA試考計劃,其中中文科筆試昨日開考,不少小三生考畢後直言試前有做練習,認為試題不算太難。有監考老師分析指,今年考題較以往顯淺直接,刁鑽的歸納題數量亦大減,若以十分為滿分,該卷難度僅為五分。不過,有自願參與試考的學校指,三成學生「甩底」拒考,校方安排他們照常上課。

中文科TSA的筆試評核包括閱讀理解、聆聽及寫作,評核採用修訂版題目;閱讀卷的篇章數量由三篇減至兩篇,另每份卷總字數在一千二百字以下,題目不多於二十條。

小三生:試前溫習逾句鐘
參與試考的啟基學校(港島),有六十三名小三生昨日應考,兩名學生因病假缺席,餘下十名學生則因家長拒考而沒有參加。該校應考的中文科閱讀能力卷,設一篇記敍文及一篇海報,寫作卷則需撰寫邀請卡及一篇記敍文。小三TSA監考老師兼中文科主任陳栢生指,今年題目較以往顯淺直接,應考同學均能完成所有題目。另一中文科主任林廷曦亦指,閱讀篇章由以往的倒敍改為今年的順敍,文章脈絡較清晰,刁鑽的歸納題亦由以往的五、六題減至兩題,認為試題較以往簡單。

雖然局方多番強調TSA只考核學生基本能力,不用特別操練,但不少應考小三生均稱試前有特別溫習;小三生蔡同學指,試前一天溫習了一個半小時,認為考試壓力不大,他的母親蔡太亦認為做TSA並非壞事,「當識多啲嘢」。沒有應考的黃同學則稱自己想應考,惟其母不想他應考,他最終在TSA考試時段,改到圖書館做英文及數學練習。

獲邀學校拒考 另設玩樂日
至於自願參與試考的世界龍岡學校劉德容紀念小學,校長蘇威鳴表示,校方早前發通告查詢小三家長對子女應考TSA意願,當中三成選擇不考,最終照常上課。而另一參與試考學校樂善堂劉德學校,校長歐耀輝指昨日有廿一名小三生應考TSA,僅一名學生的家長選擇不考,校方安排他在考試時間另行做工作紙。

今年「修訂版」小三TSA有逾五十間小學參與試考,有關學校將於今日進行英文及數學的筆試評核,而早前獲邀參與試考、但最終拒考的浸信會天虹小學,昨、今兩天均安排學生參與玩樂日及運動會。

20160614 - 小三TSA試題答案 考畢即日公布

標題:小三TSA試題答案 考畢即日公布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逾五十所參加今年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TSA)試行計畫的學校,今明兩日將進行中、英、數三科的紙筆評估。教育局昨宣布,為讓外界盡早知悉試卷內容,決定今明兩天在評估後即日上載題目及建議答案,是TSA自○四年推行以來的首次。

教育局昨宣布,為讓各界盡早知悉優化後試卷及題目,並有效收集意見,決定在今明兩日完成評估後,即日上載中、英、數三科試卷及附有題目設計的資料,包括題目對應的基本能力指標、評估重點及建議答案,公眾可到考試及評核局的系統評估網站瀏覽。在紙筆評估後,當局亦通過焦點小組、問卷調查、工作坊及個案研究等,了解持份者意見。

當局指今次研究計畫,是驗證基本能力評估及評估素養統籌委員會轄下工作小組所提出的改善建議,包括能否維持系統評估的信度和效度、對準小三基本能力的要求,以及符合課程精神,以配合學生的學習需要。

TSA關注組早前在網上發表聲明,呼籲家長為需要參加試行計畫的子女請假,以進行閱讀、運動等更有意義活動,重申初小生需要更廣闊及多元化的學習空間,以免學習興趣被TSA所「磨滅」。

20160614 - 修訂版小三TSA開考 一成家長拒參與

標題:修訂版小三TSA開考 一成家長拒參與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TSA)引發的操練文化爭議不斷,教育局今年推行「修訂版」小三TSA試考計劃,逾五十間獲邀或自願參與的小學今、明兩日,將會進行中、英、數三科的紙筆評估。不過,有參與學校指出,有約一成家長早前已表明不會讓子女參與考試,校方會為他們另外安排學習活動。

不參與學生如常上學
啟基學校(港島)是參與「修訂版」小三TSA試考計劃的學校之一,校方表示,早前向小三家長發通告了解他們對參與TSA考試的意願,有十名家長回覆指不會讓子女參與考試,佔全級小三學生的一成。不參與考試的學生今日會如常上學,學校會安排他們進行其他學習活動。

獲邀參與試考、但最終拒考的浸信會天虹小學,校長朱子穎表示,今、明兩日會舉行玩樂日及運動會。學生昨日已利用環保物料製作大型玩具,以發揮解難能力及創意,並在今天與全校師生一起玩。明日的運動會,師生及家長將會一起進行競技運動,包括師生籃球賽和閃避球等。

20160614 - 「大仔」奶粉料不掀加風

標題:「大仔」奶粉料不掀加風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俗稱「大仔」奶粉、即供滿六個月但未滿三十六個月嬰幼兒食用的產品,營養標籤新規定的兩年寬限期屆滿,由昨日起,新標籤須標示能量加廿五種營養素含量。有業界稱,「細仔奶」產品標籤規定去年十二月生效時,大部分業界已着手化驗「大仔」產品的營養素含量及更換標籤,相關成本已在零售價反映,相信不會因此掀加風。

食物安全中心稱,經修訂的《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規例》規定所有嬰兒配方產品必須符合營養成分組合規定,所有供三十六個月以下嬰幼兒食用的嬰兒配方產品、較大嬰兒及幼兒配方產品及預先包裝嬰幼兒食物必須加上營養標籤。

必須標示「1+25」含量
修訂規例一四年六月已刊憲,嬰兒配方產品去年十二月十三日生效,而針對較大嬰兒及幼兒配方產品及預先包裝嬰幼兒食物的營養標籤規定昨實施。有關產品的營養標籤昨起須標示俗稱「1+25」的含量,而預先包裝嬰幼兒食物的營養標籤須標示能量值,以及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鈉四種營養素含量,若加入維他命A和D亦需標示含量。

20160613 - 不足40%小學用廣東話教中文

標題:不足40%小學用廣東話教中文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早前有傳媒披露語常會委託大學對「普教中」教學成效的研究結果,發現沒明顯證據證明普教中有助學生學中文,在讀寫方面,部份年級用廣東話教中文,效果更佳。有政黨調查全港500多間小學,發現普教中滲透範圍廣,只用廣東話教中文的學校僅200間,不足四成。

精英班普教中製造假象
新民主同盟調查全港逾511間小學本學年的中文教學語言,並製作普教中地圖供公眾了解情況,調查結果發現,逾六成小學為全普教中或部份普教中,分別為124間及187間。全以廣東話教中文的學校,僅餘200間。
負責調查的譚凱邦指出,有學校推行部份普教中,包括同級一半班別為普教中;小一、五、六為廣教中,小二至四則為普教中,甚至只有精英班推行普教中,「畀咗假象啲家長以為普教中叻啲!」譚凱邦續稱部份普教中學校,如沙田崇真學校,近日已向家長發問卷,諮詢來年教學語言,反映有學校意識普教中可能影響學習進度,及未能提升中文水平。
對於語常會委託大學研究普教中報告,去年完成後至今未公佈,譚凱邦質疑教育局有心拖延,指現時不少學校正準備下年度的教學發展,要求教育局立即公佈報告結果。

20160613 - 66%受訪者感嘆 港非孩子理想成長地方

標題:66%受訪者感嘆 港非孩子理想成長地方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香港教育近年泛政治化,四年前國民教育爭議鬥至滿城風雨,前年佔領行動前夕,大專院校又率先發起罷課一周,而於最近一年先後發生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爭議、多個大學管治問題亦趨政治化,形成更對立局面,有智庫昨公布有關亞洲福祉指標研究報告,結果顯示有六成六香港受訪者認為香港不是讓小孩子成長的理想地方,另有四成二更表明如可以自由選擇會遷離香港,負責研究的學者指香港目前情況已敲起警號,有學界及政界人士均指,結果反映年輕一代於本港容易學壞,而且社會多誘惑容易誤入歧途,加上大專院校泛政治化甚至「搞鬥爭」,令本港教育問題愈來愈突出尖銳。

思匯政策研究所昨公布亞洲福祉指標研究報告,對象為香港、上海及新加坡三個亞洲城市,並於去年九月至今年一月間,以隨機電話形式,於以上三地調查訪問合共四千五百人,了解他們對當地多個政策範疇的評價,結果顯示,有六成六香港受訪者認為,香港不是讓小孩子成長的理想地方,而上海和新加坡的受訪者分別有一成六及一成三,認為當地不是小孩子成長的理想地方。

70%人指較起初定居時變差
是次研究結果又顯示,有七成港人認為香港較起初定居時變得更差,當中以十八至二十九歲的年輕人的比例為多,當中普遍為專業人士和學生;相比之下,新加坡的受訪者大多數認為當地變得更好,以六十至六十五歲的人士居多。而上海的受訪者普遍覺得當地變化不大。

最關注房屋教育政府質素
報告又指如以十分為滿分計算,港人對香港的生活滿意度只有五點八分,遠比另外兩地均達七分以上低。報告同時顯示,港人關注議題和對其滿意度是三地中出現最大落差,其中港人對房屋、教育和政府質素議題的關注排名列首三位,當中房屋一項高達三成三,而教育及政府質素均為一成六。

然而,港人對於房屋等十個議題的滿意度,如以四分為滿分,最不滿意的最後三位亦是教育、房屋及政府質素,前者獲得兩點二分,後兩者均為兩分。當問及如在自由選擇下會否離開當地,有超過四成港人表示會選擇離開香港,而上海和新加坡則分別有一成七和兩成人會選擇離開當地。

研究所行政總監王虹虹分析,結果顯示每三名港人就有兩人認為本港不適合小孩成長,結果與另外兩地相比之下落差太大,市民會因此考慮會否生小孩,直指如政府不正視問題,將成為施政隱憂;研究所夥伴戴高禮更指,研究結果顯示香港情況已經敲響警號,港府應着力改善現存問題。

立會拉布擲物予極壞示範
立法會議員王國興表示,有部分大學生前年參與違法佔領行動,有學界代表又衝擊大學校務委員會會議等,令人擔心下一代是否仍可留在香港升讀大學,再者過去四年的立法會被批評為「垃圾會」,曾發生拉布、掃枱以至掟物品,給予青年人極壞示範,令港人認為香港已非宜居之地,沒有歸屬感。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認為,現時教育政策有扭曲現象,而政治環境亦造成對立局面,認為執政者需反省,令社會氣氛緩和。

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亦指,研究結果「一點也不出奇」,因為最近兩年本港社會撕裂,佔領運動和旺角暴亂事件反映政府管治能力下降,未能得到市民信任。他認為,教育問題令中產家庭擔憂,重申政府應主動解決包括房屋供應和教育等問題。

壓力大 易學壞 校園政治化

有智庫研究最新報告指六成六受訪者指,香港不是讓小孩子成長的理想地方,而有意見更指大學校園政治化亦似有蔓延至中學的迹象,有政界中人認為青年因本港學業壓力較大或產生挫折感,加上社會誘惑多容易「學壞」,甚或犯罪誤入歧途,加上近年大學校園政治化搞鬥爭,亦令家長擔心會影響子女專注學業;有家長團體則把教育問題,歸咎於近年社會氣氛負面,家長「睇唔到下一代嘅出路」,令愈來愈多家長安排子女到海外升學。

難發展其他才華感挫敗
前屯門區議員陳雲生表示,本港的教育制度十分激烈,過於傾向學生的學術成績,學生難以發展其他範疇的才能和興趣,令一些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充滿挫敗感,加上現時社會誘惑多,令青少年容易誤入歧途,或接觸毒品。他特別指出,近年本港的大學校園政治化,部分大學教員專注參加政治活動,令家長擔心會影響大學的學術氣氛,令學生難以專注學業。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認為,超過六成受訪者認為本港非小孩子成長理想地方,與本港的學習氣氛過於激烈,家長對小孩功課和學業問題感到困擾,以及近年社會氣氛不和諧有關。

他續指,近年社會不時出現爭拗,氣氛負面,加上經濟前景不明朗和房屋等問題,亦令家長對社會失去信心,因此愈來愈多家長安排子女到海外升學,希望他們將來可留在當地發展。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湯修齊分析,學習氣氛過於激烈並非本港獨有的教育問題,又指本港環保、污染問題和房屋及生活環境擠迫等問題,亦會令家長有一定擔憂,為此,他建議政府加強公眾教育,減低競爭文化,讓學生可發展其他才華。

20160612 - 40%中一輔導生有適應困難

標題:40%中一輔導生有適應困難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今個學期多名學生疑因學業壓力過大輕生,令人關注學生是否遇上升中後適應困難。明愛學校社會工作服務早前調查轄下卅九間中學五十七名學校社工,了解中一生升中適應問題,在他們處理過約五百個輔導個案中,發現四成個案有「適應學校困難」,當中有六成學生自覺未能應付學習要求,包括學校要求或自己對成績的期望。明愛提醒學生,應為自己訂出合理學習目標及預留進步空間,恰當地分配作息及溫習時間,避免壓力過大。

未能應付學習要求及朋輩問題
該調查綜合分析前年九月至今年二月期間,約五百個中一生輔導個案,其中二百零三宗「適應學校困難」,有四成學生面對「朋輩相處問題」,即學生與同學溝通、合作及處理衝突上出現問題;亦有近三分一學生同時面對「未能應付學習要求」及「朋輩相處問題」,可見部分學生面對多於一項升中適應困難。

明愛建議,學生為自己訂出合理學習目標及預留進步空間,免於壓力過大。學校須在中一的上學期調節功課量及溫習範圍,讓學生有足夠時間適應新學習模式。明愛又指,老師可協助學生及家長了解學生整體表現,鼓勵學生欣賞個人才能及品格,非單從成績評核自己。

20160611 - 遲補鑊 冇神經 深圳研建港校 港府一於少理

標題:遲補鑊 冇神經 深圳研建港校 港府一於少理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深圳市教育局研究在當地建「港人港治」中小學紓緩跨境學童造成學位不足及關口逼爆的問題,惟本港教育局對深圳建港校的建議大潑冷水,堅稱跨境學童上升只是「過渡性現象」,現階段沒有在深圳建校的計劃,令每日需長途跋涉來港上學的跨境學童繼續淪為人球。有立法會議員批評,內地政府已是反應遲鈍「慢幾拍」,早應提出上述建議,又斥港府更是沒有主動應對的神經兼麻木不仁,不主動也不配合,令一眾跨境學童繼續承受「朝五晚七」非人生活。不過,有教育界人士形容有關建議「遠水不能救近火」,且對跨境學童家長的吸引力有限。

教育局向立法會提交的數字顯示,本學年有逾二萬八千名跨境學童每日經各陸路邊境管制站來港上學,比上學年大幅增加近一成三。

學子人潮成重大安全隱患
內地媒體昨引述,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勤指,除了跨境學童深港之間「鐘擺式」上學,加上家長、保母等每天都在關口聚集,對本來已擁擠的出入境口岸構成重大安全隱患,建議深圳市政府劃出土地,容許香港特區政府在深圳建立港人十二年制學校,讓跨境學童就近入學,享受與香港同等水平的義務教育,並建議逐步放開跨境學童入讀深圳公辦學校的限制。

教局:跨境童增僅屬過渡
報道又引述深圳市教育局指,自一○年已開始關注跨境學童問題,下一步將協調市港澳辦、公安局、口岸辦及香港教育局,委託第三方研究機構探討如何解決。深圳已跟香港教育局溝通研究,探討在深圳開辦由香港特區政府資助、提供港式教育的學校,指本港教育局也做過相關研究,探討在深圳建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待香港教育局有明確決定後,市教育局將積極配合。

教育局回應查詢時指,自一三年本港向內地孕婦來港產子實施「零配額」政策,料整體跨境學童人數將於兩三年內達至高峰,隨後逐步回落至穩定水平,認為跨境學童人數上升只屬於過渡性現象。教育局與深圳教育局一直緊密合作,開辦港人子弟學校和港籍學生班,讓港籍學生可留在內地就學。現階段政府沒有在深圳建校的計劃。

到內地建校可紓過境壓力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委員王國興批評內地政府雖然遲鈍,但「遲到好過無到」,終推出一個期望解決跨境學童學位不足,以及關口逼爆的改善建議,但他對教育局的回應感到失望及遺憾,批評該部門短視,對跨境學童極不公平。「見到佢哋咁細個就長途跋涉返學,有啲惻隱之心都會想佢哋舒服啲,我唔明點解香港啲官員咁短視同麻木。」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指,在深圳籌建港校涉多個複雜因素,現時始研究是「遠水不能救近火」,加上跨境學童人數太多,在深建設的學校容納學生有限,故成效很低。

北區小學校長會主席周啟良亦指,在深圳籌建港校,對跨境家長的吸引力有限,因他們始終喜歡香港的學校,來港讀書仍會是他們的主流選擇。隨着「零雙非」政策,跨境學童湧到香港讀書的熱潮兩、三年後便會結束,現時在深圳建港校的意義就不太大。

「深圳港校」理念 雙非家長有保留

深圳建港校未知何時實現,惟一眾跨境家長均對有關理念有所保留。有家長說如該校課程銜接與師資均保證是「百分百香港製造」,就考慮送子女入讀,免除他們長期穿梭兩地之苦。不過,亦有家長直說不考慮,因送子女來港讀書除學習知識外,更希望讓他們融入香港社會及文化,盡快做個真正香港人。

記者昨午四時到深圳福田口岸視察,發現已有大批等候接載子女的跨境學童家長在關口外守候。

其中,兒子在港讀小一的王女士指,如「深圳港校」在課程銜接以至教師均是來自香港,便考慮送子女入讀,以免其子每日過着「朝五晚八」非人生活。

另一個跨境家長洪女士亦表示,每日平均花一至兩個小時接送其女兒上學,實在極虛耗精神及時間。「日日五點幾起身,唔好話小朋友,大人都辛苦啦,如果師資同課程可以,我都會考慮。」

盼融入港社會文化
不過,家長李女士表明不考慮「深圳港校」,說即使「深圳港校」師資及課程均來自香港,但仍無助子女融入香港社會及文化。「去香港讀書除咗學嘢,就係想佢可以快啲融入社會。喺大陸讀書肯定做唔到,如果唔係,我都唔使日日咁辛苦。」

任內政策 造就17萬雙非嬰兒 曾蔭權種禍 周一嶽力撐

雙非單非學童引起的跨境教育及社會問題,原來是前特首曾蔭權與食物及衞生局前局長周一嶽雙雙埋下的「禍根」。曾蔭權眼見呼籲港人「生夠三個」無人理,便視雙非童為補充本港人口的新血,更希望港人正面看待他們,致令任內造就十七萬雙非嬰兒;而周一嶽以「人道立場」為由,明言不可限制內地孕婦來港產子,變相成為鼓勵她們來港分娩。二人的無能管治最終激起社會強烈回響,上街示威不斷,更引起新一輪的中港矛盾,可謂禍港不淺。

人口政策轉向「內地嬰兒」
曾蔭權○七年發表「偉論」,指要解決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是要放寬人口政策,更要讓人口突破一千萬,其後又呼籲港人要「生夠三個」,但未提供鼓勵生育政策,以致社會上反應冷淡,其後即轉移目標至「內地嬰兒」,一一年曾指港府並非鼓勵內地婦女來港產子,但港人應正面看待雙非單非子女,指他們可補充香港人口的新血,又認為只要限制內地孕婦的分娩數目及讓本地孕婦優先享用醫療服務便可以。

衍生爭床位奶粉學額
另一「禍首」周一嶽任內對雙非單非孕婦問題視而不見,曾言以「人道立場」不可限制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惹不少港人反感。因二人對雙非單非問題無識無見,終造成十七萬該類嬰兒在港出世,衍生與港人爭奪分娩床位、奶粉及學額等問題,憤怒的港人家長其後紛上街示威,宣洩對曾蔭權政府不滿。

20160610 - 頻用清潔劑 兒童鼻炎風險倍增

標題:頻用清潔劑 兒童鼻炎風險倍增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家居常用的清潔劑或會誘發持續流鼻水、流眼水等鼻炎徵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一項為期三年的縱向研究,發現頻繁使用家居清潔劑,可增加引發兒童鼻炎的風險多達近一倍。

鼻炎是兒童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今次研究涉及廿一間小學共二千二百九十九名小學生,約半數人患有鼻炎。研究團隊透過問卷形式進行,了解有關家庭使用清潔劑的情況,包括每周使用頻率、每次使用的時間及清潔劑種類等,從而計算出受訪兒童接觸家居清潔劑的累計時間,再按累計時間的長短進行比較。

中大研究載醫學期刊
研究結果顯示,接觸家居清潔劑累計時間較長的一組、即每周累計多於三點二小時,兒童鼻炎偶然發病、經常發病和持續發病的風險,較累計時間較短、即每周累計少於二點四小時的一組,分別增加兩成九、九成七和六成七。

研究團隊進一步計算後發現,家庭每周用清潔劑的時間每多一小時,兒童鼻炎偶然發病、經常發病和持續發病的風險均會上升,分別增加百分之二點一、百分之三點六及百分之一點二。而日常用清水清潔家居的家庭,則與兒童鼻炎發病風險無關聯。

另外研究團隊將家居清潔劑分成十三種,使用時間較長的首三種,依次為廚房類清潔劑、地板類清潔劑和浴室類清潔劑,而兒童鼻炎發病風險同時受多種清潔劑影響。研究已發表於醫學期刊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中大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勞向前稱,製造商有必要開發更健康的家居清潔劑。他又指家長除減少使用化學家居清潔劑的次數外,亦應在兒童不在家時才進行,使用時亦須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標題:家居消毒劑誘鼻炎 孩童病發風險倍增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不少家庭愛使用含化學物的清潔劑保持家居衞生,但它們隨時反成了兒童患上鼻炎的兇手。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有四成半的香港小學生患有鼻炎,而長時間接觸家居清潔劑的家庭,兒童經常鼻炎發病的風險,可增加近一倍,研究亦指出消毒劑和芬芳空氣清新劑有更大機會誘發鼻炎。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自二○一二年起,進行了一項為期三年、亞洲首個使用家居清潔劑與引發兒童呼吸系統疾病關係的研究。研究團隊從港島、離島、九龍、新界東、新界西的二十一所小學,隨機選取近二千三百名小二至小四的學生,以問卷調查兒童家庭使用清潔劑的頻率、每次使用的時間及清潔劑種類,並替參與的學生進行呼吸系統健康檢查。

結果發現,約有四成半受訪兒童患有鼻炎,有一成人更是會經常或持續發病。每周累計接觸清潔劑多於三點二小時的小學生,較少於二點四小時的一組,兒童鼻炎偶然發病、經常發病和持續發病的風險分別增加兩成九、九成七和六成七。若家庭每周使用清潔劑的時間每增加一個小時,兒童鼻炎偶然發病、經常發病和持續發病的風險,則分別增加百分之二點一、百分之三點六和百分之一點二。

研究亦發現,使用較多消毒劑(sanitizers)和芬芳空氣清新劑(scented air fresheners),會有更大機會誘發鼻炎,相信與這類產品含有較多有毒化學物和揮發物有關;漂白水亦會對呼吸系統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但研究指出,誘發鼻炎並非因單一種清潔劑,而是同時受多種清潔劑所影響。至於日常以清水為主進行家居清潔的家庭,則與兒童鼻炎發病的風險沒有關聯。

負責上述研究的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勞向前促請,製造商開發更健康的家居清潔劑。勞教授提醒家長,使用家居清潔劑時,應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亦應在兒童不在家時才大範圍清潔家居;並盡量減少使用化學家居清潔劑的頻次和時間,以減少兒童接觸家居清潔劑的機會。

20160609 - 北區小學叩門 20人爭1位

標題:北區小學叩門 20人爭1位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一連兩日的小一註冊日昨日截止,不少在「跨境學童專用校網」內的偏遠小學,到校註冊人數佔總派位人數達八成,整體註冊情況較去年理想。

葵涌校註冊情況理想
今年首納入跨境校網的葵涌區部分小學,註冊情況甚為理想。其中,葵涌區嗇色園主辦可信學校校長朱遠球表示,該校有八成獲派學童已到校註冊,當中本地及跨境學童各佔一半。而位於青衣的荃灣商會學校,今年的註冊率亦達八成,較去年理想,當中跨境學童佔約七成。

至於上水惠州公立學校校長黃永強指,至今收到二百六十七份叩門申請,較去年增加廿多份,惟叩門位僅得十五個;他估計,今年叩門人數增加,與部分跨境學童獲派學校位置不理想有關。

此外,上水鳳溪第一小學校長朱偉林亦稱,至今收到三百二十份叩門申請,競爭僅十八個叩門位,平均每十八人爭一學額。同區的鳳溪創新小學亦收到一百五十八份叩門申請,競爭八個叩門位,平均每二十人爭一學額。

20160608 - BB斜頸症延診要開刀

標題:BB斜頸症延診要開刀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嬰兒的頭部經常擰向一邊,又側向同一邊睡覺,家長要提高警覺,可能是患上斜頸症。物理治療師指最常見的是先天肌肉性斜頸症,即其中一邊頸肌發生病變令伸展力下降,頸部傾側並轉向患處相反方向。斜頸症若及早發現可透過物理治療根治,最佳治療時機是一歲前。不少雙職家長將嬰兒交由家傭照顧,容易忽略病情,當頸肌硬化,屆時孩子就要「捱刀」才能治愈。

馬先生夫婦的女兒現時三個月大,他憶述女兒剛出生時,頭部經常扭向左邊,有一次幫她洗澡時發現右頸「有粒嘢突出嚟」,約長一厘米,求醫後確診患先天肌肉性斜頸症,頭部扭向右邊的幅度只有五十度。馬太憶述當時好驚,「聽都未聽過咩係斜頸症,個女先啱啱出世就有事。」夫婦倆後來得知可以根治才舒一口氣,經每周帶女兒做兩次物理治療,情況大有改善許多。

患者或大細面頭扁平

瑪嘉烈醫院高級物理治療師崔潔湖表示,斜頸症可由先天或後天形成,當中以先天肌肉性斜頸症最為常見。人的頸部兩側各有一條從耳後伸延至胸骨的肌肉,負責控制頭部活動,一旦其中一邊頸肌出現問題,頭部便會傾側,部分人的患處有小腫塊。如果不及時醫治,除了「頭歪」,患者可能出現「大細面」,頭形更會變得扁平。

早發現可用物理治療

本港去年約有七十宗斜頸症新症,當中八成在嬰兒六個月大或之前發現及求醫。崔指出,最好在嬰兒一歲之前治療,「愈大個,條頸愈硬,到時做物理治療都矯正唔到,要去骨科做手術。」她說,延誤求診個案當中,部分由於家長工作忙,將子女交由家傭照顧,「自己無落手落腳湊,BB身體有咩毛病都留意唔到。」另外,有家長對斜頸症認識不深而不懂帶子女求醫,有幼童到七歲才發現患病,求診時頭部已歪得十分嚴重。

崔表示,患者一般要做八個月至一年的物理治療,家長在家中要盡量將嬰兒頭部扭向患處一側,讓他們習慣,抱起BB及睡覺時也要多轉向患處。崔說,患者除了「頭歪」,傾側的一邊頸部容易藏「老泥」,家長為BB洗澡時要加緊清潔頸部皮膚。

20160608 - 雙非家長怨搭車耐過上堂

標題:雙非家長怨搭車耐過上堂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連續兩日的小一註冊日昨日展開,部分經「跨境學童專用校網」被派到葵涌區的雙非學童家長註冊時怨聲載道,埋怨上學路途轉折兼太遠,車程日花長達六小時,較上課時間還要長,有家長甚至到北區十多間小學叩門。另有內地重慶的雙非家長前年來港為愛女找幼稚園學位失敗後,今次不惜放棄工作再帶女兒乘飛機來港報小一,結果被派到沒有填報的葵涌區小學,質疑「不知道這個派位制度是怎麼派!」

今年葵涌區部分小學首被納入「跨境學童專用校網」,其中嗇色園主辦可信學校有不少跨境學童家長到校為子女註冊。該校校長朱遠球指,校方已安排跨境校巴經深圳灣和福田口岸接送學生,車程分別需時約四十分鐘,校方亦決定申請開通文錦渡過境路線,方便居於羅湖區的學生。

稱叩門失敗 考慮回內地讀書

不過,不少被派到該區的雙非學童家長埋怨路途太遠,雙非家長魏太家住羅湖,她說「我已去了上水十多間小學叩門,如果學校未能解決交通問題,叩門又失敗,我哋會考慮返內地讀書」。

另一雙非家長但女士同樣家住羅湖,投訴「來葵涌上學超級遠,來回要花六小時,交通時間比上學時間還要長。」批評港府派位制度不應將小朋友派得太遠,又指已到北區四間小學叩門,但只有一間收表,昨再去北區三間小學叩門,但她坦言不會安排兒子返內地讀書,「如果他將來到香港找工作,讀字不行,英文不行,怎麼辦?」

而來自重慶的雙非學童家長白太為安排愛女來港入讀小一,專程由重慶乘飛機來港,但女兒經跨境校網被派到葵涌區小學,質疑「不知道這個派位制度是怎麼派?」白太坦言女兒不懂廣東話亦不懂繁體字;她前年曾帶女兒來港找幼稚園學位失敗,惟有返回重慶,現再來港找小一,原本打算舉家搬到羅湖居住,現被派到葵涌區,單是上學已花兩個半小時,惟有安排校車接送女兒上學。

至於居於福田的周太得悉小朋友被派到青衣的小學時,不諱言「嚇到喊咗出來,成晚都瞓唔着」,她不滿填報廿六間上水、粉嶺及大埔的小學,卻被派到從來沒填過的青衣區。

教師北上助跨境學童註冊

不少跨境學童家長埋怨「跨境學童專用校網」內的部分小學位置偏遠,校網內最少三間位於青衣及東涌的小學為免跨境學童流失,昨日趁小一註冊日首天,專程派老師「北上」到福田關口旁的商業廣場,以「送上門式」協助雙非學童註冊。兩間位於青衣的小學今年更首次派員到福田口岸,親自為獲派該校的跨境學童註冊;其中青衣仁濟醫院趙曾學韞小學首日共收到五十多份跨境學童註冊表格,福田口岸佔近四分之一,校長直認「幾理想」。

顧及車程 有學校延遲上課時間

青衣仁濟醫院趙曾學韞小學校長彭紹良指,由於去年有家長指日後需到港為子女做校服,希望註冊時可節省一次簽證,故學校今年首次安排老師「北上」協助學童註冊,首日福田口岸即收到十多份跨境學童註冊表。負責解答家長疑問的主任潘寶葉指,內地家長「聽到青衣就頭暈」,但解釋過後家長亦釋懷;而學校將於本周六及下周六安排兩班直通車接送學童及家長到校體驗。同區的荃灣商會學校曾老師指,學校除提供皇崗過境服務外,跨境學童亦可選擇文錦渡或落馬洲過關,直言十分方便。

位於東涌的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學校校長黃錦良指,避免內地家長四處奔波,今年是第二年派老師到福田協助學童註冊,首日在福田口岸收到廿八名跨境學童註冊表格,另有廿人到場叩門。他指為應付雙非學童增加,學校已加開一至兩班,並多聘三至五名合約老師幫忙。顧及跨境學童行車時間,學校更特地將首節課推遲至上午八時五十分,同時實施學童「車上檢」,釋除家長對過境安全的疑慮。

本地生較內地生評分低

新移民及跨境學童一向被認為較少資源支援,而在港讀書與父母見面時間不多。一項調查發現,內地生較本地生感到來自父母、朋輩及師長的支持和鼓勵,較本地主流學生多,令他們更投入努力和有信心令成績進步,他們的成績亦較本地主流學生好。專家認為本港出現「主流成為弱勢」現象,以為資源及支援較多的主流學生,反而較少投入學習,認為家長及學校都要重視調查結果,多鼓勵學生參與學校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

「主流成弱勢」 內地生更投入學習

香港教育大學去年四月至今年三月,以問卷訪問三十間中學逾一萬四千名學生,當中八成是主流本地生,一成半為新移民,半成是跨境學生。調查詢問三組學生上一個學期的中、英、數三科的分數,發現主流同學於四科中只有二點一二至二點一八分,僅剛好合格,當中只有英文科比新移民同學好,與跨境生同分,主流學生的中文和數學則較另外兩組同學低分。調查發現三組學生就父母關懷、朋輩支持、師長關愛和自己對學業的努力評分,主流學生的評分都是最低,而跨境學生則最高。

教大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袁月梅指出,一般人認為主流學生得到的家庭和學校支援較有優勢,但調查結果發現原來相反,出現「主流成為弱勢」現象。她指出,新移民和跨境學生朋輩間較多互相支持和一起談論功課,「要一齊長途跋涉返學,會了解大家難處。」這些聯繫令他們更投入學習,因而取得較好成績。她認為家長應多與子女交流,學校亦可加入生命教育,輔助學生身心成長。

20160607 - 長年追蹤研究反映 育兒知識資源不足 貧家子智能發展差兩成

標題:長年追蹤研究反映 育兒知識資源不足 貧家子智能發展差兩成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本港貧富差距早在幼兒開始,香港大學醫學院一項已持續5年的追蹤研究顯示,低社會經濟(社經)地位家庭的幼兒,智能發展能力比來自高社經地位家庭差逾兩成,同一批幼兒升至小三時,其中文及數學成績相比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幼兒則差三成,出現行為問題亦較普遍。關注幼兒發展的學者指出,低社經地位家長育兒知識及資源不足,少作具質素親子活動,令幼兒未能得到充分發展,敦促政府於各區設立專門培訓幼童發展及親子中心。

是項研究為一項長期追蹤研究,由2011年開始,預計追蹤有關學生至成長階段。港大醫學院由2011年開始,於港島和元朗隨機選出20間本地幼稚園,再邀請逾556名幼稚園K3學生,按家長教育程度、工作專業及收入等因素,界定其家庭社經地位,如低社經地位家庭,即收入相對低、家長學歷較低的家庭。

升小三中數成績差三成

研究於2011年,安排有關K3幼園學生參與用於分析幼兒智能發展能力及預測其小三總成績的評估測試(CEDI),3年後該批學生升至小三時,再評估其中文、數學及行為的實際表現。負責研究的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柏強解釋,CEDI測試可反映幼兒適應小學教育能力,表現愈高,預測其小三時的成績亦會按比例愈高。小三的測試則選用中文及數學成績,計算其智能發展作比較。

行為問題更普遍

結果顯示,來自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幼稚園K3學童,智能發展整體表現比擁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童差23%,當中各項能力指標包括身體機能、社交及情緒管理、認知表達及溝通等,差16%至25%不等;當這批K3學童升至小三,於2014/15年的測試顯示,兩組學童能力差距更明顯,低社經地位家庭學童的中文及數學成績比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差近三成,具行為問題風險徵狀亦多近三成。本身為兒科醫生的葉柏強指出,根據過去不少臨牀觀察,貧窮家庭學童智能發展,普遍未能透過本港教育追上經濟條件較佳的學童,是次研究為此提供有力證據。

專家﹕小學教育未能收窄貧富差距

葉認為,小學教育未能有效收窄本港學童貧富差距,雖然成因複雜,但相信跟本港教育制度過度精英化、資源分配不均和低收入父母缺乏親職支援有關,而幼兒智能發展着重家庭教育,特別是親子消遣及閱讀,但低社經地位家長育兒知識及資源不足,少作相關活動,未必懂讓幼兒寓學習於娛樂,活用書本玩具刺激幼兒腦部。

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組織幹事何汝瑛指出,具經濟能力家長主動上網看書尋求親子支援,貧窮家庭家長忙於生活,對培訓子女創意及思考能力沒概念,甚至只着重學術操練。

社聯:港缺措施支援基層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總主任(社會保障及就業)黃和平指出,港府缺乏針對低收入家長育兒親職支援及相關幼兒智能發展措施,反觀台灣政府設立公營親子館舉辦親子活動。據台灣官方資料,單是台北市已於各區設12個親子館,提供幼兒發展遊戲規劃、親子共玩空間、親子活動、親職教養課程及幼兒照顧諮詢等。

社署:服務中心助辦親子活動

社會福利署發言人表示,全港各區65間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和兩間綜合服務中心會為有需要家庭,包括貧窮家庭作家庭生活教育及親子活動等,中心社工均具備相關經驗和技巧提供適切服務,又指個別服務單位亦不時會為育有幼兒的貧窮家庭舉辦小組及活動。

發展資助額10年不變 每年1500元未必批

不想「輸在起跑線」,兩個低收入家庭都希望好好培育年幼子女,一家的媽媽不時跟兩名幼兒共吃一個飯盒,省吃儉用,以讓女兒學琴;另一家生活更艱難,只能在獲政府資助時才能讓女兒學跳舞。不過,目前供低收入家庭申請協助子女發展的資助,整體撥款10年未變,每宗個案獲資助上限每年只有1500元,而且受助人數有限,未必年年獲批。

供女學琴 3人吃一飯盒

居於天水圍、育有5歲女兒及兩歲半兒子的賴家,只靠賴先生當散工養家,有時月入過萬,有時低至3000元。賴太每月有5000元家用,為了女兒將來,她每月在家用撥出千元作女兒教育費,其他盡量省,「晏晝買個飯盒3個人食」。

現時女兒有學鋼琴、珠心算及跳舞,屈指一算學費過千,已超支。賴太說雖然珠心算及跳舞是幼稚園興趣班,學費低於市價,但仍感壓力,亦因而打消替女兒報讀英文興趣班的念頭,令她更憂心的是當兒子長大,教育開支會更緊張。賴太又稱,想帶子女外遊或到他區見識,但每天早上7時打理家務至晚上11時,加上交通開支昂貴,只能在區內活動。

另一家庭情况更艱難,約6歲的阿怡未有任何課外活動,她還有一個幼妹。阿怡的媽媽說學費太貴,全家靠丈夫當地盤散工為生,難有餘錢,去年申請了約1500元政府資助,才能替阿怡報讀數堂跳舞班,但今年未獲資助,難再學下去。她慨嘆阿怡是第一胎,自己不太懂培育小孩的方法,只能參考街坊意見。

專家:家長教育低 礙子女學詞彙

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幼稚園校監程衛強指出,育兒忌操練,應重親子互動遊戲,講求多元發展包括音樂及自然等範疇,由小孩主導摸索自己興趣,但教育水平較低家長未必懂得跟小孩「玩」,加上子女能透過父母所學詞彙較少,發展往往受限制。

香港學生輔助會家庭能量計劃主任朱韻知說,政府雖透過「地區青少年發展資助計劃」提供現金援助支援貧窮家庭子女發展,但撥款有限,未必可次次獲批。該計劃10年來每年撥款維持900萬元,2015/16年度逾6000個案,只有1088宗為5歲以下幼兒,只是同年度近4萬宗幼稚園及幼兒中心學生獲批學費減免人數的2%。

幼園辦親子活動 嘆基層欠自信少參與

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教授吳迅榮建議,擁低收入家庭學生較多的學校可按比例獲資助,助學校提供針對貧窮家庭服務,例如引入幼稚園社工或舉辦免費親子活動。

筲箕灣香港中國婦女會幼稚園幼兒園約60%學生合乎領取學費減免的資格,校長黎淑貞積極安排免費家長親職訓練及親子活動支援基層家庭,包括育兒講座及親子歷奇活動,但部分相關家長鮮有參與,「有些低收入家長自信心不高,怕同其他家長溝通而不參加學校活動;有些未能意識到對小朋友有什麼好處,要長時間講解」。

她憂心道,部分基層家長未正視子女發育問題,若聘有幼稚園駐校社工,則可介入並輔導家長,但校方目前只能靠暫託服務支援計劃每年2萬元的資助,僅夠舉辦數場活動,希望當局可增撥資源讓學校能每月舉行親子活動及聘用社工。

社署:已支援幼園 暫不設駐校社工

社會福利署發言人稱,設「兒童身心全面發展服務」識別5歲或以下幼童健康需要,及「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向450多間幼稚園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提供2925個名額支援幼兒工作員及家長,以正面態度及有效技巧培育有特殊需要兒童,因而現階段不考慮設立學前駐校社工服務。

教育局發言人稱,2017/18學年起實施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政策,會向幼稚園直接提供資助,包括教學人員和支援人員薪酬及其他運作開支,並會就幼稚園或學童特殊情况提供額外資助

20160607 - 歷化療電療骨髓移植  4歲小公主樂觀抗癌

標題:歷化療電療骨髓移植 4歲小公主樂觀抗癌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4歲讀K2的大眼妹樂晴擁有一雙迷人電眼、臉上常掛瀾漫笑容,但這一切來得不易。她兩年多前確診患上罕見癌症神經母細胞瘤,並擴散至肝、左眼和頭骨,小公主被困病魔城堡,她成功闖過一關又一關,現時病情終於穩定,最大心願是每日能夠上學跟同學見面,健康活下去。

在2013年10月,15個月大的樂晴因左眼突然出現瘀血及腫起,被確診患上罕見的神經母細胞瘤,癌細胞由腎上腺擴散至眼、肝和頭骨,隨後一年半,她長期在瑪麗醫院留醫,每天飽歷40℃高燒、口腔潰爛、食慾不振等副作用煎熬,迪士尼樂園成為她的止痛藥,每次媽媽帶她去玩一天,她便可暫時忘卻痛楚。日前梁太帶樂晴到迪士尼樂園遊玩,記者同行,樂晴玩得很開心。
哭過、痛過,捱過5次化療、連續10日電療、腎上腺癌細胞瘤切除手術和自體骨髓移植,樂晴最終戰勝癌魔,成功清除體內癌細胞,現時需3個月覆診一次,每年進行全身檢查和服食甲狀腺補充劑。醫生說如手術後5年不復發,算是進入安全期。

緊記母叮囑 棄食最愛雞翼

樂晴媽媽梁太講述這場與癌魔的戰鬥,讚女兒很懂事,年紀小小已學會吞藥丸。每次到醫院抽血、抽骨髓,雖難免怕痛,「但我同佢講,醫生會幫手睇有冇壞人喺裏面,如果有會消滅,之後佢就會聽話,乖乖打針」。
「樂晴好鍾意食雞翼!」但梁太擔心會影響病情,故曾向女兒指吃雞翼不好,沒想到樂晴懂得把父母的叮嚀牢記心裏:「之前學校燒烤,我同佢講你都可以食雞翼㗎,點知佢話唔想食,因為我之前同佢講壞人鍾意食雞翼!」
有份治療樂晴的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系主任兼臨床教授陳志峯指,樂晴完成治療至今兩三年,仍要觀察至第五年。他指隨時間過去康復機會越高,對康復進度審慎樂觀。
為協助癌症和血病病童及家長,瑪麗醫院K8病房家長和醫護人員於1995年成立春暉社,委員許太曾接觸逾10名神經母細胞瘤病童,「佢哋影響範圍同一般血癌、腦癌唔同,當神經母細胞癌腫瘤生長喺某啲位置可能影響儀容,但病童一般都較為堅強」。

神經母細胞瘤資料

發病率:每100萬名15歲以下兒童約5至6人患病,多為5歲以下
病  徵:發燒、腹脹、嘔吐、食慾減退、關節痛等
確診方法:驗血、驗尿,以超音波、X光及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細胞瘤有否擴散
治療方法:局部個案需化療和做手術割走腫瘤;轉移個案(擴散)需配合化療、電療、免疫療法、手術和自體骨髓移植等
存活率:局部個案存活率逾90%,復發率較低;轉移個案50%,復發率30至40%。

罕見兒童病 存活率僅半

神經母細胞瘤屬罕見兒童癌症,每100萬名15歲以下兒童中約5至6人患病,六成個案較嚴重,癌細胞會侵襲多個組織,病童需接受手術、電療和自體骨髓移植等多管齊下治療,存活率約一半。

初期病徵不明顯

陳志峯教授指,神經母細胞瘤是因兒童發育過程中,交感神經原初細胞出現不明癌變,多集中在腎上腺、後腹腔和後胸腔等。發病年齡多為5歲以下,若1歲以下發病情況較樂觀,過去曾有個案腫瘤自行消失。
但此病初期病徵不明顯,如發燒、腹脹、嘔吐和食慾減退等,若要診斷,須化驗血液有否含兒苯酚氨(catecholamine)、抽取可疑組織及用電腦掃描了解細胞瘤有否轉移等。
陳指約六成個案較嚴重,癌細胞轉移至骨、肝、皮膚等多個組織,部份更入侵眼腔骨而令病童眼睛凸出,需接受手術、化療、電療、免疫療法、自體骨髓移植等,存活率僅五成。
轉移個案中,三至四成人會復發,本港約4年前引入半相合骨髓移植,取走病童父或母血幹細胞引起排斥的部份再移植予病童,但過去曾為5至6人進行,成功率僅一半。

20160606 - 6歲以下不宜玩手機板腦

標題:6歲以下不宜玩手機板腦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家長將手機、平板電腦視作子女的「電子奶嘴」,對兒童的眼睛健康影響深遠。眼科專科醫生譚德祐表示,要預防飛蚊症引起的視網膜脫落,避免近視加深為關鍵,家長不應讓6歲以下兒童玩手機或平板電腦,而小學生每日使用不應多於一小時。
香港人的近視比率是美國人的3倍,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系一項研究曾為800多名幼稚園學童驗眼,發現有100度以上近視的比率達6.3%,比10年前同類型研究,僅2.3%幼稚園學童有近視比率激增。譚指,幼兒睇手機或玩平板電腦,因長時間望着發光的螢幕,眼球肌肉會特別受壓,容易令近視加深,故兒童「睇實體書一定好過睇電子書」。

每20分鐘望20呎外景物

要保護靈魂之窗,譚推介「20/20/20」的護眼貼士,即每20分鐘「睇近嘢」,就要用20秒時間遠望20呎外的景物,例如窗外風景,尤其綠色植物。平時可做護眼操放鬆眼球肌肉,方法是向上、下、左、右望各5秒,再先後順時針、逆時針方向,轉動眼睛。另外,每60分鐘用神工作如用電腦,建議抽取6分鐘時間,用熱毛巾熱敷眼睛,紓緩雙眼疲勞。

20160605 - 小一放榜 家長喜避過普教中  港媽不滿派第十志願 怨雙非搶位

標題:小一放榜 家長喜避過普教中 港媽不滿派第十志願 怨雙非搶位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小一入學統一派位結果昨揭盅,本年度有2.9萬學童透過小學統一派位分配學位,獲派首三志願學童約七成。在學額競爭激烈的北區,有家長為女兒入讀非普教中小學而慶祝,亦有家長得悉女兒獲派第十志願,埋怨雙非童加劇北區學額競爭,「我哋就第九、第十,雙非就第一志願,咁公平咩?」質疑教育局分流機制無作用。

日前教育局公佈今年有逾5.2萬學童升讀小一,其中29,234名學童須透過本年度小一入學統一派位分發學位。獲派首三志願的學童有20,162人,約佔整體參與統一派位學生的68.9%,較去年輕微上升0.8百分點。
在學位競爭激烈的北區,家長任先生得悉女兒獲派第一志願、位於上水的李志達紀念學校後表現興奮,笑言要去慶祝「食餐好」,「一聽到就覺得掂晒,因為阿女可以唔使同咁多普通話人讀書,唔想佢同咁多雙非一齊讀。」任直言害怕女兒與他說普通話,故專門選擇這間以粵語教授中文的學校為第一志願。
惟亦有本地家長指摘小一統一派位制度不公平。家住上水的陳太指女兒雖獲派往上水學校,卻被派至第十志願,「點解會係咁?我揀屋企樓下頭三志願都無,𠵱家去到第九、第十志願,啲雙非就可以派到第一志願,真係好唔公平。」陳又指雙非學童加劇北區學位競爭,質疑教育局為跨境學童而設的專用校網起不到分流作用。

跨境童派青衣 家長斥不公

至於教育局為解決跨境學童加劇北區學額競爭問題,已第三年推行「跨境學童專用校網」,今年亦有2,877名跨境學童經專用校網分發學位,較2014年的2,671名、2015年的2,714名學童多。有跨境學童家長不滿子女被派往遠離過境關口的屯門、青衣、馬鞍山區等學校。
獲派青衣區的跨境學童家長曾小姐說,不明白女兒為何獲派三十志願以外的學校,「我都冇揀過呢間(學校),唔明點解會咁,大家都係香港居民,咁算公平咩?咁遠叫人點返學?」
家住深圳布吉的陳太得悉子女被派到馬鞍山學校亦表示不滿,「本身小朋友喺上水讀幼稚園,𠵱家派咗去馬鞍山,搭車都三個鐘。」她憂將來子女趕不及上課。
教育局回覆查詢,指屯門、天水圍及專網內的其他地區收取跨境學童數量確實較往年多,教局認為情況屬預料之內,可達至「紓緩個別地區(例如北區)因跨境學童影響而出現學位供應緊張」的目的。

母2,500萬置業 谷女入瑪利諾

在名校林立的九龍城區,位於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的九龍城41名校網統一派位中心,不少家長一早到場等候,派位結果有人歡喜有人愁。家長為爭入名校各師各法,有人不惜大灑金錢為子女報讀多個興趣班及於九龍城區置業,終獲派心儀學校,亦有單非家長表示,對於兒子未能獲派心儀的喇沙小學感到失望,認為統一派位制度不公。

單非爸抗拒雙非童

本身住荃灣區的方太,2013年用2,500萬在九龍城區置業,女兒最終順利獲派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她早於K1下學期開始催谷女兒,每月花費過萬元報讀西洋畫、跳舞、劍橋英文等興趣班,但事前有徵詢女兒的意見。她認為多報讀興趣班能為入讀小一「加分」,亦能增廣見識,女兒升小一後,如時間許可,會繼續為她報讀課程。

一向為叩門的熱門學校喇沙小學,昨在派位結果公佈後,一小時內已有數十名家長來交申請表。不願上鏡的內地人劉先生與港人妻子住在九龍城區第41校網,對於兒子獲派黃大仙的小學而非九龍城校網,他表示失望並直斥派位制度不公。「我個仔樣樣精通嘅,一日又上兩個幼稚園,乜都學,又係香港出世,竟然派咗去黃大仙啲學校。」他不想兒子與新移民和雙非學童一起上課,如叩門失敗的話,會安排兒子入讀國際學校。

何太兩年前特地搬入九龍城區,以逾30,000月租租住單位,並為兒子報讀面試班操練,惟兒子未能獲派心儀的喇沙小學。她認為統一派位是攪珠分配學位,沒有不公平,「好似六合彩咁,唔一定會中。」她稱放榜前已為兒子準備個人履歷,除喇沙小學外,亦會到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等6、7間學校叩門。

20160604 - 小一統一派位滿意率微升 68.9%獲派首三志願 周六放榜

標題:小一統一派位滿意率微升 68.9%獲派首三志願 周六放榜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本周六(6月4日)小一放榜,本年度共68.9%參加統一派位的學童獲派首三志願,較去年微升0.8個百分點,相信因為大埔等地區的學額增加。津貼小學議會顧問張勇邦提醒子女未獲派心儀小學的家長,勿表現得天塌下來般,令孩子日後入學感到不快樂,且最多只宜去3間學校叩門。

合計82.5%獲首三志願

教育局昨指出,今年有29,243名兒童參加小一入學統一派位,當中一成獲派甲部(不受校網限制)學額,其餘獲派乙部(只可選擇所屬校網或選校名單內的學校)學額。以自行收生及統一派位合計,獲派首三個志願比率為82.5%,較去年微升。

事實上,今年升小一生增加,派位滿意率亦增,相信因為教局在元朗、大埔及北區部分校網增加學額,每班人數增至28至33人(原本採用小班教學為25人,大班則為30人)。

教局提醒家長,於本周六或翌日帶同小一入學申請表或選校表副本,到原先交表的統一派位中心領取小一註冊證,並於下周二或三前往獲派學校註冊;若想轉校,應先獲得另一學校取錄,才往獲派學校取回註冊證,一旦取回,等同放棄學位。

宜最多去3學校叩門

張勇邦提醒,家長若不獲派心儀學校,亦勿對着子女哭啼,免令孩子入讀時不開心,「去哪一間都可以讀好書,教改下小學進步了很多,收生薄弱的學校更會努力配合家長和學生需要」。他提醒最多只去2至3間學校叩門,「孩子疲累,面試表現都不會好」,如去之前列為首志願的學校叩門,因顯示出認同該校,獲取錄機會較大,「若你(之前)沒揀我(學校),我為何要揀你?(家長)不是說拿不到橙,就拾個桔」。

面試稱孩子多藝或適得其反

他指學校面試着重孩子是否有家教,會考核語言表達能力,不少都要求孩子以普通話及英語對答,亦有要求示範綁鞋帶、摺衫。他指推薦信及冗長的履歷均沒什麼作用,因校方沒時間細閱;家長應了解叩門的學校,以一版紙講述為何選該校,另一版介紹孩子特別之處,但若稱孩子學習十八般武藝,可能適得其反,「那學校安排活動,孩子還有沒有空間參加?」

20160602 - 紅磡家維邨一間幼兒中心爆發手足口病

標題:紅磡家維邨一間幼兒中心爆發手足口病
報章:商業電台 - 新聞資訊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紅磡家維邨的「香港保護兒童會祈廉士日託嬰兒園」爆發手足口病,涉及十九名幼童及一名職員。受影響幼童包括十一男八女,由七個月大至兩歲,他們上月九日起,手腳出紅疹及水疱、口腔潰瘍及發燒,所有人都曾求醫,無需入院,目前情況穩定。受影響職員的糞便樣本,化驗證實對腸病毒呈陽性反應。

衛生防護中心已派員視察幼兒中心,並建議採取感染及預防措施,會對中心進行醫學監察。

20160602 - 香港紅磡一幼兒中心爆發手足口病 涉19童

標題:香港紅磡一幼兒中心爆發手足口病 涉19童
報章:香港新聞網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香港中通社6月2日電 香港紅磡一所幼兒中心爆發的一宗手足口病個案,涉及十九名幼童和一名職員,全部已分別求醫,毋須入院,目前情況穩定。特區政府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正在調查個案,呼籲市民時刻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

紅磡香港保護兒童會祈廉士日託嬰兒園爆發手足口病,受影響幼童包括十一男八女,年齡介乎七個月至兩歲。他們自5月9日起出現手腳出紅疹或水疱、口腔潰瘍及發燒等病徵。所有受影響人士曾經求醫,無需入院,目前情況穩定。其中,受影響職員的糞便樣本經衛生防護中心公共衛生化驗服務處化驗後,對腸病毒呈陽性反應。

衛生防護中心人員已實地視察該幼兒中心,建議所需的感染控制和預防措施,並對該中心進行醫學監察。衛生防護中心正繼續調查個案,並提醒市民,採取措施預防感染手足口病。

20160602 - 紅磡一幼兒中心爆發手足口病個案

標題:紅磡一幼兒中心爆發手足口病個案
報章:新城電台 - 即時新聞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位於紅磡家維邨的香港保護兒童會祈廉士日託嬰兒園, 爆發手足口病個案, 涉及19名幼童和一名職員.

衛生防護中心說, 受影響幼童包括11男8女, 年齡介乎七個月至兩歲. 他們從上月九日起, 出現手腳出紅疹或水, 口腔潰瘍及發燒等病徵. 所有受影響人士曾經求醫, 無需入院, 目前情況穩定. 受影響職員的糞便樣本經化驗, 證實對腸病毒呈陽性反應.

衛生防護中心人員已實地視察幼兒中心, 並建議所需的感染控制和預防措施.

20160602 - 紅磡一間日託嬰兒園19名幼童染手足口病

標題:紅磡一間日託嬰兒園19名幼童染手足口病
報章:Yahoo News - 香港電台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紅磡香港保護兒童會祈廉士日託嬰兒園爆發手足口病,共有19名幼童和1名職員染病,全部已分別求醫,毋須入院,目前情況穩定。衞生防護中心已派人實地視察,調查個案。

受影響的11男8女幼童,年齡介乎7個月至2歲,分別在上月9日開始,出現手腳出紅疹或水疱、口腔潰瘍及發燒等病徵。另外,在受影響職員的糞便樣本,發現對腸病毒呈陽性反應。

衞生防護中心已向嬰兒園建議所需的感染控制和預防措施,亦對該中心進行醫學監察,並提醒市民,採取措施預防感染手足口病。

20160602 - 紅磡祈廉士日託嬰兒園爆手足口病 20人中招

標題:紅磡祈廉士日託嬰兒園爆手足口病 20人中招
報章:東網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2日)正調查紅磡香港保護兒童會祈廉士日託嬰兒園爆發的一宗手足口病個案,涉及19名幼童和1名職員。受影響幼童包括11男8女,年齡介乎7個月至7歲。他們自5月9日起出現手腳現紅疹或水疱、口腔潰瘍及發燒等病徵。所有受影響人士曾經求醫,毋需入院,目前情況穩定。

其中,受影響職員糞便樣本經衞生防護中心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化驗後,對腸病毒呈陽性反應。該嬰兒園位於紅磡家維邨家禮樓地下,衞生防護中心人員已實地視察該幼兒中心,建議所需感染控制和預防措施,並對該中心作醫學監察,衞生防護中心正繼續調查個案。

20160603 - 紅磡託兒所爆手足口病

標題:紅磡託兒所爆手足口病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衞生防護中心昨公布,位於紅磡的香港保護兒童會祈廉士日託嬰兒園爆發手足口病,涉及一名職員及十九名年齡介乎七個月至兩歲幼童,所有人目前情況穩定。

幼童及職員中招
防護中心初步調查顯示,受影響的幼童上月九日起手腳出紅疹或水泡、口腔潰瘍及發燒等病徵,並曾經求醫,但毋須入院;而該名職員的糞便樣本經防護中心化驗後,對腸病毒呈陽性反應。中心已派員實地視察該幼兒中心,建議所需的感染控制和預防措施,並進行醫學監察。

手足口病屬常見兒童疾病,通常由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臨床病徵包括手、腳掌,以至其他部分如臀部及大腿,會出現斑丘疹或水泡,口腔或出現水泡及潰瘍;亦有病人主要在口腔後部出現疼痛潰瘍,即疱疹性咽峽炎而手腳沒有紅疹。

20160603 - 任放聲大喊 BB更易入睡

標題:任放聲大喊 BB更易入睡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寶寶睡前習慣扭計大哭,常半夜醒來哭鬧?新手爸媽聽到寶寶淒厲哭聲,忍不住「飛撲」安撫。不過,澳洲有大學發表研究顯示,想嬰兒更快入睡及減少半夜扎醒,原來要任由他們放聲大哭。研究人員更發現,這樣做並不會令嬰兒情緒出問題。以後BB瞓覺扭計哭鬧,爸爸媽媽有救了!

澳洲福林德斯大學招募四十三對父母及他們介乎六個月至十六個月大的嬰兒,全部都有睡覺時哭鬧的習慣。研究人員將他們分三組,第一組嬰兒放在床上後,父母立即離開,即使嬰兒哭鬧,也隔長時間才去安撫他們。另一組按照嬰兒慣常進睡時間將他們放床上,直至他們入睡,父母才離開房間。最後一組為對照組,讓父母按平時方法安撫嬰兒。

不會增加情緒問題
研究人員觀察他們三個月後,發現第一組嬰兒比對照組平均快十五分鐘入睡,第二組嬰兒也比對照組早十二分鐘進睡。研究更發現,第一組嬰兒較其餘兩組睡得更平穩,半夜醒來次數也較少。

研究人員又測試第一組嬰兒的壓力賀爾蒙會否受影響,結果顯示與其他嬰兒沒大分別,推論出讓嬰兒放聲大哭並不會增加情緒問題。

20160603 - 小一派位69%償首三志願

標題:小一派位69%償首三志願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小一統一派位明日揭盅,今年獲派首三志願的命中率連續兩年回升至百分之六十八點九,但有北區校長預料,不少跨境學童因「跨境學童專用校網」被派到較偏遠的小學,故區內的「叩門潮」會較往年嚴重。另外,有北區小學為叩門申請人設以繁體字擬題的筆試,要求學生懂認讀繁體字,但強調收生一視同仁,如考生以簡體字作答亦接受。

本年度共有二萬九千二百四十三名兒童參加小一統一派位,較去年增加七百六十人,當中有二萬零一百六十二人獲派首三個志願學校,命中率較去年微升零點八個百分點至百分之六十八點九。教育局提醒家長需於本周六或周日到所屬的統一派位中心領取「小一註冊證」,並於下周二或下周三到獲派學校註冊。

今年共有四千四百五十四名跨境學童參加小一派位,其中一千五百七十七人透過自行分配學位已獲得學額,其餘二千八百七十七人則透過「跨境學童專用校網」統一派位。另外,今年截至五月底,共有七宗證實虛報地址的個案,較去年同期增加兩宗。教育局指,如證實家長虛報資料,小一申請會作廢,已獲派的學位亦會被取消。

有小學筆試准簡體字作答
雖然整體命中率微升,但北區小學校長會主席周啟良預料,不少跨境學童透過「跨境學童專用校網」被派到較遠的小學,這批跨境家長會轉到北區小學「叩門」,近日區內學校亦已收到不少跨境家長的「叩門」查詢,預計今年的「叩門潮」會較往年激烈。

其中甚受家長歡迎的上水惠州公立學校,將於下周一及周二接受叩門申請,名額有十五個。校長黃永強指,為方便編配人手面試,學生需先接受筆試,通過後才獲面試機會。筆試包括中、英和數學三科,以繁體字擬題,但接受簡體字作答,為公平起見,監考老師不會讀題目,考生需懂得閱讀繁體字。鳳溪創新小學則有八至十二個叩門位,在下周一接受叩門申請。

叩門貼士 小童面試要精神
沙田區的浸信會呂明才小學校長黃潔蓮表示,該校今年設十多個叩門額,首輪以小組形式面試,圍繞常識及生活議題,第二輪面試則由校長面見學生及家長。她給家長「小貼士」,除基本禮貌外,希望小朋友面試時具足夠精神,而提交子女叩門資料時,應以環保及簡潔為主,亦毋須提交子女的幼稚園成績表正本。

標題:小一派位明放榜 滿意率微升至68.9%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2.9萬個準小一生明天將收到統一派位結果。教育局昨公佈今年有68.9%學童獲派首三志願學校,較去年微升0.8百分點。有小學校長指升幅不大,估計部份家長選校不再着眼於成績及操練,關注子女多元化發展。

料北區叩門情況激烈

今年有逾5.2萬名學童升讀小一,其中約2.3萬人早於去年11月的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獲學位。至於本年度統一派位攪珠學童有29,243個,比去年增加760人。統一派位獲派首3志願的學童有20,162人,比例為68.9%,較去年微升0.8百分點,今年比例雖已是連續兩年上升,但仍未能突破2013年前的七成水平。連自行分配學位,整體派位滿意率達82.5%,較去年上升0.4百分點。
統一派位階段學額分兩部份,不受校網限制的甲部學額佔2,985人。餘下九成屬乙部,家長須選校網內學校,佔26,258人。資助小學校長會主席賴子文指派位滿意率升幅不大,但估計與社會氣氛及去年學校操練爭議等有關,家長選校時非如過往般聚集選成績好學校,「選校全面咗,睇埋(學生)去間學校係咪開心」。

為紓緩本地生與跨境生爭學額,教育局第三年推跨境專用校網,不過北區、屯門及元朗在專網提供的學額不足1,600個,較去年減270個,葵青區學額卻增400個。北區小學校長會前主席陳紹鴻相信北區叩門仍然激烈,「往年有跨境生派到大埔,佢哋滿意架,但照返北區叩門」。選校專家趙榮德建議家長最多叩3至5間小學,以免面試撞時間,他提醒叩門應先寫好叩門信,傳統名校重人情,如有否親戚是舊生,地方名校則專收「叻仔」,故多設筆試。
教育局指子女參與統一派位選校的家長須於本周六或日返回遞交「選擇學校表格」的統一派位中心領取「小一註冊證」,並帶同「小一入學申請表」或「選擇學校表格」的家長副本作證明。家長須按指定日期,下周二或三(7日或8日)到獲派學校辦註冊手續。

20160602 - 疑戀小六生被炒 教學助理墮樓亡

標題:疑戀小六生被炒 教學助理墮樓亡
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葵涌發生墮樓案,一名於小學任職教學助理的青年,因早前被揭發牽涉校內師生戀,戀上小六女生後,前日遭校方解僱,昨日被人發現於梨木樹邨墮樓身亡。警方調查後,相信案件無可疑,懷疑事主因工作問題不開心,但其真正尋死原因尚待了解。

校方指涉嫌非禮報警

死者姓李(22歲),生前居於梨木樹邨,於一間小學任教學助理,但前日被校方解僱。事發昨晨7時許,李被人發現從梨木樹(二)邨葵樹樓高處墮下,昏迷倒臥於大廈簷篷。救護員到場證實他當場死亡,事後由消防員協助將屍體移至大廈走廊位置,警員用帳篷將屍體臨時遮蓋,並登樓調查。警方於24樓走廊發現李的個人物品,相信他由該處墮下,現場並無發現遺書,他亦非該大廈住客。經初步調查後,警方相信李因工作問題不開心。

據悉,有人在本年1月至3月期間,與校內一名12歲小六女學生發展「地下師生戀」,並有親密行為。該女生近日向社工透露事件,校方獲悉後認為事態嚴重,於本周一(上月30日)向警方報案指他涉嫌非禮該女生,翌日發信將李辭退。消息指出,由於該女生現時情緒較波動,需要留院觀察,同時亦通知教育心理學家協助輔導。警方現時尚未為涉事師生錄取口供,豈料昨日便發生墮樓案。

女生情緒波動留院

青協督導主任徐小曼表示,女生會較男生早熟,易較早對他人產生好感,甚至出現戀愛感覺,家長亦不容易察覺。對於今次事件,女生可能會自責,承受來自各方面壓力,學校、社工及家長應支持女生度過此難關,細心聆聽,小心處理,但不等於認同事件。

徐小曼續指問題總有解決方案,切忌獨自鑽牛角尖,只會愈鑽愈深,壓力有增無減,可嘗試找信任的人傾訴,找出解決問題方案,事情總會有轉機,選擇輕生絕不代表解決事情,發生問題應嘗試鼓起勇氣正面面對,找出解決方法。

標題:捲親近女生醜聞小學教助墮斃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情傾同校女生遭踢爆兼被炒,廿二歲小學教學助理跳樓亡。葵涌梨木樹邨昨晨發生墮樓案,在小學任職教學助理的九十後青年,在大廈高層走廊攀過圍欄一躍而下,飛墮平台身亡,現場未有檢獲遺書,初步相信事件無可疑。據悉,有人最近被社工揭發鍾情校內女生,兩人關係非比尋常,由於女生尚未成年,校方認為事態嚴重,及後向警方舉報,繼而辭退捲入醜聞的男職員。

24樓跳下 未檢獲遺書
死者姓李(廿二歲),在梨木樹邨居住,於一間小學任教學助理。昨晨七時許,葵樹樓附近有街坊突聞巨響,遂前往查看,赫見一名青年倒臥一樓平台,即時報警求助。救護員接報到場,證實男子已死亡。警方到場調查,在大廈廿四樓走廊發現相信屬於死者的個人物品,相信死者姓李,懷疑他在該樓層墮下,現場未有檢獲遺書,經調查後初步相信事件無可疑。據悉,李因工作問題感不開心,日前接到「大信封」被「炒魷」。

據悉,有人早前被發現鍾情於同校一名女生,並對女生有親暱動作,雙方關係似不尋常,社工了解後懷疑兩人曾有親密接觸,恐防涉及「過火」行為,於是在本周一(上月三十日)通報學校,同時報警處理,校方商議後決定採取行動,前日解僱男職員,並對女生進行輔導及跟進。不過,在警方準備展開調查之際,墮樓事件隨之發生。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指,現時教學助理主要分兩種,一種負責日常教學工作,入班房上課,會與學生有較多機會接觸,而另一種則任後勤工作,例如為老師準備教材。他稱師生戀問題在於老師對學生有權力和支配關係,並非在正常情況下發展,而有負責教學工作的教學助理與教師性質類同,校方或不願意見到教學助理與學生發展感情。

守則無清晰談師生戀
然而,葉指現時香港教育專業守則中對師生戀並無清晰講法,惟有相關條文作規範,而教育界現時正討論是否對此加設明確條文。另外,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可就任何投訴對教育局作出建議,當局可作出除牌或其他處分,惟他坦言教學助理毋須註冊,在規管上存在灰色地帶。

20160601 - 港童少飲奶欠運動 營養師:缺鈣易骨折

標題:港童少飲奶欠運動 營養師:缺鈣易骨折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自小多飲牛奶、做運動及曬太陽,可儲備足夠鈣質鞏固骨骼。有調查發現,三成受訪學童過去一周無飲牛奶;一成三受訪學童過去一周從無進食奶類產品;八成二進食不足每日兩份奶類產品,未達衞生署建議分量。註冊營養師提醒,缺少鈣質長遠可致骨質密度不足,甚至更易骨折。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建議學童多做「跑」、「跳」、「擲」運動,每日應運動一小時。

今日(六月一日)是「世界牛奶日」,有奶品公司委託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問卷訪問五百零五名六至十二歲學童,了解他們奶類攝取量及運動習慣。結果發現,三成兒童過去一星期沒有飲牛奶,當中四成二因家中無買奶而無飲。學童對其他奶類製品如芝士及乳酪產品都興趣不大,五成七受訪者完全無食芝士,五成九無食乳酪產品。此外,學童運動量亦不足,三成二過去一周無做運動。

青少階段 形成骨質黃金期
註冊營養師詹兆洲指出,兒童及青年階段是形成骨質密度的黃金時期,及早儲鈣可防中年後出現骨質疏鬆。奶類食品含鈣質與磷質結合後形成骨質,有助強化骨骼及牙齒,建議二至十七歲兒童及青少年每日進食兩份奶製品,並配合均衡飲食。雷雄德建議,家長應鼓勵孩子多跑步或打籃球,對增強小童骨質密度效果顯著,戶外活動有助吸收陽光的維他命D,可強化骨質。

20160531 - 港設兒童神經肌肉疾病檢測

標題:港設兒童神經肌肉疾病檢測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兒童神經肌肉疾病是罕有遺傳病,過往醫生要將肌肉組織或基因樣本越洋送檢,病人家屬自付高昂費用。港島西醫院聯網跨專科的兒童神經肌肉疾病診療團隊,已掌握三十種肌肉病的檢測方法,包括確診首宗膠原蛋白VI缺失所致的肌肉萎縮症。

過往需越洋送檢
罕有肌肉病診斷困難,每三萬人僅一人得病,包括先天性肌肉萎縮症、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等。病童的肌力隨時間減弱,或出生初期病情已相當嚴重,影響腦部或肺部功能。本港過往無相關測試時,病童家屬心理壓力大,甚至不敢替孩子計劃將來。

○九年起,大口環兒童醫院聯同瑪麗醫院設兒童神經肌肉疾病診療團隊,由跨專科跟進,成立初期加強肌電圖、神經肌肉疾病診斷,並設專科會議探討個案。一一年建立全面肌肉活組織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檢查,至一三年採用肌肉核磁力共振技術,又開創兒童神經肌肉專科門診。服務單位獲醫管局頒發傑出團隊獎。

專家提醒,罕有肌肉病徵狀不明顯,需要基因檢驗始可確診,家長若發現子女肌肉張力弱,例如轉身較同齡慢或無力踢腿等,可考慮求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