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明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香港出生的少數族裔兒童,既語言不通,又不熟悉本地傳統文化。有土生土長的巴基斯坦裔女童,自幼在港接受教育,卻不知何謂清明節,曾為了做功課,要請教陌生人清明節的意義。後來她參加了學校的共融計劃,學習入鄉隨俗,才知避風塘的船上有人住,又得悉中環匯豐銀行兩座石獅子各有名堂,慢慢認識這個出生地。
功課問清明 家人不懂解答
在牛頭角閩僑小學就讀的9歲巴基斯坦裔女童Isha表示,自己在港出生,希望一直在港生活,以往接觸本地節慶活動時不知箇中意義,有一次做功課要解釋清明節意義,家人亦不了解,結果住在深水埗的她走到鄰近麥當勞向食客查詢,情况尷尬。
聖雅各福群會「助學改變未來」慈惠計劃經理鄭苗穎說,計劃獲300萬元資助,2012年3月推出為期3年的「八達通睿苗共融計劃」,為14間小學的8至12歲少數族裔學童,資助學習藝術及體育等興趣班,協助融入社會,至今有472人受惠。
製舞獅頭點心模型 學本地節慶飲食
當中閩僑小學去年11月起首辦藝術班,為期大半年共18堂,由兩名教師指導約30名少數族裔學生製作不同勞作,如舞獅頭和點心模型,從中講解舞獅在節慶意義和本地飲食文化,另有一次戶外導賞,讓一眾學生到香港仔避風塘看水上人家、了解中環鬧市建築歷史等。
Isha的母親Sairah稱,女兒在港出生,就如種子種在泥土後會落地生根,女兒到巴基斯坦反而難以適應環境,但她承認,一家人都不熟悉本地傳統文化,一次途經鬧市,女兒向她查詢某些建築歷史,她害怕教錯,不敢向女兒講解,亦不知從何尋求資訊。女兒參與了上述課程,曾興高采烈向她分享避風塘船上原來有人居住、匯豐銀行兩座石獅子,原來各有名字,分別為Stitt和Stephen,亦間接令父母對本港多一分了解。
功課問清明 家人不懂解答
在牛頭角閩僑小學就讀的9歲巴基斯坦裔女童Isha表示,自己在港出生,希望一直在港生活,以往接觸本地節慶活動時不知箇中意義,有一次做功課要解釋清明節意義,家人亦不了解,結果住在深水埗的她走到鄰近麥當勞向食客查詢,情况尷尬。
聖雅各福群會「助學改變未來」慈惠計劃經理鄭苗穎說,計劃獲300萬元資助,2012年3月推出為期3年的「八達通睿苗共融計劃」,為14間小學的8至12歲少數族裔學童,資助學習藝術及體育等興趣班,協助融入社會,至今有472人受惠。
製舞獅頭點心模型 學本地節慶飲食
當中閩僑小學去年11月起首辦藝術班,為期大半年共18堂,由兩名教師指導約30名少數族裔學生製作不同勞作,如舞獅頭和點心模型,從中講解舞獅在節慶意義和本地飲食文化,另有一次戶外導賞,讓一眾學生到香港仔避風塘看水上人家、了解中環鬧市建築歷史等。
Isha的母親Sairah稱,女兒在港出生,就如種子種在泥土後會落地生根,女兒到巴基斯坦反而難以適應環境,但她承認,一家人都不熟悉本地傳統文化,一次途經鬧市,女兒向她查詢某些建築歷史,她害怕教錯,不敢向女兒講解,亦不知從何尋求資訊。女兒參與了上述課程,曾興高采烈向她分享避風塘船上原來有人居住、匯豐銀行兩座石獅子,原來各有名字,分別為Stitt和Stephen,亦間接令父母對本港多一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