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暴力行為代代相傳,港童「張牙舞爪」變「暴童」。社會福利署最新數字顯示,本港虐兒個案逐年上升,「唔打唔聽話」似乎已是父母的教導良方,打打罵罵更是家常便飯,惟這些行為卻會令孩子走上暴力之路。有家長坦言差不多每日也打罵孩子,孩子亦有樣學樣,出現咬人打人的行為,變得人見人怕;亦有小朋友把被打怨氣發洩在母親及外傭身上。有註冊社工表示,孩子會模仿雙親的暴力行為;而精神科專科醫生亦警告,「暴童」長大後亦難以管教子女,長遠形成社會問題。
「係咪咁唔聽話呀?打你呀!」小孩子活潑好動,有時亦令家長手足無措,不少家長為了令子女「聽教聽話」,都會動手訓示以嚇怕子女,但打者是否真的愛也?
「我係佢阿媽,點解唔可以打佢?」單親媽媽阿玲在兒子兩歲半前,經常因兒子頑皮用藤條施以體罰,令兒子腿上留下一條條「藤條印」,「嗰時一見佢唔聽話,我就會打佢。」阿玲漸漸發現自己的行為,開始影響兒子,其子開始對其他小朋友動粗,每次到公園,其他家長及小朋友見到二人總會作鳥獸散,兒子更被冠以「小霸王」稱號,「佢喺幼稚園都會咬其他同學,老師同家長都成日打(電話)畀我投訴。」阿玲指當時每周都會收到一個投訴電話。
打罵行為 兒子有樣學樣
除了「動武」,阿玲亦會大聲喝斥兒子;而兒子亦會「照辦煮碗」發洩在他人身上,「我之前試過喝佢叫佢唔准咁做,結果我見到佢又咁喝番其他小朋友。」後來經社工輔導後,阿玲不再「以力服兒」,而是着重溝通與身教,兒子亦逐漸變得聽教聽話。
被誤認為正常發洩途徑
受家暴影響的還有聰仔(化名)。就如其他兒童,聰仔頑皮時亦會被父母打罵,除了「藤條炆豬肉」,更試過被「兜巴星」,他漸漸默認了打罵行為是正常的發洩途徑,雖然年紀小小,但這位小四學生在發怒或「忟憎」時亦會「郁手郁腳」,聰仔曾因為家傭督促他溫習、做功課而大動干戈,最終家傭因不能忍受他頑劣及拳打腳踢而辭職。聰仔發脾氣時更會殃及家人,他會對母親又打又「搣」,造成瘀傷。
「小朋友細個咩都唔識,屋企人做咩佢哋就會跟住做。」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何愛珠強調,小朋友的暴力大多與家庭暴力有關,即使家長動手可以即時制止小朋友的頑劣行為,但體罰會令小朋友「條氣唔順」,他們亦會因此誤以為武力可以解決問題,終在抑壓不住時爆發,「到時一係就傷害人,一係就傷害自己。」她又指即使小朋友並非受害者,經常目睹或接觸暴力,亦可令其行為變得暴力。她認為家長應尊重小朋友如成人一樣,「小朋友都係人,都會有情緒,根本一下都唔應該打(小朋友)。」
沿用暴力教育 惡性循環
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指家暴家庭的氣氛較差,扭曲兒童的家庭觀念,至他們長大後組織家庭,除了難以維持一個溫暖的家庭,他們亦不懂如何有效管教子女,只會沿用父母輩的暴力教育,「咁樣落去只會係一個惡性循環」。丁又表示這類兒童長大後會更容易出現行為問題,破壞社會秩序。
根據社會福利署數字顯示,近三年虐待兒童個案數字逐年遞增,由二○一一年的八百七十七宗升至二○一三年的九百六十三宗。而去年防止虐待兒童會收到的一千多個求助電話當中,虐兒個案佔了當中的三分之一,其中涉及有近一半身體虐待,有一百六十六宗。
「係咪咁唔聽話呀?打你呀!」小孩子活潑好動,有時亦令家長手足無措,不少家長為了令子女「聽教聽話」,都會動手訓示以嚇怕子女,但打者是否真的愛也?
「我係佢阿媽,點解唔可以打佢?」單親媽媽阿玲在兒子兩歲半前,經常因兒子頑皮用藤條施以體罰,令兒子腿上留下一條條「藤條印」,「嗰時一見佢唔聽話,我就會打佢。」阿玲漸漸發現自己的行為,開始影響兒子,其子開始對其他小朋友動粗,每次到公園,其他家長及小朋友見到二人總會作鳥獸散,兒子更被冠以「小霸王」稱號,「佢喺幼稚園都會咬其他同學,老師同家長都成日打(電話)畀我投訴。」阿玲指當時每周都會收到一個投訴電話。
打罵行為 兒子有樣學樣
除了「動武」,阿玲亦會大聲喝斥兒子;而兒子亦會「照辦煮碗」發洩在他人身上,「我之前試過喝佢叫佢唔准咁做,結果我見到佢又咁喝番其他小朋友。」後來經社工輔導後,阿玲不再「以力服兒」,而是着重溝通與身教,兒子亦逐漸變得聽教聽話。
被誤認為正常發洩途徑
受家暴影響的還有聰仔(化名)。就如其他兒童,聰仔頑皮時亦會被父母打罵,除了「藤條炆豬肉」,更試過被「兜巴星」,他漸漸默認了打罵行為是正常的發洩途徑,雖然年紀小小,但這位小四學生在發怒或「忟憎」時亦會「郁手郁腳」,聰仔曾因為家傭督促他溫習、做功課而大動干戈,最終家傭因不能忍受他頑劣及拳打腳踢而辭職。聰仔發脾氣時更會殃及家人,他會對母親又打又「搣」,造成瘀傷。
「小朋友細個咩都唔識,屋企人做咩佢哋就會跟住做。」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何愛珠強調,小朋友的暴力大多與家庭暴力有關,即使家長動手可以即時制止小朋友的頑劣行為,但體罰會令小朋友「條氣唔順」,他們亦會因此誤以為武力可以解決問題,終在抑壓不住時爆發,「到時一係就傷害人,一係就傷害自己。」她又指即使小朋友並非受害者,經常目睹或接觸暴力,亦可令其行為變得暴力。她認為家長應尊重小朋友如成人一樣,「小朋友都係人,都會有情緒,根本一下都唔應該打(小朋友)。」
沿用暴力教育 惡性循環
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指家暴家庭的氣氛較差,扭曲兒童的家庭觀念,至他們長大後組織家庭,除了難以維持一個溫暖的家庭,他們亦不懂如何有效管教子女,只會沿用父母輩的暴力教育,「咁樣落去只會係一個惡性循環」。丁又表示這類兒童長大後會更容易出現行為問題,破壞社會秩序。
根據社會福利署數字顯示,近三年虐待兒童個案數字逐年遞增,由二○一一年的八百七十七宗升至二○一三年的九百六十三宗。而去年防止虐待兒童會收到的一千多個求助電話當中,虐兒個案佔了當中的三分之一,其中涉及有近一半身體虐待,有一百六十六宗。
標題:規管體罰惹爭議 倡從家長教育做起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雖然現時本港有法例保護兒童及青少年免受虐待,惟對體罰是否犯法仍未有定案,有團體指社會對立法規管體罰仍有不少爭論,但根治方法還是灌輸家長正確的教育方式。立法會議員則指法例有修訂的空間。
「社會對於係咪立法(規管體罰)仲未有一個解決方法。」香港小童群益會成長發展中心主任鄭惠君指若從人權角度出發,理應立法保護小朋友免受體罰,但在中國人社會,不少人會認為立法規管體罰就如沒收家長的管教權,不予認同。「其實要解決(虐兒)問題,最重要係做好家長教育。」鄭認為教育界及社工應攜手合作,而家長教育更應從懷孕開始。
議員:法例含糊需修訂
「虐兒個案上升顯示法例同罰則仍然有調整嘅空間。」立法會議員王國興又指現時條例仍有含糊的地方,政府應以個案分析輔助市民了解條例,免得市民誤觸法例。
但王認為法例只為阻嚇及懲罰,政府應該加大力度教導家長對小朋友循循善誘。
「社會對於係咪立法(規管體罰)仲未有一個解決方法。」香港小童群益會成長發展中心主任鄭惠君指若從人權角度出發,理應立法保護小朋友免受體罰,但在中國人社會,不少人會認為立法規管體罰就如沒收家長的管教權,不予認同。「其實要解決(虐兒)問題,最重要係做好家長教育。」鄭認為教育界及社工應攜手合作,而家長教育更應從懷孕開始。
議員:法例含糊需修訂
「虐兒個案上升顯示法例同罰則仍然有調整嘅空間。」立法會議員王國興又指現時條例仍有含糊的地方,政府應以個案分析輔助市民了解條例,免得市民誤觸法例。
但王認為法例只為阻嚇及懲罰,政府應該加大力度教導家長對小朋友循循善誘。
標題:「郁手郁腳」親子 教壞細路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不少家長都認為小朋友玩耍時「郁手郁腳」並不出奇,對此一笑置之。但有臨床心理學家指出即使年紀小,家長亦應輔導及阻止小朋友的暴力行為,否則當暴力行為不被接受時,小朋友會產生思想混亂。
勿忘形玩到癲
「只要小朋友拍打人令人覺得痛或者煩厭就要制止。」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指小朋友的暴力行為並不是全屬年少無知,主要視乎小朋友的年紀,使用暴力的力度及頻密程度。小朋友在大約兩歲前沒有「打人」的概念,拍打他人可能是打招呼的表現,但家長亦要引導子女用其他方式。若小朋友年紀漸長,仍有推撞及拍打其他人,父母更應認真教導他們以文明方法表達情緒。
鄒又表示現時不少家長着重親子關係,有時忘形「玩到癲」,小朋友或會作出過激行為,但當同一暴行在外不被接受時,或家長因心情不悅而遭責罵時,小朋友會不明所以,「如果家長唔識捉摸個界線,咁就不如完全唔好咁樣同小朋友玩。」
勿忘形玩到癲
「只要小朋友拍打人令人覺得痛或者煩厭就要制止。」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指小朋友的暴力行為並不是全屬年少無知,主要視乎小朋友的年紀,使用暴力的力度及頻密程度。小朋友在大約兩歲前沒有「打人」的概念,拍打他人可能是打招呼的表現,但家長亦要引導子女用其他方式。若小朋友年紀漸長,仍有推撞及拍打其他人,父母更應認真教導他們以文明方法表達情緒。
鄒又表示現時不少家長着重親子關係,有時忘形「玩到癲」,小朋友或會作出過激行為,但當同一暴行在外不被接受時,或家長因心情不悅而遭責罵時,小朋友會不明所以,「如果家長唔識捉摸個界線,咁就不如完全唔好咁樣同小朋友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