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2 - 生育率急跌響「一孩」警號

標題:生育率急跌響「一孩」警號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522/00176_055.html


內地強制實施「一孩政策」爭論與詬病不休,香港家庭創自願「一孩」,本地最新生育率急跌至四十年來新低,敲響「一孩」警號!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調查發現,受訪已婚或同居女性,平均有一點二四名子女,連同其他單身婦女,推算全港家庭生育率只得「一」,較南韓及日本更低。不過,家計會卻發現兩成受訪婦女「恨生仔」創廿年來新高,估計因港女普遍遲婚,生活顧慮多,逾三十五歲才訂定「造人大計」,或錯失生仔黃金年齡,對「生多個」有心無力。

家計會自一九六七年起,每五年一次「香港家庭計劃知識、態度及實行調查」,研究港人子女數目、生育及避孕等趨勢。該會去年八至十二月開展新一期同類調查,問卷訪問約一千五百名十五至四十九歲的已婚或同居婦女,以及其中約一千人的伴侶。調查發現,受訪女性平均理想及實際子女數目,分別為一點六七名及一點二四名,較○七年的一點五九名和一點六名,明顯落差擴大,「一孩家庭」比率為三成七,是歷來首次超越兩孩家庭。

調查亦發現港女渴望生仔比率飆升,兩成受訪女性想生孩子,較○七年的一成二為高,五成五女性希望「生兩個」。其中,三十五至三十九歲婦女組別中,三成五人實際子女數目未達理想,較○七年上升半成。

不過,逾半婦女認為養育小孩「責任太大」及「經濟負擔重」,令她們卻步。近六成受訪婦女指如在教育及醫療獲得資助,可提高生孩子意欲,逾五成女士冀增育嬰及託兒服務,及提供免費幼兒教育。

倡政府提供經濟誘因

家計會執行總監范瑩孫表示,受訪者實際及理想子女數目,是廿多年來首次有明顯落差,或與港人夫婦太遲計劃生育有關︰「港人三十歲前掛住讀書供樓,逼住幾年內完成生育大計!」她見過不少夫婦,因太遲計劃「造人」追悔莫及︰「有遲生育嘅婦女,次次來月經就喊;亦有年輕時墮過胎嘅夫婦,之後非常後悔!」她鼓勵港人夫婦應趁早計劃生育。

范補充,香港女性常面對工作與生育「兩難」,亦因經濟負擔太重不敢生小孩。她建議港府以提供「經濟誘因」鼓勵生育,例如倣效外國為年輕夫婦提供置業優惠;此外,各大中小企僱主,亦應提供「家庭友善工作間」,如設男士侍產假、容許懷孕婦女停薪留職等,免去父母養育小孩後顧之憂。

家計會研究小組委員會主席葉兆輝警告,若生育率持續偏低,或改變整個人口結構,加劇人口老化所引發的社會問題︰「老一輩每家五、六個兄弟姊妹,若依家每家得番一個孩子,或好似行一孩政策嘅內地咁,一個養四個;如果仔女養唔到,個責任最終去番政府度!」



20130516 - 兩歲佛山港童腸病上腦

標題:兩歲佛山港童腸病上腦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516/00176_049.html


腸病毒感染趨活躍,在佛山居住的兩歲港童感染EV71腸病毒,出現腦膜炎併發症,現於瑪嘉烈醫院留醫,情況穩定。男童過往健康,本月九日出現紅疹和喉嚨痛,本月十三日發燒抽搐,翌日入住當地醫院,出院後來港求醫。他的肛門和咽喉樣本對EV71腸病毒呈陽性反應,家人無病徵,衞生防護中心列傳入個案,正調查他的感染源頭,並通報內地衞生部門。

21學生染手足口病

另外大坑東的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爆發手足口病,廿一名十三歲至十六歲學生受影響包括十四男七女。他們本月七日起,陸續出現口腔潰瘍、發燒及手腳出現紅疹和水疱等徵狀,分別向私家醫生或公立門診求醫,全部情況穩定,毋須入院。衞生防護中心人員已到該校視察,並建議校方採取預防腸病毒傳播的措施。

手足口病通常由阿薩奇病毒和EV71腸病毒引起,截至昨日,衞生防護中心今年共接獲八十九宗院舍爆發手足口病個案,四百四十人受影響,暫時沒有學校因爆發該病而需要停課。



20130516 - 校巴急煞24童傷 司機冇報警

標題:校巴急煞24童傷 司機冇報警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516/00176_044.html


一輛小學校巴昨晨在旺角疑緊急煞掣閃避切線房車,車上學童如「搖骰仔」撼向座椅及拋墮車上地板,有多人受傷,但司機未有即時報警,反而駛回學校才通知校方,意外共有廿四人受傷送院,警方正調查肇事原因。

涉意外校巴屬於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昨晨八時許,由姓陳(四十七歲)司機駕駛,接載四十八名六至十一歲學生回校,沿太子道西向旺角駛行,途至嘉道理道對開時,據稱一輛寶馬房車突從右邊切線,陳為免引致碰撞,急忙煞掣閃避。

拋離座椅似「搖骰」

詎料車上學童猝不及防下,有人衝前撞向椅背,亦有人拋離座位滾地,嘴唇及額頭受傷,紛紛叫痛,跟車保母上前安慰,但司機未有停車,繼續駛回在附近的學校,通知老師發生意外,校方立即報警。

救護員到場為學童檢驗,證實有廿四人受傷及不適,需由數輛救護車送往兩間醫院治理,其中兩人傷及頭部,需照X光檢查,幸證實無恙,由家長帶返家休息,其餘學生可如常回校上課。

校長辛列有表示,校方得知事件後,已即時通知家長,校巴上設有安全帶,需進一步了解學生是否有扣上,但校方已向校巴司機及保母作出安全指引。



20130514 - 幼園指男童無意圖非禮稚女

標題:幼園指男童無意圖非禮稚女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514/18259217


九龍塘名校英藝幼稚園近日有家長投訴,指3歲女兒被一名同班男童非禮,致大腿內側現瘀痕,要求校方勒令男童退學。校方今在報章刊登聲明,相信男童沒有非禮之意圖,指女童家長於網上發放誤導訊息。

校方於聲明中指,今年4月30日接到一家長投訴,稱其三歲女兒在校內洗手間被同班一名三歲男童非禮。校方向老師及清潔女工了解情況,指在4月29日涉事男童如廁後,趁當值的清潔女工為學童沖廁時,走到女洗手間並觸碰女童的腰側一下。校方事後增加一名當值清潔女工,並向女童家長道歉。

醫生︰行為出於好奇

至本月6日,女童家長稱女童大腿內側現瘀痕及臀部痛楚,並向校方展示相片,質疑是被男童非禮所致。校方建議陪同女童到醫院檢查被拒。校方指三歲幼兒正處於感官求知探索階段,對新事物充滿好奇,而對非禮之定義及舉止未真正認識,相信男童沒有非禮之意圖。男童家長避免兒子被標籤,選擇退學。校方已向教育局報告及向警備案。

香港幼兒教育人員協會主席周慧珍相信,三歲童沒有意識或刻意去非禮其他人,「可能覺得得意想掂吓」。她認為家長及學校除了要教導孩童保護自己,也要教導他們不可隨便觸碰其他人,特別是身體私密地方。精神科醫生曾繁光指,三歲童對非禮無概念,無意圖要侵犯他人,相信行為出於好奇。




標題:幼園3歲B摸3歲女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511/00176_040.html


九龍塘一間幼稚園名校發生疑似非禮事件!多名家長近日在網上瘋傳一名年僅三歲男童向校內多名同齡女童施展「鹹豬手」,有自稱受害女童的家長更將女兒大腿內側出現瘀痕的照片放上互聯網,惹來家長激烈討論,紛紛批評校方有疏忽之嫌。英藝國際幼兒園暨幼稚園(九龍塘)校長謝綺媚昨澄清事件指,迄今僅收到一名家長投訴,但她證實該校一名三歲女童在廁所內遭一名三歲男童觸摸身體,已將事件通知教育局及警方,並由今日起向該校及四所分校的學童家長發出通告,以正視聽,而該名涉事男童則會退學。警方則指,十分關注有關事件,但由於涉事者依然年幼,並無刑責問題,警方會與校方保持緊密聯絡,並留意事態最新發展。

位於九龍塘的英藝幼稚園是區內新興名校,全日制的學費每年達九萬多元,但仍然吸引不少家長爭相報讀。不過,近日網上討論區「親子王國」瘋傳一則消息,指該校一名三歲就讀K1的男生,早前在女廁撫摸一名同班三歲女同學身體,女童事後向家長哭訴始揭發事件。

網上瘋傳女童大腿瘀傷照

多名家長即時在討論區回覆,聽聞該名男童來自內地,其女兒亦慘遭毒手,紛紛批評校方疏忽大意,未有為學童提供足夠保護。有家長更圖文並茂在討論區貼出女兒大腿內側瘀傷圖片,又指向校方投訴,卻不獲正面回應,質疑校方刻意隱瞞事件。

英藝幼稚園(九龍塘)校長謝綺媚指,一名三歲女學生的母親上月三十日向校方舉報,指其女兒前一日在女廁遭同班一名三歲男同學非禮。至本月六日,該名家長再投訴指女兒大腿內側出現手指形瘀痕及臀部痛楚,質疑是該男童當日所為,並要求校方勒令涉事男童退學,校方建議該名家長帶女童到醫院檢驗,並可考慮向警方求助,但未獲該名家長正面回應。

校長指貪玩 涉案男童轉校

校方將女童家長有關要求轉達予該名男童的家長,並在前日召開校董會緊急會議,決定將事件匯報予教育局分區主任,並致電予該區警方學校聯絡主任,以作備案。謝校長又補充,該名男童家長最後亦決定替男童轉校,又澄清涉事男童在香港出生,並相信涉事男童只是一時貪玩。

謝綺媚指出,過去平均每日收到約五十名家長來電查詢有關事件,對日常教學工作帶來影響,決定今日開始向該校及四間分校家長發通告澄清事件,以正視聽。謝強調,事件為單一事件,該名家長從未提及女童的下體受到傷害,校方亦多次建議對方報警及到醫院求診,但對方未有正面回應。教育局回應指,正向該校了解事件。




20130513 - 內地婦棄兩歲女 「父親」拒接收

標題:內地婦棄兩歲女 「父親」拒接收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513/00176_036.html


內地婦自稱與慈雲山一間地產代理公司六旬東主一夜情後有孕,並指東主不認帳,近年不斷發出手機短訊及上門滋擾,昨更突然帶同兩歲半女兒到公司,將其留下交給職員,隨即返回內地,東主不肯認領女童,警方接報將女童送院檢驗,並設法找尋內地婦調查。

遺棄女兒的內地婦姓余(卅歲),廣東興寧人,在深圳工作,其女兒跟她姓余。被指是女童生父的地產代理公司東主姓劉(六十二歲),店舖設於翠鳳街。劉稱,他早年離婚,○七年欲找伴侶,由同鄉介紹認識余女,因不合心意,僅維持聯絡。○九年他回鄉過年時,再與余女見面,兩人曾在酒店過夜,不料當他回港後,接到余女通知已懷有其骨肉,惟他不相信是經手人,及後余女誕下女童,他從未有見過一面,惟多次被人索取女童生活費,他從無付款,余女不斷發出短訊,估計至今逾五千個。

兩年前,余女曾來港,到店舖大肆破壞,結果被警方拘捕,其後法庭發出禁制令,禁止她再到店舖,自此相安無事,但仍接到她發出的短訊滋擾。

昨午四時許,余女由內地帶同女童抵達店舖,因劉不在,她向職員稱:「呢個係劉生個女!」要將她留下,着職員轉交給劉,隨即離去。劉接報通知趕回,立即報警,警員未能聯絡余女,據稱她已返回內地。

劉不肯認領女童,事件擾至晚上十時,警方將女童送院檢驗,稍後才決定將如何處置。劉無奈稱,將會為女童進行DNA親子認證。



20130513 - 車禍碎天倫 5歲女慘死

標題:車禍碎天倫 5歲女慘死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513/00176_010.html


大埔發生奪命車禍,五歲大女童慘死,大好家庭淚水中哀度母親節!一名從事服裝貿易的商人,昨趁母親節與妻及子女,一家四口疑外出踩單車享天倫後,惟駕車回程時突失控越線,與一輛九巴迎頭互撼,私家車車頭嚴重損毀,坐在司機位後的五歲女兒受重傷,向母親嗌痛後陷入昏迷,送院不治,母親與緊抱懷中的兩歲幼子則僅受輕傷,但母親驚聞喪女噩耗後晴天霹靂,悲慟嚎哭。意外中巴士車長亦受傷送院。

私家車司機姓鄧(卅九歲),與姓李妻子(卅五歲),育有一對分別五歲女兒及兩歲兒子,現場消息稱,附近街坊均暱稱鄧為「光頭佬」,女童為「阿妹」,他們一家四口數年前遷入元嶺村,鄧從事布行成衣生意,另有設置網頁提供單車服飾及零件訂購服務,多數在家工作,平時喜愛到大埔科學園踏單車。街坊均盛讚「阿妹」精靈可愛,常見鄧駕車時,其妻會抱着「阿妹」,前日才見他們帶「阿妹」參加小學面試,而昨日適逢母親節,全家亦帶同兩架小童單車外出,估計是駕車到科學園踩單車歡度佳節。

昨午三時許,鄧駕八座位私家車載同妻兒回程,沿大窩西支路往上水方向行駛,當時鄧妻抱着兩歲兒子坐在後座左邊,而「阿妹」則坐在另一邊,惟至南華莆村對開時,鄧車疑突然越線,適時,一輛由上水開往觀塘的70X線九巴,載同二十名乘客,於巴士站埋站後正準備開走,兩車迎頭相撞,姓梅(五十四歲)九巴車長立即煞掣,鄧亦隨即倒車,期間車尾再硬撞圍欄,打橫停在兩條行車線上。

「阿妹」昏迷前曾向母嗌痛

意外中,私家車車頭嚴重損毀,坐在後排的妻子,及懷中的兩歲童均僅受輕傷。鄧則雙腳一度被夾至動彈不得,需消防員救出,而司機位後的「阿妹」卻重創,初時仍清醒向母親喊痛,但終不支昏倒。四人連同頭及胸口受傷的梅同送院。巴士乘客則全部無受傷。惜「阿妹」送院後證實不治,多名趕至的親友驚聞噩耗後相擁痛哭。新界北總區交通部調查及支援組署理警司彭傳光表示,暫未知肇事私家車突然越線原因,私家車上所有人事發時均有戴上安全帶,而肇事巴士及私家車司機身體狀況均無問題。



標題:「斜撼」拋力大 戴安全帶亦重創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513/00176_011.html


【本報訊】女童慘死車禍中,私家車上全部人均戴上安全帶,但五歲「阿妹」仍不幸喪生,法醫病理學專科醫生兼香港汽車高級駕駛協會主席蒙海強指出,由於是次車禍不是對頭相撞,而是以四十五度角急劇失速互撼,比起對頭相撞,會額外產生一種旋轉力,造成猶如從十米高跌下來的撞擊力,佩戴安全帶雖有助吸收撞擊力,及不致被拋離座位,大幅減低傷害性,不過,亦有機會造成頸錐骨折,而若頭部撞向前座椅背則有機會造成腦出血,兩者均會致命。由於現時車輛安全帶是為成年人設計,家長可為小童購買安全椅墊高小童,可令安全帶更有效吸收撞擊力。



20130512 - 七個月胎兒 已能辨母語

標題:七個月胎兒 已能辨母語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512/00176_092.html


一直以來都有指在幼兒時學習語言,成效更高,小孩子很快便牙牙學語,但原來即使嬰兒未出世,他們在母親體內已開始學習語言。一項美國與瑞典的聯合研究發現,在懷孕期最後十星期,胎兒的聽覺已發育成熟,除可認得母親聲音及音樂旋律外,原來更可記得其母語的發音,對學習母語十分有幫助。

不要刻意「胎教」

研究人員追蹤四十名美國或瑞典嬰兒於出生後三十小時的表現,發現當美國嬰兒聽到瑞典語時,他們會更熱烈地吸啜奶嘴,當瑞典嬰兒聽到英語時,他們的表現亦一樣,但當他們聽到自己的母語時,則表現冷靜,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嬰兒對不熟悉的外語表現好奇,反映他們已能分辨外語及母語。不過,研究人員提醒父母不要刻意「胎教」,否則可能會影響胎兒的成長及睡眠情況。



20130512 - 幼子女留家婦為「抖氣」被捕

標題:幼子女留家婦為「抖氣」被捕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512/00176_050.html


苦媽媽教仔教到「氣咳」,棄子女在家落街「抖氣」涉虐兒被捕!屯門一名育有四子女的母親,丈夫疑爛賭「唔生性」,不甚顧家,她含辛茹苦照顧子女,家中大小事務「一腳踢」。前晚疑照顧一對年幼子女時,她突感疲憊不堪,致電工作中丈夫要落街抖抖氣,更疑氣憤撇下兩幼兒離家。丈夫擔心子女安危致電報警,警方到場將兩童送院檢驗,母親一小時後返家被捕,帶署調查後獲准保釋,仍可與子女共度母親節。

涉虐兒被捕母親姓羅(四十歲),為家庭主婦,與姓梁(五十歲)丈夫育有三子一女,一家六口居住湖景邨一單位。據街坊稱,他們在上址已居住十多年,男戶主任職夜間保安員,由於入不敷支,另有申請綜援金幫補家計,而長子為高中生,次子已輟學投身工作,另有一對分別五歲及兩歲年幼子女。惟夫妻關係不佳,丈夫疑好賭,導致經濟緊絀,經常「冇錢開飯」,羅需到處向鄰居借錢應急,夫妻為此常發生爭執,上月中曾驚動警員上門調解,最近羅曾向鄰居透露欲離婚。

致電呻苦 丈夫嚇到報警

前晚九時許,羅婦獨自在家照顧兩名年幼子女,疑子女不聽話,十分激氣,突然頓感心力交瘁,遂致電正上班的丈夫,表示太辛苦,想落街吸下新鮮空氣及休息,掛線後隨即外出。梁恐兩幼童在家會有意外,大驚致電報警求助。

警方接報立刻派出警員趕至單位拍門,五歲男童聞聲開門。警員入內後,獲悉兩歲女童在房中安睡,男童亦在睇電視,兩人均安然無恙,未有生意外,惟證實屋內無成年人,為安全計,召救護車將兩童送院檢驗,並設法聯絡其母助查。羅婦約一小時後獨自返家,經初步調查後,警方以涉嫌對所看管兒童或少年人虐待或忽略將母親拘捕。兩童送院檢驗,健康良好,但仍需留院觀察。羅婦帶署調查後,獲准保釋返家,更急不及待前往醫院探望兩子女。案件交由屯門警區刑事調查隊跟進調查。



20130511 - 育嬰間不足 削餵母乳意欲

標題:育嬰間不足 削餵母乳意欲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511/00176_093.html


社會近年力倡餵哺母乳,惟現時哺乳風氣暫未成氣候。香港婦聯一項調查指出,八成受訪母親認為母乳對嬰兒發展較佳,但逾九成人均認同公眾場所育嬰間不足,促請政府改善公共育嬰設施配套及在港鐵設立女性專用車廂,以便利更多媽媽哺乳。

政府推廣意識薄弱

香港婦聯上個月以問卷訪問五百四十一位十八至四十九歲婦女,八成受訪者已婚及曾生育。這些受訪母親中,八成一人認為母乳對嬰兒發展較佳,但有感餵哺母乳困難重重。有鑑於公眾場所育嬰間不足,八成二婦女贊同政府如在公共機構、私人商業機構或港鐵等廣推餵哺設施,將有助鼓勵產後媽媽餵哺母乳。

香港婦聯副主席暨社會政策研究委員會召集人歐陽寶珍表示,政府轄下機構未有設置足夠育嬰室,顯示政府推廣母乳餵哺意識薄弱。截至去年七月止,僅有一百七十八間育嬰室設於政府物業內,超過一半、共九十六間則設於醫院或母嬰健康院,僅有五十八間建於一般公眾場所,有廿四間位於機場內。

促港鐵設女性車廂

她敦促政府帶頭改善公共育嬰配套,在其機構部門增建有關設施,亦建議港鐵可倣效台灣,設立女性專用車廂。港府於○八年發出《育嬰間設置指引》,鼓勵公營部門及商業機構增設育嬰間,但有關指引不屬強制性。

調查又指七成八受訪者認為政府宣傳及推廣不足,歐陽寶珍建議當局可提供更多公眾教育,並廣推家庭友善政策至私人企業,如鼓勵企業實行彈性上班及提供額外休息時間,以增加對在職母親的支援。



20130510 - 四歲仔遭肛交 母涉串謀

標題:四歲仔遭肛交 母涉串謀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510/00176_042.html


母涉為金錢利益,疑將年僅四歲的兒子當成他人性玩物,涉嫌三度交予疑有孌童癖的男網友蹂躪,期間她更被指曾向親兒下藥令他昏睡。此事發生後半年,她因在前公司離職,其僱主檢查她用過電腦之MSN網上通訊紀錄時,赫然發現存有一些她跟男網友談及侵犯兒童的露骨對話,因而無意中揭發事件,最終報警處理。案件昨於高院開審,女被告在錄影會面中聲稱與該男網友有過數次性行為,又以為對方叫她「帶仔畀佢『拮』」只屬說笑,後來真的見到對方與自己兒子下身赤裸同床。

現時無業的被告(卅二歲)從未結婚,○七年誕下案中的兒子(法庭以代號P稱呼該名兒子),案發時P跟外婆同住。被告被控一項串謀與未滿廿一歲男子非法肛交罪,及一項屬交替性質的串謀非禮罪。控罪指她在一一年四月某日至一二年七月三日期間,與男子唐立漢串謀,讓唐跟P非法肛交。

被告於去年七月七日凌晨被捕,拘捕她的警員梁振宇在庭上供稱,被告被捕時表示:「嗰個男人係叫過我,帶個仔去佢深井屋企畀佢『拮』,佢喺網上講,但係我真係唔知道佢會『拮』我個仔o架!」之後她被帶署錄影口供,控方昨呈堂播放。被告在影帶中表示,七年前在網上認識唐立漢,她跟唐有過四五次性關係,在性事前後,她都會問唐借錢。

婦錄影口供:兩男赤裸下身

至一一年,唐開始要求她帶當時四歲的P出來「畀我拮」,被告認為「網上可以講到天花龍鳳,唔係親眼見,我都當係講笑。」加上她和P亦曾去過唐的深井住所,並無異樣,故當唐作出此要求時,她也不以為意。不過她承認,曾向唐提過借錢之事。

之後她和P再去唐家,玩了一會後她睡着,醒來時發現唐與P在書房,正在玩電腦的P下身赤裸,而唐則褪下褲子在P背後手淫。她隨即幫P穿褲並叫唐「唔好搞佢」,但她與P沒有立刻離開。之後她又再睡着,這次睡醒後,則見到唐和P沒穿下衣,並且同睡一床,而唐的陽具更緊貼P的屁股,她遂帶P離開。

前僱主檢查網聊紀錄揭發

而控方在開案詞指,被告於錄影口供中並非全講事實,指她為減低自己罪責而說謊。控方稍後會提出證供,指被告其實早知唐欲性侵犯P,她因為了金錢利益而同意唐這樣做,控方續指被告在一一年四至九月間,三次帶P到唐的住所,她更為了配合唐,竟向P餵藥以令他昏睡。控方指這些都足以顯示,被告與唐有串謀協議,提供P予唐作性交易。控方又指案發期間被告在一間紡織公司任文員,去年七月五日她離職後,僱主檢查離職員工的電腦資料時無意中揭發事件。



20130509 - 菲傭秘密產子藏嬰屍

標題:菲傭秘密產子藏嬰屍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509/18253656


沙田九肚山一名26歲菲傭,昨凌晨在僱主家中秘密產子後,聲稱身體不適,由僱主陪同送院求診,被醫生揭發剛分娩,事件最終敗露,涉非法處理屍體被捕。警方事後在女傭房間找到男嬰屍體,今日將剖驗死因。

現場為九肚山寶栢苑一單位,戶主是腸胃健康基金醫學委員會前主席袁漢。消息稱,該菲傭於去年9月來港在上址打工,懷疑上工前已懷有身孕,在她刻意遮瞞下,僱主一直懵然不知。

女傭前晚感腹痛,恐東窗事發,在工人房廁所內偷偷產子,至昨凌晨1時許,菲傭向僱主表示下體流血不適,僱主駕車送她赴醫院。

醫生檢驗後相信她剛分娩,於是報警。警員在其工人房廁所內找到一個膠袋,內藏由毛巾及衣服包裹的男嬰屍體、臍帶及胎盤,菲傭聲稱兒子夭折致死,惟男嬰死因有待剖驗。

20130509 - 兩歲男孩遭綁手跪地 家長舊生議論紛紛 警調查玫瑰崗虐待學童

標題:兩歲男孩遭綁手跪地 家長舊生議論紛紛 警調查玫瑰崗虐待學童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509/18254109


跑馬地玫瑰崗幼稚園兩歲男學生疑遭老師綁手跪地虐待事件,警方昨正式接手調查;校方亦即時成立專責小組,表示兩星期內可完成初步報告,並謂有需要時會將資料轉交警方。事件令家長議論紛紛,促校方徹查事件。

記者:張培生 馮國良 梁琬珊

校方昨日早上高姿態接受多間傳媒訪問,女校長黃慧貞聯同家教會及舊生會的代表出席,但卻以事件仍在調查中為由,不作太多闡述。黃校長指,前日事件揭發後,校方已即時召集全校共34名教師作緊急會議,拿出涉事學生的照片給教師辨認。黃校長指校內共有640名學生,暫未能確認相中人是誰,但已接觸過一名懷疑男生的父母了解事件,並強調教師對學生不可進行任何形式體罰,如有發現必嚴正處理。

舊生會力撐校方

據稱,黃校長前日已就事件報警備案,警方昨日亦派員到學校調查及取得案件有關資料,警方發言人指,案件暫列虐兒案處理,暫無人被捕。教育局發言人亦指,該局在得悉有關虐兒事件後,已即時向學校了解。

本報昨披露事件後,隨即引起家長議論紛紛,身為該校舊生的譚太,昨日在接子女放學時表示對事件感到驚訝,但她又稱不相信學校會發生這種事情,並指將相片上載網上的人別有用心,希望校方能徹底調查事件。

該校舊生會亦力撐校方,並於今日在多份報章刊登聲明指照片出現的時間有多處不合常理的疑點,表示其校友家長從沒聽聞老師體罰學生,並相信他們的子女亦是最誠實的證人。該校家教會亦提出疑點,指幼稚園上課時至少有兩名老師在課室內,為何當時老師及學生無人說出來,而拍照者亦未有立即向校方滙報等等。

但據本報接觸拍攝該照片的外籍英文教師稱,事發在2011年3月或4月某天,他在課室見到男童被人用膠紙綁手及跪在地上,當時有兩名女教師及其他同學在場,有教師向他承認因男童頑皮而將他綁手。該教師又指他同年6月被校方解僱後,曾將相片上載至facebook及發放給幾間傳媒,但當時無人關注。事件令不少網民氣憤,網民Pharaoh Wong稱:「這是甚麼教育理念?老師與校方都要給社會一個解釋,唔好找藉口逃避!」



20130508 - 釣魚郎釣到腐爛嬰屍

標題:釣魚郎釣到腐爛嬰屍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508/18253189


北角碼頭發生罕見釣到屍體驚嚇事件。52歲釣魚郎昨在岸邊垂釣,其間滿心歡喜發現魚鈎有反應,以為釣到大魚,殊料倒楣地勾到一個環保袋,內藏一具赤裸嬰屍,事主當場被嚇破膽。因屍體已嚴重腐爛,身份成謎,死因有待法醫剖屍確定。

放環保袋內性別難辨

現場為糖水道公眾碼頭,昨下午5時許,一班人在上址垂釣,其中姓陳男子突感到魚絲繃緊,似有魚上釣,開心得慢慢扯上岸,漸見一個綁了結的環保袋浮出水面,陳細看下面色驟變,竟見袋罅間露出一條小腿,即時不敢把環保袋拉上岸,越想越驚下報警。

警員到場將環保袋抽上岸,發現一具約一呎長初生嬰兒屍體,身上無任何衣衫,由報紙包住,袋內還有一些物件,而屍身已嚴重發脹腐爛,性別難辨,警方封鎖現場調查,東區警區重案組探員聯同法證人員到場,檢查嬰屍有否傷痕及其他線索。

由於碼頭沒有閉路電視,警方呼籲附近街坊提供消息,警方不排除有人珠胎暗結,誕下嬰兒後扔落海,至於棄屍位置是在該碼頭,抑或由其他地方漂浮過來仍待調查。其後,屍體由仵工送往殮房,交由法醫進一步剖驗死因。

香港大學病理學系法醫科副教授馬宣立指,上述情況要查出嬰屍身份非常困難,而且要查明是死後才被人掟落海,還是未斷氣已被人拋棄海上都不容易;理論上DNA能查出種族,事實上卻不容易,所以這類案件猶如無頭公案調查困難。

港島東區釣到屍體已非首次,2011年5月,一名60歲男子在鰂魚涌海濱公園釣到一具浮屍,其後證實死者為63歲男子。



20130508 - 玫瑰崗虐兩歲學生 綁手跪地

標題:玫瑰崗虐兩歲學生 綁手跪地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508/18253150


有人將一張玫瑰崗幼稚園兩歲男生雙手被綁跪在地上的照片放上互聯網,聲稱是該校前教師的「拍照人」向《蘋果》透露,該相片是在兩年前拍攝,並稱當時因男童太過頑皮而被另一名女教師用膠紙綁手,並命他在同學面前跪在地上。據稱該小童現已離校,校長昨日知悉事件後已主動到跑馬地警署備案,並已聯絡小童的家長了解事件。

記者:劉雲彪 梁琬珊 梁瑞帆

前日晚上10時許,facebook上出現了一張「虐童」相片,只見一名穿上跑馬地玫瑰崗幼稚園冬季校服的男生,雙手被膠紙緊纏,跪倒在地,雙眼睜大,仿似受驚,但稚氣的他「嘟嘴」望着鏡頭,並流着鼻涕,身後背景為一般幼稚園的矮櫃,擺放多名學童的書包及雜物。 本報記者昨持相片向校方查詢時,校長黃慧貞親自接見。她指前晚已收到一名任職律師的舊生以WhatsApp傳來相同相片,當時她大感震驚,認為其老師均愛錫學生,「冇可能會發生咁嘅事」。黃校長表示,認得該男童為該校舊生,印象中他性格較內向及不喜歡說話,但亦頗聽話,其父母與班主任稔熟。因家住將軍澳關係,路途遙遠,男生去年讀至幼兒班經已離校。

有學生被膠紙封口

黃校長相信該相片於2011年頭拍攝,當時兩歲的男童為學前預備班學生,她經與曾教過該男童的老師了解後,她們均指未有做過此事,亦不知發生何事。黃校長表示已聯絡男童父母了解事件。其後,黃校長又以書面向本報強調,相中幼兒雖然穿着該校校服,但老師們不能確實相中幼兒是否該校學生或曾就讀該校,表示正打算將事件交警方處理。據知她事後已到跑馬地警署備案。

本報及後成功接觸自稱拍攝相片的外籍英文科老師,他表示於前年已被校方解僱。他憶述指,2011年3月或4月某日,當時他進入課室後,見班房內有兩名女老師正與學生在上課,並見男生楚楚可憐跪在課室一角,後來始知他因頑皮擅自取玩具,因此被老師懲罰,他認為老師做得不對,於是將相片拍下。他又指相關事件在校內亦曾發生,曾見過有學生被人以膠紙封口。

長大後或患焦慮症

對於發生懷疑體罰事件,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總幹事程德智指出,如果事件屬實,將是一件「畸形」事件,有關家長或老師應該接受懲罰及再培訓。她認為兩歲的小朋友因剛離開父母及走進學堂,多數會反叛並刻意不聽話,「佢哋唔係曳,如果唔聽話,可讓佢坐埋一邊,待半分鐘後再請佢返來,同佢解釋,慢慢咁領略」。

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郭黎玉晶亦指,兩歲的小童已有認知能力,如被作為權威人士的老師綁手體罰的話,將會表現得很驚及恐懼,於長大後有可能出現焦慮症。她認為如果小童好動或做錯事,老師可循循善誘,如讓他坐下並以公仔等道具,詳述如果亂跑的話,會因碰撞受傷流血等等。教協會會長馮偉華指出,對於頑皮的學生,教師不應採取體罰,可用其他方法教導,如攬實小朋友讓其冷靜,再解釋何為正確。

可刑事追究及索償

【本報訊】玫瑰崗幼稚園懷疑虐童照片曝光後,家長及校友均感到愕然,家長黃太一眼認出事主是人稱「大眼仔」的幼兒班學生,她形容對事件「十級憤怒」,她說:「點解可以咁樣對待小朋友?」亦有家長認為事件難以置信:「玫瑰崗啲老師好好,好錫啲小朋友,可能係惡作劇……要查清楚件事,唔好冤枉好人。」

現年四歲 有能力作供

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何愛珠則指,過往該會亦間中接過幼稚園內涉虐兒的投訴個案。她指事件中的小童現時約四歲,已有能力表達及憶述事件,其錄影的口供可作呈堂證據。

另外,大律師陸偉雄指出,雖然事件在兩年前發生,但因刑事案件並無時間限制,就算100年都好,警方均可追溯及立案調查,不過相關證人的記憶力可能會減退,擔心證據會變得薄弱。

陸偉雄續稱,在調查過程中,由於案中小朋友屬容易受傷害或驚恐中的證人,警方會讓他在警署內家居會見室,由社工或心理學家協助代為查問,並辨識他是否能說出真話,以錄像形式錄取口供。如小朋友有需要出庭作供時,亦會安排特別房間,以視像形式回答律師及法官的提問。陸又表示,受影響學童的家長可向學校或涉案老師民事索償。



20130507 - 調查指近半港媽非「虎媽」

標題:調查指近半港媽非「虎媽」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507/00176_060.html


本港不少母親為教好子女相當緊張勞氣,甚至被標籤為只懂管教嚴厲、打罵子女的「虎媽」。但有調查發現,原來不少媽媽嚴教之餘,也懂得用講道理的方式管教子女,亦會與丈夫商量對策,近半受訪者屬「智慧媽媽」。調查機構指出,港媽大多明白管教、關愛並重的現代管教理念,呼籲外界勿負面標籤她們為「虎媽」。

基督教女青年會與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社會工作學科,今年三、四月訪問逾七百名媽媽。

五成自評智慧媽媽

調查發現近半屬「嚴愛型」媽媽,即管教關愛並重,八成人喜愛講道理,較少用懲罰或體罰方法。調查又發現現代媽媽面對管教困難時,逾六成會透過觀察孩子、嘗試各種方法解決,五成七人與丈夫商量。

另外,調查亦要求受訪者自我評價,一半受訪者自評為「智慧媽媽」,自評親子關係及教養方法平均分數,分別有七點四及六點七分,滿分為十分。調查亦發現,愈年長、低收入、低學歷及育有較多子女的媽媽,自評分數較低。女青年會指出,調查結果反映她們需要更多社區支援,如託管、功課輔導及管教方法傳授等。



20130506 - 惡師奶當街狂毆囝 打到面都腫

標題:惡師奶當街狂毆囝 打到面都腫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30506/51391256


上午11時許,一名38歲女子於牛頭角街市對開毆打其7歲兒子,途人見狀報警。受傷男童額頭及肩膊有傷,臉部紅腫,救護員到場將他送往聯合醫院治理,女子涉嫌虐兒被警方拘捕。

20130502 - 孌童魔連拐兩女童

標題:孌童魔連拐兩女童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502/00176_028.html


三年前發生拐帶女童案的深水埗通州街公園,又發生兩名女童疑被拐帶非禮案。同為三歲的兩名女童,昨晨各自與家人到公園玩耍,期間因一名家長尋找另一名家長,令兩名女童離開視線,兩家長折返時驚見兩女失蹤,大驚失色報警兼四周尋找,兩小時後在附近尋回兩童,其中一名女童疑被人「抱抱」,她惶恐謂:「我唔要畀人捉!」有清潔女工向警方指,曾目睹穿黑衣男子與女童同行,被她質問時匆忙逃去。其後不知所終。警方恐防有孌童漢在公園「獵食」,交由曾偵破拐帶女童案的同一隊重案組追查。

現場通州街公園面積四點七公頃,有多個出入口,與南昌邨及港灣豪庭相連。據悉,昨晨十時許,兩名女家長帶同子女到公園玩耍,當時兩名三歲女童和其中一名女童的兄長在遊樂場一起玩耍,兩名家長因一起聊天而結識。至中午十二時許,其中一名家長放下女兒離開現場,另一名家長因打算與子女返家,試圖召回對方的家長,故獨自去尋找,當兩家長結伴返回遊樂場,發現兩女一男小童全部失蹤,於是在公園內四處呼叫尋找,最後在公廁尋回男童,但男童稱不知兩女童去向。

清潔女工曾質問疑犯

兩名母親大驚失色報警,警方大為緊張,派出大批警員沿公園一帶及四周仔細搜尋,又向街坊查問,至下午二時廿分,有一名清潔女工指曾在南昌邨昌遜樓見過兩女童,警員即火速前往尋找,在大廈對開休憩處發現兩名女童,其中一女童嚎啕大哭,惟身邊並無陌生人。警員通知家長到場,女童母親得悉愛女無恙後,立即摟抱懷中安慰,眼泛淚光。

警員在場調查期間,有清潔女工向警員稱,曾見到一名身穿黑衣男子,將兩女童帶到上址休憩處,她見到兩名女童當時一坐一站,其中一名女童坐在男子身旁,好似「拗緊數」,因為她得知有人正在尋找兩名女童,故上前問男子「你係唔係佢家長?」男子則反問她:「咩事?」女工即質問男子:「你知唔知有人搵緊女?」男子聞言即匆匆離開。有目擊者表示,下午一時許在現場未見兩女身影,二時許黑衣男與兩女童一起出現。

女童:「唔要畀人捉」

由於女童一度情緒有異,表達能力有限,曾透露「抱抱」及「唔要畀人捉」,警方懷疑男子曾與女童有身體接觸,認為事態嚴重,恐防有孌童色狼犯案,交由三年前偵破同一地點拐帶兩歲女童案的深水埗警區重案組第三隊接手調查。昨晚重案組探員帶同目擊的清潔女工返回現場,描述其所見所聞。探員又翻看附近大廈的閉路電視,追查男子和兩女童的接觸過程,以揭開事件真相。



20130430 - 童軍領袖再狎兩女童

標題:童軍領袖再狎兩女童
報章:明報
網址:http://news.sina.com.hk/news/20130430/-2-2956782/1.html


曾有狎童前科的童軍領袖,再獲社區中心聘任當導師,他三度在中心活動或宿營期間非禮兩名女童,其中一女童更被非禮私處近半小時,需接受心理治療,他昨日承認3項非禮罪,還押候判。

任職快餐店的被告麥振聲(30歲),於2001年因非禮男童罪名被判入勞教中心。本案控罪指他於2008年聖誕在北潭涌,及09年初某天於小童群益會美孚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非禮當時10歲的Y,及於09年1月某天在該中心非禮8歲的X。

法官鮑理賢問辯方,為何被告上次犯案後未有接受治療,辯方指被告與父關係疏離,母親的經濟能力和學歷有限,不懂處理;辯方指本案放諸世界任何角落皆屬嚴重,兩老對兒子犯罪皆啞口無言。控方亦指出,中心當時未有翻查被告案底便聘用他為導師(見另稿)。

稱「唔夠櫈」着事主坐大腿

案情指出,09年1月被告負責主持講故事環節,帶領逾10名幼童。他着各孩子坐好,卻稱「唔夠櫈」叫X坐在他大腿。X勉強照做,被告乘燈光昏暗時伸手進入X的褲管亂摸,並伸手入X的內褲,撫摸私處近半小時。X事後情緒低落,其父母安排X接受心理輔導。去年10月,X在童軍活動遭被告要求合照,她想起不快事,遂向母親要求退出。兩個月後X終向母親和臨牀心理學家傾訴,其後報警。

一事主需輔導 證患焦慮症

事發時10歲的Y,於2008年聖誕節參與小童群益會於北潭涌舉行的宿營,等候巴士時遭被告觸摸臀部中央。事隔數月,Y在中心取玩具時又遭被告觸摸同一位置。Y在該兩次受辱後轉身,皆見被告站在背後,最後向中心社工告發。被告今年1月被捕,承認「貪得意」非禮X,但直言對Y有感覺,兩次事件皆撫摸Y數秒。

Y事後毋須接受輔導,但X於今年2月的心理及精神報告顯示她有焦慮症紀錄,一旦受壓便容易出現創傷後遺症,不僅要定期輔導,若情况惡化更需以藥物治療。法官索閱被告心理報告,下月27日判刑。

【案件編號﹕DCCC292/13】



相關報導:
20130112 - 小童群益會前導師 涉非禮女童被捕   新聞報導內容
20130527 - 有前科男子非禮兩女童判囚40個月   新聞報導內容

20130429 - 低頭族中產家庭 與子女溝通少

標題:低頭族中產家庭 與子女溝通少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429/00176_012.html


工時長、再加上應酬、進修,不少中產家長忙於工作、卻賠上無足夠時間適當親子溝通。一項調查發現,三成家長與子女相處時,竟各自成為「低頭族」,大家獨立上網或玩平板電腦,嚴重影響雙向溝通。四成中產家長每日與子女相處時間只有兩小時或以下,部分回到家中更需處理公務,令子女未能獲得足夠關懷。有專家指雙職家長應善用科技,WhatsApp等通訊流動應用程式可作為另一種溝通渠道,而不是溝通障礙物。

明愛向晴軒於本月中以問卷調查方式訪問二百七十八位、育有廿三歲以下子女的在職中產父母,逾七成受訪者家庭月入介乎兩萬至八萬元,大部分育有一至兩名子女。本港工時長,連中產亦不例外,近四成受訪家長指,平均工作日與子女相處時間只有兩小時或以下,當中約一成更少於一小時、甚至近乎沒有。 親子時間甚少,與中產家長「在家工作」有關,兩成半家長指在家中仍需處理工作相關事宜,亦有兩成家長表示回家後,仍有很多家務或家庭瑣事需處理,只好縮短與子女的相處時間。家長與子女相處時間少,不少家長只能優先處理子女學習問題,三成家長指與子女傾談內容大多圍繞學業及前途,大部分時間亦用於陪伴做功課及溫習,欠缺多元親子活動。

建議善用科技建立橋樑

電子產品普及亦影響中產家長與子女的溝通,三成家長指與子女相處時多會各自上網、打機或玩平板電腦。民政事務局家庭議會主席石丹理指科技應成為家長與子女另一溝通渠道,雙職家長亦可透過通訊流動應用程式與子女保持溝通,WhatsApp等通訊得以發揮互相問候及了解的功能。 明愛向晴軒「再晴計劃」督導主任郭志英指,發現不少雙職家長在親子時間時「人在心不在」,影響相互溝通,建議家長做好時間規劃,讓子女獲得全人關顧。



標題:受訪家長:工作帶回家 親子時間減
報章:明報
網址:http://news.mingpao.com/20130429/ghb1.htm


明愛向晴軒一項調查顯示,接近40%受訪家長每日放工後,與子女相處時間不足兩小時,主因是需要將工作帶回家處理,影響與子女相處時間。向晴軒建議政府及企業採納家庭友善政策,讓家長達至家庭與工作平衡。

向晴軒於本月13至20日做網上問卷調查,探討中產家庭在職父母與子女相處的情,訪問278名在職父母。結果61%受訪家長表示,上班日子中平均每日有3小時與子女相處;近40%家長表示少於2小時。

三成與子女相處多談學業

有24%家長表示,導致每日與子女相處時間減少的原因,是需要將工作帶回家;21%家長則表示家務繁多致缺乏相處時間。至於平日與子女相處時的活動,30%家長稱傾談話題大多圍繞子女學業及前途問題;35%家長稱會花大部分時間陪伴子女做功課及溫習。

向晴軒認為,調查反映工作壓力影響家長與子女的相處時間,加上大部分家長將學習話題作為與子女相處重要一環,會減少子女與父母主動傾談,影響親子關係。向晴軒建議政府及企業採納家庭友善政策,並建議家長與子女多做親子活動,例如運動、郊遊等,令子女感受到父母除關注其工作及功課外,亦會關心子女其他方面的發展。



20130429 - 嬰屍留家 一家三口被捕

標題:嬰屍留家 一家三口被捕
報章:明報
網址:http://news.mingpao.com/20130429/gnc1.htm


一名21歲女子疑珠胎暗結,昨日傍晚6時30分在柴灣杏花寓所誕下女嬰後,訛稱身體不適,由父母陪同下到東區醫院求診。惟醫生檢查後,發現她剛分娩不久,院方追問下得悉女嬰狀,並要求事主回家帶女嬰到醫院檢查,但醫生證實女嬰已經死去,於是通知駐院警員。

警方懷疑有人非法處理屍體,將女子及其父母一同帶返警署扣留調查。



20130429 - 教會年徵4幼園120萬管理費 稱提供會計宗教服務 議員指不妥

標題:教會年徵4幼園120萬管理費 稱提供會計宗教服務 議員指不妥
報章:明報
網址:http://news.mingpao.com/20130429/gma1.htm


審計報告揭發學券幼稚園帳目不清、雜費高昂問題,本報接獲投訴,指有4所非牟利學券幼園的中華基督教會元朗堂(元朗堂),除收取學校高昂租金,亦按年向4校共徵收最少120萬「管理費」。立法會議員梁家傑質疑,辦學團體以不同名目向屬校徵費,做法不妥當,將於立法會帳委會跟進。

元朗堂屬下4校包括真光幼稚園(正校)、真光幼稚園二校、朗屏真光幼稚園及周宋主愛幼兒園,均為元朗區內的學券幼園,4校於2012/13年度學費介乎1.2萬至約3萬不等。本報接獲讀者投訴並翻查4校及元朗堂帳目,發現4校除按年向元朗堂繳付巨額「管理費」,校齡最久、最具名氣的真光正校,更按年向同為屏信街5號、7號校址業主的元朗堂,繳交最少240萬租金。

真光正校租金突倍增至240萬

據真光正校08/09年度帳目,租金由上一年度的120萬,突上調1倍至240萬,致幼園由擁39萬盈餘,急跌至該年錄得逾97萬虧損;租金水平亦較差餉物業估價署最新評估上址102萬租值,貴1.35倍。此外,元朗堂4屬校雖位於同一地區,但收取雜費參差不均,整體以「收3蚊、賺1蚊」利潤比例,按年向4校徵收數百萬雜費(見另稿)。

本報就上述問題,分別向元朗堂、真光幼稚園及教育局查證。教局表示,元朗堂向屬校收取「管理費」,為提供校牧支援及會計帳目管理服務之用;但本報根據4所幼園帳目,各校每年要另行繳付6500至8500元核數費。

租金超估價 職員指差餉署認可

元朗堂職員鄭小姐回應本報時,亦無解釋「管理費」詳細用途,只稱各幼稚園向教局上呈帳目,有交代「管理費」明細;真光幼稚園正校、二校校長蕭月珍則稱,校方一切事情按教育局要求處理。教育局未有正面回應,是否有規管辦學團體向幼園收取「管理費」,只稱幼園申請調整學費時,會要求校方提供「管理費」詳情,再決定是否將之納入批核的考慮因素。

梁家傑﹕帳委會下次聆訊跟進

租金及雜費收入方面,蕭月珍校長回應,2008年決定上調租金時,差餉署曾派員實地考察。元朗堂職員鄭小姐亦強調,租金加幅獲差餉署認可,但未有解釋租金何以與差餉署現時公開的估價,有高達1.35倍差距;鄭又說,屬下4校的書簿、校服及書包用品,市面供應商均有出售,家長可自由選擇在別處購買。

對於元朗堂收取巨額管理費及高於市值租金、高昂雜費等,立法會議員兼帳目委員會成員梁家傑批評,做法明顯不妥。至於辦團是否有借向幼園徵費「自肥」之嫌,則資料不足難以評論,但教局官員在前日的帳委會聆訊上承認,當局規管辦學團體、幼園收費方面有不足;梁稱,帳委會成員已要求當局補交有關文件,將於下次聆訊跟進。



標題:同真光 兩幼園書包售價差逾倍 雜費「每收3蚊賺1蚊」
報章:明報
網址:http://news.mingpao.com/20130429/gma2.htm


元朗堂屬下3所幼稚園及1所幼兒園,去年合共收取家長超過660萬元雜費,扣除408萬元成本開支後,淨賺逾250萬,即「每收3蚊賺1蚊」。但有家長指因為學券制而不用交學費,雜費貴點也無所謂,有家長更直言真光是名校,「入到已經好難得,收費都係肉隨砧板上」。

元朗堂3所幼稚園雖同在元朗區,但雜費額差距極大。根據幼稚園概覽披露的4個雜費項目,包括冬、夏季校服、書包及學習材料費,朗屏真光每年合共1360元,真光幼稚園(正校)、二校年收1450元,相差90元。但審計報告日前批評部分學券幼稚園有不少「隱藏」雜費,實收款額遠超概覽所示,本報記者直接向3所幼稚園家長查詢,連同書簿、茶點、生日會等費用,朗屏真光全年雜費約3600元,正校、二校則為5000元,相差28%,反映同一辦團同區幼稚園也有「基層」及「貴族」價之分。以書包為例,朗屏真光每個售75元,正校及二校則收170元,相差近1倍半。

家長施先生表示,經朋友介紹為兒子報讀真光正校,「在元朗區內出名教育好、老師又好,地方夠晒大」,入學時未有留意雜費款額,即使現時得悉學校雜費較屋真光貴也沒法子,「咁多人爭,你唔讀都有人讀,入到已經好難得,收費都係肉隨砧板上」。他形容學校透過雜費賺錢「唔係咁好」,但數目仍算合理,「現時物價咁高,學校都要營運經費同開支,唔係太過分就得」。

家長﹕有學券 雜費貴無所謂

另一真光正校家長冼女士則說,該校程度適中,在學券資助下毋須付學費,認為現時雜費水平亦算合理,「相對私校已便宜一大截」,故雜費款額非其選校因素。

對於學校向辦團交「管理費」疑補貼教會,她認為同一機構互相補貼可接受,但建議先知會家長提高透明度。



20130429 - 讀寫障礙生支援不足

標題:讀寫障礙生支援不足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429/00176_035.html


特殊學童學習需要,常被忽略。一項調查發現,本港識別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評估服務不足,兩成家長指子女輪候逾一年才獲評估。近六成人稱即使「等」到評估亦只獲簡單報告,有兩成更認為專家的解釋過分簡單,根本難以了解子女的實際需要。另有七成四人指出學校從未按指引,每年個別為特殊教育學生做年終評估。調查團體認為,港府應增撥資源,增加培訓評估人手及相關服務,並研究立法保障,要求校方落實執行指引。 香港特殊學習障礙協會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一月,訪問一百四十八名六至十三歲已被評估為讀寫障礙小學生的家長,發現四成九受訪者的子女,平均需輪候六至十二個月才獲識別評估服務。有兩成二人輪候超過一年,反映評估資源嚴重不足,隨時延誤學習障礙者的需要。

私人評估機構多 質素參差

接近六成受訪的家長表示,評估後只取得簡單評估報告;兩成受訪家長認為專家解釋過於簡單。協會認為,專家人手不足,面對大量個案,只能於有限時間向家長解釋,更遑論跟進學童學習進度。

協會又指出,坊間的私人評估機構眾多,質素參差,收費由四千多元至萬元不等。家長在尋找評估服務時,缺乏資訊辨認合資格的評估機構,有家長甚至在子女做完評估後,才發現報告不被認可。

教師轉型或兼任 衍生問題

調查亦發現,校內支援及跟進特殊學童的工作欠理想,七成四受訪者指校方從未按教育局指引,為特殊教育學生年終評估,兩成人每年獲見一次,每年獲見兩次或以上僅佔百分之六。

協會更批評,不少學校安排現任教師「轉型」或「兼任」支援主任一職,衍生不少問題,如支援主任本身需要教授本科,還要處理包括為特殊學童申請考試調適等行政工作,最終導致工作量大增,影響教學質素;部份支援主任亦未接受相關訓練,對學障生的需要認識不足。



20130421 - 垃圾房嬰屍身份仍是謎

標題:垃圾房嬰屍身份仍是謎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422/00176_048.html


柴灣峰華邨垃圾房發現初生男嬰屍體案,警方昨凌晨封鎖現場大廈通宵「洗樓」調查,仍未能尋獲男嬰的父母。男嬰頭額發現有長約半公分的傷口,但估計並非致命傷,屍體其後舁送殮房,等候法醫官剖驗死因,以確定男嬰是否出生後夭折,抑遭人毒手後棄屍。另外,東區警區重案組,昨午聯同反黑組及情報組探員重返現場,繼續向住戶進行問卷調查,暫未有結果。

現場為峰華邨秀峰樓垃圾房,警方昨凌晨通宵封鎖現場,由身穿保護袍的探員進入垃圾房蒐證,防止證物受破壞。法醫官到場初步驗屍,發現男嬰仍有臍帶相連,憑其身體大小推斷,估計約八個月大,懷疑是於案發前不久因早產而出生;另外,其前額有長約半公分傷口,不排除為意外弄傷。由於警方懷疑男嬰生母居於秀峰樓,故昨凌晨派出大批藍帽子警員登樓逐家逐戶進行問卷調查,但行動至早上並無發現,秀峰樓始解封。至昨午三時許,東區警區再派出廿多名探員重返秀峰樓,繼續向住戶進行調查,至晚上七時許始收隊。



20130415 - 兩教師涉虐童一被捕

標題:兩教師涉虐童一被捕
報章:太陽報
網址:http://the-sun.on.cc/cnt/news/20130415/00407_046.html


香港仔一間小學爆出有教師懷疑以「木板拍」、「扯頭髮」兩招虐打學生事件。該校一名三年級男生稱上月下旬在校內遭體育女教師,以一個木製文件板板角敲擊頭部數下,他翌日向母親哭訴,其母見事態嚴重報案,警方經初步調查後拘捕一名女子,已獲准保釋候查。詎料數日後男生再透露,自去年十月起亦多次遭另一名男班主任扯頭髮,其母再報案,警方現將兩宗案件列作對所看管兒童或少年人虐待或忽略處理,合併交西區警區跟進。

「我依家好驚返學,好驚嗰兩個老師又再打我。」疑遭教師敲打的光仔(化名)憶述,上月二十一日在校內遭體育女教師,以木製文件板板角敲擊頭部的事件,仍非常惶恐。其母謝女士質疑校方故意隱瞞,未有清楚交代事件,她說:「個仔又驚,我又擔心,但學校從來無交代過,真係好無奈!」

謝女士表示,光仔性格好動,平日愛打羽毛球、跆拳道,最愛體育科。惟上月二十二日早上,他突然表示頭暈、作嘔,又放聲嚎哭,她追問下,兒子才告知疑遭體育女教師虐打。她說:「阿仔話前一日上體育堂排隊嘅時候,個教師突然用塊文件板敲佢右邊頭殼頂,仲連續敲咗三下。為人師表點可以打學生,真係好離譜!」

她立即向校方了解事件,並報警求助及到瑪麗醫院驗傷。光仔頭部被打後持續頭暈、作嘔,曾向西醫及中醫多次求診,花費過千元,至今情況仍未見改善,她說:「醫生話可能係被打頭部之後嘅後遺症。」令她更加驚訝的是,數日之後光仔又突然問她:「媽咪,扯頭髮算唔算打人?」她才再揭發,原來光仔自去年十月起,多次遭該校另一名男班主任,在上中文堂時扯頭髮。光仔訴說:「我有問老師點解扯我頭髮,點知愈問佢就愈扯得大力。」

母與男班主任對質

謝女士於上月二十五日,在社工陪同下與有關男班主任對質,對方竟不諱言承認曾扯其兒子頭髮,她於是再報警求助。惟她極擔心其兒子情緒受影響,已聯絡教育局,有意為兒子轉校。警方證實,早前以涉嫌對所看管兒童或少年人虐待或忽略拘捕一名女子,該女子現暫准保釋候查,本月下旬返警署報到。至於另一宗疑被男教師扯頭髮,警方指兩宗案件會合併由西區警區跟進。



20130406 - 幼稚園大清洗迎開學

標題:幼稚園大清洗迎開學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406/18218497


H7N9禽流感疫情在內地蔓延,取錄八成跨境童的上水培幼幼稚園加強防疫,今日特別進行大清洗,迎接周一開學,校方屆時會派本港職員先在深圳邊境,預先替同學用紅外線量度體溫,一旦有發燒、感冒病徵,學童不能上學。 培幼幼稚園校長陶小鳳指,因應內地的疫情,學校會在今日復活節假期完結前全校清潔,包括以1:49漂白水洗地、抹玩具、抹家具,又請家長每隔兩周把學生的被鋪帶回家清洗。校方亦會嚴格執行防疫措施,包括當學童抵達校門後,校方會逐一利用耳機探熱,她認為探耳的方式較紅外線量度體溫準確,小朋友須先洗手才回課室上課,課室門外設有消毒地毯。

她說,近日內地家長利用社交媒體,包括微訊、QQ等,互相通報如何防疫,包括服用主要治療感冒的板藍根;又有家長趁復活節長假期帶子女返港打流感針,並順道購買口罩、消毒用品等。

板藍根未見搶購潮

本報昨向上水火車站附近一帶藥房查詢,藥房指暫未有搶購板藍根,售價維持每両3元。裕隆參茸海味負責人周先生指,H7N9疫情未殺到香港,市民普遍未感憂慮,藥房也未有大量入貨。



20130405 - 八成港孩不能獨立換衫

標題:八成港孩不能獨立換衫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405/18217384


不少小學生缺乏自理能力,全天候依賴父母照顧。有調查指受訪的500名家長中,近八成人稱子女不能獨立替換衣服、六成人不能自己洗澡,約四成父母會用錢「利誘」子女做家務。

有家長感做家務危險

大埔超級城於3月中,訪問約500名家長,他們的子女是4至12歲的學童,了解小朋友參與家務及自理能力的情況。

結果發現,76%人指子女不能獨立更衣,六成人不會自己洗澡,逾半數指子女不能整理個人物品。三成受訪家長指,子女不做家務的理由是父母或傭人負責,23%指子女不主動,但有一成家長竟然認為做家務比較危險,故禁止子女做家務。

調查指不少家長常用利誘形式鼓勵子女做家務,用錢及禮物「利誘」的分別有近四成及逾三成,15%人選擇訓示子女,僅一成人會以身作則與子女一同做家務。

兒童及教育心理學家張明麗認為,現今家長過份重視小朋友讀書成績,忽略他們自身照顧能力,並缺乏做家務的機會,建議家長以身作則,與子女一同做家務,並在過程中欣賞子女做家務的成效。



標題:76%家長﹕孩子不懂換衫 專家倡5歲起做家務學自理
報章:明報
網址:http://news.mingpao.com/20130405/gfa1.htm


調查發現,有多達76%家長表示子女不懂自行替換衣服,另有逾六成表示子女不懂自行洗澡、不會幫忙做家務。有專家稱,「港孩」問題源於家長過於保護,要求子女以學業為先而毋須做家務,導致他們自理能力有問題,建議家長可由5至6歲起,培養子女做家務的習慣和責任感。

大埔超級城上月訪問500名家長,了解4至12歲本地兒童做家務和自理能力。多達76%受訪家長承認子女不能自行更換衣服,62%不會做家務,61%則指子女不能自行洗澡。

逾六成不懂洗澡

被問及子女不做家務的原因,27%家長指自己或傭人已包辦家務,23%則認為子女欠主動所致,以及一成家長表示子女做家務危險。同時有七成受訪家長稱,會以金錢或禮物鼓勵子女做家務。

明愛小學學生輔導服務督導主任馮慶球說,現時家長大都認為,子女應以學業為先,因此不會要求子女幫手做家務,導致不少學生抱「飯來開口」的心態。他說:「現時部分學生認為父母、傭人做家務或協助他們是應分的,甚至會變成『大爺』,命令父母和傭人。」

他續稱,會做家務的少數學生中,不少是因為家庭環境所逼,例如父母需長時間上班,學生要自行煮食、做家務。

七成金錢禮物鼓勵做家務

面對「港孩」問題,馮慶球認為成因在於家長不肯放手讓子女嘗試和學習做家務,家長應放手讓子女做家務,不應過分保護子女,「否則他們永遠不會學懂如何做家務」。

馮慶球建議,家長可於子女5至6歲起,要求子女協助做簡單家務,例如在晚飯前清潔飯、幫忙擺碗筷等,待子女年紀稍大,可安排他們負責掃地等較複雜的工作。父母應提醒子女,做家務是家庭成員的責任,若用小禮物鼓勵,則只能是初期鼓勵措施,建議家長可與子女一同做家務,或給予子女口頭鼓勵。





20130404 - 部分慈善機構籌款行政費高

標題:部分慈善機構籌款行政費高
報章:NOW 新聞
網址:http://news.now.com/home/local/player?newsId=64191


總部在英國的救助兒童會,2009年來港設分部,經常舉辦街頭籌款活動,商場,甚至嬰兒展都有攤位。籌款員強調,善款九成都會交到受助人手上。但單計香港分部,事實並非如此。他們的財務報告顯示,機構在2011年總收入達3900多萬港元,但籌款連行政開支就用了1850萬港元,佔四成七,即是每捐1元,受助人實際收到約5角的援助。

救助兒童會就解釋,總部在2011年已經向香港分部提供900多萬元,補貼行政成本。機構指,目標將行政成本降至百分之十九。

至於國際培幼會行政費更高,2011年籌到2400多萬,但開支就用了1500多萬,佔六成一,大部分金錢都用在廣告宣傳等。

機構解釋,由於香港分部成立不久,有需要花錢宣傳推廣,讓更多香港人認識。

監察慈善機構網站明施慎選,創辦人溫澤君指,這兩間機構行政費偏高,質疑籌款成效。他表示,以美國經驗,慈善機構行政費應佔籌款三成或以下,而這兩個機構表現已算不合格。



20130404 - 探病巴籍女童遭輾斃

標題:探病巴籍女童遭輾斃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404/00176_060.html


前日在屯門遭貨車撞斃的九歲巴基斯坦裔女童,原來是一名孝順女,其父因中風仍在醫院留醫,事發前她正協助母親前往接妹放學,返家後會再送飯到醫院,豈料遇車禍送命,其母昨仍未將噩耗告知臥床丈夫,以免影響病情。

慘死女童Faiza,是家中長女,有兩弟一妹,最細僅一歲半大,其任職保安員的父親於三個月前中風,仍在屯門醫院治療,一家靠綜援金維生。死者為人孝順,經常協助母親打理家務。鄰居稱,她前日獨自外出,正為母親接胞妹放學,之後還會送飯到醫院給父親,對她被貨車撞斃,感到惋惜。

死者的母親昨晨離開福亨村住所,先到親友家中為女兒進行宗教儀式,隨後由親友陪同到沙田富山殮房認屍,她仍未平復情緒,不時用頭巾掩面飲泣。據友人稱,家人正籌辦後事,希望將遺體土葬,已向政府部門及區議員求助。

意外於前日發生,女童在青山公路近藍地大街行人輔助線過馬路時,被一輛運載鋼筋貨車撞倒,捲車底拖行,頭部被輾爆慘死。目擊者指女童依交通燈號過馬路,懷疑有人衝燈,警方以涉嫌危險駕駛導致他人死亡將姓蘇(四十二歲)司機拘捕。昨日在現場觀察,路段有不少重型車輛經過,有車輛衝紅燈。



20130404 - 社署17年無檢討 兒童綜援金不足

標題:社署17年無檢討 兒童綜援金不足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404/00176_066.html


今天是兒童節,有團體調查發現,現時的兒童綜援金額遠不足應付兒童膳食、補習、課外活動等開支,家長需節衣縮食以滿足子女需要。調查又發現逾八成綜援家庭家長不清楚可為子女向社會福利署申請校服、學校雜費等額外津貼,團體批評社署未有提供清晰資訊及十七年來沒有全面檢討綜援制度,令綜援家庭幾近「乾塘」。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去年十二月至上月訪問二百二十八名,有一名或以上就讀中小學及幼稚園子女的父母,全部受訪者均指現時約二千元的兒童綜援金額不足夠,受訪者的子女平均每月實際開支為二千三百元,約六成為膳食開支,另補習費及課外活動開支共佔約三成,子女年級愈高開支愈大,家長需減少外出活動、待減價才購物以節省開支。調查發現受訪者子女平均午膳開支為四百元,遠高於社署提供的二百四十五元午膳津貼。

單親母親阿文有一名六歲半女兒,「個女想學鋼琴,但要一百二十蚊一堂,負擔唔起,惟有死慳死抵用三百蚊買個玩具電子琴畀佢玩。佢成績差,全班考尾二,但補習英文同數學都分別要四百八十蚊一個月,好貴,畀唔到佢補習。」

建議提供補習費津貼

聯盟組織幹事李大成指,今年二月綜援金額雖按社會保障援助物價指數微增百分之四,但該指數不包含電話費、補習費、課外活動費等,反映綜援金遠不足應付兒童的實際需要,建議調高綜援金額四至六百元、增加學生膳食津貼一百元,並提供課外活動、補習費津貼等。

另外,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與香港婦女中心協會去年十一月至上月,於天水圍及深水埗訪問二百八十名兒童照顧者,逾九成人贊成政府為兒童照顧者提供額外津貼等。協會總幹事廖珮珊建議政府參照外國做法,為每名十六歲以下兒童提供每月一千一百多元津貼,並為育有特殊需要兒童的照顧者提供每月三千二百元津貼。



標題:綜援童欠課外活動 望月增200元津貼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404/18216529


綜援制度屢被批未能充份照顧基層需要,尤其對學童課外活動津貼相當不足,負擔不起興趣班高昂收費的基層學童被迫「輸在起跑線」。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調查發現,全部受訪綜援家庭均不滿意現行的兒童綜援水平,因未能應付學童每月開支,期望政府提升標準金額及額外提供每月200元課外活動津貼。

關綜聯訪問了228位有一名或以上學童的綜援家庭,全部受訪者均不滿意兒童綜援金額。學童每月平均開支約2,300元,膳食開支扣除在校午膳仍佔最多,平均逾1,310元。

以單親家庭兒童2,060元綜援金計算,根本不能應付生活開銷,綜援家庭惟有動用儲蓄及壓縮消費。近八成受訪者認為兒童綜援最少要增加400元。

扼殺子女天份

九成半受訪者指兒童綜援的特別津貼無法填補支出,其中膳食津貼每月僅245元,但大部份學童在校訂購午餐飯盒均需300元至400元。加上沒課外活動津貼,即使子女有天份,也因經濟困難被迫放棄。九成半人促社署每月額外提供200元資助基層學童參與課外活動。

單親媽媽阿文與6歲女兒相依為命,靠約4,000元綜援金過活,雖然數月前成功上樓,但物價騰飛下仍捉襟見肘。女兒成績欠佳,她付不起補習費。女兒想學鋼琴,她也只能儲錢買下300元玩具琴讓女兒「過手癮」。

關綜聯組織幹事李彥豪批評綜援制度過時,促政府盡快展開檢討。



標題:蘋果汁:團體倡發1,135元牛奶金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404/18216530


今日是兒童節,香港婦女中心協會及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去年11月至今年3月,訪問280名16歲以下兒童的照顧者,發現超過95%人贊成政府設立「照顧兒童津貼」及「特殊需要照顧者津貼」,以減低照顧者經濟負擔及支援兒童成長需要。

團體表示,英國及加拿大等國家均設有俗稱「牛奶金」的全民兒童津貼,建議港府效法每月發放約1,135元津貼,予近90萬名16歲兒童人士的照顧者,估計每年公帑額外開資逾120億元。團體又建議向特殊需要兒童照顧者,即病童或傷殘,發放每月3,200元津貼,以及增撥資源擴大託兒服務。



20130402 - 香港一外籍女傭非禮5歲男童 涉嫌虐兒被捕

標題:香港一外籍女傭非禮5歲男童 涉嫌虐兒被捕
報章:香港商報
網址: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3-04/02/content_3174610.htm


中新網4月2日電 香港九龍塘及大埔4月1日晨及3月31日晚先后揭發女傭涉嫌虐待少主案,2名分別2歲及5歲男少主,疑被家中外傭虐待,其中2歲男童更被女傭施以毛巾打向面部致受傷。另一名5歲少主更一度疑遭非禮,警方調查后拘捕2名涉案女傭扣查。

慘遭毛巾捽至面部擦傷2歲男童姓陳,與家人同住九龍塘龍坪道6號畢架山花園,昨晨10時50分,35歲姓張女戶主發現兒子面部有傷痕,覺事有可疑,向家中外籍女傭嚴詞查問之下,懷疑有人用毛巾故意猛力打向少主面部以致受傷,有虐待兒童之嫌,于是報警求助。警員到場經調查后,以涉嫌虐兒罪名拘捕36歲外籍女傭 Lilis帶署扣查,案件交由深水?警區刑事調查隊第八隊跟進。

另外,前晚9時35分,大埔馬窩路一單位女戶主,懷疑5歲兒子近日在家中遭27歲外籍女傭非禮,于是報警求助。警方派員到場深入調查后,相信事件不涉及風化,惟肇事外籍女傭涉嫌虐待少主被捕,案件交由大埔警區刑事調查隊第八隊跟進。



20130402 - 四成家庭月花八千訓練自閉兒

標題:四成家庭月花八千訓練自閉兒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http://hk.news.yahoo.com/%E5%9B%9B%E6%88%90%E5%AE%B6%E5%BA%AD%E6%9C%88%E8%
8A%B1%E5%85%AB%E5%8D%83%E8%A8%93%E7%B7%B4%E8%87%AA%E9%96%89%E5%85%92-220616815.html



今日是世界自閉症日,協康會進行了全港首項自閉症兒童訓練開支調查,發現近六成家長有帶自閉症兒童到私營機構接受訓練,當中四成家庭月花八千元或以上於個人及小組訓練上。另外,約四成家庭因照顧自閉症兒童而減少收入,其中近六成家長月入減少一萬元或以上,該會建議政府盡快增加學前特殊學位,由現時一至兩年的輪候時間縮短至半年。

協康會於一月以問卷調查的方式,訪問了四百三十四名六歲或以下自閉症兒童的家長,發現近六成家長有帶自閉症兒童到私營機構接受訓練,當中四成家庭每月用八千元或以上於個人及小組訓練上。除訓練支出以外,約四分三受訪者還須平均增加二千八百元額外開支於購買教具和書籍、參加講座學習照顧技巧等,但另有約四成家庭為了照顧自閉症兒童,家長因放棄全職工作或轉為兼職而減少收入,其中近六成家長每月收入減少一萬元或以上。

協康會助理總幹事歐陽偉康表示,現時政府資助的弱能兒童學前特殊學位約六千多個,但正輪候該類學位的兒童仍多達六千四百人,輪候時間至少須一至兩年,反映學位嚴重不足。該會建議政府盡快增加學額,令輪候時間縮短至半年,並於過渡期向有需要的家庭給予更多經濟支援,例如關愛基金將每名特殊需要兒童每月獲得的二千五百元資助額放寬至四千元。

冼太的孻仔兩歲被評估患上自閉症,她曾自掏腰包月花近一萬元為兒子安排各種外間訓練課程,但照顧兒子的壓力令她情緒低落,曾長達兩年須服食安眠藥進睡,至三歲獲分配到政府資助的協康會特殊幼兒中心,兒子與人溝通的技巧得到改善,才令她放下心頭大石,其子現時已轉到普通幼稚園就讀K3,希望能升讀以活動教學的私立小學。



標題:政府特殊學位排長龍 84%自閉童家長頻撲受壓
報章:太陽報
網址:http://the-sun.on.cc/cnt/news/20130402/00407_044.html?pubdate=20130402


輪候政府學前特殊學位要排長龍,協康會今年一月訪問四百三十名育有六歲或以下的自閉症兒童家長,發現六成人要帶子女到私營機構接受如言語治療及針灸等訓練,當中一成一人月花一萬元或以上,四成人為照顧子女而放棄無職工作或轉為兼職,收入大減,近八成四人因照顧子女受壓,情緒低落或脾氣暴躁,一成七人更曾有放棄子女的念頭。有自閉症學童的家長放棄全職工作全天候照顧兒子,亦有家長每天駕車接載兒子接受六種不同的密集式訓練。

冼太的六歲半幼子樂樂兩歲時被確診輕度自閉症,耗逾年等候評估及特殊學位,其丈夫在澳門工作,她則每日駕車載兒子四出受訓,高峰期月花近萬元,她曾想過收起兒子不讓親戚知道,亦曾連續兩年要食安眠藥,說到兒子三歲多時首次叫她「媽咪」,她流淚說,「當個仔原來知道我係佢媽媽嗰一刻,真係令我一世都唔會忘記」。

協康會項目經理張沛玲稱,輪候政府評估需時九個月,惟學前特殊學位嚴重不足,而輪候人數多達六千四百多人,平均要等一至兩年,令不少自閉症兒童錯過黃金學習階段,促政府增加有關學額,並放寬關愛基金為特殊需要兒童提供的資助金額及受惠資格。



標題:學額不足 自閉童失學習時機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402/00176_050.html


輪候政府學前特殊學位要排長龍,協康會今年一月訪問四百卅名育有六歲或以下的自閉症兒童家長,發現六成人要帶子女到私營機構接受如言語治療及針灸等訓練,當中一成一人月花一萬元或以上,四成人為照顧子女而放棄工作或轉為兼職,收入大減,近八成四人因照顧子女受壓,情緒低落或脾氣暴躁,一成七人更曾有放棄子女的念頭。

月花萬元訓練 平均等候逾年

冼太的六歲半幼子樂樂兩歲時被確診輕度自閉症,耗逾年等候評估及特殊學位,其丈夫在澳門工作,她則每日駕車載兒子四出受訓,高峰期月花近萬元,說到兒子三歲多時首次叫她「媽咪」,她流淚說,「當個仔原來知道我係佢媽媽嗰一刻,真係令我一世都唔會忘記。」

協康會項目經理張沛玲稱,輪候政府評估需時九個月,惟學前特殊學位嚴重不足,而輪候人數多達六千四百多人,平均要等一至兩年,令不少自閉症兒童錯過黃金學習階段,促政府增加有關學額,並放寬關愛基金為特殊需要兒童提供的資助金額及受惠資格。



20130329 - 600包豆片芋片棄垃圾站

標題:600包豆片芋片棄垃圾站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329/00176_060.html?pubdate=20130329


六百包來歷不明美國製豆片及芋片,離奇棄置屯門垃圾站,熱心女子檢走轉贈兩志願機構,其中一間接收後擔心衞生有問題,拒絕分派予兒童進食;她事後承認今次事件處理上有疏忽,沒有考慮食物來源及衞生問題,但她批評港人「浪費到極點」,呼籲在丟棄食物前,先考慮送給有需要人士,食環署獲悉事件後,表示會跟進。

未過食用期 試吃沒異樣

該名熱心女子姓潘,任職活動統籌員。昨午一時許,潘駕車駛經屯門楊青路垃圾站時,發現地上散滿數十包豆片及芋片,於是停車視察,再發現約卅箱同類零食,部分已被雨水淋濕,她檢查發現該批零食仍未過期,打開一包試食感覺沒有異樣,她不想浪費食物,遂將所有零食運返家。該批零食有三款,包括產自美國的豆類脆片及芋片,共約六百包,最佳食用日期分別為四月初及四月中。

潘與多間志願機構及食物銀行接觸,其中兩間志願團體表示願接收,其中天水圍天澤邨聖雅各福群會的「青苗新天地」願意接收二百包,惟職員得悉來源後,認為不乎合衞生標準,不會派發給兒童食用,但會自行處理,她為免小朋友失望,答應復活節假期後自掏腰包購買零食送給他們,其餘四百包則由葵涌打磚坪街一個環保團體接收。食物安全中心獲悉事件後,轉介食環署跟進;而代理商接受記者查詢時,否認該批貨品是他們棄置。

疑是老鼠貨 促當局追查

另外,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柴灣)食品及營養科學課程主任方麗影博士對今次事件感到懷疑,一般供應商處理不要的食品會先壓爛撕碎才棄置,以防遭人挪用或重新包裝再出售。而該批食物仍有一星期才到期,零售商理應會採取促銷散貨,不會就此將食物棄掉,她不排除該批食品是「老鼠貨」,建議有關部門盡快跟進。



20130328 - 毒媽媽家中臨盆 女嬰夭折

標題:毒媽媽家中臨盆 女嬰夭折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328/18210108


深水埗一名染毒癮的未婚媽媽,昨天凌晨突然胎動臨盆在即,她沒有即時報警,在家分娩誕下女嬰,居住對面屋的契爺聽到呼叫聲揭發事件報警,惟女嬰送院後證實死亡。有醫生表示,孕婦有毒癮可令胎兒早產,甚至夭折。

吸毒易導致早產

該女子姓林(33歲),有毒癮,與男友另育有一對分別3至5歲子女,去年底男友因販毒入獄,林婦亦懷有身孕,去年11月在55歲姓何契爺安排下,搬到汝州街293號9樓天台屋待產,一對子女暫由親友照顧。

昨天凌晨3時許,林婦胎動穿羊水,但沒有即時報警,約兩小時後,居住天台另一間屋的契爺聽到她大叫:「救命呀,生BB呀!」他走近查看,見滿頭大汗的林婦已經誕下女嬰,女嬰被放在馬桶膠盆上,慌忙報警。母女一同送院治理,惟女嬰證實死亡,警方不排除女嬰難產夭折,並無可疑。

婦產科專科醫生靳嘉仁指出,孕婦吸毒對胎兒有極大禍害,可以令到胎兒早產,並導致體重過輕,早出世的嬰兒一般肺功能也比較弱,出世後倘若沒有儀器即時輔助,容易缺氧死亡;孕婦吸毒也會令胎兒有毒癮,出世若無美沙酮等替代品頂癮,嬰兒會因毒癮而抽筋致死。



標題:孕婦天台屋難產 女嬰夭折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328/00176_058.html


「孤單孕婦」天台屋產女呼叫求救,女嬰送院不治。懷有七個月身孕女子,男友疑藏毒入獄,她獨居在深水埗一天台屋,昨凌晨在住所突作動產下女嬰,她用「餘力」將女兒放入洗面盆,住在附近的「契爺」聞呼救聲揭發報案,惟女嬰送院後證實死亡。據悉,由於女子產女後個多小時,始有人聞呼求聲,警方曾懷疑另有別情,惟調查後相信是女事主一度難產致無力求救,認為案件無可疑,但女嬰死因則有待剖驗確定。

另有兩年幼子女

女事主姓林(卅三歲),報稱無業,據悉她有毒品案底,以往曾小產。與林女相識十多年、住在隔鄰天台屋的姓何契爺(五十五歲)稱,林婦年輕時遇人不淑,結識有毒癖男友,有人亦習染不良嗜好,沉淪毒海,林女與男友育有一對三歲及五歲的子女,由林的父母照顧。他說,契女靠綜援維生,生活拮据,要親友接濟,他從沒見過其「丈夫」。

何續稱,林女的男友去年十二月因犯藏毒罪被判入獄,林婦懷有身孕無家可歸,向他求助,獲他安排獨居在汝州街一大廈天台屋待產。現場所見,該天台屋約一百平方呎,用木板間有一個廁所,屋內凌亂不堪,環境惡劣。

腹大便便的林女,昨凌晨三時許,在住所突然作動,並穿羊水,呼叫無援後,在床上誕下女嬰,她辛苦地將女兒放在一個洗面盆內。至昨凌晨五時許,何聞林女呼叫聲,立刻趕至林女住所拍門,聽到她在屋內說:「我生咗啦。」何大驚立即報警,並站在屋外守候。救護員趕至,將母女一同送往明愛醫院,惟證實女嬰已死亡。

林婦獲悉女兒夭折後,對警員查問未有回答,林女由救護員轉送治療時,神情哀傷。



20130326 - 加租狂潮追害幼稚園

標題:加租狂潮追害幼稚園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326/00176_026.html?pubdate=20130326


歷史悠久的幼稚園亦敵不過高樓價,不少承租私人物業的幼稚園,近期在洽談續租金時,紛紛被業主大幅提價,輕則加租三至八成,重則加幅達兩倍;有幼稚園月租高達三十多萬元的天價,更有業主「唔願傾」下逐客令,業界形容目前的經營環境比沙士時更慘。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加租無可避免轉嫁家長身上,校方為應付租金開支,亦可能會削減開支,最終令學生受害。

據教育界人士表示,每年三至四月都是幼稚園續租的高峰期,惟全港商住單位租金節節上升,幼稚園亦難獨善其身。現時全港約有七百九十五間非牟利幼稚園及一百六十二間私立幼稚園中,逾一百七十間位處私人屋苑及商舖,這批幼稚園的租金更是首當其衝受影響。

「一加兩倍 真係嚇到呆咗」

有三十三年歷史,屬非牟利機構註冊的荃威幼稚園校長張如卉,對於校舍被大幅加租亦感無奈。「舊年收到通知,話物業轉咗手,租金加多兩倍,月租由十萬加到近三十萬,當時真係嚇到呆咗。」張直言,學校每月整體收入約三十多萬,要將所有收入差不多用在租金上,根本不可能,慶幸經多番討價還價後,最近業主同意將租金減至十八萬元,雙方仍在磋商中。經歷沙士,出生率低,以為最差的情況已經過去,未料現在才是真正的黑暗時期。

除規模較細的幼稚園受租金飆升影響,集團式幼稚園亦不能幸免。比諾教育機構校董兼校監張麗華指,機構旗下有四間幼稚園,三間未來需簽新合約,最少加二至三成租金。另外,位於上水分校去年續約,租金三年內由十多萬元增至三十多萬元,校方無奈下將部分成本轉嫁家長,每月學費增加一、二百元。

削減資源 最終學生受害

張續說,其中位於九龍灣淘大花園聖德肋撒幼稚園,去年獲通知今學年完約後不獲續租,近二百名年幼學生要暫遷至慈雲山分校或另覓學校。有家長指,區內幼稚園學位買少見少,擔心子女隨時要跨區上學。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幼兒教育發言人林翠玲指出,炒風熾熱,幼稚園舖位成炒家投資工具,即使業主按市價提供折扣,租金仍然驚人,加租兩、三成已等閒。她續謂,不少地區幼稚園以服務基層學生為主,租金增幅不能完全轉嫁在家長身上,但校方為應付租金開支,無可避免要緊縮開支,人手及教學資源也可能有所削減,最終受害者亦是學生。



20130325 - 罰女企門外 母涉虐兒

標題:罰女企門外 母涉虐兒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325/18206656


「好難搞,學校都冇佢符!」7歲女兒疑因「唔聽教」,昨晨被母親責罵及趕出小西灣寓所門外罰企,惟她卻溜走,嚇得母親連忙報警,幸最終在附近綜合大樓內尋回女兒,其母涉虐兒被捕,父親事後坦言女兒難教。

幼女任性「教極唔聽」

現場為小西灣富欣花園第7座一單位,姓李男戶主稱,他與姓鄧妻子(38歲)育有兩名女兒,幼女7歲讀小一,但因任性及不聽話,「成日鬧佢,罰過佢好幾次企都冇用」。他指稱,事發昨晨10時許,妻子因見幼女快要應付英文測驗,遂催促往溫習功課,但女兒「教極唔聽」,於是再度要她罰企站出門外。

未幾,妻子出門查看,卻不見女兒蹤影,擔心下於是報警,幸警方發現女童在大廈附近小西灣綜合大樓內,經警方初步調查,認為李妻疏忽照顧,以涉嫌虐兒罪名將她拘捕。



20130323 - 洋英語導師涉狎女生被捕 帶遊戲小組摸下體

標題:洋英語導師涉狎女生被捕 帶遊戲小組摸下體
報章:明報
網址:http://hk.news.yahoo.com/%E6%B4%8B%E8%8B%B1%E8%AA%9E%E5%B0%8E%E5%B8%AB%E6%B6%89%E7%8B%8E%E5%A5%B3%E7%94%9F%E8%A2%AB%E6%8D%95-%E5%B8%B6%E9%81%8A%E6%88%B2%E5%B0%8F%E7%B5%84%E6%91%B8%E4%B8%8B%E9%AB%94-211915907.html


觀塘一間音樂學院出現懷疑戀童外籍英語導師。該學院一名外籍英語導師,涉嫌在今年2至3月間,在「幼兒遊戲小組」(playgroup)上課時,隔着內褲撫摸一名7歲女學生的下體,女童不堪受辱告知母親,後由社工報警,警方東九龍總區重案組前日拘捕該名外籍英語導師。消息稱,警方將聯絡其他學童的家長,以確認會否有其他女童受害。

香港家長聯會會長李偲嫣對案件感震驚,除呼籲家長勿讓幼童在無人監察的密閉房間內與異性老師單獨上課外,亦再次促請當局盡快開放《性罪行定罪紀錄查核機制》,讓家長亦可查閱補習導師有否風化案前科。

警聯絡家長 查有否他人受害

涉嫌非禮被捕的加拿大籍英語導師Scott(52歲),據悉在港教英語已10多年,已婚但無子女。消息稱,他在觀塘一間音樂學院教英語班,該學院以教導樂器為主,但亦有類似英語playgroup課程。職員昨指Scott沒有上班,但未有回應本報其他問題。

消息稱,受害7歲女童今年2月起在該學院參與playgroup期間,Scott涉嫌不止一次伸手進她裙底,隔着內褲撫摸其下體,女童向母親訴苦後,母親把事件通知學校社工,再由社工轉介警方。警方昨證實,經調查後於前日下午5時許在觀塘區拘捕52歲的外籍疑犯,他涉嫌非禮女童被捕,後准保釋候查,本月下旬須返署報到。據悉,由於疑犯曾教導不少幼童,警方擔心尚有其他受害人,案件遂交東九龍總區重案組跟進,警方料將陸續聯絡相關家長作查問。

團體促開放性罪犯名冊

香港家長聯會會長李偲嫣對案件感震驚,她指現時不少playgroup或幼童英語班的學生,往往在無人監管的密室內與異性導師單獨上課,情况不理想。她建議家長可選擇光顧使用透明玻璃的幼兒教室,或是設有閉路電視讓家長可在大堂看到兒女上課情况的教育機構,以確保幼童安全。

她又批評過去一年多以來,雖多次促請保安局盡快擴闊《性罪行定罪紀錄查核機制》,令已付費參加補習或幼兒班的家長可查閱導師有否風化案紀錄,惜至今未有回音,令家長難保護子女。保安局昨回應指正檢討該機制的運作,但未有提供檢討的時間表。



20130320 - 教界促落實15年免費教育

標題:教界促落實15年免費教育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320/00176_028.html


【本報訊】行政長官梁振英競選政綱承諾推行十五年免費教育,但教育局一直未有提出具體推行建議,多個幼教團體及校長昨出席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時,炮轟當局只表示研究可行性的做法倒退,有校長訴說學券制下承受龐大薪酬及租金壓力時更一度哽咽,情緒激動。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回應說下月初將成立委員會,研究十五年免費教育「切實執行的可行性」,對於人力架構、幼師薪酬等問題更會「急事急辦」。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討論十五年免費教育,近八十個幼稚園辦學團體、校長、家長、準教師等代表先後表達意見,近二百名代表會前向教育局呈交逾五萬個幼師及家長聯署,要求教育局取消學券制、全面資助幼兒教育,並於兩年內提交落實十五年免費教育路線圖。

不滿對幼師乏支援

多名學界代表在會上炮轟,《財政預算案》公布動用四點八億元成立獎學金基金,資助有意執教鞭的尖子海外留學,但忽視現職幼師及準幼師的支援。代表廿九個幼教團體的「爭取十五年免費教育大聯盟」召集人袁慧筠對於教育局未提出落實十五年免費教育方案感憤慨,認為當局應打破幼稚園一體化私營模式,為社會提供多元、公平教育。○七年由私立轉為非牟利幼稚園的荃威幼稚園校長張如卉指,學券制下雖提升幼師質素,但學校長期承擔沉重薪酬及租金壓力,今年更面對兩至三倍租金上升,批評港政府未有為幼稚園提供足夠支援時一度哽咽。

下月成立委員會研究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指,下月初將成立委員會研究十五年免費教育切實執行的可行性,委員會初步已有人選,該會主席需對教育有認識,而且不存在利益衝突,業界將可大比數參與。他又指委員會下至少設有四個小組,包括研究人力架構、教師薪酬管理、挽留人才策略等。



20130318 - 欠託兒服務 基層婦女難投勞動市場

標題:欠託兒服務 基層婦女難投勞動市場
報章:獨立媒體
網址:http://www.inmediahk.net/son


早前多個婦女團體到立法會外示威,抗議政府施政報告漠視婦女權益,托兒服務零政策,直接影響婦女投身勞動市場。香港婦女中心倡議幹事梁錫麟對梁振英未能兌現競選政綱承諾感到無奈,竟然「一隻字都沒提」。他認為,托兒服務影響婦女權益,同時與香港出生率和勞動供應情況也息息相關。

托兒服務嚴重不足

他指出,現時香港的托兒服務供應十分不足,而且價格昂貴,非低下階層家庭所能負擔。以深水埗區托兒服務為例,整個深水埗區只有一間日間托兒中心,而名額只有62位,雖然所提供的托兒服務質素優良,但價錢十分昂貴,約四千多港幣每月,這間有政府津貼的托兒中心雖然有給經濟困難的家長提供資助,但名額有限,只有1至2個。 相對便宜的托兒機構是互動托兒中心,收費每小時10至14元,但整個深水埗區只有3間,由非政府機構(NGO)開辦。由於場地有限,每間通常只提供4個名額。此外,梁表示這類托兒中心使用率很低,因為它所提供的服務時間很短(日間2點到6點),且公眾假期休息,並未能真正解決在職女性的托兒需求。

「社區保姆」計劃多漏洞

社署近年推出「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俗稱社區保姆),每區內一間非政府機構(NGO)統籌,負責招募區內的婦女做義工。她們可以在中心照顧小孩,也可以把小孩帶回家中照料。家長需支付車馬費18至20元港幣予照顧者,有需要的家長也可根據入息申請全額或半額豁免。計劃在2010年起擴展到香港18區。

不過,梁指出,社區保姆對照顧者和家長雙方都沒有保障。社區保姆以義工的形式提供服務,即服務並不穩定且非長期。他說:「義工未必天天有,有時候沒有或者名額不夠,不能提供穩定的照顧服務,上班的婦女不是說當日沒有人幫忙照顧小朋友就可以不上班。」再者,社區保姆缺乏正式訓練,往往由不同的照顧者輪流照顧同一名孩子,欠缺承擔關係。天水圍便曾經發生照顧者的男性家人性騷擾受照顧的小朋友。對家長而言,找陌生人照顧小朋友有一定風險,亦難以放心。

另一方面,計劃對義務性質的照顧者亦沒有充份保障。「保險工傷等都不包,如果有任何意外發生要他們自己負責」,梁補充,若綜援家庭申請做社區保姆,收入需要申報,超過了時數或金額就會被扣綜援額,影響他們參與時數。梁鍚麟曾經安排婦女代表與社會福利署(社署)溝通,希望改善計劃,如把社區保姆的車馬費與最低工資睇齊,使照顧者有更高動力持續參與。惟社署副署長回應不可能,不然計劃就變成「工作」,會變成勞工處的責任。

他無奈道:「社署成日說再想想,再討論下有什麼可以幫助大家,但是,可以看到政府根本沒有什麼措施去幫助她們。」現時社會對托兒服務的理解出現問題,只把它視為臨時性質、時間很短的服務,欠缺支援婦女就業的角度和概念。若社會無法協助家庭婦女就業,也就無法改善她們的生活。

促全民照顧兒童津貼 每月約1090元

梁鍚麟任職的中心曾委託城大梁麗清博士進行本地照顧兒童支援計劃研究,結果顯示坊間照顧津貼主要針對老弱病殘,忽略了兒童照顧。中心建議政府可以參照外國的做法,推出「全民照顧兒童津貼」計劃,即政府為全職在家照顧兒童的婦女提供津貼。他表示,參考外國數據,政府應為香港家庭每月提供約1090元的津貼,讓兒童免於因為經濟原因而得不到應有照顧。



20130313 - 稚女流落街頭 母被捕

標題: 稚女流落街頭 母被捕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313/18193692


一名離譜婦人,昨傍晚獨留一對年幼女兒在旺角先施大廈家居,其3歲長女見母親未返,遂於傍晚走出大廈外尋母,途人發現帶同女童上樓查看,揭發仍有一名5個月大胞妹留在屋內,街坊報案,警員稍後聯絡到姊妹的母親回來,將她拘捕。

街坊查問揭發

現場在亞皆老街83號先施大廈,其樓下是先達廣場,人流甚多。昨日傍晚6時許,有街坊在大廈對開路面,發現一名姓李3歲女童徘徊,於是向女童查問,女童稱想找尋37歲姓黃母親,街坊由女童引路返抵大廈家居,門戶仍然打開,入屋後發現女童的5個月大胞妹留在屋內,但單位完全沒有成年人,十分危險,懷疑事件有內情,於是報案。

稍後,警方聯絡到兩姊妹的母親,要求她返來協助調查,她抵家後支吾以對,警方懷疑案件涉疏忽照顧兒童或虐兒成份,遂將婦人拘捕,現正了解她獨留兩女在家的原因。

過往曾發生不少家長獨留年幼子女在家引發的悲劇,包括兒童意外墮樓死亡、玩火燒死、玩繩索被勒死,當局多番呼籲家長勿獨留兒童在家。



20130312 - 四歲女甩父手衝路遭車撞

標題:四歲女甩父手衝路遭車撞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311/00176_037.html


【本報訊】旺角發生驚險交通意外,一名在港出生四歲女童,昨晨由雙程證父親帶同六歲兄長過馬路時,疑突然甩開父親衝出路中,卻因路旁停泊等客的士,另一輛女司機駕駛之的士駛至,因視線受阻,將她撞倒受傷,其父一度怒罵女司機不小心。

僅受輕傷 內地父怒罵司機

受傷女童姓鄧,其父是卅五歲持雙程證內地人,她有一名兄長,俱是在港出生。昨晨九時許,女童由父親帶着,偕兄長外出逛街,途至砵蘭街近豉油街準備過馬路,她不肯被父親拖手,自行走過馬路,剛巧路邊停泊一輛的士等客,她未能視察路面情況便衝出,適時由姓李(五十七歲)女司機駕駛之的士駛至,亦受的士阻礙視線,驚見女童走出,已煞掣不及將她撞倒,幸車速不快,僅鼻樑受傷。

警員接報到場調查肇事原因,並召救護車將女童送院治理,期間鄧父認為是女司機不小心引致意外,激動大罵:「你點揸車o架,點解會批個牌畀你o架?」

20130309 - 三歲洋女童浪琴園墮樓亡

標題:三歲洋女童浪琴園墮樓亡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309/18189476


赤柱一名3歲半澳洲籍女童,昨與母親外出遊玩,疑未玩夠就被強行抱返浪琴園住宅,女童返回睡房不久,被發現失足墮樓,頭部重創昏迷,送院搶救不治,其父母認屍時悲慟不已,警方調查後列有人從高處墮下案件處理,交西區警區重案組第一隊跟進。

現場為大潭道38號浪琴園2座一低層單位,消息稱,昨午女童母親攜她外出遊玩,女童非常開心,稍後母親着她一同離去,惟她要求繼續玩耍,其母將她抱返家,途中女童哭鬧不停。至傍晚近6時許,女童被揭發全身披血倒卧平台花槽上,街坊報警。

睡房窗口無裝窗花

現場消息稱,當時其母與一名菲傭在家,父母在醫院驚聞噩耗,傷心欲絕,淚流滿面。警方登樓調查,發現女童的睡房窗口打開,該窗沒裝窗花,不排除女童攀窗時墮樓。

根據土地註冊紀錄,女童所住單位為由一間海外註冊公司擁有,該公司於1999年以29億元購入上址多個單位。浪琴園為赤柱著名豪宅,逾22年樓齡,共五座樓高36層,高層單位呎價近萬元,業主不乏名人,包括藝人張可頤、歌手關心妍的母親張美芬及前特首曾蔭權胞妹曾璟璇,均曾購入上址物業。

本港近年涉及多宗小童意外墮樓慘劇,今年1月,北角七姊妹道一名2歲半女童,疑因姨媽睇漏眼,意外由不設窗花的虛掩鋁窗跌出街外慘死。去年12月,香港仔華貴邨一名4歲女童,睡醒後見母親不在家,走入廚房以膠凳墊腳望街尋母時失重心墮樓死。



20130308 - 細仔奶粉要有「1+33」營養含量

標題:細仔奶粉要有「1+33」營養含量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308/00176_005.html


為防劣質奶粉襲港,食物及衞生局完成卅六個月以下嬰幼兒奶粉的立法諮詢後,建議六個月以下嬰兒配方奶粉、即俗稱「細仔奶粉」按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訂立的「1+33」規定,奶粉內要有包括能量和蛋白質、鈣等卅三種營養素的含量,六個月以上「大仔奶粉」則無此限制。當局又強制性規定所有奶粉及嬰兒食品須附加營養標籤,細仔奶粉的標籤上要列明「1+33」,大仔奶粉則要「1+25」。當局希望今年內向立法會提交法例審議。

食衞局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業界及市民支持以CODEX標準為立法基礎,建議細仔奶粉按CODEX訂立的「1+33」規定,奶粉內要包括能量及卅三種營養素含量,但是否將CODEX的最高指導水平作為法定含量上限,仍要與業界磋商;大仔奶粉則無此限制。

醫學會反對一刀切禁廣告

當局又建議大、細仔奶粉及嬰兒食品均須附加營養標籤,細仔奶粉標籤要列明「1+33」,大仔奶粉則要「1+25」,而嬰兒食品亦要標示能量值、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特殊醫用及即時食用的配方奶是否豁免,當局仍在研究。

美贊臣發言人表示,產品所有成分及聲稱均有科學研究支持,符合CODEX規定。如政府認為有需要提供營養元素等資料,會盡量配合。

另外,醫學會反對一刀切禁止奶粉商為推銷三歲以下嬰幼兒奶粉賣廣告,認為矯枉過正。會長謝鴻興表示,禁止賣廣告涉違反言論自由,「管制酒精宣傳都無咁嚴厲。」醫學會僅支持禁止六個月以下奶粉賣廣告,若擴大至一歲以下亦可接受。他又批評政府鼓勵餵哺母乳政策不足,不應將責任轉嫁奶粉商,亦不贊成不准奶粉商舉辦或贊助有關奶粉活動。醫學會贊成訂立母乳代用品守則,規範奶粉的虛假聲稱或誇大成效,及禁止在醫護機構派發奶粉試用裝或禮品包。



20130308 - 戒夜奶攞仔命 三月嬰伏枕亡 母不理餓哭 問話後獲釋

標題:戒夜奶攞仔命 三月嬰伏枕亡 母不理餓哭 問話後獲釋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308/18188638


一名31歲女教師,為湊好3個月大男嬰,費盡心機堅持餵哺人奶,亦以萬元聘請陪月照顧,前晚餵奶後放回BB在嬰兒床睡覺,她報稱因要兒子戒夜奶,狠心不理他半夜餓哭不停。昨晨嬰兒被女傭發現俯伏床上,面貼枕頭陷入昏迷,送院後證實不治,母親恨錯難返,事後涉疏忽照顧被捕,至晚上獲釋。
記者:翁鈺輝 文兆麟

被捕女教師姓譚(31歲)與在資訊科技公司任職的姓方丈夫,育有兩歲大的長女和剛出生3個月大的幼子,兩年多前租住西沙路官坑村一間村屋3樓連天台單位。據悉,因長女快要就讀幼稚園,譚遂在市區覓得新居,並打算在日內遷往居住,方便兒女上學。

女傭拍叫無反應

據女業主稱,為了方便照顧兒女,譚婦聘有一名女傭,夫婦與子女則分房睡覺。她形容譚婦十分痛錫子女,幼子出生後頭一個月,即以萬元聘請陪月員照顧,並會餵哺人奶,「好難得,因為餵人奶少啲心機都唔得,要好有恆心」。

前晚10時許,譚婦如常為幼子餵奶後,將他放回嬰兒床上睡覺,然後自己返回房間休息及睡覺,直至九個小時後的昨晨7時許,女傭入房觀察男少主時,發現他俯伏在嬰兒床上,男嬰頭部曾被枕頭頂着,遂將他抱起,卻見少主已面無血色,口邊有奶迹,拍叫無反應下,大驚跑往喚醒女主人。

譚婦見兒子陷入昏迷,連忙報警求助,由救護員到場為男嬰急救及送院,可惜延至8時37分證實不治。夫婦在醫院內驚聞噩耗均傷心不已。

六月大才戒夜奶

警方經初步調查,一度質疑譚婦為何整個夜晚均無去看望兒子,惟有人解釋是想戒除男嬰飲夜奶的習慣,曾在凌晨時分聽到兒子哭叫聲,但未為所動,警員遂以涉嫌「疏忽照顧」罪名拘捕譚婦,並載同她返寓所調查,撿走相關枕頭等證物,至晚上將她釋放,稍後會安排為男嬰剖屍以確定死因。

兒科醫生陳以誠表示,未足五個月大嬰兒因腦部發育不全,不懂得自己轉身,不排除案中母親為兒子餵奶後,因擔心他會嘔奶,遂將他側卧在床上,反而意外令兒子轉動身體時意外伏床致窒息。

他稱,如嬰兒側卧須在45度角內,另外應選擇合適的枕頭,另外,嬰兒要到六個月大才可戒夜奶。

20130308 - 港幼童鈉超標25% 愛吃火腿腸仔 影響骨骼發展

標題:港幼童鈉超標25% 愛吃火腿腸仔 影響骨骼發展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308/18188370


不少家長會讓幼兒吃火腿通粉、腸仔及雞翼等醃製食物,但隨時令子女吸收過多鈉,長遠增加高血壓風險。中文大學一項關於幼童飲食研究發現,港童鈉攝取量超標兩成半;維他命D、鐵質及鈣質反而吸收不足。註冊營養師葉珮詩警告,幼童營養太多或太少也非好事,分分鐘影響生長速度及骨骼發展。

記者:梁麗兒

研究由中大生命科學學院進行,並獲惠氏藥廠成立的惠氏營養學院贊助。在2011年至去年11月期間,訪問20間幼稚園、共181名兩歲半至5歲大的幼童,向家長了解他們在兩個平日及一個周末共三日、由早到晚的飲食情況,並計算出四種營養素攝取量。

結果顯示幼童從飲食攝取過多鈉,美國建議上限為例,即1至3歲、4至7歲兩組群的幼童,每日攝取鈉上限分別為1,500毫克及1,900毫克。受訪幼童的超標比率則介乎9.6%至25.9%,以兩歲半至3歲超標最厲害,男、女童每日平均攝取接近1,900毫克,超標兩成半。

每日應曬太陽15分鐘

其他營養素卻攝取不足,以中國營養學會建議幼童每日攝取10微克維他命D,受訪幼童只及標準近60%;另建議每日應攝取12毫克鐵質,受訪幼童只及標準94%。4歲至5歲幼童攝取鈣質只及標準的71%、學會建議該組群每日應攝取800毫克鈣。

負責研究、身兼中大食品及營養科學課程副講師葉珮詩直指,幼童愛吃火腿、腸仔為鈉超標的「元凶」。她說:「唔少受訪幼童早餐愛吃火腿通粉、午餐又食醃製肉類、夜晚又出街食飯,導致吸收太多鈉。有兒童午餐、下午茶及晚餐都係食雞翼,全日食七至八隻雞翼,也會令鈉超標」。

葉建議家長以鮮肉、如豬肉通粉,取代火腿等醃製肉類供子女進食,並減少帶幼童外出吃飯。她認為家長應跟足飲食金字塔,為子女安排飲食,以攝取均衡營養。幼童每日應曬太陽15分鐘,增加吸收維他命D,確保骨骼健康發展。

中大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總監李大拔指高血壓有年輕化趨勢,疑與都市人長期鈉超標有關,現時早於20多至40多歲人士都會患高血壓,但在20年前,高血壓多見於中年或長者身上。他提醒家長,預防高血壓應從小做起,呼籲他們關注幼童有否攝取過多鈉。



20130307 - 膠椅虐打女兒 躁父入獄

標題:膠椅虐打女兒 躁父入獄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307/18187196


中年躁父因11歲女兒不肯做功課,忿然拾起膠椅襲擊女兒,令她頭部及前臂受傷,左手中指更骨折。躁父早前在屯門裁判法院承認一項傷人罪,裁判官昨嚴斥其行為極之暴力,判他入獄6個月。

中指骨折指甲撕裂

50歲被告報稱無業,身形瘦削。辯方指被告與妻子正辦理離婚手續,被告已搬家與女兒分開居住,對事件深感後悔,承諾不會再犯。裁判官卻質疑被告的承諾,指他有酗酒問題,行為極之暴力,如此對待親女兒,必須判監。

今年1月12日晚上7時,被告在寓所因女兒不肯做功課,一怒之下隨手拾起一張紅色膠椅襲擊她,嚇得外婆報警求助。警誡下被告承認打女。女兒送往醫院驗傷,證實頭皮紅腫、前臂擦傷,及左手中指有骨折和指甲撕裂。

20130307 - 北區三成幼園擬加學費 加幅5至10% 內地家長組團視察

標題:北區三成幼園擬加學費 加幅5至10% 內地家長組團視察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307/18187155


北區幼稚園渴市,內地家長組團視察。北區41所幼稚園中有接近三成計劃加學費,加幅約5至10%,挽留幼師人才應付學童急增。有校長指內地家長今年擴大來港考察幼稚園的規模,曾有約30人的內地家長團要求入校園參觀,計劃讓子女升學。議員促政府及早規劃跨境童升學問題,解決北區學校人滿之患。

幼稚園申請2013/14學年學費調整,將於本周五截止,教育局暫未有申請數字。香港幼稚園協會主席廖鳳香表示,旗下百多名幼稚園會員早前開會,已表達會向教育局申請加價,但無整體的加幅;有校長估計全港學費加幅約4%,與通脹相若。

廖鳳香本身是卓思英文學校暨幼稚園(青怡分校)校長,她以該校為例,新學年因應加租及教師薪酬調整,計劃半日制加價約4%,而全日制加6%,全年加幅約1,000至2,700元。廖鳳香指出,近年地產業蓬勃,學校租約年中到期,預計每月由現時4.5萬元加至6.5萬元,連同教師薪酬調整,故須調高學費應付。

內地跨境學童聚集的北區,41所接受學券的幼稚園中,有11校表示新學年會加價,升幅約5%至10%。位於粉嶺的神召會華人同工聯會景盛幼稚園,將申請加價一成,校長梁慧芬表示,過去多年不少有經驗老師流失,故須調高薪酬挽留人才。

促盡快推15年免費教育

東區家長教師會聯會主席趙明表示,家長對加學費已感麻木,促政府盡快推出15年免費教育,以紓緩家長的經濟負擔。

另外,13/14學年全港約有4.8萬名本港適齡幼稚園學童,但在2010年出生的6,169名單非嬰及3.3萬名雙非嬰,有機會申請在本港入學,或加劇邊境地區幼稚園的競爭。

位於上水天平邨的上水惠州幼稚園(分校),校長黃淑珍形容去年招生階段,曾經發現一團大約30人的內地家長,忽然在校外聚集,要求入內參觀,她即時以保安理由拒絕,「以往都係兩、三個內地家長拍門話入嚟參觀,𠵱家好似有埋導遊咁」。該校13/14學年入讀的內地學童和本港學童各佔一半,比去年多出兩成。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認為,北區幼稚園已見人滿之患,政府應及早規劃內地學童來港升學趨勢,避免配套不足而逼本地學童跨區上學。

20130305 - 疑產後抑鬱 母攬B燒炭同死

標題:疑產後抑鬱 母攬B燒炭同死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305/18185156


上水祠堂村昨晚發生母攬子自殺雙屍案,一名婦人被丈夫發現攜着7個月大兒子,在家中燒炭自殺昏迷不醒,母子送院搶救後同告不治,警方正調查慘劇起因,不排除有人產後抑鬱做出儍事,真正原因有待進一步調查。

攬子同燒炭亡母親30餘歲,陪死兒子7個月大,兩母子送院時已無反應,估計母子被發現時已在家中燒炭一段長時間,警方正向女死者丈夫了解事主近期有否異樣,以及夫婦感情是否出問題。

丈夫返家揭發

現場為上水沙頭角公路龍躍頭祠堂村一幢三層高村屋二樓,女事主與丈夫及兒子同住。現場消息稱,有人於去年產下愛子後,情緒很不穩定,家人已帶看醫生及多加留意。

案發於昨晚9時許,女事主丈夫由外返家開門入屋,發現睡房傳出陣陣濃烈炭味,知不妙推開房門查看,赫見妻子與稚子同昏倒床上呼喊無反應,床邊有一鑊燃着中炭,懷疑妻子趁他不在家攬子自殺,立即報警求助。警員及救護員接報到場,救護員即時替兩母子做心外壓搶救,並用救護車急送兩母子往北區醫院施救,但抵院不久證實不治,丈夫聞悉傷心不已。

20130304 - 七成受訪主婦想工作

標題:七成受訪主婦想工作
報章:明報
網址:http://news.mingpao.com/20130304/gnb1.htm


【明報專訊】本港現有近66萬名全職家庭主婦,人口政策都要研究釋放這批勞動力。有調查發現大部分家庭主婦未必自願做「師奶」,逾八成是為照顧子女;七成多更表示如可再選擇,寧願外出工作也不做「全職師奶」。不過,有家庭主婦想再次投入勞動市場卻面對年齡歧視、技術不足的問題。

本周五是三八婦女節,有商場於1月21日至2月1日以街訪形式訪問了428名全職家庭主婦,只有一成多是自願做家庭主婦,其餘逾八成受訪者為照顧子女而要做家庭主婦,近半則因丈夫及家人要求,更有兩成因受長輩要求。

被指脫節 難找長工

調查亦發現,不足一半主婦對經濟、事業及愛情感到滿意,八成受訪者最不滿的是經濟狀。然而,家庭主婦重返職場遇困難。育有兩名子女、30多歲的陳女士,多年來無工作,近年因丈夫僅月入1.5萬元,不足維持生計,故再次求職,可惜她一直未能找到全職工作,「好多人都唔請,認為我已經脫節,加上年紀問題,好難搵長工」。

陳女士稱﹕「子女補習、校車的費用已近6000元,租金約2000,家庭負擔重,自己亦面對好大精神壓力。」現時她唯有靠月入約5000元的兼職美容工作幫補家計。

全職家庭主婦想重返職場,但在職媽媽卻嘆失去親子時光。一直有工作的康女士表示,自己有工作雖可減輕經濟負擔,卻因為工作令自己錯過陪伴兒子成長。

促政府做好託兒支援

香港婦女中心協會總幹事廖珮珊表示,政府要釋放家庭主婦為勞動人口,必須做好支援工作,「很多婦女均想出外工作,但往往會因為要照顧子女、老人家等而放棄」。

她舉例,現時由政府資助的託兒服務0至2歲要4000多元一個月,「基層家庭如何負擔?」,如果政府做好幼兒及託兒服務支援,令家庭主婦無後顧之憂,必定可以吸引她們重新投入勞動市場。至於家庭主婦面對年齡歧視及技術落伍的問題,廖珮珊認為政府應該盡快禁止年齡歧視立法及增加婦女培訓資助。



20130303 - 6歲童染腸病毒致腦膜炎

標題:6歲童染腸病毒致腦膜炎
報章:明報
網址:http://news.mingpao.com/20130303/ggc1.htm


【明報專訊】一名6歲女童自2月22日出現發燒和頭痛,25日逐漸出現口腔潰爛、全身斑丘疹及嚴重頭痛。她曾向私家醫生求診,於27日入住廣華醫院兒童普通病房。臨診斷為腸病毒感染引致腦膜炎,情穩定。化驗報告顯示,其腦脊液和肛門樣本均對腸病毒呈陽性反應。

衛生防護中心表示女童一直健康良好,沒有外遊,她的家居接觸者沒有病徵,防護中心會調查繼續。傳染病醫生曾德賢表示女童出現口腔潰爛、全身斑丘疹,相信是感染手足口病(腸病毒)。腸病毒在港發病的高峰期多在4月至8月。由於腸病毒是經口腔傳播入腸道,兒童應注重衛生,進食前及摸完玩具後都應洗手。



20130301 - 限例今實施 奶粉水客衝刺

標題:限例今實施 奶粉水客衝刺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301/00176_047.html


【本報訊】限制攜帶嬰幼兒奶粉出境新規例今起實施,海關提醒市民及旅客,新例只容許年滿十六歲於過去二十四小時沒有離港人士,可攜帶總重不逾一點八公斤(兩罐)奶粉作私人用途,違者一經定罪,可被罰款港幣五十萬元及監禁二年。有水貨客及內地家長趁新例生效前夕,搶購大量奶粉回內地或為初生子女儲糧。海關連日加強在北區、羅湖及落馬洲管制站派發宣傳新例的單張。

昨日的上水港鐵站外,水貨客整日絡繹不絕,有人將多罐奶粉、尿片及嬰兒用品塞進手提行篋或背包,亦有人將整箱疑似奶粉過磅後進入月台。北區多家藥房則人頭湧湧,擠滿購買奶粉的內地旅客,有人一次過買十罐八罐,甚至整箱奶粉拉走。

來自深圳的陳氏父女便買了十二罐一至三號奶粉,陳小姐不諱言是趁本港實施新例前,盡快為兩歲的大兒子儲糧。她指兒子每周食一罐奶粉,以往每次來港可買夠三個月食用的分量,限購措施之後,每周將要來港一次,十分費時。

同是來自深圳的洪女士,也為歲半大次子買下十罐奶粉,她指兩名兒子自出世以來都是食香港奶粉,以往每兩個月來港一次買奶粉,現每周來港一次,否則恐兒子斷糧。 記者昨日先後到過羅湖及落馬洲支線口岸觀察,本港海關已在各出入境大堂當眼處張貼宣傳新例的海報,又向出境旅客派發宣傳單張及解釋限帶奶粉出境新規定,強調會嚴厲執法,呼籲旅客勿以身試法。

《南早》兩女記者採訪受襲

另外,兩名《南華早報》女記者昨下午三時五十一分,在上水港鐵站外天橋採訪拍攝水貨客時,被數名自稱水貨客男子襲擊,其中一人眼角受傷要送院治理,警方接報到場,將兩名涉普通襲擊的男子拘捕。案件交由上水分區巡邏小隊第二隊跟進。

20130301 - 國際培幼會 兩成捐款變廣告費 稱成立初期需建知名度

標題:國際培幼會 兩成捐款變廣告費 稱成立初期需建知名度
報章:明報
網址:http://news.mingpao.com/20130301/gop1.htm


【明報專訊】民間監察本港慈善團體財務狀的「明施慎選」發現,由藝人鄭伊健和蘇玉華擔任大使的國際培幼會(香港),2011年籌得2459.2萬元,但年度開支的1512.2萬元中,公關及廣告花費比例達四成共548萬元。若以每籌100元計算,即有22元用於公關及廣告項目。培幼會回應稱,由於成立初期需建立知名度及公眾教育,才有相關開支。

不過,大型的慈善機構如宣明會,用於「籌款及行政」及教育推廣開支比例,分別是5.7%及1.3%;另有新創立的慈善機構坦言,已棄用花費高昂的廣告攻勢,採「人傳人」的廉價方式建立籌款網絡(見另稿)。

國際培幼會(香港)(下稱培幼會)為國際慈善機構,捐款者可助養兒童或就個別項目捐款。該會在宣傳上甚活躍,曾與品牌合作推限量版T恤、由藝人到內地偏遠地區拍攝助養特輯並於兩免費電視台播出、舉行籌款晚會等,但所費不菲。

該會的2011核數報告顯示,年度支出1512.2萬元,其中「公關、市場及廣告」分項花費驚人,共花548.9萬元,佔總開支約四成、佔收入即籌款額22%。換言之,捐款人向培幼會每捐100元,有22元用於公關巿場及廣告中(見表)。翻查09年及10年的核數報告,此項開支佔收入比例,分別為17%及21%。

監察組織:支出分項沒列明

培幼會每年會將收入「上繳」總部分配在支援項目上,然而3年來共籌得4795萬元,最終在2011年只上繳了934.3萬元,2009年及2010年完全沒上繳。

明施慎選創辦人溫澤君表示,培幼會在香港的支出分項,沒有於網頁列出,做法不清晰,總開支中分別各有四成開支用於「行政」、「廣告項目」,比例偏高。溫表示,雖然本港慈善團體雖無明確列明行政及廣告開支的比例指標,但外國監察慈善團體的BBB Wise Giving Alliance認為,服務支出應至少佔總支出65%,才算具行善效率。

培幼會:總部撥款補貼服務

培幼會發言人解釋,香港分部09年成立,需投放較多資源作市場推廣及舉辦籌款活動,料日後可減少。發言人表示,該會約八成善款直接投放在助養及援助項目上,強調港人捐款同樣處理,中間的差額由總部撥款補貼。該會董事局成員將討論,日後會否在網頁上公開本港善款應用分項。




標題:行政成本低於兩成方理想
報章:明報
網址:http://news.mingpao.com/20130301/gop2.htm


【明報專訊】國際培幼會(香港)的年度總開支中,「公關、市場及廣告」及「行政」開支,分佔總開支比例四成。對比在港已具一定知名度的大型國際機構,培幼會行政成本相對高。樂施會於2011年度的管理及行政成本、籌款成本約佔開支11%;宣明會用於「籌款及行政」及「教育推廣」,分別佔總開支的5.7%及1.3%。

明施慎選創辦人溫澤君表示,已檢視逾2000間慈善機構,行善效率高的機構,行政成本可低至佔總開支兩成以下,她已將相關機構資料上載至網頁讓捐款者參考。

國際無規定行政費上限

社聯行政總裁方敏生稱,行政成本可能包括救災的交通費、公眾教育宣傳品等,故國際無硬性規定其比例上限,不過個別籌款項目如賣旗則設行政費比例上限。她表示,未知培幼會的廣告項目開支,有否包括公眾教育,國際機構總部亦多會撥款予分部作前期階段工作。她認為,機構應主動披露財務及活動報告供公眾參考。

與培幼會性質相近的國際機構Watoto亞洲分會棄用廣告攻勢。該會發言人表示,機構成立初期亦考慮透過電視及報章廣告宣傳,但發現費用驚人。機構去年獲中大校長沈祖堯帶學生到當地義診,費用由中大補貼及自費。另每年安排受助兒童巡迴表演,既可得市民關注,亦可讓兒童擴闊視野,助養者由09年約300人,發展至去年約1800人。




標題:港培幼會行政費 佔籌款六成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301/00176_043.html


【本報訊】邀得歌星鄭伊健等名人任宣傳大使的國際培幼會(香港),最新的核數報告顯示,一○及一一年籌得款項共四千多萬元,但只向英國總部匯款九百多萬元推行兒童服務之用。一一年籌得逾二千四百萬元,當中六成一,即約一千五百萬元用於行政及營運開支,賣廣告、印製宣傳品等推廣費用佔行政開支五成七。市民每捐一百元,「唔夠四十蚊」用於兒童身上。培幼會表示,已按總部要求匯款,宣傳費用日後會逐步減少。

國際培幼會全球有二十一個辦事處,主要為發展中國家的兒童提供教育、助養等服務,一度撤出香港,○九年中再次成立港培幼會作籌款基地。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之女馬露明為董事局成員之一,她說未有時間了解上述情況,但國際培幼會一直維持八成收入用於服務,兩成為開支,港培幼會有實行措施減少行政等開支。

港培幼會發言人表示,每年會根據與英國總部的協議匯款,港籌得的款項部分會留作支付港分會的支出,總部另會撥款補助當中的差額。由於港分會只成立兩年多,公眾對機構認識較少,故花較多資源向公眾推廣。當機構上軌道後,宣傳推廣費用將逐步減少,匯予總部作服務的款項可增加。

向總部匯款僅佔22%

為本港慈善團體評級的民間網站「明施慎選」(iDonate),審查港培幼會核數報告發現,該會一○及一一年分別籌得一千六百多萬元及二千四百多萬元,兩年行政及營運開支均高逾千萬元,分別佔收入近七成及六成一。一一年約一千五百萬元行政及營運開支中,五成七花於廣告、公關及舉行籌款活動。報告亦顯示,該會兩年只合共向總部匯款九百多萬元,佔兩年總收入的兩成二。

明施慎選創辦人溫澤君指,按美國慈善評級機構建議,籌款開支不應超過總收入三成半。「明施慎選」亦從救助兒童會(香港)的核數報告發現,一一年的籌款活動及行政開支佔近四千萬元總收入的四成六,開支比例亦屬偏高。該會解釋,○九年初成立,英國總部在成立初期向港分部撥款逾九百萬元代付有關行政開支,故實際支出只佔收入近三成。該會目標為盡快達到每百元捐款中,約十九元用作行政及籌款開支。




20130228 - 院舍五歲女夢中猝死

標題:院舍五歲女夢中猝死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228/00176_112.html


【本報訊】入住油塘一間院舍的五歲患病女童,昨晨被發現在睡夢中昏迷,送院搶救後不治,警方將會剖屍確定猝死原因。

現場是鯉魚門邨鯉隆樓的循道衞理楊震社會服務處鯉魚門晉朗綜合復康服務中心,該中心收容十五歲以上的智障及肢體嚴重傷殘人士,亦為弱能兒童提供暫宿服務。

猝死女童姓鄭(五歲),據稱因病患,早前獲安排入住中心。昨晨九時許,姓鄧(卅三歲)男職員巡視時,發現鄭女昏迷床上,立即報警,由救護車將她送院搶救,但終告不治。警方通知鄭女的家人協助調查,初步相信她是在睡覺時病發,死因需剖驗確定。

該復康服務中心發言人稱,事件已交警方跟進,中心會全力配合警方調查,暫不方便透露事件詳情。



20130227 - 豪宅三月大男嬰猝死

標題:豪宅三月大男嬰猝死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227/00176_047.html


【本報訊】尖沙咀豪宅發生男嬰猝死事件。死者姓黃,三個月大,與家人居於廣東道港景峯一單位,家中僱有外傭料理家務。昨午四時許,外傭發現少主呈昏睡狀,面色有異,以為他只是身體不適,不以為意。未幾,男嬰的姓高(六十一歲)祖母返家,赫見孫兒氣息微弱,心感不妙,立即報警求助。救護車接報到場,將男嬰送院,惟證實不治,家人驚聞噩耗,傷心欲絕。警方調查後,初步相信事件無可疑,但未能確定男嬰是否病發,抑睡姿問題引致窒息猝死,遺體由仵工舁送殮房,等待法醫官剖驗死因,並將案件交油尖警區刑事調查隊作進一步調查。

20130226 - 明年起 1歲童打水痘針免費

標題:明年起 1歲童打水痘針免費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226/18177073


【本報訊】本港每年有近萬宗水痘個案,患者以幼兒為主,雖然過去五年沒有水痘死亡個案,但若遇到水痘與猩紅熱夾擊則令死亡風險大增。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的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昨建議,將水痘疫苗納入現時的免費疫苗注射計劃內,預計可於明年實施,將替1歲幼兒進行首針注射,到小學一年級時再注射第二針。

記者:鍾麗霞

科學委員會評估最新的本地流行病學情況、最新的經濟分析及其他國家的做法後,建議為兒童展開免費水痘疫苗注射計劃,衞生署採納建議,並將水痘疫苗納入「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注射時間表包括兩劑疫苗,預計注射計劃可於明年在母嬰健康院實施,先為1歲兒童注射疫苗。至於第二劑疫苗則待兒童上小學一年級時,由學童免疫注射小組負責推行。

不為超齡幼兒補打針

現時包括美國、加拿大、澳洲及澳門等,已有免費注射水痘疫苗措施。衞生署表示即將開展招標及其他相關合約工作,以確保水痘疫苗的供應,但已超過相關年齡的幼兒,暫不會有補打針的安排。

水痘是本港最常見需要呈報的傳染病,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患者多數是12歲以下兒童,發病季節多在冬季。雖然幾乎所有人於感染後都會終身免疫,但水痘病毒仍可能潛伏於體內,並可在多年後引致俗稱「生蛇」的帶狀疱疹。今年1月錄得1,104宗水痘個案,去年累積8,600宗,前年則有13,633宗。

家庭醫生關嘉美表示,臨床顯示水痘疫苗的保護率高達九成或以上,注射疫苗後即使仍然感染,症狀會較輕微,近年外國更有研究顯示,水痘疫苗可同時保護避免成年後「生蛇」發作。由於水痘針屬減活疫苗,免疫系統失調、對疫苗成份敏感、懷孕或發燒人士,不適宜注射。她警告,水痘病毒一旦入侵肺部或上腦,可引發肺炎或腦炎,以往也曾有死亡個案,家長切勿掉以輕心。

她表示,水痘康復後,病毒或會潛藏在感覺神經的結節,成年後當免疫力下降時有可能生蛇,曾治療只有20多歲的年輕生蛇個案,由於生蛇可引發神經痛症,呼籲市民不要忽視。水痘疫苗可注射一劑,也可以在相隔最少六周後注射加強劑,令疫苗保護力加強。



20130226 - 幼園學券額料不增

標題:幼園學券額料不增
報章:明報
網址:http://news.mingpao.com/20130226/gga2.htm


【明報專訊】財政司長曾俊華明日將公布《財政預算案》,教育範疇一直佔政府開支最多,政府消息人士透露,預算案將落實《施政報告》多項撥款建議,包括加強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例如向特殊學校提供額外一筆過撥款,以及向幼稚園提供一筆過額外津貼,作小型維修或添置教材之用。不過,預算案不會額外增加幼稚園學券面額和學費上限。

研15年免費教育 免影響討論

消息人士指出,預算案將落實多項《施政報告》建議,例如向全港60多間特殊學校撥款10萬至23萬元不等,供學校購買或訂製輔助儀器,預料涉款近千萬元。另外,教育局將於今年9月,向全港學券幼稚園提供一筆過資助,每間學校視學生人數可獲15萬至25萬元撥款。

教協、教評等教育團體均要求教育局,於新學年額外增加幼稚園學券面額和學費上限。不過消息人士指出,預算案不會落實相關要求,因為有關建議需向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和財委會申請額外撥款,未必能趕及公布9月新學年幼稚園學費的限期;加上教育局即將成立專責委員會研究15年免費教育,擔心若在現有機制以外,額外增加學券面額或學費上限,會影響委員會討論。

20130226 - 男嬰疑吸父「二手毒」致死

標題:男嬰疑吸父「二手毒」致死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226/18177336


黃大仙上邨3個月大男嬰離奇死亡事件,警方黃大仙區重案組探員已接手追查,不排除有人照顧男嬰時吸毒致嬰孩吸入「二手毒」身亡,屍體正待剖屍確定死因;男嬰父親仍被扣查,至於男嬰的祖母,保釋後激動入院療養。

母親失去聯絡

被捕的男嬰父親35歲姓黃,在舞廳任職大班,涉疏忽照顧、藏毒和藏有第一類毒藥(白瓜子)等罪名被扣查。至於黃的66歲母親,兼職清潔工人,七旬父親已退休,一家住於黃大仙上邨啟善樓一單位。

黃父表示,黃是孻仔,尚有一兄兩姊,家中尚有黃與前妻所生現年13歲兒子。黃在年多前認識失婚婦後,一度同居,數月前誕下男嬰不久,女方失去聯絡,男嬰便留在男家居住。

黃父指出,兒子在6年前染有毒癮,但他聲稱已戒毒,家中並無置BB床,男嬰與父親同床睡。警方估計男嬰死亡有兩個可能性,一是飲奶嗆喉或是吸入「二手毒」所致。

家庭醫生關嘉美透露,部份毒品吸索時的煙霧,可抑制嬰兒腦部神經元,嬰兒吸入二手毒煙霧,會停止呼吸致死。





相關報導:(1) 20130225 - 棉被焗死B 揭藏毒家庭 http://ccdnewsreference.blogspot.hk/2013/02/20130225-b.html

20130225 - 逾四成低收入家庭 難負擔教育開支

標題:逾四成低收入家庭 難負擔教育開支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225/00176_034.html

【本報訊】調查發現逾四成低收入家庭指難以應付子女的教育及課外活動開支,有經濟壓力的家長較多出現抑鬱及焦慮徵狀,亦較常與伴侶爭執,逾六成人表示無信心幫助子女學習,對子女成長發展帶來負面影響。調查亦指,有閱讀習慣及良好師友關係的兒童,專注力、學習動機均相對較高。

家長有壓力 多爭執易抑鬱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與香港教育學院今年一月訪問二百三十六個家庭,每個家庭分別有一名家長及一名接受全額或半額書簿津貼的小四至小六學生接受問卷調查,受訪家庭的人均收入為三千六百廿九元。調查發現,逾九成家庭表示能應付日常生活開支,但有逾四成家長指不足以應付子女的教育或課外活動開支;六成有經濟壓力的家長有較多抑鬱徵狀,五成半較常與伴侶爭執,逾六成四對幫助子女學習較缺乏信心。

團體呼籲當局審視現時兒童福利政策,並制訂長遠穩定的資源分配予低收入家庭兒童。

另外,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建議,增大半日制幼兒學校的學券面值五成至二萬六千多元,全日制學校則加大至二萬九千多元。

20130225 - 兒童:新移民身份最受歧視

標題:兒童:新移民身份最受歧視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225/00176_033.html

【本報訊】歧視問題不但存在於成年人世界,很多小學生亦曾親身體驗或觀察到友儕之間的歧視行為。一項調查發現,兩成四受訪兒童認為「身材」是導致不平等對待的首要元素,其次是殘疾、性取向等,近六成三兒童不認同香港是一個對兒童平等的社會。負責調查的團體建議,政府應主動教育及宣傳對不同人士的尊重及欣賞。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顯徑會所於今年二月,以問卷訪問一千零三十四名小學四至六年級學生,了解兒童眼中的平等社會。結果發現,高達六成三人不認同或僅「一半一半」地認同香港是一個對兒童平等的社會,反映他們自覺本港兒童仍然受不平等對待。

同學欺凌改花名

若以歧視的嚴重程度來排名,分別有兩成六兒童認為全港最嚴重的歧視問題是「新移民身份歧視」及殘疾歧視,其次是種族歧視,第三位則是性傾向歧視。該會指,今次調查可見,融合教育讓兒童增加機會接觸不同種族或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令他們了解到嚴重的歧視問題。

此外,不少兒童曾被同學嘲笑其儀容、身材,例如肥、瘦、矮、大、小等,甚至被改「花名」,兩成四受訪兒童認為兒童因「身材」受不平等對待,當中約十個百分點更以「極不平等」來表達其嚴重程度,反映欺凌及歧視等問題,已於兒童生活圈中滋長。

20130225 - 棉被焗死B 揭藏毒家庭

標題:棉被焗死B 揭藏毒家庭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225/00176_024.html

男嬰疑遭棉被蓋頭焗死「毒家園」,父親涉虐兒,並與男嬰嫲嫲同涉藏毒被捕。昨晨男嬰在黃大仙住所,由嫲嫲餵奶後,在床上熟睡時,疑乏人照顧遭棉被蓋頭「焗暈」,其父約一小時後始揭發報警,男嬰送院搶救後,延至昨晚不治。警方在單位內檢獲毒品,父親涉嫌虐兒被捕外,並與嫲嫲同涉藏毒,被警員帶署扣留調查。

慘死男嬰姓黃,三個月大,他與父親(卅五歲)及姓林(六十六歲)嫲嫲同住於黃大仙上邨啟善樓一單位。昨晨六時許,男嬰由嫲嫲餵奶,經「掃風」及與嫲嫲玩耍半小時後,被放回房間床上睡覺,惟一小時後,父親入房查看,驚見愛兒疑遭棉被蓋着頭部,全無反應,面色蒼白,呼吸微弱,黃父大驚慌忙致電報警求助。

救護員接報趕至,立刻為男嬰施以心外壓急救,同時將他急送醫院救治。黃父及嫲嫲在醫院驚聞兒子性命垂危,情緒激動,一度跪在地上痛哭,呼天搶地。

父稱無閒申領出世紙

警員向黃父查問男嬰名字及要求出示出世紙時,他表示因沒空閒未及為兒子改名及領取出世紙。警方初步調查後,不排除男嬰睡覺時,不慎遭棉被蓋着頭部,引致窒息昏迷,以涉嫌虐兒將黃父拘捕。

警員昨午返回現場調查,在單位內檢獲小量懷疑毒品,包括「冰毒」及「白瓜子」,以及兩個疑用作吸食冰毒的「冰壺」,經調查後,黃父與嫲嫲同涉藏毒、藏有第一類毒藥及藏有可作吸食毒品用途的工具等三宗罪被捕,兩人事後被帶署調查,黃大仙警區刑事調查隊跟進案件。惟男嬰延至昨晚七時卅五分不治。

標題:蓋被忌層層疊 留空間轉身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225/00176_025.html

【本報訊】天氣寒冷,父母生怕嬰兒着涼,會用層層被子將嬰兒裹緊保暖。不過,兒科專科醫生提醒父母,千萬不要用被子將嬰兒「五花大綁」,宜留出部分空間讓嬰兒四肢活動,否則若嬰兒不小心遭被子或其他東西蓋頭,亦無法用手撥開被子自救,釀成慘劇。

兒科專科醫生馮宜亮表示,不少家長在冬天時,會為嬰兒蓋上厚厚的被子睡覺,並將嬰兒身體裹緊,但此做法並不恰當,因為被子裹得太厚或太緊,亦有機會令嬰兒窒息,特別是飲奶後睡眠,如被子裹太緊,一但出現嘔奶情況,嬰兒無法轉身,奶水無法從嘴角流出,可能引致奶水倒流入肺,導致窒息。

可穿較厚衣服

如父母擔心嬰兒睡眠時會着涼,可以為嬰兒穿上較厚的衣服,以取代用厚棉被裹暖,並且在被內留較多的空間,讓嬰兒四肢可以自由活動及轉身,父母亦要不時留意嬰兒睡眠的情況,確保將被子蓋至嬰兒下巴以下的位置。

20130224 - 男童碌架床玩耍 頭卡欄柵

標題:男童碌架床玩耍 頭卡欄柵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224/00176_081.html


【本報訊】床尾欄柵過闊,險變死亡陷阱。三歲男童昨晨在北角寓所玩耍時,頭部卡於碌架床尾欄柵,男童受驚大哭,消防員接報趕至,男童已自行脫困,幸僅一對耳朵紅腫疼痛,毋須送院。

頭部被夾男童姓吳,乳名賢仔,體重約廿六公斤,臉頰略胖,精靈乖巧,深得家人痛惜。他與父母、祖母及印傭同住英皇道一八三號利都樓一個單位,在區內幼稚園就讀。

昨日中午十二時許,賢仔趁祖母外出購物,印傭在廚房做家務,獨自走入房間的碌架床下格玩耍,頭部不慎攝入六吋闊欄柵,他受驚狂哭大叫,女傭見狀立即跑落樓,通知大廈保安員報警。

「痛痛 以後唔敢」

消防員趕至,賢仔已自行脫困,僅耳朵紅腫毋須送院。祖母返家獲悉孫兒一度被困,將他擁入懷中安撫,「落街買餸一陣都咁,痛唔痛呀?」賢仔即指住右耳撒嬌地說:「依度痛痛,驚驚呀!以後唔敢啦!」

20130224 - 獨留九歲女在家 揭工廈劏房

標題:獨留九歲女在家 揭工廈劏房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224/18175230


擁有大批劏房單位的屯門大興德雅工業中心,其中一個三口家庭的9歲大女童昨早因獨留在家,致電報警聲稱「好餓好驚」,獲警員安排送院檢查,離家工作的父親隨後趕赴醫院看顧女兒,因涉嫌疏忽照顧兒童被捕及帶返警署調查。

女童報警:好餓好驚

現場為屯門石排頭路7號德雅工業中心,樓高16層,已有31年樓齡,單位屬工商業用途,惟姓曹一家三口搬入5樓一個單位違法自住。

而同層尚有兩個單位打通劏成八個房間出租,有住戶承認一年前以1,500元月租搬入一個100平方呎單位,惟住戶需共用廁所,就近地產舖則有張貼出租多用途商用辦公室的告示,月租1,800元全包,內容寫明獨立分錶、寬頻及冷氣,以此暗示可入住。

據悉,姓曹55歲父親為保安員,昨日早上離家返工,而母親剛巧返內地探親,獨留女童在家中。早上10時許,女童疑因未進食早餐,父親又未及時能回家,慌亂中報警稱「好餓又好驚」,要求警員協助。

警方接報隨即安排警員攜同食物到場,讓女童果腹,再送往醫院檢查身體。

其父接獲警員知會到醫院了解事件,並承認「呢一兩日無理到個女」,涉嫌疏忽照顧兒童,被帶返警署調查。



標題:獨留兩天 九歲女餓極報警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224/00176_080.html


九歲女遭父獨留住所兩日,疑糧盡報警求救。女童昨晨在屯門一工廈單位住所睡醒,發現父母仍未返家,疑家中食物已食盡,饑腸轆轆,驚慌不已,致電警方求助,警員到場將女童送院檢驗,並即時買早餐給她充飢。警方聯絡其父助查,有人坦承:「因妻子返回內地,我有一至兩日冇理過佢。」警方以涉嫌虐兒將他拘捕。

慘遭獨留家中的女童姓曹。約半年前與父母搬入石排頭路一幢工業大廈一個面積約五百呎的單位。據街坊稱,男戶主疑做回收工作,單位放有大批回收的舊冷氣機,亦放滿工具及雜物,並間有廁所、廚房及用作居住的板間房。曹女精靈可愛,經常見過她拖着書包離開住所上學。

父涉虐待被捕

昨晨十時許,曹女睡醒後,發現父母仍未返家,加上家中疑沒有食物,飢餓難忍及驚慌不已,只好致電向警方求助,要求警員協助尋找父母。警員接報到達單位拍門,曹女聞聲自行開門,並向警員表示「好肚餓」,警員即時到附近食肆買早餐予曹女充飢。警員經初步調查後,召救護車將曹女送院檢驗。警方事後聯絡曹父(五十三歲)到醫院助查,有人承認有一至兩日對女童置之不理,警方經調查後,以涉嫌對所看管兒童或少年人虐待或忽略罪名將他拘捕,屯門警區刑事調查隊跟進。

據附近地產代理表示,該工廈單位部分間開多間房間,以「多用途寫字樓」形式出租,部分租客更搬入長住,有如劏房,月租一千八百元至二千元不等。

20130222 - 單親媽媽10年增36%

標題:單親媽媽10年增36%  內地台灣早窺準趨勢打造新商機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222/18173176


單親家庭是本港深層次問題之一。統計處最新數據顯示本港單親數目較十年前大幅增加33%,單親爸媽人數逾8萬,其中6.4萬為單親媽媽,增幅36%。單親媽媽要照顧子女,背負巨大壓力,求助無援。同為單親媽媽的政界強人葉劉淑儀及何秀蘭均認為社會對這弱勢一群關愛不足,促政府改善支援政策。

記者:白 琳 韓耀庭

統計處昨發表以單親人士為主題的人口普查報告,本港單親人士數目由2001年的61,431人,增至2011年的81,705人。過去10年,單親媽媽數目遠多於單親爸爸,由47,215人增至64,040人,增幅達36%﹔單親爸爸數目只升24%,由14,216人增至17,665人。



子女成長跌出綜援網

報告指82%的單親媽媽年齡介乎30至49歲,年齡中位數為42.5歲。逾8萬名單親人士中,在職的有47,717人,當中35,310人是單親媽媽,主要從事服務及銷售工作。

香港單親協會總幹事余秀珠指,九十年代,單親個案的出現主要來自夫妻離婚,但近年則喪偶多於離婚,「九十年代,好多本港男士北上娶少妻,令新來港嘅內地媽媽數目增加,最終因夫妻年齡差距大,丈夫老去離世」。

傳統家庭係爸爸外出工作,媽媽照顧仔女,但單親媽媽要一力承擔」。余指出,單親媽媽面對的生活困難很大,如選擇照顧子女便無法工作,只靠綜援幫助,長遠沒有一技之長,當子女成長,跌出綜援網,她們便無法融入社會自力更生,「部份單親媽媽來港未滿七年,甚至領唔到綜援」。

她批評政府及社會對單親媽媽的支援不足,「就算社工嘅訓練都冇教點指導單親媽媽」。單親媽媽的需要不單止在經濟上,還面對外間視為社會負累的目光,經常有情緒問題,又不懂教導子女,這些都需要外間幫助,「但呢啲支援,仲未開始」。

本身是單親媽媽的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從政多年,也曾忽略女兒葉榮欣。1997年喪夫後獨力照顧女兒︰「我單親,做得高官議員照顧唔到個囡,都要辭職做番個正常母親,去美國陪佢讀書三年,現在關係好好,朋友一樣。」她認為,社會對單親媽媽各方面支援不足,她們無力好好教導子女,下一代則難以向上流動及脫貧。

婦女離婚會有罪疚感

立法會議員何秀蘭也是單親媽媽,她十分保護兒子不讓其曝光,連兒子年齡也不透露,「總之成年啦」。她笑說︰「由細到大我哋關係幾好,最緊要傾偈時候坦誠,佢仲會幫我按摩。」她希望社會不要視單親媽媽為社會問題,「婦女離婚會有罪疚感,唔敢見人,變相小朋友都會好封閉」。她建議放寬單親媽媽來港滿七年才可領綜援的限制。

此外,單親家庭也能造就新商機,台灣單親家庭近年激增,有地產商研究發展面積較細的「小宅」單位,讓單親家長能夠負擔。內地則有公司發展「代理父母」業務,提供代父或代母陪伴單親家庭的小孩,營造家庭氣氛,每日收費可達2,000元人民幣。

20130221 - 言語障礙兒童增加33%

標題:言語障礙兒童增加33%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221/18171800


言語障礙在本港的年幼學童間越來越普遍,根據教育局數字,2011至2012學年有1,970名小學生於說話或理解能力上出現障礙,較2010至2011學年的1,480人,增加約33%。

中學生方面,2011至2012學年有210人出現說話或理解問題,較前一個學年的230人下跌約一成。

香港教育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系主任袁志彬表示,言語障礙在幼童越見普遍,除與家長對此問題的意識提高外,也與語言學習環境改變有關,如父母說話時常中英夾雜,或孩子交由廣東話發音不正的親戚或家傭照顧,都會影響孩子學習正確發音。

教院辦語言病理碩士課程

言語治療近年變得普遍,相關培訓也見加強。教院下學年將開辦教育言語及語言病理學暨學習障礙碩士課程,課程需時2年至2.5年完成,並需到醫院或學校等實習,全期學費26.2萬元,詳情可瀏覽www.ied.edu.hk/fehd。



20130217 - 4歲男童染抗藥性惡菌

標題:4歲男童染抗藥性惡菌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217/00176_041.html


【本報訊】一名健康良好的四歲男童確診感染社區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男童是香港人,住在荃灣,上月廿四日出現發燒、咳嗽帶痰和流鼻水,向私家醫生求醫。但男童其後持續發燒,本月二日入住荃灣港安醫院,痰液樣本被驗出含有該菌,他留醫期間情況穩定,並於本月八日出院。

患者多屬健康人士

該名男童最近沒有外遊,學校無人感染,家人也沒有病徵,衞生防護中心正調查他的感染源頭。

該菌是金黃葡萄球菌的一種,對抗生素呈現獨特形式的抗藥性,感染者多屬健康人士,他們在發病前一年均沒有留醫、在醫護機構或院舍住宿,或接受治療,各界普遍認為濫用抗生素可能引致細菌出現抗藥性。

20130216 - 父母乜都管 子女心理受影響

標題:父母乜都管 子女心理受影響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216/00176_072.html


【本報綜合報道】擔心子女做漏功課,做錯練習題,穿衣吃飯等大小事務,也親力親為插手干預,做到滴水不漏的「直升機家長」,小心影響子女心理健康。美國研究發現,被「直升機家長」過分監管的子女,缺乏自主感覺,感到沒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生活滿足感會較低,亦較偏向焦慮或抑鬱。有關研究刊於《兒童及家庭研究》期刊。

美國瑪莉華盛頓大學以二百九十七名大學研究生為研究對象,年齡介乎十八至廿三歲,他們在網上調查描述母親的家長行為,並在自主感覺、滿足感及與他人一起時的自我感覺作出評分,亦在整體生活滿足感、焦慮程度、有否出現抑鬱徵狀等作評估。

愈被控制 抑鬱水平愈高

研究發現,家長控制的程度與子女的負面健康有關,子女愈被家長控制,出現的抑鬱水平愈高、生活滿足感愈低,自主感覺、滿足感和與別人一起的自我感覺亦愈低。負責帶領研究的專家指出,兒童需要透過自己努力,慢慢提高自主感覺,獨立成長至年青階段。家長應謹記,高度干預、親力親為的控制會影響子女成長,如果子女感到被監管太緊,家長便要學習調節規管的模式。



20130216 - 貧童盼設學習支援津貼

標題:貧童盼設學習支援津貼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216/00176_024.html


【本報訊】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一項調查發現,大部分中學及大學收生時,會考慮學生課外活動的參與及表現,因家庭貧困而難以參與課外活動的貧窮學生較「輸蝕」。約一百二十名清貧學生及家長昨到政府總部外請願,希望政府設立兒童學習支援津貼及推行全面兒童貧窮政策,協助他們升學及脫貧。

參與課外活動 助升學脫貧

社協本月初向四百五十四所中學了解收生要求,當中三百九十七間、近九成將課外活動作為收生準則之一,佔評分約一成七。社協指,大學遴選新生時同樣考慮學生的課外活動表現,種種開支所費不菲,令貧窮學生升學更困難。社協幹事施麗珊指,貧富懸殊愈趨嚴重,政府為學生提供的資助未有與時並進,缺乏資助的學生即使勤力讀書亦未能向上爬,令教育失去脫貧的功能。

小四生楊嘉垵一家四口住劏房,父親為維修工人,一本售價數十元的音樂課參考書也難以負擔,他坦言開學書簿費及雜費加起來近四千元,加上自己快高長大,經常換校服及皮鞋,對家庭經濟帶來巨大壓力。同樣住劏房的小四生劉伊川成績優異,數學成績尤佳,獲機會參加奧林匹克數學比賽,惟培訓班及出外比賽費用達三千多元,為一家帶來沉重負擔。兩人皆希望政府可提供學習支援津貼。

20130207 - 被蓋學生頭 幼園否認虐待

標題:被蓋學生頭 幼園否認虐待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207/18159042


網上昨瘋傳有屯門一間幼稚園老師向學生施以「被鋪蓋頭」酷刑,威逼不聽話的學生盡快入睡,引發家長及網民議論紛紛。園方回應稱因學童被光線照射不安因而哭喊,老師蓋被以穩定情緒,事件純屬誤會。

光線照射

網上討論區親子王國前日有家長留言,聲稱自己下午一時許經過屯門田景邨方譚遠良幼兒園時,聽到一名小朋友哭喊,赫見有老師在「瞓覺房」內身體前傾壓住學生,再用被鋪連頭蓋住,正當她欲拿起電話拍下涉嫌「虐待學童」短片時,被老師發現縮手,該家長批評園方以暴力手法威逼學生睡午覺,呼籲其他家長留意。留言一天後瞬即發酵,有家長向園方查詢事件。園方發聲明回應,指當時老師安排學生午睡,其中一名學生因被窗外透進瞓覺房的光線照射,不安哭喊,老師見狀用被子蓋頭遮擋陽光,令學生平復情緒入睡,並主動聯絡該名學生家長及目擊者交代事件,強調純屬誤會。



20130207 - 屯門幼園爆虐童疑雲

標題:屯門幼園爆虐童疑雲
報章:東方日報
網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207/00176_044.html


屯門區一間幼兒園昨傳出懷疑有幼師虐童疑雲!有網民前日在討論區留言,報稱目擊一名幼兒園老師疑以棉被,包着一名情緒失控高聲叫喊的學童全身連同頭部,再以身體壓着該學童,該學童還大叫「好焗、冇氣」。消息曝光後,該幼兒園的辦學團體昨澄清事件純屬誤會,並解釋由於該學童對光線較敏感,情緒不穩以致大聲哭喊,老師只是替他用被子蓋頭遮擋陽光。

學童對光線敏感

有關網上消息傳出後,即引來大批網民留言回應,形容事件恐怖,懷疑有人虐兒,還着目擊者報警。但至昨午,將消息曝光的網民又留言,指已聯絡該幼兒園校長,得悉事件純屬誤會。

該幼兒園的辦學團體東華三院發言人稱,與該老師跟進事件後,得悉當時學生正午睡,老師一般亦會把睡房電燈關掉,但因涉事學童對光線較敏感,對於窗外透進的光線仍感不安,情緒不穩以致大聲哭喊,老師立即上前安慰,並替他用被子蓋頭遮擋陽光,及後該學童情緒回復穩定,未幾即睡着。校方已與該學童家長聯絡解釋事件,並於昨午與目擊者取得聯絡,對方明白事件始末後,已於網上替該校澄清。



20130206 - 代剖腹母安撫嬰兒 爸爸抱抱 初生B速學覓食

標題:代剖腹母安撫嬰兒 爸爸抱抱 初生B速學覓食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205/18156973


【本報訊】爸爸沒有母乳,餵人奶自然幫不上忙,但原來這是一個錯誤想法。瑪麗醫院推行全港首個爸爸肌膚相親計劃,媽媽因剖腹生產不能即時餵母乳,便先由爸爸頂上,當初生寶寶與爸爸親親接觸時,可以嘗試吸吮爸爸乳頭,模仿「食人奶」,不但有助穩定嬰兒心跳、增加安全感及保暖,更可提高稍後餵母乳的成功率。

記者:梁麗兒

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嬰兒出生後30分鐘內,與媽媽有親密肌膚接觸,有助刺激母乳吸吮及覓食本能。但剖腹產子的媽媽,因需時休息或處理傷口,多數要一至兩小時後才可以接觸嬰兒,容易錯過黃金機會。

提升爸爸自信促進關係

瑪麗醫院去年7月推出爸爸肌膚相親計劃,共有65對夫婦參加,佔同期25%剖腹分娩個案(不包括緊急分娩)。分析顯示,嬰兒出生後平均25至32分鐘,可與爸爸肌膚相親,父嬰接觸時間介乎20至25分鐘。嬰兒首次覓乳、即找到乳頭的時間平均5至14分鐘。嬰兒約10至49分鐘做到模仿啜奶,即吸吮反射動作;嬰兒體溫、心跳也因而趨穩定。

該院婦產科助產士譚靜稱,嬰兒出世後面對新環境感陌生,受外界聲音、光線刺激下,壓力荷爾蒙上升,致心跳上升及呼吸急促。與父母「親親」則有助提升安全感,穩定心跳及呼吸,也有保暖作用,減少低溫症風險。上述計劃更能提升父親的自信,促進父嬰關係。

院方冀推展至順產個案

該院顧問助產士劉馬家儀指,過往剖腹生產嬰兒會先放暖箱,待媽媽術後蘇醒才肌膚親親,要接觸約20分鐘後才成功餵到奶。計劃推出後,嬰兒可先在爸爸身上學吸吮,待重返媽媽懷抱後,可即時上奶,有助餵母乳。計劃另鼓勵多餵母乳,以去年12月為例,94%相關媽媽出院時完全餵母乳,比整體69%全母乳餵哺率高。此外,有23人及11人的母乳餵哺期長達兩個月及三個月。

為提高爸爸參與率,院方曾邀請妻子順產的爸爸參與試驗,發現爸爸多有怕醜、怕「整跌BB」、動作僵硬等問題,故特別安排舒服梳化、獨立房讓爸爸與寶寶親親,減少尷尬。為免寶寶冷親,又為寶寶提供帽子保暖,院方期望計劃能推展至順產或緊急剖腹個案。



標題:與龍鳳胎親親 「好Warm好興奮」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205/18156974


陳氏夫婦去年8月喜獲一對龍鳳胎,陳太首次產子,並計劃剖腹生產,在丈夫陪同下進入產房。陳先生形容與一對仔女的親親過程「好似中咗六合彩」,令他感覺好「warm」(溫暖)。

他說,與兒子洛洛和女兒彤彤親親約10多分鐘後,一對子女開始吸吮乳頭,「參加咗計劃,率先與仔女親親抱抱,覺得同佢哋嘅關係親密咗」。陳太稱,子女與丈夫親親後,抱回懷中,已能成功餵奶,十分方便。

幫到太太感自豪

盧太去年9月剖腹誕下女兒婥淇,丈夫用了約20分鐘時間與女兒親親,「我幫到太太手,覺得好自豪、好有滿足感,當初都擔心BB可能會血淋淋,但原來阿女好乾淨,好有BB味道,整個過程好興奮」。

盧先生表示,會將此方法推介予友人,鼓勵父親多與初生嬰兒有肌膚接觸,有助促進親子關係。盧太餵母乳至女兒兩個月大,認為女兒的免疫力因食母乳提高了,但礙於工作限制,不方便泵奶,只好停餵。



20130202 - 辣招堵奶粉水貨客 限出境只准帶兩罐

標題:辣招堵奶粉水貨客 限出境只准帶兩罐
報章:東方日報


香港奶粉荒問題持續,港府昨終公布十項短長期措施,最辣一招是向行政會議建議修例,限制每名旅客最多只可帶兩罐奶粉出境,最快本月可實施。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昨否認過分介入市場,指現時奶粉供應鏈失衡,港府不得已及作出最低程度介入。其他措施包括由港府即時設立熱線接受本地嬰兒家長訂購奶粉再轉介供應商、港鐵下周一起將行李重量限制由卅二公斤減至廿三公斤等;昨即日起深港兩地海關再度強化打擊日用品水貨活動,如深圳海關懷疑有人超額帶奶粉會百分百截查,港府有信心奶粉供應可在農曆新年前回復秩序。

港府三局五部門昨舉行聯合記者會公布一系列措施,包括港鐵下周一起試行三個月收緊行李重量限制至廿三公斤、在大埔墟及火炭站增設行李重量檢查,又增特檢隊人手等。深港兩地海關昨即日加強打擊日用品水貨活動,香港海關加強監視及通報,以熱線即時通報深圳方面執法,深方亦會對懷疑走水貨奶粉者百分百檢查,及記錄旅客當天及短期內入境次數。入境處擴大懷疑水客監察名單範圍,部門自去年九月至前日共拒絕二千名懷疑水客入境,前日單日已拒絕二百人。

設熱線助家長訂奶粉

港府昨傍晚六時起,開設廿四小時特別熱線作「安全網」,每小時可處理六千個來電。若三歲以下嬰兒本地家長未能買到七個共佔市場逾九成半的品牌奶粉,可致電訂貨,港府同一工作天內將資料轉介奶粉商,並於兩個工作天內接觸家長確認取貨安排。中央熱線屬短期措施,當奶粉供應回復正常後取消。

最重手措施是建議修訂《進出口(一般)規例》,限制奶粉出境至最多為淨重不超過一點八公斤(兩罐),但不包括兒童,免他們遭利用作水貨活動。港府會草擬細節及諮詢業界,料本月內交予行會盡快實施,至於限制是每日抑或每次出境,由行會決定。

負責執法的海關關長張雲正坦言落實初期,過關時間或延長,亦承認對人手及空間有要求,會適當調配人手及儀器,執法方式包括目測及風險評估,有決心及能力處理。

高永文:供應鏈失效

高永文指出,過去一個月奶粉供應商已向違規藥房發出七十七個警告,並限制廿七間及中斷十一間藥房的奶粉供應,但奶粉供應鏈仍失效,情況持續逾一、兩周,個別品牌奶粉仍缺貨,遂決定介入,做法實不得已。他有信心,奶粉供應鏈可在農曆新年前回復正常。

特首梁振英在網誌重申民生無小事、急市民所急,是次政策措施為確保本港奶粉供應,為優先照顧港人而果斷推出措施;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指,明白跨境人流引起學位及奶粉等問題,引起北區居民不安和焦慮,會採取有效行動。



標題:當局十招穩定本港奶粉供應
報章:東方日報


1 加強監察口岸水貨活動,香港海關發現有水貨客運送奶粉過關,即時通報深圳海關員執法。
2 深圳海關即日起實施包括奶粉等日用品監控,如有懷疑將百分百檢查行李。
3 深港海關將聯合調查貨源、水貨客運送及內地分銷等資料,多方面打擊水貨供應鏈。
4 設旅客入境監控系統,香港入境處制訂「懷疑水貨客名單」,有需要時可拒絕入境,即時遣返內地。深圳海關落實「海關行郵業務信息化管理系統」,記錄旅客當天及短期入境次數。
5 設廿四小時特別熱線31422288,為三歲以下嬰兒的本地家長,轉介訂購七個包括美贊臣、美素佳兒等奶粉商的產品,本月三日或以前的定單,保證農曆新年前送貨。
6 修訂《進出口(一般)規例》(第60章,附屬法例A),除持許可證者,禁止輸出奶粉。每日最多帶1.8公斤,即兩罐奶粉。
7 收緊東鐵線乘客行李重量限制,由32公斤降至23公斤,試行三個月。
8 繼上水、粉嶺、羅湖及落馬洲站,大埔墟及火炭站下周一起,加設行李重量地磅。
9 港鐵特檢隊增聘人手至59人,並加強與警方合作。
10 港鐵繼續加強車廂巡查。



標題:信唔過奶粉商 港府出招
報章:東方日報


一場港媽港爸與內地人爭奪奶粉風波,觸發港府與奶粉供應商之間的角力。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上月底開始多次約見奶粉供應商,磋商解決方案。據悉,當局最初希望奶粉供應商及零售商合作,讓市場恢復秩序,高永文上月廿三日及廿五日先後約見業界,一眾奶粉商開會時均表現出合作態度,更多次「拍心口」保證整體奶粉供應充足,有奶粉商更「開倉」讓傳媒參觀以證「清白」。惟當局眼見零售市場短缺仍嚴重,內部已頗有微言。高永文昨在記者會上雖稱沒理由質疑業界的供應承諾,但亦表明「供應商有責任完善零售鏈」。

此外,奶粉商一直宣稱港媽透過加入「媽咪會」,可經電話或上網訂購奶粉,結果連日來大批市民投訴熱線無人聽。有政府中人指奶粉商廣告攻勢驚人,但竟連「搵人聽電話」也做不到,最後要由政府設中央熱線代勞,實是難以置信。因此,即使奶粉商近日紛紛拋出農曆新年增加五十萬罐甚至一百萬罐奶粉供應、「媽咪會」可代訂一年奶粉等措施,政府的信心亦有限,決意「出招」,不再靠奶粉商。

未主導修法 商經局捱批

另外,外界以至政府內部亦認為食衞局肩負推廣母乳哺育政策,正就限制嬰兒奶粉廣告進行諮詢,但今次「力保港奶」卻由高永文走在前線,令食衞局角色尷尬。事實上,修改《進出口條例》的工作,應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負責,惟昨日聯合記者會由三個問責局兼五個部門領銜,卻獨欠商經局局長蘇錦樑,只得工業貿易署副署長盧世雄在席。就此,商經局回覆指,該局與工貿署過去兩星期均全力協助食衞局,研究以立法形式,達致食衞局的政策目標。



標題:奶粉荒請願 驚動奧巴馬
報章:東方日報


本港奶粉荒驚動美國總統奧巴馬,成為國際新聞。近日有網民電郵白宮網站,要求美國聯邦政府介入奶粉荒問題,網站稱只要得到十萬人聯署支持,奧巴馬便會接納請願,行動引起國際關注,事件連法新社及泰國報章亦有篇幅報道。港府昨公布將修例限制奶粉出境數量,中港兩地網民均不滿,內地嫌做法過辣,港媽港爸則斥「未入肉」。

內地嫌過辣 港人斥唔夠

近日有網民電郵美國白宮網站,發起「香港爆發嬰兒饑荒,請求國際救援」的聯署行動,宣稱本港因奶粉荒,嬰兒將面對營養不良,呼籲國際救援,又要求美國聯邦政府介入奶粉荒問題。網民稱,只要在二月廿八日前,得到十萬人聯署支持,奧巴馬便會跟進事件。至昨晚七時,網站已有逾一萬三千人聯署。

中港兩地網民皆不滿限制奶粉出境數量措施。廣州網民uncleZach稱:「港民認為優質奶粉有限,捍衞港babys(嬰兒)優越成長。說得好似香港奶粉都是自家奶牛擠出來的,香港也有乳牛?香港人真奇怪!」深圳網民JimmyJacky批評港府拒內地人於門外:「港人真有點偏激,港媽買奶粉難,那我們那些大陸媽媽就不難嗎?」另一方面,本港網民批評措施未能有效阻截水貨客問題:「水貨客有組織活動,走開奶粉咪帶兩罐加其他嘢,本來走其他嘢咪帶多兩罐奶粉,反應快過你政府多多聲。」網民KT0603則對港府有信心:「政府今次都算急市民所急,我對高永文辦事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