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路邊的野花不要採更不要吃。醫院管理局毒理學參考化驗室最新研究,分析本港過去15年間共62宗植物中毒個案,常見中毒植物包括海芋、鈎吻(即斷腸草)及杜鵑。大部份屬輕微或中度中毒,但有五人因嚴重中毒要接受深切治療部搶救,幸全部人可康復出院。醫生表示,不少中毒人士因認錯植物,或誤服受有毒成份污染的植物而出事。
兩人食斷腸草入ICU
研究團隊回顧了2003年至2017年間62宗相關中毒個案,近年平均每年有5至10宗,共涉及26種植物。病人年齡介乎一個月大至83歲,當中有三名兒童及四名青少年,分別往14間公院求醫。中毒症狀主要涉及腸胃、神經系統及肝臟方面,如屙嘔、神志不清及肝臟受影響等。中毒人士採摘植物的原因包括煲湯、製藥酒、當食材或新鮮果實進食。部份個案的有毒植物由親友給予、街市購買或自行種植。
62宗個案中,有五名病人要接受深切治療,包括有兩人誤服斷腸草後,要在ICU靠儀器協助呼吸;有一人誤當相思子為含羞草,進食葉子及種子後中毒,要洗血治療保命。此外,有家長將杜鵑誤認為大紅花,沖奶給不足兩個月大男嬰飲用,引致其肌肉抽搐及曾失去知覺。另曾有一名10個月大男嬰誤服一點紅後,出現布加症候群,引致肝靜脈閉塞,要留醫治療數星期。全部人可康復出院,但有兩人分別出現腎功能受損及腎炎等後遺症。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的《香港醫學雜誌》(Hong Kong Medical Journal)。
負責研究的該局毒理學參考化驗室醫生吳煒欣表示,分析顯示大部份人求診時,都能向醫護人員提供涉及植物的樣本或照片,並說出相關植物的名稱,惟經過當局檢測卻揭發,多數病人「認錯」植物、「根本分唔清」,導致誤當為可吃食材而出事。最常見包括將有毒的尖尾芋或海芋,當食用芋頭致中毒。其次為斷腸草、杜鵑等。個別個案涉及所吃植物,受附近植物的毒素污染,礙於難以靠外表分辨,公眾應盡量避免採吃野生或來歷不明的植物。
兩人食斷腸草入ICU
研究團隊回顧了2003年至2017年間62宗相關中毒個案,近年平均每年有5至10宗,共涉及26種植物。病人年齡介乎一個月大至83歲,當中有三名兒童及四名青少年,分別往14間公院求醫。中毒症狀主要涉及腸胃、神經系統及肝臟方面,如屙嘔、神志不清及肝臟受影響等。中毒人士採摘植物的原因包括煲湯、製藥酒、當食材或新鮮果實進食。部份個案的有毒植物由親友給予、街市購買或自行種植。
62宗個案中,有五名病人要接受深切治療,包括有兩人誤服斷腸草後,要在ICU靠儀器協助呼吸;有一人誤當相思子為含羞草,進食葉子及種子後中毒,要洗血治療保命。此外,有家長將杜鵑誤認為大紅花,沖奶給不足兩個月大男嬰飲用,引致其肌肉抽搐及曾失去知覺。另曾有一名10個月大男嬰誤服一點紅後,出現布加症候群,引致肝靜脈閉塞,要留醫治療數星期。全部人可康復出院,但有兩人分別出現腎功能受損及腎炎等後遺症。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的《香港醫學雜誌》(Hong Kong Medical Journal)。
負責研究的該局毒理學參考化驗室醫生吳煒欣表示,分析顯示大部份人求診時,都能向醫護人員提供涉及植物的樣本或照片,並說出相關植物的名稱,惟經過當局檢測卻揭發,多數病人「認錯」植物、「根本分唔清」,導致誤當為可吃食材而出事。最常見包括將有毒的尖尾芋或海芋,當食用芋頭致中毒。其次為斷腸草、杜鵑等。個別個案涉及所吃植物,受附近植物的毒素污染,礙於難以靠外表分辨,公眾應盡量避免採吃野生或來歷不明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