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稚子何辜!38歲未婚媽媽長年受產後抑鬱困擾致情緒低落,前日在屯門龍逸邨與10歲兒子共聚天倫度過一晚後,昨晨趁男友在浴室洗澡期間,攬着兒子從30樓躍下雙雙慘死。今次是十日內第二宗無辜孩子因父母陪死悲劇,關注兒童團體對事件深表悲痛,批評父母無權剝奪子女的寶貴性命。
同死母子分別是鍾慧思(38歲)及盧梓聰(10歲),梓聰生前與42歲父親住龍逸邨健龍樓30樓一單位,在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就讀小五。鍾婦住上水劏房,十多年前,她認識梓聰爸爸,拍拖後誕下梓聰,但一直未有註冊結婚,七年前,兩人感情破裂分道揚鑣,梓聰隨父親生活,兩父子靠領綜援維持生活。
趁男友洗澡開窗躍下
前日下午3時許,鍾婦到龍逸邨探望梓聰,並留宿一天。至昨晨7時許,他們吃過早餐後,梓聰的父親到浴室洗澡,梓聰亦準備上學,其間鍾婦突打開大廳窗花,攬着兒子一起跳樓,街坊發現報警;梓聰父親洗完澡後不見兩母子,但窗花離奇打開,探頭查看頓時崩潰痛哭。
消防員趕抵現場時證實兩母子已經死亡,鍾婦墮下時壓中一樓平台欄杆慘遭分屍,上半身及腳分別在大廈對開地上及平台,梓聰則在她上半身旁並背脊朝天。由於事發時正值上班上學繁忙時間,慘劇嚇煞不少街坊,社署事後派出心理學家疏導居民情緒。
警方在盧家發現鍾婦的手袋內有一封三頁紙遺書,她以老公稱呼梓聰爸爸:「當你見到呢封信嘅時候,我已不在世上」,遺書內無交代攬子同死原因,亦無提及有金錢及感情問題,但她大篇幅憶述了與他過去開心與傷心的日子,更吐露之前已有兩次企圖自殺,剛巧她母親致電聊天,最終令她打消念頭。
警方相信事件無可疑,至於梓聰是被掟落街,抑或攬着墮樓,警方從兩母子伏屍位置推斷後者機會較大,並會做毒理化驗以確定梓聰墮樓前有否被餵藥。
社署發言人對母攬子跳樓事件表示難過,呼籲家長遇上問題可向政府或非政府機構求助,不應以結束自己及小孩的生命來解決問題。
專家擔憂現模仿效應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表示,十日內發生第二宗同類慘劇,對再有無辜小孩因父母而喪命感到惋惜,擔心慘劇接連出現,社會或出現模仿效應。他強調攜子自殺非負責任行為,家長既不應了結生命,更不能剝奪子女生存權利,父母應明白面對生活、家庭或情感問題時,應主動向人求助或求醫。倘另一半或親友發現受困擾者不願意主動求援,應協助對方走出困局。
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何愛珠表示,孩子並非父母附屬品,若家長不懂得面對當前難關,應盡快尋找社區心理輔導服務支援,而非「收埋自己」,否則鑽牛角尖可能產生極端思想,例如「唔想個仔喺度冇人照顧受苦」,而釀成悲劇。
何愛珠以防止虐待兒童會輔導個案為例,當該會收到情緒困擾的單親媽媽求助,該會除了透過專家提供心理輔導治療外,還會透過單親媽媽義工,聆聽及以過來人身份分享經歷,鼓勵受助者參與社交活動宣洩負面情緒,大部份求助個案均有改善。因此情緒困擾者最重要是主動求助,受困擾時離家「唞唞氣」,轉另一角度思考,才能妥善面對逆境。
同死母子分別是鍾慧思(38歲)及盧梓聰(10歲),梓聰生前與42歲父親住龍逸邨健龍樓30樓一單位,在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就讀小五。鍾婦住上水劏房,十多年前,她認識梓聰爸爸,拍拖後誕下梓聰,但一直未有註冊結婚,七年前,兩人感情破裂分道揚鑣,梓聰隨父親生活,兩父子靠領綜援維持生活。
趁男友洗澡開窗躍下
前日下午3時許,鍾婦到龍逸邨探望梓聰,並留宿一天。至昨晨7時許,他們吃過早餐後,梓聰的父親到浴室洗澡,梓聰亦準備上學,其間鍾婦突打開大廳窗花,攬着兒子一起跳樓,街坊發現報警;梓聰父親洗完澡後不見兩母子,但窗花離奇打開,探頭查看頓時崩潰痛哭。
消防員趕抵現場時證實兩母子已經死亡,鍾婦墮下時壓中一樓平台欄杆慘遭分屍,上半身及腳分別在大廈對開地上及平台,梓聰則在她上半身旁並背脊朝天。由於事發時正值上班上學繁忙時間,慘劇嚇煞不少街坊,社署事後派出心理學家疏導居民情緒。
警方在盧家發現鍾婦的手袋內有一封三頁紙遺書,她以老公稱呼梓聰爸爸:「當你見到呢封信嘅時候,我已不在世上」,遺書內無交代攬子同死原因,亦無提及有金錢及感情問題,但她大篇幅憶述了與他過去開心與傷心的日子,更吐露之前已有兩次企圖自殺,剛巧她母親致電聊天,最終令她打消念頭。
警方相信事件無可疑,至於梓聰是被掟落街,抑或攬着墮樓,警方從兩母子伏屍位置推斷後者機會較大,並會做毒理化驗以確定梓聰墮樓前有否被餵藥。
社署發言人對母攬子跳樓事件表示難過,呼籲家長遇上問題可向政府或非政府機構求助,不應以結束自己及小孩的生命來解決問題。
專家擔憂現模仿效應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表示,十日內發生第二宗同類慘劇,對再有無辜小孩因父母而喪命感到惋惜,擔心慘劇接連出現,社會或出現模仿效應。他強調攜子自殺非負責任行為,家長既不應了結生命,更不能剝奪子女生存權利,父母應明白面對生活、家庭或情感問題時,應主動向人求助或求醫。倘另一半或親友發現受困擾者不願意主動求援,應協助對方走出困局。
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何愛珠表示,孩子並非父母附屬品,若家長不懂得面對當前難關,應盡快尋找社區心理輔導服務支援,而非「收埋自己」,否則鑽牛角尖可能產生極端思想,例如「唔想個仔喺度冇人照顧受苦」,而釀成悲劇。
何愛珠以防止虐待兒童會輔導個案為例,當該會收到情緒困擾的單親媽媽求助,該會除了透過專家提供心理輔導治療外,還會透過單親媽媽義工,聆聽及以過來人身份分享經歷,鼓勵受助者參與社交活動宣洩負面情緒,大部份求助個案均有改善。因此情緒困擾者最重要是主動求助,受困擾時離家「唞唞氣」,轉另一角度思考,才能妥善面對逆境。
標題:近日fb貼文現自殺先兆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人要死真係可以一下就死到嗎?」、「我覺得真係好攰!如果可以一直瞓就好了」,被產後抑鬱推向絕路的女死者鍾慧思,其facebook記錄了她的情緒起伏,最近字裏行間更充斥無助與絕望感,有親友已察覺到自殺先兆,紛紛好言相勸,無奈悲劇難挽。
英文名Ceci的鍾慧思在沙田新田圍長大,就讀馬鞍山香港中國婦女會馮堯敬紀念中學,她在fb寫道:「真懷念十六歲前的我。」在她的童年,父親是最重要的人物,許多開心片段都與鍾父有關,她以「最愛的人,好掛住你」來形容父親,惟好景不常,父親的去世對她打擊很大。
沒了父親的她,兒子梓聰成為她生命支柱,在fb的相片中,大都是與梓聰的合照。今年7月25日,兒子作詩給她,雖然只有簡單五句,但鍾婦心甜不已,大讚兒子叻仔。今年母親節,她收到梓聰一束康乃馨,她寫道:「太耐冇收花啦,我個小情人送嘅母親節禮物!」為了兒子,她競選家長教師會成員;今年3月,更參加兒子校運會中的親子接力比賽,足見母子情深。
親友留言勸:凡事想開
可是,鍾婦的抑鬱症反覆無常,最近病情惡劣,fb的貼文更令人心寒,上周三(9日)寫道:「人有時都要做一D(啲)自私嘅事,或者所有人會問點解要咁做?其實佢哋唔明白咁做對呢個人嚟講係一件好事!」上周四(10日)又貼文:「咁耐冇見,『你』(亡父)會唔會見我呀?再次重逢的世界!」當時已有親友勸她:「唔好成日講呢啲嘢,凡事想開」,「積極面對人生,不要隨便講不負責任的話」。
梓聰就讀的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發言人稱,他最後一次上課為上周三,之後其家長於上周四及五連續兩天致電學校為男童請病假。梓聰於校內操行良好,文靜有禮,熱心服務,成績中等,並非校內社工輔導個案。
英文名Ceci的鍾慧思在沙田新田圍長大,就讀馬鞍山香港中國婦女會馮堯敬紀念中學,她在fb寫道:「真懷念十六歲前的我。」在她的童年,父親是最重要的人物,許多開心片段都與鍾父有關,她以「最愛的人,好掛住你」來形容父親,惟好景不常,父親的去世對她打擊很大。
沒了父親的她,兒子梓聰成為她生命支柱,在fb的相片中,大都是與梓聰的合照。今年7月25日,兒子作詩給她,雖然只有簡單五句,但鍾婦心甜不已,大讚兒子叻仔。今年母親節,她收到梓聰一束康乃馨,她寫道:「太耐冇收花啦,我個小情人送嘅母親節禮物!」為了兒子,她競選家長教師會成員;今年3月,更參加兒子校運會中的親子接力比賽,足見母子情深。
親友留言勸:凡事想開
可是,鍾婦的抑鬱症反覆無常,最近病情惡劣,fb的貼文更令人心寒,上周三(9日)寫道:「人有時都要做一D(啲)自私嘅事,或者所有人會問點解要咁做?其實佢哋唔明白咁做對呢個人嚟講係一件好事!」上周四(10日)又貼文:「咁耐冇見,『你』(亡父)會唔會見我呀?再次重逢的世界!」當時已有親友勸她:「唔好成日講呢啲嘢,凡事想開」,「積極面對人生,不要隨便講不負責任的話」。
梓聰就讀的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發言人稱,他最後一次上課為上周三,之後其家長於上周四及五連續兩天致電學校為男童請病假。梓聰於校內操行良好,文靜有禮,熱心服務,成績中等,並非校內社工輔導個案。
標題:女死者5個月前曾覆診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攬子自殺的婦人有產後抑鬱,要定期覆診。醫管局發言人表示,鍾婦因抑鬱症於2006年11月起在北區醫院精神科專科門診治療,最近覆診於今年4月。精神科專科醫生陳仲謀估計是次慘劇與病情惡化有關,因抑鬱症雖可服藥至康復,但不能保證不復發,只要患者抗逆能力較低,隨時因感情或生活問題受壓而再發病,甚至產生自毀傾向,嚴重可能有不欲子女在世界「受難」或報復他人的心態,因而攜子輕生。
精神科醫生嚴重不足
陳醫生指,目前公私營精神科專科醫生只有逾340人,按人口比例,即每一個精神醫生應對2萬多人,既不及澳洲、美國1:8,000,亦未達到世衞標準1:10,000的比例,無法跟貼情緒或精神病患者需要,認為政府有需要增撥培訓資源應對問題。
社福界立法會議員張國柱表示,家庭問題個案主要由社署及非政府組織的家庭輔導服務組社工接手,再根據情況將個案分流至不同部組,但這方面人手嚴重不足,以社署家庭輔導組社工為例,現時每人平均處理60至100多宗新舊個案,社署10年來在家庭輔導組增撥人手,僅由每區12人一組加至15人,遠遠追不上人口增長,促請社署增加資源,包括由一區一組增至兩組,加強分流個案效率。
精神科醫生嚴重不足
陳醫生指,目前公私營精神科專科醫生只有逾340人,按人口比例,即每一個精神醫生應對2萬多人,既不及澳洲、美國1:8,000,亦未達到世衞標準1:10,000的比例,無法跟貼情緒或精神病患者需要,認為政府有需要增撥培訓資源應對問題。
社福界立法會議員張國柱表示,家庭問題個案主要由社署及非政府組織的家庭輔導服務組社工接手,再根據情況將個案分流至不同部組,但這方面人手嚴重不足,以社署家庭輔導組社工為例,現時每人平均處理60至100多宗新舊個案,社署10年來在家庭輔導組增撥人手,僅由每區12人一組加至15人,遠遠追不上人口增長,促請社署增加資源,包括由一區一組增至兩組,加強分流個案效率。
標題:男童同班同學聞訊落淚
報章:蘋果日報
網址:報導原文網址
2013年才開始入伙的屯門龍逸邨,今次發生母子墮樓同死慘劇,女死者身首異處的慘狀、男童可憐陪死的畫面震撼不少街坊,社署特意派出兩名臨床心理學家到龍逸社區會堂,輔導情緒受影響的居民。
這宗慘劇發生時正值上班上學的繁忙時間,不少居民均目睹慘劇,更有學童當場遭嚇哭。一名女住戶事發時在送其一年級女兒上學,兩母女幾乎崩潰,她稱女兒目睹有人墮樓分屍後大驚,立即掉頭跑,情緒激動。
專家到場輔導居民
有附近學校事後替受影響的學生提供情緒輔導,就讀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的王同學是死者盧梓聰的同班同學,放學時難掩傷痛,倒在母親懷內落淚,哭紅了鼻子,王母回應事件時對着記者又像是對兒子說:「有咩事同屋企人講,唔好擺喺心入面。」
昨下午5時許,兩名臨床心理學家到龍逸社區會堂,向10多名居民提供輔導,其中數人情緒激動。住對面康龍樓的朱太,聽到巨響從窗望出去便見到母子伏屍地面,直言非常震驚,「坐咗喺客廳發儍十分鐘」。
另一目擊者古女士對慘劇仍有餘悸,「今早7點幾準備去廚房攞早餐時,聽到砰一聲,我一望落去,啱啱兩條屍,對腳冇咗,我當場嚇到腳都軟!七歲個女問我做乜,我同佢講話冇嘢,爆(車)胎箒!」她說事隔大半天,放學時分從學校接走女兒時身上仍在「標冷汗」。
這宗慘劇發生時正值上班上學的繁忙時間,不少居民均目睹慘劇,更有學童當場遭嚇哭。一名女住戶事發時在送其一年級女兒上學,兩母女幾乎崩潰,她稱女兒目睹有人墮樓分屍後大驚,立即掉頭跑,情緒激動。
專家到場輔導居民
有附近學校事後替受影響的學生提供情緒輔導,就讀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的王同學是死者盧梓聰的同班同學,放學時難掩傷痛,倒在母親懷內落淚,哭紅了鼻子,王母回應事件時對着記者又像是對兒子說:「有咩事同屋企人講,唔好擺喺心入面。」
昨下午5時許,兩名臨床心理學家到龍逸社區會堂,向10多名居民提供輔導,其中數人情緒激動。住對面康龍樓的朱太,聽到巨響從窗望出去便見到母子伏屍地面,直言非常震驚,「坐咗喺客廳發儍十分鐘」。
另一目擊者古女士對慘劇仍有餘悸,「今早7點幾準備去廚房攞早餐時,聽到砰一聲,我一望落去,啱啱兩條屍,對腳冇咗,我當場嚇到腳都軟!七歲個女問我做乜,我同佢講話冇嘢,爆(車)胎箒!」她說事隔大半天,放學時分從學校接走女兒時身上仍在「標冷汗」。