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9 - 【教育要聞】教局派小四課本 助非華語生學中文

標題:【教育要聞】教局派小四課本 助非華語生學中文
報章:星島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星島日報報道)為支援非華語學生更有系統地學習中文,教育局去年推出首套非華語生使用的小三中文課本,供全港小學免費試用。由於前線教師反應不俗,教育局在新學期將繼續派發約一萬套小四中文課本。負責發展這套教材的大學學者指,課本配合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學習架構)的「小步子」設計,着重學生「聽」和「說」能力,並認為有效的學中文方式,應從字義學起。記者 李咏潼

  本港於一七/一八學年共有約九千六百名非華語生,在公營或直資小學就讀,另外分別約五千三百名和九千四百名非華語生,就讀幼稚園和中學。由於非華語生人數少,一般出版商不會特意出版合適的中文課本,坊間缺乏相應教材。

  關注非華語生中文學與教的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研究中心教授謝錫金,早年獲教育局邀請為小三小四階段非華語生,配合學習架構設計中文科教材,去年已率先推出小三四冊教材套。

  謝錫金坦言,以中文作第二語言的學生,學中文比母語是中文的學生困難,故課本單元首重「聽」和「說」,然後才到「寫」和「讀」,和一般中文教材單元比重不同。他解釋指,學習語文不外乎從「形」、「音」、「義」入手,如台灣教中文是注音符號學起,是學「形」;古時教學生背誦《三字經》、《千字文》,背完了才解釋意義,是學「音」,「但較有效的學中文方式,應該是從字義學起。」

  他續稱,這套課本着重「意義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舉例教『餐廳』這個詞,帶學生去一次,吃過之後再教怎麼寫,勝過用一整堂課來解釋字義。」謝錫金又補充指,這一教學方式,對於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亦適用。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教育統籌委員會及策劃)陳慕顏表示,第二階段的小四課本亦已完稿付印,約一萬套課本在九月開學便可向全港派發。另外亦有一套由理工大學協助研發的中文教材,將於明年向小學派發。「這些主要派發予有取錄非華語生的小學,小量予特殊學校,有需要的中學也可以向我們索取。」

  另外,現時教育局向取錄八名或以上非華語生的幼稚園,每年提供與一名幼師全年薪酬相若的額外津貼。陳慕顏指,一七/一八學年資助額約三十六萬元,新學年津貼額將按幼師薪酬調整而增至約三十八萬元。

  非華語生在不同學習階段學中文所面對的困難都不同,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學習架構)以八階「學習成果」,描述學生小一至中六階段的學習表現及進程。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中文)盧沛霖認為,學習架構實施四年,當局不會單以學生成績好壞進步來衡量其成效;港大教授謝錫金指出,若非華語生在中學階段減少使用中文,會導致能力倒退,表現會遜於小學時期。

  盧沛霖表示,學習架構主要為教師提供一個框架和評估工具,「因非華語生當中,他們的文化背景或來港時間均有很大差異,語文水平能力亦然,學習架構可以協助教師辨識他們的程度,設計具針對性的教學方式。」他又強調,學習架構並非「封頂」,鼓勵學生若有能力應持續學習和進步,但當局不會單以學生成績好壞進步來衡量學習架構的成效。

  現時專為非華語生而設的高中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課程,學生若取得「達標」成績,可作為報讀專上課程時,所需中文科資歷的基本等級要求,但有關登記轉換或不足以讓學生升讀心儀課程。盧沛霖認為,課程暫僅得兩屆畢業生,之後會收集各持份者意見,不排除日後考慮改動。

  對於有指非華語生中文科的中小學銜接支援不足問題,港大教授謝錫金認為與中學教學語言有關。「學生如升讀採用英文語言授課的學校,在校使用中文機會就會大減,導致出現『回生』現象,中文能力倒退,表現反而不及小學。」他續指,過去的調查反映中學階段非華語生的中文科進步較慢,也是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