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03 - 育兒何須「虎」 學做「海豚媽」

標題:育兒何須「虎」 學做「海豚媽」
報章:經濟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虎媽」式教育惹爭議,最近有學者提出現今父母教養孩子走向極端,提出要做「海豚媽」,培養孩子具備海豚特質才是理想的教養之道。放下「虎心」,別苦了孩子。
耶魯大學教授蔡美兒於2011年的著作《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令嚴厲的「虎媽」育兒方式成為國際話題,加拿大精神科醫生Shimi Kang的新作《The Dolphin Way》(海豚模式),不約而同以動物來比喻育兒之道。老虎的比喻,不難明白,海豚則又如何理解呢?
嚴厲「虎媽」 苦了孩子難獨立
她指出,現今父母控制太多(over-instruction),將孩子的時間表塞得滿滿(over-scheduling),是人類史上父母最介入及注重孩子教育的年代,也是孩子最焦慮的時代。
虎媽以嚴格控制方式教養子女,其理由是為孩子好,惟是苦心抑或虎心,最終也是苦了孩子,子女只能按父母的要求成長學習,興趣班有多少是自己興趣?自小只懂聽父母指示反應,獨立自主的能力從何而來?
做海豚父母,目的是培養出具有海豚特質的孩子,聰明、善於與他人溝通、懂得玩樂、開心。
Shimi Kang指出,海豚在海洋生存表現出創意(Creativity)、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和協作(Collaboration),她統稱之為「CQ」,相比起IQ及EQ,她認為,更加是廿一世紀成功的必須具備條件,甚至比起學業成績及分數更為重要。
培養海豚特質 聰明懂得玩樂
對於虎爸虎媽是否當頭棒喝?事實上,要放下管得太多的執着,並不容易。她亦提到,自己也如一般父母安排兒子上興趣班,直至一次發現兒子呆坐車上,表情有異樣,一問之下才知道兒子並不想學琴。她才意識到自己為孩子安排了太多活動,便讓兒子留在家中隨自己喜好玩樂,這也令她回想自己年幼時,有足夠的時間玩樂,長大後才明白,玩樂讓她獲益良多。
是虎也好,是海豚也好,大家都在尋找最理想的育兒之道。《紐約時報》曾引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研究,指最理想的家長,應是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對孩子有較高期望但亦尊重其自主權。
不少研究發現,恰當地掌握了參與分寸的家長,其孩子普遍在學業、心理及社交方面會較優秀。其實也與Shimi Kang提出的「海豚模式」相近似。
當然,分寸不容掌握,尤其亞洲傳統觀念,父母認為保護子女,就是為他們未來做好準備,即使日忙夜忙地學習,日後有回報,不強迫子女學習,便惟恐自己未盡父母之責。
虎媽蔡美兒苛刻管教女兒,換來兩名女兒在學術及藝術均表現優異,難免令不少家長更熱衷成為虎媽之列,但可有想過代價?
蔡美兒不准女兒打機、不准選擇自己想玩的課外活動、不准拿低於A的成績等,她曾指,相信女兒長大後會理解,但聽過小提琴演奏家陳美(Vanessa Mae)的說法嗎?
她近年接受訪問時才透露母親是「虎媽」,她20歲前與小提琴無關的事,母親一律不准她做,更常遭體罰。至21歲生日前夕,她把兼任自己經理人的母親辭退,從此視她為陌路人。
關心孩子「想做甚麼」 多些鼓勵
本港究竟有多少虎爸、虎媽?不用多說吧!家庭教育學院去年發布調查結果,列舉本港虎爸虎媽的通病,包括代子女處理問題、少鼓勵、視成績為一切、忽略子女天賦等。
育兒之道,不可能有人人合用的公式,正如國際戰略大師大前研一所言,父母的重要任務是培養子女生存能力,不要以既定思維思考孩子的未來,尊重孩子的興趣。父母不應該只對孩子說「去做甚麼」,而是在子女立場出發,關心孩子「想做甚麼」。
教養子女是藝術,不是科學,難言只要怎麼做就一定行得通,作為盡責的父母,為子女好,就要努力找出答案,看看孩子是否笑得開懷,就自然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